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印儿之人物列传/他们
关军 @ 2009-8-7 14:07 阅读(1351) 评论(2) 推荐值(3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2008年8月初,在河南安阳做泥水匠的贠房只找工头请假,说是去北京看奥运会。工头很生气:你吹什么牛逼呢!
他们
2007年,画家苏坚看到一则北京可能在奥运期间赶走外地民工的消息,后来它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奥运前夕,政府确实没有出台任何驱逐民工的政策,只是绝大多数民工选择了“自愿”离开,因为工地、工厂大多停产、限产了,各种廉价出租屋也被清理了。
那条“假新闻”触动了农村长大的苏坚,接下来的一年,他的艺术活动与参与奥运工程的外地民工有关,也与梦幻有关。
2007年8月,身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的苏坚利用假期赶到北京。他本来想进入“鸟巢”作画,但无法实现,最终靠亲友帮忙,求得奥林匹克公园施工方的通融,进入工地写生。
苏坚选择在红蓝白相间的塑料编织袋上作画,那是民工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物品,苏坚知道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油画,他刻意挑战人们对这幅画的理解。画的名字叫《他们》,画家要强调这一点——这些工人属于另一个世界。巧合的是,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他们”。
时年51岁的王社起在画布前站了一天,第一个进入《他们》,随后张艳群、于庆祝、王红涛、贠房只也成为画中人。被苏坚选中的时候,王社起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包工头对他说,放心,这一天给你算工钱。后来到月底结算,包工头没有兑现那一天的工钱。
年轻的材料员张艳群不肯戴上画家准备好的黄色安全帽,他说黄色代表“最低等的工人”,他很想换上皮鞋,并询问“能不能帮我把头发多画一点?”
在工地担任保安员兼卖小商品的于庆祝对自己的肖像不满意:“苏老师,你好象把我的眼睛画歪了。”
苏坚和他的模特们说,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观看北京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工人们只把它当做一句玩笑,对于苏老师画完画带大家去“国展”看画展,他们已经很意外了。
画展现场让工人们大开眼界,观众里的黑人女孩和画布上裸露的人体,都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听到苏坚介绍说,有的画可以卖到几百万,工人们有点不敢相信。
苏坚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计划,希望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买家。他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思考终极问题的人,希望借这样的艺术活动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并让更多的人 不断加入进来。有买家通过中间人支付了32008元,买下了编制袋上的油画,苏坚说自己始终都不知道神秘买家到底是什么人。
工人们此时已离开奥林匹克公园的工地,四处找活干,苏坚通过短信告诉他们,画卖出去了,计划正式实施。他还给每个人买了一部“爱国者”数码相机。工人们觉得苏老师好象不是在忽悠自己。贠房只的老婆曾问他:这有什么好看的?贠房只说:你懂啥,奥运会,当然要去看。
没过多久,在连云港打工的王红涛给苏坚发来短信:苏老师,打扰你了,奥运我不看了,我们打工在农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何谈看奥运,别给我打电话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其他四个人愿意参与苏老师的活动,但仍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美事将信将疑。
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了解到苏坚的活动,表示愿意帮忙运作,每个人只要支付400多元的保费,就能获得一张奥运门票(后来拿到的门票非常好,是“鸟巢” 的,而且位置还不错,而且还有刘翔出场。看到确实不断有人加入这项艺术活动,苏坚很开心,而且对于没有基本保险的民工来说,给他们买保险本身也别有寓意。
门票直到7月底才到手,在此之前的几个月,苏坚不断接到“他们”的短信追问:苏老师,还有戏吗?
8月初,在河南安阳做泥水匠的贠房只找工头请假,说是去北京看奥运会。工头很生气:你吹什么牛逼呢!
