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闻)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

对批评“无偏二极管”报道的答复

周文斌 刘路沙

--------------------------------------------------------------------------------

  12月3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我们撰写的《无偏二极管有望开辟新的能源出路》一稿后,一些科技界人士提出严肃的商榷和批评。他们对祖国科学事业健康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令人敬佩。

  《无偏二极管》一稿所报道的基本事实是,该成果已获得俄、英、美、中四国发明专利。这一新闻事实千真万确。当然,谈到
一项专利成果,不可不对其基本原理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作一简单介绍。这就是此稿的全部内容。

  为了慎重起见,作者在发稿前曾采访发明人徐业林研究员,并目睹了他当面制作一个“无偏二极管”,还进行了电压、电流测试。从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来看,以我们有限的物理学知识,我们至今也说不出这一成果有什么不真实的地方。对于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之说,我们也是早有预料的。但对于一种新的科学发现来说,我们总不能单凭现有的科学理论去判定它的生死。如果人们当初一味维护牛顿力学的完美,那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史上并不少见,同样能够启发我们的思考。

  出于这样考虑,我们建议对“无偏二极管”取否定态度的朋友不妨到徐业林处看一看,现场判别其真假,然后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在看过以后,确能证明其中有假,再予否定,自然更有力量;如果不能证明其中有假,就说明这种现象值得研究,不要急着判其死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原则该是不被怀疑的。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这种低级的伪科学玩意儿,根本不值得一看,过去多少人企图发明“永动机”,有哪一个成功了?这种看似有理的说法,其实值得商榷。打个比方,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即使对一个“罪恶昭著”的人,也不可能不经审判就定他死刑。你去实地考察一下那种被定名为“永动机”的东西,就是对科学发明的“审判”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应当缺少的,更何况对一项已被四个国家授予其经过实质性审查的发明专利的成果呢。如果你真的去看了,并当场指出发明人是如何作假或者错在何处,这不仅可使发明人无话可说,而且对像我们这种“科学素质不高”的人也是一个实际教育,那些科学素质极高的人何乐而不为呢?

  说了这么多话,无非只是想请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迈开双腿,作一次现场验证。徐业林的成果,过去曾被北工大的教师作过验证,得到了与徐业林一致的结果。如今,徐亦表示欢迎更多的人参与验证,这个态度该是光明磊落的吧!

  周文斌 刘路沙

  2004年12月16日
 
据报载,珠海一位学机械的投资公司经理被梁星人的永动车项目骗去300多万元;深圳某商人被骗1000多万元;河南南街村被骗2000多万元……
中央电视台曾经就梁星人发明永动机的事情进行过披露。郭正谊向记者透露,央视的那一期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就有人自称是梁星人的代理人,打电话到中央台表示要告他们诽谤,但后来此人再也没有露过面。

第二天节目重播后,栏目组又接到一位女子的电话,说自己已经被骗了400多万元,要不是看到这个节目可能还会继续往里面投钱。

  陷得最深的当属河南南街村的领头人王宏斌,据郭正谊介绍,南街村为研究永动机发电项目,投入的200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结果电没有发出来,骗子也失踪了。

  
 
永动机发明成功? 投资十亿赚百亿?

BUSINESS.SOHU.COM 2004年12月6日14:2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点击股市行情直通车 抓住每日短线黑马!

  可以永远行驶而又不用任何燃油或电能的轿车发明成功了?一名自称梁星人博士的人宣布:永动机在中国成功了!只要在启动的时候用外力推一下,汽车就会利用地球引力的加速度,不停向前,根本不用任何燃油或电能。


  11月17日,“环保(永动机)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发展部”给《南方都市报》送来邀请书,邀请记者出席于12月27日在珠海度假村酒店千禧宫举办的“永动机问世全球性新闻发布会”。随邀请书而来的一份《全球华人联合报》(试刊号)中,赫然出现以上大字标题。

  发明永动机被追杀?

