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10-31
- 消息
- 3,519
- 荣誉分数
- 553
- 声望点数
- 273
先问你一个问题: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起点标志是什么?
你肯定能Google到。对了,那就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再问你,为什么要以该条约为标志?你肯定也能Google到,即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错!
割让小块领土有很多先例,只要你还能在主要领土行使自主管辖,还不能叫“半殖民地”;至于五口通商,只不过是打开了一点国门,而且是贸易双赢。事实上,《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得非常轻松,中、英双方皆大欢喜。清政府原来很担心英国会漫天要价,会要求割让很多领土。但实际上,人家只要了个荒蛮的香港小岛。
然而,中国的噩梦从此开始了!
因为最要命的是,清政府没有“主权”的概念。不仅是清廷没有,在中国传统里也没有。因而,清政府很轻易地就在条约中放弃了对关税的独立核定权(清政府的大方程度,甚至都超出了英国的想象),再加上条约中的“治外法权”限制,中国丧失了两条极端重要的主权内容。
又由于“最惠国”之间的待遇对等,使得清政府给所有的地方列强都得赋予这两个权力。半殖民地也就这样开始了。
等初步学到点“主权”的概念,那已经是后来人家把《国际法》摆在面前的时候了。
仅仅是没有“主权”的概念吗?
几乎任何现代国家管理的概念都没有!
大家还记得孙中山先生初到香港时的震撼。他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看到是中国全然没有的管理概念。那里有医院(中国是中医地摊),那里有学校(中国是家庭私塾),那里有银行和股票(中国是稀有的钱庄及普天的当铺和高利贷),… …。
中国甚至都没有“概念”这个概念。当两千年前,概念、和逻辑的思想开始在惠子心中萌发的时候,很快又被阴差阳错掉了。
我们有什么?有系统而明确的《国富论》、还是有严谨而洋洋洒洒的《工具论》?我们有一句话,一句老子的博大精深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也只是个比喻,可以有很多解释。怎么操作呢?是“加盐少许”、还是“放油适量”?如果把其他思想家勉强沾边的只言片语收集齐了,也许能装订成一个小册子,共私塾先生们吟唱。
至于科学在中国的诞生,那就别想了!
这也就难怪当英国的舰艇出现在长江口,既没有风帆、又没有船浆,却能快速逆流而上的时候,人们就只能理解为“妖术”!曾国藩的重要幕僚、巡抚胡林翼,倒是没有说“妖术”,但是高声惊呼:“绝非吾辈所能理解也!” 吓得从此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你会说,这些都是存谷子烂芝麻的旧事。那“新社会”又怎么样呢?哪一样不是慢慢地学!
先说“外交就是服务”的概念。我们好不容易有了“服务”的概念,那也只是服务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等到学到了“服务于侨民”的时候,那已经是近几年的事了。要不是一次次地、震撼地看到美国如果保护侨民,我们也不会有所罗门群岛撤侨。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啊!要不是再次地、震撼地看到美国政府派专机把“南海撞机”的美国飞行员英雄式的接回、并给于热烈欢迎,我们能派专机把“钓鱼岛撞船”的船长接回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学的。就像人体器官的移植/更换一样,如果技术允许,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更换,但大脑不行。如果更换了大脑,人就不是这个人了。但即使能够学的,迄今为止我们又学到了多少呢?
当刘晓波是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施压”了。然而,却只是向挪威政府施压,这好比蚊子要叮屁股,却一巴掌拍到脸上!即使不能直接向诺委会做细致的工作,能不能学习西方那样幽默一点:“我们欢迎把任何诺贝尔奖授给中国公民。即使我们得不到只有创新者才能获得的自然科学奖,得几个抄袭和跟从西方的人文奖还是可以的吧!授给囚犯也没关系。因为囚犯的监护人是政府,那届时就由政府代领了”!
幽默没有跟西方学到,反而要受到西方世界的反“施压”了。你走着瞧,刘晓波不是提前释放,就是“法外就医”。那届时就好看了…
清政府反动不?反动。清政府能不能代表中国?你也许说不能。但当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时候,你是说“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呢,还是说“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
共党反动不?你说反动。共党的政府能不能代表中国?你说不能。但当西方奖励中国以自己的法律判决的犯人,中国的法律自主受到了挑衅和屈辱的时候,尤其当屈于压力释放犯人,做出类似于“治外法权”的让步的时候,你是说“共党沦为了半殖民地”呢,还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唉,我们仍然在学习中 … …
你肯定能Google到。对了,那就是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
再问你,为什么要以该条约为标志?你肯定也能Google到,即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错!
