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中国瓷器

青花荷塘鱼藻纹碟 明成化 直径15厘米
估价:RMB2700000一3500000 成交价:RMB3195600
 
青花缠枝百合纹碗 明成化 □径14。6厘米
估价:RMB2600000一3900000 成交价:RMBl2646901
 
青花楼阁人物纹大罐 明成化 高30厘米
估价:RMB80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IB770000
 
明代弘治青花

  弘冶朝的官窑青花瓷器无论从胎釉、造型,还是青花颜色,都非常接近成化,因此有"成弘不分"之说。弘治官窑瓷胎子细润、坚密;有的釉面光亮闪青,有亮青釉的说法,有的釉面很白润,用"如脂似玉"形容,一点都不过分。青花颜色闪灰浅谈,纹饰纤细,图案稀疏;还有一类器物青花颜色稍浓艳,纹饰细密。常见纹饰有海水龙纹(以浅淡青花绘海水,深沉青花绘行龙,立体感极强)、火云龙纹、荷莲龙纹、龙穿花、四季花果、海马异兽、松鹤、缠枝牡丹、缠枝莲花、葡萄、焦叶、山石花卉、结带宝杵、海水江牙、婴戏、仕女及梵文等。弘冶官窑器型秀巧,修胎规整,圆器底足圆滑,盘底下塌(明中、晚期同类器都有此特点),圈足比成化时稍矮,足外下部有的也用青花画双圈。弘冶朝官窑款,有"大明弘冶年制"和"弘治年制"两种,均为楷书款,另有"弘治年制"篆款一种,但不见于青花器上。字体秀气有力,其中"弘"字的部首"弓"绝大多数写得向右边歪,好像要向当中倒,被右边的"么"支住。
  弘治朝的民窑青花瓷和成化时一样,无论胎、釉的质量,还是造型的秀气程度,在明代民窑瓷器中都是较为突出的。民窑青花颜色比较浅淡,常见的纹饰有松鹤、折枝花、缠枝花、团花、花果、菜蔬、树石栏杆、高士图、婴戏仕女、骑马、鱼跃、庙前朝拜、火轮、莲瓣,纹饰画得非常潇洒飘逸,尤其人物,只寥寥几笔,活灵活现。常见器型除了盘、碗、香炉、大瓶、葫芦瓶外,还有一种深腹浅里的碗,俗称"诸葛碗",即看外表是深腹碗,实际上碗很浅,底足心上有一大圆孔通腹部,腹是空的。这种造型明代成化时才开始出现,弘治朝渐多,有人说是温碗,有人说是佛前供器。弘治民窑瓷写款的不多,捐给庙里的佛前供器多写祈求平安、发财的长篇铭文,也有只写干支款的。


青花松鹤纹碗(一对) 明弘治
估价:RMB30000一40000
 
青花海水龙纹盘 明中期 口径21厘米
估价:RMBlO0000-120000
 
青花高士游春图散足炉 明弘治 高20厘米
估价:RMB2O000一30000
 
青花花卉纹小香炉明弘治 高8匣米
估价:RMB8000一12000
 
青花鱼莲纹罐 明弘治 高32.3厘米
估价:RMB25000一40000 成交价 :RMB28600
 
明代正德青花

  正德朝的官窑青花瓷胎体比成化和弘冶时的要厚重。立型大器胎厚欠精细,有的甚至出现缝隙;釉子肥厚光润,白中闪青或闪灰。青花料有的使用"平等青",颜色洁谈闪灰;有的使用"石子青"也叫"无名子",颜色浓艳闪灰。正德后期开始使用"回青",颜色浓艳闪紫,用双勾平涂技法绘画。常田纹饰有海兽波涛、翼龙、云龙、云凤、龙穿花、凤穿花朵云、双狮戏球、仕女婴戏、缠枝番莲‘缠枝牡丹、四季花果、山石牡丹、灵芝、蕉叶、花鸟、孔雀、八宝、八仙、暗八仙、山石栏杆、龟背锦、钱纹、回纹等。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绘画纹饰的瓷器,其纹饰往往仿宜德瓷的画意。正德时期的婴戏纹很多,一般绘十几个孩子在庭院中戏耍,孩子的脑袋很大,活泼天真。以阿拉伯文宇装饰器物是正德瓷器的又一大特点。
  正德官窑青花造型十分丰富,大件产品相对多起来,除常见的碗、盘、瓶、罐、炉、烛台、壶等,绣墩、笔架、多层套盒、花插插屏、石榴形小罐、八方罐等均为正德时创新的造型。造型中最具时代特征的“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宫式碗"。立器比较厚重,接胎痕迹明显。瓶、觚类瓷膀部外撇后下收,像加厚一块,而正德之前的瓶、觚类瓷器腔部只外撇不内收。碗、盘圈足梢高,直立或外撇,盘塌底。大件器增多,大罐、大葫芦瓶渐多且出现了作为坐器的绣墩。正德时期官窑款写得很工整,排列稍显松散,六宇或四宇款邵有。正德的"德"字和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宇上役有一横,呈 "德"状。
  正德民窑青花瓷胎子坚致但不够细密,白中闪灰,有孔洞缝隙及黑点,釉子光润,白中闪青灰,多数是亮青釉,有的釉中有细密的气泡。青花颜色浅谈闪灰,具晕散,多双勾平涂,纹饰草率、随便,但不乏佳作。