  从附送的厚厚一沓资料中,我们了解到,永动机的发明人梁星人,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马来西亚,留学美国,通晓八种语言,获美国核物理哲学博士及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新加坡华人。梁星人称:“十多年前,我因为拒绝将我所发明创造的空前绝后的‘宇宙引力能永动机’的最尖端的绝密技术献给某国,已成为该国石油大亨们密谋追杀的对象而九死一生逃出该国!”

  推翻了能量守恒定律?

  资料中,梁星人撰文说明永动机的永动原理时称“我不仅推翻了西方科学权威作茧自缚的所谓‘能量守恒定律’,并且自创了‘反重力原理及其实用技术’,即将永恒使地球永动的加速引力,通过电脑,扭曲其引力线束,用在任意粒子上,使之自然作圆周式循环加速永动――这就是永动机的永动原理”。

  基于这个理论,梁星人自称创造了“宇宙能永动发动机”、“宇宙能永动发电机”、“宇宙能超引力永动轿车”等近10项发明。并由“中国郑州明日永动轿车制造有限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永动机轿车”,该车自1996年研发出“第一代”之后,在1998年就已经发展至“第三代”,输出功率高达188马力,最高时速为220公里。

  投入10亿将获纯利104亿?

  在“永动机轿车简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称,梁星人“建议”,若首年投入流动资金人民币约10亿元用于制造商标为“熊猫热爱地球牌”、型号为“大中国――888”的“永动车”,当年将获纯利润104亿元。第三年将获取纯利润人民币10000亿元人民币。

  专家说法

  “纯粹为骗钱制造噱头”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表示此属骗局,公安部门介入调查

  记者电话联系到远在北京的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郭多年来从事反邪教、反迷信、反伪科学的活动,一些搞伪科学的人在恐吓信里把他和于光远、何祚庥、司马南并称为“四大恶人”。

  科学证明不可能造出永动机

  郭正谊听了记者的介绍后当即指出,所谓的“永动机”违背了起码的物理学知识,科学原理已经证明了永动机是不可能造出来的,但仍然有许多人继续着永动机的幻想和实践。郭正谊分析,目前从事所谓的“永动机”研究的人主要分为两类:有一类是痴迷者,不懂科学非要做永动机,结果有的把家产都给搭上了,当然永远做不成。另一类人则是纯粹为了骗钱而制造噱头。

  郭正谊研究员告诉记者,早在1954年的《科学通报》创刊号上,中国科学院就宣布了“永动机”是不能成立的,并且希望发明家们把他们的精力转移到切合实际的方面去。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些人执迷不悟,更多的人则利用所谓的“永动机”去骗人,“梁星人就属于此列!”郭正谊研究员明确向记者表示。

  一女子被骗了400多万元

  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曾经就梁星人发明永动机的事情进行过披露。郭正谊向记者透露,央视的那一期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就有人自称是梁星人的代理人,打电话到中央台表示要告他们诽谤,但后来此人再也没有露过面。第二天节目重播后,栏目组又接到一位女子的电话,说自己已经被骗了400多万元,要不是看到这个节目可能还会继续往里面投钱。

  陷得最深的当属河南南街村的领头人王宏斌,据郭正谊介绍,南街村为研究永动机发电项目,投入的2000多万元全部打了水漂。结果电没有发出来,骗子也失踪了。

  “永动机”并未获国家专利授权

  记者调查发现,梁氏“永动机”并不像它的“发明人”在宣传册上暗示的那样,已经取得了专利。梁星人仅仅是“申请”了这项发明。从中国专利信息网上可以检索到,申请号为01123526的“宇宙引力能加速电动机车辆”仍处于“实审”阶段。换句话说,现在它还不是真正的专利。

  据郭正谊研究员介绍,任何人都可以按照程序申请专利,只要符合一般的专利申请规定,都可以递交申请,并且还能获得一个申请号,但是这与获得专利授权是两码事。

  记者从中国专利信息网上用“永动机”作为关键字,共检索到1985年以来的23件“永动机”专利申请,这些申请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没有获得授权。记者采访了解到,根据国家专利法有关规定,“永动机”不具备实用性,所以至今还没有一件永动机发明获得过国家专利授权。

