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 。。。

其实,不过就是你自己老婆被人揍了,自己束手无策,旁人帮了你一把,别这么恐惧。谁让你自己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无能。:(

村长不维持正义,县长管;
县长不维持正义,省长管;
省长不维持正义,国君管;
国君不维持正义,球长管。
:p

居然LS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坛子变成大染缸了。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恕我顺着LS的口气往下说了:
其实,如果你自己的老公被人阉了,你会拍手称快:‘太好了,省得整天亢奋着、又无用武之地,这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居然LS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坛子变成大染缸了。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恕我顺着LS的口气往下说了:
其实,如果你自己的老公被人阉了,你会拍手称快:‘太好了,省得整天亢奋着、又无用武之地,这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哦哦,别急,别急,天大的误会,那个"你"不过是个泛指,只是想说明一件事,绝无指您老华侨的意思。其实就像有人对您唱一首"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一样,那个你,您能认为人家说你是指您老华侨是人家心中的一首歌吗?我想不能。估计是那个"老婆"和你连在一起外加您又是一名男性,给您大大地误会了。本想给您道歉的,看您好像也没有吃太大的亏,俺就特此说明一下吧。

看我把句子里的那个"你"给删了,原意是不是不变,好像也可以,那我这就把"你"给删了吧。
 
斯德哥尔摩效应

当人遇上了不可能改变的强大力量比如政府,强大到可以随时剥夺他应得的权力甚至要他的性命,他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强大力量。时间久了,他吃上一口饭、喝上一口水,每个一呼吸,他觉得是对他的宽忍,慈悲和赏赐。他对强大力量的恐惧,会先转化为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他下意识地以为这强大力量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尽力维护这个力量。

既然LS此刻没有骂人(至少没有显示地),又引入一个很专业的名词,那就容在坐下和你谈一谈 ---

“斯德哥尔摩效应”(或叫“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用我再做进一步解释了,因为在本人的贴子里就已经出现两次了(上次是出现在《为什么90%的华人买日本车? 》里,有人解释为什么华人热爱日本车)。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至少有四条严格的前提条件,其中第一条就是:你要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还有一条是:你必须感到无路可逃
这里说的条件,都是严格的描述,而不是诗歌散文。

一旦你把条件放宽、或者扩展,那“效应”就不成立了。否则,你就很难解释那些与黑暗势力抗争的仁人志士(包括刘晓波先生)。
把华人爱买日本车解释为该“效应”,就是一种扩展。
如果按照你的扩展,还可以有这种推论: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的自尊受到了彻底的挫败,他们把自己能够生存,看成是西方列强的宽忍,慈悲和赏赐。他们对强大力量的恐惧,会先转化为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 LS, 你是不是属于这一种呢?

你显然不是。但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结论呢?因为你弄错了概念,也许是无意识的习惯,也许是故意的、巧妙的诡辩方式。

如果再看看你其它的贴子,有多少这样的似是而非的、却又有极强的误导效果的东西!恭喜你,你的这一套,在我们这些逻辑能力不强的华人文化圈子里特有效。
 
居然LS也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坛子变成大染缸了。

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恕我顺着LS的口气往下说了:
其实,如果你自己的老公被人阉了,你会拍手称快:‘太好了,省得整天亢奋着、又无用武之地,这下一劳永逸地解决了!’

是老华侨故意的?

老华侨来看看维基百科对八国联军的记载



起因

慈禧太后與洋人之仇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啟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啟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起事

主条目:義和團和毓賢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
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至順天府涿州各地,京师亦渐有拳民活动。
當時,慈禧信任閉塞愚昧的守舊大臣,竟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砲不傷」,慫恿慈禧借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但剛毅竟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2]。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如果此事发生在现在,各国该怎样措施?
 
