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小组

善男子!心爱根本穷览物化,天魔得便飞精附人,说佛涅盘即是现前肉身,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常住不绝,无别净居,愚人信受,亡失本心,惑为菩萨;常说: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
——《大佛顶首楞严经》

□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大佛顶首楞严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佛顶首楞严经》
 
愿意学习和修行的人多了,才好请师来。
 
请渥太华的信佛的道友发表您对藏传佛教的想法。
 
索达吉堪布关于双运法门的释疑

善男子!心爱根本穷览物化,天魔得便飞精附人,说佛涅盘即是现前肉身,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常住不绝,无别净居,愚人信受,亡失本心,惑为菩萨;常说: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
——《大佛顶首楞严经》

□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大佛顶首楞严经》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大佛顶首楞严经》

索达吉堪布关于双运法门的释疑

双运与戒律

济群法师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戒中,以淫戒为四根本戒之首。在大乘律典中,《梵网经》是以淫戒为十重罪恶之一;《瑜伽菩萨戒》虽然没有将淫戒列为重罪,但在四十三轻中,也只对在家菩萨有所开许,而修学解脱道的比丘是不可沾染的。因为淫欲最易使人产生染著。众生无始以来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使其流转生死,无有了期。可在密宗道场中,往往供奉着男女双身的造像。据说在密宗的无上瑜伽中,也有男女双修的法门。这样的修行方式,似乎和原始佛教及声闻解脱道的禁欲思想严重对立。不知这样的一种修行有没有佛经的依据?修习这一法门是否有资格上的限定?它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后所要证得的境界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答:

若只从文字、现象来看,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在很多方面似乎都有自相矛盾、互相抵触的地方。但若以实论之,则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是佛法,只看修行人能不能、愿不愿圆融观之,并在实际的闻思修行中将其互摄贯通起来。比如戒律,一般而言就可分为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等三种。凡是佛教徒都承认佛经中明确指出过的一种观点,即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存在三种戒律。至于这三种戒律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得以存在的方式,按照无垢光尊者等智者的论述,则它们可以一本体异反体的方式并存,因不舍本体的缘故,三者实无任何相违之处。以十不善业而论,别解脱戒将其判入自性罪,但凡受戒僧众任谁都不能毁犯;但对一个大乘修行人来说,只要本着无丝毫自私自利、一心只为他人之心性,则戒律中对其在特殊场合、条件下,身、语所可能行之七种不善业亦作了相应开许。

说到淫戒,其实在密宗的所有宗派之中,从未开许过任何一个修行人在未了达贪欲本质的前提下去搞所谓的双身修法。不过与上举十不善业的道理一样,如果一个修行人已达到了很高的修证境界,此时他便可以方便法摄受双身修法。不仅密乘中有如此开许,声闻乘中同样对此作过相同的解释。如果一个修行者已断除了自相续中的烦恼,他也可依方便法在显现上暂时“破戒”。《律藏》中就记载了这么一个公案:

有一阿罗汉名为色迦桑目,她原本是一普通女众,后通过修法而得阿罗汉果。在其显现为得果比丘尼时,未生怨王与她行邪淫,但因她早已断除了贪欲之心,故在整个过程中未有丝毫出自个体贪心指使下的乐受。释迦牟尼佛后来说她尽管身为比丘尼,但因未生真实贪心之缘故,所以并不能将其行为判定为破戒。不仅对阿罗汉作了如是开许,《律藏》中还记载了一个已断除了欲界贪欲的出家人,尽管也与人行过邪淫,但释迦牟尼佛依然没有将他的行为指斥为破戒,因他也无有丝毫贪爱故。这个出家人还仅仅只是断除了欲界贪欲,但佛陀亦对他的行为作了开许。

大乘经典中再次对未被贪心所摄的所谓破戒之淫行作了相应开许,这方面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来自佛祖释迦牟尼佛。

据一些大乘经论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世曾转生为婆罗门子星宿,他于四万两千年中一直行持梵净行。其后在一王宫中偶遇一位商主之女,那女人一见相貌庄严之星宿,心性立刻就动摇起来。她未有丝毫怀疑、犹豫,当下即在其脚下顶礼。星宿颇感震惊,就问她何以如此,女人此时就大胆表白说要做星宿妻子。星宿当然要予以回绝,他诚恳说道:“我乃持梵净行者,岂可随贪欲而转,故实无法与你共同生活。”但女人心意已绝,她当下表示若星宿不能同她共结连理,她马上就会因悲伤过度而自杀身亡。