  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

  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记者于11月19日和珠海市公安部门取得了联系,并把所掌握的情况向他们进行了反映。工作人员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表示将会依照程序进行受理。据了解,目前相关材料已经转到侦查部门。

  对话

  “发布会通知了安南、布什”

  “永动机公司”一名“部长”称“永动机”获得了国家专利

  11月19日,记者与“环保永动机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发展部”“部长”杨胜钟取得联系,并于20日下午在其位于珠海国际会议中心写字楼六楼的办公室对他进行了采访。杨40岁左右,自称来自湖南。以下对话根据当天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99.99%的人不相信永动机”

  记者(以下简称记):我刚才进来的时候,好像看到咱们写字楼里没多少人啊。

  杨胜钟(以下简称杨):对。因为我们现在主要筹备这个会,会不开就谈不上发展,这个事,用我自己的话说是99.99%的人都不相信,而且已经是被别人否定了的。

  记:为什么?

  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就知道了?1775年法国科学院否定了,说这个(永动机)是不可能的,而且不再审查永动机的方案。所以后人也跟着这么说。实际上科学在进步,人类也是进步的,人类的聪明才智是不是也在进步呢?这个事经过梁博士30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经成功了,而且可以为现实社会服务了。所以我们就准备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一下这个消息。

  记:你见过梁博士发明的永动机吗?

  杨:这个车我见过。技术上的问题我不能回答你,因为我不是发明人。我只是他中国发展部的部长,主要是筹备这个会,技术是全球性发展的。

  “发布会通知了布什”

  记:永动机是个什么样子?

  杨:就像是一个马达,运转起来就是个马达。外包装也像个马达。

  记:永动机车能跑多快最高时速?

  杨:第一代的可以跑72公里/小时,第二代156公里/小时,第三代已经是220公里/小时。他(指梁星人)告诉我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书里只说到第三代。

  记:听说你们这个新闻发布会通知了很多人?

  杨:(拿一份资料给记者,上面表格中列有名单)这是10月26日20时35分定的名单,安南、布什、克里、小泉、阿罗约、普京、布莱尔……

  记:永动机有没有获得过国家专利或申请过国家专利?

  杨:早申请过并且通过了国家专利。

  记:专利号是多少?

  杨:那我就记不清了。技术上的问题由他来说,我回答错了不好。

  记者核实

  酒店:我们没安排发布会

  邀请书中,“主办方”安排于12月27日在珠海度假村酒店上午9时至11时举办新闻发布会。记者由珠海度假村酒店宴会部获悉,该酒店千禧宫12月27日并未安排“环保永动机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发展部”的所谓“永动机问世全球性新闻发布会”。当天的安排只有晚上的一场婚宴。

  由于此前杨胜钟称自己曾在华发集团旗下的上海楼酒店担任总经理一职。记者就此特意与华发集团总经办取得联系,在描述其体貌特征之后,总经办有关人士表示杨胜钟确实于此前担任过上海楼总经理,并于去年离职。

  郑州工商局:该企业无记录

  在杨提供的资料中,一本封面上印有“震撼全球的最伟大发明――永动机问世了!”的绿皮册子内页上,还登有名称为“郑州明日永动轿车制造有限公司”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图片。其法定代表人名叫“李宗治”,根据执照中的注册号,记者于昨天下午登录郑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网站,发现根本没有这个企业登记记录。

  梁星人在申报专利的材料上留下的通讯地址是“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齐礼阎乡张魏寨东街167号”,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既没有这个地址,也没有“梁星人”此人。

( 责任编辑:周克成 )
 
