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转)

shemozhuben

新手上路
注册
2010-07-31
消息
786
荣誉分数
31
声望点数
0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出处《杂譬喻经》

《杂譬喻经》中说:在迦叶佛时代,佛徒遍及世界。
  有兄弟二人,都出家做了沙门。二人皆欲成正果。
  这兄弟俩平日倒是专心修道,诚心敬佛,只是两人做法有些不寻常,让人感到实在未全心全意供佛。
  怎么回事呢?
  原来,哥哥只一心一意坐禅求道,可是从不布施。而那个弟弟虽一心一意布施修福,但又常常破戒,仿佛存心似的。多少年来,二人都是如此。
  后来,哥哥因为从释迦出家而得了罗汉道,把弟弟的羡慕得不得了。但是,他又吃不了哥哥的那种苦,便投生到大象群中,成了一头象。
  由于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此生颇有善缘,它长得威武雄壮,被国王相中,成了国王的宠物。
  这头大象力大无比,能为国王抵抗外敌的入侵,周围的敌国都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国王便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并用金银、珠宝、璎珞等把它装饰起来。它想要什么,国王就给什么,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可那个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衣衫褴褛,饮食缺乏,饥寒交迫一直在困扰着他。
  一次,他一连七天未化到缘,饿得腰都直不起来了。万般无奈,他只好吃一些鹿群吃剩下的东西,才勉强保住了性命。
  这位哥哥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去投奔他前世的弟弟--象王,以求吃顿饱饭。
  象王正在跟自己的儿女们在一起,大吃美味鲜果。它现在过着如此舒适、奢华的生活,哪里还记得前世的因缘呢?
  那象王正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喝,手下的一个象卫士进来报告:"我王,外面有一个沙门要见您。"
  "宣他进来就是了。"象王根本没当回事,
  "父王,他是给您送礼来的吧?"象王的女儿好奇地问。
  "难道你不知道吗?只有人们给沙门吃的东西,哪有他给别人送礼的道理!"
  象王的儿子听了这话,笑着问道:"那么,您会施舍吗?"
  "爸爸的东西都是国王赏赐的,是不能随便施舍给哪种人的。"
  这时,做了罗汉的哥哥走进门来,呆呆地望着象王。大概是鲜果的香味刺激了他的食欲,他一个劲地往下吞口水。
  这前世的兄弟俩,就这样彼此对视着,半天没出一句话。
  过了好一会儿,象王才开口问道:"你找我有么事吗?"
  罗汉见象王高踞在上,对自己神情冷淡,毫无施舍之意,便不顾一切径直走上前去,抓住大象的两只大耳朵,轻身说道:"我与你前世都有罪呢!"
  象王听到这话,顿时觉悟到自己的前世可能与这个沙门有什么关系。它立即感到非常沮丧,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了。
  罗汉见象王没有一点儿布施的意思,赌气转身走了。
  象王身在豪门富贵之中,一贯得意非凡,突然遇到这么个穷沙门,还和自己前世有缘,让它打心里不痛快。
  象王的儿女们见一向食欲极好的父王突然间食不甘味,都愁得不得了。可无论它们怎么劝父,父王总是郁闷不乐,无奈,象王的儿子只好到国王那里去求救。
  国王正在宫中用膳,卫士进来报告说象王的儿子求见。
  "就说我正在吃饭,让他稍候一会儿。"国王说道。
  "陛下,它非常焦急,一定要立即见您。"
  "那就让它进来吧。"
  象王的儿子满面愁云的进来报告说:"尊敬的陛下,我父亲突然间非常郁闷,饭都吃不下去了。"
  "赶快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国王听说他治国御敌的得力助手象王吃不下饭去,感到问题重大,着急起来。
  "刚才有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沙门进来,抓着我父亲的耳朵说了句话,他就马上闷闷不乐,饭也不肯吃了。"
  "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国王有点愤怒地问。
  "没有听清他说什么。"象王的儿子喃喃地说。
  国王也不吃饭了,立即传卫士进来吩咐道:"你马上带几个人跟小象去把那个沙门给我抓来,我要亲自审讯他!"
  卫士们跟象王的儿子一起出去了。国王吃罢饭便在宫中等着他们回来。
  不一会,卫士们便将那个穷沙门带了来。
  "该死的沙门,你知罪吗?"国王厉声问。
  "尊敬的陛下,我犯了什么罪?请您指明。"
  "你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恶毒的话?"
  "没有,没有啊。"
  "那为什么我的象王吃不下饭去?它要病了,我饶不了你!"
  "噢,是这么回事。"罗汉把前世因缘和刚才跟象王说过的话都告诉了国王。国王心中也有许多感喟。他对罗汉说:"既然你们前生有此缘,我也就恕你无罪。念你衣食无着,赶快回去忙你的衣食吧。"
  罗汉走了。国王又费了一番口舌,才使象王新高兴起来,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自己的舒服日子
 
