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骗子广告知多少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F17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ZT
金融海啸给世界造成的危机正在慢慢缓和,而在金融危机中爆发出来的麦道夫诈骗丑闻,则远远没有完结。不但被麦道夫骗得倾家荡产的成百上千受害者家属,无法从危机中缓过神来,麦道夫自己的家庭,也在继续制造悲剧,他的长子马克,因为无法忍受父亲的诈骗案带来的持续不断的羞辱,终于用狗链上吊自杀,引发媒体的强烈关注。

  麦道夫案件的受害者怀疑马克也从父亲的庞大骗局中蒙受好处,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但是,至少目前警方的调查显示,没有证据显示他参与骗局,甚至有熟人披露,他对父亲的作为极端愤怒。合理的解释是,作为麦道夫的儿子,他当然获得了父亲的庇荫,但他在麦道夫骗局揭露后,也遭遇了“被欺骗”的打击,一个他从小尊敬的名人父亲,原来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大骗子。从结果来看,麦道夫作为当事人,在举世的谴责下,仍然在监狱里苟延残喘,而具有自由的马克,却背负着父亲的骂名,在刑事调查的艰难过程里,撑不下去了,选择了自我了断。

  马克的自杀,不能说是咎由自取,也不能说是罪有应得,而是父亲麦道夫造的孽欠的债,儿子马克用生命来“偿还”,这是一个悲剧,显示了一场大骗造成的后果,是害人害己,麦道夫在狱中“白发人送黑发人”,应该有痛心疾首的反省。

  不过,我们在叹息马克自杀的这场悲剧时,却也看到了事情积极的一面。当初,麦道夫案件爆发之初,人们惊叹,一个道貌岸然的投资界名人竟然可以如此伤害信任他、把身家财产交给他管理的朋友,把别人的血汗变成自己的享受,寡廉鲜耻到如此的地步,这倒底是麦道夫“疯狂了”,还是美国这个社会病入膏肓了?

  如今,马克的自杀以及之前麦道夫儿子报警揭发整个案件,让我们看到,在极度的失望之余,仍然还有希望。至少,麦道夫的儿子不是积极怂恿父亲骗人的角色,至少,麦道夫的儿子为他们父亲的作为感到羞耻与愤怒,至少,麦道夫的儿子为自己“沾了父亲的光”(或许是合法的)感到内疚,还有很多我们不能一一逻辑探讨出来的原因。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廉耻心,从某个侧面,表明了一个社会尚存良知,更多的人具有廉耻心,表明整体社会的文明进步。

  马克的自杀不应该只是一个新闻,更不应该将其视为是麦道夫的“诅咒”,这是一个悲剧,更是一面镜子,让许多人照照自己。
 
据美国媒体报道,一名接近马克的人士透露,麦道夫锒铛入狱后,他的两个儿子——马克及其弟弟安德鲁一度深陷抑郁,甚至还曾考虑改名换姓,而随着父亲被捕两周年日子的临近,马克的精神状况越来越不稳定。他一方面为狱中的父亲感到痛苦,一方面为自己面临的一系列起诉感到焦虑。起诉文件显示,在麦道夫被捕前一天,他向家人吐露了自己的罪行,而将这些罪行报告给检察机构的,正是他的两个儿子。麦道夫兄弟在自己父亲的公司中位居高层,但案发后他们一直与父亲划清界限,声称并不知情。不过近日,“旁氏骗局”受害者指控马克利用非正当手段,通过父亲公司获取至少6600万美元,约合4亿4千万元人民币的资金,置办了多处豪华地产,生活奢侈。美国《华尔街日报》指出,正是这些指控给马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马克究竟是因为认识到自己的“不清白”而内疚自杀?还是因为无法承受外界的误解而在压力下自杀?当地警方正在就此进行调查。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是不是“共犯”,马克都已经成为了麦道夫骗局的又一名受害者。
 
陈思进: 华尔街不乏“庞氏骗局”

12月11日,被判监150年的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麦道夫的儿子马克,在他父亲被捕两周年之际,被发现在曼哈顿的住宅内上吊身亡,终年46岁。

这一震惊的消息令人唏嘘不已,但遗憾的是,大大小小的“庞氏骗局”却不会因为马克的自杀而终结,因为在麦道夫之后,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不断曝光类似的骗局,其中还有好几个骗子是中国人。

华尔街不乏“庞氏骗局”

华尔街不会忘记麦道夫,这位前纳斯达克主席、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高达648亿美元。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

两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麦道夫骗局的受骗者包括全球知名银行和经过大风大浪的人中菁英,麦道夫为何可以明目张胆、运作如此庞大的骗局长达20多年?

