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圣经》(转贴)

四、挪亚是否是华人的祖先
  按照《圣经》创世大洪水的记载,挪亚理所当然地成了现代人类共同的祖先。有人说华人是挪亚的儿子闪的后代,还有人说是他另一儿子雅弗的后代,但这些都是凭空猜测,因为在《圣经》中华人是不存在的--如同被神彻底遗忘的民族。在旧约中,耶和华总是对他所喜爱的人许愿,要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像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沙子一样繁多。在如今的地球上,中华一族最盛,然而华人的传承在《圣经》中却找不到记载;反过来,犹太民族人口稀少,而他们的传承在《圣经》中却记述得清清楚楚。
  于是,中外就有一些人想在中国人自己的历史文献中找到证据。但迄至今日,他们的尝试都很不成功,出示的所谓证据大部分是些牵强附会的文字拼凑。例如,把《天问》中“登立为帝”的“登”解释为亚当,把《老子》中的“夷希微”解释为耶和华,把女娲当作夏娃或挪亚,等等。显然这些都毫无说服力,然而终于有一个字让他们感觉到很有根据和份量,那就是在华人信徒中广泛流传的“船”字。他们把它解释为“舟加八口”,八口就是指挪亚一家八口,以此证明挪亚大洪水的存在,以及我们的祖先是根据挪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了“船”字。
  “舟”是个独立完整的字,“船”是由它衍生而来。像“铅”和“沿”一样,“船”的右部只是个声部,里面的“八”是由“两点水”笔划演变而来, 而不是“八”的意思。《说文·舟部》曰:“舟者,船也”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舟”在殷虚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而“船”在《老子》及《十三经》中都还不存在。孔子是中国第一位教育家,在当时可称得上学通古今,而他都不曾使用“船”字。显然,“舟加八口”又是一个拆(猜)字游戏而已。
  中国史前大洪水神话主要是说:共工撞翻天柱,顿时天塌地陷,天河倾泻,导致了天下大洪水。女娲同情人类的苦难,就融炼七彩石来补天。这与《圣经》中草菅人命的大洪水故事有天壤之别,故事中也没有方舟的影子。女娲与挪亚也是玉瓦之别:一个是女性,另一个是男性;一个是顶天立地,造物造人的神氏,另一个却是把自己和动物一同关闭起来,束手等待洪水消退的凡夫俗子。
  《圣经》中的创世大洪水年代(按詹姆斯·阿瑟主教的推算,在公元前2349年左右),中国正处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2000年,传说的炎帝、黄帝所处时期)。龙山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约公元前4800-2500年)和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2400年),下启二里头文化(约公元前2000-1600年,相当于传说中大禹建立的夏朝),是华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承载这段上下几千年历史的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地坐落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被发掘的珍贵文物资料层出不穷,它们清晰地再现了当时各种文化相互影响、整合的复杂关系以及此消彼长的变迁路线,但从中完全找不到整个华夏文明的形成曾被特大洪水摧毁或中断的迹象。比如,著名考古学家蔡运章教授在《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一文中指出:中国古代自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前期文化 ,约公元前7000-5000年,传说的伏羲氏所处时期)至汉魏时期器物上常见的单字、刻画符号和图形文字,分布广泛,一脉相承。这些符号和文字大都独立刻铸在器物(或铭文)的特殊位置上用来反映八卦之象,是中华先民"制器尚象"习俗的产物和反映15

  全球华人从文化意义上都认同自己是龙的传人,世界其他民族也很尊重我们这一文化传统,但是,如果有人根据《易经》、《山海经》等古籍中的记载,就声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真乃神龙的后代,而其他民族都是蛮夷的子孙,这必然会贻笑于天下;同理,古犹太人认为自己与神之间有种特殊的契约关系,我们也尊重他们这一文化传统,然而如果有人坚持以《圣经》的记载为根据,就声称犹太人确是神的选民,而中华民族及其他许多民族都是在神面前可忽略不记(计)的二等公民, 这是不是同样荒唐可笑呢?

参考文献:
15. 蔡运章:《远古刻画符号与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原文物》, 2001(4).
 
五、“完美”的挪亚“不完美”的神
  按照《圣经》的描述,世间人海茫茫,当时却只有挪亚一人是完美的义人(创6:8-9 )。但按照基督教教义,自从人类祖先偷吃禁果(犯下了“原罪”)之后,人类就不再是完美的了,神为此也严厉惩罚了人类,说明神已经接受了“人类不再是完美的”这个既定事实,那么挪亚怎么还可能是完美的呢?神又为什么还会要求或希望人类表现完美呢?为了“挽救”不完美的人类,神几乎把人类灭绝,然而,被神挑选出来的“完人”挪亚及其后代最终还是走向了败坏,那么神实施洪水大灭绝是不是又显得毫无意义呢?
  刚生下来的婴儿或还没有出世的胎儿,他们除了有挪亚亦有的所谓“原罪”之外,当然比挪亚更纯洁无邪。耶稣也曾说:“凡要承受神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可10:15)那么,为什么连他们也要遭此厄运呢?现在有些教会,一方面不区分具体情况地坚决反对一切堕胎,另一方面又为创世大洪水杀害婴儿及胎儿辩护,这显然前后失据。
  人类败坏了,却殃及无辜的动物,甚至那代表基督的羔羊;当捕食弱小动物时,鲨鱼就像豺狼一样血腥凶残,而神却会偏爱并“赦免”所有的海洋动物。
  因此,旧约创世大洪水传说难免给人这样的印象:“不完美”的神挑选了“完美”的挪亚,去执行一项“不完美”的计划。其结果是,被拯救的人类却背离“完美”越行越远--在创世大洪水过去两千多年之后,神又要对人类实施新的拯救,于是让自己的亲生子降临人世!   
 
第四章 耶稣真假之谜


  千百年来,象征耶稣的十字架高高耸立在一座座庄严神圣的教堂之上,受到一代代基督徒的顶礼膜拜。以文字、图画和音响等各种形式对耶稣的赞美就如同滔滔江水。有人为他哭泣,有人为他歌唱,有人为他事奉终生,还有人甘为他付出生命--其神圣性和真实性不容置疑。有很多人虽然不信耶稣为神,却相信他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基督教的创始人。   也有一些信徒认为,旧约中存在太多的错误,显然已经过时了,它只是犹太人与神之间的约定,但自从基督耶稣诞生后,神与整个人类达成了新的约定,这就是以四福音书为核心的新约。这种观点虽然不像马吉安的观点那么偏激,但恐怕大多数信徒仍然要反对,他们认为新约是旧约的自然延续--新约一开篇就描述了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再从大卫到耶稣的详细传承(太1:1-17),并且新约中的神仍然是旧约中的神。如果旧约不可靠,新约也就失去了被信的前提。例如,通过第二章的分析我们得知,旧约中创世造人的故事应属人造神话,所谓的“原罪”自然也是出自臆想,然而新约却认为耶稣降世就是为了给世人赎罪(约1:29);同样,我们在第三章已论证,历史上不曾发生过旧约中所描述的全球大洪水,然而新约中的耶稣却对此信以为真(太24:34-39)。长期以来,专家学者们对新约的客观可靠性以及耶稣人物的历史真实性提出了大量诸如此类的质疑。
 
一、四福音书简介
  四福音书是耶稣生平传说的主要来源,被许多基督徒奉为整个《圣经》的灵魂。其实,在教会把目前的四福音书确定为正典之前,在罗马帝国各地曾流传着数十种不同的福音书,其中有些福音书的内容一定会让现在的信徒感到困惑和震惊,比如<马可秘密福音>中竟记载耶稣有同性恋行为,<腓力福音> 中又显示耶稣与抹大拉的妓女马利亚结过婚,这就是全球畅销书《达·芬奇密码》所传达的争议性观点之一。
  不少人以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及<约翰福音>都是以真实作者的名字命名的,其中的马太和约翰还是十二门徒之一,不过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下面请看美国天主教主教团对四福音书的一些介绍1
  <马可福音>是四福音书中成书最早的书卷,完成于公元70年前不久,其作者不详(传说是门徒彼得的翻译马可,但证据不充分)。<马可福音>的早期手抄本,在记叙妇女们发现耶稣的空墓时,于马可16:8处突然结束,目前人们看到的关于耶稣复活的结尾是后人加上去的(可16:9-20)。
  <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都参考了<马可福音>及“Q”文本(当时在犹太人中流传的一份箴言集),它们作者的身份都无法确定。由于它们曾提到耶路撒冷被毁一事(太22:7;路13:34-35;19:43-44;21:20),从而可以判断它们都完成于公元70年之后。<马太福音>之所以排在四福音书之首,是因为它曾被认为是创作最早的福音书。
  著名的Easton圣经字典在介绍<马可福音>时指出:在<马可福音>总共662节文字中,有多达406节被<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共同引用,另有145节被<马太福音>单独引用,又有60节被<路加福音>单独引用,没有被它们引用的内容只有51节。因此,人们把<马可福音>与<马太福音>及<路加福音>一道合称为<对观福音>。
  <约翰福音>与三<对观福音>的内容和风格迥异,完成于公元90至100年左右。专家分析指出,它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作品,因为其开头和结尾与其他部分的写作风格完全不同,而且各部分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不一致,例如它在记叙耶稣被捕之前给门徒们的说教部分就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结尾(约14:31及18:1)。
  由此可见,四福音书之间存在转抄、更改及不一致等现象,因此它们所记载事件的客观可靠性也就值得商讨。下面就让我们翻开各福音书,一同对耶稣的诞生、传教、受难及复活等来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The New American Bible. December 09, 2002. United States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April 8, 2006.http://www.usccb.org/nab/bible/index.htm .
 
