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耶稣的诞生
(一)圣诞日的来历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人把西方五花八门的节日也引进了国门,每年的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及圣诞节在商家的大力炒作下一个接着一个热闹登场,其中声势最大的当然是圣诞节。对大多数人来说,圣诞节也许与其它节日一样只是给平时平淡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可对许多基督徒来说,它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 他们相信12月25日就是耶稣的诞辰日。
在旧约中,对四千多年前的创世纪大洪水事件的描述,如什么日子降大雨,什么日子洪水开始消退,什么日子地面水干等都有明确的日期记载,但在新约中,对耶稣降生这么重要的事件,却没有明确的日期记载。
<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8-16.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
路加2:8-16中说,当天晚上有一些牧羊人见证了耶稣的降生,然而犹太人通常只在十月份左右的晚上才会在户外看守羊群,而不会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底的夜晚。《新天主教百科全书》告诉我们,早期基督徒并没有庆祝圣诞的传统。到2世纪末左右,基督教各派对耶稣的降生日都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比如义子派(Adoptionists)认为耶稣的生日是4月9号或20号,而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基督徒则把圣诞日定于5月20日或11月18日,等等。3世纪的著名神父欧里根(Origen)甚至反对庆祝圣诞,他说:“只有罪人才庆祝他们王的生日(如希律王和法老的生日),而基督徒只庆祝自己的死日,即升天堂获得重生的日子。”目前已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人们后来采用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诞辰日,这其中牵扯到太多的传说,有的说是来自于异教神(太阳神)的生日,有的说是根据圣烛节或光明节等来确定的。最早记载12月25日庆祝圣诞的是公元336年的罗马年鉴
2。
根据
马太2:1及
路加1:5-31的记载,耶稣是诞生在希律王当政时期。专家们公认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因而一般教会都把耶稣的降生定在公元前 6-5年。然而,
路加2:1-2又这样记载:当居里扭(Cyrenius)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约瑟带马利亚去伯利恒报名注册,并在那里生下耶稣。根据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 )在《犹太古史》中的记述,居里扭是在公元6-7年做叙利亚省的巡抚
3。很少有专家对约瑟夫关于居里扭的记载有异议,因而各福音书对耶稣降生之年的记载相互之间有出入。《新天主教百科全书》也认为<路加福音>中关于罗马帝国普天下人报名注册的记载没有可靠的依据
4。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公元记时系统是按传说的耶稣降生之年设置的,基督徒称公元1年为主年(也有人称公元0年为主年),公元前为主前,公元后为主后。那么耶稣的降生之年,又为什么定在主前6-5年,而不是主年呢?这主要应该责备一个名叫帝安尼修斯·爱克古司(Dionysius Exiguus)的僧人。公元525 年,爱克古司受教皇委托,为了荣耀耶稣,把以古罗马的创立为基准的记时系统改为以耶稣的降生为基准的新记时系统,并决定用新记时系统将所有历史事件重新定期
5。可惜他算错了4-7年,结果就酿成了延续至今的尴尬
6。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完全与“主”无关。
(二)童女生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访谈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有一次被人问到:“如果要你从历史人物中挑选一人来采访,你会挑选谁?”拉里说:“基督耶稣。”那人又问:“那么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呢?”拉里回答说:“我想问他是否真的是处女所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为我确定历史。”
7。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圣经》中寻找到答案呢?
<马太福音>说,耶稣的降生在旧约中早有预言:
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2-23)
这显然是指旧约以赛亚7:10-16中的预言: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以赛亚7:10)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以赛亚7:11)
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以赛亚7:12)
以赛亚说,大卫家阿,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以赛亚7:13)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7:14)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以赛亚7:15)
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以赛亚7:16)
然而,这是一个针对犹太国王亚哈斯的预言。当时亚兰国及以色列国正准备攻打犹太国,以赛亚告诉亚哈斯:神将会保护他,到时会先给他一个兆头--“童女”怀孕生子,并且会给那男孩取名“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从以赛亚7:16的内容又可以判断,此预言必在亚哈斯的有生之年就应验,因此它肯定不是关于500年后耶稣降生的预言。
著名《圣经》专家罗伯特·米勒(Robert J. Miller)教授在《神圣降世--耶稣及神的其他儿子们》一书中指出:在古希伯来语及希腊语中没有表达“处女”(童女)的专门词汇,“处女”的意思必须通过上下文来表达