哦哦,别急,别急,天大的误会,那个"你"不过是个泛指,只是想说明一件事,绝无指您老华侨的意思。其实就像有人对您唱一首"你是我心中的一首歌"一样,那个你,您能认为人家说你是指您老华侨是人家心中的一首歌吗?我想不能。估计是那个"老婆"和你连在一起外加您又是一名男性,给您大大地误会了。本想给您道歉的,看您好像也没有吃太大的亏,俺就特此说明一下吧。

看我把句子里的那个"你"给删了,原意是不是不变,好像也可以,那我这就把"你"给删了吧。

我说么,那不像你的风格。
得罪了。
 
http://www.quanxue.cn/ls_qing2/JianQiao/JianQiao79.html

端王、刚毅和太后当时都同意,全力攻击各国使馆对洗雪半个世纪的屈辱来说是必要的。6月16日在就此问题进行第一次廷议(为此前后共举行四次)时,太常寺卿袁昶反对策划袭击外国人,指出拳民所称枪炮不入之不可信。太后反驳说:“法术不足恃,岂人心亦不足恃乎?今日中国积弱已极,所仗者人心耳。”这次廷议并未作出决议,但发布了召募“年力精壮”的拳民入伍的上谕。

在6月17日第二次廷议时,太后透露了列强提出的所谓四点要求:规定一特别地点供皇帝居住;允许外国公使征集地方税收;以及允许他们指导中国军事。至于第四点,她秘而未宣,据说是要求“恢复皇帝的权力”。这四点要求,实际上是端王捏造的,目的是刺激太后宣布中国应为反抗任何外国的行动而“决一死战”。6月18日的第三次廷议仍未作出决议,但于6月19日传来的消息说,外国人已要求大沽炮台投降。6月19日太后召集第四次廷议宣布断绝外交关系。她决定要借助拳民同外国作战,并驳回了光绪帝延缓执行此一决定的尝试。6月21日,北京收到一份关于大沽和天津战况的含糊不清的所谓捷报,于是清廷满有把握地与各国宣战了。

这些资料能说明什么问题?动用军队进攻各国使馆是属于什么样的性质?
 
http://hi.baidu.com/skk211/blog/item/2673b2963f3f2346d1135eaa.html

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Klemens Freiherr von Ketteler)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使馆区内被围人数约3,000人,当中约2000 为寻求保护之华人;400人为外国男性平民,147名妇女及76名小童。另有士兵、水兵及陆战队共409人,武装有3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各国在准备以武力解救使馆的同时,各使馆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

此种现象说明清政府懂得主权是什么概念?使馆是属于什么概念?

如果此事发生在现在,使馆受攻击的各国应当如何反应?
 
就像您的上一篇大作给大家都给搅糊涂了一样?:blowzy::confused: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5/thread843466-3.html

感谢你的关注。但我可以告诉你,那是不同性质的。

在那篇文章中,不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问题出在其中的一段表达的不太清楚,因而有人产生了歧义。我在后来又在回复中做了仔细的解释。你现在还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根本就没有看我的回复。
以免你没有看到那个回复,我现在再转述如下。希望你不要只看前“70个字”(你说的)。
************************************
我再把原文关于潭嗣同“赴死”和刘晓波“监禁”的一段放在这里:
-----------------------------------------
一个人会不会主动借判刑和监禁(甚至是死)来扩大自己的功绩和影响呢?会。例如,谭嗣同。
谭嗣同该躲避而不躲避,执意要去赴死,并以此来唤醒民众。
但不是刘晓波。刘晓波是拒绝蹲监的,可惜他没有赢得判决。
-----------------------------------------
之所以要放入这一段,主要是为了逻辑的周延,为下文引入“监禁”美国飞行员、“监禁”詹其雄船长做准备。否则,就存在逻辑断点,即:因为“监禁”而引起的对方(敌方)的轰动、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一段,就可以说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了,是可以对比的了。

如果理解为“应该学谭嗣同去死”,这显然背离了上下文的思路,也更不符合行文风格。

如果没有这一段,就会存在这样的解释:象谭嗣同那样,死(用在刘案上,是“监禁”),本身就是用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成就”。
实际上,自从刘监禁以后,它的社会活动也就终止了。我们既没有看到他狱中文章的流出,也没有看到他在狱中的任何事迹(或许有,但外界并没有广泛地看到。我相信诺委会也没有看到)。
类似的例子还有方志敏。他的狱中诗稿、和书信,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成就、和影响力。否则,如果他只是突然死于战场、如果敌人在监禁的开始就把他杀掉了,他就不不有今天那样有名。也就是说,他的“成就”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狱中。

