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中国瓷器

[music]http://www.lidongsheng.com.cn/song/gaoshanls.mp3[/music]

清代雍正青花

  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此宜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过墙龙、八桃、蝠桃(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皴"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洁秀,花卉则细腻纤巧。
  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本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都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调,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人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洁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都有。双圈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不出起落笔。


青花淡描缠枝莲托梵文小杯 (一对) 清雍正 直径6・1厘米
估价:RMB40000一60000 成交价:RMBl76000
 
清代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
  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土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quot;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
  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古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禄、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衷⒁獾耐及钢校?晌?院蟾鞔?そ炒醋鞯目?!F渌?匏毯头凼翁?降奈剖危?绺栉枭?健?簿永忠怠⑷耸倌攴岬龋?蚴乔?⊥持?0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


清花缠枝莲纹如意耳蒜头口瓶 清乾隆 高23.2厘米
估价:RMB5O0000一600000
 
青花折枝花果梅瓶 清乾隆 高32・5厘米
估价:RMB9O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Bl480534
 
清代嘉庆青花

  嘉庆朝的青花颜色,大多深蓝,也有浅谈闪灰或稍微鲜亮点的,比较稳定,不晕散,但细看青花纹饰不像前朝的青花有下沉感,而是飘在釉面上。有的纹饰相当精细,基本和乾隆朝差不多,不看款识,不易区分。
  嘉庆时流行的纹饰有夔凤、婴戏等,其他常见纹饰还有云龙、龙凤、团凤、松鹿、锦鸡牡丹、山水、八仙、仕女、人物、花卉、花鸟、三友、缨络、鱼藻、博古、暗八仙、福禄寿等。嘉庆青花胎子白细、坚致,后期略粗,釉面光润闪青,渐稀薄,大器、粗器有"荞麦地"及"波浪釉"现象。
嘉庆官窑瓷器出现帽筒,流行成套餐具、盘、碗、汤盆、温锅、盖碗、茶具、罐、炉、五供、马蹄形杯、格盘、水仙盆、赏瓶等。民窑青花瓷胎釉略粗,釉面青白稀薄;器型稍粗笨,多大瓶、大罐、盘、碗、小罐、笔筒、小瓶、格盘、四节盒、水仙盒等。纹饰多绘缠枝牡丹或缠枝莲,中写"喜"宇或"寿"字,还有山水、人物、花卉、博古、蟠螭等。款识多篆书,有的略规整,有的极草,有半边宇或识不出来的款识。
  清代的制瓷业,无论从质量、数量还是花色品种自嘉庆朝开始慢慢下滑,嘉庆早中期,乾隆皇帝退位,当上了太上皇,旧制却不改,一切如故。此时瓷器制造不敢逾越半步,没有创新,基本是乾隆时的老样子,但品种远不如乾隆时的丰富。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利用国荡的机会,力图振作,希望一扫乾隆晚年官场享乐腐败的风气,于是一方面惩冶贪官污吏,一方面减缩政府预算,官窑造器,便当然成为削减的项目之一。嘉庆四年(1799),将每年烧造官窑款项,由上万两银减为5000两;到了嘉庆十一年(1806),又从5000两诚为2500两;其后到了嘉庆十五(1810)十二月,更下令终止了嘉庆朝御窑厂的工作。因此现在市场上能看到的嘉庆官窑器很少。


青花花蝶纹象耳方胜瓶 清嘉庆 高33.5厘米
估价:RMB5O00一10000
 
清代道光青花

  道光朝的青花比嘉庆青花瓷又差了一截,早期和嘉庆朝的差不太多,有一部分稍精细一点。道光瓷的总特点是器型粗笨,青花颜色部分淡雅,部分深蓝,呈色较稳定,浮在釉面上。淡描勾莲纹饰比较常见,线条纤细浅淡。瓶、罐等大器上多加"喜"字,而盘、碗,水仙盆等一般无"喜"字。常见纹饰还有缠枝莲、鸳鸯荷莲、菊花、石榴、佛手、三果、石兰、山水风景、婴戏、仕女、八仙、云龙、夔凤、花鸟、鱼藻、博古、八宝、瓜蝶等。
  道光青花瓷胎子细密坚致,大件器物胎子厚重,小件盘、碗有的比较薄细,釉子较肥呈粉白色,而大件器物白中泛青,釉面呈微波起伏状,有的是“荞麦地”。道光间还出现 "冬瓜罐",形状像冬瓜,有的带盖。另外还有花口盘、羔碗、温锅、笔筒、墩式碗、将军罐,赏瓶、盆、洗、灯笼尊、玉壶春瓶、梅瓶、锥把瓶、烛台、鱼缸、花觚等。道光时的盘、碗和雍正时的一样,口面比较大。绣墩从道光开始较前代矮、拌,墩面平,有的下凹;墩面中心部位和捉手部镂空钱纹或联钱纹;鼓钉小而密,直到清末都是如此。一般器物的造型都比较笨拙。
  道光青花官窑款一般为六字三行篆书,笔道细而有力,写得很规矩。这时很盛行"堂名款",最著名的是 "慎德堂制"、"退思堂制"款。"慎德堂"是道光皇帝本人的堂名号,款字用侧锋写出,很规矩。"退思堂"款写法和"慎德堂"一样,也应是官窑瓷。


