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人的体育情结与体育教育理念
郭樑
[FONT=ËÎÌå] 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已经整整50周年了,作为一个完整的口号已经成为清华人脍炙人口的奋斗目标。这一口号对全国的高等学校以至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通过整理清华的体育思想,我们发现几十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清华特色的教育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是具有体育精神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对国家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重要的体育教育理念 [/FONT]
[FONT=ËÎÌå] 1957年11月29日,在学校西阶教室,蒋南翔在清华体育干部会上号召大家向马约翰先生学习,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1964年1月,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50年的庆祝会上,蒋校长讲话:“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神采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他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了半个世纪,年逾八十,还在生气勃勃地继续工作下去,难道这是容易做到的事吗?如果没有非凡的体魄和工作热情,没有身心两方面的很好修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祝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五十年。……把身体锻炼好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FONT]
[FONT=ËÎÌå] 对清华体育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一位是马约翰,一位是蒋南翔。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为大学体育的实践作出了表率。马约翰先生,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1914年起任清华的体育教师,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当时是学校体育教研组主任,还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也就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马老经常身着马甲短裤,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在大操场上走来走去,指导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他的形象,ì 01;是对全校师生的教育。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给学生作报告,讲要“动”,鼓励学生每天到操场去。 [/FONT]
[FONT=ËÎÌå] 蒋南翔校长作为学校行为则有组织地将大学体育全面而彻底地贯彻落实,将大学的体育教育制度化并推动深入。蒋南翔校长特别重视学生体育工作,“要重视体育锻炼,学校行政、党团组织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宣传,使大家思想上一致起来。”除了发出“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外,他还亲自提出“体育以速度为纲”的策略。 [/FONT]
[FONT=ËÎÌå] 可喜的是近年来清华又涌现出了新的一代,对清华体育作出了新的更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体育理论的研究和大学群众体育的全面深入,体育教学门类的齐全,逐渐形成了具有清华体育特色。 [/FONT]
[FONT=ËÎÌå] 首先,体现在培养具有体育精神的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家体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一)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培养出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为之奋斗的管理人才和领头人。 [/FONT]
[FONT=ËÎÌå] 马约翰是全中国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模范和典型榜样,曾担任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夏翔教授曾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和全国国际田径比赛总裁判长。杰出代表校友还有荣高棠(1936届)建国后历任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伍绍祖(1964届)1988年至2000年担任体育总局局长长达12年,刘吉担任体育总局副局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林炎志(1982届)曾任北京市体育委员会主任,多项自行车全国纪录创造者张立华任北京市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几十年。清华人的体育情结,还体现在对体育的热爱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执着热爱及贡献。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的执行副主席李炳华(1970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权,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驻北京首席代表李红(1991届)以及许多部门的负责人和骨干都有清华人在其中发挥作用。 [/FONT]
[FONT=ËÎÌå] (二) 探索国家体育竞技人才的道路。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还体现在五六十年代为国家培养出12名运动健将,以及近年来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思想,探索了一条培养国家运动员以及体教结合的成功道路。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依托于我国“体教结合”的政策背景,走出了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1994年起,清华连续三年免试特招了一些退役运动员,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如著名的跳水运动员伏明霞。但是,清华并不满足于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到校念书,而是希望培养更多综合表现优秀,有体育方面特长的“学生运动员”。清华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思想、学业等各方面都是首要要求,然后才是一个运动员。”相比较于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模式,清华大学在特有的中国竞技体育环境下尝试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是求真务实的清华精神的体现,更是开拓创新的清华精神的展示。 [/FONT]
