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圣经》(转贴)

四、以色列复国
  使很多人触动最大的预言,恐怕要数以色列人复国的预言。为了分析方便,下面我摘选了在华人基督徒中流传甚广的《游子吟》一书中两段关于此预言的论述:
  《圣经》关于以色列的预言也是非常奇特的……犹太人没有听从摩西的规劝,果然受到神的严厉惩罚。神通过先知耶利米说:“我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讽、咒诅”;“我在怒气、忿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召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耶24:9;32:37)历史准确无误地印证了这些预言。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公元135年罗马大帝哈德里安(Hadrian)将犹太地全部充公,并卖给外邦人,从此犹太人流离失所,被驱赶到世界各地,在万国中抛来抛去。他们没有国土、没有政府、没有军队,饱受杀戮、惨害。
  然而,耶利米预言说将来犹太人还会回到自己的土地上,很多人都以为不可能。犹太人离开本土后,该地相继为波斯人、阿拉伯人所占据一千多年之久,早已被视为他们的故乡。回教兴起后,犹太地区成为其势力范围。回教徒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原址建了两座清真寺,把耶城当作回教的圣地之一。回教徒与犹太人水火不容。另外,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犹太地区仍是一片荒芜,不宜居住。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各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垒之势更加尖锐。在联合国安理会中,苏、美总是对着干的。如果美、英支持以色列复国,苏联必加反对。任何一方投反对票,决议就无法通过。无论从哪方面看,犹太人回归自己本土的希望都是极为渺茫的。然而,事实是,犹太人不仅回归了,而且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了以色列国,并顺利地加入联合国,成为其第59个成员国!至此,耶利米在两千多年前传达的神的预言,完全成为现实5
  如果读者不仔细阅读耶24:9及耶32:37预言的上下文,就很容易被上面两段《游》文所感动,认为此预言的准确性简直是不可思议。此预言的作者耶利米被现代《圣经》专家们称为“心碎”的预言家,他的作品集<耶利米书>被称为“支离破碎”的书,因为人们很难把他写的东西按时间先后次序排列起来。实际上,上面被《游》文引用的两段耶利米的预言就存在此问题,耶24:9是写在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之后,而耶32:37却是写在尼布甲尼撒围攻耶路撒冷当时。对待这样一位前后颠倒、表达紊乱的预言家所作的预言,我们当然应该格外谨慎,下面就让我们来仔细审阅那两段预言的上下文。
  从耶利米24全文我们知道,那是尼布甲尼撒已攻破耶路撒冷并将犹大王西底家的儿子及工匠等掳去之后,耶和华对耶利米说的一番话。耶和华用好坏无花果来比喻好坏以色列人,并说他将眷顾那些被掳去的好以色列人,让他们可以返回家园;对待像犹大王西底家那样的坏以色列人,他“必使他们交出来,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遭遇灾祸。在我赶逐他们到的各处,成为凌辱、笑谈、讥讽、咒诅”,甚至从他所赐给他们和他们的列祖之地灭绝。因此,那些将在万国中抛来抛去的不是指全部以色列人,而是指部分坏以色列人,并且这部分人是要被灭绝的,他们及其后代是没机会返回家园的。
  耶利米32讲的是尼布甲尼撒正围攻耶路撒冷时,耶和华向耶利米预告:因犹大王西底家及所有以色列人长期的所作所为激怒了他,他们将被交在巴比伦人的手里。在这一章节,耶和华并不区别好坏以色列人,而是承诺以后要把所有以色列人都带回家园,这不但与耶24中的预言不符,而且也与他要把耶路撒冷彻底毁灭的说法自相矛盾(耶32:31)。另外,耶32:37中说要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去,很明显是指尼布甲尼撒攻破耶路撒冷后马上就要发生的事,而《游》文作者却毫无根据地说那是指公元135年罗马大帝哈德里安让以色列人流离失所。
  至于耶和华承诺让以色列人返回家园,那根本算不得什么神奇的预言,也没有特指现代的以色列复国运动,因为它没有具体交代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状况下发生。以色列人的祖先最早被困埃及,后来他们的北朝被亚述人所灭并导致大量以色列人被掳往外邦,在耶利米预言时大部分以色列人又刚被巴比伦人掳去,这些苦难的经历以及想获得自由的强烈愿望,让当时的以色列人很自然地会作出类似耶利米所作的预言,正如现在的中国大陆人预言中国一定会统一那样自然和平常。另外,“被凌辱、笑谈、讥讽、咒诅”也是寄人篱下的奴仆自然会受到的待遇。
  事实上,由于波斯人后来打败了巴比伦人,被掳往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又成了波斯人的奴隶。再后来,经波斯王同意,公元前538年所罗巴伯率第一批以色列人回归,公元前458年以斯拉率第二批人回归,又在公元前432年尼希米率最后一批人回归。如果耶利米能这么具体而明确地预言以色列人的回归,那么就没有人会怀疑他是从神那里得来的信息。
  以色列人后来的历史的确像《游》文所说的那样,又经历了种种灾难,但谁也不能保证现代复国后的以色列就会永远摆脱这些灾难。那预言说要让招回家园的以色列人安然居住,而现代以色列在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就卷入了与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战争中,迄至今日以色列人仍然生活在与各种伊斯兰势力的武装冲突之中。在随后的耶32:39-40中,耶和华又说,“我要使他们彼此同心同道,好叫他们永远敬畏我,又要与他们立永远的约,必随着他们施恩,并不离开他们,且使他们有敬畏我的心,不离开我。”以色列目前只有约2%的人信耶稣基督,这在基督徒看来,肯定称不上敬畏耶和华,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得到神的施恩呢?神早已通过耶稣与全人类立了永久的“新约”,为什么还要与以色列人单独“立永远的约”呢?
  所以此预言,由于定义不清不符合第一原则,由于太平常不符合第二原则,又由于得不到证明而不符合第四原则。最后,既使一切都像《游》文声称的那样完全实现了,它仍然不符合第三条原则,因为它是被预言者的追随者实现的--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当然是耶利米的追随者,大力支持以色列复国运动的西方基督教力量当然也是耶利米的同道。东西方强权,特别是美国和苏联,为了扶植自己在中东的利益代言人,双方对以色列的复国和重建,从政治、资金及物质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以色列的建国和后来的成功并不像《游》文作者所描述的那样神乎其神。
  其实,耶和华也曾说过要把埃及和其周围国家变为无人居住的荒地,要把全埃及的人分散到列国为奴40年,然后又把他们招回来(结29),可是很少有人宣传此预言,因为它明显不符合历史事实。那么《圣经》中的神耶和华究竟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参考文献:
5. 里程:《游子吟》第二章、第五节。
 

第六章 人格化的神

  有人曾这样描绘这个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的宇宙中,在这个宏大的体系中,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月亮、星星及所有巨大的天体都被编织在这个恢弘的系统中,它们遵循着规律,在既定的轨道上没有丝毫的偏离。同样,世上万物,从微小的电子到巨大的星云,都无一例外地在遵从自身的规律。物质、能量及各种生命都在客观规律下消长或存亡。人类社会也同样严谨地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发展。人的出生、成长和生活都受到一系列生物规律的调控。人按照固定的规律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每个器官--从最小的细胞到复杂的心脏和大脑都受控于既定的规律,它们协调一致,各行其职以维持生命的存在。总而言之,我们的宇宙是受规律支配的,宇宙万物都在既定的轨道中运行。”

