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硬道理![]()
甭仗着自己开车技术高,就下结论开车安全主要在于驾驶技术
要知道在马路上跑的车里面,有许多开车的是
吸毒的,
醉酒的,
很老的老人,
新手上路,
没驾照的,
不知道在想什么忽然改变主意的女车手
疯子
(大家还可以列)
遇到这些人,你很难说会发生什么不可预料的事情
两周前,一朋友(不好意思是女的开的车)左转弯,抢道(自己认为能过去),对面车撞上。朋友车两个安全气囊全炸开了,车右侧前后门全报废,车子是不能开了。车内三人(包括一老人)无人受伤,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车大结实,不是吸能日本车
这是一个烂车。翻车之后自身重量造成roof crush. 将车内的人头压碎。
Chevy Blazer 后坐的两个人就是这么死的。
Ford explorer 也是这样的。![]()
甭仗着自己开车技术高,就下结论开车安全主要在于驾驶技术
这结论的确不对,开车安全主要不在于驾驶技术。
至于车的大小,也该算是个因素,不过这个因素,可能不如安全意识重要,不如脾气重要,不如经验重要,不如运气重要,甚至还不如技术重要--当然,应该说每个因素都重要,因为在交通事故里面,随便什么因素都可能要命也可能救命。
另外,车子的安全性,有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大车的主动安全性能不一定就好,比如SUV的刹车距离通常会比轿车多出个要命的百分之十左右。至于吸能,同级别的两个车相撞,吸能设计得好的车子,车内乘员活下来的的机会要大些。
这就是日本车忽悠人的地方
首先车祸时,谁跟你来同级别的车相撞啊,说的不就是要开大车,大车撞你小车吗
其次,那些吸能数据都是在60KM时速测的,那个速度相撞能量是被日本车吸了,问题是撞车怕的就是高速,高于60KM时速时的能量日本车本身吸不完,就转给车手用肉身去吸了,这就是实际车祸发生时,开日本车伤亡大的根本原因
最后咱们在谈车大小与安全性关系时,并不是说安全意识开车技术运气等不重要,咱们说的这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生车祸时,谁更安全些
哦,我还以为咱们在说主要因素呢。
好吧,也别说发生车祸的时候了,泛泛地说车祸,非日本车不见得就能占多少便宜。单说两车相撞吧。
吸能这个玩意儿,如果说忽悠,那是整个汽车工业在呼悠,从研发只制造到检测监管都在忽悠。现在,吸能已经是汽车安全的一个要素,各家都认这个账,不是只有日本车吸能而欧美车就不考虑吸能。比如Taurus的吸能设计就挺好。
所谓吸能,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把整个车都做成软的,而是软硬有别,用不大重要的地方吸去尽量多的能量,而把重要的地方加强。这样,在冲量一定的时候,乘员受到的冲撞就相对少些。
速度高过60km/h的时候,如果吸能的车子受不了,不吸能的就更惨了。
另外,两车相撞,自然是重的占便宜,这和车子的产地品牌关系不大。要是开个巡洋舰去撞宝马3,日本车就赢了。所谓撞车的时候日本车不安全,是因为在小车这个市场上,日本车的份额高些。
我还是过去的一贯观点,不要过于相信常人的common sense。比如crash test,从研究到测试,每年有那么多人力那么多经费投在里面,端这个饭碗的人,做出来的东西自有人家的道理。
这就是日本车忽悠人的地方
首先车祸时,谁跟你来同级别的车相撞啊,说的不就是要开大车,大车撞你小车吗
其次,那些吸能数据都是在60KM时速测的,那个速度相撞能量是被日本车吸了,问题是撞车怕的就是高速,高于60KM时速时的能量日本车本身吸不完,就转给车手用肉身去吸了,这就是实际车祸发生时,开日本车伤亡大的根本原因
最后咱们在谈车大小与安全性关系时,并不是说安全意识开车技术运气等不重要,咱们说的这些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发生车祸时,谁更安全些
我觉得,两车相撞,硬车占便宜,吸能车要与不吸能车共享吸能效果,所以吃亏。但总好过两车都不吸能,两败俱伤
撞墙时,吸能车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