<优婆塞戒经>:“"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 益西彭措堪布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 益西彭措堪布
有人虽然心里赞叹随喜弘扬佛法,但都是称颂他人之语。一涉及到自己,往往喜言闭关,逃避社会,遁迹山间。莲池大师开示说:有修习静坐的人,独居一室。稍有人声便以为受到干扰。人声是可以禁止的,但如果有鸦鹊在庭中叫噪,那怎么办呢?鸦鹊还可驱除赶走,但如果有虎豹在林中号啸,那又当怎么办呢?虎豹犹可使猎人捕捉,然而风号水流,雷轰雨骤,那又要怎么办呢?所以说,“愚人除境不除心,智人除心不除境。”要想除境而境终不可除。境既不除,心不能静,这样,道就永远学不成了──学佛办道,不自我检讨,志向不坚,而嫌外境不寂静,那实在是谬误之至!
乔美仁波切在《证悟历程──漫游者道歌》中也对初学之人教诲说:“在修法时,听到外面喧哗吵闹,流水哗哗,或者鸡鸣犬吠等嘈杂声音,感到心烦厌恶,心不由自主地被声音所吸引……自己觉得:应该马上离开,到比此地更为寂静的深山旷野去……要知道,如果自心没能驯服调顺,那么影响禅定的因素到处都存在,这就如同香叶树龙王的故事一样,是根本无法躲避的。”乔美仁波切是在给弟子明示心性,弟子认知心性之后,才要求其远离人群,掩关而修的。汉地历代禅宗大德亦是在“得个消息”或“得个著脚处”(指初识心性)后,遁入深山,与鸟兽为伴,与日月同息,非要“得个桶底脱落”(指彻悟心性)。否则,誓不罢休……如此看来,汉藏大德在闭关修法问题上,的确是一个鼻孔出气(禅宗术语,指见解相同)!
当然,后学弟子应当学习前辈高僧大德为了解脱,忘我苦行的修法精神。但是,还要看看自己的资粮具足与否。在禅宗方面,是否已破初关,明眼人予已认可?在大圆满大手印方面,是否已认知心性,上师许可与否?……否则,匆匆然,奔入山林旷野,不久又奔回都市──来来往往,只落得白白辛苦!──这不是佛法所提倡的!《像法决疑经》中云:“佛言,若复有人,见他修福,及施贫穷。讥毁而言,‘此邪命人,求觅名利,出家之人,何用布施,但修禅定智慧之业,何用纷动无益之事?'作是念者,是魔眷属,其人命终堕大地狱,经历受苦。从地狱出,堕恶鬼中。从恶鬼出,于五百身,堕在狗中。从狗出已,五百世中,常生贫贱,受种种苦。何以故,由于前世见他施时,不随喜故。”对于初学者,莲花生大师警示说:“闭关九年,不如转一次法-轮的功德大。”
初学佛法之人,应当福慧双修,为将来真正掩关──克期取证充分聚集资粮。在福慧双修的修法中,这里所提倡的就是宣讲佛法、弘扬佛法──这是学修佛法之人最适宜的方便途径之一。
至此,不要落入另一个误区──自己智慧福报浅薄,岂是弘法度生的栋梁之材?要知道,弘扬佛法不一定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只要从点滴做起,去身体力行──对你所见的亲朋好友,念一句佛号、言一句法语、寄一本小册、发一封关心醒示的信函……或者,在你的视野里,凡是所见到的──空中飞的小鸟、地上跑的猫狗鸡鸭、水里游的鱼虾、昔日的仇敌怨家、来往而过的陌生人──你都善心发愿、诵咒回向──这无一不是弘法度生。慢慢地,你的愿菩提心成了行菩提心,随着烦恼心渐渐被菩提心所取代,你的周围已被菩提心涌溢出的博爱所笼罩,祥和与安宁环绕着你。过去的你不见了,你成了一位学修佛法真实的体验者──不仅自利,而且影响了周围,他人与动物都沉浸在你所修佛法的美妙与温馨之中……不久,就会咂咂称奇:这么渺小的我,居然、居然能感染世界?!
 
