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和海地暴民在地震中巨大差距 ZT

northernwolf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2-12-16
消息
5,279
荣誉分数
83
声望点数
0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Headline/31293721.html
2010年01月21日19:00:54 [新闻大杂烩]

看到海地地震的如此乱相,果不其然,天灾以后是人祸!想起5·12时李小萌采访一个灾区的老农的报道。今日回想起来,仍让人感动不已!更让我理解到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那是一位比我的父辈更年长的老人。遇到灾难他和所有从灾区向外走的人方向相反,他想回到自己的家。当小萌问他家里房子已经倒了,现在又不安全,回去干什么。他说想回去把麦子收一下!今天我仍深深为这句话感动!当你遇到灾难的时候,你仍然想到要去收获,而不是像现在海地一样,除了等待救援、除了嗷嗷待哺就是抢劫残杀自己的同胞。

对于一个热带的沿海国家,还靠近美帝,这么贫穷、孱弱真是值得思考!

一般来说,沿海、热带都是富庶的代名词,海里有鱼,雨水充沛、粮食一年3季,东南亚那些国家其实生活还是蛮滋润的!我一直觉得热带人不太勤快,后来想想,也是环境因素,不愁吃不愁冻!


一年地里随便刨刨,下海撒两天网就衣食无忧了。

说道底,懒!一个国家没有一个能在危急关头振臂一呼的人,一盘散沙,一帮暴民,一帮冷漠、残忍的人。对待自己的同族都如此残忍,能指望他们什么。

刚地震时还觉得要自救、要团结,现在我对他们没有同情。

央视李小萌采访老农

CCTV一女记者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挑着担子,模样憨厚的老人。

记者:“大爷,您这是上哪里去啊?”

老人:“我,我,我回家去老(四川话,通了)。”他依然保持着刚才冷若冰霜的表情。

记者:“您家在哪里啊,远吗?”

老人:“恩,我,我回家去老。”估计他没听清记者的问题。

记者:“我说您家离这儿远吗?您回家需要多长的时间?”记者再问。

老人:“远,还在那老边。”终于听清了。

记者:“您能不能放下担子,咱们聊聊?”

老人不吭声地放下担子。

记者:“您挑的什么?”

老人:“一些吃的。”

记者:“能不能打开我看看?”

老人打开了一边担子上的包裹,里面露出了一些碎片饼干。

记者:“哦,饼干,您在救助站领取的吗?”

老人:“恩,他们发的。”说完他拿着胸前挂着的塑胶卡片向记者晃了晃,上面写着“救助证”三个字。

记者:“这个证件有什么用啊?”

老人:“发东西用的,发吃的,发被子,发帐篷都要用。”说完,他估计是看见了记者嘴角挂着的口罩,从身穿的那件马褂口袋里翻出了一个口罩,捏在手里。

记者:“您把它戴上吧。”

老人捏了捏口罩,没说啥。

记者:“还是戴上吧,现在得预防传染病,注意安全。”

老人:“我走过去再戴。”我终于明白,他可能是在记者面前难为情,不好意思戴吧。

记者:“大爷您还需要什么东西吗?”

老人:“我什么都有老。”估计他没明白记者的意思。

记者(朝摄影机方向):“他还需要什么东西,用四川话怎么说?”

摄影师(估计是):“您还需要什么帮助吗?”

老人:“不需要老,现在主要是吃的,生活上用的,他们都在发。”

记者:“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老人:“我六十八老。”

就在此时,路的另一边,从相反方向走过来两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皮肤漆黑,表情冷静,似乎有点茫然,他们从远处就注视这边的采访了。摄影师把镜头打向他们,他们身后路旁的一幢幢开裂显缝,东倒西歪的白色农家楼房也打入镜头,在地震前也许他们都还是新房。

一男子(对着老人):“你去哪里,回家麦(吗)?那边危险得很,你不要去。”

老人:“我去看看我的麦子收得收不得,去把它收老。”

记者(问说话的男子)“他刚才说什么?”

男子:“他说他要去看看麦子熟了没有,好把它收了,给国家减轻点负担。”

记者:“你这是回去吧,你挑的是什么?”记者看到男子肩上挑的两个纸箱子(脑白金盒子那么大),把话头转到他身上。

男子:“香肠,还有点其他吃的。”他边说边主动地打开纸箱,里面露出几节香肠。

记者:“这边这个是啤酒吗?两瓶啤酒。”她说这话的同时已经在箱子里翻到两瓶啤酒。

男子:“对对对。”

记者:“你这些东西现在是你全部的家当吗?”

