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家乡 家世 童年
字号12号14号16号 字色:
作者:孤星不灭 发表时间:2008-10-07 23:12:21 IP地址:10.1.97.*
回书目 下一页> 左右键(← →)可上下翻页 鼠标双击滚屏
巍巍大别山,蜿蜒数百里,堀起于中原,横亘在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山北的水流注入淮河,山南的水流注入长江,巧夺天工,自然形成为江淮分水岭,大别山由此 而得名于天下。发源于山南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飞流直泻, 注入长江。五水奔驰,网织出鄂东如画的山水田园。
五大水 系中的举水,郦道元的《水经注》上称为赤亭水,发源于鄂豫交界的麻城小界岭风簸山,婉转南流,沿途接纳长20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经麻城、新洲,注入长 江。干流长168公里,在麻城到新洲河段中途,它突然分而又合,形成一块10多平方公里的梭子形的绿洲,绿洲的北端座落着一座明星集镇,这就是人称“小汉 口”的宋埠镇。
宋埠镇是鄂东北地区的繁华商埠。它西南距湖北省会武汉市,东南距黄冈行署驻地黄州均为100公里左右。处在麻城、 红安、新洲三县的中心,距三县县城各在30公里上下。旧时,里把路宽的举水河床常年水流不断,洪水季节的水位与长江相差无几。这时,北部山区把平时砍伐的 树木薪柴,扎成料簰,随洪水顺流而下,到宋埠打捞上岸。洪水过后,宋埠南门外的河滩上,到处是成堆成垛的木料薪柴。山里人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把深山里的树 木不费力气地运到宋埠来出售。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举水是沟通内外运输的主河道。我们在家门口就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象天上的云朵,在南来北往中穿 梭。靠着这些船簰,沿举水南下进入长江,直达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下行可到江西的九江,上溯可入洞庭湖而到湖南。湖南来往的船簰最多,宋埠西门外有一条街 叫湘帮河,就是因为湖南的船帮簰客聚居于此地而得名。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修通了从武汉到河南的公路,对外交通更为便利。宋埠镇凭着周围人口稠密,地理位置 优越,水陆交通流畅,商贾往来频繁,一时名噪鄂豫皖湘赣。其繁华的程度,远在麻城县城之上。民国初年,宋埠曾经改镇为市。
1942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我出生在宋埠镇西门外一个叫板桥湾的村庄。
那时,举水东河从宋埠西门外分流出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经程家墩,到板桥湾北首,分成两支小河沟,一支从湾前流过,经邓家堤,注入举水西河;一支从 湾后流过,经长塘湾、猫虎湾,注入举水西河。这分叉的两条小河沟,象护城河一般,环绕着板桥湾,与星星点点的大塘小堰串连在一起,构织成水乡泽国。在河沟 塘堰的岸边,布满了茂林丛竹,参天的古枫傲立其间。树林里雀鸟群集,蛇鼠随处可见;河塘里水草密布,青蛙与鱼鳖作伴,自然环境美不胜收。湾前的小河上,有 两块结实的木板桥。湾后的河沟上,原来也是两块木板桥,后来由乡民自愿捐款,修了一座石拱桥。板桥湾是南乡到宋埠镇的必由之路,两座小桥沟通了南乡与宋埠 的南北往来,板桥湾因此而得名。湾里都是何姓人家,又有两条小河护卫,外村人习惯称为板桥何湾。
起先,湾里只有我们一家是外姓。 我们家是从黄冈孔埠街(现属武汉市新洲区)迁来的。据《李氏宗谱》记载,我们的祖先长公是在明太祖高皇帝时,从燕京陈言府长乐县灌口镇迁到孔埠街附近的河 口大湾的。孔埠街靠举水下游,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我们这支李姓支脉,从始祖长公传到第十三世之能公时,为生活所迫,孤零零沿举水而上,闯荡到宋埠附 近的板桥湾定居下来,这位之能公就是我们在麻城驻足的李氏始祖,这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
我们在麻城的李氏家族人丁不很兴旺。虽然不是单传,每代也只是两人、三人往下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麻城李氏的第七世了。
我出世时,家中有祖父母、父母亲、叔父。我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哥哥年长我五岁,是1937年农历正月初三出生的。我们家是个和睦的家庭, 我祖父兄弟三人,祖父是老大,老二永禄公早年去世,老三永寿公被何姓人家招夫养子,做了何姓寡母的上门夫婿。何姓寡母的前夫留下了两个孤儿:长子厚坤、次 子厚胤。祖父帮他们做了新房,置了田地,使他们温饱无忧。这个被招夫养子的三祖父,我们称为三爹。三爹住在我们家里。他治家很严,后辈儿孙稍有越轨,不是 打就是骂,我们都很怕他。祖父和三祖父一向很和睦,从来没有红过脸。只是到1949年农历7月底,不知为什么事,兄弟俩大吵了一场,甚至动了拳脚。过不几 天,三爹腹部剧痛不止,现在才知道那是突发阑尾炎,送到医院动手术割掉就行了。可那时却拿它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三爹疼痛得人事不知,直到离开人世。为 此事,祖父抱憾终身。听人说,三爹是不相信算命卜卦的。然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有位算命的李瞎子来到湾里,大家都说他算命很灵验,三爹也随和着算了一命。 李瞎子说他捱不过一年,三爹不信。快过去一年的时候,三爹的身体仍然很健壮。一次,他碰着李瞎子又来到湾里算命,就质问他:“ 你说过我捱不过一年,我这 不是活得很好的吗?”李瞎子说:“莫急,不出一个月就要兑现。”三爹气得要扳他算命的胡琴。没想到竟如此巧合,三爹不过一个月真的去世了。
祖父永福公,年轻时家贫,打过长工,做过短工,甚至还讨米叫化,吃过不少苦。他有个众所周知的混名叫花子。过去,社会上最下层的人是叫化子,我祖父 的社会地位和这类人差不了多少。听老辈人讲,有一年临近过年了,大户人家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我们家却揭不开锅盖。祖母为讨个吉利,从野外捡来一把稻草, 塞进灶腔沤烟,让浓烟从烟囱里冒出去。外面过往行人看见了,以为我家也在做年饭。其实,这时的我祖父,为了躲债,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祖父成家后,与祖母 相依为命,克勤克俭,勤扒苦做,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积累,终于在他40岁之后,摆脱了贫困,挣下了一份不菲的产业。在我出世时,家里人丁兴旺,日子十分好 过,在当地也算是小康之家了。但我们毕竟是外姓人家。在旧社会,宗族房头闹得十分严重,外姓人通常是要受到歧视的。我们这一家人能够在湾子里长期生存下 来,是靠着各种亲缘关系的保护伞的。为了在这何姓一统天下的地盘里生存扎根,我们来麻城的第三世祚兴公就与何姓姑娘开亲,我们后辈都是何姓的外孙,再也无 人敢欺负了。祖父永福公识字不多,但深知读书识字的重要。他认为,要在何姓地盘里出人头地,非得让子孙多读书不可。我父亲读了四年私塾,相当小学毕业。而 叔父李昌祥读到相当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秀才”。叔父在建国以后参加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县法院的副院长,主要靠的是这点文化基础。
