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uer
新手上路
- 注册
- 2002-03-12
- 消息
- 10,204
- 荣誉分数
- 0
- 声望点数
- 0
“未来变得可知最可怕,生活中有很多未知数,通过自己的奋斗找出结果才会有意思”
生活是宇宙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情,生活由很多偶然事件组和起来。因而生活中有很多未知数,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去找出结果来才会非常有意思。所以要想享受生活,必须自己去经历一番,而想要经历就要去“试”。我这一生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一个经历的过程。
我考中学时,父母亲逼着我考重点的南京市七中,结果没考上,考上了六中,后来也马马虎虎上了南京大学。如果没有进南大,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1987年我到法国读书,四年之后拿了博士,有了好工作,我和我丈夫在巴黎市中心有一套房子,一年有5、6周假,生活很舒适。当时正好是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人说,你们的生活真让人羡慕。但我们过腻了,如果没有变化,再往下都是可知的,对我来说,可知是最可怕的事情。于是就折腾到加拿大,从零开始。我先开了一家公司,发展得很好,产品供不应求,这又成了一个很确定的事--我已经知道下一年要做什么,对我来说没有意思了,于是我离开第一个公司去创办第二个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属于光纤通讯领域,有很多领域还在很初期的阶段,还没有开发,我不知道明年会做什么,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情况,只有一个希望--明年有20个人,产品出来了,能够有一些收入。
我对未来从来不规划,规划了就变成了已知数。最重要的是不满足现状,只有不满足现状才会去奋斗,发掘新的领域。
“埋头苦干,不表达自己,上司永远不会提拔你。”
人总是不喜欢失败,要尝试就想成功,怎样才能成功?成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怎样才能成功呢?如果想要成功,语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比如我造的产品,我要卖他,如何让别人来买我的产品?就要说我的产品好,但不能瞎吹,吹得有水份,别人买了没法用那也不行。
从我在国外经历来说,中国培养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致命的弱点--非常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没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不知道沟通,不知道表达自己。我们中国学校都鼓励埋头做功课,没有什么交流好说的,不鼓励学其他的东西,其实很多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东西学了对将来很有用,他可以帮助你开拓思路。
像我所在的光纤通讯领域,里面有30%以上的光学工程师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因为我们数理化学得非常好。而另一方面,中国人进入管理阶层的非常非常少。因为中国人不敢说话,他们觉得自己是外国人,语言又不行,加上中国人本身又崇尚谦虚,埋头苦干,所以就不会表达自己,而这样的话,外国老板永远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领,不会去提拔他。这一方面是教育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个人方面的,自己要慢慢培养学会表达,学会沟通。
再举一个例子。一次,我们公司换了办公室后,新办公室有8张桌子,有两个中国人不在门边坐进出方便的桌子,而坐了两个最里面的桌子,认为在里面坐着安静没人打扰。而他们俩虽然很辛苦,但实际别人看不到他们干什么,这就容易引起误解--别人都在为公司干活,就会以为他们没干活!
“学自己想学的,不要听父母的”
在中国一般情况是父母亲喜欢为子女安排。这是一番好意。中国父母亲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一鸣惊人,最乐意做的事就是递孩子把路全部铺好--家长们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他们认为最好的),但孩子并没有兴趣。我到南大读书也是父母送过来的,替我把床铺好,周末脏衣服拿回去洗。在南大我学的是声学,但声学是我妈叫我学的,自己并没有兴趣,学了四年没学出什么名堂来。有一次做光学里海市蜃楼的实验,看激光投到两层不同液体的界面之间,看激光弯曲再出来,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于是在声学不想学后,就改学与声学相近的光学了。这是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以后自己走的路,可以说如果不改学光学,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中国的文化已经几千年了,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母亲包办的文化传统不是很现实的一种想法,而打破个人父母的束缚却很简单,就是不要全听你爸妈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让父母亲得到了解脱。中国父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唯一的事情是孩子,而没有多少为他们自己,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我有时想想很内疚--自己在外面打拼,孩子呆在家里面,由老公带着。但又问自己,你是为自己生活,而是为孩子生活,还是什么都有一点?事实上,我在外面拼啊拼的,回到家里跟孩子亲热亲热,说妈妈有公司还有你,两样都很重要,他没有感到受冷落,也没有嫉妒,他很理解我,我也能够安心工作。
“要成功,得好好做准备。”
要成功,得好好做准备。人生和事业好比建造房子,学习的时候就是打基础。如何把人格塑造起来,有自己的性格,有意识地让自己有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学生的阶段是准备的最重要阶段,大学里学天文也好,地理也好,都是以后的饭碗,要有个准备过程。大学四年如果不小心,日子过得很快,什么也没学到;如果小心一点,打好自己的基础,资本就有了。