贠房只解释了半天,工头最终答应了,还提前支给他200块工钱。贠房只又向老婆要了100块钱,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8月16日上午9点。王社起漫无目的地绕着鸟巢溜达,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他早晨6点多就来了,还要一直这么溜达下去,直到下午两点,去鸟巢西南侧的北辰西桥集合。
王社起来自河北邢台南和县农村,这次到北京,他特意买了一件雪白的短袖亚麻衬衫,带领子的那种。不过走在人群中,皮肤黝黑而粗糙的他仍显得有些特别。特别 之处也部分地来自他的眼神,对于周围的一切,他比别人更多一些好奇,尽管他曾在不远处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干过一年的活。
非常巧的是,王社起这时遇到了贠房只,去年在北京打工时他们都是戴黄帽的低级工种——泥瓦工。
来自河南安阳农村的贠房只没带任何行李,也没带手机和相机,不过他特意带上两包5块钱的红旗渠牌香烟,“平时抽的是3块钱的,这次来北京,得抽好点儿的,拿3块钱的烟请别人抽都不好意思。”
两个人围着“鸟巢”转了好几圈,午饭也没舍得吃。总算熬到了下午两点,王社起和贠房只通过过街天桥走向集合地点,突然瞥见一些人在桥下举着乌黑的相机对着 自己,接着,另一些人举着采访话筒就跑到了近前。王社起和贠房只很窘迫地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不知如何应对。张艳群和于庆祝已经到了,也早被记者团团围住, 除了那几句“很激动”、“为中国加油”,不知道还应该说什么。苏坚倒是很愿意看到民工们被记者包围,看着他们从错愕渐渐恢复平静。几天以后,工人们已经能 滔滔不绝地与记者交流,不再说套话。
那天到场的记者多达三十人,引得路人都驻足观望,不知道几个民工模样的人有什么好采访的。
在北辰西桥,热闹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四位民工渐渐成为被记者们摆拍的道具。他们要按记者的设计摆出各种POSE,甚至要回到来时的路上,表演自己怎么重新走过来。
8月17日上午安排的活动是游览八达岭长城。
登上长城,工人们不断按下快门,把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外国人拍下来,皮肤黑的,身型肥硕的,衣着性感的,全都拍。苏坚发现几个工人对外国人的兴趣甚至大于长城风光,而且很想和老外合影,就有意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充当翻译。
一个电视台记者把摄像机借给张艳群,想以这个年轻工人的视角记录这次活动。张艳群很快就可以熟练使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他开始大胆地邀请漂亮的外国女孩合影,并把手搭到对方的肩上。于庆祝、王社起也鼓起勇气加入进来……
晚上,苏坚带大家去著名的和平门烤鸭店吃大餐,两套烤鸭,若干配菜,花费2700多元,这是北京之行的最大一笔开销。工人们围着片皮鸭的师傅拍个不停,餐厅经理不断劝阻:我们这儿不让拍照。
8月18日上午10点,在鸟巢外面的一块空地上,来自河南的民工贠房只举起一张白纸板,上面写着“我们是奥运主体工程的工人,目前在京观看奥运,我们希望有机会约会中外运动员,与他们合张影要个签名留念,希望热心人士能提供帮助。”
这是画家苏坚策划的一个小环节,他希望奥运民工能与公众达成一种互动。在美联社记者安娜(Anna)的帮助下,来自巴拿马的三级跳远选手桑兹愉快地为几位 民工在衣服上签名。负责举牌的贠房只没有让这位黑人选手签名,他说自己的衣服还要穿呢。有手机的工人都给家人打电话。
几位民工坐在远离跨栏跑道的另一侧看台。他们走进鸟巢的时候,已经有比赛在进行了,坐下之后,于庆祝显得最早适应了这个陌生而喧嚣的环境,贠房只适应得慢 一些,他坐在那里不吱声。不久,现场观众玩起了人浪。王社起等人愣了一下,不知道人们在干什么。等他们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很开心地随着人浪站起,扬手, 欢呼,然后坐下。
更多的时间里,四位奥运民工的注意力不在赛场内,他们高高地单手端着相机,拍着在他们看来新奇的东西,新奇的东西太多了,似乎怎么拍也拍不完。
11点半,刘翔出现在出口处,现场的欢呼就像雷声滚过天空。“刘翔,加油!”几位民工也跟着高喊。看到前面的第二排有几个空座位,贠房只第一个走过去,于 庆祝和张艳群也很快跟过去。年纪最大的王社起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依旧在摆弄“爱国者”,安娜在一旁的感觉是“他们好像更关心自己的相机”。
欢呼突然中止了,从周围观众的神情里,民工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祥的事情。刘翔退出了。他们也感到遗憾,但看起来失望程度不如周围的人。
刘翔退赛,“鸟巢”的许多观众也纷纷起身离开,看台变得有点空寂。“他们”还没有走,神情有些茫然。张艳群像是在问大家又像问自己:“我们该怎么办?”
