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看《潜伏》话“军统”<z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四)[/FONT]

[FONT=宋体]前面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特务处上海区的情况,主要是后面有大量的话题需要围绕上海区展开,如果不提前把一些基本的情况讲清楚,在行文中会出现许多滞窒。[/FONT]

[FONT=宋体]接着说赵理君,作为杀手,赵理君与这样几个案子联系在一起,杨杏佛案、史量才案、唐绍仪案、[/FONT][FONT=宋体]韦孝儒[/FONT][FONT=宋体]案。[/FONT]

[FONT=宋体]其中,杨杏佛案和史量才案,网上的资料很多,我就不浪费笔墨了。[/FONT]

[FONT=宋体]2.2 [/FONT][FONT=宋体]唐绍仪案[/FONT]

[FONT=宋体]唐绍仪,生于1862年1月2日,广东珠海人。唐绍仪是一个农家子弟,1874年,[/FONT][FONT=宋体]曾国藩感于中国的落后,建议[/FONT][FONT=宋体]清政府选派一批幼童到美国留学,唐绍仪有幸被选上,同学中还有著名的铁路工程师[/FONT][FONT=宋体]詹天佑[/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唐绍仪是老资格的“革命家”了。但当他[/FONT][FONT=宋体]回国的最初,赏识[/FONT][FONT=宋体]唐绍仪的,其实是[/FONT][FONT=宋体]袁世凯。武昌起义之后,[/FONT][FONT=宋体]唐绍仪曾代表[/FONT][FONT=宋体]袁与南方谈判,最终达成了“确定共和体制、优待清室、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的协议。[/FONT]

[FONT=宋体]也就在这个时候,唐绍仪的思想立场开始向民主共和方向转变,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并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FONT]

[FONT=宋体]抗战爆发时,[/FONT][FONT=宋体]唐绍仪正举家寓居上海,但政府方面对这样一位老革命家[/FONT][FONT=宋体]滞留上海感到不放心,担心他为日本人所利用,因此多次劝他西迁,但唐不知何故始终没有明确答复。同时政府又得到情报,反映说日本人有一个 “南唐北吴”计划。即拉拢唐绍仪和吴佩孚为他们所用。适逢此时,又发现[/FONT][FONT=宋体]唐绍仪的女婿岑德广[/FONT][FONT=宋体]打着他的旗号在与日本人打交道。[/FONT]

[FONT=宋体]蒋介石终于动了杀机。[/FONT]

[FONT=宋体]任务仍旧交由军统局上海区办理(此时特务处已于1938年3月改组为军统局),行动组长赵理君负责执行。[/FONT]

[FONT=宋体]通过了解,赵理君物色到一个叫谢志磐的人,[/FONT][FONT=宋体]唐绍仪在30年代当广东中山县长的时候,谢志磐是广州《民国日报》的记者,经常采访唐绍仪,很熟,[/FONT][FONT=宋体]可以出入[/FONT][FONT=宋体]唐绍仪家,于是[/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FONT][FONT=宋体]做了[/FONT][FONT=宋体]谢志磐[/FONT][FONT=宋体]的工作,要他协助办理此案。[/FONT]

[FONT=宋体]据谢反映,[/FONT][FONT=宋体]唐绍仪喜欢收集古董,曾在某古董店里看上一只花瓶,当时店方索价十万,因唐嫌贵,没有谈拢。[/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FONT][FONT=宋体]一听,计上心来,决定亲自出马。[/FONT]

[FONT=宋体]他首先买下了这只花瓶,多少钱买的不清楚,但我想特务处不会有这么多闲钱买古董,即便有也不会花在这上头,多半是“赊”来或“租”来的。[/FONT]

[FONT=宋体]某日,[/FONT][FONT=宋体]由[/FONT][FONT=宋体]谢志磐陪同,[/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假作古董店的伙计,拿着花瓶来到[/FONT][FONT=宋体]福开森路18号唐府,[/FONT][FONT=宋体]因[/FONT][FONT=宋体]谢志磐是常来常往的人,[/FONT][FONT=宋体]唐府不虞有他,[/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顺利地见到了[/FONT][FONT=宋体]唐绍仪。[/FONT]

[FONT=宋体]唐绍仪见到花瓶当然很高兴,细细把玩起来。[/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不失时机地说:“另外还有一只花瓶,年代更久远,价格也不贵,请您定一个时间,我送到府上来。”[/FONT]

[FONT=宋体]唐绍仪一听马上说:那你就哪天哪天送过来吧。[/FONT]

[FONT=宋体]通过这一次“趟道”,赵理君已完全摸透了唐府的路数,客厅有一个安南(今越南)警卫,但大宅门的规矩很严,不奉召唤,这个人不会随便进入客厅。[/FONT]

[FONT=宋体]这一天是1938年9月30日,赵理君再次来到唐府,唐很快接见。[/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取出两只花瓶交给唐绍仪,让唐详细对比,一边绕到[/FONT][FONT=宋体]唐绍仪身后,给他介绍“这里有一处瑕疵”等等,眼见[/FONT][FONT=宋体]唐绍仪的注意力全在花瓶上,赵理君[/FONT][FONT=宋体]抽出事先藏在身上的一把很小的小斧头,冲着唐绍仪的后颈就是一斧。[/FONT]

[FONT=宋体]不愧是军统“三大杀手”之一,部位拿捏得准确无误,[/FONT][FONT=宋体]唐绍仪[/FONT][FONT=宋体]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就断了气。[/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不慌不忙地收拾东西走出客厅,出门时还对安南警卫说:“唐总理让我再拿几个花瓶来,你等一下,我很快回来。”[/FONT]

[FONT=宋体]等警卫发现出事,追出大门的时候,赵理君的轿车早已绝尘而去。[/FONT]

[FONT=宋体]由于杀唐的证据并不十分充分,国民党元老纷纷提出质疑,搞得蒋十分被动。10 月5 日,国民政府下令褒扬唐绍仪,拨给治丧费5 千元,并将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以表示“政府笃念勋耆之至意”。[/FONT]

[FONT=宋体]令人意外的是谢志磐。案发当日,唐的家人即向法租界报案,称谢志磐带领刺客暗杀了唐绍仪。法租界当即发出通缉令,凡能揭发、检举、抓住刺客谢志磐的,赏3 千元。[/FONT]

[FONT=宋体]谢志磐本就不是职业特务,自从刺杀唐绍仪后,终日疑神疑鬼。一通缉更完了,总感到有人在跟踪他,要替唐报仇,结果竟然得了精神病,被送进重庆一家医院。[/FONT]

[FONT=宋体]谢在医院里也是神神叨叨,整天拿着手枪晃来晃去,医生只好向当局报告。[/FONT]

[FONT=宋体]巧了,接到报案,派来调查的正是原上海区行动组副组长王克全,现已调到重庆卫戍司令部工作。这人谢志磐也认识,以为一定是来“杀人灭口”的,于是举枪就准备打王克全。[/FONT]

[FONT=宋体]王是亦列名于“四小杀手”之列的人物,岂能浪得虚名!立时掏枪反击,结果后发而先至,一枪将谢志磐击毙。[/FONT]

[FONT=宋体]这谢志磐够冤的,给人家帮忙,不但错杀了人,把自己也给搭进去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五)


[FONT=宋体]2.3 [/FONT][FONT=宋体]韦孝儒[/FONT][FONT=宋体]案[/FONT]

[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冬,军统上海区区长周伟龙在完成刺杀唐绍仪的任务之后,因上海区出现叛徒无法立足,被调到“忠义救国军”任副总指挥,由[/FONT][FONT=宋体]赵理君代理区长。[/FONT]

[FONT=宋体]踌躇满志的赵理君,满拟这个区长是当定了,结果没过几天,从北方调过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王天木来,把赵理君气得七窍生烟,处处跟王天木作对。[/FONT]

[FONT=宋体]由于他在上海盘踞了6、7年,手下有一批党羽,行动组又是上海区的核心,王天木根本指挥不动区里的工作。[/FONT]

[FONT=宋体]没办法王只好找[/FONT][FONT=宋体]戴笠说明情况,戴对这个老部下是了解的,深知[/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如果犯起“浑”来,那就不光是将帅不和的问题,兼且对潜伏工作有极大威胁,万一一糊涂投敌做了汉奸,麻烦可就大了。[/FONT]

[FONT=宋体]按:即便在军统内部,赵理君给人的观感也不好,沈醉就认为赵理君“无论是外表和内心,都是彻头彻尾的一个大坏蛋。”[/FONT]

[FONT=宋体]于是戴笠一纸调令,将[/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调回重庆,任局本部行动处上校科长。[/FONT][FONT=宋体]1941[/FONT][FONT=宋体]年冬天,赵理君被任命为华北战地督导团副主任、少将衔,驻地在河南洛阳。[/FONT]

[FONT=宋体]这个任命替[/FONT][FONT=宋体]戴笠找了大麻烦,而且最终送掉了[/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的命。[/FONT]