当这个严肃的问题摆在星宿面前时,他不觉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若与女人结为夫妻,四万两千年行持梵净行之功德、努力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但若抛下女人自顾自修行,她又可能因我而死。星宿原本已扔下女人径直走开,但在走过七步之后,对这个女人的悲悯之心终于让他停住了自己的脚步。他下定决心,只要能令这个女人不再感受痛苦、不会因情丧命,自己即便舍弃戒行,并因此而身堕地狱也在所不惜。

打定主意,星宿便于随后之十二年中与那女人生活在一起。最后他则再次出家并修持四梵住,且于死后转生梵天。以他当时凭大悲心摄持所行之故,星宿反因此而迅速圆满了四万大劫资粮。

由此可见,对某些众生来说当数必堕地狱之恶业,菩萨若能以悲心及善巧方便行持,反倒可以之而积累起无数福德资粮。若小乘、大乘戒律都对非以贪心及愚痴所摄之所谓邪淫作了方便开许,那么以理推之,无上密乘在同样的指导思想下特殊开许个别修行人将贪欲转为道用也就更不足为奇了。出于密法要求保密的基本原则,这里不可能广说具体的行为细则。但我们内心应该明白一点,即对三乘戒律、对三乘一切表面上的互相违背之处,都应该持有这种圆融不二的观点。

如果说前面所着重探讨的是判定破戒与否的一个标准——有无离贪之心与方便善巧,那么下面即将展开论述的则是另一个判断指南与旨归——是否远离了执著。脱离不了执著的守持戒律,其戒行又焉得究竟清净。考察男女之间的所谓淫行时,也必须参照此条标准。

《宝积经》中非常明确地宣说了“行”清净戒与“见”清净戒的区别:“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若比丘具足修行十二杜多功德,然比丘见有所得,住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四破戒,似善持戒。”《大集经》中又说:“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以此之故,《大智度论》中也说:“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

由此观之,如破除不了我与我所之执著,则决定不得见清净戒。而异生位之凡夫,尚未离开三轮执著,这样看来,即便他们将根本与支分戒严持不犯,也只能算作行清净戒圆满而已,故而见清净戒的能持与否才是衡量一个修行人戒律是否清净的最根本之标准。这个标准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已得圣果之阿罗汉都不能被称为戒行究竟清净。这个观点对许多小乘修行人来说,也许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对大乘修行人来说,它却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那么对密乘的有些戒律,我们的眼光同样也应该放长远一点,毕竟对所有未接受过密乘灌顶的人而言,这都是一个让他们倍感陌生的领域。

至于密宗道场中供奉着的男女双身像,只可在此略作说明:对这种双身塑像不应以世间凡夫不清净的分别念去妄加揣度,它们根本就不是男欢女爱的象征,也绝非是在鼓动众生的无明与贪爱。男身代表的一般是方便或显现,女身则代表了智慧或空性。这方面的道理只能暂时讲到这里,因在未经密法灌顶者面前宣讲这些会引起诸多过失。密宗戒律里有严格规定,以图片、文字、讲说等方式,在非为密宗根基者前公开展示、宣传密法,并令彼等生起对密法的邪见,此等行为均属破戒之举。

然而放眼当今社会,有多少双身像都在各种公共场合中被多方展览、暴露着;商店里也公开出售各式各样的唐卡;打开计算机,网络里有着数不清的五花八门的双身寂忿像,这些作为都严重违反了密宗戒律中有关要求保密的条文,这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关于双身修法还有一点要予以说明,即这种修法毫无疑问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在佛陀临近圆寂之前,他于印度南方哲蚌地方为众人宣讲了《时轮金刚》法门,而《时轮金刚》中则广讲了双身修法。再比如释迦牟尼佛以报身佛的形象在密严刹土宣说了《大幻化网续》,那里面就提到了四十二尊寂静本尊以及五十八尊忿怒本尊,这一百位本尊就全以双身的方式出现。讲到双身的续部经典还有很多,这些全部是佛在不同环境中为不同根基的众生开示的无上大法。如果连这些都要怀疑的话,那所有的大小乘经论就都得面临同样的可信度问题。

