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0001
知名会员
- 注册
- 2004-07-23
- 消息
- 699
- 荣誉分数
- 2
- 声望点数
- 128
今天的数据:60年,河南人均寿命翻一番http://news.shangbw.com/jiaodian/200909/19-40192.html
商报记者 郑筱倩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据2006年的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60年翻了一倍多。
省人民医院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
医生都是“万金油”
今年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培养的第一批医学本科生。1955年,省人民医院由开封迁到郑州后,他就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整个人民医院门诊只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8个诊室,每天,平均接诊100多个病人,有200多个床位。
“就这,解放后我省的卫生事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了。”黄河回忆,到了1952年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已有2066个(含门诊部、所1873个),卫生人员近2万人。
黄河说:“我一进医院就被分在内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全在这里看,医生都是‘万金油’,啥病都要看。”
这个时期医院的仪器装备,最高档的就是1957年引进的500毫安X光机,当时在全国都是最先进的。而黄河为病人检查肠道时,只靠一根铜管镜,一个管子直接插入病人肠道内,一不留神就要刺破肠子,“看病人那个受罪的样子,轻易我是不用这个‘宝贝’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万金油”向专家转型
这20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还是有了很大发展。
1959年,黄河奉命组建消化内科。此时省人民医院光内科已经细分成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6个科室。
黄河很满足:“科室专业越分越细,我们这些‘万金油’都有机会发展成专家。”
1973年,消化内科从德国“请”来了一个先进装备:直管胃镜。“这东西能直接看到病人的胃,太神奇了。”黄河说。
使用过程中,麻烦来了。黄河说,每次给病人插管子,病人平躺在床上,一个人要使劲扳着他的下巴,黄河则像演杂技一样,拿着这个像箭一样的东西从病人的嘴里直接插进他的胃,“病人痛苦得哇哇乱叫,我们医生也是满头大汗”。
改革开放三十年:医生装备上高科技
改革开放一开始,黄河明显感觉医院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科已经细分了14个诊室。
直管胃镜早就换成了纤维镜,一个软管里有500万根玻璃纤维,不用电,插进胃里,里面看得一清二楚。管子也越来越细,以前比大拇指还粗,现在还不到大拇指的一半。不仅如此,消化内科装备上了胃镜、十二指肠镜、肠镜。
这些设备也成了“小儿科”,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拥有PET-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大型设备974台(件),全省卫生事业固定资产达270.9亿, 比1978年增长22.4倍。
试管婴儿、脐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在我省相继开展。“这些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如今仍坚持坐诊的黄河说。
据统计,到了2008年底,我省卫生机构总数已达11660个,比1978年增加4204个。全省床位总数26.8万张,居全国第1位。
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较解放前人均寿命35岁,翻了一倍多。
商报记者 郑筱倩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人均寿命只有35岁。而据2006年的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60年翻了一倍多。
省人民医院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卫生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的巨大变化。
上世纪五十年代:
医生都是“万金油”
今年81岁高龄的黄河老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培养的第一批医学本科生。1955年,省人民医院由开封迁到郑州后,他就来到这里工作。
当时整个人民医院门诊只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等8个诊室,每天,平均接诊100多个病人,有200多个床位。
“就这,解放后我省的卫生事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了。”黄河回忆,到了1952年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卫生机构已有2066个(含门诊部、所1873个),卫生人员近2万人。
黄河说:“我一进医院就被分在内科,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全在这里看,医生都是‘万金油’,啥病都要看。”
这个时期医院的仪器装备,最高档的就是1957年引进的500毫安X光机,当时在全国都是最先进的。而黄河为病人检查肠道时,只靠一根铜管镜,一个管子直接插入病人肠道内,一不留神就要刺破肠子,“看病人那个受罪的样子,轻易我是不用这个‘宝贝’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万金油”向专家转型
这20年,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还是有了很大发展。
1959年,黄河奉命组建消化内科。此时省人民医院光内科已经细分成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6个科室。
黄河很满足:“科室专业越分越细,我们这些‘万金油’都有机会发展成专家。”
1973年,消化内科从德国“请”来了一个先进装备:直管胃镜。“这东西能直接看到病人的胃,太神奇了。”黄河说。
使用过程中,麻烦来了。黄河说,每次给病人插管子,病人平躺在床上,一个人要使劲扳着他的下巴,黄河则像演杂技一样,拿着这个像箭一样的东西从病人的嘴里直接插进他的胃,“病人痛苦得哇哇乱叫,我们医生也是满头大汗”。
改革开放三十年:医生装备上高科技
改革开放一开始,黄河明显感觉医院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科已经细分了14个诊室。
直管胃镜早就换成了纤维镜,一个软管里有500万根玻璃纤维,不用电,插进胃里,里面看得一清二楚。管子也越来越细,以前比大拇指还粗,现在还不到大拇指的一半。不仅如此,消化内科装备上了胃镜、十二指肠镜、肠镜。
这些设备也成了“小儿科”,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拥有PET-CT、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等大型设备974台(件),全省卫生事业固定资产达270.9亿, 比1978年增长22.4倍。
试管婴儿、脐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在我省相继开展。“这些在几十年前,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如今仍坚持坐诊的黄河说。
据统计,到了2008年底,我省卫生机构总数已达11660个,比1978年增加4204个。全省床位总数26.8万张,居全国第1位。
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河南人口平均寿命已达72.8岁,较解放前人均寿命35岁,翻了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