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排泄这件事 (二) —— 何时进行如厕训练? (2008-12-05 09:35:12)转载
标签: 排泄 如厕 儿童 心理 儿科 亲子 纸尿裤 育儿 分类: 其他育儿相关
屁股vs脑袋
在如厕训练问题上,除却生理方面的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十分重要: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可以接受如厕训练,使得孩子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有所把握,是自己的主人。同时在训练中所获得的进步,也给孩子以自信心,并促进他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剥夺孩子的自主权,提前训练,不仅会给家长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会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造成伤害。传统的把孩子,有时会使孩子髋骨损伤,或者遗留尿频的毛病。最重要的是,会让孩子今后的心理异常,比如强迫性人格、精神性便秘等等。
布莱泽顿医生——美国著名儿科专家、畅销育儿书《触点》作者,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论述了提早如厕训练的诸多弊端:
如厕训练产生的问题几乎都是源于亲子关系失衡。当父母不愿等待,将如厕训练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会感觉被侵犯了。
对于一个热衷于走向独立的学步儿来说,如厕训练令他自我挣扎。他或许站在马桶前举措不决因而尖声哭叫,或许躲进角落悄悄地大便,用眼角余光瞥视他的父母。几乎没有父母能够忍住不去帮助孩子。然而,当父母卷入孩子的挣扎,替他理出负疚与混乱时,孩子为独立而进行的挣扎变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权力斗争。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大多数此类权力斗争都会把如厕训练变得多灾多难、令人不快、拖延时间。如果家长全力以赴参与斗争,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孩子会憋住大便,引发慢性便秘,导致结肠肥大。前边的章节提到过,孩子憋住的变硬大便会不由自主地然而有规律地漏出液体,弄脏内裤。这种渗漏看似腹泻,本质问题却是便秘。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布莱泽顿,《触点:出生至三岁》)
布莱泽顿医生接着论述了由于如厕训练失当而带来的其他病理问题,比如尿频、尿床和失禁,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赘述。在数十年的临床经验中,布莱泽顿医生接触过十几万名儿童及其家长,他在美国儿科学界是数一数二的权威人士。
我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无意识地尿裤子后,对孩子训斥责骂,“没羞!笨蛋!怎么又尿裤子了?真没出息!”孩子一脸无辜,满面惊恐。本来,这不是她/他的错,为什么要怪罪人家?这样教训孩子,小小的心灵难道承受的起?
再看到,寒冬腊月,领着孩子在外边遛弯儿的家长,毫不犹豫地把孩子的裤子扒拉下来,就那么让孩子嫩嫩的肌肤面对刺骨的严寒,催促孩子排泄。我怎可忍心让我的孩子经受这样的摧残?
就像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须经历的一切里程碑,自主排泄不仅仅是一个生理方面的转变,更是一个心理方面的历程,甚至心理方面的微妙程度远远超过生理的变化。专家们忠告父母:对待孩子的排泄,决不可以马虎随便或者专制强行,而是要谨慎小心。在训练过程中,也要多给孩子鼓励赞扬,不能批评指责或者施加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问题和心理创伤。
一天,去国际母乳会哺乳辅导Erica家做客,她满心欢喜地对我说,她决定在她的老二身上采用中国人传统的把便方法,以减少清洗尿布的麻烦。她还借给我一本厚厚的书,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专门论述给孩子把屎把尿的好处。
我回家后认真读完了这本书,结果不但没有被作者说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不把孩子的决心。作者虽然大力倡导给孩子把便,但是也承认,在孩子控制能力成熟之前,得到训练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并且实施这种方法,必须有一个人在旁边帮忙,专门对付孩子的排泄。这对于大多数自己带孩子的西方妈妈来说,简直太不现实了。
把书还给Erica时,她说她改变主意了。“我发现还是你说得对,小巫。”Erica说,“顾得了屁股就顾不了脑袋,那当然还是脑袋重要,就让屁股受点委屈吧。”
是啊,所有提前给孩子解脱纸尿裤的家长,都要时时刻刻警惕孩子的排泄问题。和他们出去玩,大人隔一会儿就要问问,“尿尿不?”如果到时候了还没有尿,家长就紧张的不得了。就像我的一个朋友说的,“阶级斗争这根弦得时刻紧绷着!”儿科专家指出,家长的焦虑心理,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吾家小儿坐马桶
Sam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早晨醒来后大便,于是我们每天早晨把他一泡。一开始还真规律,可惜好景不长,没过两星期,小人儿就开始反抗,打挺、哭叫,宁折不弯。于是我们只好放弃,随他的便。
说出来,又有人惊诧,“你们不知道打他啊?他一打挺,你就搧他屁股。他一疼就知道了,看他还拧不!”