[FONT=ËÎÌå] (三)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国家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计算机系教授吴文虎教授回忆道:“从1989年开始,我出任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已累计获46块金牌,中国队被誉为总体实力最强的队。有位记者曾问过我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智力竞赛为什么要冠以‘奥林匹克’字样?二是作为大学教授你为什么对竞赛这么感兴趣,一干就是20年?我说:这和我在清华求学时的体育熏陶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比赛一样,都要倡导‘更快、更高、更强’。” [/FONT]
[FONT=ËÎÌå] 群众性体育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后,在社会也同样表现突出。例如王浩(1982届),是恢复高考后清华本科生中走出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上大学时是体育代表队的跳远主力。生物界的新星施一公(1990届)是校竞走队的主力。还有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教授,曾是学校体育代表队跳远主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受严格的体育培养是清华的优良传统。体育不及格不许毕业是清华的老传统,梁实秋、钱伟长、吴宓、何东昌,都有过亲身的体验,并且终身受益。很多校友七Ð 43;十岁了,甚至有的九十多岁了,还在继续工作,他们都表示得益于母校体育传统的熏陶。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的一批50年代的老校友也提出要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 [/FONT]
[FONT=ËÎÌå] 第二,清华体育深刻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FONT]
[FONT=ËÎÌå] (一)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培养的学生常常被人称为“又红、又专、又健”,我们去采访校友,他们常常跟我们说的是,艰苦的工作、科研如果没有在学校的时候打下的坚实的健康身体保障,不可能克服那么多的挑战。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的教育者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重视体育工作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育人至上、人格和体魄并重”的体育教育理念。正如一些校友回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既是一种要求,又是一份期盼,也是一个目标,更是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正是这个口号,指引着清华学子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FONT]
[FONT=ËÎÌå] (二) 学生健康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体育在培养健康人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心理上给予清华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FONT]
[FONT=ËÎÌå] 在马约翰先生的“体育迁移价值”理论中提到,体育具有迁移价值,他发现:“通过比赛和运动能够培养青年人健康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总是会无意识地显示出他们的自然本能和特性,运动为他们矫正不良习惯和培养正确的习惯提供了最多的机会。”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和性格的价值,体育能够带来勇气、坚持、自信、进击性以及决心。 [/FONT]
[FONT=ËÎÌå] (三) 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学校号召同学加强体育锻炼,提出了“7+1> 8” 的口号,即每天学习7小时,锻炼1小时,其效果比每天学习8小时而不锻炼的效果要好。从下午四点半的体育锻炼到“7+1> 8” 的口号提出,从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运动到近年清华学生参加北京市国际马拉松的规模和积极性就可见一斑,成为北京市的一景。从2000年开始学校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列为马杯正式项目,2002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康震和全长河两位同学达到国家专业二级运动员标准,这一成绩展示了清华跑步爱好者的风采。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深入开展,2003年全校有6000余人参加了当年的北京马拉松赛,280人完成全程,马拉松运动不折不扣的成为了清华的特色运动和大众活动。 [/FONT]
[FONT=ËÎÌå] 体会到了体育的乐趣和体育给自己带来高效率的学习后,清华学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君不见每天四点半,在操场上活跃着、生龙活虎的男生、女生,有的在滑旱冰,有的在踢足球,应有尽有,花样繁多。 [/FONT]
[FONT=ËÎÌå] 第三,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贡献。 [/FONT]
[FONT=ËÎÌå] 西奥多[/FONT]·[FONT=ËÎÌå]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和贝克尔(G.S.Berker)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将健康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个人的技能、知识和健康,三者不可分割。”清华体育以人为本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FONT]
[FONT=ËÎÌå] (一) 形成了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要想在老年时代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要想在老年时代身体好,精力足,就必须在青年时代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在青年的时候容易培养起来。许多老校友谈到清华体育认为一生受益、终身难忘,而且许多校友老有所为 5292;发挥余热,为国效力,并深有体会地谈到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清华的教育、在清华的5年所养成的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当年蒋校长的教诲和殷切期望。 [/FONT]
[FONT=ËÎÌå]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体质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许多体弱多病的同学,经过清华大学体育的培养。如钱伟长老学长刚进入清华时候体弱多病,后来成为了优秀的运动员,在足球、越野方面都发挥出色。 [/FONT]
[FONT=ËÎÌå] (二) 在清华受过良好体育思想和实践培养的清华人大都健康工作、快乐生活,是个体健康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受益于清华的体育传统,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而且还有不少健康长寿的校友。据已有资料统计,清华毕业生中寿长百岁的已有12位,现在健在的有7位,他们是广西的邝其坤(106岁),合肥的王道平,贵州的李良骐、梁祖荫,北京的杨遵仪(院士)、汪振儒等。另有吴宗济已98岁,还在参加有关语音研究的工作。这在高校中是少有的。已经过世超过百岁的学长有黄宪儒(105岁)、北京的施嘉炀、美国的顾毓琇、上海的陈植、杭州的陈立。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的体育情结浓厚,体育理念朴素而独特,培育了一代代的清华人,相信这一传统将代代相传。 [/FONT]
