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老飞:“统一”的生活

托尔斯泰在他的一个著名论文中(What Is Art)曾说:art must create a specific emotional link between artist and audience, one that "infects" the viewer。

学习:cool::cool::cool:
 
『“高度统一”是这两幅画“丑”的根源』,不对!是色调单调不调和,人物表情呆板,构图不对,光线晦暗,太丑、恶心。作此丑画者是另类,看后有如厕所中用餐,不想说了。:p

太晚啦,如果您一开头就搜罗出这几个稍显专业一点的词汇来和我讨论,我还会认真跟您探讨下色调、构图、用光这些问题,可是您现在才来说,而且还说得如此空空洞洞、无理无据,我就觉得没必要和您正经讨论这些专业问题了。:p:D

另外,您这几个“专业词汇”,不会是受了网友“看不过了”的启发找出来的吧?他的贴我已经回了,您要是实在和他有“同感”,您可以参照我给他的回帖。:p
 
飞老,不能因为木兰说“没有用“美”来形容过这两幅画”您就确认这幅画是“丑画”。您从一幅画感觉到不爽,但您要对这感觉有一个提升,要将您的明智和您的感觉统一起来,您就能看到一种叫做艺术的美。光有感觉是不行的,因为感觉毕竟是狭隘的和更多动物性的(primitive)。当您的问题是您有您脱离了您的感觉的明智,因此,您的这个明智就不能让您的明智统一您的感觉--您实际上一个简单的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至少知道不会将本能感觉与明智隔离。

要看懂这幅画,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或美术。托尔斯泰在他的一个著名论文中(What Is Art)曾说:art must create a specific emotional link between artist and audience, one that "infects" the viewer。

这幅画的艺术就在于它成功地将您感觉到不舒服的东西展现在您的面前。木兰的贴子的艺术水平同样展现出了那些否认自己感觉而强行将自己的感觉与非基于实际的形而上学意愿统一从而异化自己感觉的丑陋。这就是艺术的美。相信头脑清醒的观众都能欣赏到这个贴子展开的艺术水平。
飞老,木兰贴的画是一个艺术作品。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一些“丑”角,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一些“丑”角控制了整个局面--我们叫悲剧。然而,无论是有“丑”角的艺术作品和悲剧作品都不代表这个作品就是丑的。

在LZ贴的画中,人都是美的,那“丑”角是“高度统一”。整个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悲剧。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要素就是作品通过对一个人性中渴望的美好事物的毁灭来让人更深刻感受这美好事物的美。当人的多姿多彩在作品中被压抑后,您没有感觉到那发自内心的微笑(不是假笑,不是被强迫的微笑),那自由的笑容,那色彩是多么重要吗。美只有在人性中才存在。否定人性,您将永远看不到美。
 
太晚啦,如果您一开头就搜罗出这几个稍显专业一点的词汇来和我讨论,我还会认真跟您探讨下色调、构图、用光这些问题,可是您现在才来说,而且还说得如此空空洞洞、无理无据,我就觉得没必要和您正经讨论这些专业问题了。:p:D

另外,您这几个“专业词汇”,不会是受了网友“看不过了”的启发找出来的吧?他的贴我已经回了,您要是实在和他有“同感”,您可以参照我给他的回帖。:p
其实我也不想谈这类丑画,至于丑在何处,我也说不出个令人信服的所以然来。就好比有人爱上厕所餐厅,我就觉得恶心,若追问为什么,我也回答不出来。:p

求同存异吧!:p
 
其实我也不想谈这类丑画,至于丑在何处,我也说不出个令人信服的所以然来。就好比有人爱上厕所餐厅,我就觉得恶心,若追问为什么,我也回答不出来。:p

求同存异吧!:p
您这是来回饶什么呢。:(
 
飞老,木兰贴的画是一个艺术作品。在一些艺术作品中可能会有一些“丑”角,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一些“丑”角控制了整个局面--我们叫悲剧。然而,无论是有“丑”角的艺术作品和悲剧作品都不代表这个作品就是丑的。

在LZ贴的画中,人都是美的,那“丑”角是“高度统一”。整个作品展现的是一个悲剧。悲剧的一个重要的审美要素就是作品通过对一个人性中渴望的美好事物的毁灭来让人更深刻感受这美好事物的美。当人的多姿多彩在作品中被压抑后,您没有感觉到那发自内心的微笑(不是假笑,不是被强迫的微笑),那自由的笑容,那色彩是多么重要吗。美只有在人性中才存在。否定人性,您将永远看不到美。
:cool::cool:

谢谢。你的总结比我的更深刻。

我也想过用悲剧做例子来说明,不过鉴于村长“曲高和寡”的评价就放弃了。如果是和你谈张晓刚的画,我会用“美”这个词来形容,因为很显然你懂得美学意义上的“美”,不是老飞所理解的那种只与“恶心”相对的“美”。;):)
 
张晓刚的画,本质上还是属于波普艺术的范畴
如果创作在大陆封闭的60,70年代,那绝对是先锋前卫的
可惜仅仅创作于90年代,拾捡拾捡老外的那些idea

国内艺术的创作,往往远远落后于国际潮流,都是跟风之作,并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想法
 
