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2-10-28
- 消息
- 6,116
- 荣誉分数
- 86
- 声望点数
- 0
天地绝路
苏武被囚的第二年(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中国大军分三路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兵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深入天山(今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攻击右贤王,杀死和俘虏匈奴一万多人,回军途中,遭匈奴军包围,乏食数日,汉军战死十之六七,幸亏副军政官(假司马)赵充国率敢死队猛攻,匈奴军阵动摇,于是汉军团一鼓作气突围返回。赵充国身负二十多处战伤,令武帝唏嘘不已。
一路是因?将军公孙敖出西河地区,同强弩都尉路博德会师于琢邪山(今蒙古巴额温都尔西南),策应李广利军,也什么也没有得到。
另一路大将李陵的遭遇最为惨烈。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深入沙漠北行千余里,行军三十余日,挺进到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单于又召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围攻李陵。
李陵边战边向南退,但最强悍的步兵也摆不脱骑兵的追击。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展开,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李陵且战且走,数日之后,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准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又杀匈奴三千余人。再走四五日,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兵团顺风纵火,李陵亦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再南行,到达山丘区域,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又杀匈奴三四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单于以元首之尊,亲自指挥十六倍于敌人的精兵,追击十余日,不能取胜,简直愤怒得发狂。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
匈奴作战不利,欲撤退。恰李陵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等情况告匈奴单于,单于发现李陵是一支孤军,更紧追不舍,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遮断退路,时李陵军在山谷中南行,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击,箭如雨下,呼喊投降,汉军损失惨重。李陵继续战斗,未至汗山(在浚稽山南,居延以北百余里),50万(一说1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全体徒步前进,士卒斩车辐持手中,军吏持短刀。进入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后退入一狭谷,匈奴兵团堵住谷口,断其退路,并推山上巨石滚下,汉军伤亡极大。入夜,李陵徘徊阵垒之间,叹息说:“再给我们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持到边界。”然而,他没有箭。夜半,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破裂,不能发声。李陵命向四面八方冲出,一以分散敌人注意,一以希望有人能逃回中国向政府报信。他与另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亲军十余人,越岭南走。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除短兵器外,没有他物,不能阻挡敌人缩小包围圈。终于,韩延年战死,李陵弹尽粮绝,投降匈奴。自此李陵部全军覆没,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人。
关于此次战况,《汉书》有如下记载:“陵提步卒不足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就在双方杀得不可分解之时,汉军本部却不发一兵一卒接应,使得匈奴王“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五千余员将士,再怎么样冲锋陷阵,再怎么样骁勇善战,也终难抵敌匈奴举国之兵的围歼。在得不到后续部队的援助的情况下,他们“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这一战,败得惨烈,败得无奈。