1949年农历七月初二,我祖母李太夫人中风去世。祖母娘家是铁门姜郑家湾。娘家很穷,嫁给我祖父时也很穷。祖父母不怨穷、不怨命,相信凭自己勤劳 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祖父出外帮人打工,祖母在家纺线织布,辛辛苦苦地过着日子。祖母持家俭朴,在湾里是有名的。祖母一生养育了子女三人:姑姑,父亲和叔 父。姑姑出嫁到宋埠龚家园,留下表兄弟两个幼儿,夫妇俩撒手西去。表兄弟俩很小吃住在我家,成天和我们兄弟鬼混在一起。记得祖母晚年身体长得很胖,很慈爱 我们。经常用籽棉或鸡蛋与小商贩换各种糖果给我们吃。祖母生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比祖父年长两岁,去世时享年69岁。祖母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 家里上下两厅挂满了用黑、白布扎成的条幅,正厅右首摆着肃穆的灵堂,亲朋好友来灵堂跪拜致哀的络绎不绝。道士们在家唱了三天。成箩筐的纸钱不知烧了多少, 用金纸、银纸扎的金银锞子,一筐一筐地往火里倒,还有用花纸、白纸扎的车马人轿、楼房等等。鞭炮也不知放了多少。总之,在人间没有享过的福,也许这时在阴 间都补上了。出殡的那天,湾里的人都自动赶来送丧,送丧的队伍足有里多路长。由此可见祖母的为人之好。自祖母去世之后,湾子里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隆重的丧 事了。
我小时候最爱听大人们聊天。每年暑夏乘凉,我们总要带上小椅子,往大人堆里钻。大人们聊起天来,离不开鬼神的故事。记得有 一回,我家邻居的老伯和祖父一起圆梦,说梦里看到太阳要走鸿运,发大财或要做大官。阴天下雨要倒大霉等等。我每天晚上睡觉,都想梦见太阳,可是却总没有梦 见过太阳。那时的人们非常迷信鬼神,多数人家一天要烧早晚两次香。家境稍好一点的,要烧早中晚三次香。平时是先敬菩萨祖人再吃饭。到了年关,办年货的第一 件大事是买香爆表烛。再穷,在菩萨祖人面前是不能吝惜钱的。我的祖父非常虔诚,他每天要烧三次香,都是亲自动手,不要别人代劳。烧香之前,先要洗手,点燃 明灯,再点燃香烛,朝上磕三个头,然后敬香。香案上有三个牌位,正中是盖天帝主神位,右首是祖宗昭穆之位,左首是东厨司命之位,依照正中、右首、左首的次 序,每个牌位前敬一柱香,接着在香案的下首给土地菩萨敬上一柱香,还要到厨房给灶神敬上一柱香,然后到大门口敬上一柱香,最后回到香案前作一个揖,敲三下 磬 。每天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履行三次仪式。每逢节日,还要烧纸钱和黄表纸,燃放鞭炮。到了年关,就更为隆重。在香案前要摆上张大桌子,上面整齐地摆 满精制的香炉花瓶。农历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香案和新摆的神案上香烟缭绕,灯火辉煌,昼夜不断。除了烧香纸外,还要摆贡品。算起来,用在敬神上的钱不比 花在吃穿上的钱少。
我还见过几次大的敬神活动,大概是农历七月半吧。在湾子里的打谷场上筑起了神坛,专门从外地请来的道士,轮班 捧着一个什么牌位,围着神坛转,一边烧表纸,一边敲木鱼,口里还念念有词,也不知道念的是些什么。敬完神后,全湾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吃大锅饭,都是祖产。 这时,如果来了讨饭的叫化子,认为是最吉利的事,也要专门为他们开席。所以,每逢敬神,来的叫化子特别多。
我们湾里有个仁义会, 每年秋后都要到五脑山朝圣。五脑山上有帝主庙,供着盖天帝主,相传帝主从龟峰山来到这里,遇到山主,想找一块山地驻足。山主问他要多大的地盘,帝主脱下身 上的道袍,说:就这道袍铺块地方够了。山主满口应允,结果铺了五个山头,故名五脑山。人们就在山的南面建起了一座帝主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民间流传有帝 主为穷人做好事的许多传说。据说:帝主很灵,百求百应。一旦触犯了他,就会受到惩罚,不是满眼发黑,看不见东西,就是手脚身上受伤。因此帝主在我们湾里成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神,家家户户香案正中供着盖天帝主神位,常年累月烧香礼拜。湾里还专门供有一尊金银铸造的帝主灵像。中间是金碧辉煌的帝主金 身,周围有几百尊小菩萨护卫着,平时在湾里轮流供着。秋后朝山时,首先要请出金光闪闪的帝主尊驾,有上十名道士轮班唱经,一般是七天。我们家的房子充裕, 唱经的活动常在我们家举行。朝山一般选在农历九月十八这一天。天还没亮,人们都赶早起床。按照分工,有人背着帝主灵驾,有人擎着两丈多高的旗杆,带着香表 纸烛和贡品,沿途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步行60多华里,到五脑山庙敬帝主菩萨。当天还要赶回来。来去100多里,两不见天,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 每年朝圣,是没有人不去的,而且大家都争着捡最苦最累的事做, 以表示自己的虔诚。
我小的时候,家境比较好,基本是无忧无虑的。 我们兄妹在一起,爱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经常把同湾的小伙伴邀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一个人装猫,其余的人装老鼠,捉住了谁,谁就装猫。我家房子 的后面有一间长方形的阴暗小房,里面放着几口大缸,是用来装粮食的,平时都空着,很少有人去管它,是我们捉迷藏藏身的好地方。有时我们也趴到床底下去,有 时钻进柴草里。总之,只要能藏身,不管有多脏,都要往里钻,想方设法不要让猫捉住。因此成天是灰溜溜的。我母亲是个善良人,从来不干预我们小孩子的活动, 有时高兴起来,还帮我们躲着玩。有一次,不知哪个小伙伴,不小心把家里的大缸打破了一口,家里任何人都没有埋怨。
我在家里是得到 宠爱的。那时我们这里种的是小籽棉花。这种小籽棉花产量很低,到时候不摘,就会脱落在地上。收获棉花时,不用人去摘,只是到地上去捡就行了。我们这里把摘 棉花叫捡棉花,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棉花植株不高,小孩捡起来最省力。我小时候每年都要跟着母亲去捡棉花。我从小做事老老实实,不贪玩,捡的棉花往往比 哥哥捡的还多,常常得到母亲的口头夸奖,一戴了“高帽子”,干起活来就更卖力气。母亲有时也搞点物质刺激,给个把两个铜钱。这时,干起活来连饭也顾不上吃 了。
我们在家里是很少挨打挨骂的,只是有一次,挨了一顿冤枉打。因为是冤枉,所以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有一回,家里买回一瓶蜂蜜。 平常庄户人家连糖都很少买,哪里还有蜂蜜喝。这瓶蜂蜜就成了家里的稀奇物。可是,不知是谁偷着喝了一点,撒的到处是蜜。母亲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心疼,追查 是谁干的。我哥哥指着我说,可能是他搞的。我强辩说,不是我搞的。我一张小嘴怎能辩得赢大我五岁的哥哥。我母亲不问究竟,打了我一巴掌。我感觉非常冤枉, 哭闹了起来。大家喝蜂蜜的时候,也不让我喝,理由是我已经喝过了。为这件事,很长时间我记恨哥哥,怀疑是他栽我的赃。