其实佛陀在显宗经典中也绝非只字未提密法、未提密法中的双身修法,只不过他提到的方式比较隐秘而已,这也是佛陀一贯的传法方式。他在大乘经典中明显、广泛宣示的教义,在小乘佛法中往往是以不明显、略说的方式出现。比如讲到空性,佛陀就在小乘根基众生前着重抉择了人无我空性,至于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则并未作明显、公开的开示,但也早已在其中留下了可供利根者未来向更究竟的空性境界迈进的阶梯。同样,佛陀也在部分显宗经典中暗示了密法的某些方便法门,只是未作更多的引申与铺陈,否则也就不会有显密之分了。比如《女身令佛欢喜经》中就说道:“菩萨者,为令诸佛生喜,将自身化为女身,常行于善逝之前。”这就是所谓的以隐藏方式宣说,类似的经典教证还有许多。


法师又提到双身修法的适用范围、资格限定、所欲目标等问题,这里一并给以作答:

密宗修行者并不一定各个都得修学双身大法,密法的万千法门中,有很多种都与双身修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不谋而合。而且密宗中能真正实修双运法的人非常少,故而密宗历来都不是最强调此种修法。假双身修法之修行路径在密法中被称之为方便道,除此之外的万千法门则可大致归纳为解脱道。在条条大道中,最稳妥的便是解脱道,这才是从古至今的大成就者们所共称的最胜解脱方便法门,已有无数密宗行者依此而获得成就。当一个人的贪心强烈且又难以认清贪欲的本性时,最保险的修行法门便是依止解脱道,否则就很有可能出偏差。对凡夫而言,连自私自利的心性都难以克服,再假双身修法之名而随顺自己的贪欲,如此修行,离解脱的目的地又何其遥远!

密宗大成就者布玛莫扎在其所著的《成智慧论》中说过,密宗中的双身修法绝对不是让修行者去执著自身的生理感受,空乐无别才是它应该达到的目标。此论还严厉谴责了所谓学密一定要炼双身法的谬论。就以我们大圆满的教法来说,就不曾过多强调过双身修法。

当然了,如果有个别根基对路的人,他们已能认清烦恼即是菩提的本质,并对诸法自性有了清醒、坚定的定解,他们则可以此方式而成就,这一点在显宗经论中也有所反映,如《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华严经》云:“吾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不住亦无取,彼等成善逝,色受想行识,无数善逝众,彼成大能仁。”;《维摩诘所说经》又云:“为增上慢,说离淫怒痴名为解脱;无增上慢者,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一切尘劳,即如来种。”;《文殊幻化经》则云:“非除轮回而修涅槃,是缘轮回即是涅槃。”;六祖惠能大师也说“烦恼即菩提”……这些教证都在明确告诉我们,大乘显宗同样认为依靠烦恼即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此种思想在《无垢称经》中表达得更明显。此经中云:“莲花非从旷野干地里生,而从泥水中生也。如是无上正觉菩提亦非从声闻断惑、见无为法而生,若生如山之萨迦耶见,则能生无上正圆菩提心。是故,诸烦恼为善逝之舍利也。”这种观点与声闻乘的看法并不尽相同,因声闻乘要求修行者必须断除烦恼方能证果。同理,密宗中对贪欲的本质也自有其与显宗不大一致的观点,但在五毒即五智这一点上,密法与禅宗无疑有着相同的指导思想。

说到这一修法的目的,无非是想以方便道证悟佛果。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的传记中说,有一些修行人就是以此法门而达到无学道之果的。