科学的悲哀
在很久以前,整个科学界曾经为了一个动人的理想而狂热。

这个理想就是永机――一种不需要耗费任何燃料或其它资源就能

永恒运动的机器。
随着蒸汽机出现带来的人类思路的开阔,更随着资本主义社

会化大生产的不断深入,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了把生产

成本降到最低点,也为了彻底挣脱自然界对人类的束缚,在一个

时代里人类对永动机的追求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有许多很有前

途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对永动机进行执着的研究,但最终因为当时

的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却白白浪费了一身的才

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一笔十分昂贵的物质代价,

两个方面的连续失利,最终迫使人类不得不对整个永动机事件进

行全面的反思,最后人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永动机违反了能

量守恒定律,是不可能被制造出来的。
这个似是而非的结论(能量守恒定律是真理不能被违反这是

没有错的,但这并不能反证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就一定不能制造

永动机,分子、原子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它们不一样在永恒运

动吗?世界的复杂性岂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用几年或一生的时间就

能够认识清楚的呢!)亦为后来的人们所接受,甚至被写进了他

们的法律;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利法就明文规定永动机不能

申请专利。而我所说的科学的悲哀便来自于这里。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技节目时受到

启发,一举发明了永动机,经过反复实验证明确实已经获得成功

。我知道这是一项改变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它不仅

将彻底消除人类关于能源方面的危机,而且它还将在很多方面改

善人们的生活。
永动机发明成功后,我首先想到的是申请专利,但当我到专

利事务所一打听,才知道中国的法律原来禁止永动机申请专利。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不得已开始向温家宝总理写信求助

,希望总理能够对此事加以关注,因为这毕竟是一件于国于民皆

有无限益处的事情。
但是历时三个月,直到现在我也未曾在总理处得到过只字片

语的答复。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很关心科技事业的发展,而温家

宝总理前几天还会见了几位很有名望的科学家,不知为什么他却

如此冷遇此事冷遇民间的发明人。其实要不是遇到了让我束手无

策的政治问题(法律障碍),我也是不敢去搅总理的大驾的,但是

面对现在这种局面我又该怎么办呢?
我曾经在给总理的信中这样说过:我只要您一句话,我自己

去北京见您,再自己回萍乡等消息,绝不占国家一分钱便宜,只

求您给我一个说话的机会,一个阐述自己思想的地方,甚至只需要

十分钟,我就能将永动机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我知道总理很忙,他应该是很忙的。但如果连这样的一个要

求都得不到实现,那么永动机又将怎样去呈现于世人的眼前呢?

或许真正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将其掩埋吧!但是,正在等待我们埋

葬的那是怎样的一件稀世珍宝啊!
这就是我所说的科学的悲哀。然而这又岂止仅仅是科学的悲

哀呢?
 
杜  坚
2004年11月10日
 
偶一兄弟,以前是中科院物理所的。据说这样的多了去了,只是没被媒体炒起来而已。都是扛着箱子,打着出租,到物理所门口跟门卫说:“你们所长呢,叫他出来,我把永动机造出来了。”还有数学所,动不动就有人弄一麻袋纸,说把某某猜想证了。要不理他,他就造势了,去媒体告你一个耍专家态度,不尊重自学成才的有志青年。各所都是不胜其扰。