  很多朋友一定觉得这段话很面熟,基督徒朋友可能会以为这是某本基督教传道书中的一段话。而实际上,这是伊斯兰教著名学者貌都底(Maududi)在《认识伊斯兰》(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中的一段话。他接着说:“这个监控着宇宙万物,从最小的尘埃到宏大的银河系,强大而无所不在的规律,就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上帝的律法。因为所有被造物都服从上帝的律法,所以整个宇宙其实都在遵守伊斯兰宗教,因为伊斯兰教就是强调对真主、宇宙主宰的服从和降服。”1
  历史上也有许多基督教神学家利用各种理论来证明神的存在,如圣托马斯就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来证明神的存在,但其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其他神学家的严厉批评。又有许多现代基督教学者认为,《圣经》是神给人类的特殊启示,而大自然和客观规律则是神给人类的普遍启示,是神创造世界的明证。他们还声称,古代的和现代的绝大部分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等最著名科学家,都是信神的。然而他们不通过严格的论证就得出结论,那神就是耶和华,那些规律就是耶和华创造和制定的,就像貌都底不通过证明就简单地声称那上帝就是真主,那些规律就是真主的律法一样。
  毫无疑问,科学家比一般人对客观规律有更多的认识和感受,因为很多客观规律都是通过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才被发现和证明的。首先,他们通常对人类本身的理性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认为世间的一切因果关系都取决于客观规律,别无他因。就是说,他们绝不会认为上帝会因人的祈祷等而打破自然规律,或用神迹来干预和调整自然及人类的进程。另外,他们对探索宇宙的完美性和秩序性又都有着极大的热情,甚至把这种执着上升为宗教情感。这种对宇宙的宗教情感,被爱因斯坦称为最高级的信仰。这种信仰有时很难被普通人认识和接受,因为它不存在一种简单的人格化的神。
  爱因斯坦认为最低水平的宗教是那些从恐惧中产生的原始宗教。原始人对饥饿、野兽、疾病、雷电、洪水及死亡等等的恐惧,使他们渇望能有一种超人力的神灵来保护和帮助自己。高出原始宗教的,是由社会需求产生的道德宗教。因为父母及领袖都是会死的,都是会犯错误的,所以人们需要从一个永存的、完美无缺的上帝那里获得教导、爱和支持,上帝又可根据每个人的行为对其今生、来世进行公正的赏罚。
  爱因斯坦说:“犹太人的经书令人欣慰地显示了从原始宗教向道德宗教的发展,而且在新约中这种发展还在继续。所有文明人的宗教,主要是那些东方人的宗教,都是道德宗教。从恐惧宗教向道德宗教发展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进步。”2 他又说:“在为促进仁善而努力时,宗教的导师们应有器量放弃人格神的教条,也就是放弃那恐惧和期望的来源,这曾让牧师们获得了巨大权力。在他们的工作中应该利用那些可以培植人类自身真善美的力量……。”3
  可见在爱因斯坦看来,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属于还在发展中的比较低层次的宗教。作为一个积极支持以色列复国运动的犹太裔科学家,爱因斯坦没有理由要有意贬低自己民族的宗教犹太教及由它发展起来的基督教,而完全是出自于那颗为整个人类福祉服务的良心和责任心,就像他在反纳粹、反核武器、反资本主义非人性竞争时所表现的客观公正一样。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曾指出,人类的语言连一种特殊的咖啡香味都不能准确描述。那么它们又如何能够把像上帝这样复杂的存在表达清楚呢?可是,古往今来的一批批神学家及传教士却坚信《圣经》就有如此大能。几乎所有基督徒都声称自己信仰的神是仁慈的、完美的、万能的、全知的、无所不在的及自有永有的宇宙唯一神,然而人们从《圣经》上看到的神却常常是个相反的形象。
 
一、像人一样有形有体
  神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亚当(见图6),这显然是说神长得和人一样--人所拥有的一切器官他都有。很多学者称这只是一种比喻说法,认为这是象征神赋予人像他一样的灵性。这种解释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圣经》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证明耶和华有我们一样的形体和器官,只不过他更像个超人或大力士。


creation.jpg


图6.米开朗基罗名画《创造亚当》
  大洪水过后,挪亚为耶和华筑坛献祭,耶和华很喜欢闻那馨香之气(创8:20-21),这说明他有鼻子及嗅觉。耶和华曾与摩西像朋友一样面对面说话(出33:11),证明他有脸有口舌。
  耶和华和两位天使有一次在幔利橡树旁向亚伯拉罕显现,他们用水洗脚,还吃了亚伯拉罕准备的饼、奶、奶油及又嫩又好的牛犊以增强心力(创18:1-8)。这么具体的描述很明显不是比喻,耶和华靠吃东西来增强心力又能象征什么呢?似乎只能象征他不是自有永有的和万能的。
  耶和华还与雅各通宵摔跤,靠体力竟然胜不了雅各,最后做了个小动作--在雅各的大腿窝摸了一把,这才打了个平手(创32:24-30)。以色列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雅各与人与神摔跤都得胜了。雅各还给那地方取名叫“毗努伊勒”,“神之面”的意思,以记念他面对面见过神。
  耶和华还像人一样有儿子,大多数基督徒以为他只有一个儿子耶稣,其实他还有很多儿子(创6:1-4)。新约中经常说耶稣坐在或站在耶和华的右边,如果耶和华不是一个有限的、具体的人的形象,人们怎么能认得他?又如何能判断其左右?
  像人一样有血有肉,就会像人一样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所以他爱(申7:13),他怒(出4:14),他怜悯(诗111:4),他后悔(创6:5-6;出32:14),他甚至欺骗(和合本把“欺骗”翻译成“劝导”,耶20:7)。这些都是我们渺小的人类才会有的品性。

参考文献:

1. Maududi, Sayyid Abul A’la. Towards Understanding Islam. New Delhi: Markazi Maktaba Islami Publishers, 2005. 19-20.
2. Einstein, Albert. Ideas and Opinion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Inc.,1954. 37-38. 3. Einstein, Albert. The Expanded Quatable Einstein. Ed. Alice Calapric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13.
 
二、像人一样偏袒不公
  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宇宙主宰竟会偏袒不公。偏就是不公,不公就是有私,但是包容一切、无所不在的存在是不会有私的。作为宇宙神,他的爱应该像光一样普照万物。
  地球在宇宙中就像广袤沙洲中的一粒沙,《圣经》中的耶和华却把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先造好地球,再造日月、星辰,所以他首先偏爱地球人。
  其次,他偏爱男人。他自己是男性,有儿子却没有妻子和女儿;他先造男人,再用男人的一根肋骨造了女人,为的是给男人做伴。
  在天下万民中,耶和华又独钟以色列人,把他们看作特殊的选民。耶和华帮助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给他们制定律法,与他们立约,又帮助他们攻城掳地。虽然后来因以色列人违背了他的期望而受到各种惩罚,耶和华却始终没有放弃他们,甚至让自己的儿子降生于以色列人家里。
  旧约中的耶和华还偏爱许多具体的人物,请看下面一些例子。
  亚当有两个儿子,该隐种田,亚伯放牧,两个人都将自己的劳动所获作为供物献给耶和华,耶和华却爱吃荤,看不中该隐的素物,导致该隐因嫉恨而杀死了亚伯(创4:1-8)。
  挪亚有一次酒醉后赤身躺在帐棚里,只因他的儿子含不经意看到了,并告诉了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闪及雅弗,挪亚就求耶和华惩罚含及其后代永远为其他两个儿子及后代当奴仆(创9:20-27)。可见,挪亚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但耶和华却让他担当重整人类的重任。
  大卫王在与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通奸后,就派乌利亚去最危险的战场将其谋杀,接着就将拔示巴占为己有,并生下一子。为此事耶和华不处罚大卫和拔示巴,却处死他们无辜的儿子,并让大卫的下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当众奸污大卫其他无辜的妻子们(撒下11-12)。   耶和华对自己喜欢的人偏袒有加,但对不喜欢的人,甚至对他偏爱的人所不喜欢的人都会怒不可遏,对他们的打击报复无不用其极,经常像暴君一样冷酷无情、杀人如麻,在一次一次屠城或人间大灭绝中连无辜的小孩和动物都不放过,有时还会亲自降恶魔到人身上,甚至罚人吃自己儿女的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如下经文:出埃及12:29利末记26:14-29民数记31:1-29申命记20:13-16;28:49-63约书亚记11:6士师记9:23撒母耳记上6:19;15:7-8;16:14以西结书9:4-6何西阿书13:15-16,等等。
 