8月19日下午的活动是观看蔡国强艺术展。于庆祝随便看一眼就出来了,他坐在路边点评那些停在门口的轿车。于庆祝并非农民工,而是黑龙江北安某工厂的下岗 职工。这些天,他没少和名车合影。他希望自己什么时候也开辆车回黑龙江老家去,而且要开就开好车回去,“至少得是丰田”,那才显得有面子。
一辆很小的车停在马路对面。于庆祝瞟了一眼,“连个标志也没有,都不知道是什么车。”他显然不认识那辆MINI Cooper。
在北京,贠房只那300块钱几乎没怎么用,他只是吃烤鸭的间隙出去给老婆打了个电话,又在前门附近花10块钱给自己的侄孙买了一个会发光的电动陀螺。在去看蔡国强艺术展的时候,贠房只觉得无聊,把电动陀螺放在宽敞的大厅里旋转,并发出漂亮的光芒。
苏坚对蔡国强的艺术有点不以为然,他觉得同样是玩艺术,自己的玩法更有意思。苏坚时常会搞出一些行为艺术并由此在美术圈引起争议,他认为自己对现实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他们》的故事无疑是他多次“行为艺术”里影响最大的。
许多媒体把苏坚的活动解读为慈爱之心,是为奥运民工“做好事”,苏坚对此很无奈,不过既然作品已放在公共平台上,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那天晚上,苏坚接受工人的建议,买了5件奥运纪念T恤,单价98元,每人一件。其他人都很自豪地换上了T恤,贠房只舍不得,他得把衣服保存好。
出了专卖店,几个人很快就走散了,这支只有5个人的团队总是难以统一行动。苏坚说,这些人好象没什么团队的概念。他还曾尝试让大家民主决策一些事情,比如第二天的行程,坐公交还是打车,每个人都固执己见,很难相互妥协。
23岁的张艳群穿着与城里孩子没什么区别的服装,挂着金项链,肚子很饱满。他是四人中最年轻的,位于河北诼州的家离北京也最近,只一个小时车程。他小学都没读完就到北京打工。
他认为自己与另外三个人不一样,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工地上,他和老板关系亲近,一起吃饭,三菜一汤,顿顿有肉吃。他也不用干什么体力活,只需要签收运来的材料。在奥林匹克公园工地的那些日子,张艳群胖了20公斤。
看得出,于庆祝也认为自己很不同,他不是农民,社会经验也多。
年纪最大的王社起粗通文墨,还当过兵,大家对他比较尊重。王社起人也憨厚,即使对四个人里地位最低的贠房只,他也很和气地对待。
酷热的夏天,贠房只始终穿同一套衣裤、同一双袜子。于庆祝嫌贠房只身上的味道难闻,坐出租车时没好气地说“脚太臭,他上来我就下去”。贠房只赶紧坐上另一辆车,表情并无异样。
张艳群也故意不和于庆祝同乘出租车,不是嫌脚臭,而是觉得对方“抠门儿得很”。
在如何支配活动经费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于庆祝想把钱尽可能花掉,其他人则觉得,那是苏老师自己的钱,不能太过分。
在对一件事的判断上,几个人的意见难得地一致——他们私下猜测,认为活动的钱是苏老师自己掏的,他借着这个事炒做自己。至于为什么要炒做,他们猜不透。他们觉得不会有人买这样的东西,就算卖出去,苏老师为什么要花到他们身上?