这么暴虐地对待孩子,第一,我舍不得;第二,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伤害,会在今后让我们加倍受难。
2002年5月1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Sam差4天满2岁3个月。这一天,我在清理了Sam大便后的纸尿裤后,没有给他戴新的纸尿裤,而是让他暂时爽快一会儿,心里只是等着他待会儿无意识地尿湿裤子后,再让他回到纸尿裤里。我已经这样做很多次了。
出乎我意料的奇迹就这样发生了:20分钟后,Sam对我说,“妈妈,Sam要撒尿。”我问他,要去厕所吗?他说要。我带他到客卫,他说“去大厕所。”于是我带他到主卧室卫生间,让他站在马桶上,脱下裤子,过了几秒钟,Sam有了一次小便。
那天,Sam这样上了5趟厕所,只有一次因为爸爸带他到园子里玩,没有及时让他上厕所,而尿湿了裤子。
从那之后,Sam就摆脱了白天的纸尿裤,只有晚上还要戴。我不着急,他早晚会完全摆脱的。
那之后不久的一天在园子里,他说要撒尿,阿姨带他到一个没人的僻静处,给他脱了裤子,要他尿在草地里,他要求往前走,尿在树根上。
我有两个孩子,这两个孩子的秉性脾气相差很大,表现在吃喝拉撒睡方面。Sam的排泄习惯,我曾经在《让孩子做主》里描述过。总结起来一句话,“屎尿无度”——曾经多达一天15次大便(母乳吃多了)、半个小时内3次小便(水喝多了)。
妹妹Miranda更加规律一些,体现在大便方面,从满月开始即每天一次,甚至几天一次。记得那时候,如果隔了两天还没有大便,我们就十分警惕,时刻准备着,因为一旦大便来临,就是考验我们手疾眼快的时刻:母乳宝宝的大便比较松软,隔了几天排一次则份量超多,一块纸尿裤兜不下。我们必须在一边将各类工具(纸尿裤、防水垫、大量湿巾)码放好,以便迎接任务。
从4个月开始,Miranda每次大便的前奏都非常明显(有时还很嘹亮),于是我们就让她排在马桶里。可以说从4个月到1岁多,妹妹几乎没有大便在纸尿裤里,这对于她女性外阴的清洁和保护的确有好处。但是只要她反抗,我们就会马上放弃,随她的“便”。小便我们从来不把她,就戴着纸尿裤。相比起哥哥来,妹妹倒真是个环保小模范。
是否把孩子,是一个经常引起争论的话题。有些妈妈说她们的孩子不反抗,很好把。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我统计过,大部分认为自己把便成功的妈妈们,孩子都很小,基本上在几个月,大部分未满周岁。等到孩子大一些、自主意识强一些,他们就不会那么“听话”了!
对这种现象,美国儿科专家们早有研究:
周岁之前,用马桶的新鲜劲儿、加上你怀中乳儿依然顺从的个性,使得你能够不费吹灰之力让她乖乖儿上厕所。不过,今非昔比。新鲜劲儿过去了,上厕所不再是她自愿而享受的事情,而是一件她被迫完成的任务。这个年龄段也标志着儿童顺从时期的结束。宝宝不再急于讨好你,而是越来越不听话。况且,至今为止,训练有素的不是宝宝,而是你。是你在饭后、看到她蹲下或者哼哼、在她睡醒后把她放到马桶上。现在,她可没那么好摆弄了。
在儿童必经的反抗期试图去控制她,注定会以失败和双方的困惑而告终。强迫的态度不会比宽容的态度更快地让孩子学会自主排泄。恰恰相反,强迫会导致便秘——你的学步儿会以憋住矛盾焦点为手段来控制局面。(爱森伯格、墨科夫、哈瑟威,《学步儿父母手册》。)
我的两个孩子都经历了从顺从到反抗这一转折。前边说过,给Sam规律把便仅仅延续了两个星期,就以他的严正抗议而结束。Miranda也一样,越大越不喜欢被把,而是宁愿拉在尿裤里。我们家主浴室的马桶圈很小,不到一岁半,我们扶着她就可以坐在上边。女儿天生独立性强,每次如厕她都要求扯下一小片卫生纸,手背后擦擦自己的屁屁(当然够不着)。
然而依然“好景不长”,就在Miranda快满一岁半的前几天,出现了新情况:每回她坐在马桶上拉出一点点就闹着下来,问她还拉不拉,她摇头,给她戴上尿裤,她不一会儿就拉在里边。那个周末她满一岁半,到了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排泄这件事情来看,她已经开始了反抗,要求自主,不愿意继续按照我们的安排来行动,而是要通过各种手段表明她的独立性。
我想,Sam大概属于那种排泄通畅、对排泄不很敏感的婴儿,而Miranda属于那种较早即能确切感受自己排泄需要的婴儿。一岁半左右,女儿已经能够告诉我们她要大便(poopoo),或者我们看她正在使劲儿,问她是不是要poopoo?她就点点头,还主动去厕所。不过并非每次都成功,她经常在尿裤里拉完了才告诉我们。小便一直很随意,不会告诉我们,我们也不着急,耐心等她按照自己的发育时间表来成长。
我的两个孩子的成长,基本上符合儿科专家们描绘的曲线。Sam的如厕训练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 2岁7个月完全脱离纸尿裤。妹妹则更早一些,1岁9个月完全脱离纸尿裤。从开始到结束,也用了大约4个月时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c59260100bu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