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上周在上海落幕的第四届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大会上,尽管参加大会的500多名学者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华人后裔,但从提交大会的论文到相关专题网站,从演讲到提问,甚至会场门口的指南,都使用英文。
“华人在华禁用华文”遭到中国媒体和网民的痛批。官方网站8日发表文章,强调华文是“中华文化时时刻刻、绵绵永续的精神家园”,“维护语言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
人民网题为《华人在华禁说华语岂有此理》的署名文章指出,大会组织者所谓的“国际惯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
文章说,华文是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外国学汉语的人与日俱增,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特征已经显现,我们为什么还要崇拜英语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另有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评论说:这些年上海变了,在经济起飞的同时,心也变得只认得所谓的“国际惯例”而不认得自己同胞和姐妹兄弟了。事实上没有在中国不许用华文的“国际惯例”,“是我们自己把上海惯坏了!”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说,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应该是一个向全球华人展示中国物理学发展、加强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合作的平台,但当大师们在台上做精彩报告的时候,台下的很多研究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原来他们的英文程度还不足以听懂专业学术报告。”
这些研究生都来自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虽然物理成绩出类拔萃,但要完全听懂用英文做的专业报告还有困难。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也反映了眼下中国双语教学条件还没有成熟。上海交大共有近80位物理教师,但真正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只有三四名。
而来自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却坚持用华文演讲,被中国媒体称为“反潮流者”。
新民晚报文章说,丁肇中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和争议,才发出了母语的声音?丁肇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国人,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绝。”
据联合早报报道,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指出,在国际研讨会上用英文发言的确是国际惯例,但这是为了方便与会者之间的沟通。上海这次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只使用英文,这很可能是因为大会组织者把英文当成了某种“档次”或“面子”,进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华文。
多伦多信息港
“华人在华禁用华文”遭到中国媒体和网民的痛批。官方网站8日发表文章,强调华文是“中华文化时时刻刻、绵绵永续的精神家园”,“维护语言的尊严,也就是维护民族的尊严。”
人民网题为《华人在华禁说华语岂有此理》的署名文章指出,大会组织者所谓的“国际惯例”,“如果不是故意蒙人,就是连起码的常识也不懂。”
文章说,华文是联合国的6种工作语言之一。“随着中国国力日渐增强,外国学汉语的人与日俱增,汉语成为世界强势语言的特征已经显现,我们为什么还要崇拜英语到走火入魔的地步?”
另有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发表评论说:这些年上海变了,在经济起飞的同时,心也变得只认得所谓的“国际惯例”而不认得自己同胞和姐妹兄弟了。事实上没有在中国不许用华文的“国际惯例”,“是我们自己把上海惯坏了!”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说,全球华人物理学大会应该是一个向全球华人展示中国物理学发展、加强全球华人物理学家合作的平台,但当大师们在台上做精彩报告的时候,台下的很多研究生却听得一头雾水,“原来他们的英文程度还不足以听懂专业学术报告。”
这些研究生都来自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虽然物理成绩出类拔萃,但要完全听懂用英文做的专业报告还有困难。
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也反映了眼下中国双语教学条件还没有成熟。上海交大共有近80位物理教师,但真正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只有三四名。
而来自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却坚持用华文演讲,被中国媒体称为“反潮流者”。
新民晚报文章说,丁肇中教授的英语能力毋庸置疑,“但不知他经过怎样的思考和争议,才发出了母语的声音?丁肇中表达学术思想的同时,也表达了超越物理意义的文化情感。”
“交流绝非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寒暄,而是文化背景和国家实力的对话。向往沟通无限的国人,对中文应有更多的自尊与自爱,至少不能让中文在本土遭到拒绝。”
据联合早报报道,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高丙中指出,在国际研讨会上用英文发言的确是国际惯例,但这是为了方便与会者之间的沟通。上海这次华人物理学家大会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只使用英文,这很可能是因为大会组织者把英文当成了某种“档次”或“面子”,进而自觉不自觉地排斥华文。
多伦多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