从内心来说,我既不愿看到圣洁的密宗修法被人误解,也不愿看到有人利用它为自己的贪心装点门面。原本所有问题都是可以拿出来进行讨论的,只要大家都本着实事求是的认真负责态度。在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时,了解、思考、探讨实在是一种最好的获取知识与智慧的途径。假如我们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佛法负责、对众生负责的态度,那么很多无谓的争论就有可能彻底烟消云散。在这方面济群法师无疑是一个良好的表率,他以极大的恭敬心及求知欲替众生示现发问,在当今这样一种纷争四起、妄念邪见遍满天下的大气候下,他用自身的求法若渴之举为众人做出了真诚求知的榜样。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包括汉地一些非常著名的大法师,在面对他们并不了解的密法时,却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因无知而来的无畏。他们在瞬间就极其不负责地吐出一大堆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有关密宗的错误、可笑的词句,末了,还要以知识权威拥有者的面孔自居。要知道,我们探讨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世间法问题,而是佛法!随意歪曲、谤法的过失难道这些自诩为佛教学者的人竟连一点也不知道?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这些人一定会对而且必须为自己的全部言行负起有可能产生的所有恶果。

曾经看过圣严法师著的《佛学群疑》,其中有几句话这么写到:“在西藏最早传承密宗的是在家人,比如莲花生大士,是红教的创始祖,传说中他是有妻子的,以后红教的喇嘛、上师也都是在家人,所以上师由在家人担任,是为西藏的特色。”

我跟圣严法师从未接触过,但我知道他在为广大佛教徒推介佛法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在此我随喜他一切具有真实功德的弘法利生之举。但在上引文字中,他对密法了解的片面已达到了让任何一个对密宗稍有常识的人都深感震惊的地步。尽管他获得过世间的博士头衔,但这种轻率的断言连一个世间知识分子的基本修学态度都未曾具备。我想法师在准备他的论文时至少应该翻查一些资料吧,尤其是在面对他并不熟悉的一些领域时。全知全能的圣者在这个世界不说没有,有也恐怕是凤毛麟角。但让人感到大惑不解的却是:法师却敢在对密法大义不怎么明了的情况下提笔行文,而且“行”得如此离谱!他到藏地进行过实地考察吗?他都看了哪些第二手、第三手资料?他确证过这些资料的可靠性吗?如果都没有的话,那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不会存在所谓的研究与著述了,一切文字与结论都将成为彻头彻尾的不可靠。

先谈他对莲花生大师的论述:据罗珠让波翻译的莲师传记记载,作为藏传佛教的始祖,莲花生大师的确摄受过空行母——益西措嘉。但他在不同根基的所化众生面前,还示现过出家为僧等八相。因此,简单的“在家人”三个字怎能全部涵盖莲师的真实身份与行持!欲了知莲师的生平事迹理当详细查阅梵藏文原典,特别是有关他的传记,否则何来观点的正确与可信?

另外,在藏传佛教千百年来的发展史上,成千上万座寺庙中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绝大多数都是严持戒律的出家众,以在家人身份应世的并不多见。据《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介绍,藏地的一些寺院当其在处于历史上的全盛时期诵戒时,最多可有十万出家人同时参加;而历史上以菩提萨埵为代表的无数个行持比丘清净戒律的出家众也可谓比比皆是。另据《藏族通史·吉祥宝瓶》记载,至公元十八世纪,仅格鲁派一个教派的寺庙,数量就已达到三千四百七十七座,出家僧人三十一万六千二百多名,这三十余万名僧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忽然之间就被某些人一笔勾销了出家人的身份。另以我所在的五明佛学院为例,九五年学院第一次召开持明法会时,就有三万八千名出家僧众参与了这一盛会。如果要论考据的话,不知法师都是依据哪些资料“考据”出“所以上师由在家人担任,是为西藏的特色。”这一结论的。这些事实在《布顿佛教史》、《青史》、《安多佛教史》、《西藏古代佛教史》、《革扎佛教史》、《森巴佛教史》、《明镜史》等等有关西藏佛教历史的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而且它们当中的不少篇章都已被译成了汉语。不仅历史著作中对此进行过论述,当代的很多佛学杂志,诸如《法音》、《菩提心》、《西藏文化》等也都经常刊登一些描述藏传佛法特征的文章。当然了,有些人可以一句轻松的“反正我没见过,我就要说它并不存在,你又能奈我何?”而将白纸黑字上的历史抹杀掉,一如他们可以凭空杜撰自以为是的所谓藏地佛法传承的特征一样。但在真实与虚假之间,在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与虚怀若谷的求知、求实之间,时间当会作出最公正的抉择——真的假不了,所作不空亡,所有人都难逃因果的定则。我们身、口、意的一切举止、动心,如果不为自己也不为众生认真负责的话,那就等因果来对我们的所言所行进行裁决吧。

