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潜伏》话“军统”<zt>

看《潜伏》谈“军统” (十三)


[FONT=宋体]2[/FONT][FONT=宋体]、中美合作所[/FONT]

[FONT=宋体]按:中美合作所这个机构,大家很熟悉,甚至可以说是臭名昭著。但我可以说,很多人对中美合作所的全部印象,可能都来自于《红岩》。这个印象,不能说不对,但起码是不太全面。[/FONT]



[FONT=宋体]首先,中美合作所不像字面上所反映的,好象是个研究所,中美两国派几个人,合作研究点事情。[/FONT]

[FONT=宋体]中美合作所是一个很大的机构,最多时全所人员达六千多人,有包括能住上千美军特务的别墅式宿舍、办公室、餐厅、舞厅、礼堂、军火库、监狱等等。 [/FONT]

[FONT=宋体]建所时,应军统要求,美方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特工器材、气象设施、医药设备和车辆,只要跟特务沾边的东西,就没有军统不要的。[/FONT]

[FONT=宋体]就说汽车吧,光吉普车就要了200辆;卡车,还是十轮载重的那种,军统居然开口就要2000辆,也不知道他想运什么,是不是要到山西去拉煤,想招两千个司机也不容易啊,还得是“大货”本。美国人还真实诚,要就给,真的运来2000辆。[/FONT]

[FONT=宋体]其他的,还包括帮军统建起一所1000张病床的医院,包括全套设备和医药(似乎就是军统的“四一医院”);还有足够建立150座气象台的器材设施、近万吨的特工器材和武器弹药。[/FONT]

[FONT=宋体]这军统,可傍上大款了,不要白不要。[/FONT]

[FONT=宋体]要说美国佬还真是财大气粗,到中美合作所结束时,所有美方提供的物资,均无偿赠与军统。[/FONT]

[FONT=宋体]解放初期,罗广斌、杨益言为体验生活,曾到杨家山中美合作所原址参观,据他们回忆,大家都不禁对中美合作所规模之大、设备、设施之先进感到惊叹。杨益言特别提到:“它那曾停过2000辆美制军用十轮大卡车的车场用地,竟占据了超过一所高校的用地。”后来成立西南政法学院,就用的这片地。[/FONT]

[FONT=宋体]也是啊,2000辆大卡车停一块儿,一般见不到这景啊。[/FONT]

[FONT=宋体]其实,美国人一点不傻。这东西能值多少钱,终归那是有数的。他们看中的,是通过与军统的合作,获得相应的情报,打击日本,而这些情报,单靠美方自己,是难于获取的。[/FONT]

[FONT=宋体]干事不惜花钱,花多少钱都干,而且还要干成,这是美国人的特点(当然了,你也得有这个钱才行)。[/FONT]

[FONT=宋体]总想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白捡,没有那便宜。[/FONT]

[FONT=宋体]想去吧!一辈子也捡不着。[/FONT]

[FONT=宋体]其次,说说[/FONT][FONT=宋体]中美合作所都干些什么。[/FONT]

[FONT=宋体]首先是情报搜集。[/FONT]

[FONT=宋体]1943[/FONT][FONT=宋体]年4月18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美国空军[/FONT][FONT=宋体]击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座机,报了珍珠港的一箭之仇。[/FONT]

[FONT=宋体]这个情报,就是[/FONT][FONT=宋体]中美合作所破译的。这回美国人信了。[/FONT]

[FONT=宋体]按:电影《山本五十六》,可能许多人看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可是作为“反动影片”、内部放映的。还记得当时我身边的长辈们,去看这部电影时,脸上那种既神秘又带有几分兴奋的那种表情。那可真正是“少儿不宜”,不让孩子进的。据说看完之后有的单位还组织了讨论,让大家批判。[/FONT]

[FONT=宋体]第一次听说“山本五十六”这个名字,就因为这个电影,当时还觉得这名字好奇怪,后来才知道,似乎是他父亲在56岁时有了这个孩子,因此得名。[/FONT]

[FONT=宋体]这个片子拍得不错,结尾很悲壮,是军人的死法。[/FONT]

[FONT=宋体]搞气象情报。前面不说了么,中美合作所建立起了150多个气象观测站,为美国海、空军提供气象情报。战后美国海军部评价为:中国方面通过中美合作所提供的日本占领区军事及气象情报,“是美国太平洋舰队和在中国沿海的美潜艇攻击敌海军的唯一情报来源”。”[/FONT]

[FONT=宋体]再是为军统训练了特工人员。据统计,在中美合作所存在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FONT][FONT=宋体]开办了12个特工训练班,内容林林总总,[/FONT][FONT=宋体]如军事情报训练班、爆破训练班、特种警察训练班、气象情报训练班、战地医务人员训练班、助教人员(协助美军教官开展训练工作)训练班,等等。[/FONT]

[FONT=宋体]另外还[/FONT][FONT=宋体]为军统训练和装备了一批武装特务,关于[/FONT][FONT=宋体]中美合作所的训练班的情况,[/FONT][FONT=宋体]曹鸿藻[/FONT][FONT=宋体]先生曾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63[/FONT][FONT=宋体]年前的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为题,写过一篇回忆录,很是生动,为节省笔墨,我会在这一节末尾,直接以附录的形式提供给大家。[/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雄村,在安徽[/FONT][FONT=宋体]黄山市歙县,[/FONT][FONT=宋体]这是个挺出名的村子,出过几个有名的人物。[/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一个是清朝的[/FONT][FONT=宋体]曹振镛[/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FONT][FONT=宋体]道光的宠臣。[/FONT][FONT=宋体]道光七年,清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生擒张格尔,[/FONT][FONT=宋体]曹振镛[/FONT][FONT=宋体]因赞画有功,以文臣身份“图形[/FONT][FONT=宋体]紫光阁[/FONT][FONT=宋体]”。后以[/FONT][FONT=宋体]武英殿[/FONT][FONT=宋体]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休致。特谥为“文正”。[/FONT]

[FONT=宋体]“文正”不是随便给的,有清一代,[/FONT][FONT=宋体]谥文正的只有八个人: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FONT]

[FONT=宋体]这其中大多是帝师,有的还有“拥立”之功;曾国藩则是“立德、立言、立功”占全了,几乎成为新一代圣人。只有曹振镛是例外。[/FONT]

[FONT=宋体]晚清的“中兴”三名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只有曾国藩弄了个“文正”,左和胡分别是“文襄”和“文忠”,林则徐、李鸿章也都是“文忠”。

[/FONT]
[FONT=宋体]可见道光多么看重曹振镛,但曹振镛的名声,在历史上其实并不好。其做官,诀窍是“少说话,多磕头”。道光有一次跟他提起,说现在大家上的奏折太多,看不过来。曹振镛给出了个主意:“您下次逮住一个,从他文章里找出点错来,然后照死里整,以后就没人敢随便上奏折了。”[/FONT]

[FONT=宋体]所以后人评论,晚请的官风,就是从[/FONT][FONT=宋体]曹振镛起给带坏的。[/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还值得说的是曹振镛的父亲、尚书曹文埴。他家有个戏班叫“庆升班”曾入京演出,为“四大徽班”晋京起到了示范作用。所以,京剧的形成和其后的一段时间风靡全国,与曹文埴是有一定关系的。[/FONT]

[FONT=宋体]除了曹振镛以外,另一个就是明朝的王直了。这个大家可以去看《明朝那些事》,比我写得好。[/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第三是[/FONT][FONT=宋体]心战,干扰日本广播,加强抗战宣传。[/FONT]

[FONT=宋体]第四是经济战[/FONT][FONT=宋体]。如大量印制汪伪政权储蓄券的假钞,扰乱敌占区金融,等等。[/FONT]

[FONT=宋体]抗日战争胜利后,中美合作所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1946年1月,中美合作所正式宣告结束。[/FONT]

[FONT=宋体]梅乐斯回国以后,升任海军少将。[/FONT]

[FONT=宋体]再以后,保密局利用中美合作所的原有场地,建起[/FONT][FONT=宋体]集中营,关押政治犯,[/FONT][FONT=宋体]这就是著名的[/FONT][FONT=宋体]白公馆和渣滓洞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十四)(附录)