这还得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说起,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一个叫查尔斯庞氏(Charles Ponzi)的人,有一天忽然宣布:“我找到了发大财的秘诀,已经是百万富翁了。我们都信仰上帝,我非但不能独享财富,而且还要帮大家一起富起来。谁把钱存在我这儿,我担保每个月给他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回报。”人们询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神秘地告诉大家:“这与美元和外币兑换有关,具体怎么做很复杂,你们也听不懂。信我就是了。”

一开始没有人相信他,不过经不起他的花言巧语,终于有几个人拿出100、200美元试一下,权当是小赌怡情。没想到,庞氏真守信用,每个月都按时按量支付利息。好事自然不胫而走。由于前期投入金钱的人回报丰厚,庞氏成功地在7个月之内,吸引了3万名投资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拿钱给他,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甜头。最后一次,庞氏竟然在几小时内吸纳了100万美元。要知道,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现在的几亿元!

事实上,庞氏哪有什么发财的秘诀,他只不过是挪用后进者的钱去“养”前面的人罢了。于是,这只基金越滚越壮大,很快地形成了由小到大的金字塔状,底部特别浩大。这场游戏持续了1年,直到再也没有新钱吸纳进来,底部一垮,整个骗局便轰然崩盘,Game over。

这就是著名的Ponzi Scheme(庞氏骗局),亦称Pyramid Scheme(金字塔骗局)。如今,美国人把庞氏当做这种邪门手法的祖师爷。

“华人巴菲特”还是“华人麦道夫”

继纽约的麦道夫之后,在多伦多冒出一位自称“华人巴菲特”的唐姓中国人,被加拿大证监会正式立案调查,涉嫌6000万美元庞氏诈骗,一旦属实,这将是加拿大历史上最大金额的诈骗案。

唐氏把他多年的投资心得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我的巴菲特之路》,俨然以华人巴菲特自居,自称能“确保”他的投资每周至少回报1%,2007年投资回报定会高达90%以上!

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从长线来看,不要说普通基金达不到,当年的四大对冲基金也无法实现,就连巴菲特都难望其项背。而且,一人富不算富,唐氏想做活雷锋,要带领大家一起走向致富的康庄大道。于是,2007年唐氏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在多伦多的华人媒体大幅刊登广告,宣传该公司的业务,其资金主要投资美国的股票市场。

尽管这位活雷锋收费不低,在他的公司开户,门槛起码100万美元,2%的管理费高达2万美元!不过有鉴于引人注目的宣传口号:“每周至少回报1%”,自然有人把钱送上门请他以钱生财。接着几个月,每天都能听到唐氏公司迅速成长的消息,由他管理的基金规模“即将突破上亿美元”,客户遍布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甚至中国大陆。

不久,美国的金融海啸刮到了加拿大,特别是自麦道夫东窗事发后,大家开始警觉。麦道夫以每个月1%的回报著称,就已经被人供奉为神;而我们这位唐菲特每周就有1%,多伦多竟有这般人物,比麦道夫还牛!那么他会不会也是?……

为了消除大家的狐疑,唐氏逆流而上,2009年大年初一,他一连5天邀请投资者到他的公司公开示范,希望透过公开交易操作,辟除造假谣言。最有意思的是,示范的门票一万美金一张!还真有不少人参加。不过五天的交易结果,并没有预期的一周1%那么高。

据媒体透露,唐氏的办公室设备简单,只有1台电脑操盘,一部电视监察各种指数的最新变化。短短两个小时,老唐便完成多达23笔交易,“平均5分钟交易1次”。这样看来,他的投资操作法,与巴菲特的投资法简直大相径庭。他声称,从来不需看所持有股票公司的财务报表,只看图形做短线操作,这不就是Power Trading,俗称Day Trading——当日交易嘛。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长线投资的佼佼者,四十多年来保持平均每年20%左右的回报率,因此才被奉为“股神”。不过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无法复制,这儿就不另赘述了。那么,像唐氏这类短线投资者,是否能长期取得20%以上的回报呢?

曾有人询问唐氏怎样监控投资风险的。他信誓旦旦:“我的投资方式是最保险的。因为我只用全部资金的1%入市操作。”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全部资金每月1%的回报率,将全部来自1%的资金。也就是说,那1%的钱每月都要翻一倍才行!这更令人匪夷所思!

从麦道夫到唐氏到华尔街,再进一步联想到全美国,从普通百姓到各县、各州,直至联邦政府,大家全都拜倒在提前消费、借债消费的模式之下,欠下了天文数字的巨额债务,这不就是一个个庞氏骗局吗?这次金融危机使成千上万人失去了工作,造成几百万家庭破产而失去了家园,这是否也是报应呢?麦道夫的儿子受良心谴责备受煎熬,无颜活在世上,最后以自杀求解脱,抑或是代父赎罪。那么美国如此之大的庞氏骗局,最后的结局会怎样?

