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ng Kai-shek 是谁?

如果不仔细地核实一下,谁能一开始就知道这个常凯申就是蒋介石。清华的副教授也是人,是人就能犯错误,很正常。这个“高山衫”有对人家清华副教授的头衔眼红的嫌疑。

蒋介石(Chiang Kai-shek)是港台的中译英。我们在大陆受的基础教育,不知道港台英文名字的拼法,也很正常。就像我对我听不懂广东白话和一些江浙方言统称为鸟语一 样。如果哪位用广东白话,闽南话,上海话,温州话或者什么别的鸟语叫俺一下胡啦哈试试,管保俺不知道是在叫我呢。

比如我看名字知道肯定是华人,但是我还真不知道这帮鸟人中文姓啥,比如kam, chan, leung, yeung, chiu, chin............。同样,老外和一些鸟人也拼不好我们汉语拼音的中文名字。

这个副教授只能算疏忽大意了,能在国家条约上签名的应该不是一般人,应该算个名人了,应该再核实一下中文名字。仅此而已,不能说人家学识不够。

其实,教授也是发表文章多而已,你问他本专业内的一个大学本科的东西,他们也未必能现场马上答上来。考试也未必能比有些学的好的本科生考分高。大家好多参加过高考,现在能记得的会有多少呢。

不敢苟同。出这些错误,绝对是翻译的知识面问题,也是不懂翻译规则的人。他们是在从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出的问题,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蒋介石、孙中山、孟子、孔子等等,这些人的名字,在翻译的时候,是有固定译法的,在翻译成外语的时候,是不能按照汉语拼音来翻译的。

任何已经有了外文用法的名字,都不能自行按拼音来译名。马英久、曾荫全,也不能按拼音译名了。
 
作者简介:

    王奇,女,1963年5月生,博士(1995年1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2000年8月、清华大学)。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86年7月-1991年3月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任教;
  
    1991年3月-1995年1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留学;
  
    1995年1月-今在清华大学历史系任教。
  
    获奖情况:
  
    2000年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001年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
  
    曾荣获北京市高教系统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
  
    荣获2000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2003年度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先进个人。
  
    论著、论文:
  
    1、《二战后中苏(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20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
  
    2、《毛泽东思想概论》(39万字,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3、《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承担其中第四章第二节著述工作(2.3万字)。
  
    4、《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日》,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承担了全部俄文资料的编撰工作(5万字)。
  
    5、《中俄两国入世前后人才流失现象分析及其对策》,《“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国际论坛文集》,清华大学2004年3月版。
  
    6、《“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其应对举措》,《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1期。
  
    7、《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培训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志士的摇篮》,《“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哈尔滨2003年8月。
  
    8、《“156项工程”与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转载于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3年第7期;《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7期。
  
    9、《充分利用原始档案文献开展中俄关系史的科研工作》,《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6期。
  
    10、《二战后国际大背景中的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述评》,《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  注:《远方纪程----追寻留苏学子的足迹》电视资料片主编,2004年3月发行。
  
    科研项目:
  
    1、“二战后中苏(俄)关系的演变和发展”,2000年清华大学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2、“20世纪初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变革----苏俄、欧美、日本中国留学生之社会角色研究”,2003年韩国高教财团、清华大学亚洲中心项目。
  
     3、 2004年3月,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多极化世界格局中的中俄科技、教育、文化交流”国际论坛,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一行8人、俄罗斯楚瓦什共和国教育部 长一行13人、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财经大学、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罗斯中心的专家学者;国内教育部、科技部、外交部的领导,社科院、 北京大学、北外、中共中央党校等专家、学者100多人到会,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教学情况:
  
    开设《近现代中俄关系史研究专题》(硕士生)、《二战后中俄(苏)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本科生)、《19-20世纪中外关系史》(本科生)、《毛泽东思想概论》(本科生)等课程。
  
    学生情况:
  
    指导硕士研究生7人,其中3人毕业,4人在读。


不知道她会不会将“Mao Tsetung”翻译成“毛折腾”,“HongKong” 翻译成“轰空”呢?
 
搞历史的把孔子和孟子的英文名字翻错,这个错误犯的也是不容易呢。这个不应该犯错,这个就比较离谱了。
 
哦,这个俺知道,不就是“删呀删”么,好像是个版主的名字,成天删贴啥的,人称“删呀删”

啊???????