小时候的爱 恶,经常受大人的影响。我祖父做过泥瓦匠,我父亲也是做泥瓦匠的,我小时候爱干这个玩艺。我家邻居姓乐,刚搬来不久就做新房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把他们家 的砖砖瓦瓦搬来,就地盖起了一个小房子。我们都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白天钻进小房子里去玩,常常是连饭也忘记吃了。后来,被房主把它拆掉了,我们都感到非常 可惜。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这样一个信念: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是最幸福的。终于,慢慢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我常常在地沟边,岸埂上种上菜,在稻田的排 水沟里插上秧,经常拔草上肥,居然也得到一些收获。
我们家的日子比较好过,但并不宽裕。平时全家人省吃俭用,到了农历四、五月 间,青黄不接时,还要吃上两个月的米大麦。用米大麦做的麦米饭,看起来黄澄澄的,初吃起来香喷喷的,但毕竟赶不上稻米,吃多了就不是味道。我一闻到麦米饭 的气味,就恶心倒胃口,常常是整餐整顿地吃不进饭。每当这个时候,住在我家前面的程大姐,就把大米饭亲自送到我手里,我心中感激不尽。程大姐叫程胜香,因 为在何姓中辈份晚,虽然年纪和我母亲不相上下,我们也只得随何姓辈分把她叫大姐。程大姐家人口简单,夫妇俩和一个女儿,共三口人过日子,生活比我们家过得 要好。程大姐有一副善良的好心肠,待我们小孩特别好。她的女儿何桂莲,从小就和我们玩在一起。后来,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程大姐乐于助人,打起哈 哈来特别响亮,半边湾子都听得到。
我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童年留下的记忆都与战乱有关。我们湾子离宋埠很近,宋埠不仅是繁华 的商埠,也是鄂东的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历史上明末张献忠的义军曾兵临宋埠,清代长毛(太平军)造反也多次光顾宋埠。民国年间,宋埠四周都是 红区,国共之间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相互战争像拉锯一般。到了抗日战争初期,第五战区李宗仁、白崇禧部,打完台儿庄战役后,率领得胜之师,从徐州撤退到宋 埠。司令部设在宋埠镇外郝铺的相公庙中。在保卫大武汉时,宋埠成了江北的大本营。那时,宋埠可热闹了。蒋介石曾亲自来视察,为表示与前线将士共甘苦,还在 这司令部驻地的小庙中住宿了一宵。受周恩来的委派,郭沫若带领抗敌演剧二、四、六队前来宋埠前线慰问演出。象金山、王莹这些文化名人,都荟集宋埠。日军原 准备从河南经麻城进攻武汉,由于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孙连仲、宋希濂、张自忠、于学忠等坚守大别山防线,日军无法突破。后来,日军由水路从九江北上,占领 了武汉,宋埠也随后沦陷了。1938年9月24日(农历闰八月初一),日军攻占宋埠时,动用了大批飞机,对宋埠进行了狂轰滥炸,发泄对李宗仁的报复,把一 座号称“小汉口”的繁华城镇炸成百孔千疮的烂摊子。此后,日军在宋埠屈家巷设立“红部”,宋埠四周碉堡林立,老百姓尝尽了当“亡国奴”的痛苦。此间,抗日 斗争从未间断,有国民党程汝怀部的骚扰,有新四军五大队李先念部的进袭,宋埠成了抗日游击战的焦点。还有民众自发的抗日行为,铁门王岗的乡民就曾打死过一 名下乡打掳的日军。这些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当然这些事都是后来听说的。我记忆犹新的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日军投降 后,国民党第三兵团桂系张淦部驻扎在宋埠。我们家在抗战胜利前夕重新做了一栋上下两厅的新房,全部是时新的木板鼓皮花格窗子,很气派,在板桥湾也算得上是 上等的住宅。因此,每逢有军队来,我家的上厅或下厅半边房子就被占用。这些军队是什么番号,谁也搞不清楚,只记得军队的长官骑高头大马,带着打扮得妖模怪 样的年轻太太,还有小勤务兵。大多数军官是不欺负当地的老百姓的。有时对老百姓还施些小恩小惠。他们也喜欢小孩,经常拿些上好的糖果给我们尝,有时也给我 们吃他们的大米饭。记得比较清楚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时攻打宋埠的情景。当时正是深秋季节,满畈的棉花正在吐絮,我和哥哥在上畈地里摘棉花。大炮 架在湾子的菜地里,许多军人手握枪枝,慌不择路地冲向宋埠,宋埠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听人说:这一仗打得好厉害,死了很多人,也捉了好多人。进出城门都有军 人把守。在城门口放有几大盆水,问是什么?说水的就放走,说xu(许)的就留下来。原来被围歼的是从东山包抄过来的“小保队”,那里人把水说成 xu(许),他们初来乍到,口音一时也改不过来。大军用这种办法来分辨当地老百姓和“小保队”,办法虽然是简单了一点,但也很管用。 这次被俘的“小保队 ”有一两千人,后来,对其中的顽固分子,都被押到红安永佳河去处决了。他们在东山作恶多端,也是罪有应得。
这次战争后,安静了一 年多,没有打大仗,但是驻军不断。我家的房子成了军队长官的常驻地,这个部队走了,那个部队来了,象走马灯似的。最使老百姓担惊受怕的是拉壮丁。每有部队 来,就到处找年轻小伙子捉去当兵。不能当兵的,捉去送差。被捉去的人大多生命难保。所以,军队一来,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到处躲藏。我父亲年轻时就被国民党 军捉去送差到九江,打在江西闹革命的共产党红军。后来他跑脱了,保着一条命回到家中,祖父母高兴得赶紧烧香敬菩萨。那时真是民不聊生,没有安稳的日子过。
青年人躲壮丁,老百姓“跑反”是经常的事。有一次“跑反”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我父亲的外婆家是铁门岗姜郑湾,离宋埠有二十多里路,是比较偏僻的丘 陵地区,战争的双方是不会到那里去的,我们“跑反”多是躲到那里去。“跑反”都是在晚上。我父亲用两个箩筐,一头坐着幼小的我,一头坐着我哥哥,黑灯瞎火 地顺着一条低矮的河堤,穿插在竹林树丛间,然后摇摇晃晃地从举水上一座独木桥上过河,有时干脆淌水过河,在旷野里摸黑走上十几里路,把我们送到姜郑湾。老 外婆家很穷,平时靠我们家接济着过日子。表舅李大伯忠厚老实,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的腰。他很少话语,对我们这些表侄非常慈爱。他是帮人打长工的,在榨房里 打油,榨油是很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经常到榨房里玩耍,吃着炒熟了的棉籽,香喷喷油腻腻的,蛮有味道。湾子前面有一块旷大的屋基,我们常在屋基上跑跑跳 跳,玩石子。我们还经常到田畈池塘里摘荷叶,当作帽子戴在头上,玩得很开心。湾里还有一个姨伯,比较富裕,房子做得很好。在他家里,我们也是被当做上宾看 待。姨伯家里早先是行医的,有许多手抄的医书,可惜我们小孩不识货,拿着当废纸折牌子玩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大人们一起,站在低矮的山丘上,观看飞机轰 炸宋埠的情景,火光一闪,烈焰腾空,大人们心急如焚,我们觉得蛮好玩的。现在想起来,就象放电影一样。
