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留美博士后接受面试 想搞研究月入数万(组图)

同情孙博士和家人不幸景况。请不要嘲笑别人。人都有不幸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身处海外的华人,大多有过艰辛的经历。希望孙博士只是暂时怀才不遇。也希望孙博士能挺住暂时的困难,最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合家幸福。
 
真是牛人啊,可要搞学问在美国搞搞不就好了?回中国,他那点情商,最后不给整的跳楼就是万幸了,想办法赶快回美国吧
 
同情孙博士和家人不幸景况。请不要嘲笑别人。人都有不幸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身处海外的华人,大多有过艰辛的经历。希望孙博士只是暂时怀才不遇。也希望孙博士能挺住暂时的困难,最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合家幸福。

如果他不去医院看病,或者请牧师来给他开导祷告,我看是不会有多少起色。

中国的环境看似宽松,其实是一个痛打落水狗的社会,对弱者很不容忍的。

估计他看不到这些的,CFC估计被长城给挡住了。
 
如果如下文字可信的话,这老孙是不是脑残了?

问题是他醒来以后,留给他说不定就是浙大的那条路。唉,人生之路可真难走呀,到处都是压力和陷阱。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ntent/0,4521,50501936+112009112000084,00.html

大陸留學海外人數與日俱增,但高學歷人才找不到工作卻時有耳聞。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化工系,赴美取得紐約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博士學位,更在世界頂尖學術雜誌《Science》上發表過論文的孫愛武,因為患有精神疾病加上自視甚高,回到大陸後無以為繼,只好露宿街頭,在市場擺攤維生。

 據《北青報》報導,孫愛武今年38歲,他的妻子也是一名留美的研究生。回大陸前飽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的孫愛武曾在美國求診,據悉,夫妻兩人的精神都不穩定。孫愛武的朋友說,「當時周圍很多朋友也提供了不少直接的幫助和照顧。然而看到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感到很痛心。希望能夠借助於公布這些實情,引起他的家人和社會的關注來幫他治好病。」

 如今,孫愛武的妻子已經帶著兩個孩子回到山東老家,因孫愛武無力撫養,一個不滿周歲的兒子也被未成年保護中心收容。

 餐風露宿市場 拒絕他人幫助

 北京海澱區一家露天農貿集市轉彎處的「空地」,就是孫愛武從今年8月至今的「棲息地」。在這塊「空地」上,緊鄰圍牆處一個瓦斯桶連著一個蒸鍋便是孫愛武的「廚房」,而牆上的一席被褥就是他露宿的地方。在牆下,整齊地擺放著囤積的貨品,貨物多是手套、帽子、圍巾等日用品。因為不諳「生意經」,孫愛武賺不到什麼錢,只能天天煮馬鈴薯、紅薯糊口。

 與孫愛武攤位緊鄰的水果攤老闆表示,市場擺攤的人看孫愛武可憐,常施捨乾糧、水果,但不知為何他總是拒絕。除此之外,他也不願意暫住在親友家。

 自認工作會找上自己

 孫愛武與妻子育有3子,兩人因為不堪家庭負荷,不得不回大陸生活。但7月份回大陸後,孫愛武從未主動投過履歷,因為他自信以他在塑膠方面的專業,以及多年來在化學方面的研究,足以讓別人主動找上他,無需費心去找。

 孫愛武對工作要求甚高,他希望年薪在8萬到13萬美元以上,如果在實驗室從事研究性的工作,也必須是國際一流的實驗機構。從事諸如研究院助理或者翻譯工作,他都認為是大材小用。由於他始終不願意放下身段,因此,儘管在朋友、親人的介紹下,他也陸續參加了大陸中科院、大學以及一些研究機構的面試,卻始終都沒有得到回音。

 孫愛武說,現在他已經願意接受還自美國校友們的捐款幫助,因為他十分想念被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接走已經2個月的兒子,「有了捐款,我就可以接回我的孩子,我就有能力撫養孩子了」。
 