[FONT=宋体]1942[/FONT][FONT=宋体]年5月以前,河南的省一级机关设在洛阳,同时洛阳也是第一战区长官部所在地,而且又是水陆枢纽,所以是个重要地方,各方面的机构都集中在这里。[/FONT]

[FONT=宋体]自然,军统、中统都在此地有派出机构,公开的秘密的都有。[/FONT]

[FONT=宋体]军统方面:[/FONT]

[FONT=宋体]华北战地督导团:[/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担任的是一个公开的职务,这个单位名义上统属于[/FONT][FONT=宋体]第一战区,[/FONT][FONT=宋体]实际上受军统节制。[/FONT]

[FONT=宋体]军统河南站:此时站长是岳烛远(一听这姓就是河南人),公开身份是河南省政府调统室主任。[/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岳烛远,[/FONT][FONT=宋体]军校六期步科毕业,跟戴笠同期。岳烛远也是原中共党员,在南京上高中的时候就入了党,后加入特务处。作为战犯,1975年,岳烛远与章微寒同被最后一批特赦,据沈醉回忆,岳和章都是战犯中的“劳动模范”,俩人一个当木匠、一个修鞋子,接受改造的态度最好。[/FONT]

[FONT=宋体]财政部河南缉私分处:处长刘艺舟,刘也是军统的,这是一个受军统运用的单位。1937年10月,刘峙[/FONT][FONT=宋体]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时候,[/FONT][FONT=宋体]曾组织了一支民团性质的准军事部队“[/FONT][FONT=宋体]河南民众自卫军”,[/FONT][FONT=宋体]刘艺舟曾任[/FONT][FONT=宋体]总司令。[/FONT]

[FONT=宋体]中统方面:[/FONT]

[FONT=宋体]中统河南室:主任甘舍棠。军统的外勤单位叫“站”,中统一般叫“室”,当然中统也有“区”一级单位。[/FONT]

[FONT=宋体]按:中统的共产党叛徒,比军统只多不少。[/FONT][FONT=宋体]甘舍棠是原[/FONT][FONT=宋体]共青团[/FONT][FONT=宋体]安徽[/FONT][FONT=宋体]桐庐县委书记,1932年8月与未婚妻方桂珍同时叛变,并出卖了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陈雪吾。后[/FONT][FONT=宋体]甘舍棠加入中统,抗战胜利后曾任[/FONT][FONT=宋体]中统天津区区长[/FONT]

国民党河南省党部调统室:听起来与河南省政府调统室差不多,但一个受中统运用、一个受军统运用。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六)

仅洛阳一地,就有这么多特务机构,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华北战地督导团。

[FONT=宋体]华北战地督导团名义上是个民间团体,实际上是受军统运用的一个组织,​
[FONT=宋体]团长是比利时天主教神父雷鸣远,[/FONT][FONT=宋体]驻地在与沦陷区毗邻的洛阳,目的是借[/FONT][FONT=宋体]雷鸣远的神父身份[/FONT][FONT=宋体]搞情报。[/FONT]​

[FONT=宋体]按:雷鸣远,原名Vincent Lebbe,生于1877年,1901年来到中国,在北京升为神父。1910年,[/FONT][FONT=宋体]雷鸣远被调到天津担任坐堂[/FONT][FONT=宋体]神父,[/FONT][FONT=宋体]坐堂之处,就在望海楼教堂。[/FONT]

[FONT=宋体]望海楼教堂挺出名的,1870年的“天津教案”就是由此发端,把曾国藩搞得灰头土脸,一世英名差点儿全搁在这儿。[/FONT]

[FONT=宋体]1900[/FONT][FONT=宋体]年,望海楼教堂被义和团焚毁,现在的建筑是[/FONT][FONT=宋体]1903[/FONT][FONT=宋体]年用“庚子赔款”重修的。[/FONT]

[FONT=宋体]1916[/FONT][FONT=宋体]年,天津法国领事以保护老西开天主堂为名,扩展租界,引起天津人民的强烈抗议。雷鸣远曾发表公开信,反对法国的行径,结果被法国主教遣送回国。[/FONT]

[FONT=宋体]1926[/FONT][FONT=宋体]年,雷鸣远回到中国,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国籍。抗战开始以后,[/FONT][FONT=宋体]雷鸣远曾组织救护队到前线救护29军伤员,据说[/FONT][FONT=宋体]还曾任国民党某部卫生连连长。[/FONT]

[FONT=宋体]1938[/FONT][FONT=宋体]年,根据[/FONT][FONT=宋体]戴笠的建议,以[/FONT][FONT=宋体]雷鸣远为团长,组成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华北战地督导团,负责组织“华北地区民运工作”。[/FONT]

雷鸣远与戴笠是好朋友,据乔家才回忆,戴笠曾委托他给两个人送过礼,其中一个就是雷鸣远。

1940年6月,雷鸣远得了重病,戴笠特地派飞机将他接到重庆,住在歌乐山中央医院,并让乔家才代表他去探病,并送了500元慰问金。雷鸣远[FONT=宋体]病危时,戴笠亲自跑到药房里为他买人参,雷去世以后,戴又亲自送去一口楠木棺材。[/FONT]

另外,雷鸣远是《益世主日报》的创办人[FONT=宋体],该报是曾与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和天津的《大公报》比肩的民国时期四大报纸,据说《益世主日报》还是中国第一份日报。[/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七)

雷鸣远在华北战地督导团实际上是挂个名,因为他毕竟是个外国人,一切具体事务都由副团长[FONT=宋体]赵理[FONT=宋体]君[/FONT][FONT=宋体]负责。[/FONT]

[FONT=宋体]事情就这样发生了。[/FONT]

[FONT=宋体]由于华北战地督导团经常往来于豫东和山西中条山的沦陷区之间,一些特务就借机干些走私的勾当,贩卖毒品、枪支等等。其实也不光军统,大家都这么干,久而久之,成了见怪不怪的事。[/FONT]
[FONT=宋体]但这次,遇到了一个认真的人——[/FONT][FONT=宋体]河南省第十二专区行政督察专员韦孝儒。[/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里首先要介绍一下所谓“[/FONT][FONT=宋体]行政督察专员”制度。[/FONT]​

[FONT=宋体]据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共河南省委的主要领导人郭晓棠同志介绍,“[/FONT][FONT=宋体]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原本没有,三十年代初期,为加强地方控制,在县和省之间增加了一级“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几个县到十几个县不等,其负责人称[/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行政督察专员”,主要任务是督率地方民团“剿共剿匪,绥靖地方”,说白了,就是专门对付共产党的。[/FONT]​

[FONT=宋体]有一点要特别说明,“[/FONT][FONT=宋体]行政督察专员”并不由省里任命,而是由军事委员会考察合格后、通过行政院任命和指挥,对军委会负责,所以权力非常大。各区都有保安司令部,由专员兼任司令,可以指挥和调动各县团队,因此一般专员大多为军人出身。[/FONT]​

[FONT=宋体]河南全省原分十一个专区,抗战开始以后增设一个,共十二个专区。第十二专区辖通许、杞县、陈留、兰封、开封、等五县,专署驻地通许,行政督察专员就是韦孝儒。[/FONT]​

[FONT=宋体]韦孝儒,字品方,河南杞县人[/FONT][FONT=宋体],曾任南[/FONT][FONT=宋体]阳县长,[/FONT]1934[FONT=宋体]年到[/FONT]1935[FONT=宋体]年还曾任安徽六安行政督察专员。在国民党“围剿”我鄂豫皖根据地的时候,[/FONT][FONT=宋体]韦孝儒曾写诗感慨:“河带两条潜皖绕,城楼千座堡碉稠。”[/FONT]​

[FONT=宋体]韦孝儒是属于“西山会议派”的,在当时的教育界是个很出名的人物,而且他的书法很好,据说陈立夫都喜欢他的字。所以在一般人眼里,韦孝儒属于[/FONT]CC[FONT=宋体]系的,还有人说韦孝儒本就是中统特务。[/FONT]​

[FONT=宋体]韦孝儒是大家出身,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很正派的人。另外,书读得多了,多少有些书生气,在当时的官场,颇有些特立独行的意思,再加上他[/FONT]CC[FONT=宋体]系的背景,跟军统成了死对头。[/FONT]​

[FONT=宋体]第十二专区属[/FONT][FONT=宋体]豫东,[/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的手下胡来,正从他的辖区经过,经常发生冲突。某次,军统的外围组织“别动军”某大队的走私行为被[/FONT][FONT=宋体]第十二专区保安团队抓获,准备依法处理,这几个人见势不妙,亮出了自己的牌子:“我们是军统的。”[/FONT]​

[FONT=宋体]没想到这回遇上硬茬子了,韦孝儒不吃这套,硬是给枪毙了。[/FONT][FONT=宋体]“别动军”大队长[/FONT][FONT=宋体]曹银屏恨得牙根痒,发誓要报复。[/FONT]​