作者为华尔街从业人士
 
张由存: 揭秘麦道夫骗局

查尔斯·庞奇(Charles Ponzi)去世五十九年后,他的名字再次被全球媒体频繁提起,原因是纳斯达克证交所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运用庞奇所发明的“庞氏骗局”(Ponzi Scheme)制造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欺诈案。2008年12月15日,纽约和伦敦的媒体便开始用“麦道夫骗局”(Madoff Scheme)来描述四天前曝出的华尔街金融丑闻。

“我们通常用‘庞氏骗局’来描述那些利用人们快速求富的心理,吸引他们为一家不存在的公司投资,然后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法转移资金的金融欺诈行为。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新词汇了——‘麦道夫骗局’。仅凭公开的消息,伯纳德·麦道夫涉案金额竟高达500亿美元,受害者包括久经世故的对冲基金、金融机构和百万富翁。”底特律韦恩州立大学法学院专门从事白领犯罪研究的教授彼得·亨宁(Peter J. Henning)撰文说。

八十八年前的记忆突然复活

2008年12月12日早上,当美国的对冲基金经理、银行高管和投资人从《纽约时报》A1版读到12月11日早上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欺诈顾客而被联邦调查局带走的消息时,他们被震惊了。他们很难相信满头银发、面容慈祥、深受投资人信赖的犹太老人会是华尔街有史以来最大的骗子。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证券大鳄被指欺诈顾客”的消息通过《纽约时报》网站传遍了从华盛顿到东京、从伦敦到耶路撒冷的每个角落,西班牙银行巨头桑坦德银行、法国的巴黎银行、日本东京的野村控股公司、瑞士苏黎世的新私人银行和日内瓦的私人联合银行(Union Bancaire Privée)、英国的汇丰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奥地利梅第奇银行、全球最大的上市对冲基金德国曼氏集团、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和大众银行、纽约的费尔菲尔德·格林威治集团、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特拉蒙资本管理公司、马克萨姆资本管理公司、英国的布拉姆迪安投资组合公司、纽约大都会棒球队、棕榈滩乡村俱乐部、美国导演慈善组织神童基金会、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埃利埃·魏泽尔创立的人道主义基金会……一长串显赫的名字迅速被与伯纳德·麦道夫联系起来。

但是,美国的财经评论员们迅速联想到了八十八年前美国人熟悉的一个名字——“庞氏骗局”。

12月14日,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登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罗伯特·布鲁诺(Robert F.Bruner)撰文说,伯纳德·麦道夫诈骗案就是现代版的“庞氏骗局”,它和历史上出现的类似金融诈骗案至少具有四个共性:——“火暴的市场”为它们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市场火暴往往意味着资产价格上升、乐观主义盛行、风险意识减弱、投资操作激进、交易热情高涨。大批“菜鸟”蜂拥入市,疯狂让投资者放松了警惕性。——似是而非的套利交易手段是它们吸引投资者的法宝。查尔斯·庞奇告诉他的投资者,美国的国际通用邮券与欧洲的国际通用邮券之间事实上存在一个很大的价差,通过套利交易是可以获取丰厚回报的。当然,他的投资方案完全是以似是而非的假设为前提的。设局者只会强调眼下有一块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出来,而不会讨论投资的细节。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必须保守秘密,否则会引起别的投资者注意,从而抢去他们的果实。——它们很善于利用事务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来蒙蔽投资者,让他们很难了解事情的真相。“相信我”几乎成了所有布局者麻痹投资者的咒语。——资本市场出现拐点就是它们东窗事发之时。一旦资本市场出现拐点,投资者自然会开始关心他们的投资收益状况。只要投资者发现收益开始下降,或者没有达到他们预期,他们就会详细追问究竟发生了什么,最终骗局只好露馅了。

“庞氏国家”造就“庞氏骗局”

罗伯特·布鲁诺的总结点到了“麦道夫骗局”的部分要害,比如若不是华尔街金融风暴,有人要求取回70亿美元的投资,伯纳德·麦道夫的“金字塔式”骗局恐怕还会继续下去;又比如伯纳德·麦道夫说他采用的是“分裂转移”(split conversion strategy)的投资策略,保证可
以带来稳定的投资收益,但没有人说得清楚“分裂转移”究竟为何物,他当然从来不会告诉顾客是如何操作的。