二、耶稣的诞生
(一)圣诞日的来历
  自从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人把西方五花八门的节日也引进了国门,每年的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及圣诞节在商家的大力炒作下一个接着一个热闹登场,其中声势最大的当然是圣诞节。对大多数人来说,圣诞节也许与其它节日一样只是给平时平淡的生活增添些情趣,可对许多基督徒来说,它却是一个神圣的节日, 他们相信12月25日就是耶稣的诞辰日。
  在旧约中,对四千多年前的创世纪大洪水事件的描述,如什么日子降大雨,什么日子洪水开始消退,什么日子地面水干等都有明确的日期记载,但在新约中,对耶稣降生这么重要的事件,却没有明确的日期记载。
  <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8-16.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路加2:8-16中说,当天晚上有一些牧羊人见证了耶稣的降生,然而犹太人通常只在十月份左右的晚上才会在户外看守羊群,而不会在天寒地冻的十二月底的夜晚。《新天主教百科全书》告诉我们,早期基督徒并没有庆祝圣诞的传统。到2世纪末左右,基督教各派对耶稣的降生日都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比如义子派(Adoptionists)认为耶稣的生日是4月9号或20号,而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基督徒则把圣诞日定于5月20日或11月18日,等等。3世纪的著名神父欧里根(Origen)甚至反对庆祝圣诞,他说:“只有罪人才庆祝他们王的生日(如希律王和法老的生日),而基督徒只庆祝自己的死日,即升天堂获得重生的日子。”目前已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人们后来采用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诞辰日,这其中牵扯到太多的传说,有的说是来自于异教神(太阳神)的生日,有的说是根据圣烛节或光明节等来确定的。最早记载12月25日庆祝圣诞的是公元336年的罗马年鉴2
  根据马太2:1路加1:5-31的记载,耶稣是诞生在希律王当政时期。专家们公认希律王死于公元前4年,因而一般教会都把耶稣的降生定在公元前 6-5年。然而,路加2:1-2又这样记载:当居里扭(Cyrenius)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约瑟带马利亚去伯利恒报名注册,并在那里生下耶稣。根据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夫(Josephus )在《犹太古史》中的记述,居里扭是在公元6-7年做叙利亚省的巡抚3。很少有专家对约瑟夫关于居里扭的记载有异议,因而各福音书对耶稣降生之年的记载相互之间有出入。《新天主教百科全书》也认为<路加福音>中关于罗马帝国普天下人报名注册的记载没有可靠的依据4
  众所周知,现在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公元记时系统是按传说的耶稣降生之年设置的,基督徒称公元1年为主年(也有人称公元0年为主年),公元前为主前,公元后为主后。那么耶稣的降生之年,又为什么定在主前6-5年,而不是主年呢?这主要应该责备一个名叫帝安尼修斯·爱克古司(Dionysius Exiguus)的僧人。公元525 年,爱克古司受教皇委托,为了荣耀耶稣,把以古罗马的创立为基准的记时系统改为以耶稣的降生为基准的新记时系统,并决定用新记时系统将所有历史事件重新定期5。可惜他算错了4-7年,结果就酿成了延续至今的尴尬6。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完全与“主”无关。
(二)童女生子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访谈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有一次被人问到:“如果要你从历史人物中挑选一人来采访,你会挑选谁?”拉里说:“基督耶稣。”那人又问:“那么你最想问他什么问题呢?”拉里回答说:“我想问他是否真的是处女所生。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将为我确定历史。”7。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圣经》中寻找到答案呢?
   <马太福音>说,耶稣的降生在旧约中早有预言: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太1:22-23)
  这显然是指旧约以赛亚7:10-16中的预言:
  耶和华又晓谕亚哈斯说,(以赛亚7:10)
  你向耶和华你的神求一个兆头。或求显在深处,或求显在高处。(以赛亚7:11)
  亚哈斯说,我不求,我不试探耶和华。(以赛亚7:12)
  以赛亚说,大卫家阿,你们当听。你们使人厌烦岂算小事,还要使我的神厌烦吗?(以赛亚7:13)
  因此,主自己要给你们一个兆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7:14)
  到他晓得弃恶择善的时候,他必吃奶油与蜂蜜。(以赛亚7:15)
  因为在这孩子还不晓得弃恶择善之先,你所憎恶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见弃。(以赛亚7:16)
  然而,这是一个针对犹太国王亚哈斯的预言。当时亚兰国及以色列国正准备攻打犹太国,以赛亚告诉亚哈斯:神将会保护他,到时会先给他一个兆头--“童女”怀孕生子,并且会给那男孩取名“以马内利”(“神与我们同在”的意思)。从以赛亚7:16的内容又可以判断,此预言必在亚哈斯的有生之年就应验,因此它肯定不是关于500年后耶稣降生的预言。
  著名《圣经》专家罗伯特·米勒(Robert J. Miller)教授在《神圣降世--耶稣及神的其他儿子们》一书中指出:在古希伯来语及希腊语中没有表达“处女”(童女)的专门词汇,“处女”的意思必须通过上下文来表达8。在希伯来文旧约中,以赛亚7:14中的almah只有“年青女子”的意思 ,《七十士译本》将almah译成希腊字parthenos,也是“年青女子”的意思。<马太福音>的作者是参照《七十士译本》并使用希腊文进行创作的,所以他在马太1:22-23中用的是parthenos,但却有意把它置于可以暗示“处女”的上下文中,因此早期英文版《圣经》的译者把此处的parthenos译成virgin(处女),而且不知是否有意,他(们)竟把以赛亚7:14中的almah也译成了virgin(处女)。许多现代英文版《圣经》(如Revised Standard Version,Bible in Basic English,New English Bible,等等),已将以赛亚7:14中的virgin(处女)更正为young woman(年青女子)9。中文和合本以赛亚7:14中所使用的“童女”也显然是指“处女”。这就是我在第一章中提及的:中文和合本译者不是按希伯来语旧约及希腊语新约,而是按早期英文版《圣经》进行翻译的,因而当早期英文版出错时,中文和合本就出现同样的错误。
  米勒教授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说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受了古希腊英雄传记的影响,而编造了耶稣神奇降世的故事。古希腊人相信,杰出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成就一般人所达不到的事业,都是因为他们有一定的神性,他们的丰功伟绩是从一出世就命中注定的。在伟大运动员、征服者、国王及哲学家的传记中,他们经常被描述成有人间的母亲和神性的父亲。例如,传说希腊的亚里山大大帝,其母亲是奥林匹亚斯王后(Olympias),父亲则是雷神宙斯(Zeus);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凯撒(Caesar Augustus),其母亲是阿提亚(Atia),父亲则是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等等10
  根据<马太福音>的记述,开始时只有约瑟自己知道马利亚未婚先孕,但他不想羞辱她,就想暗暗地把她休了,后来是由于听了天使托梦中的说明才娶她为妻。约瑟既然怕羞辱马利亚,自然也担心自已被人耻笑,所以他把一切都安排得完全像一个正常的婚姻。那么后来他又为什么会公布“真相”?人们又凭什么相信马利亚是处女生子呢?各福音书对此都没有作任何说明。严格说来,如果不经过妇产检验作公证,客观上是没有办法让人们确信马利亚是处女身怀孕的。
  由此可见,<马太福音>的作者是根据一个早应兑现的预言,不当使用希腊字parthenos (年青女子),并模仿异教中的英雄传记而编造了这个“童女生子”的故事。它只用一个无法考证的托梦作为依据,既无人证,又无物证,更无科学根据。历史上,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欧里根、教皇西利斯(Siricius)以及圣奥古斯丁等都不信“童女生子”。美国第三任总统、《独立宣言》的撰稿人托马斯·杰斐逊曾经指出:“总有一天,人们将会把超自然的父(神)让耶稣从处女子宫神奇诞生的故事,看成宙斯从脑子里生出雅典娜之类的寓言。”11
<A name=c3>(三)是否是拿撒勒人
  <路加福音>中说,约瑟和马利亚住在拿撒勒,因为临时回老家伯利恒注册,所以才在伯利恒生下了耶稣。耶稣出生8天后(满了洁净的日子),父母就带着他去耶路撒冷办事(行割礼等),之后他们就返回了拿撒勒,并且每年的逾越节耶稣一家人都要上耶路撒冷去守节期(<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1-41.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路2:1-41)。
  然而,<马太福音>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与<路加福音>完全不一致的故事,一个类似摩西出生后大难不死的故事:约瑟和马利亚原本不是住在拿撒勒,而是住在伯利恒,马利亚从圣灵怀孕生下耶稣。希律王得知此事就心里不安,于是想立即除掉耶稣,为此他杀死了伯利恒及四周所有两岁以下的幼童。约瑟梦中受天使指示,带着马利亚和耶稣逃到埃及躲过此劫,直到后来天使通知他希律王已死,才带着耶稣母子返回犹太。又为了躲避希律王儿子的迫害,他们就定居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城(见图4),认为这是要应验先知关于耶稣将成为拿撒勒人的话(太1:18至2:23),可是在所有正典旧约书卷中却没有任何一处提及过拿撒勒城。
  这样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我们到底该信哪一个呢?


map.jpg


图4.传说耶稣时代的巴勒斯坦
(四)为耶稣正名
  耶稣的希伯来文名字是YEshua或YAHUSHUA,有“耶和华救赎”的意思。由于很难把它翻译成希腊语,结果耶稣的希腊文译名Iesous既与原名发音不同又没有任何意义。最早的英文KJV版翻译者又把Iesous译成英文Jesus,与希伯来原名的发音已完全不同,也不表达任何意思。中文“耶稣”的发音近希伯来原名,但已失去了原名的“救赎者”涵意。
  “基督”是耶稣的头衔,其希伯来原文是Moshiach,“被涂膏油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最初用它来称呼君王、大祭司及勇士等,比如大卫及所罗门都是“被涂膏油者”。后来“基督”演变成特指那即将到来的、并要把以色列人从外族解放出来的“犹太人的王”。将其翻译成希腊文是Khristos,再翻译成英文Christ。很显然,中文、英文及希腊文的“基督”都没有保留其原文的发音和意义,这与把它翻译成任何别的名称没有多少分别。
  Moshiach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Messiah(弥赛亚),所以有很多虔诚的英美国家的基督徒提倡将“基督耶稣”改称为“弥赛亚耶是华” (Messiah Yeshua),基督教自然应称为弥赛亚教,基督徒也应称为弥赛亚徒。他们认为正确地称呼他的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基督徒是奉他的名受洗(<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tu2-38.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徒2:38), 奉他的名称义(林前6:11),因他的名而可以有求必应(约14:13),因他的名得生命(约20:31),总之,一切要奉他的名(西3:17)。可是在两千年的基督教发展史中 ,世人却一直在用那些面目全非的名称呼他。
(五)身份的困惑
  根据<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2-8-38.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路加2:8-38的记载,天使让一些伯利恒的牧羊人见证了救世主基督的降生,于是他们四处宣传此事。在耶路撒冷,又有公义虔诚的西面及德高望重的女先知亚拿见证和宣传耶稣的基督身份。另外,施洗者约翰一家也知道耶稣是神的儿子。因此,像“拿撒勒的木匠约瑟的儿子耶稣是神的儿子基督”这样一个重大的消息,应该很快就会传遍整个犹太地区(参见图4)。
  然而,经过30年(宣传)之后,当耶稣出来传教时,人们竟完全不知道他是基督。当施洗者约翰刚从旷野里出来传教时,犹太人却差祭司去问他是不是基督(约1:19-22);当附在人身上的鬼认出耶稣的身份时,耶稣却叫他们不要说出去(路4:41);耶稣还一再要求门徒们不要向外透露他是基督(太16:20)。耶稣在家乡也完全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人们喜欢用“那木匠的儿子”及“雅各,西门的长兄”等称呼他,因为不信他,厌弃他,竟想将他推到山崖下去(太13:54-58)。连他的亲友都不尊重他,竟敢说他癫狂了(可3:21)。
  另外,犹太人信奉唯一神,很难接受和容忍一个凡人是神的儿子,因此那些宣传此事的人及幼年的耶稣在一开始就应该会遭受迫害,而不用等到耶稣30岁时因在传教中说了僭妄的话(自称是神的儿子)。
  (六)宗谱的混乱
  中外历史或传说中,有许多旷世豪杰及其拥护者都利用高贵的血统来增强感召力,福音书似乎也不例外,在多处说耶稣是大卫王的种子(后代)。然而,各福音书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却非常混乱。在<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1-6-16.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2.html#">马太1:6-17中,从大卫到耶稣共有28代,耶稣是大卫之子所罗门的后代,耶稣的祖父是雅各;而在路加3:23-31中,从大卫到耶稣却多达43代,耶稣又是大卫另一儿子拿单的后裔,耶稣的祖父变成了希里。
  不少基督教学者曾尝试解答这个疑惑。有的认为,<马太>是为了证明耶稣家谱的合法性(legal descent),<路加>则是为了凸显耶稣家谱的血缘性(real descent);而另一些人则相反,认为<马太>是强调血缘性,<路加>是证明合法性。虽然双方的观点莫衷一是,但他们的主要根据却都来自于公元3世纪一封基督徒的书信。为了让<马太>与<路加>中的家谱取得一致,亚非利加努(Sextus Julius Africanus)在那封书信中发挥了超级想象力。他推断:耶稣的曾祖父(马但)与其曾外祖父(玛塔)是兄弟,并因其中一人早逝而娶了同一女子为妻(遗孀照利未人律法改嫁),而且更奇怪的是,耶稣的祖父(雅各)与他的外祖父(希里)又是兄弟,也因一方早逝而先后娶了同一女子为妻。另外,亚非利加努还声称:马利亚是希里的女儿, <路加>中的约瑟是以女婿当子的身份被列在家谱之中。很难想象,如果耶稣前三代有这么希奇复杂的家史,《圣经》中竟然会没有任何记载和说明!不但亚非利加努的推测毫无根据,而且专家们对他本人的情况也知之甚少。
  <马太>关于耶稣宗谱的记载不只与<路加>有出入,而且与旧约中的许多记载也有矛盾。 在马太1:8-9中,从约兰到约坦中间只隔了一代(乌西亚),而在代上3:11-12中,在约兰与约坦之间却有四代:亚哈谢(即乌西亚)、约阿施、亚玛谢及亚撒利雅。有学者解释说,这是<马太>作者为了暗指耶稣是大卫宝座的合法继承人,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个每期十四代的三期家谱,因为犹太人的数字是用字母表示的,“十四”(4+6+4)代表“大卫”(DVD)。难道为此竟不作任何说明就删减宗谱中的经承人,以致于说约坦是他的曾曾曾曾祖父乌西亚所生?另外,在马太1:11中,耶哥尼雅是约西亚的儿子,而在代上3:15-16入中,耶哥尼雅却是约西亚的孙子(约雅敬的儿子)。而更令人难于置信的是,这个耶稣直系宗谱中的祖先耶哥尼雅,却是耶和华要抛弃的一枚“戒指”,耶和华曾发誓要让他无子,让他的后裔无一人得亨通,并特别指明不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耶22:24-30)。
  对耶稣的宗谱这么严肃而重要的记载,《圣经》竟出现了如此多的矛盾,自然让人怀疑它们是由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的来源进行编造而得来的产物。
  因此完全可以客观地说,各福音书关于耶稣的出生时间、出生方式、出生背景、名字、身份及宗谱的记载,没有一件是确实可靠的。