三、像人一样遭遇失败
  《圣经》中的神需要经常干预和调整人类事务,如果人类是他设计和创造的产物,这就反映了他的设计和创造是不完美的。
   首先,耶和华造人的计划就缺乏远见和爱心。有人说,神为了让人类享受快乐,而赋予了人类与天使一样的自由意志,人类祖先却错用了它,选择违背神,结果犯下“原罪”,使得世界变坏,这不是神的错。然而,全知万能的神是可以预见到这种结果并避免它发生的,比如他可以不造“禁果”或把“禁果”有效看管起来等。有哪个父亲如果明知自己的儿女将犯错并要遭受巨大的苦难而不去阻止呢?至少他可以在“严重的错误”刚发生时就给予纠正,比如重新再造一对人或几对人,这起码相对于后来的大洪水计划及耶稣救赎计划会更简单、有效和仁慈。再说,世上岂有前人犯罪而后人受罚的道理?亚当和夏娃在偷吃“禁果”前是“不知羞耻”、“不辨善恶”的,也就是说他们智力未开,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遵守神的教导也是情有可原的。世上有哪个父母会要求新生婴儿不要尿床,又因他们没能遵守此规定而重罚和诅咒他们呢?
  大洪水计划也是一个失败的计划。正如前面所述,耶和华选择挪亚就是一个错误--挪亚为了自己的一点点自尊心竟然在下一代中制造等级和分裂,结果人类后来变得“越来越坏”,以至于耶和华又要用自己的儿子为人类赎罪。这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讲不通的:耶和华不愿意轻易饶恕“年幼无知”的人类祖先所犯的“原罪”,或者说他没有别的办法让人类彻底悔过,于是就让人类杀害他的亲儿子耶稣,从而犯下这个更大的新罪,这才愿意彻底赦免人类的“原罪”!一个仁慈的神要原谅人类的过错竟会如此艰难?!
  在《圣经》中,耶和华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人们信仰他和服从他,基督徒在此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多传他的福音。耶和华完全可以像创世造人一样用意愿或语言来迅速达到此目的,比如,像为计算机重装操作系统一样为所有人“洗脑”,起码他可以让犹太人先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或发明别的既可信可靠又快捷明了的方式来传播《圣经》,比如以各种文字把《圣经》直接刻在钻石板面上,然后分发给全世界各地,等等。然而,他却采用了一种极为原始落后的方式:只在世界偏僻的一角把真理默示给极少数犹太人,用一种极不易懂的文字写在极不易保存的书卷上。结果,这些书卷在经过无数次的翻译和转抄之后,如今已是错误百出。   常有信徒善意地劝人用虔诚的心去读《圣经》,其实人们需要的是用真诚的心去读《圣经》,并坦诚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圣经》里面所描述的耶和华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而只不过是古犹太人构想出来的一个很不完美的人格化神。菩萨是人捏出来的,拜菩萨是偶像祟拜;《圣经》是人编出来的,拜《圣经》同样是偶像崇拜。对一个真正虔诚地信仰上帝的人来说,把《圣经》与上帝的话等同起来,或把《圣经》中的耶和华与上帝等同起来,反倒是在丑化上帝。
 
第七章 走出《圣经》


  既然《圣经》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把它奉为至尊法宝呢?原因之一是,《圣经》也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比如“登山宝训”中就有不少训条千百年来历久弥新,至今令世人赞叹不已。教会和传教士通常只向信众展示《圣经》中最精美的部分,并竭力回避或否认其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自然会打动和感化很多人。其实,他们在以这种方式帮助世人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误导世人——使人远离真相而不知。其结果,许多神话在一层层的包装下似乎变成了事实,就像一张张无形的网把人们的头脑牢牢地束缚起来,使他们很难再自由客观地思想。
  《圣经》就好比是某种品牌的苹果,教会及传教士有意挑选其中又大又甜的推荐给世人吃,这原本是件有益世人健康的大好事,然而有人却要做误导性的“广告”,声称圣经牌苹果个个又大又甜,吹嘘它们个个是神果--不是人工种植的,而是神从天上直接赠送的。因此,小孩子惟有吃这种苹果才会获得智慧,一个民族惟有依靠这种苹果才会变得富强,病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可治愈,穷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能脱贫致富,坏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才会改邪归正,罪人惟有吃这种苹果方可获得赦免而进入天堂,等等。有人甚至恐吓自己的顾客不要吃别的品牌的水果,说它们不但没有营养而且有毒,于是许多顾客到死都没尝过任何其他水果的甜味。每当有人反映吃到了酸的、烂的或假的圣经牌苹果,他们都一概否认,认为是这些顾客的牙齿、舌头或眼晴有毛病,甚至连头脑都有问题。致使很多顾客信以为真,以后再吃到烂苹果就毫不怀疑地往肚子里吞,直吃到腹泻,又怀疑是自己的肠胃不好。
  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些诸如此类的“广告”。
 
一、理性与原罪
  人类祖先由于身躯弱小,在弱肉强食法则支配下的原始丛林里,生命时时刻刻受到凶禽猛兽的威胁。是理性,让人类从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伴的原始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一步步把人类引领至文明的高峰。从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更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生存空间。我们没有猛兽敏锐如炬的眼晴,但望远镜却让我们捕捉到宇宙极幽深处星体的身影,显微镜则让我们可以洞察极微小粒子的结构和运行规律;我们没有飞禽的翅膀,但飞机载我们飞越太平洋,飞船让我们在没有大气的外空间遨翔。英国伟大诗人沙士比亚曾在《哈姆雷特》中这样赞叹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
  然而, 不少基督徒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极力否定或贬低人类理性。比如自由撰稿人王怡先生,他在布什会风波之后接受多维新闻社记者的采访,谈到自己曾表示不会信基督教,因为放不下对理性的自负。可是,后来的一次意外事故改变了一切。他说:“我在书架上拿最底层的一本书,一下子从梯子上摔下来了。我就躺在地上,起不来。那一刻,我第一次开始祷告。我当时说,神啊,如果你在,那么就请你证明。因为《圣经》上说,没有神的许可,一片叶子也掉不下来的。没有神的许可,我不会从梯子上摔下来。我由此看到一种意义,不是人赋予的意义,而是神给出的意义。我最后唱了教会里学的赞美诗。书架意味着人的理性,爬上去,意味着人向高处的攀登,寻求。可是,我从上面摔下来的那一刻,我觉得我内心的骄傲,完全没有了。那时候,人非常软弱。软弱使人变空。而人一变空,就能够接受光,接受来自神的启示。有过这样一个改变之后,我再去读《圣经》,感觉确实不一样了。以前,我读旧约,觉得耶和华是个凶残的主宰,不是一个爱的主宰。基督是爱的化身和爱的象征。有过那次经历之后,我对旧约的感受就不一样了。”1
  不清楚为什么王怡从书架最底层取书尚要借助梯子,但他的如下观点是很清楚的:原来是理性防碍了他接受基督教和《圣经》,而当他内心的骄傲和理性被一跤“摔”掉后,原本凶残的主宰就变成了爱的主宰,也就是说,是理性把爱的主宰歪曲成了凶残的主宰。神给人启示真理似乎十分艰难,就像小偷一样,要在人软弱空虚、毫无防备时下手,一旦人恢复了正常的理性,神似乎又会被吓跑!