但是,“麦道夫骗局”与“庞氏骗局”所不同的是,庞氏利用了投资人的贪婪,而麦道夫利用的则是投资人对他的信任。

1919年,当落魄的意大利人查尔斯·庞奇重返波士顿已经两年但生活仍无着落的时候,收到了一封从西班牙寄来的信,信笺的右上角别着一枚国际通用邮券,用该邮券可以从63个万国邮政联盟成员国中的任意一国购买等值的邮票。做过银行出纳员和进出口公司职员的庞奇立即意识到,他赚钱的机会来了。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的货币对美元已普遍贬值,欧洲的国际通用邮券价格实际上比美国的要低。比如从罗马购买66张国际通用邮券只需要相当于1美元的意大利里拉,而从波士顿购买相同数量的国际通用邮券则需要3.30美元,因而如果从罗马购买国际通用邮券到波士顿出售,可以赚取230%的利润。他的想法从逻辑上和当时的法律上来说,不存在任何问题,因而他炮制出一套似是而非的套利交易方案,告诉人们,他可以保证九十天内让他们的投资翻番。只用了七个月的时间,他便吸引了4万人约800万美元(约等于今天的1亿美元)投资。按照当时的美元价格计算,每个人的投资额仅为200美元,即便按照今天的美元价格计算,每个人的投资额亦不过2500美元。

但是,伯纳德·麦道夫的顾客是清一色的有钱人,如电影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纽约大都会棒球队老板弗雷德·威尔彭、新泽西参议员弗兰克·劳滕伯格、费城老鹰橄榄球队前老板诺曼·布拉曼、名列《福布斯》富豪榜188位的莫尔迪默·祖克尔曼,快速致富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因为他们根本不缺钱。所以,麦道夫没有像庞奇那样四处宣讲他可以给投资人带来两位数以上的月收益率,而是告诉他的顾客,他只能保证10%~12%的稳定的年收益率。

“绝大多数制造庞氏骗局的大人物是利用他们获得的信誉来设局的。”曾因制造“庞氏骗局”而入狱七年、后来创办了圣迭戈欺诈调查公司的巴里·明科(BarryMinkow)12月15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ABC)采访时说,“一旦你获得了良好的信誉,人们就会用一套主观标准来看你,而不是做生意应有的客观标准。”

直到案发之前,知道伯纳德·麦道夫的人仍然认为他是一个左脚踏生意场、右脚踏慈善事业的人,而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比成功企业家兼慈善家的身份更能取信于投资者的了,前者让人相信他是一个专业的人,后者让人相信他是一个道德的人。伯纳德·麦道夫不仅拥有近五十年的华尔街投资生涯、证券交易自动化的先驱者、众多美国公司的董事、纳斯达克证交所前主席等显赫的职业履历,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慈善基金,资助的慈善机构和公共事业更是遍布全美。他给公众的印象是:谦虚、低调、家庭第一、乐善好施。圈外人视他为投资方面的“上帝”,圈内人更喜欢叫他“伯尼”,他的基金则被誉为“犹太人T-NOTES”,亦即同财政部发行的短期国债一样可靠。

“麦道夫骗局”受害者的另一个特点是,受害银行几乎全是外国的,没有一家美国银行。何以至此?仅凭伯纳德·麦道夫的个人信誉显然是难以做到的。华尔街一位金融衍生品投资顾问发给客户的一条短信无意中说出了答案:美国是一个“庞氏国家”(Ponzi Nation)。

正如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美国经济学家忧心忡忡指出的那样,美国实体经济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中空化”问题,实际上已没有多少实业可以吸纳外国投资,而且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美国的海外投资回报率远比外国对美投资的回报率要高。但是,为什么仍有大量的外国资本舍弃回报率较高的亚欧市场而投奔回报率较低的美国市场呢?《金融战争》一书的作者廖子光(Henry C. K. Liu,又译亨利·C.K. L i u)给出的解释是,因为“美元不仅继续充当国际贸易的主要储备货币,而且更主要的是继续充当国际金融的主要储备货币”所构成的“美元霸权”,各国为了支付以美元标价的商品进口和防止本国货币遭到因为全球金融市场解除管制而经常发生的投机性和操纵性攻击,被迫获取和持有相应数量的美元。所以,各国累积起来的外汇若要投资,多半只能直接或间接投向美国市场,加上美国国内产业政策的限制,实际上又多半只能投向虚拟经济领域。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类似“庞氏骗局”的资金流动模式:无须相应的实体经济来创造利润,美国用新投资者的钱即可支付老投资者的利息,只要不断有新投资者加入,它的资金流就不会断裂。当大量外国美元流入美国资本市场而四处寻找可靠代理人的时候,履历显赫、“信誉良好”的伯纳德·麦道夫自然就成了外国银行的首选。

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正是一个庞大的“庞氏国家”才造就了巨大的“麦道夫骗局”。

神秘的俱乐部,神秘的17楼“麦道夫骗局”曝光后,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是,落入骗局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资本市场的老手,为什么竟能被伯纳德·麦道夫蒙蔽几十年呢?