如何修福 (转载) 大安法师杂谈

首先来看修福。一个修行人要修福,怎么去修?从哪里下手?这些需要讨论。菩萨的六度前五度是修福。净土法门的净业三福也是谈修福。我们作为学佛的人,福如果修不到,就很难去修道。有句话叫“培福载道”,福德培得深厚了才能载道,这个载体才能够承载你的道业。而道业更多的是一种出世间的无为的智慧,它需要福作为基础。

那么六度为什么把布施放在前面?布施是修福的第一大科目。 因为我们凡夫众生与生俱来有两种烦恼,悭和贪。悭就是悭吝,自己有的东西不愿意给别人;贪就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也想占为己有。给别人一块钱,都觉得心理难受;如果从别人那里得到一毛钱,都觉得很高兴。这是与生俱来的习气。悭和贪这两种烦恼关闭了我们的善业之门,我们本有的性德就被这两种烦恼给闭锁了,心量就狭隘了。悭贪是病,这个病怎么去对治它?药方就是布施。能够布施,对治了悭贪的烦恼,就能打开内在心性的宝藏,心量也打开了。布施给众生一些利益,众生心生欢喜,众生欢喜你也感到欢喜了。慈善家为什么愿意做慈善,他有一个心理感觉——当帮助了别人的时候,自己也会感觉到很高兴。光凭这种感觉,就值得去做。当你有快乐之感的时候,身心都是一团太和之气,首先直接的好处是对你的身体健康有利,同时别人感恩你,精神上也就很愉悦。并且你播下的这个种子,后世又会有回报。所以布施是修福德的一个重要的科目。

但对于布施,有的人说:“我没有钱,怎么能修到福呢?”你没有钱财,能够随喜,也在修福。就好像两个人在买卖香物,你在旁边站着随喜,就沾染了香气。修福并非要有很多的资财,但首先要发起这种为利益众生修福报的心。有这么一个公案:就是手指植福。有一个很贫穷的人,是帮别人修鞋子的,在城门外修鞋子。这个城里面有个大富长者常常供斋。到应供的时候,就有很多比丘要进城,他们不知道那个大富长者住在什么地方,就常常问他:“那个供斋的在什么地方?”他就在那里用手指为他们指方向,怎么走怎么走。过了若干年之后,这个贫穷的人转生成了一位树神,有一天有些商人在山林里面迷了路,树神就告诉他们怎么出去。这些商人在山里面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这个树神就从手指上流出饮食、饮料给他们。这些商人就很惊叹,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功德?这位树神就说,是由于他多少多少劫以前,做一个贫穷的人时为比丘指路,他的手指就出现这样的功德。这就是布施的功德。
 
持戒修福


祝大家春节快乐!



[FONT='宋体']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启迪。佛陀为什么要制戒?[/FONT][FONT='宋体']由于[/FONT][FONT='宋体']我们有烦恼[/FONT][FONT='宋体'],因此我们[/FONT][FONT='宋体']本具佛的功德[/FONT][FONT='宋体'],但[/FONT][FONT='宋体']显发不出来。戒是为对治烦恼而施设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规范我们的身口七支[/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要知道我们得人身是靠持戒的功德才得人身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没有五戒的功德,没有仁、义、礼、智、信五常的道德,我们是得不到人身的。而[/FONT][FONT='宋体']同样得到[/FONT][FONT='宋体']人身,[/FONT][FONT='宋体']每个人的[/FONT][FONT='宋体']福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不同[/FONT][FONT='宋体'],相貌美丑[/FONT][FONT='宋体']不一,[/FONT][FONT='宋体']寿命长短[/FONT][FONT='宋体']各异,[/FONT][FONT='宋体']智慧浅深[/FONT][FONT='宋体']有别[/FONT][FONT='宋体'],这些都跟他持戒的程度相关联。修五戒得人身,修十善得天道。如果五戒十善都不修,那就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了。所以持戒是我们修福的重要科目。我们在人身当中,至少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把这五戒持住,你的福报就有了。如果你五戒都不持,杀、盗、淫、妄、酒你都来,五毒俱全,那你多生多劫的福报都会由于你犯五戒的罪而减弱,甚至抵消到没有。[/FONT]

