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侃两句毛邓

今天的数据:60年,河南人均寿命翻一番http://news.shangbw.com/jiaodian/200909/19-40192.html
商报记者 郑筱倩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据2006年的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60年翻了一倍多。 
  省人民医院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
  医生都是“万金油”
  今年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培养的第一批医学本科生。1955年,省人民医院由开封迁到郑州后,他就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整个人民医院门诊只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8个诊室,每天,平均接诊100多个病人,有200多个床位。
  “就这,解放后我省的卫生事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了。”黄河回忆,到了1952年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已有2066个(含门诊部、所1873个),卫生人员近2万人。
  黄河说:“我一进医院就被分在内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全在这里看,医生都是‘万金油’,啥病都要看。”
  这个时期医院的仪器装备,最高档的就是1957年引进的500毫安X光机,当时在全国都是最先进的。而黄河为病人检查肠道时,只靠一根铜管镜,一个管子直接插入病人肠道内,一不留神就要刺破肠子,“看病人那个受罪的样子,轻易我是不用这个‘宝贝’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万金油”向专家转型
  这20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还是有了很大发展。
  1959年,黄河奉命组建消化内科。此时省人民医院光内科已经细分成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6个科室。
  黄河很满足:“科室专业越分越细,我们这些‘万金油’都有机会发展成专家。”
  1973年,消化内科从德国“请”来了一个先进装备:直管胃镜。“这东西能直接看到病人的胃,太神奇了。”黄河说。
  使用过程中,麻烦来了。黄河说,每次给病人插管子,病人平躺在床上,一个人要使劲扳着他的下巴,黄河则像演杂技一样,拿着这个像箭一样的东西从病人的嘴里直接插进他的胃,“病人痛苦得哇哇乱叫,我们医生也是满头大汗”。
  改革开放三十年:医生装备上高科技
  改革开放一开始,黄河明显感觉医院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科已经细分了14个诊室。
  直管胃镜早就换成了纤维镜,一个软管里有500万根玻璃纤维,不用电,插进胃里,里面看得一清二楚。管子也越来越细,以前比大拇指还粗,现在还不到大拇指的一半。不仅如此,消化内科装备上了胃镜、十二指肠镜、肠镜。
  这些设备也成了“小儿科”,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拥有PET-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大型设备974台(件),全省卫生事业固定资产达270.9亿, 比1978年增长22.4倍。
  试管婴儿、脐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在我省相继开展。“这些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如今仍坚持坐诊的黄河说。
  据统计,到了2008年底,我省卫生机构总数已达11660个,比1978年增加4204个。全省床位总数26.8万张,居全国第1位。
  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较解放前人均寿命35岁,翻了一倍多。
 
是否数据有假,你该拿出证据。

如果我读数据正确的话,1949年是5亿人口,2008为13亿,增加2。6倍。不考虑单位,1949年粮食为120,2008年为540,增加4。5倍,
这4.5倍有多少是76年之前26年实现的,多少是76年之后33年实现的?关键地方不要糊弄过去。
还有就是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又是如何?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是要积累的,把这个投入算在以前,受益算在之后,也是邓笑贫们窃取革命果实的一个常用手段。
造假真的不易,造得自圆其说更加不易。
 
毛主席时代花钱买个树苗种了个树,邓时代结出了果子,卖了钱,顺便卖了树。于是笑贫们就天天鼓吹,自己功劳多大。
 
这4.5倍有多少是76年之前26年实现的,多少是76年之后33年实现的?关键地方不要糊弄过去。
还有就是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增长又是如何?农业科技、基础设施是要积累的,把这个投入算在以前,受益算在之后,也是邓笑贫们窃取革命果实的一个常用手段。
造假真的不易,造得自圆其说更加不易。

就算拿英国人的假数据当真也得不出他们的结论,人口从5亿到13亿的这些年,粮食产量达到这个比例了吗?

这是你原来的问题,现在需要考虑的因素又多了好几个,我从图上查不出来。没法回答了。
 
要是在多考虑一点Organic与非Organic产品的差价,你这个图标要大改造才行。
建议发回原作者,重新编造数据。这是我在复旦大学的某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听到的最中肯的评语。
 
学术态度不端正尚且罢了,造假态度不端正,是可忍孰不可忍?
 
学术态度不端正可以容忍,造假态度不端正,是可忍孰不可忍?

任何人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可忍。说数据造假就需要证据了,不可忍。

最近这词儿时髦,胡乱用用。
 
说你引用数据有假你不信,但是至少数据要有来源吧?洋人最注重的就是这个。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呢?
我信刘少奇的亩产万斤,还是相信邓小平的亩产3两呢?
刘少奇的亩产万斤至少有时间有地点,有真人真姓。
 
说你引用数据有假你不信,但是至少数据要有来源吧?洋人最注重的就是这个。这篇文章的数据来源呢?
我信刘少奇的亩产万斤,还是相信邓小平的亩产3两呢?
刘少奇的亩产万斤至少有时间有地点,有真人真姓。

数据是否真实,我不知道,BBC没有给出数据来源,即使给了,我也没功夫去查看。你说有假,也没有给出来源,我如何相信?

亩产万斤我绝对不信,70年代,很多地方,亩产300-400斤就算不错了,2000多斤极为罕见。和刘有什么关系?是他验收的,那他就是在撒谎。这是常识。

对BBC的数据,我没有常识,看不出真假。
 
国家统计年鉴中的数字:
 

附件

  • 统计年鉴中的粮食数字.jpg
    统计年鉴中的粮食数字.jpg
    76.9 KB · 查看: 76
最醒目的两个数据:
76年前年增长超过10%的年份有6个,负增长年份有4个;
76年后年增长超过10%的年份有0个,负增长年份有7个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60年7月,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早稻田中,发现特异稻株,第二年认识到这是“天然杂交稻”株,而受到启发,立志从事水稻雄性不育试验。


  1970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1974年,袁隆平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强优势杂交组合“南优2号”,翌年作晚稻栽培1.33公顷,攻克了“优势关”。
 
国家统计年鉴中的数字:

从这个数据看不出BBC造假,似乎大致相似。BBC那图上也显示出1976年后,有好几个负增长的年头。
 
看到那么多数字就头痛。:p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