苏坚与“他们”的北京四日游,先在一位市民提供的住宅里住了两天,又在一位酒店老板提供的免费客房住了两天。
那是一家准四星级的宾馆。王社起说:“这样的房间真是高级。”他对于“高级”客房的定义是——房间里有沙发和茶叶。他上次住“高级”房间得追溯到30年前。当时在太原某部队当兵的王社起到五台山出差,被安排住进了当地的招待所,有沙发,有茶叶。
游览长城那天,王社起花了10元钱,穿上“龙袍”照了一张照片。在他看来,北京的几天游玩,与当皇帝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8月20日早上,电视节目里到处是奥运会的画面,于庆祝和张艳群观看的却是一部没什么知名度的国产电影。和贠房只、王社起一样,他们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苏坚来喊他们去吃早餐。
这是看奥运活动的最后一天,于庆祝、张艳群、贠房只、王社起即将结束他们的北京之旅。
早餐是中西自助的,品种还算丰富。贠房只吃了不少东西,让同伴印象深刻的是他消灭了两只猪脚,三个鸡蛋。吃完饭,《南方人物周刊》的摄影师姜晓明拉着他们 去天安门广场拍照,工人们已经习惯于出现在摄像机和照相机前,有的人甚至开始抱怨并消极对待了,“也没什么好处,总拍我们干啥?”
中午,苏坚召集4位工人算账。他报销了每个人往返的路费、北京的出租车费,每人还补偿了一笔接受采访的电话费。于庆祝曾想把买烟的钱也报了,苏坚没有同 意。有三个人都住在三五百公里之内的农村,只有于庆祝在大连市,有坐飞机回去的可能,他也确实向苏坚私下表达过这个意愿。算账的时候,苏坚当众问:“老于 你打算怎么回去?”这个东北人反倒不好意思了,“我坐火车,坐火车。”
苏坚拿出签字笔,建议大家在前晚买的T恤上留言,四个工人都不愿自己那件98元的奥运纪念衫被破坏,最后只有苏坚的T恤上写满留言。苏坚一再强调:“不要 写感谢我,也不要写虚的,写自己真实的愿望。”结果,王社起写的是:苏老师,我会一生记者(着)你;张艳群写的是:感谢苏老师;于庆祝写的是:为祖国加 油;贠房只不会写太多字,只写了自己的名字。
T恤上原本印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苏坚改成了“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张艳群回到自家院子的时候,父亲张桂良正忙着装修,其中一间将在半年后成为儿子的新房,母亲和姐姐在厨房里烙大饼。
“这涿州市长也没去看过刘翔比赛吧?”张桂良笑着说。张艳群希望房间装修完以后把自己在鸟巢里的照片放大,挂到墙上,“看谁还敢说我吹牛逼”。
因为奥运前后不许施工,多数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村里像过年期间一样人丁兴旺。村民们大多不喜欢看奥运会转播,吃完午饭,他们就站在门口,等着凑够人 数,好聚在槐树下打那种叫“升级”的扑克游戏。张桂良赶着家里的23只羊走出家门,偶尔有邻居问起他儿子去看奥运会的事,他就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让对方 觉得自己很张扬。
关军 @ 2009-8-7 14:07 阅读(1351) 评论(2) 推荐值(30) 引用通告 分类: 未归类
2008年8月初,在河南安阳做泥水匠的贠房只找工头请假,说是去北京看奥运会。工头很生气:你吹什么牛逼呢!
