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由 辟邪 发布
这个故事的杀伤力在于它太贴近生活,熟悉的地名,似曾相识的人物,随时会遇到的同样打击,读来的感觉就越真切,冥冥中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看着我们。
谢谢COBRA!最初由 cobra 发布
辟老一向洒脱,这回怎么就俗了呢 莫不成无此小说,辟老的背后就没有一双眼睛了吗?
小说的标题和前几段果如作者所说,原计划做短篇的,那么早就交代了“最后一根稻草”。不过这是小事,标题总是可以改的。
读起来格调似乎和“落地”完全一样,如果说其是“落地”的部分章节,恐怕作者也不会反对吧? 也许这是作者的愿意,也许这是作者熟悉的生活。
如果做长篇,可不可能也有小JJ,老毒物类的XZ顽童派呢?可不可能也有WHISPER的生命的间歇呢?生活总是多姿多彩。再沉重的生活,都有它轻松的一面,要不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要不怎么可以有龙舟队,有北国合唱团呢(许多人也是下岗了呢)?
多年前看北京人在纽约,感觉既真实又不真实,就是因其只反映了留学生中极小极消极的一面,多么希望看到笑言笔下比较全面完整的海外新一代移民的生活呀。老毒物对笑言是有信心的,这信心来自于笑言以前的小文,记得说的是他上班坐公车的几件小事,以及他以前住公寓时,一位老太太的抗议“事件”,有那么细腻平常的心,还怕对生活观察的不全面吗?
周一晨八时
最初由 笑言 发布
刚听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仿佛真的“冥冥中有一双眼睛在背后看着我”,这个故事中的许多东西实在是太巧了。简直难以解释。
好了,辟长老,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讲ST JOSE的好吗?莫非也巧不成?
最初由 笑言 发布
黄蓓蓓没有和胡刚结婚,毕业后她嫁到了温哥华。
夏荷一周年忌日,胡刚从墓地回来,独自喝了半瓶酒。他上网进入自己的银行账户,付完各种费用,看着账户上剩下的可怜数字,发了一会呆。恍惚间他听到门铃在响,起身才发现那也许是电视机里传来的声音。不会有人来了,这个家除了他自己,很久没有人进来过了。
他环视四周。一个熟悉的小窝。他在这里失去了夏荷,也留不住黄蓓蓓。他的头又剧烈地痛起来,镇静剂已经失去了效用。医生还是说不出所以然,明天就是做CT的日子。他推开玻璃门,走上阳台。眼前司空见惯的景象忽然变得与往日不同。他高高地站着,迎面是风,下面是幽深的夜。正是梦境中不断重复的那个场景。
14层的阳台。
最初由 笑言 发布
谢谢!我去掉了“正是梦境中不断重复的那个场景”,着迹太明显了。不过我还是喜欢留着最后一句“14层的阳台”。这是一个表述,也是一个隐约的暗示,胡刚不是一定要这么做或那么做。似乎去掉上一句,这种选择性才明显。
//也许去掉“14层的阳台”更好,我再想想,现在有点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