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4-07-25
- 消息
- 33,823
- 荣誉分数
- 375
- 声望点数
- 243
多元文化已寿终正寝,欧洲180度大转弯
作者: BBC中文网 , 15:42:28 02/07/2011: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ww.hua-yue.net/
狄夏荷
英国首相卡梅伦遥在前不久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宣布,英国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已寿终正寝。
曾几何时,倡导共建“彩虹国度”的欧洲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义无反顾的,以“近乎自杀”的方式,为本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敲上了最后一颗棺钉。这一历史“巨变”肇始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10月17日对基民盟青年党的讲话。无独有偶,英国首相卡梅伦遥相呼应,在前不久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宣布,英国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已寿终正寝,转而强调建设以英国公民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与时俱进的改革政策,本无可厚非。这也不是笔者准备讨论的议题。我所关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失败论”对世界其它地区即将产生的影响。
2009年12月29日,BBC中文网就《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发表了作者马丁&#·杰克斯的访谈录。杰克斯先生认为欧亚大陆并存两种国家,一是如欧洲的主权国家(Nation State),另一种是东方式的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中国属于后者。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度,并非一族一国,而似魔方,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演进,不同色块进行复杂的组合、排列与分布,但都未脱离大东亚的地缘政治基本框架。在中央集权加强时,色块的分布,看似规律;反之,则纷繁杂芜。这一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并非总是和风细雨,恰恰相反,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谨小慎微的维护着这一自在的局面。但“三&#·一四事件”与“七&#·五事件震裂了北京期望的和谐,边疆部分地区瞬间由统治滑落到控制。不论是分离主义论者,还是中央集权论者,都纷纷就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辩论。
分离主义论者认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少数民族”在本地就是“多数”,外来移民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信仰与规矩,要么就滚蛋,不成就分家;“一地一族”、“民族独立”才有太平。
中央集权论者中较为激进的思潮认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惯坏了“少数民族”。应该趁此加强公民意识与国家理念教育,取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区域民族自治”。这一论点,被分离主义者视为彻底的“汉化”。 相交欧洲的多元文化主义,中国有着自在的传统。但理论与形式上,却深深背负着西方的烙印。无论“人种学”、“民族学”、“价值观”……眼下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变色,将使中国理论战线的对立双方,产生多种解读。分离主义论者将援引欧洲的例证,顺水推舟的再次强调“不可融合”性与“独立性”。而中央集权论者,将如“9.11”之后翻版“反恐论”一般,进一步强调全方位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意识,并以英德为榜样。
此外,中国也不得不审慎考虑“十二&#·五”计划中,侨民本土化是否真能博得“欧洲主人”的欢心?如何成为中国外交战略资源?中国的智囊与决策者定会为此感到困惑,因为德国也没想好“谁是德国人”,“什么是德国文化”?而英国难不成,真要做“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
其实,耐心是一种必要的政治美德。我很难说,在“多元文化”议题上,是应以西方的“盒子”方式,还是中国的“包袱”方式来解决?也许因地制宜才是根本。
“同治回乱”给中国西部及中亚带来影响,可谓创痛巨深。千万的生灵,换来了族群、信众间起码的尊重。“猪肉”讳称“大肉”,进而成为根深蒂固的民间俗语与禁忌,已充分的说明了问题。西安大清真寺内匾额“品尊至圣不帝不王悦服帝王者万国”,也为大东亚神权与世俗的关系,做了最好的注解。
作者: BBC中文网 , 15:42:28 02/07/2011:
- 论剑谈棋 豪杰尽聚 - 华岳论坛 - http://www.hua-yue.net/
狄夏荷
英国首相卡梅伦遥在前不久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宣布,英国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已寿终正寝。
曾几何时,倡导共建“彩虹国度”的欧洲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义无反顾的,以“近乎自杀”的方式,为本国的“多元文化主义”敲上了最后一颗棺钉。这一历史“巨变”肇始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10月17日对基民盟青年党的讲话。无独有偶,英国首相卡梅伦遥相呼应,在前不久的慕尼黑国际安全会议上宣布,英国的“国家多元文化主义”已寿终正寝,转而强调建设以英国公民社会价值观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与时俱进的改革政策,本无可厚非。这也不是笔者准备讨论的议题。我所关注的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失败论”对世界其它地区即将产生的影响。
2009年12月29日,BBC中文网就《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发表了作者马丁&#·杰克斯的访谈录。杰克斯先生认为欧亚大陆并存两种国家,一是如欧洲的主权国家(Nation State),另一种是东方式的文明国家(Civilization State),中国属于后者。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度,并非一族一国,而似魔方,是一个多元文化复合体。随着社会的演进,不同色块进行复杂的组合、排列与分布,但都未脱离大东亚的地缘政治基本框架。在中央集权加强时,色块的分布,看似规律;反之,则纷繁杂芜。这一螺旋上升的历史进程,并非总是和风细雨,恰恰相反,总是伴随着腥风血雨。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这一政治遗产,谨小慎微的维护着这一自在的局面。但“三&#·一四事件”与“七&#·五事件震裂了北京期望的和谐,边疆部分地区瞬间由统治滑落到控制。不论是分离主义论者,还是中央集权论者,都纷纷就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辩论。
分离主义论者认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少数民族”在本地就是“多数”,外来移民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信仰与规矩,要么就滚蛋,不成就分家;“一地一族”、“民族独立”才有太平。
中央集权论者中较为激进的思潮认为,“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惯坏了“少数民族”。应该趁此加强公民意识与国家理念教育,取消“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与“区域民族自治”。这一论点,被分离主义者视为彻底的“汉化”。 相交欧洲的多元文化主义,中国有着自在的传统。但理论与形式上,却深深背负着西方的烙印。无论“人种学”、“民族学”、“价值观”……眼下欧洲“多元文化主义”的变色,将使中国理论战线的对立双方,产生多种解读。分离主义论者将援引欧洲的例证,顺水推舟的再次强调“不可融合”性与“独立性”。而中央集权论者,将如“9.11”之后翻版“反恐论”一般,进一步强调全方位的国家认同与公民意识,并以英德为榜样。
此外,中国也不得不审慎考虑“十二&#·五”计划中,侨民本土化是否真能博得“欧洲主人”的欢心?如何成为中国外交战略资源?中国的智囊与决策者定会为此感到困惑,因为德国也没想好“谁是德国人”,“什么是德国文化”?而英国难不成,真要做“小不列颠”(Little Britain)?
其实,耐心是一种必要的政治美德。我很难说,在“多元文化”议题上,是应以西方的“盒子”方式,还是中国的“包袱”方式来解决?也许因地制宜才是根本。
“同治回乱”给中国西部及中亚带来影响,可谓创痛巨深。千万的生灵,换来了族群、信众间起码的尊重。“猪肉”讳称“大肉”,进而成为根深蒂固的民间俗语与禁忌,已充分的说明了问题。西安大清真寺内匾额“品尊至圣不帝不王悦服帝王者万国”,也为大东亚神权与世俗的关系,做了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