他们
2007年,画家苏坚看到一则北京可能在奥运期间赶走外地民工的消息,后来它被证实是一条“假新闻”。奥运前夕,政府确实没有出台任何驱逐民工的政策,只是绝大多数民工选择了“自愿”离开,因为工地、工厂大多停产、限产了,各种廉价出租屋也被清理了。
那条“假新闻”触动了农村长大的苏坚,接下来的一年,他的艺术活动与参与奥运工程的外地民工有关,也与梦幻有关。
2007年8月,身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的苏坚利用假期赶到北京。他本来想进入“鸟巢”作画,但无法实现,最终靠亲友帮忙,求得奥林匹克公园施工方的通融,进入工地写生。
苏坚选择在红蓝白相间的塑料编织袋上作画,那是民工生活的一个标志性物品,苏坚知道这不是真正意义的油画,他刻意挑战人们对这幅画的理解。画的名字叫《他们》,画家要强调这一点——这些工人属于另一个世界。巧合的是,2008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也是“他们”。
时年51岁的王社起在画布前站了一天,第一个进入《他们》,随后张艳群、于庆祝、王红涛、贠房只也成为画中人。被苏坚选中的时候,王社起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包工头对他说,放心,这一天给你算工钱。后来到月底结算,包工头没有兑现那一天的工钱。
年轻的材料员张艳群不肯戴上画家准备好的黄色安全帽,他说黄色代表“最低等的工人”,他很想换上皮鞋,并询问“能不能帮我把头发多画一点?”
在工地担任保安员兼卖小商品的于庆祝对自己的肖像不满意:“苏老师,你好象把我的眼睛画歪了。”
苏坚和他的模特们说,如果这幅画卖出去,就请大家观看北京奥运会,住宾馆,吃大餐。工人们只把它当做一句玩笑,对于苏老师画完画带大家去“国展”看画展,他们已经很意外了。
画展现场让工人们大开眼界,观众里的黑人女孩和画布上裸露的人体,都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听到苏坚介绍说,有的画可以卖到几百万,工人们有点不敢相信。
苏坚在网上公布自己的计划,希望为《他们》找到合适的买家。他说自己是一个喜欢思考终极问题的人,希望借这样的艺术活动表达他对社会的看法,并让更多的人 不断加入进来。有买家通过中间人支付了32008元,买下了编制袋上的油画,苏坚说自己始终都不知道神秘买家到底是什么人。
工人们此时已离开奥林匹克公园的工地,四处找活干,苏坚通过短信告诉他们,画卖出去了,计划正式实施。他还给每个人买了一部“爱国者”数码相机。工人们觉得苏老师好象不是在忽悠自己。贠房只的老婆曾问他:这有什么好看的?贠房只说:你懂啥,奥运会,当然要去看。
没过多久,在连云港打工的王红涛给苏坚发来短信:苏老师,打扰你了,奥运我不看了,我们打工在农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何谈看奥运,别给我打电话了,我会永远记住你的。
其他四个人愿意参与苏老师的活动,但仍然对这个天上掉下来的美事将信将疑。
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经理了解到苏坚的活动,表示愿意帮忙运作,每个人只要支付400多元的保费,就能获得一张奥运门票(后来拿到的门票非常好,是“鸟巢” 的,而且位置还不错,而且还有刘翔出场。看到确实不断有人加入这项艺术活动,苏坚很开心,而且对于没有基本保险的民工来说,给他们买保险本身也别有寓意。
门票直到7月底才到手,在此之前的几个月,苏坚不断接到“他们”的短信追问:苏老师,还有戏吗?
8月初,在河南安阳做泥水匠的贠房只找工头请假,说是去北京看奥运会。工头很生气:你吹什么牛逼呢!