参考文献:

2.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 3.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551.
3. Josephus,Flavius. The Works of Josephus. Trans. William Whiston. Peabody, Mass: 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 1987. 475.
4. 同2。
5. Morton, Mark and Noble, Gail. The End: Closing Words for A Millennium. Winnipeg: Bain & Cox, Publishers, 1999. 2.
6.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Edited by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Vol.4. Washington, D.C.: Thomson/Gale, 2003. 754.
7. Zacharias, Ravi“Questions I Would Like to Ask God” RZIM. April 9, 2006. http://www.rzim.org/resources/jttran.php?seqid=48.
8. Miller, Robert J. Born Divine: The Births of Jesus & Other Sons of God. Santa Rosa, CA: Polebridge Press, 2003. 189-191.
9. 同[8], 94-95页.
10. 同[8], 133-141页.
11. Graham, L.M. 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 New York, NY: Citadel Press,1991. 304.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三、耶稣的传教
  一般信徒都以为耶稣有3年左右的传教经历,但从各福音书(特别是<约翰福音>)中很多像“当天”、“次日”及“再过几天”等描述及耶稣传教所走过的路径可以推测,从他受洗到受难的这段时间不会超过几个月。就是说,耶稣是在死前几个月才开始招收门徒及传教,甚至才第一次行神迹(约2:11)。除了<路加福音>简单地提及耶稣12岁时在耶路撒冷的殿里与教师论辩一事,四福音书的作者似乎对耶稣30年漫长的人生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找不到值得记载的重要事件。
  在历史上,神学家们或过份强调耶稣的神性,或过份强调他的人性,彼此之间因而发生激烈的冲突。与神“三位一体”的圣子投胎人间,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因为只要是凡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其能力、智力及道德水准就有局限。这也正是各福音书在描述耶稣短短的传教经历时处处反映出来的问题。
(一)不能称呼的父母
  耶稣从来没有当众认马利亚为自己的母亲,而是称她为“妇人”。耶稣这样做显然是在公开表明自己神圣的身份,然而这却与他刻意要隐藏自己身份的记载相矛盾。
  各福音书中,耶稣的父亲约瑟后来似乎从人间蒸发了,既不与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在一起,也不跟随耶稣传福音。这可能的原因是,如果让约瑟参与在情节中,作者们不知道让耶稣怎么称呼他。古犹太人像大多数其他民族一样不直接称呼自己父母的名字,但让耶稣称约瑟父亲,简直就是亵渎神,所以约瑟的存在就成了宣传耶稣是神的儿子的最大障碍。
<A name=c2>(二)不合情理的受洗
  很多信徒对施洗者约翰为耶稣施洗感到困惑:受洗本是为了让人悔改(<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tu19-4.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3.html#">使徒行传19:4),洗去人身上的罪恶,而耶稣是与神“三位一体”的圣子,当然是神圣无罪的。约翰说应该是他受耶稣的洗才对,耶稣却坚持说暂让他尽诸般的礼(马太3:15)。耶稣在平时很在乎身份,而对待这种原则性的神圣大事却降格屈尊。
  关于耶稣与施洗者约翰的身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各福音书中还有许多令人困惑的记述。例如,约翰已知耶稣的真实身份(目睹了圣灵像鸽子一样降落在他身上),却在被捕入狱后又差两门徒去质问耶稣的身份(马太11:2-3)。反过来,耶稣多次称施洗者约翰是先知以利亚(马太11:11-1417:12-13), 而约翰自己对此却给予否认(约翰1:19-21)。再如,希律王明知耶稣在约翰死之前就已在传教,并且还行了许多引起轰动的神迹,然而在约翰死后,希律王却猜测耶稣是约翰复活了,并怀疑他所行的异能也是从约翰来的(马可6:14)。
(三)不再神圣的律法
  虽然耶稣在传教时说过律法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除,他降世不是来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律法(<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5-17-18.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3.html#">太5:17-18),然而在各福音书中,耶稣却又经常否定和纠正旧约律法和教条,请看下面一些事例:
  旧约多处强调凡行奸淫的都要被处死(利20:10-12),而耶稣通过对一个行淫的妇人的处置来教导世人要宽容(约8:3-7);旧约说男人只要对女人不喜悦就可以写封休书打发她离开(申24:1),耶稣则认为除非妻子犯了奸淫罪,否则不许离婚(可10:2-12);旧约规定必须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申6:13),耶稣则教导不可指天指地发誓--什么誓都不可起,重要的是要诚实(太5:34-37);旧约多处劝人以命偿命、以牙还牙(出21:23-25;利24:19-20;申19:20-21),而耶稣则特别教导世人不要与恶人作对,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脸,连右脸也转过来由他打(太5:38-39);旧约经常教人要恨自己的敌人(诗3:7;18:37-40;139:19-22),耶稣则教导世人要爱仇敌(太5:44),等等。
  公元2世纪的马吉安曾极力宣传新约中的神不是旧约中的神,如此看来他的观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
(四)不尽完美的言行
  上面的事例表明,新约已发展出许多比旧约更高的道德标准。然而,各福音书对耶稣传教的描述却远非尽善尽美。请看如下一些事例。
1.教导世人冷酷无情
  有一次,一个门徒想回去埋葬自己的父亲,却被耶稣阻止(<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8-21-22.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3.html#">太8:21-22),很难想象这会是教导世人“要尊敬父母”的同一人所为。耶稣还多次教导世人要骨肉相争: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太10:21)
   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分争。从今以后,一家五个人将要分争,三个人和两个人相争,两个人和三个人相争。父亲和儿子相争,儿子和父亲相争。母亲和女儿相争,女儿和母亲相争。婆婆和媳妇相争,媳妇和婆婆相争。(路12:51-53)
  让世人这般六亲不认、冷酷无情,很可能是基于世界末日很快就要到来的说教。
2.并不宽容
  在路加10:10-14中,耶稣告诉门徒,如果有不接待他们传教的,就要诅咒他们在审判日比所多玛、推罗及西顿人的下场还要惨;在路加11:42-54中,耶稣又一连使用了六个“有祸了”来指责法利赛人及律法师,比如他说律法师的祖先杀害先知们的血债都要归到他们这代人身上。另外,他许多关于永刑地狱的说教也与他宽容、仁慈的形象不符。
3.虐待动植物
  有一次,耶稣为了满足污鬼的请求,竟把污鬼赶进约2 000头猪的身体里,导致它们全部闯下山崖,投入大海而死(可5:12-13),令人触目惊心!又有一次,耶稣在早晨回城的时候饿了,在路旁正好看见一棵无花果树,但在树上没有找到果子(因为不到季节),于是诅咒那棵树,使它立刻干枯而死(太21:18-19)。
4.歧视与偏见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可4:11-12)他竟会担心“外人”因获得真知而得赦免?!
  有个外邦的妇人苦苦恳求耶稣为其女儿解除被鬼附身之苦。耶稣先是不予理睬,说自己奉差遣只为照看以色列人迷失的羊。在那妇人再次哀求后 ,他却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于是那妇人就卑躬屈膝地自认为是桌下乞食的狗,请高贵的主人施舍一点从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他这才软下心来为她女儿赶鬼(太15:22-27)。
  当然,各福音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树立耶稣伟大而高尚的救世主形象--他鼓励人们要爱人如爱已,要宽容和博爱,甚至让自己经受极端的苦难和屈辱来承担世人的罪孽,但福音书中类似上述的种种败笔则让我们认识到:耶稣光辉灿烂的美好形象,其实是由一些道德和智力都有缺憾的凡人构思、描绘出来的,从而就难免留下一些污点和阴暗面。
(五)不相一致的记事
  当耶稣受洗时圣灵说了什么,耶稣是何时带三门徒上山显身,是何时向门徒预告他将受难,在最后的晚餐上撒但是何时进入犹大,各福音书对耶稣传教经历中大量诸如此类事件的记述彼此之间很不一致。这些不一致并不是著述风格的不同或记述重点的不同,而是简单事实和逻辑方面的不一致。下面就列举几个信徒们较熟悉的事例。
1.谁是十二门徒
  在<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10-2-4.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3.html#">马太10:2-4马可3:16-19中,耶稣指定的十二门徒包括了达太,但在路加6:14-16中却没有达太,而被雅各的儿子犹大所代替。因此,人们至今无法确定十二门徒到底包括谁。很难想象,如果十二门徒的确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他们自己或他们的追随者在记录如此重要且如此简单的事件时竟会犯如止明显的错误。
2.四十天受魔鬼试探
  在三<对观福音>中,耶稣离开施洗者约翰之后就径直去旷野呆了40天。在那里,他戳穿了撒但一个又一个试探。令人困惑的是,耶稣分明知道那是撒但,却还会跟着他,并一次又一次被他试探。神不是不可能被邪恶试探吗?(雅1:13)连那些附在人身上的小污鬼都能认出耶稣的身份(路4:41),魔头撒但当然也知道耶稣的身份,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试探呢?撒但还站在最高的山上让耶稣看天下所有的王国,似乎撒但和耶稣都不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约翰福音>却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或更准确地说,是明确地否认了此事的存在,因为它说在约翰为耶稣施洗并见证了他是神的儿子之后的次日,耶稣就开始招收门徒进行传教(约1:19-39)。在<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中, 耶稣在被撒但试探之后从旷野出来,闻知施洗者约翰已下监狱,就去加利利传教,他在加利利最早遇到的门徒是西门(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然而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是在去加利利之前就开始招收门徒,最早遇见的是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和另一门徒,而且此时施洗者约翰并没有下监狱。可见,彼此在时间、地点及人物各方面都不一致。
3.五饼二鱼
  在<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中,施洗者约翰死后不久,耶稣在加利利海南面的野地为很多人治了病。天晚了,门徒们想打发众人去附近村里买吃的,耶稣说不用,就将5个饼2条鱼掰开分给大约5 000人吃(可6:34-53;太14:13-34)。然而在<路加福音>及<约翰福音>中,“五饼二鱼”神迹却是发生在加利利海北面伯赛大城的野地或山上(路9:10-17;约6:1-13)。   实际上,<马可福音>及<马太福音>还记载了第二次类似的神迹,耶稣用7个饼和几条鱼喂饱了4 000人, 而且在耶稣行过两次分饼分鱼神迹后不久,门徒们就已经把它们忘了或根本就不曾相信过(太16:5-10)。那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为什么要相信呢?
 
