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黑体]佛教的特质及陷阱[/FONT]
说到这个话题,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不过按照自己知道的,信马由缰,按照自己想到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佛教的特质吧,我这里所说的佛教特质,不是指泛泛的佛教徒,而是指认真读佛经,认真修行的佛教徒,那些只知道念佛拜偶像的泛泛的佛教徒,我觉没什么可说的。
佛教的特质,我觉得,应该就是所谓的禅那吧。
基督教不讲究禅,圣经里面也没有禅这个词汇。
禅那,本来的含义是 静静的思考 的意思。基督教里面也有 默想这个个词汇。看起来两者似乎是相通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佛教徒很难接受基督的福音。
佛教的逻辑起点就是 空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无所谓真的和假的。也就是说佛教徒大多不在乎真假的界限。佛教徒只要求你所说的是否能言之成理,也就是说,不管你说的是真还是假,只有有道理,佛教徒可能就接受,这就是佛教徒强调的理性性。
而基督教正好相反,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真和假的问题,即使一个问题里面有许多矛盾,只要他是真的,不论从理性的角度看,多么荒谬,基督徒也愿意接受。
现在的问题是,佛教徒并不关心真假的问题,而基督教却非常关注真假的问题,这样佛教和基督教讨论起来,根本是鸡同鸭将。
佛教徒为什么竟然敢于无视真假的问题,我觉得这就和禅的方法密切相关。
禅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静 ,是入静。这个入静其实是气功的通用方法。
问题就处在这个入静上面。
人在入静的时候,尤其是在身体和大脑入境的时候,人的思维其实是出于半休眠状态,整个人处在半睡半醒之间。
人处在半睡半醒之间的时候,大脑里面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因此,人在看问题的时候也是含糊不清的,会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
我记得小时候,早上起来,懒床,总是不想起来,趴在被窝里,看我家的门,门上贴了两幅年画,一幅画已经斑驳不清了,我看着那副年画,一会儿把年想象成一个老头,一会儿把年画想想成一只动物,有时候把年画想象成一个怪物。因为年画有许多斑驳的图案,所以可以为想想留下许多空间。
事实上,人在禅修时的状态和这差不多。人在禅修时,大脑其实出于半休息的状态,大脑呈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就像那副斑驳的年画,可以根据我们心中的想法,幻化出许多图案。
佛教在禅修是就是这样,人在禅修的时候,大脑中信息不完整,这样就为人的想想预留了许多的空间,人可以将根据自己的心里所想,穿凿出许多想想的东西。
有了这些东西,有了禅修所给的经验,佛教徒就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我们心灵的幻化,一切都是心灵所造,三界唯空,一心所造。
其实这个禅修的思维是一种病态的思维状态,这就向一个软件,在系统不完整的状态下,会产生许多奇怪的东西,比如说产生一些乱码,叫人很惊奇,但是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高深的境界。
还有些佛教徒,如果整日读佛经的话,他会在禅修的时候,佛经中的一些景象就会显现出来。这其实就好像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道理是一样的。禅修其实就相当于一种浅睡状态,人在浅睡的时候,就容易做梦。
其实,禅修更像是一种催眠状态,在催眠的状态下,一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一些想想,一些欲望,会显现出来。
佛教的禅修,其初衷是为了 降伏自己的内心,是为了控制自己。但是,事实上,真在禅修状态,人的自控能力反而降低,许多人其实是迷恋于禅修时所产生的各种奇怪的形象和由此伴随的自信心。
这是很要命的,一个人如果迷恋于禅修时产生的幻觉,对他的思维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佛教所谓的 出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红楼梦里面 妙玉 的例子。妙玉正当年轻,血气和欲望其实是很强的,所以妙玉在出偏的时候,口中有许多yin词lang语。
这的确是很要命的,所以,佛教徒特别强调要有师傅的指引,师傅其实就是一个过来人,遇到的情况也多,经验也丰富,知道如何修正禅修种遇到的问题。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既然禅修会遇到那么多麻烦,虽然有师傅在旁边,要好一些,但是禅修到底能给佛教徒带来什么益处呢?佛教本来主张解脱,本来是想脱离烦恼,但是因为禅修,却带来了许多无端的烦恼,这又有什么益处呢?