8。在希伯来文旧约中,以赛亚7:14中的almah只有“年青女子”的意思 ,《七十士译本》将almah译成希腊字parthenos,也是“年青女子”的意思。<马太福音>的作者是参照《七十士译本》并使用希腊文进行创作的,所以他在马太1:22-23中用的是parthenos,但却有意把它置于可以暗示“处女”的上下文中,因此早期英文版《圣经》的译者把此处的parthenos译成virgin(处女),而且不知是否有意,他(们)竟把以赛亚7:14中的almah也译成了virgin(处女)。许多现代英文版《圣经》(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Bible in Basic English,New English Bible,等等),已将以赛亚7:14中的virgin(处女)更正为young woman(年青女子)
9。中文和合本以赛亚7:14中所使用的“童女”也显然是指“处女”。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提及的:中文和合本译者不是按希伯来语旧约及希腊语新约,而是按早期英文版《圣经》进行翻译的,因而当早期英文版出错时,中文和合本就出现同样的错误。
米勒教授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受了古希腊英雄传记的影响,而编造了耶稣神奇降世的故事。古希腊人相信,杰出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成就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神性,他们的丰功伟绩是从一出世就命中注定的。在伟大运动员、征服者、国王及哲学家的传记中,他们经常被描述成有人间的母亲和神性的父亲。例如,传说希腊的亚里山大大帝,其母亲是奥林匹亚斯王后(Olympias),父亲则是雷神宙斯(Zeus);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Caesar Augustus),其母亲是阿提亚(Atia),父亲则是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等等
10。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述,开始时只有约瑟自己知道马利亚未婚先孕,但他不想羞辱她,就想暗暗地把她休了,后来是由于听了天使托梦中的说明才娶她为妻。约瑟既然怕羞辱马利亚,自然也担心自已被人耻笑,所以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完全像一个正常的婚姻。那么后来他又为什么会公布“真相”?人们又凭什么相信马利亚是处女生子呢?各福音书对此都没有作任何说明。严格说来,如果不经过妇产检验作公证,客观上是没有办法让人们确信马利亚是处女身怀孕的。
由此可见,<马太福音>的作者是根据一个早应兑现的预言,不当使用希腊字parthenos (年青女子),并模仿异教中的英雄传记而编造了这个“童女生子”的故事。它只用一个无法考证的托梦作为依据,既无人证,又无物证,更无科学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欧里根、教皇西利斯(Siricius)以及圣奥古斯丁等都不信“童女生子”。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撰稿人托马斯·杰斐逊曾经指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把超自然的父(神)让耶稣从处女子宫神奇诞生的故事,看成宙斯从脑子里生出雅典娜之类的寓言。”
11
<A name=c3>(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路加福音>中说,约瑟和马利亚住在拿撒勒,因为临时回老家伯利恒注册,所以才在伯利恒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8天后(满了洁净的日子),父母就带着他去耶路撒冷办事(行割礼等),之后他们就返回了拿撒勒,并且每年的逾越节耶稣一家人都要上耶路撒冷去守节期(<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1-41.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
路2:1-41)。
然而,<马太福音>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路加福音>完全不一致的故事,一个类似摩西出生后大难不死的故事:约瑟和马利亚原本不是住在拿撒勒,而是住在伯利恒,马利亚从圣灵怀孕生下耶稣。希律王得知此事就心里不安,于是想立即除掉耶稣,为此他杀死了伯利恒及四周所有两岁以下的幼童。约瑟梦中受天使指示,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到埃及躲过此劫,直到后来天使通知他希律王已死,才带着耶稣母子返回犹太。又为了躲避希律王儿子的迫害,他们就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见图4),认为这是要应验先知关于耶稣将成为拿撒勒人的话(
太1:18至2:23),可是在所有正典旧约书卷中却没有任何一处提及过拿撒勒城。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们到底该信哪一个呢?
图4.传说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
(四)为耶稣正名
耶稣的希伯来文名字是YEshua或YAHUSHUA,有“耶和华救赎”的意思。由于很难把它翻译成希腊语,结果耶稣的希腊文译名Iesous既与原名发音不同又没有任何意义。最早的英文KJV版翻译者又把Iesous译成英文Jesus,与希伯来原名的发音已完全不同,也不表达任何意思。中文“耶稣”的发音近希伯来原名,但已失去了原名的“救赎者”涵意。
“基督”是耶稣的头衔,其希伯来原文是Moshiach,“被涂膏油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最初用它来称呼君王、大祭司及勇士等,比如大卫及所罗门都是“被涂膏油者”。后来“基督”演变成特指那即将到来的、并要把以色列人从外族解放出来的“犹太人的王”。将其翻译成希腊文是Khristos,再翻译成英文Christ。很显然,中文、英文及希腊文的“基督”都没有保留其原文的发音和意义,这与把它翻译成任何别的名称没有多少分别。
Moshiach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Messiah(弥赛亚),所以有很多虔诚的英美国家的基督徒提倡将“基督耶稣”改称为“弥赛亚耶是华” (Messiah Yeshua),基督教自然应称为弥赛亚教,基督徒也应称为弥赛亚徒。他们认为正确地称呼他的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基督徒是奉他的名受洗(<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tu2-38.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
徒2:38), 奉他的名称义(
林前6:11),因他的名而可以有求必应(
约14:13),因他的名得生命(
约20:31),总之,一切要奉他的名(
西3:17)。可是在两千年的基督教发展史中 ,世人却一直在用那些面目全非的名称呼他。
(五)身份的困惑