贠房只解释了半天,工头最终答应了,还提前支给他200块工钱。贠房只又向老婆要了100块钱,坐上了进京的火车。
8月16日上午9点。王社起漫无目的地绕着鸟巢溜达,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流。他早晨6点多就来了,还要一直这么溜达下去,直到下午两点,去鸟巢西南侧的北辰西桥集合。
王社起来自河北邢台南和县农村,这次到北京,他特意买了一件雪白的短袖亚麻衬衫,带领子的那种。不过走在人群中,皮肤黝黑而粗糙的他仍显得有些特别。特别 之处也部分地来自他的眼神,对于周围的一切,他比别人更多一些好奇,尽管他曾在不远处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干过一年的活。
非常巧的是,王社起这时遇到了贠房只,去年在北京打工时他们都是戴黄帽的低级工种——泥瓦工。
来自河南安阳农村的贠房只没带任何行李,也没带手机和相机,不过他特意带上两包5块钱的红旗渠牌香烟,“平时抽的是3块钱的,这次来北京,得抽好点儿的,拿3块钱的烟请别人抽都不好意思。”
两个人围着“鸟巢”转了好几圈,午饭也没舍得吃。总算熬到了下午两点,王社起和贠房只通过过街天桥走向集合地点,突然瞥见一些人在桥下举着乌黑的相机对着 自己,接着,另一些人举着采访话筒就跑到了近前。王社起和贠房只很窘迫地面对着眼前的一切,不知如何应对。张艳群和于庆祝已经到了,也早被记者团团围住, 除了那几句“很激动”、“为中国加油”,不知道还应该说什么。苏坚倒是很愿意看到民工们被记者包围,看着他们从错愕渐渐恢复平静。几天以后,工人们已经能 滔滔不绝地与记者交流,不再说套话。
那天到场的记者多达三十人,引得路人都驻足观望,不知道几个民工模样的人有什么好采访的。
在北辰西桥,热闹延续了一个多小时,四位民工渐渐成为被记者们摆拍的道具。他们要按记者的设计摆出各种POSE,甚至要回到来时的路上,表演自己怎么重新走过来。
8月17日上午安排的活动是游览八达岭长城。
登上长城,工人们不断按下快门,把平时不容易见到的外国人拍下来,皮肤黑的,身型肥硕的,衣着性感的,全都拍。苏坚发现几个工人对外国人的兴趣甚至大于长城风光,而且很想和老外合影,就有意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自己充当翻译。
一个电视台记者把摄像机借给张艳群,想以这个年轻工人的视角记录这次活动。张艳群很快就可以熟练使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他开始大胆地邀请漂亮的外国女孩合影,并把手搭到对方的肩上。于庆祝、王社起也鼓起勇气加入进来……
晚上,苏坚带大家去著名的和平门烤鸭店吃大餐,两套烤鸭,若干配菜,花费2700多元,这是北京之行的最大一笔开销。工人们围着片皮鸭的师傅拍个不停,餐厅经理不断劝阻:我们这儿不让拍照。
8月18日上午10点,在鸟巢外面的一块空地上,来自河南的民工贠房只举起一张白纸板,上面写着“我们是奥运主体工程的工人,目前在京观看奥运,我们希望有机会约会中外运动员,与他们合张影要个签名留念,希望热心人士能提供帮助。”
这是画家苏坚策划的一个小环节,他希望奥运民工能与公众达成一种互动。在美联社记者安娜(Anna)的帮助下,来自巴拿马的三级跳远选手桑兹愉快地为几位 民工在衣服上签名。负责举牌的贠房只没有让这位黑人选手签名,他说自己的衣服还要穿呢。有手机的工人都给家人打电话。
几位民工坐在远离跨栏跑道的另一侧看台。他们走进鸟巢的时候,已经有比赛在进行了,坐下之后,于庆祝显得最早适应了这个陌生而喧嚣的环境,贠房只适应得慢 一些,他坐在那里不吱声。不久,现场观众玩起了人浪。王社起等人愣了一下,不知道人们在干什么。等他们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也很开心地随着人浪站起,扬手, 欢呼,然后坐下。
更多的时间里,四位奥运民工的注意力不在赛场内,他们高高地单手端着相机,拍着在他们看来新奇的东西,新奇的东西太多了,似乎怎么拍也拍不完。
11点半,刘翔出现在出口处,现场的欢呼就像雷声滚过天空。“刘翔,加油!”几位民工也跟着高喊。看到前面的第二排有几个空座位,贠房只第一个走过去,于 庆祝和张艳群也很快跟过去。年纪最大的王社起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依旧在摆弄“爱国者”,安娜在一旁的感觉是“他们好像更关心自己的相机”。
欢呼突然中止了,从周围观众的神情里,民工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祥的事情。刘翔退出了。他们也感到遗憾,但看起来失望程度不如周围的人。
刘翔退赛,“鸟巢”的许多观众也纷纷起身离开,看台变得有点空寂。“他们”还没有走,神情有些茫然。张艳群像是在问大家又像问自己:“我们该怎么办?”