郭樑
[FONT=ËÎÌå] 蒋南翔校长提出“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已经整整50周年了,作为一个完整的口号已经成为清华人脍炙人口的奋斗目标。这一口号对全国的高等学校以至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通过整理清华的体育思想,我们发现几十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清华特色的教育理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二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是具有体育精神的精英人才培养理念。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对国家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是清华重要的体育教育理念 [/FONT]
[FONT=ËÎÌå] 1957年11月29日,在学校西阶教室,蒋南翔在清华体育干部会上号召大家向马约翰先生学习,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1964年1月,在马约翰先生为清华工作50年的庆祝会上,蒋校长讲话:“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神采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活榜样。他在一个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了半个世纪,年逾八十,还在生气勃勃地继续工作下去,难道这是容易做到的事吗?如果没有非凡的体魄和工作热情,没有身心两方面的很好修养,那是根本办不到的……我们祝贺马约翰先生在清华服务五十年。……把身体锻炼好向马约翰先生看齐,同马约翰先生竞赛。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FONT]
[FONT=ËÎÌå] 对清华体育贡献最大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一位是马约翰,一位是蒋南翔。马约翰先生身体力行,为大学体育的实践作出了表率。马约翰先生,中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1914年起任清华的体育教师,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当时是学校体育教研组主任,还兼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也就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马老经常身着马甲短裤,面色红润,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在大操场上走来走去,指导着学生的体育锻炼。他的形象,ì 01;是对全校师生的教育。每年新生入学他都要给学生作报告,讲要“动”,鼓励学生每天到操场去。 [/FONT]
[FONT=ËÎÌå] 蒋南翔校长作为学校行为则有组织地将大学体育全面而彻底地贯彻落实,将大学的体育教育制度化并推动深入。蒋南翔校长特别重视学生体育工作,“要重视体育锻炼,学校行政、党团组织都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宣传,使大家思想上一致起来。”除了发出“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号召外,他还亲自提出“体育以速度为纲”的策略。 [/FONT]
[FONT=ËÎÌå] 可喜的是近年来清华又涌现出了新的一代,对清华体育作出了新的更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学校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有了质的飞跃,同时体育理论的研究和大学群众体育的全面深入,体育教学门类的齐全,逐渐形成了具有清华体育特色。 [/FONT]
[FONT=ËÎÌå] 首先,体现在培养具有体育精神的精英人才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家体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一)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培养出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为之奋斗的管理人才和领头人。 [/FONT]
[FONT=ËÎÌå] 马约翰是全中国推动群众体育运动的模范和典型榜样,曾担任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长。夏翔教授曾担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和全国国际田径比赛总裁判长。杰出代表校友还有荣高棠(1936届)建国后历任中华体育总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伍绍祖(1964届)1988年至2000年担任体育总局局长长达12年,刘吉担任体育总局副局长,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林炎志(1982届)曾任北京市体育委员会主任,多项自行车全国纪录创造者张立华任北京市体育委员会副主任几十年。清华人的体育情结,还体现在对体育的热爱及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执着热爱及贡献。2008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的执行副主席李炳华(1970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万嗣权,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驻北京首席代表李红(1991届)以及许多部门的负责人和骨干都有清华人在其中发挥作用。 [/FONT]
[FONT=ËÎÌå] (二) 探索国家体育竞技人才的道路。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还体现在五六十年代为国家培养出12名运动健将,以及近年来的学生运动员培养思想,探索了一条培养国家运动员以及体教结合的成功道路。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依托于我国“体教结合”的政策背景,走出了一条“体教结合”的新路。1994年起,清华连续三年免试特招了一些退役运动员,搭起了高水平运动队的架子,如著名的跳水运动员伏明霞。但是,清华并不满足于招收一些退役运动员到校念书,而是希望培养更多综合表现优秀,有体育方面特长的“学生运动员”。清华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必须是全面发展,思想、学业等各方面都是首要要求,然后才是一个运动员。”相比较于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NCAA)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模式,清华大学在特有的中国竞技体育环境下尝试创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是求真务实的清华精神的体现,更是开拓创新的清华精神的展示。 [/FONT]
[FONT=ËÎÌå] (三) 清华体育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体现在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体育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国家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 [/FONT]