[FONT=宋体]附录:[/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曹鸿藻[/FONT][FONT=宋体]先生,曾任雄村训练班文书股少尉、教务组少尉。他写的回忆录《[/FONT]63[FONT=宋体]年前的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文笔流畅,很是生动传神[/FONT],[FONT=宋体]是极珍贵的史料记载。因此我就躲懒了。直接以附录方式引用。[/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 63[FONT=宋体]年前的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曹鸿藻[/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初入训练班[/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我[/FONT]1922[FONT=宋体]年[/FONT]2[FONT=宋体]月[/FONT]22[FONT=宋体]日出生于安徽歙县雄村。[/FONT]1940[FONT=宋体]年我[/FONT]19[FONT=宋体]岁即由族人曹幼青介绍在县录事室当录事,后因薪金尚不敷吃伙食,[/FONT]1941[FONT=宋体]年又回雄村曹载生家织布。[/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1941[FONT=宋体]年[/FONT]12[FONT=宋体]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密商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建立一个跨国军事情报合作机构。[/FONT]1943[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FONT]1[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简称中美合作所)在重庆正式成立。中美合作所在全国各地先后开办了十多个训练班,培训特工。早在[/FONT]1943[FONT=宋体]年春,中美合作所就在安徽省歙县雄村成立了第一训练班(又称为雄村训练班、军委会第一特种技术人员训练班),直至[/FONT]1945[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结束。[/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1943[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中美合作所雄村训练班文书股(上尉刘宗汉)因缺少缮写人员,就在村招聘缮写司书。经过考试,我就此入班,任少尉司书。[/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戴笠主持第一期开训典礼[/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1943[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训练班正式开训。第一期是由驻广德王岭忠义救国军(中将马志超任总指挥)调来自准尉排长至上校团长[/FONT]300[FONT=宋体]多人到雄村中美班受训。[/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该班另设有一个禁闭室,在芋头田的李王庙内。该禁闭室不大,顶多只关到十人。另一个是图书室,所有来往信件都由图书室收发。由上尉组员王诚骝负责。[/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训练班举行开训典礼时,戴笠来到雄村,在老祠堂(即曹氏的宗仁公祠堂)召开开训典礼大会。这天本班的[/FONT]300[FONT=宋体]多人编为三个中队(第一期即为干训队),由中区队长带至该大礼堂与班本部的官佐一起集中在大礼堂。班本部官佐站前排,学生站后面,听班主任戴笠讲话。我记得戴笠说了许多规章制度,并要学生努力学习,争取把美国人的新式武器带回部队。戴笠大约在三天后即回重庆。从此,每期开训都要在大礼堂举行开训典礼,也要宣誓。[/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训练班的课程安排[/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学生开训后每日上八小时课,每期人数不一,总之按来的人数以一个中队为一连人数而编队,以第一中队为干部队,以下都为士兵队。每期的课程是一样的,其课程表是由教务组印发,每星期一张。星期一至星期六为正式上课之日,星期天是整理内务和休息,课程表由教务组教育副官拟好交我用腊纸刻好油印。此表上有课程,下刻教官姓名,一次要印[/FONT]300[FONT=宋体]多份,分发各中队中分队长、指导员及各教官各科室等。每星期按此表进行上课。第一期为[/FONT]6[FONT=宋体]个月,从[/FONT]1943[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至[/FONT]12[FONT=宋体]月为止。[/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训练班课程中国课为:三民主义、步兵操典、政治、筑城、通讯、防毒、特工、情报、化装、擒拿、游泳、国术等。美国人上课一是武器射击(如[/FONT]0.5[FONT=宋体]机关炮、肩射火箭炮、洛易士机枪、汤姆生机枪、左轮手枪);二是爆破。中国课教官有李立三、吴涌泉、黄升之等。美国教官有荷兰、汤姆生、贺登等。美国课程每课都有一个翻译配合。重机枪、卡宾枪等都在河边对岸枪靶射击,上下船须停下,在射击后才可通行。各期参训人员除忠救军为主要外,另有屯溪缉私处及淳安的鲍步超第七纵队也有部分人员参加。部队来时都是徒手,受训后,按照学生的各种武器特长发武器给他们带回部队使用。每期如此。受训期间每天早晨要升旗,由副主任郭履洲在河边大操场作升旗讲话,所有官兵学生都集中在此听训话,每次要讲一个多小时。冬天大家就可怜了,天寒地冻,站立操场,冷得发抖。副主任讲好话后,大家才可回各单位吃早饭。学生们说:[/FONT]“[FONT=宋体]天不怕,地不怕,只怕副主任训话。[/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参加培训的学生,除每日上操及课程外,根本没有时间可以乱跑,出外都由中队长带领,课外都集中在队部休息,晚上自修或听指导员讲政治。星期天上午整理内务,下午休息,自己洗衣、补衣袜等。[/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各单位官佐也很少有时间可以在单位走走,要好的可以一起谈谈话,但也很少出来,原因是村里路上都有岗哨,很麻烦,要问口令。少数官佐抽空要走走老百姓家,谈谈闲话。因此,在村内有极少的年轻女子与他们结了婚,曹素贞与郭履洲侄子郭正肃结了婚,朱村黄翼农药店老板的女儿与政训组上校组长吴志慎结了婚,曹杏花与政训组中尉组员王诚骝结了婚,曹兰仙与副官室的上尉龚一苇结了婚。还有其他少数结婚的就不太清楚了,这是他们自愿的。训练班结束后[/FONT]1946[FONT=宋体]年全部家属由上尉副官来雄村带去上海。[/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戴笠两次参加毕业典礼[/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约[/FONT]1944[FONT=宋体]年[/FONT]12[FONT=宋体]月,戴笠来到雄村,参加第五期学生毕业典礼。那天发生了戴笠怒训副主任郭履洲的事。他在大会上表扬前十名毕业生,将自带的美国派克金头钢笔奖给第一名学生,其余第二至十名则以衣服及衬衣、皮鞋等物资作为奖品给他们作为留念。事后训话时,戴笠问起少将副主任郭履洲为何不处理林学哲时,戴笠大发雷霆,将桌一拍,茶杯滚到地上。不但郭履洲立正站着,不敢动,全场官兵心胆都惊吓得鸦雀无声,由他痛骂。[/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此事原委是这样的:[/FONT]1944[FONT=宋体]年在一次早晨集合升旗时,副主任郭履洲发现助教林学哲未到,派人去叫他,林来时气势汹汹到台前将卡尔德手枪交副主任,要求副主任打他,副主任不理他。在开过升旗会以后,郭履洲回办公室叫秘书室将此事上报军统局,后军统局戴笠指示以极刑处理林学哲。副主任一方面爱惜人才,另一方面又碍于林是戴原来的卫士,所以没有照办。没想到他因违背戴笠旨意而招祸。第五期后,戴笠即下令将郭履洲调去福建玉壶第八班为副主任了。后调第八班的少将教育长娄剑如来雄村班为副主任。[/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1945[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FONT]15[FONT=宋体]号,戴笠由屯溪来雄村,所带人数约有[/FONT]50[FONT=宋体]人左右。他是坐软椅由[/FONT]8[FONT=宋体]个抬夫抬来的,随从卫士约有[/FONT]30[FONT=宋体]多人,每人两支枪,一支卡宾步枪,一支左轮或考尔德手枪。美国特务头头梅乐斯准将及翻译官等一起到班。梅乐斯和翻译等主要人物都住在洪家社屋的主任办公室内,其余则临时住在竹山书院的其他房内。[/FONT]17[FONT=宋体]号戴笠在早晨升旗后讲话。[/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二天我们获悉所有官佐在大操场上聚餐。在[/FONT]11[FONT=宋体]时后,副官们已将菜等拿上桌,不巧突然下雨,副官们又将菜肴拿回房间。至[/FONT]12[FONT=宋体]时半雨停再行拿出上桌。这时少将副主任娄剑如要去请主任戴笠聚餐的,因他不到谁也不敢动一动。可娄剑如去请了三次,戴笠都不理,娄剑如骇的不知所措。后来他托了许多高级干部去请(如与戴同来的秘书、翻译等),戴总算来了,娄向戴报告所到的官兵人数,戴也不理他,向指定的桌边走去。当戴宣布大家可以吃时,娄仍立正站在他身后一动也不敢动。这样等到大家吃好结束后,娄仍坚持站立,后由秘书等劝他回去。这件事的原因之一是娄由八班调来时延迟了时间,五期郭履洲调去时,他到第七期才来接任,中间都由少将教育长汪浩然代理。其二是他到任后威风派头太大,各官佐说他新官上任三把火,不称心意不是骂,就是令下跪。这次这些人告了他一状。因此,戴笠对他非常不满。第三天第一支队出发时,戴笠下令叫他随第一支队走。当船到浙江淳安时,戴笠又令他下船,在淳安待命。后来不知如何。[/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短暂的雄村训练班[/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雄村训练班的主要负责人员及机构设置情况:主任戴笠,少将副主任郭履洲至五期,七期由娄剑如接任。少将总队长张国,少将教育长佘万选、汪浩然、黄天存。[/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副主任办公室设在崇报祠(崇报祠现已改为几间平房),后面平房为秘书室,上校秘书罗孝先。总务组在前面,上校组长张东生,七期是晏子风。政训组在崇报祠左前面,上校政训组长吴志慎。教务组在后池塘新建的办公室内,上校教务组长马鹏飞。会计课在后面的祖宗寝室前,中校会计课长李型昌。医务所设在汪渭徵家中,中校医务所长钱景初。电台设在河对面慈光庵内,少校台长章德善。特务连设在曹怀曾家中,少校特务连长陈汉卿。通讯班设在曹守仁老屋阶梯边,少尉通讯班长陈天理。翻译室设在八角亭的听风楼,中校翻译主任周关。助教室在竹山书院边房,上尉助教林学哲。气象台设在航步村下高坞山上。美教官住在八角亭楼上:负责人第一至第三期是马斯德中校,第三期至六期是巴尔金少校,第六至第八期是贺登上尉。大队部:上校大队长张葆琛,五期后是罗云柏接任。粮衣等库设在曹养民家,上尉官库军需徐良。军械室设在竹山书院边房,上尉军械员陈允恭。少校副官主任住在曹冶辛家。本班部官佐厨房由上尉副官周景堂负责。[/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雄村训练班在[/FONT]1945[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第八期时结束,共计两年又[/FONT]2[FONT=宋体]个月。第八期只开训了半个月。各期训练班情况具体如下:[/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一期[/FONT] 1943[FONT=宋体]年[/FONT]6[FONT=宋体]月至[/FONT]12[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6[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3[FONT=宋体]个中队([/FONT]3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二期[/FONT] 1944[FONT=宋体]年[/FONT]1[FONT=宋体]月至[/FONT]3[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5[FONT=宋体]个中队([/FONT]6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三期[/FONT] 1944[FONT=宋体]年[/FONT]4[FONT=宋体]月至[/FONT]6[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7[FONT=宋体]个中队([/FONT]9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四期[/FONT] 1944[FONT=宋体]年[/FONT]7[FONT=宋体]月至[/FONT]9[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4[FONT=宋体]个中队([/FONT]6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五期[/FONT] 1944[FONT=宋体]年[/FONT]10[FONT=宋体]月至[/FONT]12[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6[FONT=宋体]个中队([/FONT]8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六期[/FONT] 1945[FONT=宋体]年[/FONT]2[FONT=宋体]月至[/FONT]4[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8[FONT=宋体]个中队([/FONT]10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七期[/FONT] 1945[FONT=宋体]年[/FONT]5[FONT=宋体]月至[/FONT]7[FONT=宋体]月,共受训[/FONT]3[FONT=宋体]个月,学生为[/FONT]9[FONT=宋体]个中队([/FONT]12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第八期[/FONT] 1945[FONT=宋体]年[/FONT]8[FONT=宋体]月开训半个月即停办([/FONT]1200[FONT=宋体]多人)。[/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该班发生的特殊情况是在[/FONT]1944[FONT=宋体]年第三期中,学生由广德来时吃不了这种苦(吃的是糙米,每餐只有几个辣椒,穿粗布衣,早上起床只有五分钟,一天三操九堂课),发生了逃跑事件。一次抓回两个,开大会决定枪毙,一个由美教官保下,一个由特务连带去花山顶执行枪毙。另一次是学生游泳在河的深处跳水被淹而亡。还有一次上实弹射击时,有个学生隐避不当被打死。所以该班共计死了三个学生。[/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该班学生主要来源是由安徽广德王岭的别动军忠义救国军,该部的驻地与苏、浙、皖接近,他们专以游击战为主化装打入沦陷区,破坏日军的仓库和道路等。该班第四期学生在七八月间,由上尉助教郭志丰和巫铭田率领了第一中队的少数学生,大约一共只有十四五人去浙江沦陷区做破坏试验。他们去了十多天,回来后在操场边的竹山书院门口大放爆竹以示庆功。据说这次去浙江,他们化装渔民成功炸毁了诸暨大桥和杭州日军仓库。那个时期我们只知道该班与部队都是抗日打日本人的。[/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训练班编制表[/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副主任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秘书室[/FONT]-[FONT=宋体]书记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总务组[/FONT]-[FONT=宋体]副官股[/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政训组[/FONT]-[FONT=宋体]指导员[/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教务组[/FONT]-[FONT=宋体]教官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会计课[/FONT]-[FONT=宋体]军需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医务所[/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电台[/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特务连[/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通讯班[/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助教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气象台[/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美教官室[/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大队部[/FONT]-[FONT=宋体]各个中队[/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粮库[/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军械室[/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十五)[/FONT]


[FONT=宋体]杀手们[/FONT]

[FONT=宋体]比较起来,大家可能对军统的杀手比较感兴趣,因为比较神秘嘛。那咱们就把别的放一边,先说说这个话题。[/FONT]

[FONT=宋体]一、“三大杀手”[/FONT]