其实我也不想谈这类丑画,至于丑在何处,我也说不出个令人信服的所以然来。就好比有人爱上厕所餐厅,我就觉得恶心,若追问为什么,我也回答不出来。:p

求同存异吧!:p

我来告诉您这个“所以然”。这是因为您的审美观和您对周围其他人的看法一样,其实就是一个框框,套得进去的就是“美”的,套不进去的就是丑的。可惜您这个框框的边也和喷壶一样到处是漏洞,所以我指一个破绽您就不得不当一回补桶匠。我要一直给您指下去,最终大家就会看到,按您的标准,除了老魏说的那种“高大全”的形象,其他什么人都入不得画了,那比文革时期的艺术还要单调得可怕。:o:p:D
 
飞老,不能因为木兰说“没有用“美”来形容过这两幅画”您就确认这幅画是“丑画”。您从一幅画感觉到不爽,但您要对这感觉有一个提升,要将您的明智和您的感觉统一起来,您就能看到一种叫做艺术的美。光有感觉是不行的,因为感觉毕竟是狭隘的和更多动物性的(primitive)。当您的问题是您有您脱离了您的感觉的明智,因此,您的这个明智就不能让您的明智统一您的感觉--您实际上一个简单的唯心主义者。唯物主义者至少知道不会将本能感觉与明智隔离。

要看懂这幅画,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或美术。托尔斯泰在他的一个著名论文中(What Is Art)曾说:art must create a specific emotional link between artist and audience, one that "infects" the viewer。

这幅画的艺术就在于它成功地将您感觉到不舒服的东西展现在您的面前。木兰的贴子的艺术水平同样展现出了那些否认自己感觉而强行将自己的感觉与非基于实际的形而上学意愿统一从而异化自己感觉的丑陋。这就是艺术的美。相信头脑清醒的观众都能欣赏到这个贴子展开的艺术水平。
我的审美观是很直接的,通常第一眼看觉得美的,都会喜欢。但也有些例外的,好比《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第一眼看不怎样,但越看越美。人也一样,有些女人,第一眼看,平平常常,但相处久了,越看越美。有些第一眼看很美,但她一张嘴,这美就消失殆尽,这就是所谓的内涵在起作用吧。相信画亦不过如此。:p

你写的结论句子太长,很不好懂,有些像律师写文章的意味。你是搞这行的吗?:D
 
我的审美观是很直接的,通常第一眼看觉得美的,都会喜欢。但也有些例外的,好比《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第一眼看不怎样,但越看越美。人也一样,有些女人,第一眼看,平平常常,但相处久了,越看越美。有些第一眼看很美,但她一张嘴,这美就消失殆尽,这就是所谓的内涵在起作用吧。相信画亦不过如此。:p

你写的结论句子太长,很不好懂,有些像律师写文章的意味。你是搞这行的吗?:D

飞老又露怯了:D:D:D
那画就叫蒙娜丽莎:p 看的时候想照下来,但工作人员说不允许照像。:(
<wbr><wbr><wbr><wbr>
 
.....
你写的结论句子太长,很不好懂,有些像律师写文章的意味。你是搞这行的吗?:D
飞老也有可爱的一处,不总是不懂装懂,要保持下去。:)
 
达·芬奇的肖像画,翻译为《蒙娜丽莎》或《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都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好看。朱莉娅·罗伯茨的笑,同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样可爱。:blowzy::p:D
 

附件

  • xinsrc_43204052314181252399923.jpg
    xinsrc_43204052314181252399923.jpg
    62.8 KB · 查看: 67
  • Img218929610.jpg
    Img218929610.jpg
    54.4 KB · 查看: 67
张晓刚的画,本质上还是属于波普艺术的范畴
如果创作在大陆封闭的60,70年代,那绝对是先锋前卫的
可惜仅仅创作于90年代,拾捡拾捡老外的那些idea

国内艺术的创作,往往远远落后于国际潮流,都是跟风之作,并没有多少自己独特的想法

你这样说就有些强人所难的味道了,张晓刚生于1958年,所以80年代才崭露头角,90年代才有重量级作品问世,难不成你要人家未成年就先成名?

国内艺术创作落后于国际潮流,这话不假,那要归功于49年以来的封闭以及文革对文化艺术的疯狂破坏。所幸在一个断层之后终于出现了象张晓刚这样能为国际艺术界所重视的画家。

你把张晓刚的画归为波普艺术也算对吧,不过,我觉得他的《大家庭》系列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当然,超现实主义也早在20世纪初就诞生了,所以你可以说张是跟风的,是捡拾了老外的idea的,且不论《大家庭》里有多少中国元素以及张把它们和西方idea的成功结合,难道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就不能汲取别人的精华,只能是绝对的“独创”?自己是巨人固然好,但能成功地站到巨人肩上并让世界注意到自己未尝不是一种值得敬仰的成就。
 
达·芬奇的肖像画,翻译为《蒙娜丽莎》或《蒙娜丽莎的微笑》的都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也好看。朱莉娅·罗伯茨的笑,同蒙娜丽莎的微笑同样可爱。:blowzy::p:D
蒙娜丽莎也欣赏不了,不知美在何处,阴气大重,缺柔美,眉骨和上眼敛也连在一起了,还略显凶相。:blowzy: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