根据<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8-38.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
路加2:8-38的记载,天使让一些伯利恒的牧羊人见证了救世主基督的降生,于是他们四处宣传此事。在耶路撒冷,又有公义虔诚的西面及德高望重的女先知亚拿见证和宣传耶稣的基督身份。另外,施洗者约翰一家也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因此,像“拿撒勒的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这样一个重大的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遍整个犹太地区(参见图4)。
然而,经过30年(宣传)之后,当耶稣出来传教时,人们竟完全不知道他是基督。当施洗者约翰刚从旷野里出来传教时,犹太人却差祭司去问他是不是基督(
约1:19-22);当附在人身上的鬼认出耶稣的身份时,耶稣却叫他们不要说出去(
路4:41);耶稣还一再要求门徒们不要向外透露他是基督(
太16:20)。耶稣在家乡也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人们喜欢用“那木匠的儿子”及“雅各,西门的长兄”等称呼他,因为不信他,厌弃他,竟想将他推到山崖下去(
太13:54-58)。连他的亲友都不尊重他,竟敢说他癫狂了(
可3:21)。
另外,犹太人信奉唯一神,很难接受和容忍一个凡人是神的儿子,因此那些宣传此事的人及幼年的耶稣在一开始就应该会遭受迫害,而不用等到耶稣30岁时因在传教中说了僭妄的话(自称是神的儿子)。
(六)宗谱的混乱
中外历史或传说中,有许多旷世豪杰及其拥护者都利用高贵的血统来增强感召力,福音书似乎也不例外,在多处说耶稣是大卫王的种子(后代)。然而,各福音书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却非常混乱。在<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1-6-16.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
马太1:6-17中,从大卫到耶稣共有28代,耶稣是大卫之子所罗门的后代,耶稣的祖父是雅各;而在
路加3:23-31中,从大卫到耶稣却多达43代,耶稣又是大卫另一儿子拿单的后裔,耶稣的祖父变成了希里。
不少基督教学者曾尝试解答这个疑惑。有的认为,<马太>是为了证明耶稣家谱的合法性(legal descent),<路加>则是为了凸显耶稣家谱的血缘性(real descent);而另一些人则相反,认为<马太>是强调血缘性,<路加>是证明合法性。虽然双方的观点莫衷一是,但他们的主要根据却都来自于公元3世纪一封基督徒的书信。为了让<马太>与<路加>中的家谱取得一致,亚非利加努(Sextus Julius Africanus)在那封书信中发挥了超级想象力。他推断:耶稣的曾祖父(马但)与其曾外祖父(玛塔)是兄弟,并因其中一人早逝而娶了同一女子为妻(遗孀照利未人律法改嫁),而且更奇怪的是,耶稣的祖父(雅各)与他的外祖父(希里)又是兄弟,也因一方早逝而先后娶了同一女子为妻。另外,亚非利加努还声称:马利亚是希里的女儿, <路加>中的约瑟是以女婿当子的身份被列在家谱之中。很难想象,如果耶稣前三代有这么希奇复杂的家史,《圣经》中竟然会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不但亚非利加努的推测毫无根据,而且专家们对他本人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马太>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不只与<路加>有出入,而且与旧约中的许多记载也有矛盾。 在马太1:8-9中,从约兰到约坦中间只隔了一代(乌西亚),而在
代上3:11-12中,在约兰与约坦之间却有四代:亚哈谢(即乌西亚)、约阿施、亚玛谢及亚撒利雅。有学者解释说,这是<马太>作者为了暗指耶稣是大卫宝座的合法继承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每期十四代的三期家谱,因为犹太人的数字是用字母表示的,“十四”(4+6+4)代表“大卫”(DVD)。难道为此竟不作任何说明就删减宗谱中的经承人,以致于说约坦是他的曾曾曾曾祖父乌西亚所生?另外,在马太1:11中,耶哥尼雅是约西亚的儿子,而在
代上3:15-16入中,耶哥尼雅却是约西亚的孙子(约雅敬的儿子)。而更令人难于置信的是,这个耶稣直系宗谱中的祖先耶哥尼雅,却是耶和华要抛弃的一枚“戒指”,耶和华曾发誓要让他无子,让他的后裔无一人得亨通,并特别指明不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
耶22:24-30)。
对耶稣的宗谱这么严肃而重要的记载,《圣经》竟出现了如此多的矛盾,自然让人怀疑它们是由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来源进行编造而得来的产物。
因此完全可以客观地说,各福音书关于耶稣的出生时间、出生方式、出生背景、名字、身份及宗谱的记载,没有一件是确实可靠的。
参考文献: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 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551.
3. Josephus,Flavius.
The Works of Josephus. Trans. William Whiston.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87. 475.
4. 同2。
5. Morton, Mark and Noble, Gail.
The End: Closing Words for A Millennium. Winnipeg: Bain & Cox, Publishers, 1999. 2.
6.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4.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54.
7. Zacharias, Ravi“Questions I Would Like to Ask God” RZIM. April 9, 2006.
http://www.rzim.org/resources/jttran.php?seqid=48.
8. Miller, Robert J.
Born Divine: The Births of Jesus & Other Sons of God. Santa Rosa, CA: Polebridge Press, 2003. 189-191.
9. 同[8], 94-95页.
10. 同[8], 133-141页.
11. Graham, L.M.
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 New York, NY: Citadel Press,1991. 304.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