青花开光花卉纹茶壶 清道光 高17厘米
估价:RMB120000一180000
 
咸丰,同治青花

  咸丰朝青花瓷器颜色深沉稳定,有的略艳,有的黑灰,没有层次,细看像浮在釉面上。常见纹饰有缠枝莲、松竹梅三友、八宝、云龙、夔凤、八卦、寿星、仕女、婴戏(这时的人物鼻子都高直有钩)、鸳鸯莲花、石榴、兰草、博古、"喜"字勾莲等。咸丰朝瓷器小件的胎子轻薄,稍粗松,大件瓷胎厚重、粗松;釉面粉白或泛青,基本都是稀薄的波浪釉。咸丰瓷主要器型有玉壶春瓶、赏瓶、大或小双耳瓶、方瓶、葫芦瓶、炉、渣斗、觚、盖碗、杯、盘、碗、罐、缸等;民窑常见的有瓶、罐、茶壶、譬具、花盆、四节盒、香炉、各式瓶、印盒、皂盒等。修胎不精细,口沿较厚,其余地方薄厚不匀。咸丰青花瓷官窑款以楷书为主,字体柔秀精细,一般没有圈或框。民窑瓷楷书及篆书款都有,篆书多图章式印款,有的很草率,甚至笔画不全。
  同治的青花瓷有的色泽清丽,有的色深发黑,都比较稳定,青花亦都飘浮在釉面上,没有往下沉的感觉。这时常见的纹饰除传统的龙凤、云鹤、夔凤、缠枝花卉、荷池鸳鸯、八仙、婴戏、仕女、山水、博古外,还有很多吉祥寓意的内容,如五谷丰登、状元及第、寿山福海、麒麟送子、万寿无疆、年年有余等。同治青花瓷胎子粗松,釉面不平整,署 "体和殿" 款的瓷器做工较精致,胎子坚密,釉面均匀,代表了同治时的最高制作水平,应属官窑范畴。同治瓷常见器型有盘、高足盘、碗、缸、玉壶春瓶、罐、赏瓶、花盆等。民窑还有皂盒、油盒、四节盒、壁瓶、大瓶、文房用具等。同治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楷书,六宇两行款,写得工整请秀,但不规矩。四宇两行款写得大而腮,字迹都比较拙。?quot;体和殿"款瓷器是慈禧太后专用瓷,款识写得方正严谨。民窑瓷器篆书图章款较多,宇迹很草。