伯纳德·麦道夫被捕第二天,佛罗里达州棕榈滩与纽约曼哈顿市中心第三大道和东五十三街交会处的885号“口红大厦”(因外形酷似一只直立的口红而得名)里,突然涌来许多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旅游观光客,而是试图从中找到“麦道夫骗局”谜底的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调查人员及各国媒体记者。

棕榈滩是美国富人的天堂。举办奢华的宴会、拥有豪华的濒水公寓、资助最受尊敬的慈善组织、参加高档的俱乐部,几乎成了来棕榈滩的富人标榜身份的起码要求。1996年,伯纳德·麦道夫来棕榈滩买下了一套濒水公寓,他和太太鲁丝便成了棕榈滩乡村俱乐部和附近的博卡·里奥(Boca Rio)高尔夫俱乐部的常客。

棕榈滩乡村俱乐部是1959年由一群被美国主流族群盎格鲁-萨克逊人的上流社会排斥的犹太富豪创建的一个高度排外的社交圈子,不仅它的入会费高得惊人——每年的会费高达25万美元,而且要求会员必须资助过慈善事业,是乐善好施的人。俱乐部大约拥有300名会员,他们中的1/3投资了伯纳德·麦道夫的公司,有人是因为直接认识麦道夫,有人则是通过俱乐部的老会员引荐才得以投资麦道夫的公司的。

当然,麦道夫的社交圈子远远超出了棕榈滩的两家俱乐部,美国金融、投行富豪会聚的纽约上东区(Upper EastSi d e)和华尔街政治掮客休闲的长岛均有他的房产,因而麦道夫亦常常参加萨克瑟斯湖(Lake Succes s)的新鲜牧场(Fresh Meadows)乡村俱乐部和老韦斯伯利(Old Westbury)的峡谷橡树(GlenOaks)俱乐部的活动。纽约两家俱乐部已有会员承认,他们是“麦道夫骗局”的受害人。

虽然富人俱乐部明显成了麦道夫推销业务的主要场所,但是麦道夫本人几乎从不主动向会员推销业务,相反他曾多次拒绝了会员们主动砸向他的钱。能投资他的公司被很多会员视为安全的保证和身份的象征,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财富放到了一个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金融显贵手里。针对麦道夫所谓的“分裂转移”投资策略和许诺的定期固定收益,曾有人提出过质疑,但是他们得到的答复往往是:“内部消息。”不少人因为打听“内部消息”,被亲切的“伯尼”踢出了局。

因为“麦道夫骗局”,许多人平生第一次走进了“口红大厦”17楼麦道夫的“绝密”办公室——此次金融强震的震中。伯纳德·麦道夫的公司占据了34层的椭圆形红色花岗岩大楼的第17~19层。19层是繁忙的证券交易业务大厅,18层是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计算机和文书中心,17层则是伯纳德·麦道夫的“密室”,即外界所谓的“对冲基金层”,除了二十来个专门为麦道夫服务的职员外,公司其他职员基本没有去过。华尔街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了解到的情况是,公司的财务报告和投资顾问业务文件是上锁或加密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只有麦道夫一人知道,包括他两个担任公司高管的儿子安德鲁和马克均被蒙在鼓里。

高度保密是伯纳德·麦道夫应对投资人的简单而有效的武器。

还有多少麦道夫

但是,就算投资人比较好蒙,那么,伯纳德·麦道夫又是如何骗过相关机构的呢?正如美国联邦调查局官员不断追问的那样,完成一笔交易需要涉及很多环节,交易确认、银行转账、收益上税,外加每月的月报、每年的年终报告,每个环节均需与别的机构打交道,难道它们没有一个对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的业务产生过怀疑吗?肩负着华尔街证券交易监管职责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为什么没有及早发现伯纳德·麦道夫公司存在的问题?如果上述问题迟迟无解,伯纳德·麦道夫不会是唯一的,更不会是最后一个“庞氏骗局”设局者。

实际上,正如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2008年12月17日所承认的,1999年,证交会曾接到过针对麦道夫的“可信的、明确的指控”,但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跟进调查,只是要求伯纳德·麦道夫公司提供了相关的报表和报告。2005年,证交会又对麦道夫的公司进行了一次检查,但只发现三类违背“最优执行”原则的行为。2007年,证交会对麦道夫的公司进行了最新一次调查,但没有提出任何强制行动建议。除了证交会,华尔街的另一个行业自律组织金融业监管局(FINRA)从1975年起,亦对麦道夫的公司进行过五次常规检查,最近的一次是2008年8月27日,当时发现麦道夫的公司没有提供准确的交易信息,而且处以了2.5万美元的罚款。事后麦道夫没有否认金融业监管局的调查结果。

但是,无论是证交会还是金融业监管局,它们的触角从来没有触及“口红大厦”17楼——伯纳德·麦道夫投资证券公司真正的核心,因而它们的历次检查只能走过场。

“按照证交会正常的监管程序,麦道夫的投资顾问公司(即17楼的投资顾问业务部门)2006年成立时就应该接受检查,然后每五年必须检查一次,但是证交会从来没有对它进行过检查。”《华尔街上的窃贼》和《华尔街与政府的诡计》的作者、美国知名财经作家巩特尔·卡尔戈尔12月12日向证交会监察长大卫·科茨提交了一份文件,要求对证交会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及另外几名委员展开调查,以确定“主席及几名委员是否存在渎职行为,如果没有,就应该考虑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才能确保证交会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不负公众的期望”。