[FONT=宋体]前面不说了么,中国人就喜欢评“三大什么”、“四大什么”,在这里我也不能免俗,先说说军统的“三大杀手”——王天木、陈恭澍、赵理君。[/FONT]

[FONT=宋体]大家可能会问,不是号称“军统四凶”么,怎么没有沈醉?[/FONT]

[FONT=宋体]按:提起军统来,除了戴笠,可能就数沈醉名气最大了。军统的神秘面纱,最初就是由沈醉揭开的,所以大家往往一说军统就是沈醉、一说沈醉就与行动联系起来。[/FONT]

[FONT=宋体]其实沈醉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参与太多的暗杀行动。特务处时期,沈醉主要搞情报;抗战开始,前期做公开工作,后期搞总务(马奎帮余则成搬家、置办家具的时候,说“我都成了天津站的沈醉了。”就是这个原因),28岁就当上了军统局本部的总务处长,少将衔,所以说沈醉是一个行政专家更合适;到了保密局时期,沈醉去当云南站站长,倒是策划了一些行动。[/FONT]

[FONT=宋体]所以出于这些,我没有把沈醉放在“杀手”之列,因为他与我们要说的这几位相比,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较小。[/FONT]

[FONT=宋体]1、 [/FONT][FONT=宋体]三大杀手之一[/FONT][FONT=宋体]——王天木[/FONT]

[FONT=宋体]说起王天木,绝对是军统中的一个“另类”。[/FONT]

[FONT=宋体]王天木是一个极为神秘的人物,说他神秘,是因为这个人的早期和晚年情况都无可考,甚至连找一张他的照片都难。[/FONT]

[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原名王仁锵,曾化名郑士松。[/FONT]

[FONT=宋体]据说王天木是河北涿县人,[/FONT][FONT=ˎ̥]1891[/FONT][FONT=宋体]年生,[/FONT][FONT=宋体]比[/FONT][FONT=宋体]戴笠要大6岁之多。[/FONT]

[FONT=宋体]有的资料更离奇了,说王天木是[/FONT][FONT=ˎ̥]1903[/FONT][FONT=宋体]年癸卯科进士。为此,我费了很大的劲,查了《清代进士题名录》,无论是王天木[/FONT][FONT=宋体]、王仁锵、郑士松,还是[/FONT][FONT=宋体]涿[/FONT][FONT=宋体]县人,都没有,最接近的一位,叫王钟仁,直隶卢龙人,但那是一位比较有名气的书画家,不是暗杀家。[/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ˎ̥]1903[/FONT][FONT=宋体]年癸卯科是中国倒数第二次科举考试,也是最后一次正科考试。状元[/FONT][FONT=宋体]王寿彭,是后来山东大学的创始人,王寿彭也是一位书法家。[/FONT]

[FONT=宋体]当年,清政府颁布了[/FONT][FONT=宋体]《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癸卯学制”,研究教育史的都知道,中国的新兴教育事业就是从此开始的。第二年,也就是[/FONT]1904[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甲辰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万寿,开恩科,这一科是中国科举考试的绝唱。末代状元,就是著名的刘春霖了。[/FONT]

[FONT=宋体]王天木毕业于东北讲武堂,我也查了,也没查着。[/FONT]

[FONT=宋体]按:东北讲武堂[/FONT][FONT=宋体]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都[/FONT][FONT=宋体]是中国最早的军校之一,[/FONT][FONT=宋体]与后来的黄埔军校并列为中国早期的四大军官学校。[/FONT]

[FONT=宋体]吕正操、[/FONT][FONT=宋体]万毅、马本斋,[/FONT][FONT=宋体]都是[/FONT][FONT=宋体]东北讲武堂毕业生;张学良也是从这里走出张“少帅”的第一步的。[/FONT]

[FONT=宋体]朱德、叶剑英都是[/FONT][FONT=宋体]云南讲武堂出来的;[/FONT][FONT=宋体]缅甸的吴奈温、越南的武元甲,都是[/FONT][FONT=宋体]云南讲武堂的毕业生。[/FONT]

[FONT=宋体]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就更别说了,[/FONT][FONT=宋体]蒋介石就是从其前身[/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陆军部通国陆军速成学堂[/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炮科出来,到日本留学的,同行的还有张群[/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FONT][FONT=宋体]黄埔,以后我们会单开章节。[/FONT]

[FONT=宋体]从东北讲武堂毕业以后,王天木又跑到日本留学去了,他是明治大学法学学士。[/FONT]

[FONT=宋体]回国之后,王天木自然投身司法工作。现在最早有关王天木的记录,就是[/FONT][FONT=ˎ̥]1915[/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ˎ̥]10[/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ˎ̥]23[/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王任浙江高等检察厅检察长,这个我是查有实据的。[/FONT]

[FONT=宋体]从上面的这些情况来看(有些是传说),王天木的经历十分丰富多彩,比起文强来,可说不遑多让。[/FONT]

[FONT=宋体]王天木是特务处天津站的第一任站长,由于天津站是特务处(军统)建立的第一个比较成型、有战斗力的外勤单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天木不仅是天津站的创始人,也是军统外勤工作的先驱。这个贡献,远大于他作为一个“杀手”在军统所起的作用。[/FONT]


[FONT=宋体]闲话军统(23)[/FONT]

[FONT=宋体]王天木是[/FONT][FONT=宋体]戴笠的朋友,感于戴笠的“革命”激情,进入特务处。并于1932年、特务处成立的当年,建立起了特务处天津站。[/FONT]

[FONT=宋体]按:戴笠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本事,即感染和说服别人的能力超强。[/FONT]

[FONT=宋体]1929[/FONT][FONT=宋体]年12月,戴笠到河南策反唐生智部,[/FONT][FONT=宋体]被唐通缉。戴笠在走投无路之际,听说[/FONT][FONT=宋体]唐生智手下的宪兵营长周伟龙是军校四期的同学,而且跟自己的六期同学[/FONT][FONT=宋体]东方白是“铁哥们”,当即深入虎穴,独闯宪兵营,以[/FONT][FONT=宋体]“良臣择主而仕”的道理,[/FONT][FONT=宋体]劝[/FONT][FONT=宋体]周伟龙认清形势、效忠校长、共创伟业等等。[/FONT]

[FONT=宋体]一番话下来,[/FONT][FONT=宋体]周伟龙心悦诚服,当时就拜戴笠为义兄,亲自护送戴出城,还提供了唐部的重要军事情报。这还不算,没过几天,周伟龙连自己的营长都不当了,直接投奔了当时还在“跑单帮”的戴笠,跟着他搞情报去了。[/FONT]

[FONT=宋体]你说戴笠这个人厉害不厉害![/FONT]

[FONT=宋体]早期的天津站,并没有《潜伏》中那么多什么“队”啦、“处”啦的,其实就是王天木一个人,办公地点就是他家里,工作全靠他自己的社会关系。王天木的气质、秉性,跟[/FONT][FONT=宋体]戴笠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爱交朋友、会交朋友,到哪里都吃得开、有什么事都摆得平的那种。[/FONT]

[FONT=宋体]王天木之所以能够位列[/FONT][FONT=宋体]“三大杀手”之首,最可称道的,其实只有一件事——“刺杀张敬尧”。[/FONT]

[FONT=宋体]大家可能会问了,张敬尧案不是北平站干的么,是陈恭澍主持的,怎么安到[/FONT][FONT=宋体]王天木头上了呢?[/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陈恭澍生于1907年,1932年从“洪公祠”出来的时候才27岁,除了上过军校,就没怎么工作过,当特务更不会,何况是当特务头儿。所以,陈恭澍被派到北平站当站长的时候,戴笠嘱咐他,路过天津的时候,先去拜见前辈[/FONT][FONT=宋体]王天木。并特别带话,让王好好带一带这个小兄弟。[/FONT]

[FONT=宋体]事实证明,王天木很够意思,对素不相识的[/FONT][FONT=宋体]陈恭澍,王不但倾囊相赠,而且在张敬尧案的前前后后起了关键作用,整个过程,陈恭澍名为主持工作,其实基本属于“打下手”的。[/FONT]

[FONT=宋体]因此我们把“张敬尧案”放在[/FONT][FONT=宋体]王天木的事迹中叙述。[/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十六)

[FONT=宋体]1.1 [/FONT][FONT=宋体]张敬尧案[/FONT]

[FONT=宋体]张敬尧,1880年生,安徽霍邱人,皖系军阀,1918年,北洋政府任命张敬尧为湖南督军兼署省长。[/FONT]

[FONT=宋体]12 [/FONT][FONT=宋体]月,因张敬尧派兵镇压学生的反日斗争,湖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长沙学生、教员万余人举行总罢课,毛泽东曾率“请愿团”到北平进行宣传活动。1919年,张敬尧被赶出湖南,成了一个过气军阀。1932年,不甘寂寞的张敬尧投奔了[/FONT][FONT=宋体]伪满洲国。[/FONT]

[FONT=宋体]1933[/FONT][FONT=宋体]年,特务处得到情报:“[/FONT][FONT=宋体]张敬尧被日本人任命为"平津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携700万元经费潜入北平,化名常石谷,住进六国饭店,并勾结地痞、流氓,策反军队,有极大叛乱嫌疑。”[/FONT]

[FONT=宋体]经[/FONT][FONT=宋体]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FONT][FONT=宋体]批准,戴笠下达了“着即对[/FONT][FONT=宋体]张逆敬尧予以严厉制裁”的命令。[/FONT]

[FONT=宋体]所谓“着即”,是七天之内;所谓“[/FONT][FONT=宋体]严厉制裁[/FONT][FONT=宋体]”,就是“要人的命”了,这是军统的行文表述方式。[/FONT]

[FONT=宋体]其时,王天木正好也在北平,整天没事就跟陈恭澍在一块儿,“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当特务。据陈回忆,他经常说,“干这一行,什么都得明白,干任何事情都是情报收集的过程”,因此带着陈恭澍这个小兄弟哪儿都去,自然少不了各类风月场所。[/FONT]

[FONT=宋体]可巧了,接到命令的时候,陈恭澍和王天木正在“八大胡同”之一的[/FONT][FONT=宋体]韩家潭[/FONT][FONT=宋体]“打茶围”。[/FONT]

[FONT=宋体]命令是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亲自到[/FONT][FONT=宋体]韩家潭[/FONT][FONT=宋体]下达的,当时陈恭澍还挺不好意思,觉得触犯了军纪,王天木却是满不在乎的样子,郑似乎也不以为意,从侧面印证了王天木的“教导”是对的——干这一行的,去哪里都很正常。[/FONT]

[FONT=宋体]考虑到北平站建立不久,郑介民明确要求,任务由北平、天津两站共同完成,并严肃指出,此项任务事关重大,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只能成功、不能失败。[/FONT]


[FONT=宋体]刺杀张敬尧,有两个难点,其一,找到这个人。[/FONT]

[FONT=宋体]情报中已经说了,张敬尧化名常石谷,住在六国饭店。[/FONT]