匈奴俘获李陵后,并没有对他下杀手,因为李陵是原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从前的右北平郡太守,既令匈奴闻之色变,又令这些生性好战份子异常崇拜。李广遭卫青责罪自刎,匈奴人额手相庆的同时,又为失去雁门关这一对手而深感惋惜。李陵将门虎子,能令匈奴王引一国之力与他五千士卒抵敌,其骁勇之处实在过于其祖。单于于是尊宠李陵,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的女儿嫁给李陵做妻子,还分封他为匈奴右校王。
身处漠北,心系故国的李陵,得知“老母临年被戮,妻子并为鲸鲵”的恶耗,家破人亡的悲愁一刹缘上心头,恍惚跌坐秋风,木然无语。
正如司马迁所言,李陵绝非弃汉叛国以求半生富贵之徒,背负汉奸的罪名遭受世人唾骂,这滋味并不好受。他不像卫律之流,卖祖求荣。他是汉人血统,妻儿老小也在西汉,他的祖先们也都长眠南国,西汉终究是令他难以割舍的一片故土。虽然,那里的人们曾给他李家带来过不少厄难,虽然那里的最高统治者有负于李家先祖有负于他李陵。
要说背叛汉朝,他该是最有理由的一个,因为汉朝实在是亏欠他们李家了。他的祖父,以绰号飞将军名冠三军而令匈奴人望而披靡的李广,曾南征北战,为刘氏稳据天下极尽汗马之功。就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每到论功行赏之时,不是靠边儿站,就是往后倒。也许几个空头衔对李家来说并不重要,不赏也就罢了。不曾想到,李广却还不免屡遭罢黜和冷落。随大将卫青出击漠北那一年,因为迷失道路,卫青要拿他祖父问罪,祖父忍不下这口气,一回到驻地便横刀自刎了。无知的世人,还说是李将军畏罪自杀了。
这一切,都让作为身落异邦的后人李陵不想则罢,一想到便痛心疾首。身为汉将,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也晓得忠义之理。但是身负家仇国恨,他所有的怨恨都冲着汉的最高统治者而生发。
当初降蛮,确实也是情非得已。他李陵虽然生就一腔热血,时刻不忘报效国家,但当时的情形并不是当年祖父落入雁门关外一伙散寇手里那样可以跃身脱逃的。他孤身一人怎抵当得过匈奴穷一国之兵力。落入贼手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以身殉职,用他自己的话说,“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劲以见志。”可那也只是一时的气慨,于己于国都无甚益处。他意欲效法古人,来一回曹柯之盟,伺机一挥而起。这样,对国家对世人也好有个交代。可偏偏又是天不遂人愿,生性好疑忌的武帝一声令下将他李家老幼满门抄斩,弄得他是有国无家报国无门,纵使他李陵再怎么个忠贞,只怕也只能漂游漠北为家仇国恨纠缠此生了。
李陵降蛮受封后,在异邦取妻生子,时隔良久,却始终对往事耿耿在怀,这在他写给于他之前出使匈奴遭羁压十九个年头之后返汉的朋友苏武的书信中可略窥一二,“……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李陵写这信已时隔多年,但他的心绪在往事的风浪里头颠摇不息。他从前顾念的是国家和亲人,而今顾念的,除了个人仇恨,依然还是国家。他怨恨武帝和朝廷,这同时也深深顾念着祖国。苏武被羁压的时候,他始终不敢像卫律那样厚颜无耻地去逼降。在苏武委婉地拒绝他的劝降说辞之时,他又仰天喟叹自己背汉降虏的罪过,而深为苏武的忠义所折服。因为他深爱着他的国家,他在受世人唾骂的同时内心也是凄苦不堪的。当边境传来汉境官民皆着麻衣,传言武帝驾崩时,立即赶赴北海冰川告知同僚友人苏武,二人相继南乡号哭,晨昏如是。这,是悲痛掺杂哀怨交织的眷顾之情。
同样的,厚待苏武,也是他支付友情不泯故国之情的表现。苏武在漠北放牧公羊十九个年头,公羊一直没有为他生下一只半只小羊,他却始终高傲得像只公鸡,念念不忘回到汉朝的栅栏里去。朋友李陵的到来没有让他过多开怀,但李陵的确为他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送牲畜、送衣物、送酒器、送口粮,他做了作为一个老朋友所应做的一切,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既非虚情亦非假义。他这么做,无非只想指望在这个世上,至少还会有一个人能够体察他的内心隐衷,能够不以异样的眼光去瞧他李陵。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事实上苏武的确也被感动过的。苏回汉之后,曾不止一次给李陵写信,言辞恳切地规劝他弃蛮归汉,示意他只要回心转意,朝廷是会既往不咎的。李陵看到这些书信,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他并没有什么过错让汉朝廷追究,苏武竟也不了解他。失意至极,他回信说,子卿不要再说什么了。我在西汉已无牵挂,对我来说,做忠臣和叛徒意义已经不大。你看你,持节卧冰,忍饥受冻十九年,如今终于回国了,受到什么待遇呢?赏赐不过二十万,厚封不过典属国,妻离子散,孤身一人风烛残年的,你的处境和我一个异邦游子有什么分别?