  知名基督教作家远志明先生,曾在其《超脱理性的束缚》一文中批评有些人“将生活完全建立在理性上”,他说:“你可以想象一个人,什么事都要经过计算,经过推论,经过比较,然后才说出来、做出来;这种人,你怎么跟他打交道呢?你跟他交往,他却全是算数,一加一等于二。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的万来硬,用这种公式教育他的孩子:你别信什么高妙的真理,你就信一加一等于二,人生就是计算。这种人何等可怕!虽然这种人也可能有某种成功,有高的地位,或赚很多钱,但他得不到真诚的爱,也付不出真诚的爱,没有良知,不讲情义,毫无潇洒……这样的生命不是又可怕又可怜吗?”
  作者在文章中毫无根据地把理性与真理、灵性、良知、爱等对立起来,从而把凡讲道理、尊重科学与事实的人都看成是只懂算计、没有良知的可怕之人。按照他的逻辑,一个认“1+1=0”的人或许会比一个认“1+1=2”的人更真诚、更潇洒,凡像爱因斯坦这样讲理性的科学家虽然很成功,但却没有良知,也不懂得什么是爱,更不可能有崇高的信仰。
  不可否认,理性是有相对局限性,这主要反映在人类探索末知世界或理解、表达无限事物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已知世界也可以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甚至让“理性”充当“荒谬”与“邪恶”的替罪羊。甜苹果不会因理性的局限性而变成酸苹果,酸苹果也不会因某人摔了一跤而变成甜苹果,懂得计算的人不一定都是喜欢算计的人,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不少基督徒认为,基督教的特点就一个字--信。他们认为,基督徒不是靠脑子去信,而是用心去信,不用问为什么,信则灵,信则得救。于是在一些情感化环境下(如情不自禁的哭泣、激情忘我的歌舞、神秘庄严的仪式等等),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常常可以让他们对荒谬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例如,远志明先生又曾在《径直登临我岸》一文中坦言,开始时他对不讲起码常识和逻辑的《圣经》及教徒轻蔑到了极点,真与善的矛盾让他充满了形式的荒谬感,然而信徒们活出来的“虔诚、博爱、诚实和善良”最终还是吸引了他。他称那是一种生活上、生命上的温馨感,像荒漠中的甘泉,是文明的荒漠中涌出来的生命甘泉。这一切让他产生了生命的亲近感。
  而事实上,在伊斯兰教、犹太教、法轮功及很多其他宗教的信徒之间,也同样有那种亲密无间及互助互爱的大家庭气氛。如果由于历史的偶然,一个人正好出生于或移民到阿拉伯文明鼎盛时期的某个穆斯林国家,是否也同样很容易被他们的生活方式所打动而成为一名穆斯林呢?因而人们在确立信仰时,除了温馨感和亲近感之外,是否还要借助理性来判断呢?一个在森林中寻找出路的人,是否只须跟着感觉走,或还须借助北斗星、指南针等来指明方向呢?
  有些基督教学者之所以要贬低理性,是因为基督教信仰在基本层次上是与科学和理性相冲突的。在最高层次上,基督教信仰上帝,这并不与理性相矛盾,可以说是超越理性的、不证自明的或无法证明的,但这个层次并不代表基督教的实质,伊斯兰教信真主,佛教信佛,道教和儒教信天,所有宗教在这个层次上都差不多;但在基本层次上,基督教信仰的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格化神耶和华和他的独生子耶稣,这才是基督教的本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仰与事实和理性不断发生激烈冲突。一个先造地球再造太阳的神、一个需要进食以增强心力的神、一个在人间有两个爷爷的神、一个死而复活后却要躲躲藏藏的神,等等,这些都不可能再是不证自明的了。历史上,许多基督教神学理论都打着理性的旗帜,尝试让基督教教义系统化和理性化,然而一旦遇到《圣经》中的内容与理性和事实相左,它们或不理不论、或用打了折扣的理性来理论。其结果可想而知,再精致的包装也不可能把烂苹果变成鲜苹果。于是有人绝望地找来公元3世纪反理性先锋德尔图良(Tertullian)的名言“正因为荒谬,所以才相信”,并诡辩道:"人永远达不到上帝的认识水平"、“对于上帝而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等等。问题是,世界上其它一些宗教中存在的许多荒谬说教也是帖着宇宙最高主宰的标签出现的,那么是不是因为基督教比它们更荒谬,所以才更可信呢?
  当下世界正流行着一种逻辑:西方文明史就是世界文明史,于是西方信仰(基督教)就代表世界信仰,因为基督教是与理性有冲突的,所以人类的信仰本质上是不可能与理性相调和的。在当代中国,这种逻辑使很多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优美视而不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对于人类理性永远无法把握的鬼和神,伟大思想家孔子就倡导一种非常诚实和务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对待未知世界,基督教把主观想象的说成是神圣的和真实的,儒家则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客观态度(《论语·为政》);而对待现实世界,基督教在本质上是采取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认为理性带给人类的只是痛苦和虚无,而儒家则提倡一种积极入世、情理交融的审美人生,行动和理性最终指向“天人合一”。儒家信仰不但不与理性相冲突,而且本身就是生命理性的延伸和展现,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把儒家这种肯定现实生活的世界观称之为实用理性(或实践理性)。其实,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之后,许多西方精英早就摆脱了信仰不能与理性和平共处的咒语。对于信仰与科学和理性的共生关系,爱因斯坦曾这样描述:“离开了信仰的科学是跛子;离开了科学的信仰是瞎子。”
  诚然,由于理性的相对局限性,任何信仰和认识都很难十全十美,它们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在过去言之凿凿的信条,都因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而被遗弃。现在有多少人还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呢?作为现代人,我们的信仰不应该还停留在古犹太人的水平上。但我们也不能因为人类曾经犯过错误或认识有局限,就怀疑和否定一切理性和科学,甚至连地球是球体这样的基本事实都不敢承认!上个世纪的罗素悖论(集合悖论)曾经引发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一时间,原来看似坚固的数学大厦甚至整个人类的理性殿堂似乎都要轰然坍塌。然而,天并没有因此而塌下来,杀人放火还是要被定罪,人们也没有因此就抛弃汽车而坐马车,理性和科学在摆脱了短暂的困顿之后,又以不可阻挡之势继续向前迈进。
  夏娃和亚当在偷吃禁果之后变得能辨善恶了,这本是人类理性值得肯定的属性或值得庆幸的进步,但却被定性为“原罪”,人类并因此遭到严厉的惩罚。这让我联想到一个类似的希腊神话:普罗米修士神同情人类的疾苦,冒死为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来象征智慧、力量与光明的火种,结果遭到主神宙斯残忍的惩罚--被缚在山顶上让老鹰啄食。希腊人非常感激普罗米修士神,并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圣火,于是就举办奥运会来纪念他,以让圣火在各城邦间永续传递,如今这奥运圣火已传遍世界每个角落。人类一旦被文明之火照亮,理性的光芒就将永不熄灭,人类也将永远告别那蒙昧的黑暗时代。