而刘晓波不是。刘晓波监禁所引起的在敌方的影响(即英雄式的欢迎),是和“监禁”美国飞行员、“监禁”詹其雄船长一样的。

我觉得,我说得很明白了。
************************************
 
感谢你的关注。但我可以告诉你,那是不同性质的。

在那篇文章中,不存在明显的逻辑问题。问题出在其中的一段表达的不太清楚,因而有人产生了歧义。我在后来又在回复中做了仔细的解释。你现在还要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根本就没有看我的回复。
以免你没有看到那个回复,我现在再转述如下。希望你不要只看前“70个字”(你说的)。
************************************
我再把原文关于潭嗣同“赴死”和刘晓波“监禁”的一段放在这里:
-----------------------------------------
一个人会不会主动借判刑和监禁(甚至是死)来扩大自己的功绩和影响呢?会。例如,谭嗣同。
谭嗣同该躲避而不躲避,执意要去赴死,并以此来唤醒民众。
但不是刘晓波。刘晓波是拒绝蹲监的,可惜他没有赢得判决。
-----------------------------------------
之所以要放入这一段,主要是为了逻辑的周延,为下文引入“监禁”美国飞行员、“监禁”詹其雄船长做准备。否则,就存在逻辑断点,即:因为“监禁”而引起的对方(敌方)的轰动、和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了这一段,就可以说它们的性质是一样的了,是可以对比的了。

如果理解为“应该学谭嗣同去死”,这显然背离了上下文的思路,也更不符合行文风格。

如果没有这一段,就会存在这样的解释:象谭嗣同那样,死(用在刘案上,是“监禁”),本身就是用于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成就”。
实际上,自从刘监禁以后,它的社会活动也就终止了。我们既没有看到他狱中文章的流出,也没有看到他在狱中的任何事迹(或许有,但外界并没有广泛地看到。我相信诺委会也没有看到)。
类似的例子还有方志敏。他的狱中诗稿、和书信,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成就、和影响力。否则,如果他只是突然死于战场、如果敌人在监禁的开始就把他杀掉了,他就不不有今天那样有名。也就是说,他的“成就”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狱中。

而刘晓波不是。刘晓波监禁所引起的在敌方的影响(即英雄式的欢迎),是和“监禁”美国飞行员、“监禁”詹其雄船长一样的。

我觉得,我说得很明白了。
************************************

老华侨,请问,

1. 谭嗣同是自杀还是被抓,被死的?他应该不是自杀的吧?
2. 那些著名国军的抗日将领,是死在战场了,他们所引起的影响,是大还是小?
3. 那个最著名的爱国人士,屈原,很明显他是自杀的,引起的影响是大是小?
 
zt
http://bbs.comefromchina.com/forum5/thread845171.html

清末,法国使臣罗杰斯对中国皇帝说:“你们太监制将健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没等皇帝答,贴身太监姚郧抢嘴道:“这是陛下恩赐,奴才心甘情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干涉我大清内政?!”======
 
老华侨,请问,

1. 谭嗣同是自杀还是被抓,被死的?他应该不是自杀的吧?
2. 那些著名国军的抗日将领,是死在战场了,他们所引起的影响,是大还是小?
3. 那个最著名的爱国人士,屈原,很明显他是自杀的,引起的影响是大是小?

多谢问题。
第一个问题问得很是点子。明确的答复是:谭嗣同是被杀,不是自杀。但是,您得了解其中的来由:
在谭嗣同被捕(监禁)之前,光绪就已经密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人“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而谭嗣同则不愿意逃走,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他主动作为“留者”,并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也就是说,谭嗣同要的就是效果(即死的功绩)和影响。

第二个问题,那些抗日将领战死沙场,当然影响大。但便于类比,本文主要讨论“监禁”。如果非要拿来类比,则可以理解为:抗日将领们决战沙场,带有主动性,他们与日本鬼子战斗的本身,就是他们的事迹,就值得颂扬(例如获奖)。但刘晓波蹲监就不属于这种情况,它既不是刘的主动行为,反而失去了推动中国民主进步的行动能力。他所获得的“影响”,就只是“监禁”的本身了。这也就引出了下文的美国专机接回“南海撞机”飞行员的类比,因为被“监禁”的美国飞行员对美国来说,并没有那么辉煌的、英雄的功绩,他们所有的,就是和刘晓波一样 - 被敌方“监禁”了!