其实象徐那样划时代的发现,先问有没有在同行业的学术权威杂志上发表过,reference怎样,就马上知道真假了。
 
评徐业林的无偏二极管和方舟的霍金教授完全错了两文

曹大镛


一、 无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就是微观量子时空理论的(光)波电转化机理。我在2002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设想。我称之为微波电池(区别于光波电池),他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吸收空间的辐射波,从而净化辐射波的污染。
二、 光波电池的光电转化机理和微波电池的波电转化机理都要解决微观量子时空理论问题。因此,无偏二极管(微波电池)的成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我提出的光波电池的设想可行及微观量子质能时空理论可用。
三、 真空就是微观量子时空,黑洞也是微观量子时空。微观量子时空是伸缩的网球。所谓的大爆炸和黑洞理论,都描述了微观量子时空的性状。微观量子时空具有黑洞、大爆炸所描述的力量(不用“能量”,因为能力属于质能系统)。
四、 因此我们身边充满小黑洞并不奇怪。只是这个资源没有开发利用。
五、 我提出的微观量子时空炸弹也可以称为黑洞炸弹或真空炸弹。而微观量子时空采集器(微观量子时空雷达)和微观量子时空炸弹是可以配套的。其威力是原子弹望风披靡的。
六、 至于亚黑洞转化黑洞的问题。其实,宏观质能时空系统和微观质能时空系统的相互转化就可以解释这个问题。无偏二极管中也提到的巧用循环,也在这个大循环体系中。
七、 至于无偏二极管的“内能”说很有道理,也就是事物具有自己的具体的质能时空物理系统。
八、 关于方舟女士的信息问题,信息与精神有关。我已给出公理:数理模型如对应相同物质,其模式相同;如对应相同精神,其模数相同。所谓精神物理学的数理模型公理。


所谓数理模型我将其分为两块:
一块是模式。
另一块是模数。
我们用一个近似的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其中的万有引力常数就是模数,而半径和质量所构成的关系式就是模式。
那么,模式中的数据是可以变化的,而模数是常数,是不变的。
还有如光速、布朗克常数等都是模数的性质。其实10进制也可以作为一种模数。
那么《易经》的数理模型就要给出天人系统的数理模型的模式和模数。而术数学和象数学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所谓有卦爻就有象数。所谓“大衍之数五十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第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数理模型如对应相同物质,其模式相同;如对应相同精神,其模数相同。
就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而言,模式就是质能时空构成的关系式,模数就是质能时空转化的当量。


九、 至于数量级问题,在微观量子时空理论中完全可以解决,因为,微观量子时空以光速状态存在。当然,霍金教授没能利用微观量子时空的理论,他的方法还是有问题的。

如果这样的发展底牌,还有什么世界上的问题解决不了呢!
 
具体说说“无偏二极管”实验报告中的问题:
[凝聚态物理学] 于 2004-12-11 17:03:47上贴

--------------------------------------------------------------------------------

首先需要强调一点:本人只是根据该报告的内容和作者自己给出的结论,指出该报告的实验结果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的。
该报告的作者有义务证明该报告的实验结果绝对可靠,并且有义务明确说明实验的微观机制是怎样
导致实验中的系统不符合第二定律成立的条件的。

先简单说说“单一热源的热机不存在”为什么很重要。

所谓“热机”,是对可以把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的统称。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常用的等价表述是: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效率不可能达到100%。

由于热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效率不可能是100%,热机只能工作在两个热源之间,从高温热源吸收一定的热能,把这些热能的一部分转换成机械能,而把剩下的热能排放到低温热源去。

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还有另一个常用表述:单一热源的热机不存在。

“单一热源的热机”能够从一个热源吸收热能,然后把吸收的热能全部转化成机械能,这样就不需要排出多余的热能,也就不需要另一个低温热源了。

如果单一热源的热机能够实现,那么人类的能源问题实际上就可以解决了。
地球表面的海洋就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单一热源。
计算表明,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水平,只要使海洋温度降低1度,把吸收的热能完全转换成机械能,就可以供人类使用数亿年,而且不产生任何其他的影响。

请大家注意,“不产生任何其他的影响”在这里是很重要的。
否则,转换效率虽然达不到100%,但如果能达到50%甚至10%,能够得到的能量也很多,足够用了。
但是,由于必须找到另一个热源来排放多余的热能,那么就会“产生其他的影响”,于是就对环境有影响了,比如使得另一热源的温度上升,从而造成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下面讨论那个报告中的问题。

报告直接讨论该实验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内容有三处,其中与“热源”定义有关的内容有两处。

(1)第一处是5.3节,在这里,作者给出了“描述全部实验”的“能量等效定律”:
“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论能量的形式如何,均可借助于无偏二极管和现有的其它技术手段,任意转化,彼此等效,不产生其它影响。”