你说的这个“删呀删”,是不是指的所谓宣传部啊?只有他才会指示大量删贴啊,要不咋删出个“草泥马”呢。
 
作者简介:

    王奇,女,1963年5月生,博士(1995年1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副教授(2000年8月、清华大学)。
  
    ...
不知道她会不会将“Mao Tsetung”翻译成“毛折腾”,“HongKong” 翻译成“轰空”呢?

国内那外语多少多少级,有多少是真过了关的。看看国内的名片、招牌(包括奥运会的),有几个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如果她出这个错的话,我不会吃惊的。

(我见过这样的翻译:
... 促进同国外的交流 - ... to promote the intercourse with foreigners.)
 
哈哈哈哈

Chairman Mao 就该= 柴尔曼·毛奥

我们就看以后有没有这样的翻译了
 
大多文章都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摆明了就这点水平,你们要她如何啊,你们对她要求太高了,不厚道啊
 
。。。。。。。。。。。

任何已经有了外文用法的名字,都不能自行按拼音来译名。马英久、曾荫全,也不能按拼音译名了。

那也不能这么说吧,比如北京,以前叫peking吧可能是,现在不就是叫beijing了么。再比如:Nanking南京,Tientsin天津,Canton广东等,现在已经全部以大陆中文拼音代替。

在挨踢里更多了,software这个词如雷灌耳,有叫软体的,还有叫软件的,program有叫程序的,还有叫程式的,这样的例子多了去了。不大可能什么都去翻翻以前的外文用法,即使去翻,也肯定有漏掉的。

那么既然这样蒋介石叫做常凯申又有啥不可呢。谁让他当时在中文拼音上没有和大陆保持统一的呢?同理,孙中山叫做删呀删的也不是不可以的。

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都该为一些名字的汉译英负责。是他们没有把名字的汉译英统一起来。别人不应该为此负责的。

要怪,就怪他们三临挂掉之前没有喝个酒,为这个事情协商一下啥的。
 
。。。。。。。。。。。。。

不知道她会不会将“Mao Tsetung”翻译成“毛折腾”,“HongKong” 翻译成“轰空”呢?

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反正我一看hongkong这个词就乐,即使我知道是香港,我也叫他哄空。

目前为止,我就看到港人翻译一个名字很好: Rideau River = 丽都河,比翻译成里多河强多了。花闻的不少,很有文化。哈哈。

别的啥的光猛,地库,一看就知道是花闻的少了。
 
那也不能这么说吧,比如北京,以前叫peking吧可能是,现在不就是叫beijing了么。再比如:Nanking南京,Tientsin天津,Canton广东等,现在已经全部以大陆中文拼音代替。

...
要怪,就怪他们三临挂掉之前没有喝个酒,为这个事情协商一下啥的。

澳门、香港、台北呢?

如果中译外,只要是大陆现在的人名、地名,用拼音绝对是对的,没有问题。

他们出丑出在外译中,就不应该了啊。把PEKING改车BEIJING,老外没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外译中,把自己人的名字还翻译错呢!为什么那几个人的名字,这里的人都知道呢?!

搞翻译的,还是有个章法的,他们没有遵循而已。

搞历史的把孔子和孟子的英文名字翻错,这个错误犯的也是不容易呢。这个不应该犯错,这个就比较离谱了。

:cool::cool:
 
八该这玩意我是想破了脑袋都没想出来是bank street。

Char Aznable = 马沙, 我看了半天都没找到“马”在哪。

nb,非常的nb; 佩服, 非常的佩服。
 
啊???????

你说的这个“删呀删”,是不是指的所谓宣传部啊?只有他才会指示大量删贴啊,要不咋删出个“草泥马”呢。

“草泥马”,今天你养了吗?
 
我不是说了吗,三巨头没有喝酒协商过这个事情。

如果王奇把Jiang jieshi翻译错误的话,那我们就该怀疑她的智商的问题了。谁让蒋介石的英文名字念起来像常凯申呢,没准是用方言念的。

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念胡啦哈,我肯定会听写成别的字。谁都是这样。


澳门、香港、台北呢?

如果中译外,只要是大陆现在的人名、地名,用拼音绝对是对的,没有问题。

他们出丑出在外译中,就不应该了啊。把PEKING改车BEIJING,老外没有问题,为什么我们外译中,把自己人的名字还翻译错呢!为什么那几个人的名字,这里的人都知道呢?!

搞翻译的,还是有个章法的,他们没有遵循而已。

:cool::cool:
 
“草泥马”,今天你养了吗?

不用养,像他这样做就好了

_dsc4270_e8b083e695b4e5a4a7e5b08f1.jp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