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条精明的“走狗”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Waver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Waver

新手上路
注册
2002-12-15
消息
330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站在不列颠岛上,他急急地注视着波斯湾的战况,暗暗回眸全世界的反战声音和国内的政治气温变化。帮他开辟通向权力巅峰的战将递交了辞职报告,给他投支持票的选民将他视为“不可信的人”,与他常共进午餐的欧洲首脑们说他“不是我们的人”。在仔细算计后,他决定与那个狂放不羁的牛仔适当拉开距离,声称伊拉克的战后重建要让联合国扮演角色,要与法国等“老欧洲”密切合作。美英间的微妙裂隙因此成为最新的关注焦点。

  这个人是被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称作“美国外长”、被美国政论家说成“民主党领袖最佳候选人”、英国人和华人戏称为“美国走狗”的英国首相布莱尔。英国《每日镜报》曾在头版报道中,将照片中布什怀中狗的头裁下,换上布莱尔的头像。不过,这不是一条“蠢狗”,而是一条审时度势的“狗精”。


应付莫测 巧埋伏笔


  自去年布什总统决意向伊拉克开战后,无论从外交辞令还是从开战理由上,布莱尔都是亦步亦趋,俨然一副“走狗”模样。不过,这只是表象。布莱尔谋求的更大利益是在国际舞台上增加英国的分量。

  在经济和武力上,英国都不是重量级大国。在新技术产业领域,英国可谓毫无作为,但它仍保持着世界经济第五强的地位。其原因在于,英国在外交上常常超水平发挥,能够见缝插针,巧取利益。

  英国是通过英美兄弟圈、英欧伙伴圈和英联邦国家圈“三环外交”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美国需要帮手的时候,英国总是在所不辞,在承受国际骂名的同时,总能从美国大哥那儿得到经济上的补偿。欧美间的冲突越激烈,作为“大西洋两岸桥梁”的英国,其影响力也就越大。阿富汗战争结束后,英国从美国获得大笔军火订单。伊拉克战争结束后,英国会得到更多的好处。这是布莱尔甘愿当狗的主要动力。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外交手段更加老辣。在美国率直地用“老欧洲”威胁法国、德国之时,英国纠集其它几个欧洲国家发表主战声明,企图分化反战阵营,并以欧洲价值观来对那些可能“降服”的国家给足面子。当法、德、俄、中无意改变反战立场时,布莱尔虽向往成为“丘吉尔第二”,但也担心出现“越战第二”,故摆出设法说服美国向联合国提交“第二个决议案”的姿态。若速战速决,那就证明布莱尔主战决策超人;若久战不决,英国也不是头号被谴责的对象。世人皆知:美国是战争的始作俑者。


提早行动 预留退路


  开战十多天来,美英联军并没有迅速攻克巴格达。在美英初步作战计划失败、国民对战争的支持率下降、国际反战压力日趋强大的现阶段,布莱尔政府已开始提前行动,预留退路了。在提出联合国要在人道救援活动中扮演角色之后,英国又向法国抛出橄榄枝,希望这个反战联盟的盟主在战后发挥重要作用。3月31日,英国驻法大使霍姆斯在接受法国报纸采访时说,欧洲既不应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也不应是美国的附庸,欧洲必须“政治上强大,军事上可信,而且比今天更加团结”。

  在努力与欧盟国家“把以往的不愉快抛掷一边”的同时,英国开始与中国等展开“润滑外交”,明确提出联合国应在伊拉克战后安排中发挥核心作用。与布什政府“美国主导战后安排、联合国只起辅助作用”的政策相比,布莱尔政府显然另有所思。这可能让美国不快,但也不会损害英国的利益,毕竟布莱尔在美国最艰难的时候两肋插刀。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英国与美国拉开距离、主动维护联合国权威,符合它们共同的利益。英国56%的出口产品销往欧洲大陆,加入欧元区更是布莱尔最大的政治理想。无论是法国、德国还是俄罗斯,都不愿放弃战后分羹的机会,都不想让最能发挥自身影响力的联合国“残废”。基于此种考虑,英国已着手探索“重新粘合碎片”的突破之旅。

  英国的主动出击已得到法国的呼应。法国不仅希望与英国修好,而且呼吁与美国“恢复密切和信任的友好关系”。

  至于布莱尔本人,他的政治生命目前还没有危险,英国公民向来有一致对外的传统。战争结束后,就很难说他会不会下台了。工党内部已有“他必须在年底搬出唐宁街10号”的说法。不过,在反对党领袖不力、工党内部没有强有力挑战者的现况下,布莱尔恐怕还感觉不到威胁。他现在提出联合国体制,就是设法延长政治生命、求得反战议员谅解的手段之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