[FONT='宋体']一个不持戒的人,即使他的地位高,但他的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却是下贱的。一个社会地位很低的人,哪怕是一个清洁工,如果他能够持五戒,他都是高贵者。那么有人问,持戒是不是对我有所约束?对这个问题我们要[FONT='宋体']这么来看[/FONT][/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们现在最麻烦的就是无明[/FONT][FONT='宋体']。由[/FONT][FONT='宋体']无明[/FONT][FONT='宋体']引发的[/FONT][FONT='宋体']贪、瞋、痴三毒烦恼鼓动身口七支造作种种的恶业,才使我们遭受痛苦的果报。今生还只是五烧的花报,最后是下地狱更重的果报。了解[/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这一点,我们[/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定要把这痛苦之因给约束住。约束的是我们的烦恼,解放的是我们本具清净的福德、智慧。所以戒律就叫波罗提木叉——保任解脱、别别解脱。持一条戒就对治了一条烦恼,开发了一份佛性。这对我们是莫大的好事啊![/FONT]

[FONT='宋体']五戒,包括八关斋戒、十戒的戒律,没有佛陀应化在这个世间是制定不出来的。戒[/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开、遮、持、犯,原则性和灵活性[/FONT][FONT='宋体']兼备。[/FONT][FONT='宋体']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是没有办法制定出[/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的。我们在这个时代要修福,[/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要增强持戒意识。要把这种持戒意识甚至上升到超越我们肉体生命的程度。宁可守戒而死,不能破戒而生。修行就是在对治自己的烦恼,跟烦恼在作战。我们要有披铠上阵,一人与万人战的气概。百万魔军都是五欲的内涵哪。我们不能在对峙当中做逃兵,或者一打就[/FONT][FONT='宋体']败了[/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有的人受戒了,可过段时间他[/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戒全破了。我在网上答疑时,常常有人问:[/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法师,请问我三个月前受了五戒,现在全破了怎么办?[/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们听了都胆战心惊[/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这五条根本戒,特别是前面四条性戒,犯了就是断头罪[/FONT][FONT='宋体'],不[/FONT][FONT='宋体']通忏悔啊。破了这五条戒,归宿就是地狱呀!这种因果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欲膨胀的时代,我们的烦恼也与日俱增,所以连这条戒都受持不了。比如有很多人受不邪淫戒,可他就常常犯。以这个高贵的人身行这种婚外恋、邪淫的禽兽行为,你说你会到什么地方去?所以我们要持好清净的戒律,至少要持好五戒。[/FONT]
 
忍辱修福

[FONT='宋体']
第三个是忍辱。一个修行人修福要有忍性
[/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忍一般分为法忍和生忍。生忍就是对一切有情众生对不起我们、诽谤我们、打骂我们的都能忍。这个忍为什么称为忍辱?因为人最难忍的是侮辱,你连侮辱都能忍,那就好办了。我们很多人读过《金刚经》,《金刚经》里[/FONT][FONT='宋体']讲一位[/FONT][FONT='宋体']忍辱仙人。歌利王带着一批宫女出来打猎,[/FONT][FONT='宋体']遇见一位[/FONT][FONT='宋体']忍辱仙人[/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歌利王对忍辱仙人生起瞋恨心,片片割他的肉。在这种情况下,忍辱仙人没有生瞋恨心,反而生起悲悯之心说:[/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成道之后,最先度的就是你[/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这个忍辱仙人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等他成佛之后,那个歌利王已转为憍陈如,[/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是佛最早在鹿野苑度的第一个弟子。憍陈如是前生的那个国王。所以一个菩萨在遭受这样的侮辱,这样的摧残的时候,他能够如如不动,还能生起悲心,这就是忍辱到达波罗蜜的程度,到家了,到彼岸了。那么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在人际关系当中,在怨憎会当中,会碰到这样那样对我们不如意的人和事,怎么办?要忍。不能怨怨相报,不能意气用事[/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血气之勇是不足提倡的。能忍辱者就有大的力量,是大丈夫才能做得到的,一般的人都做不到忍的功夫的。这是生忍。[/FONT]
[FONT='宋体']法忍,就是对一切无情的状态,比如天气冷热[/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饥饿[/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干渴,这些能够忍。实际上这些感受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回归到我们的自性清净,哪怕是趋近清净,就能超越这些所谓饥渴、寒热的状态[/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包括疾病的疼痛[/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当你疼痛的时候,你思惟当下有一个不疼痛的东西,即使八苦交煎也无妨[/FONT][FONT='宋体'],疼痛感就会减轻。[/FONT][FONT='宋体']这是[/FONT][FONT='宋体']在修[/FONT][FONT='宋体']忍辱的功夫[/FONT][FONT='宋体']。修[/FONT][FONT='宋体']忍辱[/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能够[/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到福报。[/FONT][FONT='宋体']福报增长了,[/FONT][FONT='宋体']长相[/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会庄严。[/FONT]
 