[FONT=宋体]1941[/FONT][FONT=宋体]年冬,[/FONT][FONT=宋体]河南省政府为了“整理地方行政”,召集全省行政督察专员到洛阳开会。在会上,[/FONT][FONT=宋体]韦孝儒慷慨陈辞,说如果在他的地面上发现有走私行为,一定要严惩,即便涉及军政界也决不姑息。与会者都十分敬佩。[/FONT]​

[FONT=宋体]军委会西安办公厅少将参议艾经武,是[/FONT][FONT=宋体]韦孝儒的老朋友[/FONT][FONT=宋体],当时他协助蒋鼎文接收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也在洛阳。据他回忆,开会当晚的宴会上,他还见到了韦孝儒,当时还开玩笑,说“你脸这么黑,是不是让日本鬼子吓破了胆?”韦孝儒说,“是啊,与日本人周旋,费了我很多心血。”[/FONT]​

[FONT=宋体]没想到,第二天,[/FONT][FONT=宋体]韦孝儒就失踪了。[/FONT]​
[/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八)[/FONT]

[FONT=宋体]原来,韦孝儒是洛阳复旦中学的校董,当晚,韦孝儒带着他的秘书和电台台长,住进了复旦中学。[/FONT]​

[FONT=宋体]他不知道,死神已经不远了。[/FONT]​

[FONT=宋体]恰在此时,曹银屏正在洛阳接受军统轮训,听到这个消息,他马上去找[/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要把韦孝儒“办”了。赵理君开始不同意,后来烦了,说“你们随便吧。”[/FONT]​

[FONT=宋体]当夜,曹银屏带人绑架了[/FONT][FONT=宋体]韦孝儒和他的两个随从,因怕走漏风声,将还其他亮着灯的房间中的三个人一并绑走,他们是复旦中学校长郭兆曙、教务主任南西光和体育教师丁次镛,一共6个人。[/FONT]​

[FONT=宋体]曹银屏去向[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汇报,赵已经睡了。[/FONT][/FONT]​

[FONT=宋体]等[/FONT][FONT=宋体]曹银屏再回来可傻了,他手下的人不等他复命,已经自作主张,在华北战地督导团的驻地——洛阳西工机场附近,找了一口枯井,将6人投入井中活埋,并在井口上建了一个简易工事,以为掩盖。[/FONT]​

[FONT=宋体]等天亮,[/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知道了这件事,也没责备他,只是让[/FONT][FONT=宋体]曹银屏这几天别出去。[/FONT]​

[FONT=宋体]一个行政院任命的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居然在第一战区失踪,司令长官蒋鼎文怒不可遏,当天就找到[/FONT][FONT=宋体]艾经武、赵理君、[/FONT][FONT=宋体]岳烛远和河南省保安司令部谍报股长王鸿骏,限他们十天破案。[/FONT]​

[FONT=宋体]艾经武很机警,猜到这种事多半跑不了军统,在回去的路上,他与赵理君、[/FONT][FONT=宋体]岳烛远探讨此事,观察他们的反映([/FONT][FONT=宋体]艾经武是军校四期的,与赵理君很熟,刺杀[/FONT][FONT=宋体]唐绍仪的经过,就是赵亲口对艾讲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岳烛远当时说觉得此案不难破,估计有几天就行了,[/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却没有说什么。[/FONT]​

[FONT=宋体]第三天,[/FONT][FONT=宋体]戴笠来到了洛阳,当面问[/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和[/FONT][FONT=宋体]曹银屏:“这事谁干的?”结果俩人谁也没承认,错过了最后的机会。[/FONT]​

[FONT=宋体]第四天,洛阳航空站站长张明顺发现机场附近的一口枯井忽然变成了掩体,即向有关方面报告,挖出了六具尸体。[/FONT]​

[FONT=宋体]此时,岳烛远的消息也来了,原来,[/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因怕走漏风声,将涉案人员全部派往沦陷区中条山潜伏,并严令不许回来,说起来还是为他们好。结果有一个人不想去,就找到[/FONT][FONT=宋体]岳烛远,一五一十地全给抖搂出来了。[/FONT]​
[FONT=宋体]真相就此大白。[/FONT]​

[FONT=宋体]岳烛远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戴笠,并经戴笠同意,亲自带宪兵将[/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拘捕,押在[/FONT][FONT=宋体]财政部河南缉私分处刘艺舟处。[/FONT]​

[FONT=宋体]这一案,在当时可说是“惊天大案”,[/FONT][FONT=宋体]韦孝儒是CC系的,而同时被绑的南西光的哥哥南西成就是中统特务(南西光本人却是中共地下党员),所以CC系极力攻击军统,必欲去赵理君而后快。[/FONT]​

[FONT=宋体]1942[/FONT][FONT=宋体]年5月,[/FONT][FONT=宋体]第一战区军法执行监公开审理[/FONT][FONT=宋体]韦孝儒案,据当时代表中统旁听的武宪周反映,赵理君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十分傲慢。[/FONT][FONT=宋体]曹银屏却是吓得要命,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FONT]​

[FONT=宋体]在此期间,戴笠曾多方活动,想保住[/FONT][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就像当年保王天木那样。但这一次,赵理君实在是罪恶太大,自作孽,不可活。[/FONT]​

[FONT=宋体]1942[/FONT][FONT=宋体]年冬,赵理君、[/FONT][FONT=宋体]曹银屏在洛阳被执行枪决。[/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死后,戴笠对其家属给予厚恤,并葬在成都龙泉驿军统公墓。[/FONT]​
[FONT=宋体]事后,[/FONT][FONT=宋体]戴笠派“[/FONT][FONT=宋体]忠义救国军”副总指挥[/FONT][FONT=宋体]杨蔚到洛阳接替了赵理君。中统特务南西成,则接替郭兆曙,成了复旦中学校长。[/FONT]​
[FONT=宋体]赵理[/FONT][FONT=宋体]君这个人,观其一生,杀人似乎成为他的主旋律。[/FONT]​

[FONT=宋体]虽然是黄埔军校“政治科”毕业的,但赵理君却是个没有任何政治头脑的人,遇到事情,他就想不出丝毫“政治化”一点的手段,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杀人。头脑太简单,白学了政治,都还给教官了。[/FONT]​

[FONT=宋体]所以赵理君这样一个人,出事是迟早的。[/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二十九)


[FONT=宋体]3[/FONT][FONT=宋体]、三大杀手之三 —— 辣手书生[/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军统的历史中,陈恭澍不是一个太出名的人物,各种相关出版物中,很少有提到陈恭澍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实际上,如果要评选“军统第一杀手”的话,陈恭澍当之无愧。[/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陈自述,他一生共策划参与过200多件行动案件,而陈作为杀手的“职业生涯”,从1932年毕业于“洪公祠”、被派到北平当站长算起,到1941年11月落水,满打满算也就是9年时间,换言之,陈恭澍平均一个月要搞两起行动案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其中,还包括像“河内刺汪”这类足可写进二次大战史的大案。[/FONT]

[FONT=宋体]做了这么多案,之所以陈恭澍不太出名,主要是因为陈一直干外勤,而且主要在平津和上海两地活动,没怎么在特务处和军统局本部待过(待过两次,一次是“擅离职守”,被特务处关禁闭;第二次是刺汪失败,误中副车,回到军统局,被[/FONT][FONT=宋体]戴笠“冷处理”),干的又都是极其秘密的行动工作,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象沈醉,先搞情报,后来在上海、湖南、重庆等地做公开工作,还兼着军统很多培训班的教官,好多学员都是经他的手招进来的,特别是后来到军统局本部当总务处长,执掌后勤大权,谁都要求他办事,所以沈醉认识的人特别多,知道的事也多,别人也都认识沈醉。一写回忆录,就都给带出来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FONT][FONT=宋体]陈恭澍认识的人也不太多,后来到了台湾,经常来往的也就是他熟悉的那些人,比如王天木什么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统的老人搞了几次比较大的聚会,陈恭澍参与的不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一点,从他写的回忆录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基本上是写自己,涉及别人,尤其是上层的很少,原因很简单——他不知道。[/FONT]