8月19日下午的活动是观看蔡国强艺术展。于庆祝随便看一眼就出来了,他坐在路边点评那些停在门口的轿车。于庆祝并非农民工,而是黑龙江北安某工厂的下岗 职工。这些天,他没少和名车合影。他希望自己什么时候也开辆车回黑龙江老家去,而且要开就开好车回去,“至少得是丰田”,那才显得有面子。
一辆很小的车停在马路对面。于庆祝瞟了一眼,“连个标志也没有,都不知道是什么车。”他显然不认识那辆MINI Cooper。
在北京,贠房只那300块钱几乎没怎么用,他只是吃烤鸭的间隙出去给老婆打了个电话,又在前门附近花10块钱给自己的侄孙买了一个会发光的电动陀螺。在去看蔡国强艺术展的时候,贠房只觉得无聊,把电动陀螺放在宽敞的大厅里旋转,并发出漂亮的光芒。
苏坚对蔡国强的艺术有点不以为然,他觉得同样是玩艺术,自己的玩法更有意思。苏坚时常会搞出一些行为艺术并由此在美术圈引起争议,他认为自己对现实是持有批判态度的。《他们》的故事无疑是他多次“行为艺术”里影响最大的。
许多媒体把苏坚的活动解读为慈爱之心,是为奥运民工“做好事”,苏坚对此很无奈,不过既然作品已放在公共平台上,想怎么解读就怎么解读吧。
那天晚上,苏坚接受工人的建议,买了5件奥运纪念T恤,单价98元,每人一件。其他人都很自豪地换上了T恤,贠房只舍不得,他得把衣服保存好。
出了专卖店,几个人很快就走散了,这支只有5个人的团队总是难以统一行动。苏坚说,这些人好象没什么团队的概念。他还曾尝试让大家民主决策一些事情,比如第二天的行程,坐公交还是打车,每个人都固执己见,很难相互妥协。
23岁的张艳群穿着与城里孩子没什么区别的服装,挂着金项链,肚子很饱满。他是四人中最年轻的,位于河北诼州的家离北京也最近,只一个小时车程。他小学都没读完就到北京打工。
他认为自己与另外三个人不一样,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工地上,他和老板关系亲近,一起吃饭,三菜一汤,顿顿有肉吃。他也不用干什么体力活,只需要签收运来的材料。在奥林匹克公园工地的那些日子,张艳群胖了20公斤。
看得出,于庆祝也认为自己很不同,他不是农民,社会经验也多。
年纪最大的王社起粗通文墨,还当过兵,大家对他比较尊重。王社起人也憨厚,即使对四个人里地位最低的贠房只,他也很和气地对待。
酷热的夏天,贠房只始终穿同一套衣裤、同一双袜子。于庆祝嫌贠房只身上的味道难闻,坐出租车时没好气地说“脚太臭,他上来我就下去”。贠房只赶紧坐上另一辆车,表情并无异样。
张艳群也故意不和于庆祝同乘出租车,不是嫌脚臭,而是觉得对方“抠门儿得很”。
在如何支配活动经费的问题上,“他们”产生了分歧。于庆祝想把钱尽可能花掉,其他人则觉得,那是苏老师自己的钱,不能太过分。
在对一件事的判断上,几个人的意见难得地一致——他们私下猜测,认为活动的钱是苏老师自己掏的,他借着这个事炒做自己。至于为什么要炒做,他们猜不透。他们觉得不会有人买这样的东西,就算卖出去,苏老师为什么要花到他们身上?