参考文献:
1. 多维时报李记者,“指向你的信仰:多维专访大陆家庭教会成员王怡” 多维新闻网. 2006年6月3日。http://www4.chinesenewsnet.com/gb/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6_6_2_14_21_56_914.html .
 
二、基督教与国家兴衰
  大卫·艾克曼在《耶稣在北京》一开篇就向读者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年青学者,在向18位美国基督徒游客作演讲时说:“有件事我们很想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方在全世界这么成功、如此独特超群呢?我们从历史、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作过研究。起初,我们以为是你们有比我们更厉害的大炮;后来,我们以为是你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政治制度;再后来,我们钻研你们的经济体系;但最近二十年来,我们终于认识到,你们文化的核心是你们的宗教--基督教,这才是西方强大的真正原因。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基督教伦理基础使资本主义的出现成为可能,然后又成功地转化为民主政治。对此我们毫无怀疑。”2
  这种观点竟出自一位中国学术权威机构的学者,当然让美国客人跌破眼镜。那么,这种观点究竟符不符合历史事实呢?
  事实是,中国人早在太平天国年代就曾经尝试用基督教救国,结果失败了。孙中山先生早年就读的大多数学校是西式的教会学校,并在未成人之前就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后来又曾求学、生活于美国和英国,可算是对西方社会及基督教有深切认识的先行者,但他在发动中国民主革命之后,公开提倡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却是三民主义,而并不是基督教。
  历史上,在没有基督教或基督教影响微乎其微的中国,却在世界上独领风骚至少达一千多年,其间的汉唐盛世,更是空前繁荣和强大。世界体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烈G.弗兰克(AndreG.Frank)教授在《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一书中指出:“在公元1800年以前,亚洲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而中国又在其中占有‘中心’的位置。”3虽然经济不能代表一切,但至少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势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而另一方面,基督教在历史上带给西方的并不都是福音。基督教于公元380被正式确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可在此之后仅15年,帝国就走向了分裂。在大唐鼎盛时期,西方却处于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罗素曾经指出:“到公元1000年左右,西欧已衰落到了极点。”4接着发生的长达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095-1291年),不仅给地中海以东地区造成灾难和浩劫,而且也给西欧人民自身带来了极其沉重的创伤和苦难,最悲惨的莫过于那上当受害的几万儿童十字军。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史蒂文·南西曼(StevenRunciman)爵士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一书的结尾这样总结道:“崇高的理想被野蛮与贪婪所践踏……圣战只不过是以上帝的名义而发动的长期的不宽容行为,是对圣灵犯下的滔天大罪。”5
  自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来后,二者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和激化,同时又与世俗统治集团间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终于在公元1562年引发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一系列宗教战争。虽然是以法兰西内战为主,但在英国、西班牙、荷兰及土耳其之间及其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紧接着,在经过了20年相对太平的日子后,或者说在各种矛盾像暗流一样再积蓄了20年后,欧洲终于又爆发了更为惨烈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整个欧洲大地战火连天、尸横遍野,灾荒瘟疫流行,就如同人间地狱一般。虽然引起这次战争的原因很多,包括许多政治和经济的因素,但最大起因是新兴的宗教改革势力继续向基督教传统势力发起的挑战。
  后来西方之所以超越中国,原因当然很多,但主要是得益于科学理念、人文思想的复苏和传播以及商业城邦的兴起。始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教会统治的中世纪文化和思想发起了冲击,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希腊文化是文明的典范,而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则是文明的倒退,比如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就在其代表作《神曲》中以含蓄的手法批判和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黑暗。中国人虽率先发明了指南针并拥有庞大无敌的远洋船队,但由于专制保守的皇帝所下的一纸禁海令,就从此在充满希望的大洋上失去了身影,而欧洲人却在地球是球体的理论指引下发现了新大陆,并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环球航行,从而站在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制高点上。
  有学者认为,是新教伦理促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甚至导致了工业革命。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历史学家韦伯(MaxWeber)的理论。然而,他们其实是片面地理解了韦伯的理论。韦伯并不是一个宗教决定论者,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我们丝毫不想支持这样一种愚蠢和教条的理论:即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只能作为宗教改革运动特别影响的结果而产生;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只能产生于宗教改革运动。而在宗教改革运动出现很早以前,资本主义商业组织的一些非常确定的和重要的形式就已经存在了,这个事实本身足以驳斥上述论调。相反,我们只是想确认,在资本主义精神质的形成及在全球量的扩展过程中,宗教力量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作用。”6
  工业革命之前的西方和从前的中国一样,都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基督教和儒教都是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之服务的,因此在东西方传统价值体系中都是重义轻利,不鼓励经商和某利,商人及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都很低下。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后来能在欧洲漫漫成长壮大,而在中国却没有呢?许多学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力相对比较分散,使得独立的商业城市和公民社会较容易形成和发展,而中国无所不在的大一统政治体制却严重阻碍了这种发展。然而,假设在其它因素和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假设当然不成立,这里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如果欧洲人当时信仰的是儒教而不是基督教,那么为了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发展而进行的改革就会更顺利,因为儒教是积极入世的和理性的,这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追求是一致的,而传统的基督教却是消极出世的和非理性的。许多受儒家影响很深的东亚国家在近代及现代能很快地转型为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很好的证明。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教伦理中有两条对资本主义后来的发展贡献最大:一是,它反对把传统的僧侣禁欲主义生活方式视为理想,而倡导劳动是人的“天职”,认为赚钱和赢利不但是正当的,而且是为了荣耀上帝;二是,它鼓励勤劳、节俭和诚信。但很难想象宗教改革的先驱们怎么能从《圣经》(特别是新约)中引申出这些伦理观。众所周知,早期的基督徒大多数是穷人,类似“安贫乐道”及“视金钱如粪土”的教训在福音书中经常出现。比如在马太6:19-21中,耶稣就这样教导门徒:“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 ”耶稣甚至提倡“不劳而获”:“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马太6:26)“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翰4:37-38)他还经常宣传,审判日很快就会到来,只有那些为了信仰而撇下亲人、房屋和田地的人才可获得赦免。根据新约记载,耶稣在世时,彼得等十二门徒已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财产而跟随耶稣。耶稣升天后,彼得领导的教会很快就号召所有信徒把自已的家产全数献给教会,大家在一起过着无产阶级人民公社式的生活。由此可见,新教中类似“勤劳致富”的伦理观是与新约中的原始教义完全不一致的。
  有人说,是清教徒的节俭精神让英国的资产阶级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这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历史。世上哪有几个靠省吃俭用发大财的?历史上,欧洲的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对殖民地的掠夺、生产方式的变革、金融和贸易的发展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等等来实现的。与其说提倡勤劳和节俭是为了积累财富,不如说是资本家们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而需要造就大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无产者。至于为什么是英国而不是其它国家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其中有许多特殊原因及偶然因素,比如,英国是个岛国,许多新教徒为了躲避宗教迫害及战争从欧洲大陆各地逃到英国,从而为英国带去了大量资金、技术和贸易信息,另外英国出产优质羊毛,圈地运动推行得比较早和彻底,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等有利条件。长期以来,清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兴起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被过份夸大,其实清教当时在英国只不过是个受压制的小教派而已。
  又有学者以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及牛顿等上百名大科学家都是基督徒为例来证明,西方的科学发达是得益于基督教。其实,这是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出发而得出的本末倒置的结论。大量历史文献显示,启发和帮助哥白尼、开普勒等获得伟大发现的,是大量被重新发现的古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这应该感谢文艺复兴。比如,最早提出“日心说”的其实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7基督教经过一千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已没有多少人不是基督徒了,所以当时的科学家们都是基督徒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正是一些离经叛道的科学家的发现,才让后人敢于进一步怀疑《圣经》的权威,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发现。
  历史上,天主教利用宗教裁判所对异己进行残酷迫害,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众所知,布鲁诺因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伽利略因支持“日心说”死在软禁之中。而当时新教在压制异己方面与天主教是一致的,比如马丁·路德在反对哥白尼时曾这样说:“这个笨蛋想颠覆整个天文科学,但《圣经》告诉我们,约书亚曾命令太阳站住,而不是地球。”加尔文(Calvin)则先引述诗篇93:1中的话:“世界就坚定,不得动摇”(指地球不会运动),然后傲慢地质问:“谁胆敢将哥白尼的权威置于圣灵之上?”8下一节我们还将讨论长期以来基督教各派是如何压制进化论的。
  还有不少人把西方发达的民主制度也归功于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而事实上,基督教在现实教会的组织中以及在未来天国的理想中处处反映的都是等级观念。天主教教会发展到16世纪时已专制腐败到极点,因此才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众所周知,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起源于古希腊与奴隶制并存的城邦民主制,后来发展出英国的君主立宪民主制,再发展到美国的“三权分立”代议民主制,其间经历了许多不断完善的复杂过程,与基督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西方社会如今已越来越世俗化了,但他们的民主制度并没有因此而倒退。印度的主要人口信奉有种姓等级观念的印度教,他们同样可以建立民主制度;而信奉“真主面前人人平等”的伊斯兰国家,却反而没有几个是推行民主的。我们中国人其实也有“上天最公平”等观念,而且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还曾对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先驱们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当时中国的科举官僚制度也比西方的贵族世袭制度更公平,后来却因为闭关锁国、傲慢自大而错过了向西方学习及自我更新的大好时机。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基督教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美国最初主要是由那些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后来又有大批爱尔兰及意大利的天主教教徒移民到美国,所以美国是一个以基督徒为主要人口的国家。但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潘恩和亚当斯等,就像当时欧洲的许多社会精英一样,都已从对人格神的崇拜上升到对自然神的信仰,他们在《独立宣言》中提到的上帝就是自然神。为了保护信仰自由,他们没有定基督教为国教,而是在宪法中确立了政府、司法与宗教的独立,为个人追求最大自由发展的美国梦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后来的成功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因素,比如,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西部大开发,激励和保护创造发明的完善体系,引进欧洲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体制等等。当然,一些世俗化和理性化了的清教道德观也对美国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就像前面分析过的,它们并不是基督教独有的,甚至是与传统的基督教精神相矛盾的。另外在美国,受教育程度越高,信仰人格化神的人所占比率就越低。比如,《自然》杂志在1998年向517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发出问卷调查,结果在收到的大约60%的回信中,只有约7%的人信人格化的神。9目前,美国较为发达的州,即沿海的那些蓝色洲,信教人数的比率都相对较低,而中部那些宗教气氛浓厚的红色洲都相对比较落后。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西欧的世俗化趋势正方兴未艾,而且信徒们也日益变得开明、自由。在法国、瑞典和荷兰的一些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经常去教堂。相反,在东欧和俄罗斯,基督教却发展较快,部分原因是由于填补共产主义失落后的信仰真空,更主要是因为有宗教成长的好土壤--那就是社会动荡、变革所带来的生活不保与失望。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同属东亚儒家文明圈,如今都已是发达或准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而菲律宾、南美洲及非洲许多基督教国家至今仍在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重心已在逐步从西方向东方漂移,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已成不可阻挡之势,这显然也与基督教关系不大。而在中国大陆的现实是,基督教发展较快的地区大多数集中在贫穷落后的农村。
  分析国家兴衰的各种因素极为错综复杂,是超出本书范围的宏大叙述。我在此只是列出一些明显违反事实的观念误区。有位朴实的农民说得好,兔子比乌龟跑得快是因为有四条飞毛腿,而不是那两只招风耳。
  拿破仑曾把旧中国比作沉睡的东方巨狮,其实西方又何尝不像一头巨狮,虽然早已苏醒,雄视阔步,却仍苦于无法挣脱套在脖子上的沉重锁链。而让西方巨狮哭笑不得的是,竟有人羡慕他挂着一条神圣而高贵的项链。

参考文献:

2. Aikman, David. Jesus in Beijing: How Christianity is Transforming China and Changing the Global Balance of Power.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3. 5-6.
3. Frank, Andre Gunder Reorient:The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5.
4. Russell, Bertrand. The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1945. 398.
5.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1. 480.
6. Webber,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58. 91.
7. Russell, Bertrand. 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
8. 同[7], 23页。 9. Larson, Edward J. & Witham, Larry. “Leading Scientists still reject God.” Nature. 23 Jan. 1998: 313.
 