我是学理科的,学理科从中学开始,很多人都认为学理科只要重点学好理科的科目,其他都不要紧,历史、文学都没有很大的必要。我认为这些都非常重要,我现在在国外开公司,大部分雇员都是老外,我如何管理这些老外就是我的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要管理好他们就得知已知彼,知彼只能通过历史,风土人情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心里想的什么。我中学以及后来上大学时喜欢读历史书,对英语也比较感兴趣,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这些都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极大。
生活是宇宙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情,生活由很多偶然事件组和起来。因而生活中有很多未知数,要通过自己的奋斗去找出结果来才会非常有意思。所以要想享受生活,必须自己去经历一番,而想要经历就要去“试”。我这一生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一个经历的过程。
我考中学时,父母亲逼着我考重点的南京市七中,结果没考上,考上了六中,后来也马马虎虎上了南京大学。如果没有进南大,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1987年我到法国读书,四年之后拿了博士,有了好工作,我和我丈夫在巴黎市中心有一套房子,一年有5、6周假,生活很舒适。当时正好是经济危机的时候,很多人说,你们的生活真让人羡慕。但我们过腻了,如果没有变化,再往下都是可知的,对我来说,可知是最可怕的事情。于是就折腾到加拿大,从零开始。我先开了一家公司,发展得很好,产品供不应求,这又成了一个很确定的事--我已经知道下一年要做什么,对我来说没有意思了,于是我离开第一个公司去创办第二个公司。现在我的公司属于光纤通讯领域,有很多领域还在很初期的阶段,还没有开发,我不知道明年会做什么,会发展到什么样的情况,只有一个希望--明年有20个人,产品出来了,能够有一些收入。
我对未来从来不规划,规划了就变成了已知数。最重要的是不满足现状,只有不满足现状才会去奋斗,发掘新的领域。
“埋头苦干,不表达自己,上司永远不会提拔你。”
人总是不喜欢失败,要尝试就想成功,怎样才能成功?成功并不是非常容易的,怎样才能成功呢?如果想要成功,语言能力,与人沟通能力非常重要。比如我造的产品,我要卖他,如何让别人来买我的产品?就要说我的产品好,但不能瞎吹,吹得有水份,别人买了没法用那也不行。
从我在国外经历来说,中国培养的学生有一个很大的致命的弱点--非常专注于某一个领域,没有广博的知识,尤其是不知道沟通,不知道表达自己。我们中国学校都鼓励埋头做功课,没有什么交流好说的,不鼓励学其他的东西,其实很多看上去乱七八糟的东西学了对将来很有用,他可以帮助你开拓思路。
像我所在的光纤通讯领域,里面有30%以上的光学工程师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因为我们数理化学得非常好。而另一方面,中国人进入管理阶层的非常非常少。因为中国人不敢说话,他们觉得自己是外国人,语言又不行,加上中国人本身又崇尚谦虚,埋头苦干,所以就不会表达自己,而这样的话,外国老板永远不知道他有什么本领,不会去提拔他。这一方面是教育的原因,另一方面还是个人方面的,自己要慢慢培养学会表达,学会沟通。
再举一个例子。一次,我们公司换了办公室后,新办公室有8张桌子,有两个中国人不在门边坐进出方便的桌子,而坐了两个最里面的桌子,认为在里面坐着安静没人打扰。而他们俩虽然很辛苦,但实际别人看不到他们干什么,这就容易引起误解--别人都在为公司干活,就会以为他们没干活!
“学自己想学的,不要听父母的”
在中国一般情况是父母亲喜欢为子女安排。这是一番好意。中国父母亲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一鸣惊人,最乐意做的事就是递孩子把路全部铺好--家长们让孩子读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他们认为最好的),但孩子并没有兴趣。我到南大读书也是父母送过来的,替我把床铺好,周末脏衣服拿回去洗。在南大我学的是声学,但声学是我妈叫我学的,自己并没有兴趣,学了四年没学出什么名堂来。有一次做光学里海市蜃楼的实验,看激光投到两层不同液体的界面之间,看激光弯曲再出来,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于是在声学不想学后,就改学与声学相近的光学了。这是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以后自己走的路,可以说如果不改学光学,也就没有现在的我了。
中国的文化已经几千年了,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父母亲包办的文化传统不是很现实的一种想法,而打破个人父母的束缚却很简单,就是不要全听你爸妈的话!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也让父母亲得到了解脱。中国父母亲一生中最大的,唯一的事情是孩子,而没有多少为他们自己,这是最可悲的事情。我有时想想很内疚--自己在外面打拼,孩子呆在家里面,由老公带着。但又问自己,你是为自己生活,而是为孩子生活,还是什么都有一点?事实上,我在外面拼啊拼的,回到家里跟孩子亲热亲热,说妈妈有公司还有你,两样都很重要,他没有感到受冷落,也没有嫉妒,他很理解我,我也能够安心工作。
“要成功,得好好做准备。”
要成功,得好好做准备。人生和事业好比建造房子,学习的时候就是打基础。如何把人格塑造起来,有自己的性格,有意识地让自己有与人沟通,打交道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一步。做学生的阶段是准备的最重要阶段,大学里学天文也好,地理也好,都是以后的饭碗,要有个准备过程。大学四年如果不小心,日子过得很快,什么也没学到;如果小心一点,打好自己的基础,资本就有了。
我是学理科的,学理科从中学开始,很多人都认为学理科只要重点学好理科的科目,其他都不要紧,历史、文学都没有很大的必要。我认为这些都非常重要,我现在在国外开公司,大部分雇员都是老外,我如何管理这些老外就是我的工作中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要管理好他们就得知已知彼,知彼只能通过历史,风土人情来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心里想的什么。我中学以及后来上大学时喜欢读历史书,对英语也比较感兴趣,读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这些都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