[FONT=宋体]按:六国饭店是旧中国一家很有名的饭店,并不在于他的条件有多好,而是他独特的地理位置。六国饭店地处东交民巷,这是原来的使馆区,民国以后,虽然使馆迁往首都南京,但东交民巷仍享有治外法权,换句话说,这里不归中国管。所以像张敬尧这类过气军阀、失意政客,社会渣滓,还有其他种种心怀异志的人,往往喜欢住在这里,图个安全。[/FONT]

[FONT=宋体]历史上,六国饭店接待过两批重要客人。第一次是“东北易帜”的奉方代表,通过这次谈判,民国政府在形式上实现了全国统一;第二次,就是建国前夕,已经进入北平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迎接以张治中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FONT]

[FONT=宋体]很可惜的是,这么有历史意义的老建筑没有能够保存下来.解放以后,这里改为外交部招待所,再后来据说又成了外交部家属楼。[/FONT]

[FONT=宋体]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外交部搞“三产”,将老楼拆掉,筹建“华风宾馆”,结果发生火灾。以下是当时的报道:[/FONT]

[FONT=宋体]《官僚主义酿成外交部招待所大火》 [/FONT]

[FONT=宋体]【本刊讯:位于北京市前门东大街5号的外交部招待所是1949年国共两党和谈时,国民党代表团下榻的六国饭店。这座著名的建筑在今年8月5日由于施工中的官僚主义和电焊工人的违章作业而发生火灾,整座建筑被烈焰和浓烟吞噬,损失惨重。】[/FONT]

[FONT=宋体]问题在于,知道张敬尧住在六国饭店,并不意味着很简单地就能够找到他。当时特务处并没有掌握北平的公开机构,不可能有警察局来配合你,直接到饭店去——“说!有个叫常石谷的住哪个房间?”[/FONT]

[FONT=宋体]所以王天木决定亲自出马去寻觅张敬尧的踪迹,当夜,他就从韩家潭叫了一个姑娘,陪着他一起到六国饭店开了一个房间——那个年代,一男一女开房间很正常,如果是一个人住酒店,倒容易引起怀疑,这也是王天木的精细之处。[/FONT]

[FONT=宋体]寻了三天,不见踪迹。到了第四天,大家正在着急的时候,王天木意外地发现他认识的一个裁缝,从饭店出来,一问谁做衣服啊,听裁缝一说长相,正是汉奸张敬尧![/FONT]

[FONT=宋体]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FONT]

[FONT=宋体]第二个难点,射手在哪里?[/FONT]

[FONT=宋体]当时,天津站加上北平站一共只有5、6个人,都是搞情报的,没有搞行动的人,更没有射手。谁去执行这个任务成了难题。[/FONT]

[FONT=宋体]这个任务,执行起来并不容易,不像在战场上作战,一枪不中,再开一枪就是了,搞刺杀,机会稍纵即逝,一击不中,再无补救的可能。[/FONT]

[FONT=宋体]这时,一个刚刚加入北平站不久的资料员站了出来,表示愿意承担这个任务,这个人,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世维了。[/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听了当然大喜过望,当天,就让白世维扮作王天木的跟班,一起住进了六国饭店。[/FONT]


[FONT=宋体]临行,陈恭澍将一支[/FONT][FONT=宋体]大口径勃朗宁手枪和六颗子弹交给[/FONT][FONT=宋体]白世维[/FONT][FONT=宋体],这支手枪是[/FONT][FONT=宋体]陈恭澍参加工作的时候,“[/FONT][FONT=宋体]戴[/FONT][FONT=宋体]先生”送给他作为纪念的。就是这支枪,要了[/FONT][FONT=宋体]张敬尧的“盒”钱。[/FONT]

[FONT=宋体]这天已是七天限期的第五天。[/FONT]

[FONT=宋体]中午时分,王天木带着白世维找到茶房,借口一会儿还要来一个朋友,要求在三楼另开一个房间。这是因为张敬尧的房间在三层,王天木想尽可能离他近一些,以便随时动手。[/FONT]

[FONT=宋体]有人可能会问,一脚踹开房门不就完了,费这么大劲干什么?[/FONT]

[FONT=宋体]张敬尧可不是一个人住店,手下副官、参谋、卫士、好几个人呢,人家手里的“家伙”也不是吃素的,闹不好再让人家给“灭”喽![/FONT]

[FONT=宋体]茶房问了问,说三楼没有空房,二楼有一间,于是王天木、白世维两人跟着茶房去看房。看了看,觉得这间房离开楼梯太远,不利于撤离,可这话又不能跟茶房说,只好要了下来。[/FONT]

[FONT=宋体]茶房走了,据白世维后来回忆,当时王天木不知何故,向着茶房走的方向也跟着走过去,白世维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只好也跟着他后面在走廊上溜达。[/FONT]

[FONT=宋体]幸亏有这一溜达![/FONT]

[FONT=宋体]走着走着,王天木偶然从走廊的窗户中,看到对面楼层有一扇半开的窗户,窗前的床上坐着一个人,最明显的特征,[/FONT][FONT=宋体]下巴上一撮长毛![/FONT]

[FONT=宋体]王天木心一跳:“[/FONT][FONT=宋体]张敬尧!怎么会在二层!”[/FONT]

[FONT=宋体]白世维顺着[/FONT][FONT=宋体]王天木的视线往左一看,再回头一看王天木的表情,登时明白了八、九。[/FONT]

[FONT=宋体]王天木低声说了一句:“[/FONT][FONT=宋体]就是他。[/FONT][FONT=宋体]”说着转身就下了楼梯。[/FONT]

[FONT=宋体]王天木的任务已经完成,须先行撤离,否则枪声一响,两个人在一起目标太大。后面的事情,要看资料员[/FONT][FONT=宋体]白世维的了。[/FONT]

[FONT=宋体]白世维听到[/FONT][FONT=宋体]王天木的话,此时已[/FONT][FONT=宋体]闪在窗边,掏出手枪,对准“一撮长毛”,当、当、当,就是三枪。[/FONT]

[FONT=宋体]1933[/FONT][FONT=宋体]年5月7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张敬尧的汉奸生涯,就此走到了尽头。[/FONT]

[FONT=宋体]看到“一撮长毛”已经倒了下去,白世维提着手枪准备撤退,那个茶房大概是听到枪声,跑来看个究竟,正好与杀气腾腾的白世维走个“顶头碰”,白没有说话,用手枪的枪口对准了茶房。[/FONT]

[FONT=宋体]茶房做梦也想不到,刚才低首顺目的“跟班”,怎么突然变成了杀人的凶神,当时吓得三魂出窍、七魄升天,哪里还说得出话来,当即缩在墙边,只等着那要命的一枪。[/FONT]

[FONT=宋体]白世维没有再理会他,若无其事地走下楼梯。[/FONT]

[FONT=宋体]到了大堂,只见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他,却没有一个人敢上来打话。白世维堂而皇之地走出了[/FONT][FONT=宋体]六国饭店的大门。[/FONT]

[FONT=宋体]在[/FONT][FONT=宋体]张敬尧案中,白世维感于民族大义,奋不顾身,轸灭巨奸,一役奠定了他军统“四小杀手”之一的位置。[/FONT]

[FONT=宋体]按:白世维[FONT=宋体],山东人,军校七期毕业。刺杀[/FONT][FONT=宋体]张敬尧案[/FONT][FONT=宋体]后,[/FONT][FONT=宋体]白世维被[/FONT][FONT=宋体]晋升为中校军衔,并被保送到中央陆军大学深造,时年24岁。[/FONT]
[/FONT]

[FONT=宋体]第二天,切实的消息到了,[/FONT][FONT=宋体]张敬尧被送到医院后,因击中要害,已无抢救的可能,至下午三点断气。[/FONT]

[FONT=宋体]张敬尧为什么忽然会出现在二层?由于张烟霞嗜好颇深,因此在二楼开了一个单间,图个清净,不想毕命于斯。[/FONT]

[FONT=宋体]后来才知道,同被日本人收买的,还有军阀孙传芳,而且他就住在六国饭店四楼。张敬尧出事的当天,孙传芳即秘密潜逃,不知所往,估计也是吓得心胆俱裂。[/FONT]

[FONT=宋体]在张敬尧案中,王天木运筹赞画,居功至伟,卒能击毙巨奸,功劳记在北平站,给了陈恭澍,但包括陈自己也知道,首功归于王天木。[/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十七)


[FONT=宋体]1.2 [/FONT][FONT=宋体]“箱尸”案之后的王天木[/FONT]

[FONT=宋体]1934[/FONT][FONT=宋体]年春,王天木因卷进“箱尸”案,经蒋介石批捕后,判处无期徒刑,就关在我们前面介绍过的“丙地”。[/FONT]

[FONT=宋体]按:“箱尸”案是怎么回事,大家可以到网上去搜。大体就是王的手下因故误杀了个人,肢解后,找了个不明就里的黄包车给拉走了,以为这样就完事了,结果被查获归案。[/FONT]

[FONT=宋体]我很奇怪的是,以王天木的聪明智慧,怎么会办出这种没头没尾的事情。[/FONT]

[FONT=宋体]王天木是什么人?学过军校、学过法律、当过检察官、现在是正牌的特务头子,他不会杀人?杀了人不会处理?[/FONT]

[FONT=宋体]所以此中必然另有隐情。当然了,有何隐情,就不是我们这些后人可以妄加揣测的了。[/FONT]

[FONT=宋体]据说案发后,原拟判死刑,经戴笠再三缓颊,改为无期,实际上也只关了两年,因对日形势越来越紧张,正在用人之际,就给放了出来。[/FONT]

[FONT=宋体]抗战[/FONT][FONT=宋体]开始[/FONT][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担任[/FONT][FONT=宋体]军统华北区区长[/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底,军统遭到了一次空前的打击,上海区被“76 号”破坏,原有人员如周伟龙等因长期在上海工作,已经呆不下去了,这时戴笠又想起了他的这位老朋友,令[/FONT][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重新组建军统[/FONT][FONT=宋体]上海区。接替他任[/FONT][FONT=宋体]华北区区长[/FONT][FONT=宋体]的,就是[/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

[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到了上海以后,由于他长期在北方工作,跟当地的同事弄不到一块去,手下人不怎么听他的,工作难于开展,搞得十分苦恼。[/FONT]

[FONT=宋体]这年夏天,军统上海区人事科长陈明楚被“76 号”逮捕后投敌,首先出卖的,自然是区长王天木,由于种种复杂的因素,[/FONT][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落水做了汉奸。[/FONT]

[FONT=宋体]王天木[/FONT][FONT=宋体]的落水,后果很严重,首先是上海站濒于瘫痪;其次,他的老下级,[/FONT][FONT=宋体]天津站特务裴级三叛变,把华北区整个交给了日本人,区书记曾澈被捕,区长陈恭澍仅以身免。[/FONT]

[FONT=宋体]按:曾澈也是英雄,以他为首,曾组织了一个军统的外围组织“抗日杀奸团”。1939年9月27日,因裴级三叛变,曾澈被捕。在狱中经受了种种苦刑而坚贞不屈,于1940年9月9日在北平捐躯,年仅27岁。[/FONT]

[FONT=宋体]关于“抗日杀奸团”的事迹,网上很多,大家自己搜吧。[/FONT]