禅定修福


[FONT='宋体']
禅定的功夫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
[/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自性具足着一切的善法,这善法里面包括一切福德之法[/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这个内在的宝藏要靠禅定开显出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个[/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心性[/FONT][FONT='宋体']更加[/FONT][FONT='宋体']稳定,他的智慧[/FONT][FONT='宋体']也会更高[/FONT][FONT='宋体']。为什么有禅定就能开发智慧?[/FONT][FONT='宋体']因为[/FONT][FONT='宋体']我们的心性里面本具无量的智慧,但由于我们现在的心太散乱了[/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外面的五欲六尘对我们的诱惑吸引太大了,[/FONT][FONT='宋体']所以[/FONT][FONT='宋体']我们整个的身心都奔驰到外面去了。越[/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外部世界奔驰,内在的东西就越弱[/FONT][FONT='宋体'],本具的智慧就无法开显[/FONT][FONT='宋体']。自工业化以来整个的人类[/FONT][FONT='宋体']社会[/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面临[/FONT][FONT='宋体']内心空虚、道德失落、信仰真空[/FONT][FONT='宋体']等种种问题[/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人类越来越远离精神追求,越来越向[/FONT][FONT='宋体']外部世界[/FONT][FONT='宋体']追求[/FONT][FONT='宋体']是有关系的。[/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所以我们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来,哪怕一天[/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用十分钟、半个小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不要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外面,连做梦都是竞争、拼搏。孟子为什么说“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年之计在于春”[/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们一天最好的时光是凌晨的三点到五点。你[/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在这个时候来办自己的大事,修禅定的功夫。夜气清明,刚刚醒过来最清明的时候,也是我们的良知良能、我们的佛性显发[/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最好的时候,[/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在这时去做心地的功夫。[/FONT][FONT='宋体']功夫[/FONT][FONT='宋体']做得好,[/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可以统帅你一天的行为。你在这一天当中就会具有比较清醒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智慧的眼光。现在[/FONT][FONT='宋体']人们[/FONT][FONT='宋体']的生活方式完全颠倒了。我们东方人[/FONT][FONT='宋体']原本[/FONT][FONT='宋体']的生活方式是早睡早起,现在是晚睡晚起了。去年有个[/FONT][FONT='宋体']居士[/FONT][FONT='宋体']劝一个人持午,[/FONT][FONT='宋体']那人[/FONT][FONT='宋体']说他能持午,怎么持?午夜不吃。说明他平时[/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午夜都要吃东西的。[/FONT][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我们有幸闻到佛法,一定要修禅定的功夫。要知道外面五欲的快乐是不能长久的。[/FONT][FONT='宋体']五欲快乐[/FONT][FONT='宋体']当下的张力很大,但消失的也很快,乐极就生悲啊。惟有我们自性的、从禅定里面产生的乐才是真实的、持久的乐,这叫法喜的乐。我们现在很可悲的就是享受五欲那种短暂的虚假的乐,很少享受到内心当中那种永恒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自性的、法性的乐。当你享受到那一种乐的时候,你对一切五欲的乐都会放下[/FONT][FONT='宋体'],就会觉得[/FONT][FONT='宋体']毫无意义,味同嚼蜡。[/FONT][FONT='宋体']但是[/FONT][FONT='宋体']我们[/FONT][FONT='宋体']无法[/FONT][FONT='宋体']生起这个参照系啊。我们在苦乐这方面[/FONT][FONT='宋体']完全[/FONT][FONT='宋体']颠倒了。[/FONT]