卡尔戈尔的观点得到了南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市(Boca Raton)“萨拉和考克斯证券公司”合伙人、曾供职证交会执行部的詹姆斯·萨拉的认同:“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但对诸如麦道夫的投资顾问公司之类的公司进行检查,是证交会的施政原则。”詹姆斯·萨拉接受《南佛罗里达商业杂志》采访时说,“要知道,从事秘密工作的不是一两个不知名的人物,而是纳斯达克证交所前主席,一个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证券交易的老手。很显然,证交会里没有人意识到对麦道夫进行检查的紧迫性。”

证交会已经承认了错误,而且已经展开调查。但是,麦道夫案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证交会或金融业监管局的问题,而且涉及税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问题。如果只强调监管,而忽视了相关环节及早发现问题的责任,等到麦道夫们浮出水面可能就已经晚了。
 
美国亿万富翁杰弗里·比科韦尔的遗孀芭芭拉当日宣布,同意归还丈夫从伯纳德·麦道夫“庞氏骗局”获得的72亿美元。欧文·皮卡德正式与芭芭拉达成协议。达成这一协议后,皮卡德为受害人追回资金总额增加至大约100亿美元。
 
张文慈:进入圣诞购物季节后,温哥华一对华裔夫妇最近通过网上售货,却收到假电邮和假冒的付款系统的网站通知,令他们寄出的物品有去无回,约损失270元。加拿大反诈骗中心(Canadian Anti-Fraud Centre,简称CAFC)周三提醒民众留意网上诈骗活动,指类似骗案最近3年来劲升六成。

在网上遇骗、现年43岁的廖松茂周三接受《星岛日报》记者访问时表示,他的妻子上周通过流行的买卖网站Craigslist,打算售卖一个价值160元的Coach品牌手袋。把卖物资讯挂上网后,收到一个买家电邮,表示有意购入,着她把手袋寄往美国首都华盛顿一邮箱地址,同时附上已通过Paypal的付款通知。

由邮务公司寄美国华府

廖松茂见有付款通知,就以为对方款项已匯入他的账户,随即于周一把这手袋邮寄,当时花了42元邮资,通过加拿大邮务公司(Canada Post)寄往美国华府该邮箱。

廖松茂懊恼地表示,当时他也有疏忽,仅相信妻子的电邮,而没先进入Paypal自己的账户进行确认,结果令他们共损失约270元。不过他又透露,除了妻子被骗之外,他也差点上当。

廖松茂解释说,他最近也通过Craigslist网站拟以480元出售汽车辘铃,同样收到假电邮和假的Paypal网站付款通知,诈骗集团还要求他通过匯款公司匯出寄辘铃的运费。因他怀疑有诈,才未有中招受骗。廖特别向记者展示他所收到假冒Paypal网站付款通知,骤眼看上去,格式与真网站一模一样,令人防不胜防。
 
星网讯: 加国58%成人曾被骗徒瞄准

加拿大反诈骗中心发表报告称,本国过去1年内,有58%人曾报告指他们成为12大诈骗法的目标,其中共有4%堕进骗局。然而,九成受害人未有告知他人,只有7%受害人报警。

皇家骑警商业罪案组估计,本国每年平均诈骗损失总款额达100亿至300亿元,其中最普遍的是扣帐卡或信用卡诈骗,约八成诈骗案与有组织犯罪集团有。

警方提醒国民,不要随便向陌生人交出个人或财政资料,尤其是通过电话或电邮。若有超乎寻常的太好优惠,就要更加小心。

若成为受害人时,要立即报警,也可致电1-888-495-8501给加国反诈骗中心,否则会让骗徒继续祸害其他国民。

加拿大反诈骗中心提出坊间流传的诈骗4大误解:家经常提醒国民小心超乎寻常的太好优惠,但现今骗徒主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其诈骗手法高超。

由于可信度高,不少受过高教育的国民也经常成为受害者。

(2)那是贪心的后果。错!尽管一些诈骗受害人因贪心而被骗,但大部分受害人只是想例如为其家人设想或想还清债务而堕进骗局。

(3)诈骗是「白领罪案」。错!尽管例如投资诈骗案可属「白领罪案」,但本国约有八成诈骗案是有组织犯罪集团所为,他们也涉及贩毒及卖淫罪行。

(4)诈骗并无令人受伤。错!不少人以为信用卡诈骗发生后,通常是由银行负责损失。但其实不是,曾有一些受害人的终身积蓄、退休金、住屋和商店都被骗走。一些因而要靠政府救济金度日,更有人变成妻离子散,甚至以自杀收场。
 