[FONT=宋体]第三,1939 年底,在王天木的协助下,“76 号”又将军统青岛站站长傅胜兰等来了个连锅端,傅等被捕后集体落水。[/FONT]

[FONT=宋体]按:特务一旦叛变,其危害往往出乎想象。由于他们工作的特殊性,彼此就像多米诺骨牌似的,推倒一个就是一遛,逮着一个就带出“一窝”。大家都是原来的同事,谁心里想什么事都清楚,所以劝降也就特别容易,几句话的事,所以一叛变也是“一窝”。“76 号”的成员,除了当地的地痞流氓、社会渣滓以外,其“中坚”力量,基本都是特务,不是中统的、就是军统的,也就是这个道理。[/FONT]

[FONT=宋体]王天木的落水,使戴笠怒不可遏,严令军统上海区,对王天木予以制裁。亲手安排这个计划的,就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陈恭澍。[/FONT]

[FONT=宋体]在制裁中,王天木很“奇怪”地逃过一劫。这一段,咱们以后再说。[/FONT]

[FONT=宋体]抗战胜利以后,王天木自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逃往东北,后辗转赴台。[/FONT]

[FONT=宋体]按:陈恭澍后来也去了台湾,跟王天木还是朋友。这俩人这一辈子,过的都是刀头舔血的日子,居然都得以高龄善终。俩人之间,一会儿是师徒、一会儿是同僚、一会儿当前后任;一会儿又变成了敌手,且互相都曾经使对方身处严重的危机。[/FONT]

[FONT=宋体]但只有一样不改,即终身彼此以朋友相交,也是一段传奇。[/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十八)

[FONT=宋体]1.3 [/FONT][FONT=宋体]王天木之后的天津站[/FONT]

[FONT=宋体]天津站是大站,所以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把以后的情况一并介绍一下。[/FONT]

[FONT=宋体]王天木因“箱尸”案被拘禁之后,第二任天津站站长是王子襄。[/FONT]

[FONT=宋体]王子襄出生于1904年,也是位奇男子。[/FONT]

[FONT=宋体]王子襄是个西医,北平协和医科大学毕业的,正经八百的医学博士。[/FONT]

[FONT=宋体]王的加入军统,还是因为他的妹妹王玉梅。王家在北平,而且是名门望族,王玉梅是北平“名媛”,经常出没于各类社交场合,就这样认识了戴笠,然后又介绍了王子襄。[/FONT]

[FONT=宋体]王子襄大体知道戴笠他们这帮子人干的是什么“勾当”,但奇就奇在他不但不反感,反而特别向往,多次与戴笠谈,希望帮他做点什么,不要报酬都可以。[/FONT]

[FONT=宋体]戴笠当然高兴了,王一直在天津行医,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肯定有用得到的地方。[/FONT]

[FONT=宋体]按:由于戴笠的特务处在当时还不大为人所广泛认可,连郑介民这样的“自己人”都嫌当特务“丢人”,因此戴总希望多拉些高层次的人进入特务处。所以戴笠手下能人、奇人真是挺多,且不说军校一、二、三期的学长比比皆是;大学生、“海归”也多得很;还有象王天木这样的,都当到一个省的检察长了,居然也屈尊到他手下当特务。当然了,戴笠驭人的手段从此也可见一斑。[/FONT]

[FONT=宋体]适逢此时王天木出事,刚加入特务处的王子襄,一步登天,直接当上了天津站的站长。戴笠同时要求北平站站长陈恭澍加以关照。[/FONT]

[FONT=宋体]正好此时特务处要求“制裁”吉鸿昌和石友三二人,这俩人都躲在天津。而天津站由于王天木出事,把他手下的人都划给了北平站,所以这两项任务,就交给了陈恭澍。因此陈经常在平津两地往返,与王成了很好的朋友。[/FONT]

[FONT=宋体]没想到,不到几个月的工夫,王子襄突然死了。[/FONT]

[FONT=宋体]王子襄有个奇特的爱好,喜欢以身试药,我不知道是不是学医的人都这样。陈恭澍回忆说,他曾经见过王子襄往自己胳臂上打针,起初没在意,以为他是在吸毒,后来问起来,才知道他是在拿自己做试验,还曾经劝过他,太危险。王子襄只是笑笑,显然是没听进去,终于是在这最后一次试验中出了事,年仅30岁。[/FONT]

[FONT=宋体]1934[/FONT][FONT=宋体]年的天津站流年不利,一年里换了两任站长,“制裁”吉鸿昌和石友三任务又恰好很重,一时派不出合适的人选,只好由陈恭澍“一肩挑”了。[/FONT]

[FONT=宋体]按:吉鸿昌和石友三这两个案子,都是陈恭澍经手的,搞得拖泥带水、七零八落不说,陈恭澍自己也弄得灰头土脸,居然闹出畏罪潜逃的“糗”事,我们在谈陈恭澍的时候再讲。[/FONT]

[FONT=宋体]其后,裴级三的叛变,使得整个军统华北区的组织体系被破坏殆尽,天津站从此一蹶不振,到了抗战胜利之后,新的军统局天津站才被重新建立起来。[/FONT]
 
看《潜伏》谈“军统” (十九)


[FONT=宋体]2
[FONT=宋体]、三大杀手之二 —— 赵理君[/FONT]
[FONT=宋体]戴笠手下的三大杀手,王天木和陈恭澍,都是文武双全,包括其他一些处、站级的大特务,沈醉、文强等等,提笔能写诗、动手会杀人,实在是一等一的人才;连戴笠的警卫王鲁翘都会写文章。如果没有当特务,这些人干别的,也照样错不了。[/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跟他们不是一类人。[/FONT]

[FONT=宋体]说起赵理君,那简直就是一个嗜血恶魔,甚至是一个以杀人为乐趣的那么一个人。所以戴笠重用这号人,迟早要替自己找麻烦。[/FONT]

[FONT=宋体]按:剥夺别人的生命,是一种很恶性的事情,即便你要杀的这个人恶贯满盈,没干过的,心里也得哆嗦。沈醉在他的回忆录里,很详细地描绘了他在第一次制裁汉奸时的心路历程。据陈恭澍回忆,白世维在刺杀[/FONT][FONT=宋体]张敬尧之后,几天都不愿意说话,闷闷不乐,再没有提到过此事,即便他因此事受到嘉奖,也没有见他有任何沾沾自喜的表现,就是这个原因。[/FONT]

[FONT=宋体]但人总有例外,[/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就是这么个例外的。[/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生于1905年,四川蒲江人,军校五期政治科毕业。有人说他原本是上海的流氓,这不对。[/FONT]

[FONT=宋体]戴笠什么人都用,但他不用流氓,他可以与流氓交朋友、可以运用流氓做事情,但他决不会对一个流氓委以重任,原因咱们前面说了。另外,戴笠看人看得很透,他觉得此类人没有精神上的东西,盖其能为我所用,也能为他人所用耳。[/FONT]

[FONT=宋体]谈赵理[/FONT][FONT=宋体]君,要从特务处上海区谈起。[/FONT]

[FONT=宋体]2.1[/FONT][FONT=宋体]特务处上海区[/FONT]

[FONT=宋体]上海在那个时候的地位,远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能想象的,一是经济繁荣,“东方的巴黎”、“冒险家的乐园”,不是吹的。那会儿的香港可没戏,远没有后来的地位。二是密弥首都南京。三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前期,中共中央设于上海;四是后来抗战期间,成了GMD与日伪秘密战的前沿。[/FONT]

[FONT=宋体]所以戴笠自然不会放弃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务处还没成立,就派人在上海活动,时间跟天津站成立的时候差不多。[/FONT]

[FONT=宋体]按:军统的所谓站、区,其实划分得并不是太严格。大凡一个组织,当他处于草创时期,其机构、人员级别等等,肯定不会有太严格的层级区分,也许今天叫“站”,明天就改“区”了,后天区长被捕,没准就改叫“组”了,都不是一定的。[/FONT]

[FONT=宋体]到后来慢慢发展了,人越来越多,机构越来越大,乱七八糟的事就来了,什么你是什么级、我是什么级,你当什么长,凭什么我当不上,“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在那个时期,没准儿明天命都没了,所以这些还都谈不上。[/FONT]

[FONT=宋体]比如天津站和北平站,后来在两站之上成立了一个华北区,由郑介民担任特派员,由于其特务处副处长的地位,王天木和陈恭澍自然要受其节制,但仍受特务处本部直接领导,郑只不过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进行传达和指导。后来又改叫华北区区长,王天木和陈恭澍都当过区长。[/FONT]

[FONT=宋体]再比如,军统对南洋等地区的管控部门,既不叫区,也不叫站,叫“海外部”,你说这个“部”是什么级?[/FONT]
[/FONT]
 
赵理君之死

1942 年,因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与蒋介石不和,蒋为了控制阎锡山,下令戴笠封锁晋南到河南洛阳的通道,监视控制人员往来。戴笠以防止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渡黄河到晋南转进延安为借口,保举赵理君为第一战区少将编练专员兼洛阳专区行政督察专员,严密控制从洛阳到山西的黄河渡口。

在黄河渡口,赵理君以检查为名,敲诈勒索,胡作非为,稍不遂意,轻则打骂,劫夺财物,重则把人打死投入黄河灭迹。中统特工人员多次夹在渡河群众中搞情报活动,竟也遭赵理君及其手下抢劫或打死推入黄河。

在洛阳,赵理君又兼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华北战地督导团督导专员,这个督导团是戴笠于1938 年10 月同天主教神父、比利时人雷鸣远建立的,其成员除天主教徒、军统分子外,吸收了许多土豪、红枪会徒,以及地痞流氓,在豫东沦陷区及晋东南一带活动。

1941年底,赵理君的督导团用枪枝与日本鬼子换鸦片,并且数量有几船之多,被河南第十二(豫东)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的军队查获扣押。那十几个走私鸦片的人被抓住后态度蛮 横, 公开说:“就是省主席来了, 我们也不怕, 是赵老板要干的。”韦孝儒亲自去审理案子,十几个人却骂不绝口,还高叫一个小专员,最好长点眼睛。韦孝儒一时被激怒了, 一拍桌子,大吼:“别人怕赵理君,我不怕!统统拉出去,给我枪毙!” 于是, 赵理君不仅丢了数千两毒品, 还丢了十几个兄弟的性命。于是,赵理君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1942 年3 月15 日, 国民政府河南省一年一度的行政联系会议在洛阳古都召开。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主持会议。河南的各地县的专员、县长都会集洛阳,所有 参加会议的人员都安排在洛都饭店下榻。只有豫东专员韦孝儒, 他住在洛阳的复旦中学里。 韦孝儒作为复旦中学校董,又有一些事与校方商量,这样住下来一举两 得。韦孝儒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国民党中统头子陈果夫对他很信任, 特别对他多次帮助中统有功表扬过他, 已把韦孝儒当成了中统的人。韦生性耿直,不怕得罪人 更令河南人敬佩。这时,国民党中的中统、“军统”明争暗斗,闹得水火不容,韦孝儒夹在其中。

那天夜里十二点,一辆吉普停在复旦中学门口。有几个人鬼鬼祟祟下车后,并不走大门,而是翻越围墙,偷偷摸摸接近韦孝儒的住宅。韦孝儒住的客房是一个大套 间,外间住着秘书,里间套房住着他本人。来人敲门喊话:“我们是洛都饭店的,会议上有重要文件要送韦专员。”秘书听说饭店来人,拉开灯,披衣起床来开门。 没等秘书打开门,几个蒙面人已推开门,将秘书用毛巾堵住嘴,马上又将秘书捆住。接着,闯进里屋,将韦孝儒从被子里拉出来,又堵住韦孝儒的 嘴,马上捆住带走。当响声惊动另一间房子的校长和教务长,他们二人出面来追问时,也被一块儿捆起带走,一块儿押上了车。

几天不见韦孝儒,一时河南政界震惊了。三天后,在洛阳航空站的一口枯井里,众人挖开新填的土,发现了韦孝儒等四人的尸体,立刻报告了蒋鼎文和李培基。河南 省党部和教育界人士上街游行,要求严惩凶手。这时在重庆的陈果夫,一再上书蒋介石,要求缉拿凶手,以平民愤,蒋介石似乎也火了, 令戴笠马上起程, 限期破案。

可是,查了十天半月,仍没有一个头绪。有的推说是共产党干的,有的说是黑社会干的,有的说是土匪干的,众说纷纷,无一定局。 正在戴笠的军统人员查案的时候,,赵理君已被送到军法处候审了!

