台湾往何处去?―扁连第一次辩论后的省思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二○○四年大选的重头戏,两党候选人的电视辩论,终于在选情态势紧绷、选战紧锣密鼓声中登场。选民终于暂时走出选战的梦魇,将候选人所作煽情的情绪发泄、盲目的意识形态缠斗、恶意的人身攻击放在一边,敦促候选人回归到国家的生存发展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上。这是台湾第一次的大选电视辩论,值得肯定。


连扁辩才各擅胜场


综观两位候选人临场的表现,都表达了辩才无碍与信心满满的特质。连战的沉稳冷静、从容不迫的神情,对应陈水扁的踌躇满志、潇洒自如的矜持,可以说是各领风骚。由于本次选举的提问人学术背景较强,致在提问部分过分包藏学术中立的问题,未就当前社会经济与两岸发展凸显的问题台面化,候选人的发挥相对受到影响,而听众也无法从辩论得到实益。由于连战是挑战者,面对四年来国计民生指数的下滑、市场经济的失灵、失业人口的攀升与政府职能的疲弱,因之连战表现的是一种理性的诉求与真理的挑战与追求,但同时又不忘向选民作感性的呼唤,要选民对未来四年国家的发展挑选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基本上连战仅在争取选民,而未对当前政经的沉沦痛批民进党政府,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反之,陈水扁念念不忘其为「台湾之子」本土情怀,故在诉求上每每作感性的宣泄,进而成为其政策辩论解套的诱因,以达到理性的说服力。陈水扁对未来四年台湾发展的美景侃侃而谈,企图达到摆脱连战指控四年来国计民生向下沉沦事实。但连战的剖白却在在指出不同的真相,为听众提示一个反思的指针,让民众深深体会到,陈水扁的政绩不少是国民党主政时激活的,而扁政府规划的远景都是他对过去四年任期的承诺,本应在任期内完成的。辩论的第一个效应,带给了选民一个省思与反应。


辩论是一门艺术,口舌之争在所难免。但这与「耍嘴皮」、揶揄、冷嘲热讽、天花乱坠瞎说一通都有所不同。


扁人身攻击失厚道


由于社会都认为连战保守而显木讷、稳健而老成持重,因之不会有耍嘴皮的问题。反之,陈水扁律师出身,词锋锐利,有着得理不饶人的形象。在这次辩论中,陈水扁以情人节作掩护又对连战作「打太太」的人身攻击,有失厚道。这充分反映出陈水扁尖酸刻薄的人格特质。


选举所作的政策辩论与一般辩论比赛不同,必须以理服人,而非因势利导,以威慑人。


连理性诉求胜一筹


学术上提出的政策辩论效应在八大型态上服人:引申的权威性、诉求的数据性、论证的模拟性、问题的透视性、解释的因果性、分析的逻辑性、问题的实用性以及目标的伦理性。连战所持的诉求内容,多以四年来国计民生向下沉沦、苦难指数攀升为依据,在辩论技巧上多以数据、模拟、实例、因果为基础,而凸显其诉求的权威性、逻辑性、伦理性。这是连战在内容上胜陈水扁一筹的地方。


而陈水扁的辩论多以感性支持理性,故在论辩内容上不着重辩论法则,为目的不惜手段。由于陈水扁惯用其锐利的词锋、感性的反诉、主题模糊的技巧达到造成本土性意识较强的选民错误认同的情结。例如不少地方他故意错置连战的真意,明显的例证是:连战主张两岸在互动中可搁置主权的争议。既然我们主张维持现状,两岸不要争议这个问题可以坐下来谈合作交流,但陈水扁却诡辩连战为不要主权,企图造成以讹传讹效果。


大选与公投挂钩是本次选举最大的吊诡,也是台湾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败笔。陈水扁以公投选举拉抬选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陈水扁却偏要以此为民主深化的论据。但公投日来在社会上引起质疑的问题颇多,诸如合法性问题?必要性问题?两岸关系维持现状问题?在辩论中陈水扁都没有具体交代清楚。


大选公投挂勾吊诡


日来因为大选与公投衍生投票秘密性的问题更引起社会舆论的抨击,陈水扁虽经连战诘问也没有具体说明。这种规避性效果也是这一辩论模式值得检讨的地方。


台湾渐进地进入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民众的自主性与判断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准,连扁辩论的主题,对一般选民大众都有切身的利益。两位候选人绝不能低估了选民的智能与认知。因之辩论旨在让选民更为信服,不能逞口舌之快,自欺欺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