三、进化论是否是事实
  自从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以来,进化论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因为它撼动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创造论,因而基督教各派都视其为洪水猛兽,一批又一批保守的基督教学者对其进行着猛烈的抨击,然而人们发现,他们的抨击大部分却是建立在对进化论的歪曲之上。
  对进化论的主要歪曲之一,是说进化论认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都是随机发生的。根据这种说法他们计算出,从无机世界完全靠随机而形成第一个生命所需DNA分子的概率几乎为零,由此来证明进化论不成立。而事实上,进化论从不认为生命的形成及任何进化过程是像掷骰子一样一挥而就的随机事件,而是强调自然选择及变异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就不是纯随机的,而是与他们的化学特性有关。另外,虽然进化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都来自共同的祖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要解释第一生命是怎样起源的,就是说,各种“生命发生说”是否正确与进化论本身是否正确无关,就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否正确与基本粒子是怎么来的无关一样。
  对进化论的另一大歪曲,是说进化论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通俗表达是:一个封闭的物理系统,一定会从起始状态向越来越无序的状态发展。有人因而认为,大自然不可能从原始的浑沌无序的状态下发展出宇宙中各种秩序井然的事物,如太阳系和人体等精美复杂的系统,从而认为这些系统只能是由神创造的。然而我们知道,太阳系、地球生态系统及人体等都不是一个封闭系统(地球生态系统在不断地从太阳吸收能量,人体也在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养分用来维持新陈代谢),所以不能用热力学第二定律来简单解释它们的发展规律。在大自然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从无序事物发展成的有序事物,完全不需要任何超自然力量的干预或创造。比如,四处飘荡的水蒸气可以形成各式各样对称规矩的雪花晶体,也可形成统一旋转的龙卷风;四处飞扬的散沙可以形成一波波美丽和谐的沙丘;漂散于空气、土壤及生物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形成酸性水,这种酸性水再消蚀石灰岩而产生含有碳酸氢钙的水,这种水在遇热或压强突然降低时又会分解出碳酸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或石笋,等等。那么,大自然经过几十亿年漫长的演变而一步步形成像生命这样复杂的事物也是完全可能的。
  进化论正如其它科学一样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有些学者却利用一个半世纪前达尔文初创进化论时的一些局限性来否定整个进化论。比如,1984年中国科学家在云南澄江发现了5.3亿年前的软躯体化石群,又经过20多年对大量化石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对曾困惑了达尔文的“寒武纪大爆炸”现象给予了新的解释,对达尔文倒锥形进化树模式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广义进化论”理论。这只是对传统进化论的修正和补充,而有人却把它说成是进化论的丧钟。
   再比如,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由于眼睛的功能和结构十分复杂,说它是靠自然选择进化来的似乎很荒唐,但紧接着达尔文又用了三页半的篇幅对眼睛可能发生的进化步骤提出了详细的假设 10。有的学者却断章取义,宣传连达尔文自己都怀疑进化论的可靠性。又盛传一位叫霍普(Hope)的女士,见证达尔文在其临终前的病塌上放弃了自己的进化论,并钵依了基督教。而这一传说其实早已被达尔文的家属和历史学家们否认了,达尔文在他去逝的同年写的《自传》中,也很详细地阐述了自己为什么不信仰基督教 11
  进化论自从诞生以来,已被古生物学、分子遗传学、胚胎学、比较解剖学及古地质生物学的大量实验及发现所证实,其理论不但与事实相符,而且根据其理论作出的大量推测也被证实。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杜布赞斯基(Theodosius Dobzhansky)曾经这样说:“不在进化论的光芒照射下,生物学中的一切理论都将变得苍白无力。”12
  首先,科学家发现,从像人类一样复杂的生命到像病毒一样简单的生命都拥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都有DNA遗传密码,都要新陈代谢等,这间接证明所有生命都继承了共同祖先的一些属性。
  另外,通过形态系统学研究出的进化亲缘树与用分子遗传学独立研究出来的进化亲缘树的一致程度,远远高于一般的科学统计要求。进化树上的许多进化路线,如从古猿人到现代人,都有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至于有的路线缺少中间环节的化石,有些是因为地质方面的原因,使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比较困难,另有些尚待发现。长期以来,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物种化石,如既像爬行动物又像鸟的“始祖鸟”和“中华龙鸟”化石,又如在加拿大北极艾斯米尔岛(Ellesmere Island)发现的,正从鱼类向双栖类转变的,头很像鳄鱼的古鱼类化石,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在进化树上找到了其相应位置;然而科学家至今却没有发现长着翅膀的“天使”的化石,因为在进化树上鸟类和人类不直接同源。
  胚胎学研究发现,人和所有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很像鱼类,人的早期胚胎有鳃变和尾巴,外形和内脏都很像鱼类。分子遗传学发现所有动物都有相同的遗传机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它们的胚胎发育过程都很相似,而且都是从低等动物形态向高等形态发展,就像生物演化的历史重演,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变化。
  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起源同,结构似,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让我们来看一些脊椎动物的前肢:鸟翼、蝙蝠翼、鲸鱼鳍、马的前肢和人的上肢。虽然它们的外形和功能很不同,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都由肽骨、综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而且排列组合也非常一致(见图7)。


evolution.gif


图7.动物的前肢及人的上肢
  这些同源器官很直观地告诉我们,它们都是从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为了适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而使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
  创造论的支持者企图用“同一设计”理论来解释上面这些现象,但丝毫经不起检验。达尔文早在《人的由来》一书中就列举了人体中许多种无用的或退化的器官,像体毛、智牙、尾骨及阑尾等等13。这些器官最早都是有用的,只是随着人体的进化才慢慢失去其功用。如果人类是由完美的神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岂能有这些多余的器官?
  进化论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对人类的影响甚至超过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如果有人真的发现了确凿的证据可以推翻进化论,不但各权威杂志会争相发表,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大奖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在《科学》、《自然》等科学权威杂志上,人们却从来看不到任何创造论的研究成果。在基督徒占大多数人口的美国,创造论及其变种“智慧设计论”一直在与进化论争夺公共学校的话语权,却总是不能撼动进化论。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支持进化论的证据不断涌现,基督教各派对它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天主教前教皇保罗二世,就曾在1996年的教皇科学院大会上承认进化论不只是假说,声称它已在广泛而独立的科学领域被研究人员证实和接受,并且特别强调它不是刻意追求和造假的结果。不过,他接着又用一些抽象的说教来说明只有人的肉体会进化,而人的灵魂是不会进化的,因而进化论并不与基督教信仰相冲突14。然而,大量事实已证明,人的精神和灵魂是与人的肉体及物质世界密不可分的,比如拿现代人与北京猿人作比较,在精神方面二者同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06年3月21日报导,世界圣公会领袖英国坎特布雷大主教威廉斯公开反对在学校教授创造论。CNN在同一天的网上民意调查显示72%的人反对在学校教创造论。又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2006年6月21日报导,包括美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及加拿大皇家学会在内的全球67国的最高科学权威机构,联合签属了一项抵制创造论的声明,特别呼吁家长和学校关注进化论中那些已毫无疑问的事实。

参考文献:

10. Darwin, Charles. The Origin of Species. London: J. M. Dent & Sons Ltd., 1971. 167-170.
11. Darwin, Charl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Ed. Nora Barlo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58. 72.
12. Dobzhansky, Theodosius. 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Evolution. 2nd Ed. Edited by Mark Ridle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0.
13. Darwin, Charles. The Descent of Man.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1998. 11-26. 14. Pope John Paul II “Message on evolution to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Catholic.net. April 16, 2006.http://www.catholic.net/RCC/Periodicals/Inside/01-97/creat2.html.
 