四、耶稣受难记
  耶稣的死与复活比他的诞生和言行更让广大基督徒产生心灵的震撼,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信条。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5:14中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就像有些信徒强调的,如果基督自己死后都不能复活,那么信他的人又怎么会有永生的盼望呢?但令人失望的是,各福音书对耶稣的死及复活的记述,就像对他的诞生及传教经历的记述一样,随处是可疑的内容,似乎都是为了某个预设的目的而编写的故事。
(一)为了出卖而出卖
  在三<对观福音>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分饼给门徒们吃,说那是他的身体,再拿葡萄汁给大家喝,说那是他为人类流的血,盛血的杯则是与人类立的“ 新约”,然后他指出门徒中有人将要出卖自己。在犹大走后,他心情极其悲伤地独自做长时间的祷告,一直到门徒们疲倦入睡。接着,犹大领着许多拿刀棒的人前来,并以亲嘴为暗号出卖耶稣。
  而在<约翰福音>中,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是为每个门徒洗脚,完全没有提及他用“血”与人类立“新约”这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在犹大走后,他心情平静地给门徒们作了一次马拉松式的教训(约13:31-18:1)。后来,犹大领着一队兵来,并没有以亲嘴为暗号出卖耶稣,而是耶稣两次主动问他们找谁,并且主动说明自己的身份。
  在具体描述耶稣如何指明犹大将要出卖自己时,各福音书不仅相互之间不一致,而且无一合乎情理。
  <马太福音>记载:正吃的时候,耶稣宣布门徒中有一个人将要出卖他。于是门徒们都很忧愁,个个问是不是自己,似乎没有一个是心境坦然而问心无愧的。当犹大问是不是他时,耶稣明确地回答说“是”,而门徒们听后竟然没有任何反应--突然从忧愁、疑惑状态变得麻木不仁。犹大听后既不认罪, 也不辩护。耶稣则继续给大家分饼敬酒,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26-20-30.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4.html#">太26:20-30)。
  <马可福音>对此的描述却与<马太福音>不寻常地一致,比如,马可14:21与马太26:24竟然一字不差:“人子必要去世,正如经上指着他所写的。但卖人子的人有祸了,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这里显然有抄袭的嫌疑,而且旧约中并没有此预言。
  <路加福音>描述的又是另一番情形:在分饼敬酒之后,耶稣才说:“看哪,那卖我之人的手,与我一同在桌子上。”于是门徒们互问这是指谁。可是,他们不继续查问清楚到底是谁将要出卖耶稣,却没头没脑地争论起谁可称为大(路22:14-24)。门徒们竟个个如此贪婪且无情无义。
  <约翰福音>讲述的情形更是南辕北辙:在耶稣说完有人要出卖他之后,门徒们也很想知道这人是谁,耶稣就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于是就蘸了一点饼递给犹大。犹大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然后耶稣对犹大说“你所作的快作吧。”耶稣就像在指挥撒但及犹大去迫害自己,而门徒们却不明白耶稣的话(约13:21-30)。门徒们又个个如此愚钝。
  新约关于犹大出卖耶稣的记载还有许多可疑之处,比如,耶稣一直是在公开传教,而且大祭司及文士早就想谋杀他,因此大祭司们完全不需要借助犹大的出卖就可轻易地找到耶稣。又比如,根据马太27:3-10记载,犹大后来看到耶稣被定罪就后悔了,把作恶获得的银元扔在殿里就出去上吊自杀,祭司长则用那钱买了一块田;而使徒1:16-18中却说,是犹大自己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之后就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这显然不是上吊自杀。按理,这样一个卖主的叛徒, 死后是一定要下地狱的,可是耶稣却曾经许愿:到复兴的时候,犹大要与其他门徒一道坐在十二个宝座上审判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太19:28)。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导,上世纪70年代在埃及偶然发现了公元300年左右的<犹大福音>手稿,经过专家学者长期秘密翻译、诠释后,终于在2006年 4月公开面世,并曝出惊人内容:犹大竟然是耶稣最知心、最疼爱的门徒。是耶稣自己要求犹大将他出卖,以便让他早日摆脱肉体的禁锢--让圣灵早日升天。犹大非但不是叛徒,而是为了成全主人而牺牲个人名誉的英雄12
(二)为了被捕而被捕
   在<马太福音>中,彼得为了抵挡犹大带来的兵丁而砍下了大祭司仆人的一只耳朵,耶稣却命令他收刀入鞘,并这样责怪他:“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现在为我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来吗?若是这样,经上所说,事情必须如此的话,怎么应验呢?”(<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26-47-56.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4.html#">太26:47-56)耶稣似乎做每件事,甚至被捕,都是为了要兑现旧约中的某个承诺,而且还要一边做一边解释,哪怕在这种危急场合下也不例外。
   而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在犹大带人来之前就吩咐门徒卖衣服买刀,以备即将来临的战斗。彼得后来是在请示了耶稣之后,才砍下那大祭司仆人的耳朵。凭着耶稣的大能,那些兵丁根本不可能制服他和众门徒,可是耶稣却说“到了这个地步,由他们吧。”(路22:47-51)于是自愿被捕。
   可见,<马太福音>中的耶稣是为了被捕而必须被捕,而<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则是为了被捕而只好被捕。
(三)为了钉十字架就无人反对钉十字架
  大祭司及长老一直想杀耶稣,但又不想在节日里杀他,因为担心民间生乱(<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26-5.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4.html#">太26:5)。他们的确很惧怕百姓,甚至不敢称施洗者约翰是从人间来的,因为百姓都认为他是先知(太21:26)。由于约翰自己都宣传他连给耶稣提鞋都不配,加之耶稣行了那么多的神迹,所以大祭司们要杀害耶稣应当会更加小心,可是他们后来偏偏就选在逾越节杀他,竟也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
  当彼拉多想释放耶稣时,众人被大祭司及长老鼓动,一致要求钉耶稣十字架,却听不到一丝为他求情辩护的声音。那么多被他治好的残疾人或绝症患者、死后被他救活的人、从魔鬼的折磨中被他解脱出来的人、用衣服及树枝铺路欢迎他进城的人、他的家人及门徒们,这些人当时都在哪里呢?
(四)为了称王而称王
  大祭司等控告耶稣的罪行之一是自称为“基督”(犹太人的王)。在各福音书中,当罗马巡抚彼拉多审问耶稣是不是犹太人的王时,耶稣都没有正面回答。而在士兵及犹太人责打、戏弄耶稣后,彼拉多竟让耶稣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来侮辱犹太人,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约19:5,14),并且在祭司长的坚决反对下,命令手下在耶稣的十字架上写“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彼拉多连杀耶稣都依从了犹太人,为什么又要如此严重地冒犯他们?他既然担心犹太人向该撒(凯撒)告发他放了自称为王的人,为什么却不怕他们向该撒告发他擅自封王这个更为严重的罪?而且还在那十字架上留下实实在在的凭证?
  在各福音书之间,有时长篇的叙事论事都一字不差,而固定在耶稣十字架上的简短名号却“一王各表”:“犹太人的王”(可15:26);“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太27:37);“这是犹太人的王”(路23:38);“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19:19)。
  这自然让人感觉又是一幕为了称王而称王的虚构场景。
<A name=c5>(五)为了不寻常的死而死得不寻常
  一般的犯人被钉十字架后,平均还可以再活两三天,而且很多犯人是经过长期关押、拷打后才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是在被抓的第二天就送上了十字架。在此之前,耶稣主要是被犹太人及罗马士兵戏弄,虽然也受了一些拷打,但所有福音书都没有显示那些是严重致命的拷打。由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导演的《耶稣受难记》曾轰动一时,然而影片中渲染的血腥暴力场面却是与各福音书中的描述完全不相符的。再说,耶稣只要摸一下就可治好大祭司仆人被砍下的耳朵,甚至可以让死人复活,那么鞭打又怎能伤他丝毫?然而,他在十字架上却只呆了短短的6个小时就断气了,比同时钉上去的另外两个犯人死得还要快。
  有人辩称耶稣是被有毒的醋毒死的,但这是没有根据的。一来,各福音书都没有说明那醋有毒;二来,如果犹太人有意要毒死他,就不会还想用打断他的腿的办法来使他尽快死去。
  耶稣断气前痛苦地大叫:“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太27:46),这与“三位一体”的“圣子”所应有的表现不相符,也与耶稣分明知道这是神的拯救计划不相符,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约翰福音>又让耶稣在很平静的状态下断气(<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y19-28-30.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4.html#">约19:28-30)。
  三<对观福音>中的耶稣死得很惨烈,不仅是由于他痛苦地大喊大叫,而且还因为它伴随着各种恐怖的异象:长达3个小时的昏天黑地、幔子断裂、大地震及鬼圣从坟里复活。但这么多如此震惊的事件,在<约翰福音>中却完全不存在。根据路加23:44中的记载,那长达3小时的黑暗天象是个普天下的事件,可是,除了三 <对观福音>之外,全球各地都没有任何关于它的历史记载。
  那些骇人的神迹,又似乎只是为了感动读者,对当事人却反而毫无震撼力。耳闻目睹了以上各种恐怖的异象,按道理绝大多数人都会像那百夫长一样,认识到耶稣确实是神的儿子。那些戏弄、拷打他的人,那些喊着要钉他十字架的人,都会吓得跪地求饶--请求神的宽恕。然而,在遍地黑暗的恐怖笼罩之下,兵丁们竟轻松地用苇子蘸醋给耶稣喝,并挖苦他。在耶稣刚断气,尸骨未寒之际,他们竟敢用枪去扎他的肋膀!十二门徒在耶稣被捕时个个逃之夭夭,但在见证了这么多惊心动魄的神迹之后,他们绝大部分人还是躲得无影无踪。耶稣在当日下午3时就断气了,而彼拉多到了晚上竟还不知道他死了(可15:42-44)。
  约翰19:35上说:“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可是,就算那人再说一百遍“是真的”,这一切给人的感觉还是像一个编造的悲剧。
  (六)为了复活而复活
  前面提及,<马可福音>在结尾关于耶稣复活的描述是后人加上去的。为了让人们相信耶稣的复活是真的,改编者开了一大堆空头支票:信的人就会有神迹相随、就会赶鬼、说新方言、手能拿蛇、喝了毒物也不受害、手触摸病人病就必好。而且也没忘记恐吓--不信的必被定罪。
  <马太福音>则用官兵严密把守及巨石封墓来增加耶稣复活的可信度,但这又明显与其他福音书所述不符。当马利亚告诉门徒们她看见耶稣复活了,门徒们却认为她在胡说。就在几天前,耶稣才把死去的拉撒路救活以及预言自已死后第三天要复活,门徒们这么快就将这些事抛到九霄云外了,反倒是祭司长们却对此念念不忘(<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m27-62-63.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4.html#">太27:62-63)。
  <路加福音>在这方面下的功夫就更大。首先,它将<马可福音>中两门徒与复活后的耶稣的短暂相遇(可16:12),改编成他们与复活后的耶稣的长时间接触(路24:13-35)。但他们在向复活后的耶稣介绍死前的耶稣时,只称他为先知,而不是称他为神的儿子或基督;又说他是他们素来所盼望的来救赎以色列人的, 而不是称他为拯救全人类的。后来,耶稣在向所有门徒显身时,为了证明自己不是魂,就叫门徒们摸他的手脚,并演示吃烧鱼,对他们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路24:46)。可是,人们在旧约中却找不到此预言。
  <约翰福音>为了增强可信度,就增加耶稣向门徒们显身的次数,并拉大每次显身的时间及空间距离,然而,它清楚记载的三次向门徒显身的情景,却没有一次与三<对观福音>所提到的显身记载相同。
  各福音书关于耶稣死后的记载还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尸体有没有按犹太人的传统在裹尸时就涂上没药和沉香?第三天是谁最早,又是什么时候来到耶稣的墓地?他们在墓内墓外遇见什么人?几个人?说了什么话?他们有没有转告他人?门徒中又是谁去了耶稣的墓?门徒们有没有按耶稣生前的吩咐及天使的指示去加利利拜见他?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查实。
  所有福音书对耶稣复活后的显身记载却有一个共同特点:耶稣都是在秘密场合下或在某种不清晰的状态下向他亲近的人们显现。比如,有两门徒与复活后的耶稣的长时间的接触,都是在眼晴被迷糊了且不认识他的情形下进行的(路24:13-35);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向门徒显现时,门徒们却不知道那是耶稣 (约21:4)。耶稣为什么不像原来传教时那样实实在在地显现在所有人面前呢?如果他显身给彼拉多、祭司长及文士们看,那不是更具震撼力吗?这就像现在的一些传教士,总是声称神在私下向他们显现或下达指示,而从不声称神曾通过电视讲话等来向全人类明示他的旨意。