绝对是天才,在这儿混的没人有这本事。
 
我,包括很多人都是出国后才发表“从来没遭过这份罪”的感想。 在中国,怎么过都算“潇洒”啊。
 
楼上说的没错。所有做科研的人第一个梦想就是发《SCIENCE》,之前我不知道这些科学方面的东西,后来遇到了我先生,我才知道的,我先生也是做科研的,他当初的梦想就是发SCIENCE。所以我知道这个杂志对于科研工作者,那是对他们才华能力的肯定。
科研真的不是一条好走的路,发表一篇论文都需要1-3年的时间,有时候还会做了1年路走错了,就只能放弃,有的时候如果你研究的东西和别人一样,别人的文章出来了,而你正在收尾,那你也得放弃。而折腾到发SCIENCE的人,那就是凤毛麟角了。渥太华中国人应该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才,至于偌大的一个中国,一年也只有几篇这样的论文。他们的生活真的是不容易,他们的工作是创造性的,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重复性的工作,他们所付出的脑力体力耐性都是超过一般人的。
其实不光是中国,在北美,这些人也未必能拿到和他们付出成正比的工资。因为做实验,他们不可能朝九晚五的工作,他们有时候要做实验到半夜甚至下半夜,因为做实验不是做别的工作,可以做一半明天再做。有很多时候周末还要去做实验,因为实验不能等到周一再做。所以作为他们自己,和他们家人还有孩子,都是很大的考验,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陪老婆孩子,他们也没有那么多工资让老婆孩子过上好一点儿的生活,他们和家人要承受生活的压力,他们自己另一方面还要承受工作方面的压力,说实话这样的生活,精神不出问题很难。
 
先治病后就业是正着。但是有谁可以暂时给他撑开一片天,让他休整待发呢?下有三个孩子,有老婆,这都是很大的压力呀。当然,他可能不care.

海归博士应该先治病后就业(2009-11-20 03:20:40)

标签:忧郁症 海归博士 作家汪曾祺 贾宏声 美国 杂谈 分类:心情杂想
不久前,自杀身亡的海归博士涂序新,激起了大众对国内学术圈的极大关注。涂博士尸骨未寒,这几天,另外一位海归博士的尴尬经历,又在媒体网络曝光。此君名为孙爱武,回国前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博士后。这位曾经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工作过的顶尖学者,海归后沦落街头摆摊的经历,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海归博士的关注。

笔者在美国漂泊多年,身为一个为油盐酱醋操心的普通弱女子,我对此事除了长吁短叹之外,是没有资格说三道四的。人轻言微,无济于事。

今天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忽然让我意识到,我的这种想法不太对。漠视它人的痛苦,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渺小和卑微。于是,我坐在电脑前,任思绪描准这位海归。

这位读者给我的留言如下:“喜欢你幽默风趣的文笔,在带给我们心灵的愉悦之外,还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最近看了关于归国博士后孙爱武的报道,深感同情及痛惜。想请您就此问题发表看法。只所以选择你,一是文笔好;二是访客多,影响力大;三是你医学出身,又长期生活国外,对此问题会分析得更透彻。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很想帮助那位主人公,但又不知如何着手?”。

这位读者信中的最后一句,让我非常感动。怎么才能帮助这位海归,是善良人们眼下的良好愿望。

根据新闻信息,不难看出,孙博士的困境,主要来自两大问题。一是他的健康状况,二是他的就业问题。

早年我听说过一句话,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至今依然是铁杆真理。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正常的心理,很难想象,天天抱着药罐子胡思乱想的人,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孙博士的忧郁症已经众所周知。在他的忧郁症没有被彻底治疗之前,他的一切想法,都包含着一种病态的成分。比如,他拒绝做翻译,说是大材小用。我们都想想,做翻译和摆地摊相比,哪个技术含量更高?哪个更接近他的专业和他对职业的期待呢?一个思维正常的人,与其摆地摊,还不如去做翻译。

依我拙见,打开孙博士就业心结的第一步,是尽快治好他的忧郁症。据资料记载,忧郁症的全球发病率是11%,中国忧郁症的发病率是3-5%,中国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由此可见,患上忧郁症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有2600万人给你作伴,你还怕啥?心理疾病最怕忌病讳医,崔永元都敢实话实说,咱患病的普通老百姓更应勇敢地步其后尘,接受正规的心理治疗。

据我了解,孙博士是在美国种下了忧郁症的病根子。中国人在美国得了忧郁症,该怎么办?是回国治疗,还是死守美国?对此,笔者认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为妥。

无庸讳言,美国心理医生和中国病人之间,中间隔着的语言和文化这张纸,是绝对无法避免的。美国医生能否把中国病人心里的这张纸捅破,那得靠双方的努力。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笔者在美国认识几位忧郁症患者,他们的治疗过程各具千秋。一位中国高中生,跟随着离异再嫁美国的母亲,在美国折腾几年后,不幸得了忧郁症。高考在即,孩子何去何从?经一番挣扎,孩子的父母决定让他休学一年,回国治疗,在生父的照顾下对付忧郁症。我的一位中国女同事得了忧郁症并接受美国医生提供的治疗后,她日渐少言寡语,体型变得如身怀六甲。

我举上面这两个例子,并不是说我们要排斥美国心理医生。我想表达的是,作为海外游子,在异乡身患心理疾病,比在国内被忧郁症击中,处境更艰难,窘境更难以抗拒。

有一事令我不解。在国内的工作尚没有着落,孙博士何以托家带口回国呢?孙博士在美国生活多年,从美国到中国,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美国的“百草园”里,或许他还有玩儿蜈蚣逗蟋蟀的雅兴。一旦回到国内的“三味书屋”,除了之乎者也的条条框框,那些哼哼叽叽”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上司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你让一个患有忧郁症的书生精英,和八仙过海的官爷们周旋,确实是难为他了。