四、十字架下的孩子
  有一次我向一位信徒朋友请教:“一个人只要在心里虔诚地信神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上教堂做礼拜?”那位朋友告诉我:“如果没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很容易往下滑。”我当时想,为什么信徒们都这么脆弱,他们的信仰难道如此容易被动摇?!后来接触的信徒朋友多了才知道,在北美的华人基督徒中,很多人是由于刚移民到国外,生活上的巨大压力驱使他们来到教会寻求避护和帮助。他们在教会里确实能得到信友们的一些精神安慰和一点物质支援,但教会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2004年6月28日发生在多伦多士嘉堡的惨剧吧?那是加拿大联邦大选的日子,一位来自中国西安的移民说一声“爸爸走了!”,就从14层高的楼上跳了下去,无情地抛下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3岁,另一个才3个月。死者和他太太参加教会已3年有余,自一年多前失业后他就没再去教会,只有他太太自已去。其实,在事发当天他太太已经感觉到不正常,所以打电话请了一位牧师来家中开导他,他们还共同做了45分钟的祷告。但牧师刚离开5分钟,他就从楼上跳了下去。
  耶稣曾对门徒们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11:23-24)如果信徒真的能像耶稣期许的那样心想事成、有求必应,为什么天下还会发生上面那样的悲剧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信得还不够诚。可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天灾人祸中遇难,难道其中就没有一个是虔诚的信徒?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很奇特的事件,如大难不死、奇妙的姻缘、意外的收获等等,但有些人却把自己的这些特殊经历夸大到迷信的程度,声称那些都是祷告的结果,是神特别的安排,说什么自从信教后,神就奇迹般地让他找到了如意的工作,家庭从此充满了和谐与快乐,买房子时神还帮助他找了一个既风水好又便宜的,得了癌症神又奇迹般让癌细胞消失,等等。他们含着泪水讲述的一个个动人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神似乎只倾听并满足他们为自己个人的祸福或得失所作的乞求,而从来不理会那些类似为全球爱滋病患者所作的祷告,也不关心那些类似为阻止滥杀无辜的战争所作的哀求。
   每逢周末,夫妻俩带着小孩一起去教堂是北美华人社区常见的一道风景线。记得刚到加拿大不久,我曾随同一位信徒朋友第一次去教堂听牧师传教,那天牧师讲的主题是关于“恐惧”。他说自己6岁时就跟着父母一起信基督教了,从那时起,主就把一颗恐惧的心从他身上拿走了,从此凡遇险境,他都能临危不惧、逢凶化吉,因为主与他同在。他还让台下的师母作证,年青时他在高速公路上经常上演超车等惊险动作,但坐在他旁边的师母却一百个放心,从来不害怕。当时我在台下却越听越感到可怕,试想那些未成年的小孩听了这样的说教该是多么危险!
  刚学开车时,第一次上高速公路时,初学游泳时,难道这个牧师也一点不害怕?如果真的像他所说,从6岁开始就没有恐惧心了,他对恐惧就应该没有多少经验和体会,那么他又根据什么来大谈恐惧呢?
  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基督徒的恐惧心远甚过平常人--他们说话做事都怕神不欢喜,怕不符合《圣经》教义,得了什么病也怀疑是神的惩罚或被魔鬼缠身,犯了什么大错或罪过更是要担心会被打入那永劫不复的地狱。其实,《圣经》本身关于要不要惧怕神又是前后矛盾的,叫人无所适从: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太10:28)
  耶稣对他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太22:37)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约一4:18)
  因此,许多小孩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种被扭曲的恐惧观,其结果,该警觉时他们不警觉,而不该恐惧时他们却莫名恐惧。
  由于事关小孩教育,我又想起一篇曾在华人基督徒中流传的“属灵”文章《金面包的启示》。作者说,他从小到大在中国的文化教育中都没有发现什么是“智慧”,最后是在《圣经》中找到了“智慧”。他用一个“金面包”的故事来说明,只有犹太人才懂得教给小孩“智慧”。最后他这样总结道:“智慧是要能在矛盾对立的选择中,找到适当的平衡立足点。解決问题需要勇气,可是不能太鲁莽或太懦弱;要有尊严,但是不骄傲也不粗俗;要谦逊,不自大也不卑屈;要谨慎,不冒昧也不胆怯;要說话,不多言也不寡言;要用字遣詞,用得恰到好处。此外,有智慧才能化矛盾为和谐,化危机为转机,绝处能再逢生。”这不正是中国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吗? 而事实上,《圣经》中却有许多说教是非常走极端的,要么爱到上天堂,要么恨到下地狱。比如[马可9:43-47]中教导说,倘若有哪一只手、或哪一只脚、或哪一只眼让你跌倒,为了上天堂,你就要把它砍掉或去掉。一个人跌倒,怎么分得清是哪只眼的错呢?谁又能判断这么偏执的教训是由哪边脑想出来的呢?
  《金》文作者劝导别人要不卑不亢,自己却妄自菲薄。不少人为了证明犹太人是神的选民,或为了给《圣经》增加含金量,于是就把犹太人的聪明智慧夸大到不切实际的程度。我们不否认犹太人的杰出智慧,仅凭近代他们在各方面产生的像斯宾诺沙、马克斯、弗洛伊德及爱因斯坦等超级巨星,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我们应该历史而客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目前90%以上的犹太人都不信新约,而新约却被基督徒奉为智慧中的智慧;古代以色列就不曾出现像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思想家,上面这些犹太巨星都是“升起”在发达的异国他乡(建国后的以色列却鲜有贡献),并且他们很多人都是《圣经》的批判者--难道“最智慧”的民族造就的“最智慧”的头脑却不信“最智慧”的书?    除了在教堂接受类似上面提到的说教,还有不少信徒鼓励小孩从小读《圣经》,而完全不会想到这是否合适。我曾做过一些统计,发现整部《圣经》只有97处提到“笑”, 而其中又只有10多个是善意或愉快的“笑”,其余都是“嗤笑”、“讥笑”、“嬉笑”等等;另一方面,整部《圣经》却有48处记述“同房”,552处讲到“怒”,849处提及“杀”,1279处谈到“死”!这些数据是否值得家长们三思呢?
 