参考文献:
12. Cockburn, Andrew. “The Judas Gospel.” National Geographic. May 2006: 78-95.
 
五、希腊史诗中的耶稣
  长期以来,《圣经》专家们一直以为福音书的作者们主要是按照犹太文士Midrash的传统,将旧约中的素材改编成新约中的故事。至于为什么编写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却出现如此之多荒诞不经的内容,他们无法给予满意的解释。令人欣喜的是,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美国克莱蒙神学院教授丹尼斯·麦克唐纳(Dennis R. MacDonald)的两部著作《荷马史诗与马可福音》及其续篇《新约是否模仿荷马》。麦克唐纳教授在其著作中用全新的视野和极具说服力的分析,终于解开了这个长期困扰世人的谜团13
  麦克唐纳发现,四福音书中成书最早的<马可福音>与古希猎的《荷马史诗》之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不仅有许多相似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而且对许多细节的描述都有相同的顺序。他列举了大量事实来证明,<马可福音>完全是在精心重塑《荷马史诗》中的人物,用于宏扬早期基督教的新观念。由于二者的许多相似主要反映在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在逻辑方面,而不是文字表面上的相似;另外,为了让普通大众都能阅读,马可(暂且当作<马可福音>的作者)没有采用玄妙高深的诗体,而是使用通俗易懂的散文体;加之故事场景从地中海地区换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并且作者还参插、使用了旧约及其他犹太书卷中的素材,以至于几千年来人们竟没能发现<马可福音>与《荷马史诗》之间的这种联系。
(一)《荷马史诗》的巨大影响力
  西方文学发源于古希腊,而《荷马史诗》又在古希腊文学领域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就像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西方一代代文人学者。古希腊许多著名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色诺芬、阿里斯托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曾引用过《荷马史诗》的内容。《荷马史诗》的极大影响力,一直延伸到罗马帝国年代甚至更晚时期,比如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就是模仿它,用拉丁文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罗马神话。《荷马》不但是文学作品的楷模,而且是古代人学习希腊语必须使用的教科书,学生们要不断地练习使用不同的词汇把《荷马史诗》改写成散文,甚至在写作其他题材的文章时也要模仿《荷马》。现已公认,马可主要是用希腊文创作<马可福音>的,因此他一定像那个时代的其他人一样,在模仿《荷马》方面应该有丰富的经验。
<A name=c2>(二)耶稣的原形是奥德修斯和赫克托尔
  《荷马史诗》是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组成,相传由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伊利亚特》叙述的是希腊与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几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故事开头,希腊王阿伽门农与希腊第一勇士阿基琉斯因争抢一名女战俘而发生激烈争执,导致阿基琉斯愤然离开战场,结果希腊人被特洛伊人打得节节败退。后来,阿基琉斯因自己的至友被杀而重返战场,并将特洛伊的头号英雄赫克托尔王子杀死。《奥德赛》是续接《伊利亚特》的剧情。特洛伊战争之后,希腊的另一位英雄,伊塔克的国王奥德修斯率领部队回家,在途中因为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遭遇海难,导致全军覆没。奥德修斯凭藉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在漂泊于大海的迷途中逃过了一劫又一劫。他的妻子珀涅罗珀,虽然不知其生死,但仍然想尽办法拒绝邪恶的贵族们的求婚,苦苦等待着丈夫的归来。奥德修斯在经历了十年的漂流历险之后,装扮成乞丐回到家乡,终于与妻儿团聚,并杀死了那些企图篡位的求婚者。
  麦克唐纳分析指出,马可主要是模仿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而创作了耶稣的故事,并让耶稣显得更富有同情心、更强大、更高贵而且经受更大的苦难。下面请看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
耶稣是神的儿子,奥德修斯是希腊主神宙斯的儿子,而且他们都是王又都是木匠。奥德修斯和他的儿子要恢复对伊塔克王国的统治,而耶和华和耶稣是要恢复神在犹太王国的荣耀。
奥德修斯的儿子和耶稣(耶和华的儿子)都是从像鸟一样的神灵那里获得了传承和权柄,接着就去面对敌人(求婚者和撒但)的挑战。
奥德修斯和耶稣的活动都遍及山区、荒野、村庄,特别是大海。
二者的随从都表现得贪婪、胆小、不忠和愚钝(以便衬托出主人的勇敢、自我节制和智慧),而且最后都没有经得住考验而背弃了主人;跟随奥德修斯的是一批水手,跟随耶稣的是一帮渔夫。
他们不但要面对想谋杀自己的僭取者(《奥》中的求婚者及<马可>中的犹太长老和大祭司),还要面对超自然的敌人(《奥》中的女魔瑟西和<马可>中的撒但及污鬼)。
二者在完成使命前都要求知情者不要透露其真实身份(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回乡不想暴露其国王身份,耶稣是神的儿子下凡不想暴露其基督身份)。
  麦克唐纳还发现,<马可福音>对耶稣的受难的记叙又是参考了《伊利亚特》中特洛伊王子、超级英雄赫克托尔的故事。比如,他们都死得很惨烈, 死时都大声叫喊,都有三妇人在远处为其受难而伤心,死后都有人赎尸(赫克托尔是由其父亲赎尸,耶稣则是由一个与他父亲同名的人赎尸),二者的身份都被嘲笑(赫克托尔在特洛伊亨有神一样的地位被阿基琉斯嘲笑,而耶稣因自称神的儿子及基督也被犹太人和罗马士兵戏弄和嘲笑)。
  对耶稣死与复活的叙述,马可又参考了超级英雄阿基琉斯的故事。比如,他们都知道而且经常论及自己将死的命运。阿基琉斯接受命运的安排为自己换来“永久的荣誉”,而耶稣接受命运的安排是为了其他人的“永生”;《荷马》宣传的是“人必死”及“不能复活”的悲壮命运,而<马可>宣传的则是“人死而复活”的福音。
  一两处相似会让人感觉是偶然,四五处相似会让人称奇,而连连不断的相似就让人无法否认模仿的事实。
<A name=c3>(三)其他人物的比较
  耶稣的十二门徒不但在整体上非常像奥德修斯的部下,而且其中的具体人物也有非常相似的。比如,彼得就很像奥德修斯的副手欧律洛克斯:他们都是其他随员的代言人,都不信其主人对自己将要遭遇危难的预言,都被其主人责骂受了魔鬼的影响,最后又都在自己的主人遭受危难时因胆怯而食言。叛徒犹大又很像奥德修斯的仆人墨兰提奧斯:两人都因贪财而出卖自己的主人;墨兰提奧斯提供武器给奥德修斯的敌人(求婚者),犹大则引领士兵拿着刀棒抓捕耶稣;求婚者们需要墨兰提奧斯的帮助来识别奥德修斯,犹太长老们则借助犹大确认耶稣;墨兰提奧斯的意思是“黑色的人”,而犹大这个名字则显然是影射“犹太人”。十二门徒中有两兄弟雅各和约翰,西庇太的儿子,他们的外号叫“雷子”(<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k3-17.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5.html#">可3:17),他们曾请求耶稣在他的荣耀里赐给他们坐在其左右(可10:35-37),他们很像《奥德赛》中的狄奥斯库罗伊兄弟俩,宙斯的儿子,而宙斯正是司掌雷电的神,他的两个儿子在古代绘画中通常是坐在其左右。麦克唐纳还列举了许多类似的人物,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客观和历史的角度来考查,<马可福音>中充满了咄咄怪事及自相矛盾的叙述。比如,巴勒斯坦绝大部分是陆地,然而耶稣及其门徒却有那么多海上活动;作者竟然知道耶稣独处时说话的内容(可14:35-39);耶稣已用各种方式表示自己很快就会被出卖而且极其悲伤地长久祷告,并一再要求门徒们要保持儆醒,然而门徒们却一个个倒在客西马尼园子里睡大觉;历史学家公认彼拉多对待犹太人非常残忍无情,他却破例答应释放犹太人的重犯;耶稣死后,突然冒出一个抹大拉的马利亚以及一个亚利马太的约瑟,而这个约瑟既大胆又轻易地从彼拉多处赎得了耶稣的尸体,等等。然而根据麦克唐纳的分析,以上这些现象都可在《荷马史诗》中找到答案。