这个“定律”是完全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违背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本质上说的就是: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方向性的,
热能不能完全转化成机械能而不产生其他影响,但机械能可以完全转化为热能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相信大家都能看出这两个“定律”的区别吧。

既然“能量等效定律”是“描述全部实验”的,那么这个实验肯定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矛盾的了。

(2)第二处是5.4节,作者在此处又宣称“无偏二极管遵守热力学第二定律”。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是无偏二极管的工作条件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成立的条件,
或者是无偏二极管的工作机制中存在着热力学第二定律没有考虑的部分。

他先介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是对孤立系统的表述方式,也可以用于非孤立系统):
“热力学第二定律内容如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熵趋于增大。”

然后说:“对于热力学第二定律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它所阐明的是大量分子集合表现出来的统计规律。对于包含分子数目很少的体系,第二定律是不适用的。因为分子很少时,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是不能忽略的。例如只包含两个分子的长方形体系,很有可能出现体系的一半有两个分子,而另一半则是空着的情况。对于包含大量分子的体系,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例如一个包含一万个分子的长方形体系,可以出现其左半部分有5 001个分子,而右半部分有4 999个分子的情况,这时分子的不对称热运动效应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热力学第二定律有效。”

这段话是强调第二定律的统计性,指出“对于包含分子数目很少的体系,第二定律是不适用的”。
但是,作者自己在5.1节又指出“在半导体中有很多的导电电子,每立方厘米半导体中有10的18次方个导电电子”。
显然,实验用的半导体包含的粒子数目是非常多的,是符合第二定律成立的这个条件的。

作者接着总结说:“如将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和公认的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解释合到一起,定律则简明扼要,不用解释。这时热力学第二定律应为:在一个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的孤立系统中,熵趋于增大。”

在这里,作者提出了“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的新概念,并且指出热力学第二定律成立的另一个条件是“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从逻辑上讲,作者接着应该介绍,一般意义上的“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究竟是什么,
“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如何导致第二定律失效,以及这个实验中的“微观粒子不对称热运动效应”究竟是什么、如何工作的。
可惜,作者在此突然以“将本实验与完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比较,人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无任何矛盾”这个结论停笔。

本人猜测,5.3节才是作者自己的结论,而5.4节很可能是审稿人坚持要求作者加上去的,
因为5.3节与5.4节明显是水火不相容的。

(3)第三处是5.5节。
在此,作者说:
“实际上导体、半导体中导电电子速度是不相同的,有的快,有的慢,近似服从麦克斯韦分布。运动速度高的电子相当于高温热源;运动速度低的电子相当于低温热源。无偏二极管能利用这样的两个热源工作,它是热机,而不是永动机。和其它的“巧用循环”一样,它们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这样就制造出了“两个热源”,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指单一热源的热机不存在。
作者认为,这就回避了与第二定律的矛盾。
本人估计,这一部分很可能也是作者应审稿人的要求而加上的。

但是,这种人为地把温度均匀的半导体划分成“两个热源”的做法是错误的。

热力学里,区分不同的“单一热源”的标准是:(1)不同热源之间没有直接的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2)不同热源的温度不相同。
显然,如果两个热源之间有直接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或者两个热源的温度相等,那么,从热力学的宏观角度是根本无法区分它们的,而这样也使得“热源”的概念完全失去了意义。

作者人为地把“无偏二极管”内的半导体导电电子分成“运动速度高的”和“运动速度低的”,而这样的划分是完全不确定的。
导电电子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相互碰撞,某个电子此时刻是“运动速度高的”,下一时刻很可能变成“运动速度低的”。
也就是说,“运动速度高的电子”与“运动速度低的电子”这两部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相互之间根本不独立。
这意味着,假如我们把半导体导电电子分成“运动速度高的”和“运动速度低的”,把这两部分看成是两个单一热源,那么,首先,这两个“热源”的温度是相同的(因为属于同一个处于热平衡态的半导体);其次,这两个“热源”之间存在着相当强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这两点都不符合“热源”的区分标准。
 