莲花生大师以自己的行持为所有密宗修行者做出了最好的表率:外以别解脱戒律为一切修行之基础;内依无上密咒道之生圆次第为修行法要;密行则以大圆满即身成就虹身。此等境界恐非凡夫所可能妄加评议!作为虔信因果的一名佛教徒,我在这里诚心祈请大家,不真正精通佛法基本道理的话,最好不要轻易开口对佛教指东道西,否则,谤法的罪过很有可能在瞬间就被自己造下,而所有罪过当中,此种恶因是必将引领造孽者直堕金刚地狱的。

由于交通、语言等障碍所限,汉藏佛教界之间的往来一直很难在深层次展开,故而误解、错解乃至偏见、成见才可谓层出不穷。而藏传佛教的教义中因历来特别强调谤法罪、舍法罪的过失,故任何一个藏族出家人都不大可能去诽谤小乘或大乘显宗,因之绝大多数藏地佛教徒都不会对汉传佛法有任何怀疑之处。反观汉地,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么些年来,我接触了数不清的汉地四众弟子,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张口就是“双身”、“吃肉”、“诛法”等话语,似乎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密宗。对此问题我已翻来覆去说过很多遍了,最后再在这里强调如下:

密法对戒律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在日常起居中,僧人们行持的主要还是清净的小乘戒律。无论何种续部与论典,都未曾开许过一个凡夫,一个尚未认识到烦恼、贪欲本性的人,去修什么双身、降伏等大法。在这方面,《时轮金刚》里有着严厉而明确的规定:“凡夫人不能作瑜伽士的行为,瑜伽士不能作大成就者的行为,大成就者不能作佛陀的行为。”藏地著名的阿日大班智达云:“无论声缘乘、菩萨乘与密乘都未开许自相烦恼(即未有方便法所摄之贪嗔痴等)。”通过这些教证,我想大家已能从中看出密法对所谓双身等修法的限定与说明。但我最想表达的是,希望各地的佛教徒们从今往后都能多多关注密法的本质特征,不要再在这些即就是藏族佛教徒也极少实修的双身等修法上浪费注意力以及好奇心了。

如果本身就属慧浅重之流,但却假借双身修法的名义为自己的贪欲大开绿灯,这样的密宗行者实在是玷污了密法的圣洁。但我们绝对不能因为有少数密法修习者的行为不如法,就一股脑地把密法本身一闷棍打死,人之过失岂能连带法本身也跟着遭殃!《弥勒请问经》中也宣说了同一道理:“不以憎嫉人故而憎嫉于法,不以人过失故而于法生过,不以于人怨故而于法亦怨。”我们所应着眼的依然是密法的精髓——甚深的空性与光明见,严谨的持戒行为。这些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千多年前的藏王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曾下达过这一所有藏民都要遵照执行的命令:“藏地僧俗,今后见解需依龙树菩萨的中观见,行为需像静命大堪布一样严谨奉行别解脱戒。”这已经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藏地的戒律基础问题。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亦云:“夜空的星星虽然繁多,但启明星只有一颗,除大瑜伽师和大成就者外,所有僧尼必须以别解脱戒律为首,破别解脱根本戒者不得与僧团共住。”由此观之,藏地毫无疑问是三戒并重的,双身修其实并不具备代表及典型意义。它具体的方便之处以及指导思想,我们已略作宣说,此处不再赘叙。

在看待这一现象时,一方面要清楚此种修法确为释迦牟尼佛所传,已有一些行者依此而证得佛果,故万不可随意贬斥,除非他已通达八万四千法门之所有密意;另一方面也要清楚,密宗并不以双身为唯一、最胜方便,它有无量无边之方便窍诀,就看你自己的根基到底适合哪一种修法;还有就是不可因噎废食,因为见闻或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如法之双身修炼事例,从此以后就连法也舍弃,这是最要不得的。等因缘成熟之后,总有一天你也会领略到密法的无限风光及不共特征与加持。