[FONT=宋体]晚年的陈恭澍曾自诩为“英雄无名”——现在看起来,能不能算“英雄”另说,“无名”倒是真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恭澍,祖籍福建龙海,1907年生于北京,随兄嫂生活。1925年,陈恭澍因琐事与嫂子发生争吵,当时陈恭澍18岁,刚刚中学毕业,年少气盛的他一气之下居然离家出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一走就跑到了广东,与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陈恭澍投考了黄埔,而且一考即中(比他的戴老板强多了),顺利地进入了军校四期,后因生病延期入军校五期步兵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戴笠听了毛人凤的“革命的希望在广东”以后,到广州投考军校六期,已是1926年,这时戴已经30岁了。而且戴笠因为连中学都没念完,文化课考试差得很多,结果没考上。[/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本来身上就没钱,结果这下弄到连旅店都没钱住了,几乎被人轰出去。正在戴笠尴尬的时候,同旅店的两个青年人看这人相貌堂堂,气质不凡,很是替他不平。于是这二人替戴笠出了房钱,还请他吃饭,席间一聊,原来这俩人都是刚刚考入军校六期的同学,他们告诉戴笠 “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北伐在即,过几天还要补录一批,不要着急。[/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补录中,戴笠顺利地进入军校六期骑兵科,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于那两个六期同学,后来都成了戴笠的忠实部属:一个叫徐亮,“十人团”之一,“[/FONT][FONT=宋体]中国人民动员委员会”委员兼主任秘书。另一个是[/FONT][FONT=宋体]王孔安: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浙警”政治特派员办公室书记长,毛人凤刚参加特务处工作时的顶头上司。[/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恭澍是[/FONT][FONT=宋体]1926[/FONT][FONT=宋体]年3月从广东[/FONT][FONT=宋体]进入军校五期的,[/FONT][FONT=宋体]1927[/FONT][FONT=宋体]年8月,因南京[/FONT][FONT=宋体]国民政府已经成立,因此[/FONT][FONT=宋体]军校五期学员[/FONT][FONT=宋体]在南京举行了毕业典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按:北伐这段历史,如果不去看专门的历史书,大多数人都是不清楚的,因为在历史课本中极为简略,除了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以外,只讲到“4.12”、接着就是“7.15”、“马日”了;然后视角就完全转到我们这边,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接着就是“秋收起义”、井冈山,一下好几年过去了。等再回去讲那边的时候,已经是“中原大战”了。所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北伐战争的结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这里用几个重要的节点来提示一下北伐的过程、结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5[/FONT][FONT=宋体]年7月,国民党建立广州国民政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6年7月9日 [/FONT][FONT=宋体],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6[/FONT][FONT=宋体]年12月,广州国民政府迁至武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7[/FONT][FONT=宋体]年4月18日[/FONT][FONT=宋体],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7[/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8[/FONT][FONT=宋体]月25日[/FONT][FONT=宋体],武汉、南京两个“国民政府”达成妥协,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仍[/FONT][FONT=宋体]以蒋介石为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1928年12月29日[/FONT][FONT=宋体],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改悬“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史称“东北易帜”。[/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至此北伐胜利。因此,在中国现代史上,1928年12月29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一是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到此结束;二是[/FONT][FONT=宋体]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

 1926年以前入学的军校学生,基本上都被编入了北伐军,在北伐中,许多军校学生因部队被打散,流落在南京等地,没有着落,陈恭澍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又是蒋校长想起了他们,于是他在南京黄埔军校内专设毕业生调查处,联系、登记这些流落各地的军校学生。总其事的,就是军校一期生黄雍。
  
  按:黄雍,湖南平江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海陆丰起义,后脱党。1931年担任南京黄埔毕业生调查处负责人。
  
  黄雍是军校一期第五队的,这个队出了四个有名的将军,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湖南人:陈明仁、左权,都是湖南醴陵人;刘戡,湖南桃源人;再加上黄雍。
  
  如果说戴笠是“军统之父”的话,那么称黄雍为“军统之母”并不为过,很多军校学生都是经黄雍介绍参加特务处的。所以,尽管黄雍并不是军统的成员,但他却是“军统”的“十人团”之一,每年的“四一”大会。戴笠都要把他们请到主席台上,隆重地推介给大家。
  
  1932年,陈恭澍就是经黄雍介绍,进入特务处的,另一个介绍人是张炎元。
  
  按:张炎元,1904年生,字炳华,广东梅县人,军校二期炮科毕业。张炎元也是“十人团”成员,逃台后曾任“国防部”情报局(系1955年由保密局改组)局长。
  
  所以陈恭澍加入特务处的起点很高啊,两个介绍人都是“十人团”成员,本人又是军校五期生,可谓根正苗红,又年轻,1932年时才25岁,很受戴笠器重。
  
  从“洪公祠”一毕业,毫无工作经验的陈恭澍,居然一步登天,被派往北平站担任站长。
  
  前面说了,张敬尧案,陈恭澍一炮而红,但实际是王天木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陈恭澍不过坐享其成而已。
  
  陈恭澍真正独立做的行动案子,要从“吉鸿昌案”算起。
  
  3.1 吉鸿昌案
  
  吉鸿昌,生于1895年,河南扶沟人,很小即到冯玉祥手下当兵。1929年,34岁的吉鸿昌就当上了宁夏省政府主席兼第10军军长。
  
  1932年4月,吉鸿昌在北平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5月,吉鸿昌在天津组织成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担任主任委员。
  
  吉鸿昌的所作所为触怒了蒋介石,遂通过特务处下达了“制裁令”。
  
  任务交给了天津站,当时王天木因“箱尸”被关押,主持站务的,是站长王子襄,考虑到王毫无特工经验,戴笠特命陈恭澍牵头办理此案。
  
  在此案过程中,王子襄离奇身亡。于是,陈恭澍一手托两家,往返于平、津两地,忙得不亦乐乎。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一)

[FONT=宋体]此时,陈恭澍面临着与当初张敬尧案同样的难题——找到[FONT=宋体]吉鸿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上一案中,当时有老大哥王天木罩着,这回麻烦了,所以人的眼睛都看着陈恭澍,等着他拿主意。[/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别以为领导好当,多那几块钱工资不是白拿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过人就是这么锻炼出来的,我们看军统那些人,除了戴笠、毛人凤等少数几个人岁数稍微大一点,基本都是1900年以后出生的。[/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象陈恭澍是1907年生人,25岁当北平站站长;[/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文强与他同年,1928年,21岁的文强,已经是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兼军委书记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沈醉更小,1914年生人,到唐生明手下当常[/FONT][FONT=宋体]德桃源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时才24岁,28岁当军统局本部总务处长,成为军统最年轻的将军。[/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都是二十多岁就独当一面,不象现在,四十郎当了还被人看作小字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为什么每到朝代更替的时候,总是显得好象人才辈出,最典型的,一个是汉末到三国时期;再就是从1851年,以太平天国兴起为标志,到1949年这100年了,真是星汉灿烂。原因无他,不过是变幻莫测的时世,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舞台而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时,北平站和天津站都已经增加了人手,不再由站长直接跑龙套、站柜台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北平站成立了“行动组”,行动组长自然非白世维莫属,成员有张逢义、王文翰等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张逢义,军校七期,与白世维、[/FONT][FONT=宋体]杨英、戚南谱都是同期的同学,[/FONT][FONT=宋体]后面在“河内刺汪”案中还会出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文翰,通常称其为王文,河北宝坻人,对天津的情况比较熟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天津站也成立了“行动组”,成员中,有一个叫做马河图的,后来跟着[/FONT][FONT=宋体]陈恭澍去了上海。另外天津站还成立了“情报组”,组长叫吕一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几个人成为了陈恭澍的得力助手。[/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通过天津站情报组长吕一民的路子,陈恭澍物色到了两位老军头,一个叫[/FONT][FONT=宋体]郑恩普,河南人,当过军长;另一个叫傅丹墀,河北人,曾当过“襄樊镇守使”(北洋时期的一个官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据[/FONT][FONT=宋体]吕一民介绍,这两个人能够接触到[/FONT][FONT=宋体]吉鸿昌,可以考虑通过他们得到吉的消息。唯一的问题,是他们还存在一些“糊涂认识”,他们觉得吉鸿昌是抗日英雄,政府为什么容不下这样的人,还要搞掉他。[/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听了[/FONT][FONT=宋体]吕一民的话[/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陈恭澍决定亲自出马,与这“一正一副”的两位老前辈谈一次,进行一下“洗脑教育”。他没敢说自己是干嘛的,怕一说“特务处”的名号,引起对方的反感。而是以军校学生的身份,执弟子礼,与[/FONT][FONT=宋体]郑、傅二人见了面,并把他理解的[/FONT][FONT=宋体]吉鸿昌“反叛中央”的种种,狠狠地灌输、游说了一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看来[/FONT][FONT=宋体]陈恭澍这一点很像戴老板,也挺会做别人的思想工作,几个回合下来,年纪轻轻的陈恭澍,居然把两个“一正一副”说动——不但要帮忙,而且直接要求参加工作,即要求“加入你们的团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你说这事闹的!这一下陈恭澍还不敢做主了,只好请示南京特务处本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久,戴笠[/FONT][FONT=宋体]亲自回电批复:同意[/FONT][FONT=宋体]郑恩普、傅丹墀二人加入特务处;同时,考虑到郑、傅两人都是老军人、直肠子,怕他们看不得特务们偷鸡摸狗、鬼鬼祟祟那一套,为了避免“行动”、“情报”等等字眼刺激这两个[/FONT][FONT=宋体]“老前辈”,决定[/FONT][FONT=宋体]以天津站“军事组”的名义,安排这两个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戴笠心思缜密,托人办事,往往为对方想得非常周到。因为他从很小就走上社会,天天过的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在社会最底层悟出来的为人之道,自然与陈恭澍、文强、沈醉这些学生出身的人,其体会截然不同。[/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戴笠以一个高小生的出身,最终建立一个“拥兵十万”的特工王国,靠的是他从“社会大学”中学到的东西,从这一件小事上可见一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二)