原来, 赵理君手下一勤务兵到一家钟表店去倒卖很久前盗来的手表,被警察局早就安排在表店的便衣发现,立即将其逮捕并扭送到警察局,并连夜对这个小特务进行了突击审讯。此人因承受不住皮肉之苦,最终全盘供出了赵理君活埋韦孝儒等人的前后经过。赵理君三天不见这人, 可慌了,打算逃跑, ,躲到他四川老乡、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那儿, 却被李家钰扣留, 交给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蒋鼎文。

赵理君被抓后,移交给了军法执行分监部监押审讯,赵理君在人证物证俱在的情况下无法抵赖,供认了作案意图和经过。河南省党部和教育界人士上街游行,要求严惩凶手。戴笠闻讯,企图保全赵理君的性命,便致电战区长官部,要求提人,交由军统内部处理。蒋鼎文鉴于案情重大,又加之河南地方官员的强烈呼吁,便直接电请蒋介石。 被杀的韦孝儒,被认为是中统的人,中统系的势力于是反向运作, 这时在重庆的陈果夫,一再上书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以平民愤。蒋介石命令于洛阳将赵君理就地正法。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

[FONT=宋体]上海比较特殊,始终叫上海区。第一任区长就是陈恭澍在“洪公祠特训班”的同学翁光辉。[/FONT]

[FONT=宋体]按:翁光辉,浙江丽水人,军校三期步科毕业生,[/FONT][FONT=宋体]跟戴安澜烈士是一个队的。他这一期还出了一个大特务邱开基,不过邱是经理科的,搞财务的干特务,居然也干得有声有色。[/FONT]

[FONT=宋体]但翁光辉这个区长没干几天,原因是他犯了一次“傻”。1932年夏,上海法租界的警察偶然发现了一份红军的部分部署和装备的材料,戴笠安插在法租界的运用人员、巡捕范广珍意识到这是一份重要情报,于是就把材料交给了翁光辉,满拟翁会交给戴笠,结果翁那天不知是脑子进水还是怎么了,居然想到要把这个材料直接送交蒋介石。[/FONT]
[FONT=宋体]  当时蒋介石正在江西“剿共”,由于翁光辉在北伐时曾在海军工作,于是他找了一条军舰,沿江而下,准备到庐山亲自将情报送给校长。结果他前脚刚走,后脚戴笠就知道了。[/FONT]

[FONT=宋体]结果是你坐轮船,我乘飞机,看谁跑得快!当翁光辉兴致勃勃地从九江登陆,“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时,迎接他的,是戴笠的手枪。[/FONT]

[FONT=宋体]跟戴老板“抖机灵”,显然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翁光辉这一趟折腾,换来的是马上撤职,并予以监禁。[/FONT]

[FONT=宋体]但戴笠并没有太难为翁光辉,毕竟他是个爱才的人,不会跟自己手下人一般见识,很快又提拨他当上了[/FONT][FONT=宋体]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队长[/FONT][FONT=宋体]。抗战开始以后,翁曾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警务处队长、第10绥靖区司令部调查室主任等,照样弄了个少将。解放前夕,任[/FONT][FONT=宋体]国民党第八区保安司令[/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实翁光辉是个很负责任的人,1948年6月,[/FONT][FONT=宋体]整编第五军[/FONT][FONT=宋体]军长[/FONT][FONT=宋体]邱清泉(就是淮海战役里边那位)[/FONT][FONT=宋体]回[/FONT][FONT=宋体]温州[/FONT][FONT=宋体]郊区老家探亲,这是[/FONT][FONT=宋体]翁光辉的防区。翁[/FONT][FONT=宋体]怕[/FONT][FONT=宋体]邱清泉被游击队袭击,还亲自到[/FONT][FONT=宋体]带卫队把他请到[/FONT][FONT=宋体]城内保护起来[/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翁光辉之后,第二任区长就是余乐醒。这时,上海区已经初具规模了,下设有四个情报组。余乐醒的小舅子沈醉就是在这个时候从家乡出来,“投身革命”的,一开始当交通员,后来搞情报。[/FONT]

[FONT=宋体]沈醉当时才十八、九岁,别人都比他大得多,大家都拿他当小孩,每次取情报,都给他买吃的,然后再三叮嘱别把东西给弄丢了。[/FONT]

[FONT=宋体]沈醉与戴笠的儿子年龄相仿,又能干,所以戴笠特别喜欢沈醉。后来,翁光辉当了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队长,为了进一步培养沈醉,戴笠派他到侦察大队去当督察,从此以后沈醉长期在公开单位工作,后来到军统局本部当总务处长。[/FONT]

[FONT=宋体]按:当时与沈同去侦察大队的,另外还有三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杀害郑苹如烈士的刽子手——汉奸林之江。林之江后来死得很惨,关于他,我们在讲“郑苹如案”的时候再说。[/FONT]

[FONT=宋体]也是这个时候,上海区增设了行动组,组长就是赵理君。副组长王克全,成员,据沈醉回忆,有施芸之、李阿大、过得诚等,一共有十几个人。[/FONT]

[FONT=宋体]按:上海区的这个行动组,“阵容”是很强大的,除赵理君外,副组长王克全亦是位列军统“四小杀手”之一的人物。[/FONT]
 
刺客刘戈青

■文/洪小夏

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底至 1941年底的4年里,军统在上海的暗杀行动就有 150余次。1939年2月19日,军统上海区行动组长刘戈青授命刺杀南京伪维新政府“外交部长”陈箓是其中最为轰动的事件。

密谋刺杀

1939年2月中旬,春节之前的上海,寒冷萧瑟的冬天。军统上海区区长王天木的得力干将、被称为超级杀手的行动组长刘戈青,从南京的日伪内线处得知:南京伪维新政府的“外交部长”陈箓,即将回上海过年。早已奉命制裁汉奸陈箓的刘戈青,冒着风雨,叫了辆人力车,直奔法租界霞飞路上的东昌饭店,会合住在该处的军统行动人员徐国琦、朱山猿等人,商议刺杀行动方案。

陈箓,1877年出生,福建闽侯人,早年肄业于福州点击查看福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马江船政学堂,后留学法国巴黎大学,1907年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政府修订法律馆纂修、法部主事、外务部郎中等职。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时代,历任驻墨西哥公使、外交部外政司司长、外交部次长、代总长、驻法公使等职。1928年后,在上海赋闲,改任律师,1934年曾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顾问。 1937年上海、南京沦陷后,年已60、静极思动的老陈箓,与梁鸿志、温宗尧等人筹组伪维新政府,陈出任“外交部长”,甘当日本人以华制华的汉奸傀儡。他还凭借以前在北方任职时的关系,斡旋于南京伪维新政府和北平的傀儡政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之间,极力说服梁鸿志和王克敏南、北两个汉奸政权合流,以扩大伪政权的力量;因此成为重庆政府的心腹大患,被蒋介石批准为重要的刺杀对象之一。

陈箓上海的家在愚园路668弄25号,紧靠镇宁路口,处于华界和公共租界的交界处,是一栋三层的小洋楼。最大的好处是安全,小楼东北紧靠公共租界意大利警备地区,南边是公共租界英军警备区,靠近沪西警察署,西距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南距大西路(今延安西路)丁默邨、李士群活动的地点很近。陈箓还在家门口设置警卫岗亭,常年派两名保镖值守。

1939年2月18日是农历大年三十,上午陈箓从南京打电话给上海家中,告诉提前回沪为父亲打前站的儿子、担任伪维新政府“外交部”总务司司长的陈友涛(张学良的妹婿),说自己将于下午3点抵达上海北站,要儿子安排接站。

当日下午3时,陈箓乘坐的火车准时到达上海北站。陈友涛带一群保镖在月台上接到父亲,簇拥着钻进两辆小轿车,快速开向设在上海百老汇大厦的维新政府外交部大楼,仅停留10分钟即离开,开回愚园路陈公馆。为防刺客,这一行人都穿戴同样的驼毛大衣和毡帽,从外表上很难分辨。陈箓安全回家后,松了一口气,放鞭炮,吃年饭,自有一番热闹快活。

下午4点,刘戈青就得到陈箓已经回家的确切消息,立刻通知军统特工徐国琦等人,翌日(大年初一)下午4点在愚园路口的沧州饭店会合。刘戈青最后通知隐居在法租界一家旅馆的刺杀小组成员平福昌,次日早上9点到沧州饭店一楼大堂见面。

2月19日大年初一,上午平福昌准时到达愚园路口的沧州饭店。刘戈青已坐在大堂的沙发上。刘递给平一张字条,安排后者去喇格纳路(今崇德路)一个姓刘的家里(实际是军统骨干林之江的家)去取武器。刘嘱咐24岁的平福昌:“拿到武器,赶快回这里!”