总而言之,藏传、汉传佛教在要求佛教徒严守戒律这一点上并无任何差别,绝大多数密法修行人也以解脱道为自己的成佛门径。对这些人来说,戒律,而且是严格的戒律,才真正是他们的行持表征。
 
弘一大法师早年也写过揭批密宗的文章。后来也写了忏悔文。
弘一法师是近代汉地律宗大德。这段公案在网上可以找到。
藏传佛教(显密都有)是大乘佛教,是清净的佛教传承。
至于拿一些不合格的信徒的行为来诽谤整个传承乃至这个教派的行为,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以偏概全,乃至别有用心。
败类哪里都有,那个传承,教派,宗教,党派,国家。。。都会出。
汉奸不少吧,能代表中国人吗。
汉传佛教也有不守规矩的徒众。
关键是要在教理上搞清楚是否是合理的,要看教众主流是好的,大部分都是真的修行者。
有疑义的人在发表意见前应该先去多了解一下。
 
六示天趣。四。初示欲界天。二示色界天。三示无色界天。四总结天趣。初七。初四天。二忉利。三焰摩。四兜率。五变化。六他化。七结界。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中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诸世间人。已觉人道是苦。不求常住世间。而欲求生天上也。以不能舍妻妾之恩爱故。不能超出欲界。唯于邪淫中。心不流荡放逸。故能超出人间。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光明。皆为欲情染污。故下堕浊世。若人能减去一分欲染。即发生一分光明。此人禁绝邪淫故。心生一分澄清蓥洁之光明也。由此净业。引生于四天王天。此天在须弥山腰。邻近于日月。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故名四王天。

  二忉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于己妻房。虽不能禁绝。然淫爱之情。已微薄矣。虽独宿一处。远离爱情。而名净居。犹有与妻合时。故不得一味全净。此人比前不邪淫者。又高一等。故于临命终时。超生于人间之顶。即须弥山顶。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四方。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名三十三。又名帝释天。即俗说玉皇大帝也。

  三焰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不异前人。去无思忆。离欲进增。于人间世事。动少静多。厌离人世故也。已觉人世无意味故。命终之后。生处于虚空中。离地无障。故曰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下照人间。上照忉利。忉利以上。故照不能及。焰摩天人。自有身光。常照昼夜。大集经云。此天用莲花开合。以明昼夜。须焰摩。此云时分。即以莲花开合。而知时分也。又云。此天受五欲境。而有时分。故名时分。此天依空而住。故又名空居天。以下三天亦然。或云此天依云而住。至色界无云天。方名空居。其实十方虚空。与地无二。各有因缘果报显现不同耳。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世人之心。有塞碍故。结空成色。如得五通者。行于地下。则无碍故。空居天人。心无塞碍故。能依空而住。彼处虚空。犹人处地。果报不同。故居有异耳。

  四兜率。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欲心不起。故能一切时静。或己妻妾。要彼应触者。则不能违戾。戾者。背也。虽应其触。亦了无意味矣。命终上升精微者。地上阴阳气候。最微薄之处也。不接下界。诸人天境。即气候不交接也。佛言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劫。至坏劫时。有火水风三大灾。令此世界坏散。直至三禅。而不及此天者。盖此天有内院外院之别。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等觉菩萨所居。等觉大士。喜乐俱无。故三灾不及。若云外院。亦有三灾也。兜率陀。或云睹史都。此云知足。谓此天于五欲。皆知足也。

  五变化。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中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欲事。虽有千娇百媚之美态。横陈于前。了无意思。故曰味如嚼蜡。总言此人。欲心极淡。故命终生越化地。越化者。谓超过阳阴造化之地也。阴阳不造。无五欲之乐。此天之人。变化五欲而自乐之。故名乐变化天。

  六他化。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之欲心。同行世间婚娶之事。欲境交会时。了然超越欲境之外。如手与物触。无欲思想。命终故超生化无化境。化。谓兜率以下诸造化境也。无化。谓乐变化天无造化境也。以超化故。无五欲之乐。超无化故。自不变化五欲之乐。此天之人。借取他化五欲之乐。为自己之乐。故名他化自在天。