李陵默默地将苏武的信放进袍子里头,坐在秋风里。他知道,在这个世上,再也不可能有人了解他了,他永远只是个汉奸,抛家弃国的汉奸,贪图荣耀的汉奸。那个他曾器重不过的子卿兄,同样在拿错眼看他。他默然站起,看着远天的夕晖。在这个北漠荒疆里,他将从此掐灭那源自南面的暇想,他告诉苏武说,子卿,你我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终究是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在他心里,他是在和一个故人最后决别,和一个故国彻底决别,他收回了他的友谊,收回了他的眷顾,虽然朋友和祖国,曾给他过多的希望,给他过多的失望,曾给他过多的欢乐,也给他过多的苦痛。再没有什么牵挂了,可一切一切的身世,一切一切的仇恨,又都加在他瘦弱的身上,独坐风中,守着风沙哀号的荒漠,从此是一个孤魂野鬼。
苏武被囚的第二年(天汉二年,前99年)五月,中国大军分三路向匈奴汗国进攻,一路是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兵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深入天山(今天山东段哈尔里克山)攻击右贤王,杀死和俘虏匈奴一万多人,回军途中,遭匈奴军包围,乏食数日,汉军战死十之六七,幸亏副军政官(假司马)赵充国率敢死队猛攻,匈奴军阵动摇,于是汉军团一鼓作气突围返回。赵充国身负二十多处战伤,令武帝唏嘘不已。
一路是因?将军公孙敖出西河地区,同强弩都尉路博德会师于琢邪山(今蒙古巴额温都尔西南),策应李广利军,也什么也没有得到。
另一路大将李陵的遭遇最为惨烈。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深入沙漠北行千余里,行军三十余日,挺进到浚稽山(约今蒙古图音河南),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单于又召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围攻李陵。
李陵边战边向南退,但最强悍的步兵也摆不脱骑兵的追击。匈奴兵团分为两翼,左右展开,把李陵兵团夹在当中。李陵且战且走,数日之后,退到一个不知名的山谷,令士兵受伤三次以上的才准坐车,受伤两次以上的改为驾车,受伤一次的继续战斗,又杀匈奴三千余人。再走四五日,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兵团顺风纵火,李陵亦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再南行,到达山丘区域,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兵团在树林中设下埋伏,又杀匈奴三四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单于以元首之尊,亲自指挥十六倍于敌人的精兵,追击十余日,不能取胜,简直愤怒得发狂。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
匈奴作战不利,欲撤退。恰李陵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等情况告匈奴单于,单于发现李陵是一支孤军,更紧追不舍,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两翼越过李陵,在李陵前方合围,遮断退路,时李陵军在山谷中南行,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击,箭如雨下,呼喊投降,汉军损失惨重。李陵继续战斗,未至汗山(在浚稽山南,居延以北百余里),50万(一说1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全体徒步前进,士卒斩车辐持手中,军吏持短刀。进入汗山(蒙古谱颜博格多山)后退入一狭谷,匈奴兵团堵住谷口,断其退路,并推山上巨石滚下,汉军伤亡极大。入夜,李陵徘徊阵垒之间,叹息说:“再给我们每人十枝箭,就能支持到边界。”然而,他没有箭。夜半,李陵下令击鼓突围,鼓已破裂,不能发声。李陵命向四面八方冲出,一以分散敌人注意,一以希望有人能逃回中国向政府报信。他与另一位将军韩延年上马,率亲军十余人,越岭南走。匈奴兵团潮水般追击,李陵身上除短兵器外,没有他物,不能阻挡敌人缩小包围圈。终于,韩延年战死,李陵弹尽粮绝,投降匈奴。自此李陵部全军覆没,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人。
关于此次战况,《汉书》有如下记载:“陵提步卒不足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就在双方杀得不可分解之时,汉军本部却不发一兵一卒接应,使得匈奴王“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五千余员将士,再怎么样冲锋陷阵,再怎么样骁勇善战,也终难抵敌匈奴举国之兵的围歼。在得不到后续部队的援助的情况下,他们“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这一战,败得惨烈,败得无奈。