[FONT=ËÎÌå] 计算机系教授吴文虎教授回忆道:“从1989年开始,我出任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中国队总教练,已累计获46块金牌,中国队被誉为总体实力最强的队。有位记者曾问过我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智力竞赛为什么要冠以‘奥林匹克’字样?二是作为大学教授你为什么对竞赛这么感兴趣,一干就是20年?我说:这和我在清华求学时的体育熏陶有关,学科竞赛和体育比赛一样,都要倡导‘更快、更高、更强’。” [/FONT]
[FONT=ËÎÌå] 群众性体育的杰出代表参加工作后,在社会也同样表现突出。例如王浩(1982届),是恢复高考后清华本科生中走出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上大学时是体育代表队的跳远主力。生物界的新星施一公(1990届)是校竞走队的主力。还有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悦教授,曾是学校体育代表队跳远主力,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受严格的体育培养是清华的优良传统。体育不及格不许毕业是清华的老传统,梁实秋、钱伟长、吴宓、何东昌,都有过亲身的体验,并且终身受益。很多校友七Ð 43;十岁了,甚至有的九十多岁了,还在继续工作,他们都表示得益于母校体育传统的熏陶。在第一汽车制造厂工作的一批50年代的老校友也提出要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 [/FONT]
[FONT=ËÎÌå] 第二,清华体育深刻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FONT]
[FONT=ËÎÌå] (一)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培养的学生常常被人称为“又红、又专、又健”,我们去采访校友,他们常常跟我们说的是,艰苦的工作、科研如果没有在学校的时候打下的坚实的健康身体保障,不可能克服那么多的挑战。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的教育者们深刻地体会到了重视体育工作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提出“育人至上、人格和体魄并重”的体育教育理念。正如一些校友回忆:“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既是一种要求,又是一份期盼,也是一个目标,更是一句震撼人心的口号!正是这个口号,指引着清华学子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FONT]
[FONT=ËÎÌå] (二) 学生健康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体育在培养健康人格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从心理上给予清华学子奋发向上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FONT]
[FONT=ËÎÌå] 在马约翰先生的“体育迁移价值”理论中提到,体育具有迁移价值,他发现:“通过比赛和运动能够培养青年人健康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成千上万的孩子们在运动场上总是会无意识地显示出他们的自然本能和特性,运动为他们矫正不良习惯和培养正确的习惯提供了最多的机会。”体育具有培养道德和性格的价值,体育能够带来勇气、坚持、自信、进击性以及决心。 [/FONT]
[FONT=ËÎÌå] (三) 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学校号召同学加强体育锻炼,提出了“7+1> 8” 的口号,即每天学习7小时,锻炼1小时,其效果比每天学习8小时而不锻炼的效果要好。从下午四点半的体育锻炼到“7+1> 8” 的口号提出,从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运动到近年清华学生参加北京市国际马拉松的规模和积极性就可见一斑,成为北京市的一景。从2000年开始学校将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列为马杯正式项目,2002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康震和全长河两位同学达到国家专业二级运动员标准,这一成绩展示了清华跑步爱好者的风采。随着马拉松运动的深入开展,2003年全校有6000余人参加了当年的北京马拉松赛,280人完成全程,马拉松运动不折不扣的成为了清华的特色运动和大众活动。 [/FONT]
[FONT=ËÎÌå] 体会到了体育的乐趣和体育给自己带来高效率的学习后,清华学子更加努力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君不见每天四点半,在操场上活跃着、生龙活虎的男生、女生,有的在滑旱冰,有的在踢足球,应有尽有,花样繁多。 [/FONT]
[FONT=ËÎÌå] 第三,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对个体的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贡献。 [/FONT]
[FONT=ËÎÌå] 西奥多[/FONT]·[FONT=ËÎÌå]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和贝克尔(G.S.Berker)两位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将健康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西奥多?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个人的技能、知识和健康,三者不可分割。”清华体育以人为本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FONT]
[FONT=ËÎÌå] (一) 形成了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要想在老年时代丰收,就必须在青年时代播种:要想在老年时代身体好,精力足,就必须在青年时代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运动的习惯在青年的时候容易培养起来。许多老校友谈到清华体育认为一生受益、终身难忘,而且许多校友老有所为 5292;发挥余热,为国效力,并深有体会地谈到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清华的教育、在清华的5年所养成的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当年蒋校长的教诲和殷切期望。 [/FONT]
[FONT=ËÎÌå] 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体质普遍有了较大提高。许多体弱多病的同学,经过清华大学体育的培养。如钱伟长老学长刚进入清华时候体弱多病,后来成为了优秀的运动员,在足球、越野方面都发挥出色。 [/FONT]
[FONT=ËÎÌå] (二) 在清华受过良好体育思想和实践培养的清华人大都健康工作、快乐生活,是个体健康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受益于清华的体育传统,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而且还有不少健康长寿的校友。据已有资料统计,清华毕业生中寿长百岁的已有12位,现在健在的有7位,他们是广西的邝其坤(106岁),合肥的王道平,贵州的李良骐、梁祖荫,北京的杨遵仪(院士)、汪振儒等。另有吴宗济已98岁,还在参加有关语音研究的工作。这在高校中是少有的。已经过世超过百岁的学长有黄宪儒(105岁)、北京的施嘉炀、美国的顾毓琇、上海的陈植、杭州的陈立。 [/FONT]
[FONT=ËÎÌå] 清华人的体育情结浓厚,体育理念朴素而独特,培育了一代代的清华人,相信这一传统将代代相传。 [/FONT]
[FONT=ËÎÌå](来源:新华网 2007年12月11日)[/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