青花开光花卉七孔瓶 明正德 高 20厘米
估价:RMB60000--100000 成交价:RMBll0000
 
青花回纹多孔瓶 明正德 高25・2厘米
估价:RMBl50000一250000
 
镶锡口青花人物纹罐 明正德 腹径38厘米
估价:RMBl20000
 
黄地青花折枝瑞果纹盘 明正德 口径19・5厘米
估价:RMB600000一800000
 
明代万历青花

  万历朝官窑瓷器生产从未间断,传世品很多。其官窑青花瓷器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作品承袭嘉靖风格,后期作品下启康熙风格。万历朝时烧造瓷器数量很多,大器型所占比例大,大罐、大缸、大觚、大瓶、大盘、绣墩等很多,小器型如盘、碗、笔杆、文具等也一应俱全。万历官窑青花小件瓷器的胎子相当精细致密,大器稍差,釉子光润肥厚,足内施亮青釉。万历早期使用回青,青花颜色艳丽泛紫,中晚期使用国产青料“无名异”和"元子"等,呈蓝中泛灰的色调。万历时期的纹饰繁密,稍显凌乱,但也有疏朗清秀的,还有的在青花瓷上镂空纹饰,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的大器很多,一般都有接胎痕迹,底足无釉。小件瓷器常见有各式盒子、笔杆、笔山、盘、碗、香薰、炉、莲瓣形洗、烛台、各式托座、执壶、盆、璧瓶等,有的修胎较精细,有的则稍粗。盒类瓷器多变形,不平整,撇口碗的口沿有极小的凸起边,盘塌底严重,碗、盘足内有跳刀痕和火石红色。万历官窑青花款多六宇双行楷书,笔锋有力劲秀,也有较粗扩的。
  万历民窑青花瓷器胎子洁白,有粗有细,同是碗、盘,也有厚薄之分。釉子白中闪青、光润。青花颜色有浓艳闪紫的,也有蓝中泛灰的。绘画比较潦草。常见纹饰有狮球、婴戏、高士、人物故事、山石花果、鹊桃、石榴、荷塘游鸭、鸣凤、进宝图、蕉石玉兔、达摩、魁星、布袋和尚、仙翁、螃蟹、团螭、梅花、向日葵、山水等。仙翁的脑门很高,像冬瓜;螭虎、狮子的头很圆,稀疏的长发后飘;小孩儿的头大,后脑勺大,和身体不成比例。此时瓷器上绘的山水风景画面,绝大多数是背景,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则主要在天启。万历青花民窑款有年号款,也有古语款、赞颂款、图记款等。如"福"、"寿"、"金玉满堂"、"玉堂住器"、“富贵佳器”等。


青花盆座 明 万历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 明万历 高56厘米
估价:RMB380000一400000
 
清代康熙青花

  康熙青花瓷在清代是最名贵,最精美的,素有"青花五彩"之美誉。康熙皇帝当政61年,是历代皇帝中当政最长的一个,康熙十九年(1680)和四十四年(1705),先后派内务府广储司郎中徐廷弼、主事李延禧,工部虞衡司郎中臧应选、笔贴式车尔德,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官窑生产。"臧窑"为康熙早期代表,"郎窑"则代表康熙晚期水平。康熙青花瓷与明代最大的区别是以民窑青花为主流,这是因"官搭民烧"成为定制,刺激了民窑的发展。
  康熙早期青花主要指康熙二十年(1681)以前的产品,造型及画风尚有明末遗风,器口施酱黄釉的也常见,青花呈色深沉、灰暗。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青花色泽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变化,且呈色稳定,逐步向高峰期那种标准的翠蓝色过渡。早期青花书帝号年款的较少,尤其是前十年,常见者多为干支款或书前朝 "大明年制"款,也有署斋堂款的。釉面多为青白色。
  康熙中期青花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681一1706)之间的产品,其特点是青花呈色青翠,十分雅洁,且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最多层次变化可达数十层。绘画技法则借鉴中国纸绢水墨画"分水"皴染和西洋画的透视技法,使画面富有立体感,粗犷的纹饰,已达历代青花之冠,并成为后代的楷模。底款书本朝款识在中期成为定制,凡署"大清康熙年制"者,多数均为中期以后产品。但青花呈色青翠明亮的,很少书本朝款,多书成化、嘉靖款识或各种图记及斋堂款。釉面多为粉白色和浆白色。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


青花山水人物笔筒 清康熙 14X20・5厘米
估价:RMB8000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