苏坚与“他们”的北京四日游,先在一位市民提供的住宅里住了两天,又在一位酒店老板提供的免费客房住了两天。
那是一家准四星级的宾馆。王社起说:“这样的房间真是高级。”他对于“高级”客房的定义是——房间里有沙发和茶叶。他上次住“高级”房间得追溯到30年前。当时在太原某部队当兵的王社起到五台山出差,被安排住进了当地的招待所,有沙发,有茶叶。
游览长城那天,王社起花了10元钱,穿上“龙袍”照了一张照片。在他看来,北京的几天游玩,与当皇帝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8月20日早上,电视节目里到处是奥运会的画面,于庆祝和张艳群观看的却是一部没什么知名度的国产电影。和贠房只、王社起一样,他们懒洋洋地躺在床上,等着苏坚来喊他们去吃早餐。
这是看奥运活动的最后一天,于庆祝、张艳群、贠房只、王社起即将结束他们的北京之旅。
早餐是中西自助的,品种还算丰富。贠房只吃了不少东西,让同伴印象深刻的是他消灭了两只猪脚,三个鸡蛋。吃完饭,《南方人物周刊》的摄影师姜晓明拉着他们 去天安门广场拍照,工人们已经习惯于出现在摄像机和照相机前,有的人甚至开始抱怨并消极对待了,“也没什么好处,总拍我们干啥?”
中午,苏坚召集4位工人算账。他报销了每个人往返的路费、北京的出租车费,每人还补偿了一笔接受采访的电话费。于庆祝曾想把买烟的钱也报了,苏坚没有同 意。有三个人都住在三五百公里之内的农村,只有于庆祝在大连市,有坐飞机回去的可能,他也确实向苏坚私下表达过这个意愿。算账的时候,苏坚当众问:“老于 你打算怎么回去?”这个东北人反倒不好意思了,“我坐火车,坐火车。”
苏坚拿出签字笔,建议大家在前晚买的T恤上留言,四个工人都不愿自己那件98元的奥运纪念衫被破坏,最后只有苏坚的T恤上写满留言。苏坚一再强调:“不要 写感谢我,也不要写虚的,写自己真实的愿望。”结果,王社起写的是:苏老师,我会一生记者(着)你;张艳群写的是:感谢苏老师;于庆祝写的是:为祖国加 油;贠房只不会写太多字,只写了自己的名字。
T恤上原本印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苏坚改成了“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张艳群回到自家院子的时候,父亲张桂良正忙着装修,其中一间将在半年后成为儿子的新房,母亲和姐姐在厨房里烙大饼。
“这涿州市长也没去看过刘翔比赛吧?”张桂良笑着说。张艳群希望房间装修完以后把自己在鸟巢里的照片放大,挂到墙上,“看谁还敢说我吹牛逼”。
因为奥运前后不许施工,多数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了,村里像过年期间一样人丁兴旺。村民们大多不喜欢看奥运会转播,吃完午饭,他们就站在门口,等着凑够人 数,好聚在槐树下打那种叫“升级”的扑克游戏。张桂良赶着家里的23只羊走出家门,偶尔有邻居问起他儿子去看奥运会的事,他就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不让对方 觉得自己很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