[FONT='宋体']佛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乐,他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的乐是超越了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对、法性、涅槃的乐,这才是究竟的快乐。在[/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里才能体现我们生命的真正的价值,[/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我们法身慧命的本原。那这种乐的得到要靠什么?要靠禅定。散乱的心是没有办法的。就好像这盏灯烛,你在八级台风里面是点不亮它的。一定要在静室里面,这个灯烛才能够正常的点燃,才能发出它的光亮。我们的内心要有这个静室啊。我们五欲六尘的欲望就像风,一吹过来,内心的智慧之灯就被吹灭了。智慧之灯一灭,我们的内心就一团黑暗。你再去追求[/FONT][FONT='宋体']世间[/FONT][FONT='宋体']所谓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幸福[/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那正好是南辕北辙。[/FONT]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那么怎么修禅定?修禅定的方法很多。从净土法门入手,能够念佛就是最好的修禅定[/FONT][FONT='宋体']的方法[/FONT][FONT='宋体']。当你在念[/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南无阿弥陀佛[/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的时候,就不会再去想五欲六尘。当你不想五欲六尘的时候,你就在修止观。这句佛号能念得孤明历历,就是止。能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就是在修观。你有止的功夫,就会有定;有观的功夫,就会有慧。所以止观就能够导致定慧。有禅定就会契入到无量寿的寂定,有智慧就能显发无量光的照用,就具有寂照的功能。所以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非常简单,却把大小乘的最精妙的修行都浓缩进去了,圆满具足着止观、定慧、寂照、无量光寿。念佛一法是单刀直入,直接在我们心性最核心的地方来展开禅定的功夫。[/FONT]

[FONT='宋体']东林寺现在有几种修行方法,一是佛七,从早上四点到晚上九点经行。在座的有些上海的居士包括我们禅学会的会员都到东林寺参加过一天十六个小时的念佛。还有百万佛号闭[/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天念十万声佛号。通过这些方法的修行,大家[/FONT][FONT='宋体']都有一种[/FONT][FONT='宋体']体会,就是自己念佛的时候,发现所有的事情都回忆出来了,平时回忆不出来的都[/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起来了,[/FONT][FONT='宋体']也就是[/FONT][FONT='宋体']妄想杂念也都起来了。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觉得,我不念佛心里还清净,怎么一念佛还这么多妄想杂念。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你不念佛照样有妄想杂念,只是你发觉不了。你能发现你有妄想杂念,[/FONT][FONT='宋体']是因为[/FONT][FONT='宋体']你在念佛。就好像这个屋子里面,你看不到有灰尘[/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从窗户外面射进一缕阳光进来,透过阳光的照射,你就发现有很多的灰尘。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束光明,这一束光明射到了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透过这个名号的光明,我们才发现有这么多妄想杂念。[/FONT]

[FONT='宋体']我常常劝[/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些专家学者,特别是文科的学者,去进行十天百万佛号闭关。因为我们在哲学上常常讲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讲得那么多,了解什么是自我[/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它不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你要了解你自己这个心啊!这个心是什么?心是由念头组成的,我们连一天到晚打的念头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了解这个心?连这个心都不能了知,怎么有资格谈自我问题?我在九九年第一次作百万佛号闭关的时候,就深刻的感觉到:原来自己谈玄说妙,连自己的念头都一概不知道。透过那次闭关念佛,发现自己的念头一下子是贪欲的念头,一下子是瞋恨的念头,一下子是什么念头……这[/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才知道心如瀑布,如狂暴的瀑布,湍急的瀑布[/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野马般的心,怎么把它拴住,把它定住?这是一个大问题啊!为什么佛法入不进去,得不到法喜,[/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是因为我们的心太狂[/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了。[/FONT][FONT='宋体']于是它[/FONT][FONT='宋体']就像一个非常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一点东西都透不到它深层里面去,阿赖耶识的深层没有感觉。我们内心本具的无量无尽的宝藏[/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点[/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开显不出来,无量劫以来都酣睡在那个地方。所以一定要借助止观定慧的方法,把这个妄想流截住。[/FONT]

[FONT='宋体']禅宗也讲香象过河。过河就是把我们的意识流截住,这个香象是一下子踏到底部的。截断意识流才能够涵盖乾坤。涵盖乾坤就是把我们自性的无量寿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的功能,和无量光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的功能显发出来,就涵盖了,就显发了,寂照了。涵盖乾坤之后,才能随波逐流。这时候的随波逐流不是随妄念的随波逐流,那是随着我们法性的流,随着我们般若的流,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到了那个程度才能像孔子所说的[/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从心所欲不逾矩[/FONT][FONT='宋体'][/FONT][FONT='宋体']。禅宗说开始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过一段时间后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那第三阶段的见山见水跟第一阶段的见山见水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的随波逐流,是随着我们妄念的流、贪欲的流、无明的流在走,[/FONT][FONT='宋体']所以[/FONT][FONT='宋体']一定要有香象截流的这个过程,再回归到随波逐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最无上的香象截流,要做这个功夫。[/FONT]
 