  七结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以上六天。以淫欲轻重而分高下。由具足欲事。乃至欲事全离。然形虽出动。身分不交。而心迹当有交时。由此诸天。皆不起离欲之心。故总名欲界。欲界的欲字。其害甚深。凡入此欲界范围之内者。犹猛兽入于陷□。无复出之日。欲界内所有众生。无不因淫欲而证性命。细入蚊虻。亦解淫欲。乃至无情之草木。亦有公母之不同。若人而能节欲者。可以上生天道。天有六重。由欲之轻重而使然。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谓四王天男女受欲为淫。忉利天男女相交为淫。夜摩天男女相抱为淫。兜率天男女执手为淫。化乐天男女相笑为淫。他化自在天男女相视为淫。天愈高而欲愈轻。我人处于最下之地者。即欲之最重故也。我人欲高生上天者。非轻欲不可。欲出欲界者。非离欲不可。
 
六示天趣。四。初示欲界天。二示色界天。三示无色界天。四总结天趣。初七。初四天。二忉利。三焰摩。四兜率。五变化。六他化。七结界。今初。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中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诸世间人。已觉人道是苦。不求常住世间。而欲求生天上也。以不能舍妻妾之恩爱故。不能超出欲界。唯于邪淫中。心不流荡放逸。故能超出人间。众生之心。本来清净光明。皆为欲情染污。故下堕浊世。若人能减去一分欲染。即发生一分光明。此人禁绝邪淫故。心生一分澄清蓥洁之光明也。由此净业。引生于四天王天。此天在须弥山腰。邻近于日月。有东西南北四大天王。故名四王天。

  二忉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于己妻房。虽不能禁绝。然淫爱之情。已微薄矣。虽独宿一处。远离爱情。而名净居。犹有与妻合时。故不得一味全净。此人比前不邪淫者。又高一等。故于临命终时。超生于人间之顶。即须弥山顶。忉利。此云三十三。此天四方。各有八天。帝释居中。故名三十三。又名帝释天。即俗说玉皇大帝也。

  三焰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逢欲暂交。不异前人。去无思忆。离欲进增。于人间世事。动少静多。厌离人世故也。已觉人世无意味故。命终之后。生处于虚空中。离地无障。故曰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下照人间。上照忉利。忉利以上。故照不能及。焰摩天人。自有身光。常照昼夜。大集经云。此天用莲花开合。以明昼夜。须焰摩。此云时分。即以莲花开合。而知时分也。又云。此天受五欲境。而有时分。故名时分。此天依空而住。故又名空居天。以下三天亦然。或云此天依云而住。至色界无云天。方名空居。其实十方虚空。与地无二。各有因缘果报显现不同耳。如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世人之心。有塞碍故。结空成色。如得五通者。行于地下。则无碍故。空居天人。心无塞碍故。能依空而住。彼处虚空。犹人处地。果报不同。故居有异耳。

  四兜率。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欲心不起。故能一切时静。或己妻妾。要彼应触者。则不能违戾。戾者。背也。虽应其触。亦了无意味矣。命终上升精微者。地上阴阳气候。最微薄之处也。不接下界。诸人天境。即气候不交接也。佛言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大劫。至坏劫时。有火水风三大灾。令此世界坏散。直至三禅。而不及此天者。盖此天有内院外院之别。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等觉菩萨所居。等觉大士。喜乐俱无。故三灾不及。若云外院。亦有三灾也。兜率陀。或云睹史都。此云知足。谓此天于五欲。皆知足也。

  五变化。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中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欲事。虽有千娇百媚之美态。横陈于前。了无意思。故曰味如嚼蜡。总言此人。欲心极淡。故命终生越化地。越化者。谓超过阳阴造化之地也。阴阳不造。无五欲之乐。此天之人。变化五欲而自乐之。故名乐变化天。

  六他化。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之欲心。同行世间婚娶之事。欲境交会时。了然超越欲境之外。如手与物触。无欲思想。命终故超生化无化境。化。谓兜率以下诸造化境也。无化。谓乐变化天无造化境也。以超化故。无五欲之乐。超无化故。自不变化五欲之乐。此天之人。借取他化五欲之乐。为自己之乐。故名他化自在天。