我的外婆家也在举水河东的 铁门岗,离宋埠有十多里路,是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湾里一半人家姓桑,一半人家姓于,湾名就叫桑于家湾。我的外公姓于,家里并不富裕,勉强能过日 子。我们到外婆家,也是父亲用箩筐挑着去的。这里也是丘陵地区,有坡没有山。比较有名的是豹子山,山上有座庙,有棵大树护卫着它。在铁门岗再没有比它更高 的山,很远就能看清这棵树。那时的铁门岗,到处是松树林,风一起,满畈呼呼地啸。如果在夜晚走路,蛮怕人的。山上有不少栗架树,我们最喜欢到山上去捡栗架 玩。这种栗架有大拇指大,椭圆珠形,能打豆腐,又白又嫩,这种豆腐我没尝过。现在才知道,这个栗架树,学名叫橡子树,所谓栗架,就是橡子。这里主产水稻, 土地面积大,劳动力缺乏,小孩子从小就赤身露体地在田畈里跌打。我们有时也下田去扯秧插秧。这里离宋埠远,很偏僻,生活过得比较安稳。
我的家乡却不一样,经常有飞机来宋埠上空盘旋,有时也扔下一两颗炸弹。离我们家不到十里的祝家院子,也建有飞机场,但只落过一次飞机,以后就没有启 用。我家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竹林,为了躲飞机,湾子里许多人家在竹林堤埂下挖有藏身洞。飞机来了,就跑到洞里去躲起来。有时跑不及,大人就把小孩塞到大桌子 底下。现在想起来,这都是掩耳盗铃的事。没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常在竹林子里玩耍,用野藤把两边大一点的竹子缠起来,人坐在野藤上打秋千,是经常玩的乐趣 事。
到1949年3月,解放军大部队南下,解放了宋埠,我们湾里驻扎了大批军队。这些军队纪律严明,待人和气,和老百姓相处很 好。他们一天到晚紧张地练兵,我们湾前的河沟上,用木料架起了独木桥,门口塘上也用木料捆扎着架起了独木桥,部队指战员成排成排地从桥上跑来跑去,常常有 人从桥上掉进了水里,他们爬上岸又继续操练,人人都非常勇敢,没有畏惧不前的。在我们湾子的稻场上,架起了木马、跳栏、爬杆,练兵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当时 我们只知道热闹好玩,并不知道他们是在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操练。战士们非常乐观,走到那里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特别是在集合站队时,更是歌声嘹亮。他们 常唱的几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等,常常是有一个人站在队前划脚舞手地打着拍子,大家跟着高声唱。 因为听得多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可以随口哼几句。
我们这里虽然解放了,但一切都是照旧,没有什么改变。种地的种地,卖菜的卖菜, 上学的上学,社会非常安定。到了5月份,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我们这里又热闹起来了,印象最深的是“过兵”。我们湾后就是汉(口)小(界岭)公路,经常有大 部队南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保甲长这些旧政权的小官,组织老百姓到公路上去,给“过兵”的部队送茶送水。接连几个月,军队过了一批又一批。过去看到军 队,老百姓都是提心吊胆。现在不同,人们习以为常。军队不但不骚扰百姓,还为百姓做事,比如挑水、打扫卫生等。
这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地驻军在举水沙滩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放了许多鞭炮,甚至还朝天鸣枪,我们也跑到沙滩上去凑热闹。
到了1950年,我们这里才开始变革。上面派来了土改工作队,队长姓杨,还有两位女同志,就住在我们湾里。工作队来了以后,一边开展政治宣传,一边 发动群众搞诉苦运动。我们湾里的人家很穷,多是租种外村地主、富农的土地。地里一般种两季,冬春种小麦,收了小麦种棉花,棉花都是小籽花,产量很低,亩产 几十斤。种出的棉花由妇女纺成线,织成土布,拿到宋埠街上去卖,换成粮食回来。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织的土布,用黄土化成浆糊,放到里面揉一揉,然后漂洗干 净,算是上了色。好一点的人家,从街上买来靛,染成蓝不蓝、黑不黑的,穿在身上还褪色。姑娘出嫁,就请人印花,蓝黑底子白花花,也蛮好看的。如有穿着洋布 细布衣服的,那就是很不错的人家。除了麦子棉花,大宗作物是种蔬菜。我们这里的土地是沙质土壤,很肥沃,适合种各种蔬菜,人们也会种蔬菜。种菜卖钱是大多 数人家的主要生计。种菜要不了几多土地,多了也照应不过来。每户有几分地种上菜,挑到宋埠街上去卖,换几升米回来,有时顺便带几块鲜嫩豆腐回来煮白菜,买 几根油条或个把油饼,给小孩子吃。人们很满足这种自给自足的小日子。
我们湾里没有大富户,五、六十户人家,土改时没有一户地主。 只有一户人家划为富农,比起周围村子来,这家富农也不够格,只是矮子头上选将军吧。有两户是富裕中农,我家被划为中农。本湾无田地可分,分的都是别的湾子 里地主的土地。我家也分了亩把地。分田地时,由贫雇农来评,谁家分多少,一评二算,公道得很。然后用竹签子写上户主姓名,得地多少,是什么方位,插到地 头。
我们经常跑到别的湾子去看没收地主的财产。那时,地主分子要扫地出门,家里包括房屋在内,所有家具都要搬出来,重新分给贫雇 农。没收的财产堆积成山,有许多精致的家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我们除了看热闹外,还要看稀奇。邓家堤的地主分子邓彩华,比较开明,他主动把自家的 所有财产都交出去了,我们也专门跑去看过,并没有贵重的物品,都是些陈旧的箱箱柜柜和花花绿绿的衣服。邓彩华是行医的,在乡间做了不少好事,口碑很好,人 民政府给他戴了一顶”开明绅士”的头衔。
最爽心的是庆祝胜利扭秧歌,打莲花棍。打莲花棍一般是儿童团的事,扭秧歌是青年男女的 事。领头的用白毛巾缠头,红带缠腰,一男一女,男的手握斧头,女的手拿镰刀,走在队伍前头,表示工农联盟。后面还有装扮成解放军、商人、学生的,表示大团 结的意思。他们边扭边唱,唱的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娱乐形式,都是军队从北方带来的。我们本地玩的是采莲船,不过这时不玩采莲船了,跟形势搞 新花样了。一玩就是几天,从这个湾子又玩到那个湾子,热闹非凡。人们从来没有玩得这么开心。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常随着秧歌队伍到处逛。
这时候,宋埠街上也很热闹。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山台。这是一座八卦楼,是专门用来演戏的戏台,有一人多高。台前是个大广场,可以容纳上万人。每到逢 年过节,在这里公演地方楚剧,很受欢迎。看戏的人特别多,想看顶台的,一个劲地往前挤。到了台前,由于台太高,看戏的多仰着脖子往上望。那时没有扩音设 备,想看门道,听戏文,非吃这个苦不可。而我们小孩呢,看看热闹罢了。在戏场的边子上,花两三个铜板,买根用土办法熬成的鱼糖吃着玩。那时街上还有粽子、 汤圆卖。我的祖父上街看戏,总喜欢把我带着,每次总少不了买粽子和汤圆给我吃。这些在周边做小生意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之后是清匪反霸。那时经常在举水河边的杨树湾里开群众大会,斗争恶霸地主,枪毙反革命。有时也在宋埠湘帮河旁的沙洲上开大会,搭着高台,台下四周是带着 红袖章,扛着长矛的民兵站岗,不准随便走动。台上有武装民兵押着犯人。从前受过压迫的穷人,抢着上台控诉。控诉起来声泪俱下,不时有人高呼口号。当时没有 扩音设备,全凭大嗓门喊,台下成千成万的群众随着举拳头。台上喊的是什么内容,没有人去管。这时候,我们也跟着去看热闹。我们才不管大人们的事,哪里人 多,就往那里钻。更多的时候是跑到沙滩上去捡贝壳,捡着贝壳带回家去翻个个玩。沙滩里经常可以捡到铜钱,大概是发洪水时,把富人家埋在地里的铜钱冲进河滩 的缘故。听到枪声一响,知道是枪毙人了。胆大的,还跑过去看死人。我是不敢去的。