[FONT=宋体]要说[/FONT][FONT=宋体]陈恭澍还真是找对了人,[/FONT][FONT=宋体]吉鸿昌居然自己找到了[/FONT][FONT=宋体]郑、傅二人,约他们见面,时间是第二天即[/FONT][FONT=宋体]1934[/FONT][FONT=宋体]年11月9日下午三点[/FONT][FONT=宋体],地点在位于法租界的交通旅馆437房间[/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当即召集[/FONT][FONT=宋体]王文、[/FONT][FONT=宋体]吕一民以及天津站的庶务[/FONT][FONT=宋体]吴萍会商,确定由王文担当射手的任务;吴萍是天津当地人,负责侦察及掩护;[/FONT][FONT=宋体]吕一民带着他手下的女情报员[/FONT][FONT=宋体]杨玉珊[/FONT][FONT=宋体]负责与[/FONT][FONT=宋体]郑、傅二人的联系。[/FONT]

[FONT=宋体]当天,他们就来到交通旅馆,以叫姑娘的名义,开了一间房。[/FONT]

[FONT=宋体]按:我查了一下,现在天津的劝业场似乎就在当年的法租界,那么交通饭店应该也在这附近,这是当年天津著名的“红灯区”。现在天津还有很多老建筑,不知交通旅馆是否保留下来。[/FONT]

[FONT=宋体]次日,[/FONT][FONT=宋体]王文、吴萍找到[/FONT][FONT=宋体]陈恭澍,说已经查看了位于五层的[/FONT][FONT=宋体]437[/FONT][FONT=宋体]房间,感觉不象有人的样子。[/FONT][FONT=宋体]陈恭澍认为[/FONT][FONT=宋体]郑、傅的情报应该是可信的。决定仍按原计划进行。[/FONT]

[FONT=宋体]接着,[/FONT][FONT=宋体]陈恭澍又找到吕一民,说觉得人手可能不够,问他手里还有没有合适的人。吕一民说没人了,就是[/FONT][FONT=宋体]杨玉珊有个弟弟[/FONT][FONT=宋体]叫[/FONT][FONT=宋体]陈国瑞,一直要求参加“团体”,但觉得这人傻大黑粗,看上去似乎脑筋不大够用,就一直没答应。[/FONT]

[FONT=宋体]陈恭澍说可以,让他跑跑腿,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试一下,如果还行就吸收进来,身体好,正是块搞行动的料子。[/FONT]

[FONT=宋体]布置停当,[/FONT][FONT=宋体]陈恭澍赶到[/FONT][FONT=宋体]交通旅馆附近、[/FONT][FONT=宋体]事先已经看好的一个咖啡厅,会齐了在此待命的[/FONT][FONT=宋体]王文、吴萍。二人说437房间仍然没有动静,[/FONT][FONT=宋体]陈恭澍其实心里也没底,但表面上还很冷静,令二人马上回现场,随时准备动手。[/FONT]

[FONT=宋体]三点了,没有听到枪声,也没有预料中的混乱场面出现,[/FONT][FONT=宋体]陈恭澍知道坏了。可又不能自己跑去看,又没有手机可供联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FONT]

[FONT=宋体]快三点半,[/FONT][FONT=宋体]吴萍来了,说那屋始终就没来过人——怪了,就是[/FONT][FONT=宋体]吉鸿昌不来,[/FONT][FONT=宋体]“一正一副”也得来啊,是他们约的见面啊。[/FONT]

[FONT=宋体]正在摸不着头脑,负责与[/FONT][FONT=宋体]郑、傅二人联系的[/FONT][FONT=宋体]吕一民、[/FONT][FONT=宋体]杨玉珊来了,为了掩护,还带了杨玉珊的一个小外甥女。[/FONT]

[FONT=宋体]原来,郑、傅二人按时赴约,刚进交通旅馆,旁边一个不认识的人忽然凑过来,说,“吉先生在对面138房间恭候。”[/FONT]

[FONT=宋体]所谓“对面”,是指国民饭店,[/FONT][FONT=宋体]建于1923年,据说是当时天津最大的饭店,一直保存至今。[/FONT]

[FONT=宋体]这个时候已经快五点了,[/FONT][FONT=宋体]郑、傅二人已经结束谈话返回各自的寓所,当务之急是确定[/FONT][FONT=宋体]吉鸿昌是否还在饭店。[/FONT]

[FONT=宋体]陈恭澍当即令[/FONT][FONT=宋体]杨玉珊、陈国瑞带着孩子扮做一家三口住进国民饭店,以最快的速度查明[/FONT][FONT=宋体]吉鸿昌的去向。[/FONT]

[FONT=宋体]吴萍把汽车开到饭店附近,负责往来传递信息——那时候办点事也真够费劲的,哪像现在,发个短信,齐活![/FONT]

[FONT=宋体]陈恭澍、王文则在咖啡厅等候,随时准备动手杀人。[/FONT]

[FONT=宋体]杨、陈随便买了点东西,装满了一个手提袋,假装是来津的游客。因孩子闹着要买玩具,又给孩子买了一个皮球。[/FONT]

[FONT=宋体]谁承想——[/FONT][FONT=宋体]吉鸿昌的性命,最终居然着落在这个皮球上。[/FONT]
 
[FONT=宋体]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三)[/FONT]

[FONT=宋体]杨家姐弟进入国民饭店,很顺利地开了一个房间,房号为130,与吉鸿昌的138房间同在二层。[/FONT]

[FONT=宋体]杨玉珊知道自己这个弟弟的斤两[/FONT][FONT=宋体],空有一把子傻力气,干粗活是可以的,搞侦察是没戏的。任务多半要靠自己完成。[/FONT]

[FONT=宋体]这个任务很难,难在哪里?[/FONT]

[FONT=宋体]杨玉珊根本就不认识[/FONT][FONT=宋体]吉鸿昌![/FONT]

[FONT=宋体]只是听[/FONT][FONT=宋体]郑恩普[/FONT][FONT=宋体]大体介绍过外貌,突出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大胡子,二是大个子。[/FONT]

[FONT=宋体]想象一下——换了你,在一个饭店里找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应该怎么做?[/FONT]

[FONT=宋体]这就是情报工作了——做“特务”的基本功。如果你想不出办法,或者你三天以后才想出了一个办法,那么你不用吃这碗饭了,可以考虑换一个工作。[/FONT]

[FONT=宋体]且看[/FONT][FONT=宋体]杨玉珊怎么做?[/FONT]

[FONT=宋体]当务之急是确定138房间有没有人——有,再说谁是吉鸿昌的问题。[/FONT]

[FONT=宋体]杨家姐弟站在走廊上,计算哪一间房是138房间。[/FONT]

[FONT=宋体]正在这个当口,忽然发现有5个人一边走,一边聊,走到走廊的另一侧,拐过弯去,就不在杨玉珊的视线之内了。[/FONT]

[FONT=宋体]杨玉珊心动了一下——难道是这一伙人?[/FONT]

[FONT=宋体]反正是一片茫然,不如碰碰运气,“蒙”一下。[/FONT]

[FONT=宋体]于是她回到房间,叫过弟弟,让他设法了解一下,看哪个房间“热闹”——四、五个人在一间屋里待着,肯定动静比较大。[/FONT]

[FONT=宋体]这个任务,不需要太多的智慧。这点脑子,[/FONT][FONT=宋体]陈国瑞可以有。[/FONT]

[FONT=宋体]一会儿,陈国瑞跑回来了,说145房间好象不止一个人。[/FONT]

[FONT=宋体]于是杨玉珊带着孩子,假意在走廊上拍皮球玩,慢慢靠近138房间,仔细听了听,一点动静都没有。杨玉珊故意将皮球拍到门上,“砰砰”作响,如果房中有人,肯定出来看个究竟。[/FONT]

[FONT=宋体]拍个几下,依然无人应门。于是杨玉珊带着孩子,一路玩,一路走,慢慢地靠近了145房间。[/FONT]

[FONT=宋体]房间里“哗啦哗啦”,是打麻将的声音。[/FONT]

[FONT=宋体]杨玉珊早已看好,每个房门上面,都有一个“亮子”,这一间,恰好是开着的。[/FONT]

[FONT=宋体]于是,杨玉珊像“投篮”一样,直接把皮球扔进了窗子,然后就轻轻地敲了敲门。[/FONT]

[FONT=宋体]与她预料的一样,门开了,一个人气呼呼地拿着皮球,正待发作。[/FONT]

[FONT=宋体]杨玉珊满脸堆笑地陪不是,对方一看是个年轻姑娘,又带着孩子,不好再说什么,将皮球扔了出来,“砰”地关上了门,前后不过几秒钟的时间。[/FONT]

[FONT=宋体]然而,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谍报人员来讲,这已经足够了。[/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四)