平福昌刚走,刘海山如约走进沧州饭店。刘海山并非军统成员,而是刘戈青的朋友,刘戈青对他以大哥相称。刘海山是东北人,曾担任过张学良的卫队长,非常痛恨日本侵略军,支持军统杀汉奸的行动;他在上海公共租界巡捕房干过,巡捕房里有朋友,租界里消息灵通;与陈箓家的东北籍保镖也很熟。开始刘戈青只是向他了解一些情况,通过他搞到了陈箓家的房屋布置图,后来又吸收他参加此次行动。刘戈青约他早点来饭店,是想再次核对一些情况。

刘戈青问:“海山大哥,陈箓家里的情况,不会有变吧?”刘海山说:“昨天,陈箓下午回家,过年祭祖,晚七点吃年饭,忙得很。”两人小声交谈,刘戈青再次仔细询问陈箓家的地形、房间等情形。计划先解决门卫,进大门;然后进厨房;从厨房通客厅的门进客厅。时间以傍晚六、七点钟为宜,此时为晚饭之前,仆役们准备晚餐,进进出出,便于活动。

下午4时,徐国琦、谭宝义两人如约来到沧州饭店。看到刘戈青等6人已经到达,8人围在一个小桌子旁边坐定后,刘戈青分发武器,交代此次行动的任务:去杀一个姓陈的伪维新政府高官。行动时,刘海山、徐志浩两人在院外放风、观察;平福昌、朱山猿两人在院内房外接应、掩护;徐国琦、尤品山、谭宝义跟刘戈青共四人进客厅行动。然后,8人分作几批,三三两两离开沧州饭店,约定在愚园路上的渔光村集合。

特别行动

下午6时,8个人如约会合了。分开来在愚园路上走一趟,发现尽管天色已暗,凄风冷雨,路灯下行人倒还不少。不远处陈箓家大门口更是热闹,人们进进出出,看起来是些拜年的人。刘戈青招呼大家进一家酒吧坐坐。

晚7点,雨下得更大了。刘戈青站起来,穿上雨衣。七个人跟在身后,鱼贯走进愚园路688弄,分两边向25号大门扑过去。

此时陈公馆的大门口,只有一个名叫宋海林的保镖带枪值班。他见两边来人面向不善,心慌意乱。刘海山一把夺过警卫的枪,和徐志浩一起站在门口,扮成警卫。平福昌、朱山猿用布将警卫的口堵上,拖进庭院,一边观察,一边监视。刘戈青带领徐国琦、谭宝义、尤品山进入厨房。

厨房里几个男女正在忙活,突然看见几个身穿雨衣、手握短枪的人闯进来,目瞪口呆。刘戈青示意谭宝义、尤品山留下,两人一个挥枪示意众男女靠边让路,不准出声,一个举枪对准监视。刘戈青带领徐国琦从厨房冲进客厅。

此时,客厅里灯光明亮,丰盛的晚餐摆放在大桌上。陈箓夫妇正和来访的前驻丹麦公使罗文干夫妇聊天。徐国琦拔枪照陈箓脸上就打。刘戈青又补了几枪,陈箓胸部、头部、颈部、腿部多处中弹(事后陈箓被送往医院,未上手术台就气绝毙命)。刘戈青对伏在地上战战兢兢的人说:“没有你们的事,我们只杀汉奸!”随即掏出一张事先写好的标语,扔在陈箓身上。上书:“抗战必胜,建国必成,共除奸伪,永保华夏!”落款为“中国青年铁血军”。

陈箓儿子陈友涛在楼上,闻讯出来,和保镖一起向楼下射击。刘戈青一边还击,一边和徐国琦,连同陈家两个做“卧底”的保镖何鹏、赵玉定一起火速撤退(事后被报纸报导为刺客裹胁保镖一起逃跑)。陈友涛等不知刺客有多少人,没敢追出。平福昌等释放了门卫,大家分头离开,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了。等工部局警务处接到陈家报案电话赶到时,连刺客的人影都没有见到一个。

2月20日,上海各报竞相刊载特大新闻:“铁血军破门而入,伪外长即登鬼■”。南京伪维新政府为陈箓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沪、宁两地均下半旗,并对陈箓家属发给10万元抚恤金。

刺杀陈箓非常成功,当时没有给警方留下任何破案线索。刺客们迅速离开上海,后刘戈青等5人奉命前往香港领赏。5个月后,当刺杀小组的平福昌、谭宝义两人再次潜入上海,准备谋刺汪精卫时,因事泄于6月29日被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巡捕逮捕。经过5个月的审讯,由于日本宪兵的加盟,平、谭两人于11月8日终于供出刺杀陈箓的情形,当天即被引渡给日本宪兵队。于是各报9日再次竞相刊登新闻,陈箓被刺案的详情才大白于天下。
 
余乐醒

湖南醴陵人,早期中共党员,早年赴法勤工俭学,攻读化学与机械专业。归国后任黄埔军校教官,与同在军校任军医的沈醉的大姐沈景辉结为伉俪,后于 1927年被中共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专门学习情报业务和秘密保卫工作(“契卡”)。“四·一二”事变后脱党,因生活无着后脱党经戴笠介绍加入军统,是军统元老,属于初创时期的那一波,还介绍沈醉等20多名亲属加入军统。对军统特工技术极有研究,在军统长期主管技术部门,精通电讯、投毒、爆炸等。

由于精明强干,且能讲法语,曾带领暗杀小组赴河内暗杀汪精卫企图阻止汪叛变投敌。但余乐醒虽堪称专家,但缺乏独立指挥重大行动和组织工作经验。所以戴笠又权衡利弊,经过反复考虑和与郑介民商议,最后确定调天津站站长陈恭澎担任河内刺汪行动组组长。陈恭澎也是军统重要骨干和行动专家,参与策划、领导和亲自指挥过军统局的数次重大暗杀活动,如暗杀张敬尧、吉鸿昌、石友三、王克敏等,几乎都获得成功;经验丰富,又有实践锻炼,最后被确定担任行动组组长。而由余乐醒负责特种技术如使用毒气、定时炸弹等手段的运用。

一九三八年三月军统局在湖南临澧开办训练班,又称中央警官学校特种警察训练班第一期。戴笠兼主任,余乐醒为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余乐醒到救济总署上海汽车管理处当处长,他和过去在苏联留学时的“老关系”恢复了来往,为此还掩护过中共地下党的活动。

1949年,毛人凤企图强迫, 逼迫和绑架军政要员去台湾,根据毛人凤开具的名单,公秘单位联手行动,确有不少高级军政官员、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社会贤达,或被迫出走香港,或被硬行弄到台湾,当然也有躲过去的,其中军统的“技术总教官”余乐醒就是一个。毛人凤不知怎么,听到了一些余乐醒和中共地下党的风声,十分吃惊,特地叫沈醉探询过。这一次,毛人凤开具的逼走绑架名单中,就有余乐醒。据上海站站长王方南(原站长刘方雄去香港做生意了,王继任站长)回忆,毛人风曾对他说:“余乐醒是一个有技术的人,应该把他弄到台湾去,不能让他留在上海,被共产党利用。” 不久,毛森通过侦察,掌握了余乐醒掩护共产党地下电台的证据,毛人凤随即下令逮捕余乐醒。执行任务的那天,毛森带人前往愚园路余宅,扑了个空。毛估计余可能外出,便在余宅周围布好罗网,等“鱼”落入。谁知左等右等,始终不见余回来,忍耐不住,又冲进去仔细搜查,才发现余的行李和书籍已全部搬光了。

毛森在浙江警官学校受训时,曾当过余乐醒的学生,这一回居然对余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把东西搬走都弄不清楚。为此,特务们取笑“三毛”(即毛森),说是老师对学生留了最后一手,譬如猫教老虎,但没有告诉老虎怎样爬树。但据沈醉估计,执行任务的特工中,可能有余的学生,提前通知了他。而余本人又是老手,做事都有后路留着,在他住宅后花园的围墙上,爬满了壁藤,拨开壁藤,依稀可见一扇后门,他就是从这扇后门把东西搬出去的。

解放后余乐醒在上海一工厂任工程师,“三反五反”时因其历史问题入狱,因心脏病死于监狱。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一)

[FONT=宋体]第三任区长,吴乃宪,广东海南人,军校一期。[/FONT]

[FONT=宋体]按:吴乃宪是一期第三队的,这个队是整个一期生里人才最多的,猛将如云。那边的,有李仙洲、梁干乔、关麟征、杜聿明、侯镜如、黄杰、袁守谦等等。咱们这边的,有号称“黄埔三杰”之一的陈赓;还有“模范军人”、在北伐中牺牲在武昌城下的曹渊烈士,这可是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的。[/FONT]

[FONT=宋体]关于吴乃宪,值得一提的有这么几点:[/FONT]

[FONT=宋体]一、吴乃宪是海南岛海口长流镇传桂村人,他这个老家传桂村出了22个黄埔生,其中有四个将军。[/FONT]

[FONT=宋体]二、据沈醉回忆,吴乃宪曾出卖他的老师邓演达。我查了上海地方史志,出卖邓演达的是陈敬斋。[/FONT]

[FONT=宋体]三、吴乃宪在淞沪抗战中有很不错的表现。当时,吴乃宪已调任京沪杭甬铁路局警察总署署长,他率领的铁路警察部队、上海警察局长蔡劲军(海南万宁人)率领的地方警察、吉章简(前面讲过,[/FONT][FONT=宋体]海南崖县人[/FONT][FONT=宋体])率领的地方保安团,最多只能算是准军事部队,但作战之顽强,不逊于正规军,所以当时这三个人被誉为“海南岛三杰”。[/FONT]

[FONT=宋体]四、大家知道,故宫文物的精华在台湾,而这批珍贵文物中的最精华部分、一共2972箱,就是经吴乃宪之手运往台湾的。[/FONT]

[FONT=宋体]大体就在这个时期,特务处开始在各个区、站增设了两个职位。其一是书记,担任上海区书记的是张师。[/FONT]

[FONT=宋体]张师也是原中共党员,先在“浙警”任特派员办公室书记长(接替王孔安),这个时候他还是毛人凤的顶头上司呢,呵呵。抗战中曾任兵工署稽查处处长。[/FONT]

[FONT=宋体]按:战争年代,兵工厂如果出了问题可不是玩的。所以兵工厂是军队建制,工人也属于现役军人,是不准组织工会的。为防止共产党和其他势力兵工厂活动,各厂都设有警稽组和警卫大队,统管这项工作的,就是兵工署稽查处。[/FONT]

[FONT=宋体]在《红岩》中曾有成岗被捕的场面,如现实中真的发生这种事情的话,出面去处理的,就应该是这个张师了。[/FONT]

[FONT=宋体]抗战胜利后,张师任上海市警察局副局长,即毛森的副手。这个时候,毛人凤已经是军统局局长了,十几年的工夫,你看看人家混的![/FONT]

[FONT=宋体]张师这个人,我记不太清《潜伏》中吴站长的太太提过他没有,就是说“现在大家都在为自己打算,你们还在这儿抓人,好滑稽”那段,我记得提到何芝园跟余乐醒了。这都是真有其人的。[/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二)


[FONT=宋体]各区、站增设的另一个个职位,是区督察,上海区派来的督察是陈慈。[/FONT]

[FONT=宋体]陈慈,1906年生,海南文昌人,字质平,更多的人习惯称其为陈质平。[/FONT]

[FONT=宋体]陈质平这个人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其实他挺有名的,外交界的老人应该都知道他,因为他多数时间是以国民党的“外交家”面目出现的。1949年8月,陈质平就已经是国民政府驻菲律宾全权大使了。[/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解放前夕,[/FONT][FONT=宋体]蒋介石对失去大陆之后的走向,曾有几个考虑,第一当然是去台湾,但偌大的大陆都丢掉了,台湾能长期保有的可能性又有多大?[/FONT]