张文慈: 加国华裔夫妇网上卖货被骗报警

  在网上遇骗、现年43岁的廖松茂15日接受《星岛日报》记者访问时表示,他的妻子上周通过流行的买卖网站Craigslist,打算售卖一个价值 160元的Coach品牌手袋。把卖物资讯挂上网后,收到一个买家电邮,表示有意购入,让她把手袋寄往美国首都华盛顿一邮箱地址,同时附上已通过 Paypal的付款通知。

  廖松茂见有付款通知,就以为对方款项已汇入他的账户,随即于13日把这手袋邮寄,当时花了42元邮资,通过加拿大邮务公司(Canada Post)寄往美国华府该邮箱。

  廖松茂懊恼地表示,当时他也有疏忽,仅相信妻子的电邮,而没先进入Paypal自己的账户进行确认,结果令他们共损失约270元。不过他又透露,除了妻子被骗之外,他也差点上当。

  廖松茂解释说,他最近也通过Craigslist网站拟以480元出售汽车辘铃,同样收到假电邮和假的Paypal网站付款通知,诈骗集团还要求他通过汇款公司汇出寄辘铃的运费。因他怀疑有诈,才未有中招受骗。廖特别向记者展示他所收到假冒Paypal网站付款通知,乍看上去,格式与真网站一模一样,令人防不胜防。

  最令廖松茂气愤的是,他曾经电邮该诈骗买家表示已经报警,岂料对方还回电邮示威,写道:“你们永远找不到我!”

  廖指出,事后他立刻致电温市警局报案,但警方要他直接与Craigslist网站交涉,并与美国邮局联络,设法扣留已寄的物品。

  网络诈骗案激增60% 诈骗手法日益复杂

  据Craigslist网站资料显示,他们不牵涉任何交易,也不提供“买方保护“(buyer protection)或”卖方证明“(seller certification),一切后果由用户负上。

  此外,据CAFC发言人普罗克斯(Paul Proulx)表示,网上交易诈骗一直在过去数年呈稳步上升趋势,近3年中更见激增。在CAFC每年接到近25万宗诈骗投诉中,涉及网络受骗案件大升约 60%,其中绝大部分是本来以为自己占到便宜的消费者,陷入“诈骗“陷阱,买入假货或次货,既无法退货也不能送人。更糟糕的是,冒牌货还可能危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普罗克斯指出,现今网上诈骗手法愈来愈复杂,仿真度愈来愈高,民众亟需提高警觉。他说,网上交易诈骗不同普通犯罪。有些网站通过第三方销售,有些甚至没有固定地址,调查起来十分困难。

  据卑诗烈治文皇家骑警发言人沃克(Tammy-Lyn Walker)表示,虽然许多网站建议客户最好是在本地与当事人面对面交易,但无论如何仍要加强警觉。一旦发现受骗要向所在地警方报案,也可直接致电免费电话1-888-495-8501,向CAFC报案。
 
加拿大反诈骗中心举报免费电话:1-888-495-8501
 
星岛日报: 骗徒的手法层出不穷,最近大温出现有骗徒甚至假借皇家骑警的名义,广发邮件,信纸上印备皇家骑警E组总部连温哥华地址,并且附上「证书」,说骑警协助把这些外币分发给幸运儿。如果收信人回信,对方就要求先付费用或者税款。之后,骗徒自然去如黄鹤。骑警指出,最近有人就被这方式骗去5,200元。
骑警指出,加拿大没有一个合法机构会这样派钱的。事实上,如果收信人细心看看该信件就不难发现漏洞,信中的英文文法错处多,错字又多,正当机构鲜有这样草率的。
 
星岛:加拿大慈善诈骗事件频发

骗徒看准加拿大人乐善好施之心,在2010年骗取数以万元计的款项,但专家认为一连串引起关注的慈善诈骗事件并不意味着动摇了国人的善心。

数个慈善团体负责人指出,安省先后两宗以患癌症作藉口的筹款诈骗事件使慈善事业蒙上污名。两人均承认诈骗罪名。除了使用人们同情心而歛财的诈骗事件之外,今年最少有6个机构涉嫌非法税务诈骗而被取消能够发出可退税的捐款收据慈善地位。

不过,慈善团体监管机构Imagine Canada负责执行事务的副总裁巴尔(Cathy Barr)指出加拿大人的本性喜欢帮助人,虽然今年的诈骗活动或多或少会影响人们慈善捐献的心情,但根据过往的经验,这种沖击不会严重。

23岁的姬莉露(Audrey Kirilow)伪称患癌,为了博取同情而捐赠,她不惜剃光头髮与眼眉,上月在安省米尔顿(Milton)法庭承认诈骗逾5,000元的罪名。她仍面对6项5,000元以下的诈骗控罪。