参考文献:
13. MacDonald, Dennis R. The Homeric Epics and the Gospel of Mark.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Does the New Testament Imitate Homer?: Four Cases fro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六、保罗是否见过耶稣
  一定有人会反驳说,耶稣不可能是马可根据《荷马》编造的人物,因为比<马可福音>更早的新约书卷的作者如使徒保罗就曾见过耶稣。然而,保罗所提到的所有耶稣显身事件都像他自己所经历到的一样--只是见到耶稣的幻影而已(徒9:3-8)。他说耶稣曾向500多兄弟显现,这显然不足为信,因为他自己都不在其中,又没有指名道姓给出任何证人,所有福音书也都没有提及此事。他说耶稣先显现给彼得看,然后再显现给“十二”使徒看,说明他不知道犹大此时已死(林前15:5),那么他到底知道耶稣多少事呢?
(一)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的集体沉默
  保罗是公认的最早的一批新约书卷的作者,其作品包括:<帖撒罗尼迦前书>、<歌林多前书>、<歌林多后书>、<腓立比书>、<加拉太书>、<罗马书>及<腓利门书>等,他的这些书卷大约完成于公元50年左右。其他比福音书写作年代早的新约书卷还有<雅各书>、<希伯来书>、<犹大书>等。著名《圣经》学者耳欧· 多尔替(Earl Doherty)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所有这些早期的作品,非但没有提供更多的有关耶稣的生平事迹,就连福音书中的那些事件都不曾提及 14。它们除了不断地重复“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为了我们的罪死了又复活了”等简单说教之外,对传说的拿撒勒人耶稣的具体情况却一概不知:他们从来没有提及耶稣的父母(约瑟和马利亚)、施洗者约翰、彼拉多等重要人物,也不曾提及耶稣所传授的任何教训或所行的任何神迹。
  有学者辩解说,早期的基督徒对耶稣的人间生平不感兴趣,然而这种说法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如果这些早期作者像福音书的作者们一样,认为不久前还活着的一个叫耶稣的拿撒勒人是神的儿子基督,那么他们也一定会千方百计来证明这是真的,因为犹太人信奉的是唯一神,要让他们相信一个凡人是神的儿子是很艰难的。虽然那时的罗马人及其他外邦人信奉的是多神异教,但是要让他们相信一个不久前还走在巴勒斯坦大地上的人是神的儿子,也非易事,同样需要充分的证据,比如拿出像“处女生子” 、“五饼二鱼”及“三小时遍地黑暗”等故事来说服早期的民众。
<A name=c2>(二)保罗和其他早期作者思想中的耶稣
  在保罗及其他早期作者的思想中,耶稣是神与先知之间的桥梁和使者(<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lai3-1.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6.html#">来3:1),神通过属灵的耶稣(圣灵)给像保罗这样的先知启示真理并传达福音的奥秘(加1:11-12)。“耶稣的话”或“主的吩咐”都是在天上或在心里直接向保罗他们传达的,而不是耶稣向十二门徒传授后再转达给保罗他们的(加1:12;15-16)。
  保罗所传的福音是古时神借众先知在旧约中所应许的(罗1:2),并认为摩西及以赛亚等先知早就已经在传主耶稣的福音(罗10:1-11:5)。虽然保罗所传的福音也是要人信奉耶稣为主,相信他从死里复活(罗10:9),但这些并不是保罗从不久前所发生的事件中得出的结论,而是他从摩西的教训中推演出来的抽象说教。保罗的推演也基本上是些主观臆断,比如,罗马10:6-11很明显是在引伸旧约申命记30,但申命记30却与耶稣没有任何切实的联系。
  保罗他们也提到“耶稣由女子所生”、“按肉体是大卫的后代”、“最后的晚餐”及“被钉十字架”等等,但他们所提的这些事情,要么是指发生在很遥远的传说,要么是些比喻说法,完全没有像福音书中那样的详细描述,而只用片言只语一带而过。
(三)保罗的言行否认拿撒勒人耶稣的存在
  保罗极力宣传人要顺从权势,并为权势的刑罚辩护(<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r13-1-5.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6.html#">罗13:1-5),这说明他不知道耶稣不久前才死于权势的迫害;当有人怀疑死人能复活时,保罗只用空洞的逻辑推理来证明(古时的)耶稣一定是死而复活了(林前15:12-22),这又清楚地表明他不知道耶稣不久前才把死去的拿撒路及管会堂的女儿救活的事,也不知道耶稣临死时很多鬼从坟里复活的神迹,特别是耶稣自己死而复活后与门徒们生活了40天之久的事(徒1:3),等等。
  保罗不但不知道有一个不久前还活着的耶稣,而且经常与福音书中所描述的耶稣背道而驰。耶稣曾特别吩咐十二门徒,“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 (太10:5),而保罗则专门从事向外邦人传教的事业;耶稣非常强调个人行为对救赎的重要性,但保罗却说,“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2:8-9);耶稣为了挽救每个人而同罪人及税吏一同吃饭,而保罗却警告信徒不可与恶人一起吃饭(林前5:11);耶稣处处驱鬼、治病及行神迹,而保罗却看不起行大能及治病(林前12:28)。
  保罗主要是生活于外邦人中间,他说自己曾去过耶路撒冷两次,有一次还与彼得等一起住了15天。然而,保罗在给信徒写的大量书信中,却从来没有提及他是否去瞻仰过耶稣生前的任何遗址或遗物,如最后的晚餐使用过的桌子、被钉十字架的刑场、他的坟墓、最后升天的橄榄山等等,也没有提起彼得向他讲述过任何与耶稣在一起的动人故事,比如诸多神迹中的任何一个。
  总之,从保罗的以上言行可以合理地推测,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巴勒斯坦并不存在一个不久前去世的拿撒勒人耶稣。

参考文献: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七、历史凭据的空白
  在传说的耶稣死后不久,保罗似乎没有见过任何耶稣生前的遗址和遗物,那么后来有没有人发现耶稣留下的任何凭据呢?没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不正常现象,让我们在耶稣的历史性与秦始皇的历史性之间做个比较。
(一)耶稣与秦始皇
  这本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较,或者说不是同一个级别的比较,因为一个是宇宙神降世的儿子,另一个只是地球一隅的皇帝。秦始皇在世比耶稣还早约250年,按道理耶稣应该比秦始皇留下更多令人信服的遗址及遗物,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秦始皇为后人留下了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气势磅礴的兵马俑、被烧毁的阿房宫遗址及仍未被正式挖掘的庞大的陵墓。耶稣同样可以为自已保留十字架及坟墓等,而且作为宇宙神的儿子,他甚至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更大的物证,如在银河系中用星星排列成的耶稣的神像、十字架、名言或名字等等,然而他却什么也没有留下。
  关于秦始皇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其丞相李斯颂扬他的《泰山刻石》,世称“玉筯篆”,其部分碑文真迹保留至今,完整的碑文也曾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圭臬而拓印相传。李斯是大书法家,小篆的创世人,小篆也在中国统一后成为标准文字。然而,福音书中的耶稣及十二门徒却从来不用纸和笔,全凭口头传教。关于耶稣的记载,在几十年后才由福音书的作者们写在羊皮卷或莎叶纸上,而且原稿很快就遗失了。
  最早、最全面记载秦始皇生平的历史著作,是中国最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第六卷<秦始皇本纪>。它详细记载了秦始皇从生到死,跨度几十年的主要事件。其中许多记载都已得到证实,如在秦陵旁出土的大量文物证实了有关秦陵劳役的记载,科学家经过长期取样、探测,也证实了有关秦陵内部结构的描述基本属实。
  耶稣生活在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年代,而且耶路撒冷及犹太人在当时也是罗马帝国关注的热点之一,例如,为了扑灭犹太人的叛乱而发动的犹太战争就属罗马帝国最大的军事行动,然而,在公元1世纪官方的或犹太人的历史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耶稣的记载。英国牛津大学著名神学教授麦葛拉兹(Al ister E. McGrath)在《基督教神学手册》中说:“从历史角度讲,除了新约中告诉我们的东西,我们几乎不知道关于耶稣的任何事。”15
  公元40年左右生活在亚历山大里亚的犹太哲学家菲罗(Philo),在谈论当时的一些教派组织时没有提到耶稣及基督教。死于公元65年的哲学家西尼加(Seneca),被公认是当时罗马帝国在民族议题方面最伟大的作家,他也没有为耶稣及基督教运动写下任何东西。另外,公元80年左右生活于加利利的犹太历史学家贾斯特斯(Justus)也从末提及耶稣16
  <死海书卷>的发现曾轰动一时,人们曾期盼它能为耶稣及早期基督教运动提供一些最新证据。经过对其中的“铜书卷”(Copper Scroll)、“社区规章”(Community Rull)、“战争书卷”(War Scroll)及“寺庙书卷”(Temple Scroll)等进行分析后,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死海书卷>是一批在第一次犹太起义期间(公元66-70年),为免遭罗马人的破坏,从耶路撒冷的图书馆转移出来、埋藏在昆兰(Qumran)山洞的书卷,而当时的昆兰社区,是一个与耶路撒冷的犹太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激进组织,并有专家认为他们就是早期的基督教教会17。这个组织曾有个祭司领袖,被耶路撒冷获得了正统地位的祭司们所杀害,后来被尊奉为正义导师(Teacher of Righteousness)。但是,这位领袖的名字并不叫耶稣,也没有任何神性。
  许多传教士在宣传旧约的可靠性时,都强调犹太人对待历史非常客观诚实,比如对他们的祖先因违背神的旨意而遭受神严厉惩罚这样的事件都如实地记载。据此,如果耶稣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被犹太人迫害而死,犹太人都会如实地记载他的生平事迹,然而现在的以色列政府在介绍犹太人的历史时却完全没提耶稣18
  犹太著名历史学家约瑟夫,在其公元93年出版的《犹太古史》第18章中有一段内容提到耶稣,并被许多基督教学者视为有力证词,但更多的学者认为那是一段被后来的基督徒加上去的内容,因为那段文字不但与上下文缺乏联系,而且完全像个虔诚的基督徒写的,而公元3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父欧里根告诉我们,约瑟夫是不信耶稣为基督的,因为他曾在《犹太战争》一书中声称罗马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为预言中的基督19
  又有些学者喜欢引用公元50年左右的史学家他勒斯(Thallus)的“证词”,说他在其著作中表示,把耶稣受难时的遍地黑暗现象称为“日食”是不合理的。他勒斯的原著早已遗失,这些学者只是根据公元3世纪的基督徒对他勒斯的二手评论而得出的结论,其可靠性自然值得怀疑,起码算不了独立证词20
  世界上从来没有人会怀疑秦始皇的历史存在,而对耶稣的历史存在却争论不休。如果历史上没有真实的秦始皇,中国的统一及接下来的中国历史就无法解释;如果历史上没有真实的耶稣,这对罗马帝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公元1-3世纪的历史却没有丝毫影响。至于基督教运动在几个世纪之后对西方及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是不足于证明耶稣本人的历史存在的,就像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刻,但它却不足于证明长有蛇身、鳄首、蜥腿、鹰爪、鹿角和鱼鳞的龙在历史上就一定存在。
<A name=c2>(二)<使徒行传>是否可靠
  又有人说,基督教教会早期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耶稣历史性的最好见证,因为有无数的基督徒为传福音而殉道。他们的主要根据是<使徒行传>中的记载。然而有大量事实显示,<使徒行传>就像四福音书一样,其客观真实性存在着大量疑点。专家甚至发现<使徒行传>有被后人严重篡改过的痕迹,比如,在<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tu16-7-10.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47.html#">使徒16:7-10中,人称很唐突地从“保罗他们”变成了“我们”。
1.关于<使徒行传>的作者
  一般信徒都以为,<使徒行传>的作者与<路加福音>的作者是同一人,<使徒行传>是<路加福音>的续篇。但实际上,在两书之间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甚至连<使徒行传>的开头与<路加福音>的结尾就衔接不上。比如,在路加24中,从耶稣复活到与门徒们告别升天最多一两天的时间, 而使徒1:3-12中却说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现了40天之久(这与任何福音书的记载都不相符)。
  既使两书作者是同一人,但由于<路加福音>的作者有抄袭、杜撰及自我矛盾的表现,因此<使徒行传>的客观性仍然值得怀疑。事实上,< 使徒行传>开篇第一句话就不客观,作者说他在前书中论述了耶稣的一切所行及教训,然而所有福音书记载的只是耶稣生命最后几个月的一些事迹。
  又有学者说,这两本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的私人医生。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只不过是个罗马藉的犹太裔青年,改信基督前就像一个为人跑腿的巡捕房的小头目,这样一个年青人怎么会有、又怎么需要私人医生呢?在他后来充满危险的传教过程中及在被捕之后,就更不太可能有私人医生。下面我们将看到,<使徒行传>中存在着许多与保罗自己的书信完全矛盾的内容,由此亦可断定其作者不太可能是保罗的私人医生。
2.关于保罗的记载
  保罗在书信中告诉我们:他在大马色受神的启示后就去向外邦人传教,3年后第一次去耶路撒冷,再过14年,才同巴拿巴及提多一道第二次上耶路撒冷(加1:16-2:1)。然而<使徒行传>上却这样记载:保罗信基督后就积极在大马色传教,不久由于大马色的犹太人要杀他,他就逃往耶路撒冷(第一次上耶路撒冷,徒9:3-30),在后来的几年之内,他又曾四次上耶路撒冷(徒11:30-21-18)。
  保罗在书信中多次强调自己从一开始就与其他使徒有同等的地位,但在<使徒行传>中,保罗作为一个后来者,是受耶路撒冷的使徒及长老指派的。另外,保罗从来没有提及自己有任何大能,而且把行大能看得很轻,然而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就像耶稣再世,处处行神迹。
  其实,<使徒行传>关于保罗的记载还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关于耶稣在大马色向保罗显身的记载,使徒9:7中说,与保罗同行的人听见了耶稣的声音,却看不见其人,然而使徒22:9中又说,与他同行的人看见了耶稣的光,却没有听清他的声音。
3.关于彼得的记载
  耶稣升天之后,彼得领导的早期教会曾要求信徒把自己所有的田产家业都卖了献给教会,亚拿尼亚夫妻因为隐瞒了几份,却逃不过彼得的火眼金睛,结果被他用神奇的法力先后致死(徒5:1-11)。如果现在的教会也像这第一位教皇(按天主教说法)这般行事,那么有多少人还敢加入基督教呢?
  众所周知,犹太人对基督教一直是很抗拒的,迄至今日基督徒占以色列人口的比例也只有2.1%21。社会学及宗教比较学专家罗尼·斯达克(Rodney Stark)博士,在他获得普利策奖提名的《基督教的兴起》一书中,根据大量事实及历史资料充分论证,在公元70年左右基督徒的总人数不会超过3 000,到公元1世纪末时才大约7 530人22。然而使徒2:1-41上却记载,彼得藉着圣灵的帮助,一天就让大约3 000人受了洗(主要是犹太人)。
4.关于使徒受迫害的记载
  在<使徒行传>中,保罗在刚开始传教时,遇到危险总是设法逃脱,而在传教的后期,他明知回耶路撒冷有危险却要自投罗网,颇似耶稣“为了被捕而被捕”的重演。彼得及保罗都有被捕后靠天使或神迹从牢中出逃的经历,其中神还多次叫保罗不要惧怕,说会与他同在,然而神后来却不明不白地不再保护他们了。
  司提反在殉难之前向大祭司及众人发表长篇演说(徒7),作者说他当时已被圣灵充满,可是司提反却犯了一大堆的错误:他说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共 400年,而出埃及记12:40说以色列人在埃及呆了430年;他说雅各全家共75人进埃及,而创世记46:27出埃及记1:5上说雅各全家只有70人;他说雅各死后埋在示剑,创世纪50:13却说雅各埋在麦比拉,等等。
  根据历史学家泰西塔斯(Tacitus)的记载,在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Nero)曾利用罗马广场大火迫害基督徒。于是很多学者纷纷把此记载作为早期基督徒殉道的有力证据。然而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连教会都没有关于此事的任何记载。泰西塔斯的记载最多只能说明当时有基督徒遭受迫害,是因火灾而受到牵连,而不是直接因信仰而殉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确实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不同的信仰和主义抛头颅洒热血,可是,他们的壮举是否就一定代表他们的信仰是真理呢?