[FONT=宋体]杨玉珊“蒙”得还真准![/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房间里共有5个人,除了出来应门的,另外四个人正围成一桌在打麻将,其中左边的一个,身材极为高大,坐着还比别人高出半头;脸上的胡须虽然刮得很干净,但下巴上一片青吁吁,显然是长着一部络腮胡须。[/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是[/FONT][FONT=宋体]吉鸿昌而谁?[/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杨玉珊带着孩子直接下楼,途中只是看了一眼站在130房间门口的陈国瑞。[/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国瑞随着姐姐走出了国民饭店,杨玉珊抱起孩子径直走了,徒中回过头来又看了他一眼。[/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国瑞随即走到等在汽车中的吴萍身边:“那个人在145,我在大堂。”说着又进了饭店。[/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吴萍走下汽车,蹲下,假意检查轮胎,看了一个,又看一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远处,躲在咖啡厅里的[/FONT][FONT=宋体]陈恭澍和王文透过玻璃窗看得清清楚楚。陈恭澍看了看王文,点一点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不用说话,这都是事先定好的暗号。[/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王文进了大堂,[/FONT][FONT=宋体]陈国瑞带着他直奔二楼145。[/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到了门前,[/FONT][FONT=宋体]陈国瑞轻轻地拧了一下把手,没有拧动。[/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于是陈国瑞稍稍退后,用足浑身力气,对准房门就是一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这一脚很关键,一脚踹不开,没有第二脚的机会。[/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房门应声而开——[/FONT][FONT=宋体]陈恭澍用[/FONT][FONT=宋体]陈国瑞是用对了,真是个搞行动的料。[/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就这“一脚”,陈国瑞就把自己“踢”进了“团体”——到南京特务处本部,当了一名看守。[/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FONT][FONT=宋体]陈恭澍想不到的是,不用多长时间,他就要接受这个小兄弟的照应。[/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陈国瑞闪在一旁,此时[/FONT][FONT=宋体]王文已掏出枪,冲着屋里正在愕然的几个人喊了一声:“吉总司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只见一个人猛抬了一下头,准备站起来,王文冲着他[/FONT][FONT=宋体]“砰砰砰”连开三枪。[/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眼看着两个人应声倒下,[/FONT][FONT=宋体]王、[/FONT][FONT=宋体]陈二人趁着大家来不及反应,窜出了饭店,转瞬之间就消失在人流中。[/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暗杀成功,陈恭澍很高兴,只等着上级通令嘉奖了。但是,第二天报纸上登载出来的消息,却是兜头一盆冷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当天死在国民饭店的,是一个叫刘绍勋的人。吉鸿昌只是受了伤,此时,连同任应歧、[/FONT][FONT=宋体]李干三,已经被天津法租界工部局羁押。[/FONT]
[FONT=ˎ̥][/FONT]
[FONT=宋体]按:“工部局”这个名称,可能大家会比较奇怪。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负责建筑、营造、规划、设计的一个机构,怎么还管抓人。[/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实际上,工部局[/FONT][FONT=宋体],即[/FONT]municipal committee[FONT=宋体],意为“市政委员会”,是旧中国租界中行使行政权的机构,大体上相当于租界的“政府”。[/FONT]

[FONT=宋体]工部局由董事会领导,董事多为外国人,后来又有了中国人,《上海滩》中,曾有冯敬尧谋求[/FONT]上海工部局“华董”(华籍董事)的情节。

[FONT=宋体]工部局下设若干机构,其中包括警察部,其实就是租界的警察局。我们在看那个时代的文艺作品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诸如“巡捕”、“华探目”等等一些人,这些人都是在租界中吃“警察”饭的。[/FONT]

[FONT=宋体]当年上海风云一时的“三大亨”之一黄金荣,最初就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当巡捕;前文中提到的范广珍,就是一个“华探目”;如果是“印度探目”,就是指大家都知道的“红头阿三”了。具体为什么这样叫,有好几种说法,大家有兴趣可以上网查。[/FONT]

[FONT=宋体]天津[/FONT][FONT=宋体]工部局比较特殊,原来是法租界董事会下工部局的警察部,后直接把警察部称为工部局,实际上是直接受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领导的租界警察局。[/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天津[/FONT][FONT=宋体]工部局大楼据说现在还存在。[/FONT]

[FONT=宋体]刘绍勋、吉鸿昌、任应歧、[/FONT][FONT=宋体]李干三,[/FONT][FONT=宋体]就是当天在145房间中的几个人,还有一个人是谁,笔者没有查到。[/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其中,在暗杀中被刺的刘绍勋,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何许人也。实际上他是李宗仁的代表,受吉鸿昌之邀。来天津商谈“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的相关事宜,结果刚来就被刺身亡。[/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还有一个是任应歧,[/FONT][FONT=宋体]1892[/FONT][FONT=宋体]年生,河南鲁山县人。[/FONT][FONT=宋体]曾任[/FONT][FONT=宋体]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兼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后结识了在[/FONT][FONT=宋体]平津地区搞地下工作的刘仁同志,接受了共产党的主张,并[/FONT][FONT=宋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FONT][FONT=宋体]吉鸿昌一道,成为“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的骨干。[/FONT]
[FONT=宋体][/FONT]
[FONT=ˎ̥]1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ˎ̥]14[/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经国民党当局出面斡旋,[/FONT][FONT=宋体]吉鸿昌、任应歧被引渡给国民党政府[/FONT][FONT=宋体];[/FONT][FONT=ˎ̥]1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ˎ̥]22[/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奉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何应钦命令,[/FONT][FONT=宋体]河北省政府主席兼51军军长于学忠将[/FONT][FONT=宋体]吉鸿昌、任应歧和吉鸿昌[/FONT][FONT=宋体]的连襟林少文等三人[/FONT][FONT=宋体]押解至北平,羁押在[/FONT][FONT=宋体]炮局胡同陆军监狱,并对二人进行“军法审判”。[/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在审判中,吉鸿昌、任应歧均坦然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并表示:“[/FONT][FONT=宋体]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是我最大的光荣。”[/FONT]
[FONT=宋体][/FONT]
[FONT=ˎ̥]11[/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ˎ̥]24[/FONT][FONT=宋体]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吉鸿昌、任应歧在北平就义。[/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临刑前,吉鸿昌口占“五绝”一首:[/FONT][FONT=宋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任应歧则[/FONT][FONT=宋体]遗书:“大丈夫有志不能申,有国不能报,痛哉!”[/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五)


[FONT=宋体]很多人可能在心里会说:这个王文,也真够“废物点心”的,这么近的距离,还打错了人,跟人家白世维怎么比?

[FONT=宋体]事实上,在“吉鸿昌案”之后的检讨中,[/FONT][FONT=宋体]陈恭澍一伙对此也是百思不得其解[/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很多通行的说法,是说从[/FONT][FONT=宋体]杨玉珊窥伺成功、到陈国瑞踹开房门的这一段时间,正好赶上“四圈换门”,结果枪手仍按事先观察的位置,想当然地开了枪,结果误杀了[/FONT][FONT=宋体]刘绍勋[/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但据王文自述,开枪之前他曾喊了一声[/FONT][FONT=宋体]“吉总司令”,见某人有反应他才开的枪,也就是说,[/FONT][FONT=宋体]王文这三枪都是奔着吉鸿昌去的。这么近的距离,又有明确的目标,按说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FONT]

[FONT=宋体]其实原因非常简单,王文不是白世维。[/FONT]

[FONT=宋体]笔者多次强调,刺客没那么好当的。电光石火的一瞬间,要对准一个人,不是想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做到的。况且王文与白世维不同,他是搞情报的,不是军校出来的,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关键的时候难保眼不花、手不抖。[/FONT]

[FONT=宋体]所以,白世维一战而坐稳军统“四小杀手”之一的位置,并非侥幸,凭的是真功夫。[/FONT]

[FONT=宋体]另外,客观条件也不一样,白世维那一枪,虽然距离远,但当时张敬尧并不知情,相当于站那儿不动,等着挨枪子;而这一次,可以想象,屋里肯定一下炸了营,而且那么小的空间,谁稍微动一下,可能就当了“替死鬼”。[/FONT]

[FONT=宋体]“吉鸿昌案”是[/FONT][FONT=宋体]陈恭澍作为指挥员策划的第一个行动,也是他杀手生涯的开端。从整个情况看来,基本上还可以说思虑深远,心机缜密。至于误杀他人,其中有一定偶然因素。要说有什么失误的话,那就是应该带上[/FONT][FONT=宋体]白世维到天津了。[/FONT]

[FONT=宋体]然而,在接下来的“石友三案”中,[/FONT][FONT=宋体]陈恭澍[/FONT][FONT=宋体]经验不足的弱点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其进退失据,举止舛谬,一错误人、再错误己,其种种举动,令人殊不可解,最终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FONT]

[FONT=宋体]另外,本案的几个主要角色,有的今后还会出现,有的恐怕就没机会再写了,在这里简单交代一下他们的结局:[/FONT]

[FONT=宋体]情报员杨玉珊,抛开政治立场不谈,仅从业务角度而言,杨玉珊可谓一个出色的情报特务,在本案中的作为简直如同情报工作教科书一般,其判断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非同一般。[/FONT]

