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国对台军售

moyu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03-12
消息
10,204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通过军售调整「平衡点」,使美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小三角」关系及时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对台军售是美国达成对台战略企图的一把剑。


四月一日,美国五角大楼宣布拟向台湾出售价值十七点八亿美元的超高频率远程早期预警雷达及相关设备,这天还是台湾新设的「导弹司令部」挂牌日。尽管美国防部官员声称,这次军售早于二零零一年前已开始讨论,与台湾「三二零选举」争议无关,但目前正值台湾「三二零选举」后出现大选「不公」风波和信任危机,美宣布对台军售计画更让人关注和思考。


美国人「只讲利益,不讲朋友」

「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这是美国战略家在制定对外政策时笃信的箴言。当「朋友」与「利益」相冲突时,美国人会毫不迟疑地选择后者。


在美国的战略家看来,由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存在着「政治多样化、地理差别和威胁性质不同」的特点,不可能形成一个像北约那样「能赖以开展工作的尚属团结的机构」,所以美国必须在亚洲推行一种「均势战略」,即在「联甲制乙,扶丙制丁的纵横捭阖的过程中谋求利益」。从这一战略出发。美国在处理对台关系上,始终推行其所谓的「双轨政策」,尽管美国一直将台湾视为自己的「盟友」、「主要非北约同盟」,是美国在西太平洋「防御」圈上的重要一环,但美国不会因此完全?开中国大陆。因为在美国人看来,中国大陆才是亚太地区稳定的主体,「一个稳定、强大而负责任的中国是符合美国的利益的」。纵观美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小三角」关系发展过程,美国的屁股虽然总是「偏向」台湾一方,但有时从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考虑,它又不时对台湾有「背信弃义」之举。


美国的「双轨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调整和演化过程。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二年,美国对台政策的目标是「将该岛屿与中国大陆隔开」。为此,美国不断鼓吹「划峡而治」、「台湾地位未定」等谬沦,千方百计使台湾与祖国分离。但美国在执行该政策时有一个前提,这就是「不冒与大陆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风险」。


冷战结束后,台湾问题成了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一张牌。但美国又不想让台湾在「台独」道路上走得太远,所以从美国总统克林顿到布什一再做出「一个中国」政策的承诺。但美国国会的一些反华亲台势力也一再要促使美国政府提高台湾的防卫能力,扬言用武力保卫台湾等。


对美国而言,美国政府一直认为,维持两岸关系现状可以使其有在大陆和台湾之间获取最大利益的可能,所以美国目前的所作所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寻找对台军售借口,大炒「台海冲突」

前些日子,美国国会和军方出笼了系列报告,声称「中国在二零零五年前部署对地攻击巡航导弹」、「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儿率很高」这一系列报告恰逢美国向台当局强烈表达「反对台湾公投」立场不久,美国大肆渲染所谓「中国导弹威胁」和「台海军事冲突」,一方面是表明「对台湾安全的关注」,以减缓美国「反刘公投」言论刘陈水扁竞选连任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为台当局增加军费和美国对台军售找借口。


美国防部撰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报告》强调「中国的导弹威胁,持续增加」,声称「中国在台湾对面的南京军区部署的短程弹道导弹数目已增至450枚,预估到二零零五年增加到600枚」。「中国导弹的准确度和杀伤力都在增加,并可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导航,使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修正轨迹」。台军「在质方面的优势正在流失」,「二零零五至二零零八年将是关键期」,台海可能出现不平衡的态势,对台湾构成更大威胁,因而「台湾需要加紧脚步部署防卫设施」,设法补强防御漏洞;万一台海爆发战争时,「台湾要有支撑两个星期的能力,以待美军驰援」。


美国国会推出的《第一零八届国会的美中关系议题》报告声称,「台湾仍然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与最复杂的议题」,「北京仍然不排除以武力阻止台湾独立」;并认为布什「竭尽所能协助台湾自卫」的政策「改变了美国多年来的模糊策略,多少反映了行政部门的评估」,即「台海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很高」。报告还说「布什政府比过去美国其它总统都支持台湾」。