其实,佛教在禅修的时候是极力要避免这些幻想的干扰的,但是,这些幻想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些人很难控制自己被诱惑。尤其是某些身体特制的人,的确不适合禅修。
佛教徒在禅修的过程中,其实要不断的和这些幻想作斗争,这就造成佛教徒对福音也产生了很强的抵抗力。
其实佛教徒在读圣经的时候,或者在听福音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美妙的和圣洁的宗教体验,但是,他们心里往往认为这些是幻想,从心里面产生许多抵触心态。因此,向佛教徒传福音是很难的一件事。
禅修并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烦恼,尤其是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yin念,这其实是佛教徒十分关心的,因为佛家一个根本是要断除欲望。但是禅修并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欲望。
那么佛教徒为什么仍然要坚持禅修呢?神通,其实许多佛教徒心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得到神通,而且在禅修的时候,他们通过各种幻想,自以为可以产生某些神通。其实这些神通完全是虚幻。不能得到任何有效的证实。
问题是,既然这些所谓的神通并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正是,为什么佛教徒仍然坚持呢?其实,许多佛教徒,他们之所以仍然坚持,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有效地神通,是因为自己的修为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尽管如此,佛教徒的信心并不是坚不可破的,许多人不能摆脱幻象的困扰,或者因为禅修而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症状,这时候,会对佛教徒产生很大的打击,心情往往陷入极度的悲观中。
这是后,有些人可能会接受福音,其实福音就可以医治因禅修带来的病态症状。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不会选择福音。
佛教据说有8万4千法门,这个并不是确数,只是说佛教的法门有很多很多。佛教的法门很多很多,佛教的经典很多很多。佛教徒认为,如果自己这个法门没有出路,或许其他法门就有效了。所以,佛教徒就在不同法门之间不断试验,他们相信,总有适合自己的佛门,在不断探索中,一生就过去了。说真的,这让人很无奈。
但是,佛教徒中,有些比较有智慧的,其实是能发现这个问题,尤其是那些注重研究佛理的,更容易发现,佛教所谓8万4千法门,其实很可能各个都是死门,各个都走不通。
于是,有些在佛门中混迹多年的,不好听点说,就是一些老油条,其实转而向经营的角度转化。
其实现在的佛教,更像是一个公司,并不仅仅少林寺的ceo释永信是一个ceo,其实许多佛教徒都是类似于企业的ceo。
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多佛教的各种法门有丰富的经验,然后吸引人来买他们的产品,然后他们进行指导。从中收取供养。这中间有丰厚的利润。
如果新进来的顾客对这种产品有些不满,用起来有些不适反应,他们就会推荐另外的一些其他法门,反正佛教的法门多得是。这就像有些推销增白化妆品的,如果这种产品无效,他们就推销另外的化妆品。
这样,顾客在不断试用化妆品的过程中,多少年就过去了,顾客也就成了资深顾客,也就成了资深佛教徒。
这些资深佛教徒,有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们又转化为新一批的ceo,继续经营佛教的产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5210990100o4vp.html
说到这个话题,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只不过按照自己知道的,信马由缰,按照自己想到的,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先说说佛教的特质吧,我这里所说的佛教特质,不是指泛泛的佛教徒,而是指认真读佛经,认真修行的佛教徒,那些只知道念佛拜偶像的泛泛的佛教徒,我觉没什么可说的。
佛教的特质,我觉得,应该就是所谓的禅那吧。
基督教不讲究禅,圣经里面也没有禅这个词汇。
禅那,本来的含义是 静静的思考 的意思。基督教里面也有 默想这个个词汇。看起来两者似乎是相通的。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这个差别造成了,佛教徒很难接受基督的福音。
佛教的逻辑起点就是 空 ,也就是说一切都是空的。既然一切都是空的,也就无所谓真的和假的。也就是说佛教徒大多不在乎真假的界限。佛教徒只要求你所说的是否能言之成理,也就是说,不管你说的是真还是假,只有有道理,佛教徒可能就接受,这就是佛教徒强调的理性性。
而基督教正好相反,基督教首先强调的是真和假的问题,即使一个问题里面有许多矛盾,只要他是真的,不论从理性的角度看,多么荒谬,基督徒也愿意接受。
现在的问题是,佛教徒并不关心真假的问题,而基督教却非常关注真假的问题,这样佛教和基督教讨论起来,根本是鸡同鸭将。
佛教徒为什么竟然敢于无视真假的问题,我觉得这就和禅的方法密切相关。
禅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 静 ,是入静。这个入静其实是气功的通用方法。
问题就处在这个入静上面。
人在入静的时候,尤其是在身体和大脑入境的时候,人的思维其实是出于半休眠状态,整个人处在半睡半醒之间。
人处在半睡半醒之间的时候,大脑里面呈现的信息往往是残缺的和不完整的,是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因此,人在看问题的时候也是含糊不清的,会产生很多奇怪的想法。