参考文献:

14. Doherty , Earl. Jesus Puzzle: Did Christianity Begin with a Mythical Christ? Ottawa: Age of Reason Publications, 2005. 23-26.
15. McGrath, Alister E. Christian Theology - An Introduction. 2nd Ed. Malden Mass.: Blackwell Publishers,1997. 147.
16. 同14, 199-213页.
17. Baigent, Michael and Leigh, Richard. The Dead Sea Scrolls Deception. London: Jonathan Cape, 1991. 138-150.
18.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pril 15, 2006. http://www.israel-mfa.gov.il.
19. 同14。
20. 同14。
21. 同18。 22. Stark, Rodney. The Rise of Christianity: A Sociologist Reconsiders Hist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6. 7, 185.
 
八、耶稣神话的形成
  基督教基本上是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碰撞结合的产物。希腊的神话及宗教,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犬儒主义及斯多葛主义的说教等都曾对犹太人的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犹太人面对希腊文明的冲击,就像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面对突然袭来的西方文明一样,有人极力抗拒和排斥,也有人主张学习和吸收。于是有精英开始试着把希腊文明与犹太文明结合起来,比如他们引进了柏拉图的“理念”(Logos)。柏拉图的“理念”是哲学家洞察真理的桥梁或媒介,犹太人因而创造出一个先知与神沟通的中介-- “神的儿子”。起初这个中介像“理念”一样只是个抽象概念,或称“圣灵”,他只在天上向先知们传递神的话语。那些像保罗一样的精英自称是先知,并把从希腊文明中学来的新东西用来教训大众,声称是来自“圣灵”的启示。同时,他们又在犹太人自己的经书中吃力地为“神的儿子”或“圣灵”寻找根据。他们可能在一些“非正典”的经书中发现了一个名叫耶稣的大祭司,说他在很久以前死后复活升天了,于是很自然地将这个升了天的大祭司与“神的儿子”或“圣灵”联系起来。比如,希伯来书7:1-28就暗示,耶稣是亚伯拉罕时期的撒冷王麦基洗德,既是“神的儿子”又是神指派的“永久大祭司”。那时耶稣的地位与神还差得很远,把他作为“圣子”与“圣灵”“圣父”合称为“三位一体”是后来在第一次大公会议上才人为确立的教义。
  由于保罗说自己不比十二使徒最大的小,只是在他们之后遇见耶稣(准确地说应该是耶稣的幻影),所以十二使徒所属的教派与保罗当时对耶稣的认识差不多,都认为耶稣在古代某个时候死而复活了,并向大众声称耶稣现在在天上以“圣灵”的身份向他们传达神的话语或下凡附在他们身体内给他们启示。这样一种信仰,当时在犹太人中会有一定吸引力,所以发展得还算顺利。保罗由于其外籍人的特殊身份,积极主张对外邦人宽容和开放,并取得了很大成功。
  十二使徒死后,他们的追随者为了与保罗派竞争,自然也想给信徒们提供某些实惠。由于没有人确切知道耶稣是什么时候的人(有的说是亚伯拉罕时的大祭司,有的又说是大卫的后代),于是他们就编造了一个不久前的拿撒勒人是耶稣,宣传他在生前曾行种种神迹和治病救人,并承诺信奉他的人,除了可像他一样升天获得永生之外,也会像他一样在现世行种种大能。他们很自然地把原来在天上的或附在十二使徒身体中的耶稣宣传为一个真人并亲自给十二使徒传教,而且开始改称使徒为门徒(使徒原只是天上“圣灵”的信使,门徒则成了人间耶稣的追随者)。
  这个始作俑者就是<马可福音>的作者,他所编故事的题材主要来源于《荷马史诗》及其他希腊神话、犹太人经书中的故事及预言、或某个不久前被罗马人钉十字架的真实人物的受难情形(此受害者的名字都不一定叫耶稣,比如<死海书卷>中提到的那个昆兰社区的领袖)。这个可能的真实人物的一些受审或受难情形只占<马可福音>内容的很小部分,却造成耶稣是真人的假象,并对后人产生了极大的迷惑作用。简单地说,就像10%的真实内容给90%的虚构内容披上了合理外衣一样。
  另有不少学者认为,各福音书中根本没有任何真人真事。他们认为,先是马可根据希腊文学及传说、犹太经文及一个纯粹虚构的受审受难情节,把耶稣描述为一个人间楷模,但由于其故事情节太不真实,于是就有很多人在<马可福音>的基础上编写自己的福音书,其中很多版本甚至把耶稣描述得完全像个真实的俗人,以至于后来都遭到教会的封杀。
  基督教创立之后几个世纪的罗马帝国,到处弥漫着无知和迷信,没有多少人识字,书贵得像黄金,能接触书本的人基本上是些贵族。社会上到处流传着鬼和神的故事,而且很少有人会怀疑。例如,那时如果遇到“月食”现象,全城的人就会一起敲打脸盆或吹嗽叭,喧闹震天,因为他们认为“月食”是由于巫婆念魔咒导致月亮下沉,利用喧闹声可以干扰巫婆念咒23。因此,福音书中许多被鬼缠身的故事及其他神迹能被当时的人接受就不足为奇了。
  但“拿撒勒人耶稣”的故事在犹太社会却没有多少市场,因为一直信仰一神教的犹太人,很难接受神在现世会有儿子,而且神的儿子最后连自己都不能保护,而被活活钉死在十字架上。犹太人长期盼望的基督,其实是个人间英雄,他要在死之前成就举世伟业--他要让所有以色列人获得自由并重返家园,还要成为全人类的领袖,并让天下人都获得和平并信奉犹太教24。基督教所宣传的基督耶稣显然不符合他们的期盼,加之被指责迫害耶稣,所以犹太人从一开始就很抗拒基督教。但基督教在保罗派与十二门徒派整合后慢慢在外邦人中传开,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罗马政府虽不喜欢,有时甚至迫害早期基督徒,但并不十分重视他们(不认为他们是大的威胁),所以基督教在早期还是可以较自由地传播,但并没有像有些学者所宣称的那样增长得非常迅速。学术界普遍认为,基督教的迅速发展与壮大主要是由于几个世纪后君士坦丁大帝的作为。当时异教势力正在衰退,但依然十分强大,为了消除异教徒的抵触,君士坦丁及后来的教会把异教的许多仪式及传统引入基督教,如把星期日定为公假日和主日,等等。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说:“君士坦丁采纳基督教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因为基督教为当时灾难与疲惫的罗马世界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慰藉。”25

参考文献:

23. Carrier, Richard C.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Lunar and Solar Eclipse.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Mar. 15, 200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Berkeley, CA) Nov. 25, 2006. http://www.columbia.edu/~rcc20/ma.pdf.
24. Messiah Truth Project.“A Jewish Messiah” Messiah Truth. April 15, 2006. http://www.messiahtruth.com/response.html. 25.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281.
 