匈奴俘获李陵后,并没有对他下杀手,因为李陵是原飞将军李广的孙子,从前的右北平郡太守,既令匈奴闻之色变,又令这些生性好战份子异常崇拜。李广遭卫青责罪自刎,匈奴人额手相庆的同时,又为失去雁门关这一对手而深感惋惜。李陵将门虎子,能令匈奴王引一国之力与他五千士卒抵敌,其骁勇之处实在过于其祖。单于于是尊宠李陵,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把他的女儿嫁给李陵做妻子,还分封他为匈奴右校王。
身处漠北,心系故国的李陵,得知“老母临年被戮,妻子并为鲸鲵”的恶耗,家破人亡的悲愁一刹缘上心头,恍惚跌坐秋风,木然无语。
正如司马迁所言,李陵绝非弃汉叛国以求半生富贵之徒,背负汉奸的罪名遭受世人唾骂,这滋味并不好受。他不像卫律之流,卖祖求荣。他是汉人血统,妻儿老小也在西汉,他的祖先们也都长眠南国,西汉终究是令他难以割舍的一片故土。虽然,那里的人们曾给他李家带来过不少厄难,虽然那里的最高统治者有负于李家先祖有负于他李陵。
要说背叛汉朝,他该是最有理由的一个,因为汉朝实在是亏欠他们李家了。他的祖父,以绰号飞将军名冠三军而令匈奴人望而披靡的李广,曾南征北战,为刘氏稳据天下极尽汗马之功。就这么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每到论功行赏之时,不是靠边儿站,就是往后倒。也许几个空头衔对李家来说并不重要,不赏也就罢了。不曾想到,李广却还不免屡遭罢黜和冷落。随大将卫青出击漠北那一年,因为迷失道路,卫青要拿他祖父问罪,祖父忍不下这口气,一回到驻地便横刀自刎了。无知的世人,还说是李将军畏罪自杀了。
这一切,都让作为身落异邦的后人李陵不想则罢,一想到便痛心疾首。身为汉将,他明白自己的责任,也晓得忠义之理。但是身负家仇国恨,他所有的怨恨都冲着汉的最高统治者而生发。
当初降蛮,确实也是情非得已。他李陵虽然生就一腔热血,时刻不忘报效国家,但当时的情形并不是当年祖父落入雁门关外一伙散寇手里那样可以跃身脱逃的。他孤身一人怎抵当得过匈奴穷一国之兵力。落入贼手的时候,他也曾想过以身殉职,用他自己的话说,“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劲以见志。”可那也只是一时的气慨,于己于国都无甚益处。他意欲效法古人,来一回曹柯之盟,伺机一挥而起。这样,对国家对世人也好有个交代。可偏偏又是天不遂人愿,生性好疑忌的武帝一声令下将他李家老幼满门抄斩,弄得他是有国无家报国无门,纵使他李陵再怎么个忠贞,只怕也只能漂游漠北为家仇国恨纠缠此生了。
李陵降蛮受封后,在异邦取妻生子,时隔良久,却始终对往事耿耿在怀,这在他写给于他之前出使匈奴遭羁压十九个年头之后返汉的朋友苏武的书信中可略窥一二,“……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李陵写这信已时隔多年,但他的心绪在往事的风浪里头颠摇不息。他从前顾念的是国家和亲人,而今顾念的,除了个人仇恨,依然还是国家。他怨恨武帝和朝廷,这同时也深深顾念着祖国。苏武被羁压的时候,他始终不敢像卫律那样厚颜无耻地去逼降。在苏武委婉地拒绝他的劝降说辞之时,他又仰天喟叹自己背汉降虏的罪过,而深为苏武的忠义所折服。因为他深爱着他的国家,他在受世人唾骂的同时内心也是凄苦不堪的。当边境传来汉境官民皆着麻衣,传言武帝驾崩时,立即赶赴北海冰川告知同僚友人苏武,二人相继南乡号哭,晨昏如是。这,是悲痛掺杂哀怨交织的眷顾之情。
同样的,厚待苏武,也是他支付友情不泯故国之情的表现。苏武在漠北放牧公羊十九个年头,公羊一直没有为他生下一只半只小羊,他却始终高傲得像只公鸡,念念不忘回到汉朝的栅栏里去。朋友李陵的到来没有让他过多开怀,但李陵的确为他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送牲畜、送衣物、送酒器、送口粮,他做了作为一个老朋友所应做的一切,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既非虚情亦非假义。他这么做,无非只想指望在这个世上,至少还会有一个人能够体察他的内心隐衷,能够不以异样的眼光去瞧他李陵。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事实上苏武的确也被感动过的。苏回汉之后,曾不止一次给李陵写信,言辞恳切地规劝他弃蛮归汉,示意他只要回心转意,朝廷是会既往不咎的。李陵看到这些书信,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他并没有什么过错让汉朝廷追究,苏武竟也不了解他。失意至极,他回信说,子卿不要再说什么了。我在西汉已无牵挂,对我来说,做忠臣和叛徒意义已经不大。你看你,持节卧冰,忍饥受冻十九年,如今终于回国了,受到什么待遇呢?赏赐不过二十万,厚封不过典属国,妻离子散,孤身一人风烛残年的,你的处境和我一个异邦游子有什么分别?
李陵默默地将苏武的信放进袍子里头,坐在秋风里。他知道,在这个世上,再也不可能有人了解他了,他永远只是个汉奸,抛家弃国的汉奸,贪图荣耀的汉奸。那个他曾器重不过的子卿兄,同样在拿错眼看他。他默然站起,看着远天的夕晖。在这个北漠荒疆里,他将从此掐灭那源自南面的暇想,他告诉苏武说,子卿,你我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终究是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
在他心里,他是在和一个故人最后决别,和一个故国彻底决别,他收回了他的友谊,收回了他的眷顾,虽然朋友和祖国,曾给他过多的希望,给他过多的失望,曾给他过多的欢乐,也给他过多的苦痛。再没有什么牵挂了,可一切一切的身世,一切一切的仇恨,又都加在他瘦弱的身上,独坐风中,守着风沙哀号的荒漠,从此是一个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