美国国会和五角大楼从不同的侧面,集中描述「中国导弹威胁」和「台海军事冲突」表明:


一是美国「对台湾安全的关注」,为了减缓美国「反对公投」言论对陈水扁竞选连任的冲击,强调「布什政府比过去美国其它总统都支持台湾」,说白了就是想削弱美国「反对台湾公投」言论对陈水扁选情的冲击,为陈水扁连任撑腰打气。


二是为台当局增加军费和美国对台军售找借口。前年以来,美国五角大楼公开大骂台湾「国防预算不增反减,缺乏自我防卫意志」,逼着台当局赶紧「拿钱买武器」。由于台湾连续三年经济不景气,「军费预算」吃紧,台当局拿不出钱来购买布什政府宣布的对台军售项目。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还专门率团赴美作解释。


最近一个时期,美国拼命鼓吹「解放军军费与军购大幅增长」、「台湾威胁大幅增加」、「二零零五年是关键点」、「台海冲突危险性升高」,实际是想为对台军售找借口,要台当局赶紧增加军费预算,优先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


美对台军售总是「留一手」

二零零四年二月十八日,台「国防部」下令海军和陆军总部尽快完成一笔超过五千亿元新台币的对美五年特别军事采购预算编列,且要争取在「台湾大选」前的三月十八日完成。


实际上,早在去年十一月陈水扁过境美国纽约、在参加一个「庆祝」餐会时,就与美国联合防卫公司负责人拉鲍和美国主要军火商达成了未来五年高达五千亿元新台币的军购承诺。台湾媒体戏称,陈水扁在美国吃了有史以来「最贵的一顿晚餐」。陈水扁花钱买武器是为了讨好美国,缓和台美关系,军购成了他的政治筹码,妄图使美国改变对「公投」的立场。


面对台湾当局诱人的订单,美国各大军火公司自然不愿放弃良机。尽管美国政府一再表示不会向台湾出售「能够改变台海现状」的进攻性武器,但神通广大的军火商一方面拼命贿赂台湾当局负责军事采购的各级官员,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院外活动集团向美国政府游说,获得两套「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三套「爱国者Ⅲ」防空导弹和十二架反潜机等武器装备的军购「大饼」。


但不幸的是,美国对台军售都深深地打上了美国对台战略的烙印。美国对台军售从一开始就有着双重目的。一方面,巨额的利润成为美国对台军售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对台军售也是美国推行「双轨政策」的重要筹码,通过军售调整「平衡点」,使美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小三角」关系及时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台军售是美国达成对台战略企图的一把「双刃剑」。


在美国对台军售的问题上,美国政府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美国担心海峡两岸武力不平衡;另一方面,美国也担心台湾当局铤而走险,使海峡局势失控,从而危害美国利益。所以,美国一方面出售武器装备;另一方面又对台湾「留一手」,以致造成台湾武器装备结构上的不合理。总的来看,防御能力较好,突击能力较差。飞机数量不少,第三代战斗机也不错,但基本上都是制空型战机,没有对地精确打击能力,飞机不能够携载空地武器和远程对地突击,无法进行夜间作战,抗电子干扰的能力也比较差。舰艇数量不少,新型舰艇性能不错,但主要是水面舰艇,而潜艇兵力太差。这样的水面舰艇编队很容易遭受来自潜艇的袭击,水面舰艇的生存能力是个大问题。同样,由于缺乏强大的水下作战能力,海上商船队的护航也是个大问题,一旦面临海上封锁的情况,民用船舶要想进出港口难度很大,因为潜艇随时都会对这类水面舰船构成非常大的威胁。导弹型号虽然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构成体系,比如地地远程导弹就没有,空地导弹也缺乏,这就无法形成反击作战的威力。


(文/沈根林新华澳报 2004 02 23)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