第五章 无法兑现的预言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太16:27-28)可是,耶稣不但在门徒们活着时没有第二次降临人间,而且两千年快过去了,这个审判日还是没有来临。这个预言显然是失败了,那么《圣经》中其它的预言又如何呢?
  有人声称,《圣经》中有成百上千个关于个人、民族、地方及国家的预言在跨度上千年的历史中应验不爽。其实不用上千个,而只要一个上千年的预言确确实实地应验了,那震撼力也是无法抗拒的。很多人本来已被《圣经》中数不清的可疑内容搞得心灰意冷,却由于听信了这种宣传,从而又对《圣经》产生了敬畏之心。
 
一、判断预言是否应验的原则
  我们要讨论的预言当然不是指一般的预言,而是特指《圣经》中的神通过先知向人类传达的关于未来事件的描述和预告。我们在前面已遇到许多不真实的和失败的预言,概括起来它们有如下一些特点:无中生有、夸大事实、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含糊不清、自我否定、自我实现、缺乏证据,等等。可见,要判断一个预言是否真实或是否真正兑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必须要有一些明确的判断标准和原则。长期从事神话研究的蒂姆·卡拿汉(Tim C allahan)先生在《圣经预言:失败还是应验》一书中总结出四原则,我觉得非常缜密,兹介绍如下1:
原则1.预言必须要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一个严肃的预言,不应该口说无凭或含糊不清,而必须要有明了准确的文字记载。算命先生及占卜师等都是采用一些隐晦难懂的方式来向人们表达所预测的事,他们对预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及活动都没有具体明确的表达,以便他们事后左右逢源地解释所发生的事。比如,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甚广的唐代预言书《推背图》就属此类。书中的“图”、“谶语”、“颂曰”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这就为明未清初的注释家金圣叹提供了极大的想象与发挥空间,所以他解说中的许多“应验”确实会让一些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圣经》中的许多预言其实就属于这种含糊不清型。
  这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某一预言连这个基本原则都不符合,就不必再用其它原则对它进行检验了。
原则2.预言必须超出预言者当代人的智力极限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预言是真正来自超自然的神灵,而不是产生于预言者自已的臆测,也不是预言者根据自已的经验和知识而得出的先见之明呢?简单的识别办法,就是看此预言是否明显超越了预言者当代人的智力极限。比如,如果我现在预言人类会在100年之内登陆火星,没有谁会对此感到惊奇,但如果摩西当年就预言人类会在公元20世纪登上月球,那就只能是神灵给他的启示了。
  传说毛泽东一生中成功地预见了几十个国内、国际重大事件,比如他在1938年5月曾预言抗日战争要打七八年,后来就真的是八年抗战。就算这些传说属实,那也是他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后所做出的客观判断,仍属于人类智力范围内的事。然而,如果毛泽东当时具体预见到日本在哪年、哪月、哪日投降,甚至是谁在投降书上签字,那么除了神灵的帮助,就不可能有别的解释了。《圣经》中有过这么详尽而神奇的预言吗?没有。
原则3.预言不能由预言者自己或其追随者来实现
  这一原则很好理解,比如,如果我预言两年后的今天中午,我会在上海某个饭店与某个朋友一起吃饭,虽然描述的事件很具体,但基本上是在我本人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预言。耶稣曾预言在世界末日来到之前福音要传遍整个世界(太24:14),就算将来有一天福音真的传遍了整个世界,那也不能算是神奇的预言,因为那完全可能是耶稣的追随者(基督徒)刻意追求的结果;同样,穆罕默德曾预言伊斯兰教终将战胜世上所有其他宗教(Surah61:9),就算最后是那样,也同样称不上神奇的预言,因为那也可能是穆罕默德的追随者(穆斯林)不惜一切奋斗的结果。
原则4.预言的实现要有独立可靠的证据
  如果预言是在我们当代实现的,那就很好确定其真假;如果声称在过去某个时候兑现了,那声称者就应该提供确实可靠的证据,如遗址、遗物、独立可靠的历史记载等。在现代法庭上,陪审团及法官对当事人的亲戚、朋友或利益相关者所提供的证词是会打折扣的。同样,对待某个宗教所声称的事实,我们也应该尽量根据这个宗教以外所提供的独立证据来判断其真伪。可是,许多传教士所声称的预言都是靠新约来证明旧约,或靠某一福音书来证明另一福音书 ,这怎么能信服于人呢?
  下面我们就根据上面四条原则,来具体分析一些在华人基督徒中广为流传的《圣经》预言。

参考文献:
1. Callahan, Tim. Bible Prophecy: Failure or Fulfillment? Altadena, CA: Millennium Press, 1997.
 
二、对耶稣的预言
  被引述、宣传得最多的自然是关于耶稣的预言了。有人声称,仅仅关于耶稣之死的预言在旧约中就有333次。神对同一件事为什么要预言三百多次,而不一次就予以明示呢?实际上,在旧约中我们完全找不到任何关于拿撒勒人耶稣的明确记载,而他们所声称的那三百多次预言其实都是一些模棱两可、隐晦不清或张冠李戴的内容。因此这些预言首先不符合第一条基本原则。
  以赛亚书52-53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对耶稣受难描绘最详细的预言,但只要细读这两章经文便知,它们不可能是关于耶稣的预言:神不会称与他“三位一体”的“圣子”为仆人;福音书中的耶稣在受难时痛苦地大叫,这里却说他不开口;福音书中他死后葬在空墓中,并没有与罪人或财主同埋;他从末婚娶,哪来的后裔?他从未领兵打仗,怎么会与强盛的君王均分掳物?又怎么会制服许多国家的君王?这两章经文很明显是在描述一个人间英雄,他将带领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出逃、并称雄各国,但他将遭受巨大的苦难。如果要说这是一个预言的话,那么它的第一句就已经失败了:它说从此以后未受割礼、不洁净的必不再进入圣城耶路撒冷,可是后来的历史却恰恰相反,耶路撒冷绝大部分时间都被外族占领,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也没有完全控制耶路撒冷。
  上面的例子是犹太文士根据旧素材来编写新故事(Midrash传统)的又一明证,然而有人却本末倒置地声称:旧约对耶稣的预言描绘得如此生动,比如,对他受难的预言生动得就像先知们站在十字架下进行描述一样。
  保守的基督教学者唯一用来证实耶稣预言的是基督徒编写的新约,主要是四福音书。这就像在法庭上自己为自己作证或儿子为父亲作证一样。再说,各福音书中还存在着相互抄袭、相互矛盾、与事实常理不符及篡改等现象。在法庭上,如果当事人或其证人一旦被发现有不实行为,那么他们的证词就会大打折扣,或被完全取消,官司也就必输无疑。由此可见,那三百多个关于耶稣的预言又都不符合第四条原则。
 
三、推罗城的毁灭
  另一个经常被宣传的预言,是关于神永远毁灭推罗城(Tyre)的记载:
  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使诸王之王的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马匹车辆,马兵,军队,和许多人民从北方来攻击你推罗。他必用刀剑杀灭属你城邑的居民,也必造台筑垒举盾牌攻击你。他必安设撞城锤攻破你的墙垣,用铁器拆毁你的城楼。因他的马匹众多,尘土扬起遮蔽你。他进入你的城门,好像人进入已有破口之城。那时,你的墙垣必因骑马的和战车,辎重车的响声震动。他的马蹄必践踏你一切的街道,他必用刀杀戮你的居民。你坚固的柱子(或作柱像)必倒在地上。人必以你的财宝为掳物,以你的货财为掠物,破坏你的墙垣,拆毁你华美的房屋,将你的石头,木头,尘土都抛在水中。我必使你唱歌的声音止息,人也不再听见你弹琴的声音。我必使你成为净光的磐石,作晒网的地方。你不得再被建造,因为这是主耶和华说的。 (结26:7-14)
  以西结写此预言时,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正准备或刚开始攻打推罗,即使是普通百姓对当时将要发生的事也能猜出一二,可是,以西结所预言的生动场面并没有发生,在经过长达13年的围攻之后,尼布甲尼撒并没有征服推罗人。后来,陆上推罗城的居民都携带着财宝逃去了岛上推罗城,而尼布甲尼撒由于没有舰队,只能“望岛兴叹”,最后他接受了推罗人象征性的降服--交出了几位贵族,就鸣金收兵了2。其实,以西结自己又在后来否定了上面的预言:
  人子阿,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使他的军兵大大效劳,攻打推罗,以致头都光秃,肩都磨破。然而他和他的军兵攻打推罗,并没有从那里得什么酬劳。(结29:18-19)
  推罗城不但没有被尼布甲尼撒摧毁,而且后来还在希腊人、罗马人及阿拉伯人的一次次侵占下保存了下来。
  公元前332年,希腊的亚力山大大帝在与波斯人的战争中开始攻战推罗城这个海岸战略要地。他同样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在围城7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就开始用陆上被弃之城的毁墟填海,筑成长堤直达城墙,并终于破城。出于报复,亚力山大摧毁了半个推罗城,并杀死了8千多居民,剩下的3万多人也被出卖为奴。
  公元前64年,推罗及整个叙利亚被罗马人攻占。后来罗马人在推罗修建了凯旋门(见图5)及古代最大的竞技场。从拜占庭时代保留下来的建筑、碑文及墓地可以判断,那时的推罗又曾拥有过一个黄金时代。


arch.jpg


图5.罗马人在推罗留下的凯旋门
  后来在公元634年,推罗未经反抗而被伊斯兰军队占领,并在伊斯兰的统治下继续繁荣,向各地出口糖、玻璃和珍珠制品。随着伊斯兰统治的衰落,推罗曾在一个臣服于埃及的王朝时获得了一定的独立。公元1124年推罗被十字军攻占,公元1291又被曼勒克(Mameluke)接管,在16世纪初又迎来了土耳其人的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推罗与西顿等被并入一个全新的国家,即如今的黎巴嫩。推罗由于地处中东是非之地,的确是多灾多难,在1982年的黎以冲突中,它又险些被以色列摧毁,但上面提到的各历史时期的建筑或文物却得于幸存。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推罗城于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3。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推罗城本来已拥有大约十一万人口,是黎巴嫩的重要渔业、旅游和港口城镇,不幸的是,2006年7月又再一次成为以色列为了报复真主党而进行狂轰乱炸的发泄对象。
  许多人不顾上述历史与事实,迄今还在宣传推罗城已不复存在了,说它就像旧约中的预言所描述的那样,早已变成了一块供渔夫晒网的净光磐石。他们举证说,古推罗城中有个叫“瑞斯兰(Reselain)”的大泉水如今还在,而且其流量足以供应一个现代化大城市的人口使用,可是,推罗有这么好的条件却没有被重建4。可问题是,在那预言的后面神又说,要把推罗用大水淹没,葬入阴府,让人想寻也寻不到(结26:19-21)。既然被葬入阴府,又岂能找到晒网的磐石和泉水?
  可见,此预言本身就不能自圆其说,以至于让一些人左右为难、顾此失彼,因从不可能符合第一条原则和第四条原则(既无法明确定义,又无法确实兑现)。
  另有人称,现在的推罗城已不是原来的推罗城。同样,此说法既不符合事实,又与福音书的记载相矛盾。路加6:17上说,有很多从推罗和西顿来的人去听耶稣讲道,这说明推罗城并没有被彻底摧毁,接着在路加10:13-14中,耶稣说推罗人和西顿人曾遭受巨大灾难,这间接说明耶稣时代的推罗就是旧约中所描述的推罗,否则的话,福音书是不是应该给出合理的解释以消除世人的误会呢?

参考文献:

2. Jidejian, Nina. Tyre: Through the Ages. Beirut: Dar el-Mashreq Publishers, 1969. 52-56.
3. “Address by Mr Federico Mayor, Director-General of UNESCO, 1998 ” UNESCO. April 8, 2006.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261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4. 里程:《游子吟》第二章、第五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