五、孔子是否在天堂
  不少人都对比尔·盖茨(Bill Gates) 及美国微软公司的一些经营行为颇有微词,但在盖茨先生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视窗操作系统及其它办公软件,对改善人类生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却是无人可以否认的,而且迄至今日盖茨夫妇已为全球各种慈善事业捐献了几百亿美元。如此优秀的人物是否可以上天堂呢?按照新约上的说法,除非盖茨先生将自己的一切财产全部献给教会,否则他要上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都难(太19:21-24)。
  有一次,我请教一位信徒朋友:“如果只有信耶稣才能上天堂,那么像孔子等古代的圣贤、僻远山区善良纯朴的农民以及不幸夭折的婴儿,他们根本不知道耶稣的存在,是否就要下地狱呢?”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位朋友竟回答说:“是的,因为耶稣说过,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任何人想到他的父那里去(入天堂得永生),就得先过他这一关。”
  我想很多人一定很难过“这一关”,怎么也不相信那些无辜的和善良的人们,甚至连圣人也要下地狱。达尔文就因为不相信自己死去的父亲和兄弟会下地狱,因此说这是该诅咒的教义15
(一)《圣经》中的地狱
  有基督徒统计,新约提到各种有关“地狱”的说教共162次,其中有70次由耶稣亲自提及16。然而,在旧约中却没有任何确切的关于死后要下地狱受永刑的记载和教训。在亚当和夏娃犯下“原罪”之前,耶和华只是警告他们吃禁果当天必死(<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c2-17.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75.html#">创2:17);摩西在“十诫”中也没有说明犯“杀人”、“奸淫”、“不信神”等罪的人要下地狱;创世大洪水几乎灭绝世上所有的“罪人”,神也没有警告其中任何人要下地狱。简而言之,在旧约中神最严厉的惩罚只是“处死”而已。
  就连保罗也从来不曾提到过地狱,他认为行羞耻和罪恶的后果只是死(罗6:21-23)。这又一次证明,保罗并不知道各福音书所描述的耶稣,否则他不可能不传授耶稣那么多关于地狱的说教。
  有基督教学者认为,新约中的永火地狱是指地壳下炽热的熔岩。他们还通过计算证明,地壳下熔岩的大小正好可容得下过去死去的绝大部分人类。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电视网--美国TBN电视网,播放了一个系列节目,报导一些所谓的科学家在西伯利亚钻了一个很深的井,并用麦克风在井底成功地录到千万个鬼魂在地狱中受折磨所发出的痛哭嘶叫声17。这件事很快就被揭穿是谎言,可至今仍有许多人信以为真。耶稣曾在马太24:35中说:“天地要废去,我的话却不能废去。”如果地狱是将被废去的地球的一部分,怎么又可能是永久的呢
  美国心脏科医生罗林斯(Maurice Rawlings)写的《超越死亡之门》一书,也被广泛引用来证明地狱的存在。罗林斯在书中介绍,许多接近死亡的、已停止呼吸的、心脏停止跳动(所谓临床死亡)的人,在被抢救过来后有着非常不同的表情和反应。有的人回忆说,自己像是穿过时间隧道,到达了天堂,心情非常平静愉快;而有的人则像是刚从地狱走了一趟,表现得极度恐惧18。然而我们知道,临近死亡经验并不是真正的死亡经验,那不过是由于大脑缺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迷幻记忆而已。平时乐观、或当时身体、心理状况不错的人可能产生愉快的幻觉;而那些平时疑神疑鬼、做尽坏事、觉得自己一定会下地狱或当时身体、心理状况很糟糕的人,就很可能像平时一样做了一次恶梦而已。
  《圣经》告诉我们,人死后毫无知觉(传9:5),要呆在坟墓里直到审判日那天复活,在审判之后才上天堂或下地狱(约5:28-29),下地狱是第二次死(启20:14)。然而审判日至今都还没有到来,怎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已经在地狱中痛哭叫喊呢?又怎么会有人在临近死亡时就去了地狱呢?
  根据新约中的描述,地狱要用永久的黑暗、炽热的火烤、毒蝎毒虫的蚀咬、无尽的干渴等等来活活折磨人,而且让人求死不得。(启9:5-6)使用这么狠毒的刑罚,可以说远远超过了历史上最残忍的暴君。现代人类社会各文明国家都在宪法中明确禁止酷刑,有的国家甚至废除了死刑。比如,当2004年4月美国士兵在伊拉克监狱中的虐囚行为被曝光后, 就立即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
  启示录20:1-8中说,撒但本来已被关入地狱中,可是过了一千年之后又被释放出来迷惑人间,似乎是神在有意纵容这个超级罪犯。连罪大恶极的撒但都有机会被释放出来,那么为什么一般的“罪人”却反而要受到永不赦免的惩罚呢?(太25:46)现代文明国家保护每个公民信仰自由的合法权利,根本不会惩罚一个毫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纯粹思想犯或异教徒;公正的司法系统会尽量做到对罪犯的审讯、定罪合情合理,不可能对一个有限的罪行进行无限的惩罚;监狱在限制犯人的行动自由的同时,也会帮助教育犯人,鼓励他们出狱后重新做人。相比之下,永劫不复的地狱会是公正仁慈的惩罚吗?
  罗素在《宗教与科学》一书中告诉我们,1864年当英国枢密院法律委员会宣布不信永刑地狱将不再是罪行之后,英国的许多牧师就再也不信永刑地狱了19。现在有许多基督教教派(如耶和华见证会等)甚至不承认地狱的存在。
(二)《圣经》中的天堂
  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是完美无缺的、无限幸福与和平的,但<A onclick="MyWindow=window.open('bible-q12-7.html','MyWindow','toolbar=no,location=no,directories=no,status=no,menubar=no,scrollbars=yes,resizable=no,width=500,height=350'); return false;" href="http://www.exbible.com/eb75.html#">启示录12:7说那里有争战,马太11:12也说那里一直有暴力(中文和合本把“暴力”译成了“努力”)。
  《圣经》中对天堂描绘得最多、最具体的是其最后一本书卷<启示录>。教会历来宣传它是最难懂的书卷,因为它里面有很多象征性的描述。其实作者把事情叙述得很清楚,对很多象征性的描述也都给予了必要的说明,比如耶稣手中握的七星是代表七教会(启1:19-20),七灯是代表七灵(启4:5),等等。
  <启示录>的作者声称自己是按照神的指示,把所见所闻如实写下来,不过事实证明他是在天马行空地编造故事。无所不在的神竟被描绘成像红宝石一样坐在绿宝石的宝座上(启4:3)。耶稣开始时是个有白发、火眼、剑舌、铜脚、手拿七星的怪人(启1:12-20),后来又变成了七角七眼的怪羊(启5:6)。在作者看来,星星是很小的--会像无花果一样散落在地面上(启6:13);大地是平的和方的--有四个天使站在地的四角(启7:1)。当七位吹号天使中的第一位吹号时,地上的所有青草都被烧掉了(启8:7),而当第五位吹号时,神却吩咐蝗虫不要伤害地上的青草及各样青物(启9:1-4)。现代人看不到的牛鬼蛇神作者都能看到,而摩天大楼、计算机、飞机等现代产物他连一件都没看到,但他却声称自己看到的是未来世界。
  基督徒通常以为自己死后是升天堂,<启示录>却说以后得救的人是住在从天上降下来的新耶路撒冷城。这座城长宽高各四千里,建在一个高山上,就是说,整个地球将变成一座大山,大山上又放着一个四千里高的方盒子--这恐怕将会是宇宙中最丑陋的一个星体。
  <启示录>给我们描绘的天堂(新耶路撒冷城),虽然充满了珠光宝气,也有生命水和生命树,却毫无生机可言。在那里,没有日月星辰运动带来的四季变化、潮起潮落、昼夜更替,没有充足的阳光、滋润的雨露和肥沃的土壤,没有丰富茂盛的植物,也没有千姿百态的动物。总之,在那圣城里,人们再也见不到好山、好水、好风光。
  在那圣城里,所有复活的圣徒都将是羔羊的新妇(启21:9),而且只是灵魂的新妇,因为保罗在歌林多前书15:50中说,血肉之体不能承受神的国,所以亲情、友情及爱情在天国都将不复存在--人们只能父不父、子不子、妻不妻地“活”着。在那里,人们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穿着洁白的圣服,跪拜和赞美神和羔羊。那里也是个等级森严的地方,神、羔羊、24长老、天使、犹太人就像高高的金字塔一样压在外邦人身上。犹太人虽比外邦人高一等,但也很悲惨,因为那些从以色列12个宗派中挑选出来上天堂的144 000人全是童男(启14:3-4),就是说,凡结过婚的犹太人全要下地狱!
  在<启示录>描述的天国里,人们不再受风吹、雨打和日晒,也不愁吃、不愁喝,但感觉却像是被牧的牛羊;人们不再有辛酸的泪,当然也没有了甜蜜的笑;人们的福气可比千年之龟和万年之鹤,却远远不是快乐的仙;人们不再劳作、追求和梦想,自然也永别了创造的快乐。假如让人自由选择的话,恐怕很多人宁愿来世作人间的乞丐,也不愿去这样一个枯燥乏味的天国作被牧的牛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撒但会带着一批天使造反,跑到人间来逍遥?!
(三)真正的天堂在人间
  因而我们知道,万恶的地狱是不存在的,而真正的天堂其实就在人间。毛泽东说得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路加福音>也说了句大实话:“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1)当然,人间也到处是坎坷与险阻,攀登、跨越、跌倒与迷途是人生旅途中必受的磨练。有时严重的挫折会让一些人对人生失去信心,看破红尘,因而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来世。
  而基督教的终极追求就是来世的幸福--永生。不少基督徒都有一种末世情结,仿佛世界末日随时都会到来。因此对他们来说,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已没有太多意义。他们或许会认为,在理性的梯子上攀登得越高,到时就会摔得越重。耶稣也教导门徒:“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路6:40)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困难时,很多人不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把它托付给主。比如,从梯子上摔下来,不去找摔下来的客观原因,而是想到“没有神的许可,一片叶子也掉不下来”;不去想办法爬起来,而是求助于祷告和唱赞美诗。
  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20明天其实就是一个个的今天,彼岸其实亦是一个个的此岸。幸福与平安不会因期待与祷告就从天而降。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世界其实就像一场经天纬地、造化无穷的大棋局--万事万物都在既定的规则中各行其道,上天让我们幸运地成为其中一位博奕者,其他人有缘成为我们人生的棋友和棋伴。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受“长气”和“争势”的本能驱使,但上天同时又赋予了我们仁爱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因此君子懂得善养浩然之气。然而,世上永远都会有一些缺少棋德、不守棋规之人,为此我们不但要做善人,还要做强者,否则就会沦为任人摆布的“死棋子”。人类历史上也经常发生腥风血雨的撕杀、争斗,但是终极武器原子弹的出现以及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带来的疯狂破坏,终于让人类认识到,为了避免对谁都不利的“零和游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既要有竞争也要有合作,人类也必须理性和谐地与其他生命和大自然共处,从而开创万物共赢的“天时、地利、人和”,真正实现和平美好的人间天堂。
   人生博奕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选择不同的路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人与人之间、人与其整个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对这么错综繁杂的世界,怎样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或顾此失彼呢?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先哲们就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人间正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最后达至“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从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因地制宜,审时度势,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能力,最终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有人说,面对死亡,人世间的一切快乐与幸福就像过眼烟云,所有追求与努力到头来都不过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诚然,作为个人,任何人迟早都要走下人生棋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遁入可怕的虚无--我们的血脉和气势还会流传。即便死后化作一堆原子,也会在宇宙大生命的怀抱中各得其所而其“乐”融融。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棋坛高手,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奕者,其生命都会化作历史棋谱的一部分。像爱因斯坦、孔子这样的棋师、棋圣,更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棋理和棋艺--永生不会来自于廉价的承诺,而要藉着辛勤的耕耘和智慧的创造去达成。东西方圣贤苏格拉底和孔子临终时并没有看到自己的“理想国”和“大同世”,可他们还是那样安详地离开人世,我想他们一定是坚信自己的生命即将升华,就像涅磐的凤凰一样永驻在人间。

参考文献:

15. Darwin, Charles. The Autobiography of Charles Darwin. Ed. Nora Barlow.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58. 72.
16. Watkins, Terry “The truth about hell”Dial-the-Truth Ministries. April 16, 2006. <A href="http://www.av1611.org/hell.html">http://www.av1611.org/hell.html .
17. 同16。
18. Rawlings, Maurice. Beyond Death’s Door. New York: Thomas Nelson Inc., 1978. 79-120.
19. Russell, Bertrand. MReligion and sci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5。 20. 钱鹤滩(清):《明日歌》。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