我记得小时候,早上起来,懒床,总是不想起来,趴在被窝里,看我家的门,门上贴了两幅年画,一幅画已经斑驳不清了,我看着那副年画,一会儿把年想象成一个老头,一会儿把年画想想成一只动物,有时候把年画想象成一个怪物。因为年画有许多斑驳的图案,所以可以为想想留下许多空间。
事实上,人在禅修时的状态和这差不多。人在禅修时,大脑其实出于半休息的状态,大脑呈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就像那副斑驳的年画,可以根据我们心中的想法,幻化出许多图案。
佛教在禅修是就是这样,人在禅修的时候,大脑中信息不完整,这样就为人的想想预留了许多的空间,人可以将根据自己的心里所想,穿凿出许多想想的东西。
有了这些东西,有了禅修所给的经验,佛教徒就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我们心灵的幻化,一切都是心灵所造,三界唯空,一心所造。
其实这个禅修的思维是一种病态的思维状态,这就向一个软件,在系统不完整的状态下,会产生许多奇怪的东西,比如说产生一些乱码,叫人很惊奇,但是有些佛教徒认为自己进入到了另外一个高深的境界。
还有些佛教徒,如果整日读佛经的话,他会在禅修的时候,佛经中的一些景象就会显现出来。这其实就好像做梦,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道理是一样的。禅修其实就相当于一种浅睡状态,人在浅睡的时候,就容易做梦。
其实,禅修更像是一种催眠状态,在催眠的状态下,一些留在记忆深处的东西,一些想想,一些欲望,会显现出来。
佛教的禅修,其初衷是为了 降伏自己的内心,是为了控制自己。但是,事实上,真在禅修状态,人的自控能力反而降低,许多人其实是迷恋于禅修时所产生的各种奇怪的形象和由此伴随的自信心。
这是很要命的,一个人如果迷恋于禅修时产生的幻觉,对他的思维会产生许多有害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佛教所谓的 出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红楼梦里面 妙玉 的例子。妙玉正当年轻,血气和欲望其实是很强的,所以妙玉在出偏的时候,口中有许多yin词lang语。
这的确是很要命的,所以,佛教徒特别强调要有师傅的指引,师傅其实就是一个过来人,遇到的情况也多,经验也丰富,知道如何修正禅修种遇到的问题。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下,既然禅修会遇到那么多麻烦,虽然有师傅在旁边,要好一些,但是禅修到底能给佛教徒带来什么益处呢?佛教本来主张解脱,本来是想脱离烦恼,但是因为禅修,却带来了许多无端的烦恼,这又有什么益处呢?
其实,佛教在禅修的时候是极力要避免这些幻想的干扰的,但是,这些幻想有很大的吸引力,有些人很难控制自己被诱惑。尤其是某些身体特制的人,的确不适合禅修。
佛教徒在禅修的过程中,其实要不断的和这些幻想作斗争,这就造成佛教徒对福音也产生了很强的抵抗力。
其实佛教徒在读圣经的时候,或者在听福音的时候,也会产生许多美妙的和圣洁的宗教体验,但是,他们心里往往认为这些是幻想,从心里面产生许多抵触心态。因此,向佛教徒传福音是很难的一件事。
禅修并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烦恼,尤其是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yin念,这其实是佛教徒十分关心的,因为佛家一个根本是要断除欲望。但是禅修并不能帮助佛教徒断除欲望。
那么佛教徒为什么仍然要坚持禅修呢?神通,其实许多佛教徒心中一个目的是希望得到神通,而且在禅修的时候,他们通过各种幻想,自以为可以产生某些神通。其实这些神通完全是虚幻。不能得到任何有效的证实。
问题是,既然这些所谓的神通并不能在现实中得到正是,为什么佛教徒仍然坚持呢?其实,许多佛教徒,他们之所以仍然坚持,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有效地神通,是因为自己的修为不够,还需要继续努力。
尽管如此,佛教徒的信心并不是坚不可破的,许多人不能摆脱幻象的困扰,或者因为禅修而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症状,这时候,会对佛教徒产生很大的打击,心情往往陷入极度的悲观中。
这是后,有些人可能会接受福音,其实福音就可以医治因禅修带来的病态症状。但是大多数人仍然不会选择福音。
佛教据说有8万4千法门,这个并不是确数,只是说佛教的法门有很多很多。佛教的法门很多很多,佛教的经典很多很多。佛教徒认为,如果自己这个法门没有出路,或许其他法门就有效了。所以,佛教徒就在不同法门之间不断试验,他们相信,总有适合自己的佛门,在不断探索中,一生就过去了。说真的,这让人很无奈。
但是,佛教徒中,有些比较有智慧的,其实是能发现这个问题,尤其是那些注重研究佛理的,更容易发现,佛教所谓8万4千法门,其实很可能各个都是死门,各个都走不通。
于是,有些在佛门中混迹多年的,不好听点说,就是一些老油条,其实转而向经营的角度转化。
其实现在的佛教,更像是一个公司,并不仅仅少林寺的ceo释永信是一个ceo,其实许多佛教徒都是类似于企业的ceo。
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他们多佛教的各种法门有丰富的经验,然后吸引人来买他们的产品,然后他们进行指导。从中收取供养。这中间有丰厚的利润。
如果新进来的顾客对这种产品有些不满,用起来有些不适反应,他们就会推荐另外的一些其他法门,反正佛教的法门多得是。这就像有些推销增白化妆品的,如果这种产品无效,他们就推销另外的化妆品。
这样,顾客在不断试用化妆品的过程中,多少年就过去了,顾客也就成了资深顾客,也就成了资深佛教徒。
这些资深佛教徒,有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们又转化为新一批的ceo,继续经营佛教的产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5210990100o4v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