[FONT=宋体]郑恩普虽然岁数不小了,却是个单身汉,经过此案,杨玉珊与郑恩普通过在工作中的接触,二人之间居然暗生情愫,最终杨玉珊嫁给了比他大20来岁的郑恩普。[/FONT]

[FONT=宋体]1949[/FONT][FONT=宋体]年,杨玉珊留在了大陆,不知所终。郑恩普逃台后剃度为僧,法号“兴慈”,并做了“大慈寺”的方丈。1980年8月,“兴慈”和尚郑恩普以近90岁的高龄“圆寂”。[/FONT]

[FONT=宋体]吴萍,天津站的内当家,王子襄出事以后,他的妹妹王玉梅找到[/FONT][FONT=宋体]戴笠大闹,说[/FONT][FONT=宋体]吴萍躭误了急救的时机,应对王子襄的意外死亡负责。[/FONT]

[FONT=宋体]戴笠当然知道[/FONT][FONT=宋体]吴萍很冤枉,但由于王玉梅的家世在北平有一定社会背景,她本人又是[/FONT][FONT=宋体]戴笠的朋友,所以戴笠没办法,为了敷衍[/FONT][FONT=宋体]王玉梅的面子,只好在[/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之后,将[/FONT][FONT=宋体]吴萍召回南京特务处本部,象征性地关押了一段时间。[/FONT]

[FONT=宋体]放出来以后,为了酬庸他无端被冤,给他找了一个美差——推荐到行政院当了总务科长,大权在握,十分风光。[/FONT]

[FONT=宋体]逃台后,吴萍于1951年因车祸身亡。[/FONT]

[FONT=宋体]吕一民,原名吕鸿勋,1901年生,河北省宝坻县人,王文的表兄,天津站情报组长。吕一民加入特务处以后,又吸收了比他小8岁的侄子吕问友。[/FONT]

[FONT=宋体]天津解放后,吕一民、吕问友隐瞒了自己的特务身份,结果在解放初期的“肃反”中被查获。经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军法处审理,天津市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第七条第三项及第十七条的规定,以反革命罪判处吕一民、吕问友死刑。[/FONT]

[FONT=宋体]吕一民、吕问友于1951年3 月31日被执行枪决。[/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六)

[FONT=宋体]3.2
[FONT=宋体]“石友三案”[/FONT]
[FONT=宋体]石友三,1891年生[/FONT][FONT=宋体], 吉林人,曾在长春东关龙王庙小学念书,恰逢此时,商震[/FONT][FONT=宋体]在这里以[/FONT][FONT=宋体]教书掩护其革命党人身份,所以[/FONT][FONT=宋体]石友三这么个人,居然曾经是商震的学生。[/FONT]​
[FONT=宋体]石友三很小的时候就辍学从军,投入[/FONT][FONT=宋体]吴佩孚部下,后辗转投入冯玉祥手下,提升得很快,并与韩复渠、孙连仲、孙良诚、刘汝明、张维玺、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一起,成为冯玉祥的“十三太保”。[/FONT]​
[FONT=宋体]我看了一下,从北洋到民初,凡这类不爱念书、从小投入军伍的,好象都提升得很快,往往几年时间,就从马夫、勤务兵等等当到师长、军长,挺有意思。个中原因,我没有当过兵,不好妄加评论。[/FONT]
[FONT=宋体]要我说,石友三这个人,如果说是世界上“最无耻”的那种人,可能有点武断,如果说他是人类当中“比较无耻”的那种,则一点不冤枉他。[/FONT]
[FONT=宋体]石友三的一生,以[/FONT][FONT=宋体]朝秦暮楚、[/FONT][FONT=宋体]反复无常著称,可以说把“有奶就是娘”这个混蛋哲学发挥到了极致,从1926年到1940年,短短14年间,[/FONT][FONT=宋体]石友三居然先后7次扮演叛徒的角色,[/FONT][FONT=宋体]先后投靠冯玉祥、阎锡山、蒋介石、汪精卫、张学良、日本人和我党,接着又次第背叛,人称“倒戈将军”。[/FONT]
[FONT=宋体]石友三还有一项重大罪恶。我们知道,现在的河南少林寺是1951年以后陆续重修的。原来的建筑,如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钟鼓楼、藏经楼及少林寺历代收藏的《大藏经》、《少林寺志》木版、北朝石刻造像碑等,皆于1928年3月15日在一场大火中被焚毁,这是少林寺历史上继隋末大火之后被烧得最惨的一次,少林精华、史料典籍尽遭浩劫。[/FONT]
[FONT=宋体]这把火,也是石友三放的。[/FONT]
[FONT=宋体]1930[/FONT][FONT=宋体]年,在“中原大战”中,石友三“归顺”南京国民政府,1931年7月20日,石友三宣布起兵、[/FONT][FONT=宋体]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FONT][FONT=宋体]南京国民政府旋即发出通缉令,并与[/FONT][FONT=宋体]张学良对石进行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的[/FONT][FONT=宋体]石友三逃往山东,投奔[/FONT][FONT=宋体]韩复榘[/FONT]​
[FONT=宋体]1932[/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石友三潜往天津,寓居于日租界,与张璧、李际春等人,受土肥原贤二的指使,多次组织武装暴动。1934年4月,日本参谋本部提出在华北“建立新政权”并准备组织所谓“定武军”作为“新政权”的军队,其中又有石友三、李际春等人。[/FONT]
[FONT=宋体]这就不是背叛哪一个军阀团体的问题了,而是背叛国家民族。于是,特务处奉蒋之命,对石友三下达了“制裁令”。[/FONT]
[FONT=宋体]按:张璧,生于1885年,[/FONT][FONT=宋体]河北霸县人。[/FONT]
[FONT=宋体]张璧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当然也是著名的大汉奸。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张璧还是个“老革命家”,而且他的前半生,直可用“光彩夺目”四个字来形容。[/FONT]
[FONT=宋体]张璧毕业于[/FONT][FONT=宋体]保定速成武备学堂[/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后投身革命,追随孙中山先生,是著名的国民党元老。中山先生曾有“南胡汪,北二张”之说,胡、汪是指胡汉民、汪精卫,而二张就是张继和张璧。[/FONT]
[FONT=宋体]特别要谈到的是,1924年11月,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张璧时任京师警察厅总监,与鹿钟麟将军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FONT]
[FONT=宋体]当时,冯玉祥找到张璧,要他会同鹿钟麟和李煜瀛(也是一位国民党元老,社会贤达,解放前故宫神武门上悬的“故宫博物院”牌匾就是他的手笔,后来才换成郭沫若的)一起执行这项任务。并说,这是一件大事,有李煜瀛出面,比只有你们两个拿枪的人要好。[/FONT]
[FONT=宋体]对此,张表示:“即使外界有什么议论,我们也不怕,我们是奉命行事,谁敢造次,到我们头上动土,我也不会客气。”[/FONT]
[FONT=宋体]当天,鹿钟麟、张璧二人护送溥仪移居醇王府,分手的时候,鹿钟麟忽然持抢问溥仪“从今而后,你是仍旧以皇帝自居,还是甘愿做公民?”[/FONT]
[FONT=宋体]受此威慑,溥仪顿时为之气沮,连声说,当然是做一个公民。[/FONT]
[FONT=宋体]鹿钟麟说:“如你仍旧以皇帝自居,民国不容皇帝存在,我只能枪毙你,如愿做普通人民,那么我们军人自然对你有保护之责任。”[/FONT]
[FONT=宋体]此时,张璧在一旁笑说:“溥仪先生,如果你愿意当中华民国的一位公民,将来说不定还会被选为大总统呢。”[/FONT]
[FONT=宋体]双方遂握手做别。[/FONT]
[FONT=宋体]后来人评论:“中国自有皇帝以来,凡二千余年。其间敢以手铳侍帝王,复与帝王行握手礼者,除鹿钟麟外,恐并世无第二人也。”[/FONT]
[FONT=宋体]从上面的这一段溥仪出宫的“花絮”来看,张璧实在是一位有见识、有担当、明快敏达的人。[/FONT][FONT=宋体]可惜,这么样一个当年的英雄豪杰之士,居然会落水当了汉奸,而且当得很彻底,如果再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无恶不作”,在“天津事变”中,[/FONT][FONT=宋体]张璧[/FONT][FONT=宋体]就是重要的策划者。[/FONT]
[FONT=宋体]抗战胜利以后,张璧被逮捕,并于1946年1月22日因心肌梗塞猝死于北平的大牢中。[/FONT]
[FONT=宋体]张璧的妹妹张秀岩则是共产党人,建国后曾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兼妇委书记、全国妇联执委常委。[/FONT]
[FONT=宋体]张璧的侄女张洁清是彭真的夫人。[/FONT]
[FONT=宋体]顺带提一句,在平定“天津事变”中,曾有一位年轻的东北军军官起了重要作用,后来调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凌晨,此人在华清池生擒[/FONT][FONT=宋体]蒋介石![/FONT]
[FONT=宋体]他的名字叫做——[/FONT][FONT=宋体]孙铭九。[/FONT]
[FONT=宋体]可叹的是,孙铭九最后也成了汉奸![/FONT]
[FONT=宋体]按:[/FONT][FONT=宋体]李际春,曾任[/FONT][FONT=宋体]奉天银行经理。与[/FONT][FONT=宋体]张璧相比[/FONT][FONT=宋体],李际春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尽管他是一个大汉奸,但除非专门研究历史的,否则不会知道这个人。[/FONT]
[FONT=宋体]但是李际春有个日本干女儿,却非常的有名,他这个干女儿叫[/FONT][FONT=宋体]山口淑子,中文名字——李香兰。[/FONT]
[FONT=宋体]李香兰的祖父是汉学家、父亲是中国通、义父是中国人,本人生于[/FONT][FONT=宋体]抚顺,在北京上的中学,张嘴是一口标准的“京片子”,她对外又从不提自己的身世,所以谁也不知道她是个日本人。[/FONT]​
[FONT=宋体]1937[/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宋体]满洲映画协会”成立,李香兰成为其当家明星。上世纪四十年代,李香兰来到上海,拍了很多有名的电影,由于她从小学习声乐,歌也唱得很好,与周璇一道,成为当时不太多见的影歌双栖明星。[/FONT]​
[FONT=宋体]1945[/FONT][FONT=宋体]年,李香兰以汉奸罪被逮捕,但随后在证明了她的日本人身份后,被无罪释放并遣返日本。 [/FONT]
[/FONT]
 