  七结界。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以上六天。以淫欲轻重而分高下。由具足欲事。乃至欲事全离。然形虽出动。身分不交。而心迹当有交时。由此诸天。皆不起离欲之心。故总名欲界。欲界的欲字。其害甚深。凡入此欲界范围之内者。犹猛兽入于陷□。无复出之日。欲界内所有众生。无不因淫欲而证性命。细入蚊虻。亦解淫欲。乃至无情之草木。亦有公母之不同。若人而能节欲者。可以上生天道。天有六重。由欲之轻重而使然。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谓四王天男女受欲为淫。忉利天男女相交为淫。夜摩天男女相抱为淫。兜率天男女执手为淫。化乐天男女相笑为淫。他化自在天男女相视为淫。天愈高而欲愈轻。我人处于最下之地者。即欲之最重故也。我人欲高生上天者。非轻欲不可。欲出欲界者。非离欲不可。

对金刚经中的【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该如何理解呢?
 
对金刚经中的【若人言 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该如何理解呢?


跑题. 这句话跟淫欲是轮回因有什么关系? 因为淫欲而有生死,这是世界的规律。世间的动物,甚至植物,都分雌雄.


饮鸩解渴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


大修行人,要明白因果,还是有因果的。ZT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跑题. “淫欲是轮回因”和 "建议成立藏传佛教学习小组"又有 什么关系?
 
看来您通教又通宗,学识广博。
自然不会把二者扯上因果关系的。
 
再跑一次题

跑题. 这句话跟淫欲是轮回因有什么关系? 因为淫欲而有生死,这是世界的规律。世间的动物,甚至植物,都分雌雄.


饮鸩解渴的道理大家应该都明白。


大修行人,要明白因果,还是有因果的。ZT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世俗谛与胜义谛 海涛 辑
1.真理可分为世俗谛(相对真理)和胜义谛(究竟真理),世俗谛又分为真有和假有。
2.世俗谛的假有:乃假中之假。如:电影里,有很多人在互斗,事实上并没有这些事情发生。依世俗谛而言,此属假中之假。
3.世俗谛的真有:有业力、因果,有过去、未来,世间本是无常,六道轮回是苦,喝水能止渴……,皆属之。真有又分为恶的真有和善的真有。
一、恶的真有:投生轮回的种种业力、业因,生起贪瞋痴三毒的烦恼心,六道轮回的业报身……,皆属恶的真有。
二、善的真有:对三宝生起的虔敬、信心,对一切众生发起的慈悲心,皆属善的真有。事实上,善的真有、恶的真有皆是幻相。

4.但在未能了悟绝对的空性之前,我们必须坚执善的真有,也就是深信三宝、心怀慈悲、行善法功德。包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来帮助我们了悟胜义谛、成就佛道。
5.我们若进而能将世俗谛善的真有与空性合修,则更殊胜。
6.造作善行、累积功德、深信因果等,属方便道;空性的修持则属智慧道。此二道必须双运修持,就如同鸟需具备双翼才能飞翔。
7.我们若忽略善的真有此一方便道而单修空性,反而会修出邪见、断见来。经由修持世俗谛的悲心、空性,我们终能证入胜义谛的悲心、空性。
8.每一众生本自具足悲心和空性慧;三毒烦恼,只是众生现前的垢障。我们若能尽力修持来开显本具的悲心和空性慧,便能逐渐清除现前的垢障。
9.依世俗谛的方法修持,如:相信佛法僧三宝、因果业报、佛法的修持等等。这些虽属幻相,但经由修持善的真有,才能成就证悟佛道的因,进而再透过空性慧的修持来帮助我们亲证菩提。
 
非常支持,我们在多伦多一直跟着世界最大的佛学院(至少有一万二千常驻僧众)---喇荣五明佛学院学习和修行,到今年已经有4年了,感觉很好。我们也会定期供僧、点灯、挂经旗、诵经和放生,还有和学院的上师们交流,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论坛,上面还有几位法师长年辅导答疑,方便得话可以发电子邮件给我们,我们负责帮您们组建小组提供法本和加持品:

http://www.bodhiinstitute.org/forums/index.php?topic=20350.0

点击视频可以看世界最大佛学的简介。

我的邮件:

edwz_ce@hotmail.com

圆满吉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