没有工作,又是个忧郁症患者,孙博士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他该如何尽快走出困境,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写到这,我忽然想起一部名为“昨天”的电影。这部电影,说的是电影演员贾宏声的戒毒故事。在贾宏声因为吸毒丧失工作能力时,把他拉出火坑的,不是领导,不是书记,而是他的父母亲人。为了他,他的父母辞了工作从东北来北京落户,帮助他一步步地走进正常人的世界。依我之见,孙博士眼下最需要的是情感支持和理解。在此之时,孙博士的亲朋好友,应该第一个站出来,用亲人的大爱和无尽的耐心陪他左右。

我不知孙博士是否有宗教信仰。如果人能借助神力相助,说不定会有惊喜发生。与基督为友,让上帝掌管明天,放下心里的重担,对治疗忧郁症有利无害。如果孙博士是个无神论者,对付忧郁症,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必不可少的。靠亲友,只是一时之举。日日与己相伴的,正是我们自己。

已故作家汪曾祺在散文“闹市闲民”中,写了一个现代活庄子的故事。文中的一位北京老人满足于每天的抻条面,经常带着笑意抱膝闲看路人。人不一定非要日暮西山时,才学会这位老人的随意。放下身价,忘了什么狗屁顶尖精英名校,看淡名利,学会随遇而安,孙博士定会看到柳暗花明那一天。

孙博士在访谈中说了这样一段话:“这半年没睡过一天好觉,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被人折磨着,被人搔扰着,我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可以想象,这么长时间睡眠不足的人,各种想法基本上都是混乱的。孙博士,请不要抱怨骚扰您的路人。你目前要做的是,收摊,走人,睡觉,治病。等您调理好一切进入生活正轨后,再谈精英和就业。

“唉!虚名浮利,一切皆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这些人中谁是真正快活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一时遂了愿,又有谁就此满足了呢?”

上面这段话,是英国小说“名利场”教给我们的沉重智慧。我把它送给海归的孙博士,李博士,王博士…..,以及A-Z博士们。归就归了,别再摆摊或者寻死。

后记:收笔之时,方知孙博士患的是精神病。不管是忧郁症还是精神病,都属于心理疾病。本文的观点因故不变。
 
同情孙博士和家人不幸景况。请不要嘲笑别人。人都有不幸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身处海外的华人,大多有过艰辛的经历。希望孙博士只是暂时怀才不遇。也希望孙博士能挺住暂时的困难,最终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合家幸福。

赞同!同情孙博士。

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久了才看得出来,孙博士的头上也许很快就要云开雾散了。
 
赞同!同情孙博士。

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久了才看得出来,孙博士的头上也许很快就要云开雾散了。

这完全不是一码事。怀孕了十个月就会生出来了。

他的怀才是怀疑。他在美国就被校警强迫送医,他有受迫害妄想症(Persecution paranoia)。可能是化学试剂闻太久了,让脑神经短路了。

海归博士后露宿街头摆地摊续:获中科院院士相助 中国日报
http://news.wenxuecity.com/messages/200911/news-gb2312-961577.html

我们看看李小文院士这么说
 
大戏开演了,包括俺这个搬运工。

援助!援助!为了流落街头的海归博士后

http://blog.creaders.net/zhuowen03/user_blog_diary.php?did=50934

你的回信收到了。有个建议想在这里公开提一下:可不可以把支票的抬头写成孙博士本人,或者他的家人?我当然不是怀疑你和其他组织者的意图,但如果写成你们这些“第三者”,有些海外的读者可能会比较有保留,毕竟他们无从证明你们和孙的关系。我知道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很insulting 的,但通过上次解滨网友多方呼吁为涂博士捐款未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许多人认为不能保证捐款真的能够达到需要到达的人手中 -- 有的网站上读者甚至说“我为什么要把钱捐给你?你凭什么代表他和他的家人?”,甚至一些更伤人的话。没办法,中国人对人的不信任,让这样的好事不了了之。我不希望你们这次的义举也因为这种技术上的原因达不到预期的结果。

当然我知道直接写给孙博士也有技术上的难点,比如他可能无法支取等。

一点想法,冒昧说出,如有冒犯,请多包涵。
谢谢你。人间有真情,孙博士和他的家人会感谢你们的。


我希望万维把此文放到首页。我也会把它再转贴到我那里,希望更多的人看到。
 
:cool:
当有人问我:想海归吗?我说,做梦都想。 :D

海归,我是连做梦都不想。其实,不是不想,是没有那个资本和本钱,是不敢想。:blowz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