男子:“是的,就这些老。”

记者:“你的家人呢?有孩子吗?”

男子:“死老,娃儿都死老。”

记者:“那你妻子呢?”

男子:“老婆,我老婆也死老。”他回答得很干脆利老,似乎看不到悲伤的影子。

记者:“还有其他家人吗?”

男子:“我妈,他也死老”,还是回答得和前面一样利索。

记者:“那一家四口,就剩下你一个人了?”

男子:“就剩我一个老。”

另一名男子:“他们死的死老,我们活下来的要好好活。”

记者:“大爷你不回家了,跟他们回帐篷去吧,很危险的,这么大把年纪了”,他忽然把又话头转向了老人。

男子(首先发言的那位):“你不回去老,那边全部是坡坡,怕泥巴滑下来。”

老人:“我,我,我还是要回去看看,你们先走嘛。”

两男子告辞记者后离开了。

记者:“等下,大爷我来帮你吧。”说完她赶紧帮助老人把担子往肩上扶。

老人挑着担子头也不回,步履蹒跚地走了。

走了两步,他缓缓地回过头来,表情显得很不自然地说:“谢谢你们操心老”,说完调转头继续了。

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喷涌而出。

紧接着,传来了女记者大哭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大,摄像机的镜头从老人身上转向她时,她赶紧把脸埋在胳膊肘里面转过身去,继续嚎啕大哭。

很朴实的一番对话,胜过多少煽情语言啊。
 
除了民族的脊梁以外,政府的有效救助和组织,对减少死亡和损失至关重要。
看海地的救助物质都被哄抢,没有有效提供分配,发放,再有多少也不能保证最需要的人得到。
 
中国不富强,天理不容。
 
http://www.mitbbs.com/news_wenzhang/Headline/31293721.html
2010年01月21日19:00:54 [新闻大杂烩]

看到海地地震的如此乱相,果不其然,天灾以后是人祸!想起5·12时李小萌采访一个灾区的老农的报道。今日回想起来,仍让人感动不已!更让我理解到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之所以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那是一位比我的父辈更年长的老人。遇到灾难他和所有从灾区向外走的人方向相反,他想回到自己的家。当小萌问他家里房子已经倒了,现在又不安全,回去干什么。他说想回去把麦子收一下!今天我仍深深为这句话感动!当你遇到灾难的时候,你仍然想到要去收获,而不是像现在海地一样,除了等待救援、除了嗷嗷待哺就是抢劫残杀自己的同胞。

对于一个热带的沿海国家,还靠近美帝,这么贫穷、孱弱真是值得思考!

一般来说,沿海、热带都是富庶的代名词,海里有鱼,雨水充沛、粮食一年3季,东南亚那些国家其实生活还是蛮滋润的!我一直觉得热带人不太勤快,后来想想,也是环境因素,不愁吃不愁冻!


一年地里随便刨刨,下海撒两天网就衣食无忧了。

说道底,懒!一个国家没有一个能在危急关头振臂一呼的人,一盘散沙,一帮暴民,一帮冷漠、残忍的人。对待自己的同族都如此残忍,能指望他们什么。

刚地震时还觉得要自救、要团结,现在我对他们没有同情。

央视李小萌采访老农

CCTV一女记者在路上碰到了一位挑着担子,模样憨厚的老人。

记者:“大爷,您这是上哪里去啊?”

老人:“我,我,我回家去老(四川话,通了)。”他依然保持着刚才冷若冰霜的表情。

记者:“您家在哪里啊,远吗?”

老人:“恩,我,我回家去老。”估计他没听清记者的问题。

记者:“我说您家离这儿远吗?您回家需要多长的时间?”记者再问。

老人:“远,还在那老边。”终于听清了。

记者:“您能不能放下担子,咱们聊聊?”

老人不吭声地放下担子。

记者:“您挑的什么?”

老人:“一些吃的。”

记者:“能不能打开我看看?”

老人打开了一边担子上的包裹,里面露出了一些碎片饼干。

记者:“哦,饼干,您在救助站领取的吗?”

老人:“恩,他们发的。”说完他拿着胸前挂着的塑胶卡片向记者晃了晃,上面写着“救助证”三个字。

记者:“这个证件有什么用啊?”