般若智慧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执著很重,对世间法的本质看不到,认为一切都很真实,看不到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的空性。佛告诉我们,一切生灭法都是无常的,一切有为法都不究竟。生命如石火电光,然而在生灭里面有不生灭的自性。佛在四十九年当中不断地说,反复地说,然而我们仍是不开窍,对境、对人还是认为那么真实,那么贪恋,那么执著,所以就导致了无穷的痛苦。一切法都是缘生的,既然是缘生的就不是本有的,自性本空。展开说有十八种空,从体性上来说自性本空。空空亦空,一空到底,这叫毕竟空无所有。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空中生妙有,在空性里面才会出现无尽的庄严。华藏世界无尽的庄严海,西方极乐世界无尽的庄严,就是从空里面升华出来的。不空什么都没有。般若智慧无住生心。然而众生就会住一个法,众生的心处处可以缘,就是缘不了般若。就像一种细菌微生虫,它能够附在任何事物上,就不能附在火上。它害怕火,而众生害怕空。《金刚经》中说如果能够对无四相这种空性,听了不惊不怖不畏,那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善根,乃是在无量诸佛所种善根,才能听了心生欢喜啊。

般若的根本智和后得智,还要有慈悲在里面。三乘的佛法——声闻、缘觉、菩萨,都谈般若,但是般若的程度有所不同。证到阿罗汉果,他得一切智;证到菩萨果位,得道种智;只有到佛的果位,才是一切种智,无所不知、无所不见。十方无量众生的无量个念头,每个念头又生住异灭,而佛都知道你每一个念头是什么。如来悉知悉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我们来看阿弥陀佛因地,他修行的过程,建立净土的过程,就是从般若空性里面产生出来的。“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佛净土,必成如是刹。”阿弥陀佛他把自己成就极乐世界净土的方法说出来了。“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谈的是般若问题。有对空性的契入,又有慈悲的愿力的导引,又有对菩萨行捍劳忍苦的精进,就必定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所以极乐世界的刹土,它的表述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空性,从空性里面生出的妙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才是一个至极清净庄严的净土。那么阿弥陀佛是这样修成的,我们也即将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们现在虽然契证不了,但我们要趋向这个目标,也要知道诸法的空性,一切法无我。也要生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随分随力地修净业三福,修十大愿王,修菩萨的六度。这就是“专求佛净土”。以后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像他方世界的大菩萨一样,发起这样的愿心,得弥陀大悲愿力的加持,也能成就像极乐世界这样的刹土。

智慧非常重要。很多人的执著、痛苦,就是由于对般若空性没有概念,以至于我们处于这个转型期社会,有这么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抑郁症达到几千万,自杀率居高不下。这都是缺乏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缺乏从空性中生起的仁爱心和慈悲心。没有这样的一个提升,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素质就会很低了。人不是经济上的动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欲望层面。禽兽也是饮食男女,人要超越禽兽,就要超越饮食男女。超越的地方,就是刚才讲的对般若空性的把握,以及由空性生起的慈悲和善心。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尊严,才能显发我们本具的佛性。
 
挚诚顶礼淨空法師!!!祈请法师常驻世间,不舍众生,不入涅磐!!!

淨空法師談 - 『福德』『智慧』圓滿,佛稱二足尊。福慧雙修。


请点击下列链接: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9UuS-OBruk8"]淨空法師談 - 『福德』『智慧』圓滿,佛稱二足尊。福慧雙修。 - YouTube[/ame]


接著說「故入道必以智慧為本,智慧必以福德為基」,這兩句話講得好,不能夠偏在一邊。偏在一邊佛經上有兩個故事,修行人一個人偏重在修智慧,一個人偏重在修布施,這兩個人­來生果報現前,偏重修智慧的這個,修禪定、修智慧的,證得阿羅漢果,這不錯了。雖然證得阿羅漢果沒福報,常常到外面去托缽沒有人供養,「羅漢托空缽」,挨餓,很苦!誰知道­你證阿羅漢?人家看到你就討厭,沒有緣分,沒人供養他。修福的人倒是不錯,但是落在畜生道,變成一個大象,投胎投一個大象。這個大象有福報,是國王最心愛的乘騎,國王出去­都乘這個象,這個象那當然供養的好,多少人伺候它、餵它,出門滿身披著瓔珞,珠寶披了一身,「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福報大了。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所以成佛,佛稱二­足尊,足就是滿足、圓滿,二是兩種,一個是智慧圓滿,一個是福報也圓滿,所以佛是福慧雙修。佛沒有教我們不修福,你要認為佛教我們不修福,你就完全錯了,那佛怎麼能稱為二­足尊?