看《潜伏》谈“军统” (三十七)

[FONT=宋体]对[/FONT][FONT=宋体]石友三的“制裁”,实际上是与[/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穿插进行的,地点都在天津。所以[/FONT][FONT=宋体]陈恭澍分了一下工,对[/FONT][FONT=宋体]吉鸿昌的侦察,由[/FONT][FONT=宋体]吕一民负责,王文则主要针对[/FONT][FONT=宋体]石友三做工作。[/FONT]

[FONT=宋体]石友三在天津买了很多房子,都在租界里,据说他的姨太太一人一处,另外还有专门用于出租挣钱的,他本人常住的是日租界的一处楼房。[/FONT]

[FONT=宋体]因此,制裁石友三的难点与[/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不同,吉鸿昌在暗处,因此在前期工作中,主要精力用在了解其行踪上;[/FONT][FONT=宋体]石友三则在明处,知道他住在哪儿,就是下不了手。[/FONT]

[FONT=宋体]第一,[/FONT][FONT=宋体]石友三的身边有五名带枪侍卫、两名日本宪兵,还有很多佣人仆妇,如果采用“拔据点”的方式硬来,势必多伤无辜,而且当时的北平、天津两站也不具备这个实力;[/FONT]

[FONT=宋体]第二,[/FONT][FONT=宋体]石友三烟霞嗜好很深,凡好这一口的,有一个共同特点是懒,一天多数时间“赇”在烟榻上,作息时间跟一般人不同步。也不爱出门,即便出门,也只在租界内行动,石友三是背着“通缉令”的人,出了租界,马上就会有不测之灾。如果要在租界里搞狙击,难度就太大了。[/FONT]

[FONT=宋体]所以,直到[/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结束,[/FONT][FONT=宋体]石友三案也没什么进展。[/FONT]

[FONT=宋体]对此,陈恭澍倒是没说什么,但[/FONT][FONT=宋体]王文很着急,一是此案归他负责,二是自感在[/FONT][FONT=宋体]“吉鸿昌案”中丢了面子,挺好一桩露脸的事,结果弄得窝窝囊囊,心里“搓火”又说不出来。[/FONT]

[FONT=宋体]也巧了,天津有个叫“三益成”的杂粮店,是宝坻人开的,掌柜的刘兆南,家里跟王文是老一辈、小一辈的交情,刘兆南本人还是王文的小学同学,很熟。某一次无意中聊起来,刘兆南说石友三身边的五个警卫中,有一个跟咱们是老乡,也是[/FONT][FONT=宋体]河北宝坻县人[/FONT][FONT=宋体],这个人叫先鸿霞。[/FONT]

[FONT=宋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刘兆南,王文与先鸿霞谈了几次,从“抗日锄奸”的高度晓以利害,应该说先鸿霞是个深明大义的人,表示愿意协助王文,除掉汉奸石友三。[/FONT]

[FONT=宋体]这时已经是1934年12月了,王文很高兴地把情况向[/FONT][FONT=宋体]陈恭澍做了汇报,陈听了当然也很高兴,但提出了几个问题:[/FONT]

[FONT=宋体]第一,“制裁”工作怎么进行,希望先鸿霞能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案。[/FONT]

[FONT=宋体]对此,王文说,先鸿霞认为,此事难度很大,情况复杂,如果要求事先制订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显然有困难,希望能让他便宜行事。[/FONT][FONT=宋体]陈恭澍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就没有再坚持。[/FONT]

[FONT=宋体]第二,[/FONT][FONT=宋体]陈恭澍要求王文安排一次他与[/FONT][FONT=宋体]先鸿霞的会面,以便表示对先鸿霞的嘉勉。[/FONT]

[FONT=宋体]实际上,还有两个理由,[/FONT][FONT=宋体]陈恭澍没有明说,一是要亲自对[/FONT][FONT=宋体]先鸿霞进行一次当面的考察,因为此前的一切都是听王文转述的,作为指挥员,心里不太“托底”;二是必须见了面,有了相当程度的信任,才能向南京特务处正式呈报。否则,贸贸然地报上去,等一见面发现不行,岂不是拿领导开“涮”?[/FONT]

[FONT=宋体]对此,[/FONT][FONT=宋体]王文完全同意,但据[/FONT][FONT=宋体]先鸿霞讲,他还在争取石友三的另一个卫士,等这个人有了确实的态度,就可以安排见面。[/FONT]

[FONT=宋体]第三,照[/FONT][FONT=宋体]陈恭澍的意见,[/FONT][FONT=宋体]先鸿霞只需要扮演“内应”的角色即可,“动手”还是由天津站自己来。[/FONT]

[FONT=宋体]因为[/FONT][FONT=宋体]陈恭澍一直有个看法,既然是制裁汉奸,就要堂堂正正,纵不能“身首异处”,也要让他“血溅满堂”,才有点“明正典刑”的意思,方可解国人心头之恨。换句话说,不但要杀,还要杀出威风、杀出血腥味来,让大家好好看看当汉奸的可耻下场![/FONT]

[FONT=宋体]对此,王文认为不必这样机械,反正是制裁汉奸,不管用什么方式,关键看效果,而且听[/FONT][FONT=宋体]先鸿霞的意思,此案只可智取,不宜强攻,由他本人相机动手就行了。[/FONT]

[FONT=宋体]陈恭澍说那好吧,你再跑一趟天津,跟他接触一次再说。[/FONT]

[FONT=宋体]王文依计行事,等再回来时,消息令人振奋。[/FONT]

[FONT=宋体]——先鸿霞已经成功地争取到了他的同事,此人叫史大川,也是一个热血男儿,早就不愿跟着石友三当汉奸了。另外,先鸿霞正在争取石友三的厨师老褚,打算用最简单的办法下手——药死他。[/FONT]

[FONT=宋体]听了这个情况,[/FONT][FONT=宋体]陈恭澍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瓶毒药——那还是[/FONT][FONT=宋体]王子襄生前的事,有一次,[/FONT][FONT=宋体]陈恭澍与他闲聊,就问起,有没有那种无色、无味、无嗅,能致人于死地的毒药。[/FONT][FONT=宋体]王子襄说有啊,说着就给他倒了一瓶。后来没多久王子襄就死了。[/FONT]

[FONT=宋体]陈恭澍把药取出来交给王文,并叮嘱他一定找个小动物试验一下,然后又拿了[/FONT][FONT=宋体]2000[/FONT][FONT=宋体]元钱[/FONT][FONT=宋体]给他作为活动经费。又问王文与[/FONT][FONT=宋体]先鸿霞见面的事情,[/FONT][FONT=宋体]王文说没问题,等我这趟回来就安排。[/FONT]

[FONT=宋体]接着王文又谈到[/FONT][FONT=宋体]“三益成”的掌柜刘兆南,说此人很够意思,帮了不少忙。[/FONT]

[FONT=宋体]对此,[/FONT][FONT=宋体]陈恭澍多少有些不以为然。与王文不同,陈恭澍是职业特务,受过专门训练的,这种人,凡事都会多想一层,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一个人,他坚持面见[/FONT][FONT=宋体]先鸿霞,并非不相信[/FONT][FONT=宋体]王文,而是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FONT]

[FONT=宋体]据[/FONT][FONT=宋体]陈恭澍回忆,[/FONT][FONT=宋体]送走了[/FONT][FONT=宋体]王文,他曾犹豫要不要给南京打个电报先说一下,经再三考虑,他还是决定与[/FONT][FONT=宋体]先鸿霞会面之后,再行报告。[/FONT]

[FONT=宋体]这一下铸成大错![/FONT]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