6机构涉非法税务诈骗

大约一周后,安省蒂明斯市发生类似事件。列德(Jessica Leeder)被控伪称需要金钱治疗癌症而骗取同事数以千元计;她承认控罪。

第三宗类似事亦进入法律程序。39岁的哥顿(Christopher Gordon)涉嫌虚报患末期脑癌、骗取关心他的朋友3,000元而面临刑事起诉。

加拿大防癌会(Canadian Cancer Society)承认利用患癌藉口诈骗事件有负面影响。该会在声明中说:「加拿大防癌会对这类诈骗事件继续发生感到伤心,因为它利用人们的善心与信任而达成私己目的,可能造成不愿捐献正当慈善团体的后果。」

巴尔则认为人所共知的慈善团体可能因而有意外收穫。她说:「这些问题实际上说明了捐款给註册慈善机构的价值与保障。註册慈善机构受监管,需呈报收入、开支、薪酬与活动。」

不过,并非所有註册慈善机构都是正当的。税务部的数据显示在2010最少有4家註册慈善团体和两间业余运动协会涉嫌违反联邦入息税法案而遭取消慈善地位。
 
明报

多名骗徒2010年假冒癌症患者,骗取捐款的案件,另有6个机构被取消慈善资格,但专家表示,加人乐善好施精神不受影响。

加拿大一些慈善组织的负责人表示,慈善事业今年遭人玷污,很大程度要归咎2宗广为报道的骗案。

此外,至少6个组织今年被控违法骗税,丧失慈善机构资格。但全国慈善组织监督机构加拿大形象(Imagine Canada)副总裁巴尔(Cathy Barr)表示,加人乐施好善精神不会改变。

上月在安省米尔顿(Milton)法庭,23岁伯灵顿(Burlington)女子柯洛维(Ashley Kirilow),承认诈骗5,000元以上的控罪。她此前剃去头发、眉毛,假冒癌症患者骗钱,现在还面临6项5,000元以上的诈骗控罪。

一周后,安省蒂明斯市(Timmins)法庭出现类似个案,女子利德(Jessica Leeder)在法庭承认,谎称要接受癌症治疗,在工作场所骗款数以千元计。

第3宗案件在审理,39岁男子戈登(Christopher Gordon)在多伦多面临刑事检控,他疑谎称自己患末期脑癌,朋友被他骗走3,000元。

加拿大税务局(CRA)的数据显示,慈善组织中也有害群之马。该机构取消至少4个慈善组织及两个业余体育协会的慈善机构资格,并指控它们违反联邦《入息税法》(Income Tax Act)。

相关文件也显示,税局认定慈善组织骗税的问题不小。该机构考虑缩紧条例,监督慈善组织签发退税收据,包括采用电子报税及追踪系统。
 
加拿大三角洲警方提醒公众,最近有骗徒假借加拿大税务局名义,电邮给受害人,要求对方提供个人资料,然后才可以给予退税。

警长布鲁克斯(Sharlene Brooks)表示,一个三角洲男子近日报案,指收到来自税务局的一封电子邮件,要求他填写表格后会寄出344.79元的退税税款,而表格须要提供个人及财务方面的资料。电邮上没有税务局的官方标志,信件内容也出现多个文法错误。

她补充说,税务局证实从未发出类似的电邮。
 
约翰-加普:麦道夫是华尔街的难题

用尽了各种办法也未能获得太多利润,即将过去的一年,对于华尔街来说是悲惨的一年。美国亿万金融诈骗案主角、被判150年的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长子马克·麦道夫(Mark Madoff),在父亲被判入狱两周年之时在纽约公寓里悬梁自尽。这个令世人震惊的悲剧,让华尔街蒙上了更沉闷的阴影。

马克自杀之前,麦道夫麾下投资公司的资产清算托管人埃尔文·皮卡德(Irving Picard),正掀起针对他所谓的和“旁氏骗局”脱不了干系的大银行、对冲基金和其他企业机构的起诉狂潮,试图以此为受害人们寻求400亿美元的赔偿。在所有被皮卡德指控的人中,不乏有麦道夫家族的成员,其中就包括马克。由于马克生前也曾卷入“旁氏骗局”一案,他的自杀令该案再掀波澜。关于马克的自杀原因,多数观点认为,由于一直处于公众的指责之中,加上个人可能面临的刑事诉讼,这些压力令其难以承受,最终选择了结束生命。

早在今年年初,马克的妻子斯蒂芬妮就改了自己和孩子的名字。显然,此举是为了摆脱可以预想到的牵连。皮卡德并没有把调查重点放在这母子几人身上。原因很简单,相比较而言,诸如汇丰、摩根大通和瑞银这样的大玩家,才是他的“猎物”。按照皮卡德的说法,上述几家大银行,都为麦道夫提供了帮助。
 
有卖当的就有上当的。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