随着地主的封建政权被摧毁,封建神权也被打倒。 旧社会,一姓有一个祠堂。祠堂不仅有神权、还有族权、法权。同姓中谁做了错事,可以在祠堂内罚跪、罚打、甚至处死。从我们湾到宋埠去的大路旁,有两座祠 堂,一座是程氏祠堂,一座是何氏祠堂。两座祠堂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风景很幽静,四周竹林自然形成篱笆,平时很少有人去。我是跟着我母亲去过两次,大概是 求神拜佛吧。到了这个时候,祠堂庙宇也成了打击对象。庙里的住持是位老道姑,挨了斗争。一位年轻的道姑,还俗嫁了人。庙产被分了,庙里大大小小菩萨都被推 倒了,堆放在露天里。过去我们小孩子见了菩萨那凶神恶煞的样子,都非常害怕。现在不知哪来的胆,拿着棍子在这个菩萨头上敲敲,在那个菩萨头上磕磕。后来又 发现大菩萨的背后都有一个洞,内面有用铁片做的心肝五脏。就动起手来,挖了菩萨的心肝五脏。有的小伙伴还把小菩萨带回家去玩,我们这些“野蛮”行动,遭到 一些老太婆的责骂。有的老太婆见了,连声说:“造孽呀,造孽呀!”不声不响地把这些小菩萨,请回家中偷偷地供奉着。这些大菩萨,后来都被民兵劈做柴火烧 了,祠堂改做了学校。
这样不知不觉混到我该上学了。到1951年春季,我已满了八周岁,是吃九岁饭的年龄了。父母把我送到设在何氏祠堂的李胜小学去发蒙读书。从此,我从小学到高中,读了十二年书,度过人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大好时光。
正是:
寒窗苦读业基精,广阔天地勤耕耘,
记者秉笔留青史,从政为民献丹心。
家乡 家世 童年
字号12号14号16号 字色:






回书目 下一页> 左右键(← →)可上下翻页 鼠标双击滚屏
巍巍大别山,蜿蜒数百里,堀起于中原,横亘在鄂豫皖三省交汇处。山北的水流注入淮河,山南的水流注入长江,巧夺天工,自然形成为江淮分水岭,大别山由此 而得名于天下。发源于山南的举水、倒水、巴水、浠水、蕲水,飞流直泻, 注入长江。五水奔驰,网织出鄂东如画的山水田园。
五大水 系中的举水,郦道元的《水经注》上称为赤亭水,发源于鄂豫交界的麻城小界岭风簸山,婉转南流,沿途接纳长20公里以上的支流7条,经麻城、新洲,注入长 江。干流长168公里,在麻城到新洲河段中途,它突然分而又合,形成一块10多平方公里的梭子形的绿洲,绿洲的北端座落着一座明星集镇,这就是人称“小汉 口”的宋埠镇。
宋埠镇是鄂东北地区的繁华商埠。它西南距湖北省会武汉市,东南距黄冈行署驻地黄州均为100公里左右。处在麻城、 红安、新洲三县的中心,距三县县城各在30公里上下。旧时,里把路宽的举水河床常年水流不断,洪水季节的水位与长江相差无几。这时,北部山区把平时砍伐的 树木薪柴,扎成料簰,随洪水顺流而下,到宋埠打捞上岸。洪水过后,宋埠南门外的河滩上,到处是成堆成垛的木料薪柴。山里人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把深山里的树 木不费力气地运到宋埠来出售。在那交通闭塞的年代,举水是沟通内外运输的主河道。我们在家门口就经常看到成群结队的帆船,象天上的云朵,在南来北往中穿 梭。靠着这些船簰,沿举水南下进入长江,直达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下行可到江西的九江,上溯可入洞庭湖而到湖南。湖南来往的船簰最多,宋埠西门外有一条街 叫湘帮河,就是因为湖南的船帮簰客聚居于此地而得名。民国初年,国民政府修通了从武汉到河南的公路,对外交通更为便利。宋埠镇凭着周围人口稠密,地理位置 优越,水陆交通流畅,商贾往来频繁,一时名噪鄂豫皖湘赣。其繁华的程度,远在麻城县城之上。民国初年,宋埠曾经改镇为市。
1942年11月27日(农历十月二十日),我出生在宋埠镇西门外一个叫板桥湾的村庄。
那时,举水东河从宋埠西门外分流出一条小河,弯弯曲曲流经程家墩,到板桥湾北首,分成两支小河沟,一支从湾前流过,经邓家堤,注入举水西河;一支从 湾后流过,经长塘湾、猫虎湾,注入举水西河。这分叉的两条小河沟,象护城河一般,环绕着板桥湾,与星星点点的大塘小堰串连在一起,构织成水乡泽国。在河沟 塘堰的岸边,布满了茂林丛竹,参天的古枫傲立其间。树林里雀鸟群集,蛇鼠随处可见;河塘里水草密布,青蛙与鱼鳖作伴,自然环境美不胜收。湾前的小河上,有 两块结实的木板桥。湾后的河沟上,原来也是两块木板桥,后来由乡民自愿捐款,修了一座石拱桥。板桥湾是南乡到宋埠镇的必由之路,两座小桥沟通了南乡与宋埠 的南北往来,板桥湾因此而得名。湾里都是何姓人家,又有两条小河护卫,外村人习惯称为板桥何湾。
起先,湾里只有我们一家是外姓。 我们家是从黄冈孔埠街(现属武汉市新洲区)迁来的。据《李氏宗谱》记载,我们的祖先长公是在明太祖高皇帝时,从燕京陈言府长乐县灌口镇迁到孔埠街附近的河 口大湾的。孔埠街靠举水下游,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灾。我们这支李姓支脉,从始祖长公传到第十三世之能公时,为生活所迫,孤零零沿举水而上,闯荡到宋埠附 近的板桥湾定居下来,这位之能公就是我们在麻城驻足的李氏始祖,这大概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事。
我们在麻城的李氏家族人丁不很兴旺。虽然不是单传,每代也只是两人、三人往下传。到我这一辈,已经是麻城李氏的第七世了。
我出世时,家中有祖父母、父母亲、叔父。我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哥哥年长我五岁,是1937年农历正月初三出生的。我们家是个和睦的家庭, 我祖父兄弟三人,祖父是老大,老二永禄公早年去世,老三永寿公被何姓人家招夫养子,做了何姓寡母的上门夫婿。何姓寡母的前夫留下了两个孤儿:长子厚坤、次 子厚胤。祖父帮他们做了新房,置了田地,使他们温饱无忧。这个被招夫养子的三祖父,我们称为三爹。三爹住在我们家里。他治家很严,后辈儿孙稍有越轨,不是 打就是骂,我们都很怕他。祖父和三祖父一向很和睦,从来没有红过脸。只是到1949年农历7月底,不知为什么事,兄弟俩大吵了一场,甚至动了拳脚。过不几 天,三爹腹部剧痛不止,现在才知道那是突发阑尾炎,送到医院动手术割掉就行了。可那时却拿它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三爹疼痛得人事不知,直到离开人世。为 此事,祖父抱憾终身。听人说,三爹是不相信算命卜卦的。然而在他去世的前一年,有位算命的李瞎子来到湾里,大家都说他算命很灵验,三爹也随和着算了一命。 李瞎子说他捱不过一年,三爹不信。快过去一年的时候,三爹的身体仍然很健壮。一次,他碰着李瞎子又来到湾里算命,就质问他:“ 你说过我捱不过一年,我这 不是活得很好的吗?”李瞎子说:“莫急,不出一个月就要兑现。”三爹气得要扳他算命的胡琴。没想到竟如此巧合,三爹不过一个月真的去世了。
祖父永福公,年轻时家贫,打过长工,做过短工,甚至还讨米叫化,吃过不少苦。他有个众所周知的混名叫花子。过去,社会上最下层的人是叫化子,我祖父 的社会地位和这类人差不了多少。听老辈人讲,有一年临近过年了,大户人家热热闹闹地吃团年饭,我们家却揭不开锅盖。祖母为讨个吉利,从野外捡来一把稻草, 塞进灶腔沤烟,让浓烟从烟囱里冒出去。外面过往行人看见了,以为我家也在做年饭。其实,这时的我祖父,为了躲债,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祖父成家后,与祖母 相依为命,克勤克俭,勤扒苦做,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积累,终于在他40岁之后,摆脱了贫困,挣下了一份不菲的产业。在我出世时,家里人丁兴旺,日子十分好 过,在当地也算是小康之家了。但我们毕竟是外姓人家。在旧社会,宗族房头闹得十分严重,外姓人通常是要受到歧视的。我们这一家人能够在湾子里长期生存下 来,是靠着各种亲缘关系的保护伞的。为了在这何姓一统天下的地盘里生存扎根,我们来麻城的第三世祚兴公就与何姓姑娘开亲,我们后辈都是何姓的外孙,再也无 人敢欺负了。祖父永福公识字不多,但深知读书识字的重要。他认为,要在何姓地盘里出人头地,非得让子孙多读书不可。我父亲读了四年私塾,相当小学毕业。而 叔父李昌祥读到相当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秀才”。叔父在建国以后参加工作,后来还当上了县法院的副院长,主要靠的是这点文化基础。