但是佛常常警惕我們、警告我們,修福不要享福,怕享福迷了;如果你享福而不迷,行!那佛也贊成你享福。所以到什麼時候可以享福?明心見性之後可以享福,為什麼?不會迷,見­性不會迷了。這是大乘跟小乘不一樣,大乘菩薩可以享福,小乘聖者不可以享福,享福他會迷,所以小乘,佛讚歎苦行。我們在佛的弟子當中可以看到,大迦葉尊者修苦行,「頭陀行­第一」,而迦葉尊者出身是大富長者,他不是貧窮之人,出家之後修苦行,吃人不能吃的苦頭,他歡喜、他樂意,給初學人做個榜樣。在《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那是代表­大乘的,享福的,善財童子出生,他家裡面、院子裡面,樹草都變成金銀琉璃七寶,那是表大乘法。大乘是可以享受,他不迷,大小乘的境界不相同。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雖然學的­是大乘法,實實在在說連小乘的根機都不如,我們完全是凡夫,這個要知道。凡夫要不念佛求生淨土,沒路可走,千萬不要以為學了大乘法,以菩薩自居、以菩薩自豪,到處驕傲,那­就必墮惡道,這是自己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自己確確實實是凡夫。大乘經我們讀了、聽了,增長不少的見聞,如果真聽懂、真覺悟,應當發心認真努力去修學,這就對了。

http://www.bfnn.org/book/books/0204.htm

影片來源:地藏經1998.5.28 淨空法師啟講於 新加坡淨宗學會共 51 次講演
Category:

Education
Tags:

淨空法師談
『福德』『智慧』圓滿,佛稱二足尊。福慧雙修


阿弥陀佛


~~~~~~~~~~~~~~~~~~~~~~~★★★~~~~~~~~~~~~~~~~~~~~~~
★★★“渥太华净宗学会”★★★

http://www.amtb-ottawa.ca/main.html

共修安排
★週六共修:每週六下午12:45 - 3:45

★每月月初誦經:每月第一個週六共修日,恭誦《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地點:
Rideau Room (#110)
Bronson Centre
211 Bronson Avenue
Ottawa K1R 6H5

★联系人:何居士:tcho88@yahoo.ca,(613)825-9575

★★★法宝免费赠送处:“唐人街““扬子江“酒楼,“珠城“酒楼

★★★中文佛经借阅处:市中心图书馆(Metcalfe & Laurier)一楼中文区

~~~~~~~~~~~~~~~~~~~~~~~★★★~~~~~~~~~~~~~~~~~~~~~~
 
诵持此咒,可迅速增加现世财富!

[a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dF1AG8NS-b4&feature=g-vrec&context=G20dde30RVAAAAAAAAAw"]佛教招财咒(一百零八遍) - YouTube[/ame]

《佛说雨宝陀罗尼经》叙述佛陀在憍睒弥国建吒迦林时,该国之长者妙月,前来请问*得财宝、除疾病*之法,佛告以过去无数劫前,曾遇"持金刚海音如来",由彼如来处得雨宝陀­­罗尼。若受持、读诵、思惟、忆念,并为他人广说流布,则由此陀罗尼之威德力,可得*快乐安稳,永世不贫穷*;且诸天悉皆欢喜,即降下财宝谷麦。

此经法历来被善男女奉为祈求吉祥、获得财富健康以长养道根的无上至宝。

欲持此咒,第一次先净心诵八百遍,以后一天分三时,早、午、晚,各一百零八遍即可。



愿所有的众生,永离贫苦得财富

愿所有的众生, 永离病苦得健康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
★★★“渥太华净宗学会”★★★

http://www.amtb-ottawa.ca/main.html

共修安排
★週六共修:每週六下午12:45 - 3:45

★每月月初誦經:每月第一個週六共修日,恭誦《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地點:
Rideau Room (#110)
Bronson Centre
211 Bronson Avenue
Ottawa K1R 6H5

★联系人:何居士:tcho88@yahoo.ca,(613)825-9575

★★★法宝免费赠送处:“唐人街““扬子江“酒楼,“珠城“酒楼

★★★中文佛经借阅处:市中心图书馆(Metcalfe & Laurier)一楼中文区

~~~~~~~~~~~~~~~~~~~~~~~★★★~~~~~~~~~~~~~~~~~~~~~~
 
阿弥陀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