青花缠枝莲纹盘 (一对) 清咸丰 15.5X3厘米"大清咸丰年制"青花楷书款

估价:RMB8000一12000
 
青花竹石芭蕉图玉壶春瓶 清咸丰 直径29厘禾
估价:RMB400000-500000
 
光绪,宣统青花

  光绪朝青花瓷颜色既有黑褐色也有淡蓝闪灰色的,仿康熙青花颜色浓艳,但纹饰没有层次。光绪民窑青花瓷中开始出现"洋蓝"色,蓝中闪紫红,非常扎眼,青花飘在釉面之上。常见纹饰有龙凤、云鹤、花卉、花鸟、花果、狮球、八仙、八宝、博古、山水、人物、百鹿等。光绪青花瓷胎子厚重笨拙,比同治时的坚致,有的比较细密。釉面粗松稀薄,白中泛青,有的很白。常见有赏瓶、龙缸、玉壶春瓶、绣墩、灯笼尊、茶壶、蒜头瓶、天球瓶、贯耳瓶、餐具、盖罐等,造型比较规整。民窑瓷器较粗糙,大器很多,如大瓶、大罐等。
  光绪青花官窑瓷器的款识多用楷书,也有篆书的,宇体修长清秀。"大洁光绪年制"六字两行或三行,以及"光绪年制"四字款均有。民窑多不署款,有署 "丁未玉梅堂制"、"兴邑复古窑造"、"清华珍品"、"乐道堂主人制"、"燕赵悲歌之士、孔子后四十一癸卯制"、"嘉泰松轩"、"俭存斋"等款的。光绪仿康熙青花瓷较多,冰梅罐上的冰只平涂,并不画出冰碴;所仿的花觚、棒槌瓶、大罐等胎体均不够坚致,釉面稀薄不匀没坚硬感,胎釉结合也不紧密。纹饰虽艳,但没有层次,浮而不沉。光绪仿康熙浆胎青花瓷,手感轻飘,胎和釉均没有坚致细密感。
  宣统时的青花瓷色调浓艳明快,不晕散,所绘纹饰比较精细。常见纹饰有龙凤、团龙、镶凤、流云、牡丹、缠枝莲、八卦、云鹤、海水怪兽、松竹梅三友、荷莲、宝相花、八宝、八仙、博古、五谷丰登等。宣统青花瓷胎子极细极白,瓷化程度很高,胎轻体薄,非常匀称;釉面匀薄,颜色很白很亮,高度玻璃化。因是现代化生产,胎体很规整。主要器型有赏瓶、棒褪瓶、玉壶春瓶、盖罐、碗、盘、杯等。青花官窑的款都是楷书,一般六字两行,宇体清秀工整,笔画圆润有力。民窑器有年款的多为印章式红彩款,大部分无款的和光绪青花近似,不易区分。


青花缠枝花卉纹盖碗 (一对) 清光绪 直径10.5厘米
估价:RMB5O00一7000
 
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尊 清光绪 高48・7厘米
估价:RMB40000一60000
 
青花缠枝花卉赏瓶 清宣统 高39.2厘米
估价:RMB2O000一30000
 
清康熙釉里红瓷

  明代洪武时釉里红瓷器较多,其造型纹饰有元代遗风,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宣德朝的釉里红烧制极为成功,形成了鲜艳的宝石红色。因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并不多见。常见纹饰有云龙、三鱼、三果。器型秀美,有高足碗,撇口碗等。其中釉里红三鱼高足碗,雍正朝仿品很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
  清康熙釉里红仅次于当时的青花瓷,色调艳,纹饰清楚。有的色较浓重,有的呈粉紫色。传世的康熙釉里红器,基本上都是官窑器,器型有盘、碗,梅瓶、油锤瓶,大缸,马蹄尊,苹果尊,摇铃尊,洗、金钟杯等。由于是官窑器,因此其图案也主要是龙纹,兽纹、团龙,团鹤团花、朵花,缠枝莲、三果等。釉里红器多数有"大清康熙年制"官款,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等仿明代年号款。
  雍正釉里红的呈色技术进一步提高,和青花搭配时可做到运用自如。常见纹饰有三鱼、三果、五蝠,云鹤,松竹梅,缠枝花,凤穿花、山水人物等。器型有梅瓶,天球瓶、高足碗、葫芦瓶等。其釉里红多数烧得十分成功,比康熙时更鲜艳,大多有"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款。雍正朝除白地釉里红外,也还有青釉釉里红团龙、团凤器。乾隆釉里红大多红色偏淡,基本上和雍正釉里红色调一致,但雍正时有三鱼盘,碗及三果高足碗等极鲜艳红色的官窑器,乾隆朝则十分鲜艳的极为少见。常见纹饰有团螭,团夔、折枝花果、云龙,龙凤等。清中期以后,釉里红瓷施釉稀薄,呈粉红色,釉面常见同时代瓷器上的"波浪釉"。器型多见罐、瓶、盒、洗,盘之类。


釉里红菊花纹棱口大盘 明洪武 口径45.2更米
估价:RMB4000000一6000000 成交价:RMB8840194
 
釉里红团凤摇铃尊 清康熙 高22厘米
估价:RMB300000-400000
 
釉里红福庆图壮罐 清乾隆 高21厘米
估价:RMBl50000一250000
 
明清彩瓷

  明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青花矾红彩
  青花矾红彩始于明初宜德时期,是把釉下青花同釉上红彩(铁红)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经高温、低温两次烧成。常见图案为海水行龙或海兽,它的做法是先在釉下用青花描绘海水,留出行龙或海兽纹的空白地,高温烧成后再在空白地上用矾红彩补齐图案,然后低温二次烧成。这类器物造型种类不多,主要有墩式杯和高足杯等。


青花红彩海兽纹碗 清光绪 口径21厘米
估价:RMBl5000一25000
 
青花海水矾红飞龙天字罐 清 高9・5厘米
估 价:RMB350000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