1949年农历七月初二,我祖母李太夫人中风去世。祖母娘家是铁门姜郑家湾。娘家很穷,嫁给我祖父时也很穷。祖父母不怨穷、不怨命,相信凭自己勤劳 的双手可以改变命运。祖父出外帮人打工,祖母在家纺线织布,辛辛苦苦地过着日子。祖母持家俭朴,在湾里是有名的。祖母一生养育了子女三人:姑姑,父亲和叔 父。姑姑出嫁到宋埠龚家园,留下表兄弟两个幼儿,夫妇俩撒手西去。表兄弟俩很小吃住在我家,成天和我们兄弟鬼混在一起。记得祖母晚年身体长得很胖,很慈爱 我们。经常用籽棉或鸡蛋与小商贩换各种糖果给我们吃。祖母生于清光绪庚辰年(1880年),比祖父年长两岁,去世时享年69岁。祖母的丧事办得非常隆重, 家里上下两厅挂满了用黑、白布扎成的条幅,正厅右首摆着肃穆的灵堂,亲朋好友来灵堂跪拜致哀的络绎不绝。道士们在家唱了三天。成箩筐的纸钱不知烧了多少, 用金纸、银纸扎的金银锞子,一筐一筐地往火里倒,还有用花纸、白纸扎的车马人轿、楼房等等。鞭炮也不知放了多少。总之,在人间没有享过的福,也许这时在阴 间都补上了。出殡的那天,湾里的人都自动赶来送丧,送丧的队伍足有里多路长。由此可见祖母的为人之好。自祖母去世之后,湾子里再也没有举行过这样隆重的丧 事了。
我小时候最爱听大人们聊天。每年暑夏乘凉,我们总要带上小椅子,往大人堆里钻。大人们聊起天来,离不开鬼神的故事。记得有 一回,我家邻居的老伯和祖父一起圆梦,说梦里看到太阳要走鸿运,发大财或要做大官。阴天下雨要倒大霉等等。我每天晚上睡觉,都想梦见太阳,可是却总没有梦 见过太阳。那时的人们非常迷信鬼神,多数人家一天要烧早晚两次香。家境稍好一点的,要烧早中晚三次香。平时是先敬菩萨祖人再吃饭。到了年关,办年货的第一 件大事是买香爆表烛。再穷,在菩萨祖人面前是不能吝惜钱的。我的祖父非常虔诚,他每天要烧三次香,都是亲自动手,不要别人代劳。烧香之前,先要洗手,点燃 明灯,再点燃香烛,朝上磕三个头,然后敬香。香案上有三个牌位,正中是盖天帝主神位,右首是祖宗昭穆之位,左首是东厨司命之位,依照正中、右首、左首的次 序,每个牌位前敬一柱香,接着在香案的下首给土地菩萨敬上一柱香,还要到厨房给灶神敬上一柱香,然后到大门口敬上一柱香,最后回到香案前作一个揖,敲三下 磬 。每天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重复履行三次仪式。每逢节日,还要烧纸钱和黄表纸,燃放鞭炮。到了年关,就更为隆重。在香案前要摆上张大桌子,上面整齐地摆 满精制的香炉花瓶。农历腊月二十四到正月十五,香案和新摆的神案上香烟缭绕,灯火辉煌,昼夜不断。除了烧香纸外,还要摆贡品。算起来,用在敬神上的钱不比 花在吃穿上的钱少。
我还见过几次大的敬神活动,大概是农历七月半吧。在湾子里的打谷场上筑起了神坛,专门从外地请来的道士,轮班 捧着一个什么牌位,围着神坛转,一边烧表纸,一边敲木鱼,口里还念念有词,也不知道念的是些什么。敬完神后,全湾人在一起大吃大喝,吃大锅饭,都是祖产。 这时,如果来了讨饭的叫化子,认为是最吉利的事,也要专门为他们开席。所以,每逢敬神,来的叫化子特别多。
我们湾里有个仁义会, 每年秋后都要到五脑山朝圣。五脑山上有帝主庙,供着盖天帝主,相传帝主从龟峰山来到这里,遇到山主,想找一块山地驻足。山主问他要多大的地盘,帝主脱下身 上的道袍,说:就这道袍铺块地方够了。山主满口应允,结果铺了五个山头,故名五脑山。人们就在山的南面建起了一座帝主庙,千百年来香火不断。民间流传有帝 主为穷人做好事的许多传说。据说:帝主很灵,百求百应。一旦触犯了他,就会受到惩罚,不是满眼发黑,看不见东西,就是手脚身上受伤。因此帝主在我们湾里成 了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无上的神,家家户户香案正中供着盖天帝主神位,常年累月烧香礼拜。湾里还专门供有一尊金银铸造的帝主灵像。中间是金碧辉煌的帝主金 身,周围有几百尊小菩萨护卫着,平时在湾里轮流供着。秋后朝山时,首先要请出金光闪闪的帝主尊驾,有上十名道士轮班唱经,一般是七天。我们家的房子充裕, 唱经的活动常在我们家举行。朝山一般选在农历九月十八这一天。天还没亮,人们都赶早起床。按照分工,有人背着帝主灵驾,有人擎着两丈多高的旗杆,带着香表 纸烛和贡品,沿途敲锣打鼓,热热闹闹,步行60多华里,到五脑山庙敬帝主菩萨。当天还要赶回来。来去100多里,两不见天,其辛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然而 每年朝圣,是没有人不去的,而且大家都争着捡最苦最累的事做, 以表示自己的虔诚。
我小的时候,家境比较好,基本是无忧无虑的。 我们兄妹在一起,爱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经常把同湾的小伙伴邀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是捉迷藏,一个人装猫,其余的人装老鼠,捉住了谁,谁就装猫。我家房子 的后面有一间长方形的阴暗小房,里面放着几口大缸,是用来装粮食的,平时都空着,很少有人去管它,是我们捉迷藏藏身的好地方。有时我们也趴到床底下去,有 时钻进柴草里。总之,只要能藏身,不管有多脏,都要往里钻,想方设法不要让猫捉住。因此成天是灰溜溜的。我母亲是个善良人,从来不干预我们小孩子的活动, 有时高兴起来,还帮我们躲着玩。有一次,不知哪个小伙伴,不小心把家里的大缸打破了一口,家里任何人都没有埋怨。
我在家里是得到 宠爱的。那时我们这里种的是小籽棉花。这种小籽棉花产量很低,到时候不摘,就会脱落在地上。收获棉花时,不用人去摘,只是到地上去捡就行了。我们这里把摘 棉花叫捡棉花,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这种棉花植株不高,小孩捡起来最省力。我小时候每年都要跟着母亲去捡棉花。我从小做事老老实实,不贪玩,捡的棉花往往比 哥哥捡的还多,常常得到母亲的口头夸奖,一戴了“高帽子”,干起活来就更卖力气。母亲有时也搞点物质刺激,给个把两个铜钱。这时,干起活来连饭也顾不上吃 了。
我们在家里是很少挨打挨骂的,只是有一次,挨了一顿冤枉打。因为是冤枉,所以至今还记得很清楚。有一回,家里买回一瓶蜂蜜。 平常庄户人家连糖都很少买,哪里还有蜂蜜喝。这瓶蜂蜜就成了家里的稀奇物。可是,不知是谁偷着喝了一点,撒的到处是蜜。母亲看到这种情形,非常心疼,追查 是谁干的。我哥哥指着我说,可能是他搞的。我强辩说,不是我搞的。我一张小嘴怎能辩得赢大我五岁的哥哥。我母亲不问究竟,打了我一巴掌。我感觉非常冤枉, 哭闹了起来。大家喝蜂蜜的时候,也不让我喝,理由是我已经喝过了。为这件事,很长时间我记恨哥哥,怀疑是他栽我的赃。
小时候的爱 恶,经常受大人的影响。我祖父做过泥瓦匠,我父亲也是做泥瓦匠的,我小时候爱干这个玩艺。我家邻居姓乐,刚搬来不久就做新房子。我们几个小伙伴,把他们家 的砖砖瓦瓦搬来,就地盖起了一个小房子。我们都有说不出来的高兴,白天钻进小房子里去玩,常常是连饭也忘记吃了。后来,被房主把它拆掉了,我们都感到非常 可惜。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这样一个信念: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是最幸福的。终于,慢慢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我常常在地沟边,岸埂上种上菜,在稻田的排 水沟里插上秧,经常拔草上肥,居然也得到一些收获。