关于第三个问题,有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引入不引入屈原,对本文没有什么意义。您可以把“谭嗣同”换成“抗日将领”、“方志敏”等。
 
方志敏到底是不是抗日而死,这个得各位齐心协力多翻资料,因为他的部队人数和进军方向与大部队实在不同。

至于刘晓波,他之前20年的努力,你没看见?64前回国,之后有机会出国,然后也不趁机留在国外,反而继续回国,不怕三度坐牢,他这次进去,不是第一次了,他真的是因为被监禁出名的么?那么,以前的几次算什么呢?
 
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仿名句:吾爱吾国,吾更爱真理。

LS的类比很有激情。这是在下所推崇的。

但是,LS的类比存在至少两个严重的逻辑断点,而使得其不能成立:

第一个断点:物理上的断点。
在讨论物理学问题(尤其是热力学问题)时,一定要强调封闭空间。如果是开放空间,有其它影响因素引入,很多问题就不能成立。讨论真理时,也是一样。因为真理具有相对性,一定要强调特定的空间。名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就非常好。因为既然师从老师,那肯定就在一个空间内,即一个封闭的空间。当真理和老师的个人利益产生冲突时,但真理的标准是一致的(尽管不为老师所接受)。
在仿名句“吾爱吾国,吾更爱真理”里,“国”的范围,显然和“真理”的范围是不一致的,即一个开放的空间。这样,你所坚持的“真理”,可能在“国”的范围内可能就不是真理,甚至是谬误。换句话说,你怎么能肯定你所坚持的“真理”是真理呢?如果不肯定,还要相对于“国”来说更爱“真理”,那不是存在风险吗?!

第二个断点:道德上的断点。
就客观规律来说,学生是应该超过老师的,这也是作为一位广义的“老师”所期待的。当学生超过老师的时候,学生所持有的真理很可能和某位特定的老师产生冲突,但这在道德上是允许的。因为“道德”是指全社会的标准,即那位广义的“老师”的标准。所以,您完全可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但“国”和国民所持的“真理”就没有这种期待关系。国和国民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哺育和回报的关系。你可以说“我的‘国’没有哺育我、甚至伤害了我”,但这只能作为你突破道德防线的一种备注。
 
多谢问题。
第一个问题问得很是点子。明确的答复是:谭嗣同是被杀,不是自杀。但是,您得了解其中的来由:
在谭嗣同被捕(监禁)之前,光绪就已经密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三人“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而谭嗣同则不愿意逃走,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他主动作为“留者”,并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也就是说,谭嗣同要的就是效果(即死的功绩)和影响。

第二个问题,那些抗日将领战死沙场,当然影响大。但便于类比,本文主要讨论“监禁”。如果非要拿来类比,则可以理解为:抗日将领们决战沙场,带有主动性,他们与日本鬼子战斗的本身,就是他们的事迹,就值得颂扬(例如获奖)。但刘晓波蹲监就不属于这种情况,它既不是刘的主动行为,反而失去了推动中国民主进步的行动能力。他所获得的“影响”,就只是“监禁”的本身了。这也就引出了下文的美国专机接回“南海撞机”飞行员的类比,因为被“监禁”的美国飞行员对美国来说,并没有那么辉煌的、英雄的功绩,他们所有的,就是和刘晓波一样 - 被敌方“监禁”了!

关于第三个问题,有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引入不引入屈原,对本文没有什么意义。您可以把“谭嗣同”换成“抗日将领”、“方志敏”等。

华老,你说得都很不错,有理有据,看样子花费不少时间来调查研究,想问题,只可惜你之探讨的对象有些问题。常看这个论坛的都知道CFC有几个著名ID是职业反客,不是挣钱的,就是有特定任务的,和这些人平心静气的探讨问题,那绝对是对牛弹琴,你的琴都弹断了,它吃饱了还拉稀臭你。所以,有这时间不如喝杯茶,品口咖啡什么的,远离牛粪,享受生活:D

实在看不惯了,砖头伺候即可: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