象这样涉及到推翻最基本的物理法则的发明,是必须有先行的科学论文为基础才可能通过审批的。别说是立刻能实际应用,就是有一点儿苗头能显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能不成立,物理界早就闹翻天了。所以那纯属扯蛋:D
 
最初由 enjoy 发布
象这样涉及到推翻最基本的物理法则的发明,是必须有先行的科学论文为基础才可能通过审批的。别说是立刻能实际应用,就是有一点儿苗头能显示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能不成立,物理界早就闹翻天了。所以那纯属扯蛋:D

对这个徐的新理论或试验,俺是持怀疑态度的。但用“扯蛋”这样激烈的言辞,理工科学生都不会这么讲。
 
最初由 无业游民 发布

很有道理。“两维人”不知道他们的生活着的2维空间(莫比乌斯带)的法线方向在不同的地方不一样,他们无法理解“法线方向”这个只有3维人才能理解的概念。

因此,一个3维人在他们那个空间的投影或截面告诉2维人:“即使你们画一条直线,其实也是弯曲的,这是由于你们的空间是弯曲的。” 2维人一般不会相信那个3维人的投影,反过来会认为那个怪物可能是被洗了脑。

很多局限于某个框架中的人,通常没有能力理解自己所在的框架以外的事物而做出错误的结论。他们的错误只有在这个框架之外的人才能看出来,这叫做广义哥德尔定律。不明白这个定律的人越多的地方,越容易发生窝里斗!

推而广之,我们这个3维空间也很可能是弯曲的,而我们3维人无法知道,我们应该环宇宙旅行一次验证一下。俺很怀疑“黑洞”其实是4维超级“克莱因瓶”(莫比乌斯带就是从瓶上剪下来的)的瓶口。哪位当代哥伦布驾驶“哥伦比亚”宇宙飞船敢于进入黑洞探险,当他们从白洞回来的时候,左眼就变成了右眼,左撇子变成了右撇子,左派变成了右派,愤青变成了汉奸。除了社会效益外,还有经济效益:将来所有的鞋厂只要全部生产左脚鞋,可以节省了一半的模具。产量的一半送入黑洞,然后从白洞取回,和另外一半配对。

呵呵,俺比较喜欢看无业游民的海砍,充满智慧和机警~~佩服!
 
最初由 yoyofans 发布


呵呵,俺比较喜欢看无业游民的海砍,充满智慧和机警~~佩服!

一看就是"从一到倒8"那本书上搬来的文字.

:)
 
最初由 Kent以东首帅哥 发布


一看就是"从一到倒8"那本书上搬来的文字.

:)

;) :p :lol:
 
最初由 yoyofans 发布


对这个徐的新理论或试验,俺是持怀疑态度的。但用“扯蛋”这样激烈的言辞,理工科学生都不会这么讲。
因为他根本没有什么理论,只能算伪科学,搞科学的人就只能说那是扯淡。
 
这个牛

最初由 yoyofans 发布


所谓数理模型我将其分为两块:
一块是模式。
另一块是模数。
我们用一个近似的例子说明一下:
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其中的万有引力常数就是模数,而半径和质量所构成的关系式就是模式。
那么,模式中的数据是可以变化的,而模数是常数,是不变的。
还有如光速、布朗克常数等都是模数的性质。其实10进制也可以作为一种模数。
那么《易经》的数理模型就要给出天人系统的数理模型的模式和模数。而术数学和象数学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所谓有卦爻就有象数。所谓“大衍之数五十五。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第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数理模型如对应相同物质,其模式相同;如对应相同精神,其模数相同。
就质能时空系统的数理模型而言,模式就是质能时空构成的关系式,模数就是质能时空转化的当量。
如果这样的发展底牌,还有什么世界上的问题解决不了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