我们家的日子比较好过,但并不宽裕。平时全家人省吃俭用,到了农历四、五月 间,青黄不接时,还要吃上两个月的米大麦。用米大麦做的麦米饭,看起来黄澄澄的,初吃起来香喷喷的,但毕竟赶不上稻米,吃多了就不是味道。我一闻到麦米饭 的气味,就恶心倒胃口,常常是整餐整顿地吃不进饭。每当这个时候,住在我家前面的程大姐,就把大米饭亲自送到我手里,我心中感激不尽。程大姐叫程胜香,因 为在何姓中辈份晚,虽然年纪和我母亲不相上下,我们也只得随何姓辈分把她叫大姐。程大姐家人口简单,夫妇俩和一个女儿,共三口人过日子,生活比我们家过得 要好。程大姐有一副善良的好心肠,待我们小孩特别好。她的女儿何桂莲,从小就和我们玩在一起。后来,是我从小学到高中的同班同学。程大姐乐于助人,打起哈 哈来特别响亮,半边湾子都听得到。
我的童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童年留下的记忆都与战乱有关。我们湾子离宋埠很近,宋埠不仅是繁华 的商埠,也是鄂东的军事重镇,历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历史上明末张献忠的义军曾兵临宋埠,清代长毛(太平军)造反也多次光顾宋埠。民国年间,宋埠四周都是 红区,国共之间你来我往,反反复复,相互战争像拉锯一般。到了抗日战争初期,第五战区李宗仁、白崇禧部,打完台儿庄战役后,率领得胜之师,从徐州撤退到宋 埠。司令部设在宋埠镇外郝铺的相公庙中。在保卫大武汉时,宋埠成了江北的大本营。那时,宋埠可热闹了。蒋介石曾亲自来视察,为表示与前线将士共甘苦,还在 这司令部驻地的小庙中住宿了一宵。受周恩来的委派,郭沫若带领抗敌演剧二、四、六队前来宋埠前线慰问演出。象金山、王莹这些文化名人,都荟集宋埠。日军原 准备从河南经麻城进攻武汉,由于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孙连仲、宋希濂、张自忠、于学忠等坚守大别山防线,日军无法突破。后来,日军由水路从九江北上,占领 了武汉,宋埠也随后沦陷了。1938年9月24日(农历闰八月初一),日军攻占宋埠时,动用了大批飞机,对宋埠进行了狂轰滥炸,发泄对李宗仁的报复,把一 座号称“小汉口”的繁华城镇炸成百孔千疮的烂摊子。此后,日军在宋埠屈家巷设立“红部”,宋埠四周碉堡林立,老百姓尝尽了当“亡国奴”的痛苦。此间,抗日 斗争从未间断,有国民党程汝怀部的骚扰,有新四军五大队李先念部的进袭,宋埠成了抗日游击战的焦点。还有民众自发的抗日行为,铁门王岗的乡民就曾打死过一 名下乡打掳的日军。这些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当然这些事都是后来听说的。我记忆犹新的都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日军投降 后,国民党第三兵团桂系张淦部驻扎在宋埠。我们家在抗战胜利前夕重新做了一栋上下两厅的新房,全部是时新的木板鼓皮花格窗子,很气派,在板桥湾也算得上是 上等的住宅。因此,每逢有军队来,我家的上厅或下厅半边房子就被占用。这些军队是什么番号,谁也搞不清楚,只记得军队的长官骑高头大马,带着打扮得妖模怪 样的年轻太太,还有小勤务兵。大多数军官是不欺负当地的老百姓的。有时对老百姓还施些小恩小惠。他们也喜欢小孩,经常拿些上好的糖果给我们尝,有时也给我 们吃他们的大米饭。记得比较清楚的是,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时攻打宋埠的情景。当时正是深秋季节,满畈的棉花正在吐絮,我和哥哥在上畈地里摘棉花。大炮 架在湾子的菜地里,许多军人手握枪枝,慌不择路地冲向宋埠,宋埠被包围得水泄不通。听人说:这一仗打得好厉害,死了很多人,也捉了好多人。进出城门都有军 人把守。在城门口放有几大盆水,问是什么?说水的就放走,说xu(许)的就留下来。原来被围歼的是从东山包抄过来的“小保队”,那里人把水说成 xu(许),他们初来乍到,口音一时也改不过来。大军用这种办法来分辨当地老百姓和“小保队”,办法虽然是简单了一点,但也很管用。 这次被俘的“小保队 ”有一两千人,后来,对其中的顽固分子,都被押到红安永佳河去处决了。他们在东山作恶多端,也是罪有应得。
这次战争后,安静了一 年多,没有打大仗,但是驻军不断。我家的房子成了军队长官的常驻地,这个部队走了,那个部队来了,象走马灯似的。最使老百姓担惊受怕的是拉壮丁。每有部队 来,就到处找年轻小伙子捉去当兵。不能当兵的,捉去送差。被捉去的人大多生命难保。所以,军队一来,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到处躲藏。我父亲年轻时就被国民党 军捉去送差到九江,打在江西闹革命的共产党红军。后来他跑脱了,保着一条命回到家中,祖父母高兴得赶紧烧香敬菩萨。那时真是民不聊生,没有安稳的日子过。
青年人躲壮丁,老百姓“跑反”是经常的事。有一次“跑反”的情景我记得很清楚。我父亲的外婆家是铁门岗姜郑湾,离宋埠有二十多里路,是比较偏僻的丘 陵地区,战争的双方是不会到那里去的,我们“跑反”多是躲到那里去。“跑反”都是在晚上。我父亲用两个箩筐,一头坐着幼小的我,一头坐着我哥哥,黑灯瞎火 地顺着一条低矮的河堤,穿插在竹林树丛间,然后摇摇晃晃地从举水上一座独木桥上过河,有时干脆淌水过河,在旷野里摸黑走上十几里路,把我们送到姜郑湾。老 外婆家很穷,平时靠我们家接济着过日子。表舅李大伯忠厚老实,繁重的劳动压弯了他的腰。他很少话语,对我们这些表侄非常慈爱。他是帮人打长工的,在榨房里 打油,榨油是很繁重的体力劳动。我们经常到榨房里玩耍,吃着炒熟了的棉籽,香喷喷油腻腻的,蛮有味道。湾子前面有一块旷大的屋基,我们常在屋基上跑跑跳 跳,玩石子。我们还经常到田畈池塘里摘荷叶,当作帽子戴在头上,玩得很开心。湾里还有一个姨伯,比较富裕,房子做得很好。在他家里,我们也是被当做上宾看 待。姨伯家里早先是行医的,有许多手抄的医书,可惜我们小孩不识货,拿着当废纸折牌子玩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和大人们一起,站在低矮的山丘上,观看飞机轰 炸宋埠的情景,火光一闪,烈焰腾空,大人们心急如焚,我们觉得蛮好玩的。现在想起来,就象放电影一样。
我的外婆家也在举水河东的 铁门岗,离宋埠有十多里路,是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湾里一半人家姓桑,一半人家姓于,湾名就叫桑于家湾。我的外公姓于,家里并不富裕,勉强能过日 子。我们到外婆家,也是父亲用箩筐挑着去的。这里也是丘陵地区,有坡没有山。比较有名的是豹子山,山上有座庙,有棵大树护卫着它。在铁门岗再没有比它更高 的山,很远就能看清这棵树。那时的铁门岗,到处是松树林,风一起,满畈呼呼地啸。如果在夜晚走路,蛮怕人的。山上有不少栗架树,我们最喜欢到山上去捡栗架 玩。这种栗架有大拇指大,椭圆珠形,能打豆腐,又白又嫩,这种豆腐我没尝过。现在才知道,这个栗架树,学名叫橡子树,所谓栗架,就是橡子。这里主产水稻, 土地面积大,劳动力缺乏,小孩子从小就赤身露体地在田畈里跌打。我们有时也下田去扯秧插秧。这里离宋埠远,很偏僻,生活过得比较安稳。
我的家乡却不一样,经常有飞机来宋埠上空盘旋,有时也扔下一两颗炸弹。离我们家不到十里的祝家院子,也建有飞机场,但只落过一次飞机,以后就没有启 用。我家房子后面是一大片竹林,为了躲飞机,湾子里许多人家在竹林堤埂下挖有藏身洞。飞机来了,就跑到洞里去躲起来。有时跑不及,大人就把小孩塞到大桌子 底下。现在想起来,这都是掩耳盗铃的事。没有战争的时候,我们也常在竹林子里玩耍,用野藤把两边大一点的竹子缠起来,人坐在野藤上打秋千,是经常玩的乐趣 事。