老人:“发东西用的,发吃的,发被子,发帐篷都要用。”说完,他估计是看见了记者嘴角挂着的口罩,从身穿的那件马褂口袋里翻出了一个口罩,捏在手里。

记者:“您把它戴上吧。”

老人捏了捏口罩,没说啥。

记者:“还是戴上吧,现在得预防传染病,注意安全。”

老人:“我走过去再戴。”我终于明白,他可能是在记者面前难为情,不好意思戴吧。

记者:“大爷您还需要什么东西吗?”

老人:“我什么都有老。”估计他没明白记者的意思。

记者(朝摄影机方向):“他还需要什么东西,用四川话怎么说?”

摄影师(估计是):“您还需要什么帮助吗?”

老人:“不需要老,现在主要是吃的,生活上用的,他们都在发。”

记者:“大爷您今年多大年纪了?”

老人:“我六十八老。”

就在此时,路的另一边,从相反方向走过来两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皮肤漆黑,表情冷静,似乎有点茫然,他们从远处就注视这边的采访了。摄影师把镜头打向他们,他们身后路旁的一幢幢开裂显缝,东倒西歪的白色农家楼房也打入镜头,在地震前也许他们都还是新房。

一男子(对着老人):“你去哪里,回家麦(吗)?那边危险得很,你不要去。”

老人:“我去看看我的麦子收得收不得,去把它收老。”

记者(问说话的男子)“他刚才说什么?”

男子:“他说他要去看看麦子熟了没有,好把它收了,给国家减轻点负担。”

记者:“你这是回去吧,你挑的是什么?”记者看到男子肩上挑的两个纸箱子(脑白金盒子那么大),把话头转到他身上。

男子:“香肠,还有点其他吃的。”他边说边主动地打开纸箱,里面露出几节香肠。

记者:“这边这个是啤酒吗?两瓶啤酒。”她说这话的同时已经在箱子里翻到两瓶啤酒。

男子:“对对对。”

记者:“你这些东西现在是你全部的家当吗?”

男子:“是的,就这些老。”

记者:“你的家人呢?有孩子吗?”

男子:“死老,娃儿都死老。”

记者:“那你妻子呢?”

男子:“老婆,我老婆也死老。”他回答得很干脆利老,似乎看不到悲伤的影子。

记者:“还有其他家人吗?”

男子:“我妈,他也死老”,还是回答得和前面一样利索。

记者:“那一家四口,就剩下你一个人了?”

男子:“就剩我一个老。”

另一名男子:“他们死的死老,我们活下来的要好好活。”

记者:“大爷你不回家了,跟他们回帐篷去吧,很危险的,这么大把年纪了”,他忽然把又话头转向了老人。

男子(首先发言的那位):“你不回去老,那边全部是坡坡,怕泥巴滑下来。”

老人:“我,我,我还是要回去看看,你们先走嘛。”

两男子告辞记者后离开了。

记者:“等下,大爷我来帮你吧。”说完她赶紧帮助老人把担子往肩上扶。

老人挑着担子头也不回,步履蹒跚地走了。

走了两步,他缓缓地回过头来,表情显得很不自然地说:“谢谢你们操心老”,说完调转头继续了。

看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喷涌而出。

紧接着,传来了女记者大哭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大,摄像机的镜头从老人身上转向她时,她赶紧把脸埋在胳膊肘里面转过身去,继续嚎啕大哭。

很朴实的一番对话,胜过多少煽情语言啊。


: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cool:
 
差距在于 中国的灾民 坚信 人民子弟兵 会在第一时间 来救自己 相信共产党的应付自然灾害的处理能力 中国历朝历代 只要有大规模的天灾人祸出现 必然伴随着 饥民暴乱 唯独中国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



这次海地地震之后 海地灾民 除了向上帝祷告 还能有什么可以奢望? 最坏的后果 就是地震把 海地变成了 第二个索马里 海地人民 学习索马里人民 转行去做海盗了 靠海吃海 发家致富
 
同胞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果有人组织对四川的灾后重建再捐款,我肯定捐。
 
除了对政府的信任以外,我觉得和文化也有关系。
 
拿中国跟海地比,咋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似的呢?

 
海地暴民多,中国贪官多。

有人在网上揭露贪官拿救灾的帐篷去卖钱。
 
黑人国家,基本都是: 殖民 -> 相对繁荣 -> 独立 -> 衰败 -> 战乱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