割让小块领土有很多先例,只要你还能在主要领土行使自主管辖,还不能叫“半殖民地”;至于五口通商,只不过是打开了一点国门,而且是贸易双赢。事实上,《中英南京条约》签署得非常轻松,中、英双方皆大欢喜。清政府原来很担心英国会漫天要价,会要求割让很多领土。但实际上,人家只要了个荒蛮的香港小岛。
然而,中国的噩梦从此开始了!
因为最要命的是,清政府没有“主权”的概念。不仅是清廷没有,在中国传统里也没有。因而,清政府很轻易地就在条约中放弃了对关税的独立核定权(清政府的大方程度,甚至都超出了英国的想象),再加上条约中的“治外法权”限制,中国丧失了两条极端重要的主权内容。
又由于“最惠国”之间的待遇对等,使得清政府给所有的地方列强都得赋予这两个权力。半殖民地也就这样开始了。
等初步学到点“主权”的概念,那已经是后来人家把《国际法》摆在面前的时候了。
仅仅是没有“主权”的概念吗?
几乎任何现代国家管理的概念都没有!
大家还记得孙中山先生初到香港时的震撼。他看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看到是中国全然没有的管理概念。那里有医院(中国是中医地摊),那里有学校(中国是家庭私塾),那里有银行和股票(中国是稀有的钱庄及普天的当铺和高利贷),… …。
中国甚至都没有“概念”这个概念。当两千年前,概念、和逻辑的思想开始在惠子心中萌发的时候,很快又被阴差阳错掉了。
我们有什么?有系统而明确的《国富论》、还是有严谨而洋洋洒洒的《工具论》?我们有一句话,一句老子的博大精深的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也只是个比喻,可以有很多解释。怎么操作呢?是“加盐少许”、还是“放油适量”?如果把其他思想家勉强沾边的只言片语收集齐了,也许能装订成一个小册子,共私塾先生们吟唱。
至于科学在中国的诞生,那就别想了!
这也就难怪当英国的舰艇出现在长江口,既没有风帆、又没有船浆,却能快速逆流而上的时候,人们就只能理解为“妖术”!曾国藩的重要幕僚、巡抚胡林翼,倒是没有说“妖术”,但是高声惊呼:“绝非吾辈所能理解也!” 吓得从此一病不起,郁郁而终。
你会说,这些都是存谷子烂芝麻的旧事。那“新社会”又怎么样呢?哪一样不是慢慢地学!
先说“外交就是服务”的概念。我们好不容易有了“服务”的概念,那也只是服务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等到学到了“服务于侨民”的时候,那已经是近几年的事了。要不是一次次地、震撼地看到美国如果保护侨民,我们也不会有所罗门群岛撤侨。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啊!要不是再次地、震撼地看到美国政府派专机把“南海撞机”的美国飞行员英雄式的接回、并给于热烈欢迎,我们能派专机把“钓鱼岛撞船”的船长接回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学的。就像人体器官的移植/更换一样,如果技术允许,所有的器官都可以更换,但大脑不行。如果更换了大脑,人就不是这个人了。但即使能够学的,迄今为止我们又学到了多少呢?
当刘晓波是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时候,我们又开始“施压”了。然而,却只是向挪威政府施压,这好比蚊子要叮屁股,却一巴掌拍到脸上!即使不能直接向诺委会做细致的工作,能不能学习西方那样幽默一点:“我们欢迎把任何诺贝尔奖授给中国公民。即使我们得不到只有创新者才能获得的自然科学奖,得几个抄袭和跟从西方的人文奖还是可以的吧!授给囚犯也没关系。因为囚犯的监护人是政府,那届时就由政府代领了”!
幽默没有跟西方学到,反而要受到西方世界的反“施压”了。你走着瞧,刘晓波不是提前释放,就是“法外就医”。那届时就好看了…
清政府反动不?反动。清政府能不能代表中国?你也许说不能。但当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的时候,你是说“清政府沦为了半殖民地”呢,还是说“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
共党反动不?你说反动。共党的政府能不能代表中国?你说不能。但当西方奖励中国以自己的法律判决的犯人,中国的法律自主受到了挑衅和屈辱的时候,尤其当屈于压力释放犯人,做出类似于“治外法权”的让步的时候,你是说“共党沦为了半殖民地”呢,还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唉,我们仍然在学习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