到1949年3月,解放军大部队南下,解放了宋埠,我们湾里驻扎了大批军队。这些军队纪律严明,待人和气,和老百姓相处很 好。他们一天到晚紧张地练兵,我们湾前的河沟上,用木料架起了独木桥,门口塘上也用木料捆扎着架起了独木桥,部队指战员成排成排地从桥上跑来跑去,常常有 人从桥上掉进了水里,他们爬上岸又继续操练,人人都非常勇敢,没有畏惧不前的。在我们湾子的稻场上,架起了木马、跳栏、爬杆,练兵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当时 我们只知道热闹好玩,并不知道他们是在为渡江作战进行战前操练。战士们非常乐观,走到那里都可以听到他们的歌声,特别是在集合站队时,更是歌声嘹亮。他们 常唱的几首歌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团结就是力量》等,常常是有一个人站在队前划脚舞手地打着拍子,大家跟着高声唱。 因为听得多了,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可以随口哼几句。
我们这里虽然解放了,但一切都是照旧,没有什么改变。种地的种地,卖菜的卖菜, 上学的上学,社会非常安定。到了5月份,渡江战役胜利结束,我们这里又热闹起来了,印象最深的是“过兵”。我们湾后就是汉(口)小(界岭)公路,经常有大 部队南下,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保甲长这些旧政权的小官,组织老百姓到公路上去,给“过兵”的部队送茶送水。接连几个月,军队过了一批又一批。过去看到军 队,老百姓都是提心吊胆。现在不同,人们习以为常。军队不但不骚扰百姓,还为百姓做事,比如挑水、打扫卫生等。
这年的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地驻军在举水沙滩上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放了许多鞭炮,甚至还朝天鸣枪,我们也跑到沙滩上去凑热闹。
到了1950年,我们这里才开始变革。上面派来了土改工作队,队长姓杨,还有两位女同志,就住在我们湾里。工作队来了以后,一边开展政治宣传,一边 发动群众搞诉苦运动。我们湾里的人家很穷,多是租种外村地主、富农的土地。地里一般种两季,冬春种小麦,收了小麦种棉花,棉花都是小籽花,产量很低,亩产 几十斤。种出的棉花由妇女纺成线,织成土布,拿到宋埠街上去卖,换成粮食回来。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织的土布,用黄土化成浆糊,放到里面揉一揉,然后漂洗干 净,算是上了色。好一点的人家,从街上买来靛,染成蓝不蓝、黑不黑的,穿在身上还褪色。姑娘出嫁,就请人印花,蓝黑底子白花花,也蛮好看的。如有穿着洋布 细布衣服的,那就是很不错的人家。除了麦子棉花,大宗作物是种蔬菜。我们这里的土地是沙质土壤,很肥沃,适合种各种蔬菜,人们也会种蔬菜。种菜卖钱是大多 数人家的主要生计。种菜要不了几多土地,多了也照应不过来。每户有几分地种上菜,挑到宋埠街上去卖,换几升米回来,有时顺便带几块鲜嫩豆腐回来煮白菜,买 几根油条或个把油饼,给小孩子吃。人们很满足这种自给自足的小日子。
我们湾里没有大富户,五、六十户人家,土改时没有一户地主。 只有一户人家划为富农,比起周围村子来,这家富农也不够格,只是矮子头上选将军吧。有两户是富裕中农,我家被划为中农。本湾无田地可分,分的都是别的湾子 里地主的土地。我家也分了亩把地。分田地时,由贫雇农来评,谁家分多少,一评二算,公道得很。然后用竹签子写上户主姓名,得地多少,是什么方位,插到地 头。
我们经常跑到别的湾子去看没收地主的财产。那时,地主分子要扫地出门,家里包括房屋在内,所有家具都要搬出来,重新分给贫雇 农。没收的财产堆积成山,有许多精致的家具,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我们除了看热闹外,还要看稀奇。邓家堤的地主分子邓彩华,比较开明,他主动把自家的 所有财产都交出去了,我们也专门跑去看过,并没有贵重的物品,都是些陈旧的箱箱柜柜和花花绿绿的衣服。邓彩华是行医的,在乡间做了不少好事,口碑很好,人 民政府给他戴了一顶”开明绅士”的头衔。
最爽心的是庆祝胜利扭秧歌,打莲花棍。打莲花棍一般是儿童团的事,扭秧歌是青年男女的 事。领头的用白毛巾缠头,红带缠腰,一男一女,男的手握斧头,女的手拿镰刀,走在队伍前头,表示工农联盟。后面还有装扮成解放军、商人、学生的,表示大团 结的意思。他们边扭边唱,唱的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些娱乐形式,都是军队从北方带来的。我们本地玩的是采莲船,不过这时不玩采莲船了,跟形势搞 新花样了。一玩就是几天,从这个湾子又玩到那个湾子,热闹非凡。人们从来没有玩得这么开心。我们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常随着秧歌队伍到处逛。
这时候,宋埠街上也很热闹。最热闹的地方要数中山台。这是一座八卦楼,是专门用来演戏的戏台,有一人多高。台前是个大广场,可以容纳上万人。每到逢 年过节,在这里公演地方楚剧,很受欢迎。看戏的人特别多,想看顶台的,一个劲地往前挤。到了台前,由于台太高,看戏的多仰着脖子往上望。那时没有扩音设 备,想看门道,听戏文,非吃这个苦不可。而我们小孩呢,看看热闹罢了。在戏场的边子上,花两三个铜板,买根用土办法熬成的鱼糖吃着玩。那时街上还有粽子、 汤圆卖。我的祖父上街看戏,总喜欢把我带着,每次总少不了买粽子和汤圆给我吃。这些在周边做小生意的,对象主要是我们这些小孩子。
之后是清匪反霸。那时经常在举水河边的杨树湾里开群众大会,斗争恶霸地主,枪毙反革命。有时也在宋埠湘帮河旁的沙洲上开大会,搭着高台,台下四周是带着 红袖章,扛着长矛的民兵站岗,不准随便走动。台上有武装民兵押着犯人。从前受过压迫的穷人,抢着上台控诉。控诉起来声泪俱下,不时有人高呼口号。当时没有 扩音设备,全凭大嗓门喊,台下成千成万的群众随着举拳头。台上喊的是什么内容,没有人去管。这时候,我们也跟着去看热闹。我们才不管大人们的事,哪里人 多,就往那里钻。更多的时候是跑到沙滩上去捡贝壳,捡着贝壳带回家去翻个个玩。沙滩里经常可以捡到铜钱,大概是发洪水时,把富人家埋在地里的铜钱冲进河滩 的缘故。听到枪声一响,知道是枪毙人了。胆大的,还跑过去看死人。我是不敢去的。
随着地主的封建政权被摧毁,封建神权也被打倒。 旧社会,一姓有一个祠堂。祠堂不仅有神权、还有族权、法权。同姓中谁做了错事,可以在祠堂内罚跪、罚打、甚至处死。从我们湾到宋埠去的大路旁,有两座祠 堂,一座是程氏祠堂,一座是何氏祠堂。两座祠堂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风景很幽静,四周竹林自然形成篱笆,平时很少有人去。我是跟着我母亲去过两次,大概是 求神拜佛吧。到了这个时候,祠堂庙宇也成了打击对象。庙里的住持是位老道姑,挨了斗争。一位年轻的道姑,还俗嫁了人。庙产被分了,庙里大大小小菩萨都被推 倒了,堆放在露天里。过去我们小孩子见了菩萨那凶神恶煞的样子,都非常害怕。现在不知哪来的胆,拿着棍子在这个菩萨头上敲敲,在那个菩萨头上磕磕。后来又 发现大菩萨的背后都有一个洞,内面有用铁片做的心肝五脏。就动起手来,挖了菩萨的心肝五脏。有的小伙伴还把小菩萨带回家去玩,我们这些“野蛮”行动,遭到 一些老太婆的责骂。有的老太婆见了,连声说:“造孽呀,造孽呀!”不声不响地把这些小菩萨,请回家中偷偷地供奉着。这些大菩萨,后来都被民兵劈做柴火烧 了,祠堂改做了学校。
这样不知不觉混到我该上学了。到1951年春季,我已满了八周岁,是吃九岁饭的年龄了。父母把我送到设在何氏祠堂的李胜小学去发蒙读书。从此,我从小学到高中,读了十二年书,度过人生从少年到青年的大好时光。
正是:
寒窗苦读业基精,广阔天地勤耕耘,
记者秉笔留青史,从政为民献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