[FONT=宋体]因此[/FONT][FONT=宋体]蒋曾考虑一旦台湾失守,则到[/FONT][FONT=宋体]菲律宾建立一个流亡政府,因菲律宾在1947年独立以后,反共的态度很明确。[/FONT]

[FONT=宋体]据[/FONT][FONT=宋体]《蒋介石在台湾》一书记载:[/FONT]

[FONT=宋体]【1947年4月18日,中、菲两国签订了友好条约,10月24日正式批准,菲律宾总统还热情邀请蒋介石前来访问,蒋曾召见驻菲律宾大使陈质平,“垂询甚详”,表示有机会一定去访问。 蒋介石下野后,即派陈质平会见菲律宾总统季里诺,试探组织流亡政府的可能。】[/FONT]

[FONT=宋体]按:实际上,1949到1950这段时间,去台的衮衮诸公其实日夜都生活在不安中,不但被国际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理上也已经放弃了,不知道哪一天就会“GAME OVER”,只是嘴上不说而已。[/FONT]

[FONT=宋体]从这个角度上讲,发生在朝鲜的那一场战争,真的很不是时候。[/FONT]

[FONT=宋体]去台以后,陈质平历任台湾驻伊拉克、约旦、利比亚、墨西哥“大使”。[/FONT]

[FONT=宋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质平曾亲眼目睹了[/FONT][FONT=宋体]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一幕。[/FONT]

[FONT=宋体]1971[/FONT][FONT=宋体]年10月25日[/FONT][FONT=宋体],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FONT]

[FONT=宋体]当时,[/FONT][FONT=宋体]陈质平[/FONT][FONT=宋体]正在[/FONT][FONT=宋体]台湾驻墨西哥“大使”任上,同时,他也是台湾[/FONT][FONT=宋体]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的台湾当局“代表团”成员,“代表团”团长是台湾“外交部长”周书楷。[/FONT]

[FONT=宋体]当天,在上述投票之前,周书楷宣布“退出”联合国。[/FONT]

[FONT=宋体]当时,报纸上还有一张这几个人的照片,靠后的一个就是[/FONT][FONT=宋体]陈质平,前面并排的两个人,一个是[/FONT][FONT=宋体]周书楷,另一个是台湾“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刘锴,三人均“面色凝重”,与另一张照片上乔冠华等人拊掌大笑的场面形成鲜明对照(我博客里有)。[/FONT]

[FONT=宋体]以上说的是作为“外交家”的[/FONT][FONT=宋体]陈质平,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陈质平曾经是一个特务。[/FONT]

[FONT=宋体]1936[/FONT][FONT=宋体]年12月20日[/FONT][FONT=宋体],军统在广西梧州将民国时期第一暗杀大王王亚樵一举狙杀,陈质平在此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FONT]

[FONT=宋体]所以我说嘛,真正的干才,干什么都能弄得像模像样。[/FONT]

[FONT=宋体]军统的文昌人有好几个,郑介民大家还记得吧,另外还有邢森洲、王昌裕。[/FONT]

[FONT=宋体]在淞沪抗战中,陈质平也被派到上海前线。据他回忆,某次戴笠派他去执行一项任务,行前去辞行,适逢戴笠生病,发高烧。戴笠当时大概是烧得有点糊涂了,一见面就质问他:“你为什么还不去前线?”然后从枕下抓了一把足够做几身衣服的钱:“你去做一身衣服,赶快走,去前线!”让陈非常感动。[/FONT]

[FONT=宋体]陈质平于1984年2月病逝于美国,享年78岁。[/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 [/FONT] [FONT=宋体]按:《潜伏》中用收音机直接传送信号的方式,实在是过于小儿科;不要说密码本还就随手放在抽屉中,还用了好几年,真要是搞潜伏,要不了几天就会暴露。[/FONT]
[FONT=宋体]  [/FONT]

作者的所谓“小儿科”是以现在的通信手段为准。要知道40年代唯一可用的远距离通信手段就是短波电台。其体积大小,工作方式,天线架设都决定了像余则成这种战略级别的间谍不可能,也不允许靠近,否则用不了几天就玩完了。 而管电台的一般都是小角色(像电视剧里叛变了报务员)。而通信方式用句行话说就叫“异时半双工”。 即收发不同时。要发信了就把电文拟好后,再加密转成密码后交给报务员,报务员就只管在指定时间发出去就完了,至于什么内容是不知道的。(有些电影电视剧常常为了表现领导者的“派儿”,一边口述电文,旁边的报务员就滴滴答答的发出去了,那纯属扯淡。 别的不说,一是没有电文留底,二是电码没加密-报务员是不允许聊解密码的-, 这样基本上和在大街上直接了当吆喝差不多)。
至于收报则相对简单了。短波收音机就是最好的工具。 (其实说起来短波电台的收信机就是个高级收音机,没多大区别)。而受的方法也也有两种:一种还是发报,但因为受报方没法应答(比如有错,或信号不好要求重发),所以一份报要重复发几遍,保证收方能收全。这样耗时就长,自然不安全。而且受方必须受过报务训练。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在一种就是剧中表现的,叫“明话暗语”。说的话每个人都懂,但意思就未必了。这种办法一直到六七十年代还在用。 五十岁上下的人如果喜好无线电(本人就是,哈哈哈哈),大概都有印象,当时电台中经常有节目报菜价,或其他商品价格,或股票价格,这里有的是真的,而有的在特定时间就是干这的。有港台方面的,也有大陆的。 这种方式因为公开反而安全,即使你看到我在听,你也没法认定我是特务,除非拿到密码本和翻译后的报文。 而密码本也不会像“红灯记”里的真是个小本。更安全的方式就是寄生在一个公开出版物上。你只要只到找那本书,按什么规律查就是了。所以真正要人赃俱获还是挺难的。
不过剧中的“明话”也是过于明了,要是真被钉上,听俩次就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了。戏剧化毕竟和真实有距离。没法叫真了。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三)[/FONT]


[FONT=宋体]吴乃宪之后,第四任区长,王新衡。[/FONT]

[FONT=宋体]王新衡[/FONT][FONT=宋体],浙江慈溪人,1908年生。[/FONT]

[FONT=宋体]王新衡的经历跟文强类似,虽是特务出身,但因机缘巧合,结交的都是大人物。[/FONT]

[FONT=宋体]王新衡也是军统内的苏联事务专家,是个学者型的特务。[/FONT]

[FONT=宋体]国共合作时期,王新衡被[/FONT][FONT=宋体]国民党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与蒋经国是同学。而且这俩人都是托洛茨基派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有类似政治倾向的中国同学,以浙江人居多。[/FONT]

[FONT=宋体]这个现象引起了王明的注意,据说当时中山大学举行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清党大会,要处分蒋经国、王新衡等人,由于蒋经国的特殊身份,一时奈何他不得,结果是“城门失火,殃及[/FONT][FONT=宋体]新衡[/FONT][FONT=宋体]”,会后,王新衡被[/FONT][FONT=宋体]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逮捕,蹲了四个月的大狱。[/FONT]

[FONT=宋体]1930[/FONT][FONT=宋体]年,王新衡被遣返回国。[/FONT][FONT=宋体]曾在南京创办苏俄评论社,出版《苏俄评论》月刊。[/FONT]

[FONT=宋体]1934[/FONT][FONT=宋体]年1月,张学良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职,[/FONT]王新衡投奔了张学良,虽然地位相差很悬殊,但二人却成了好朋友,极为相得。

后王新衡加入军统,任上海区区长之后,由于他与张学良的这层关系,[FONT=宋体]戴笠派他到西安去当西北区区长,但因故耽搁了一段时间。结果就在要去还没去的当口,“西安事变”爆发,把戴笠搞得灰头土脸。满腔怒火之下又一次[/FONT][FONT=宋体]“殃及[/FONT][FONT=宋体]新衡[/FONT][FONT=宋体]”,以“失职”之名将王下狱,一直关到[/FONT][FONT=宋体]淞沪抗战爆发,才给放出来,派任香港站站长。[/FONT]

[FONT=宋体]这一段,咱们在讲“西安事变”的时候还会细讲。[/FONT]

[FONT=宋体]第五任、也是抗战爆发前的最后一任区长,就是我们前面已多次提到的周伟龙了。[/FONT]

[FONT=宋体]在军统,周伟龙是个惹不了的人。 [/FONT]

[FONT=宋体]首先是他的资格老,“十人团”之一嘛,还没有特务处的时候,这几个人就跟着戴笠搞情报,那是元老中的元老。[/FONT]

[FONT=宋体]其次,周伟龙的确是个干才,经历很丰富,能力极强,就没有他干不了的事。[/FONT]

[FONT=宋体]周本人是军校四期毕业生,又在正规军队中干过,当过宪兵营长,干过潜伏,搞过行动,后来又去“忠义救国军”,再后来又当交通警察总局局长——军、警、宪、特,他一个人干齐了,还给不给别人留饭碗了![/FONT]

[FONT=宋体]最重要的,周伟龙是戴笠的结义兄弟,还救过戴笠的命,这一份情谊,那是连毛人凤什么的,都比不了。[/FONT]

[FONT=宋体]所以在特务处、乃至后来的军统,只有戴笠能够支使周伟龙,别人谁见了都得让他三分。[/FONT]

[FONT=宋体]据沈醉回忆,中日开战以后,特务处决定往日租界派几个潜伏组,当时是考虑上海一旦陷落之后,长期潜伏。这个任务,周伟龙预备叫沈醉去,问题是沈当时已经在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大队干了好几年了,搞的全是维护治安、刑事案件侦破等公开工作,身份早已暴露,根本不适合潜伏。[/FONT]

[FONT=宋体]沈醉于是跟周讲,请他能不能另派他人,这时戴笠发话了,“你不是湖南人么,湖南人一向不怕死,让你去你就去吧。”[/FONT]

[FONT=宋体]去是去了,由于下手太晚,已失去潜伏条件,在租界中根本无法立足,没有一个月,就待不下去了。[/FONT]

[FONT=宋体]临到撤离的时候,组里还有一部电台难于处理,因电台在那个时代是比较珍贵的通讯器材了,沈醉觉得砸毁太可惜了,于是决定冒险把它带出来。他手下有个特务,家中有一个婴儿,于是沈醉把电台放在婴儿车上,通过了租界的巡查。[/FONT]

[FONT=宋体]见到周伟龙,诉说一切,结果周一听就急了,认为沈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丢了上海区的脸,非得让沈醉回去不可。[/FONT]

[FONT=宋体]这时连戴笠也觉得周太过分了,说:“你这不是让他们回去送死么?”戴老板发话了,周伟龙才算作罢。[/FONT]

[FONT=宋体]沈醉当然挺美了,然后就说“我把电台也带回来了”,本以为戴笠会夸他,没想到戴老板一听勃然大怒:“荒唐!一部电台能值多少钱,这要是被日本人搜出来,你们几个人全得没命!”[/FONT]

[FONT=宋体]上海沦陷以后,周伟龙又坚持了一段时间,因上海区出现叛徒,只得撤离,接替他的第六任区长。就是我们前面已经说过的王天木了。[/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