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100周年, 我们要纪念什么?

昆仑三圣

新手上路
VIP
注册
2009-12-07
消息
438
荣誉分数
40
声望点数
38
辛亥革命100周年了, 两岸三地, 全世界的华人都在张罗着纪念活动. 连视”维稳”为首要任务的老共也网开一面.

说到底, 辛亥革命有什么值得纪念的?

按照老共的官方说法, 不外乎”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blah, blah, blah … 台湾方面也大同小异. 另外一个共同点, 就是美化孙大炮的作用. 那边奉为国父, 这边奉为”先行者”, 每到过年过节弄个神主牌在天安门广场摆着, 梦想以此招安台湾.

辛亥革命真的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吗? 仔细分拆这句话, 其实辛亥革命充其量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而已. 结束君主制度有什么大不了意义吗? 英国, 日本, 北欧诸国, 以君主之名行民主之实. 而我们的不论是”民国”还是”共和国”, 都是挂共和的羊头卖专制的狗肉, 直到100年后的今天还是如此. 孰优孰劣, 不言自明.

那么辛亥革命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 当然不是, 辛亥革命非常伟大. 但不是老共告诉我们的那些. 辛亥革命的根本意义是汉民族在亡国近230年后, 终于推翻了外族统治. 满清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从根本上说和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并无分别. 满清对汗人的压迫甚于洋人. 辛亥革命前中国的根本矛盾其实的就是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假如当时的朝廷是汉人政权, 从君主专制走向君主立宪, 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完成变革的阻力会小很多. 中国或许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 老共为了其统治需要, 经常用今天的眼光看待历史. 比如说, 自欺欺人地认为蒙元, 满清灭亡中国说成汉族融合同化满蒙, 轻描淡写的带过这种”融合同化”的代价-几千万颗汉人的头颅. 又比如说, 灭亡大明最后根据地的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岳飞, 史可法等倒成了的阻碍”民族融合大潮流”的顽固派.

事实证明, 只有在汉人强盛, 占国家统治地位的时期, 才有可能以包容的心态的相对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 中国才有可能长治久安. 从这一点看, 辛亥革命的最重要的意义, 甚至是唯一的意义就是光复了汉家江山. 很可惜在中国大陆是不可以公然这样提倡的, 因为”政治不正确”.

当初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前八个字是做到了, 这才是辛亥革命最值得纪念的地方. 至于后八个字, 直到辛亥革命100年后的今天, 仍然可以引用孙大炮的临终遗言来概括-”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中国不是和邻国土地争端最多的国家,但肯定是和本国臣民土地争端最多的国家。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中国不是和邻国土地争端最多的国家,但肯定是和本国臣民土地争端最多的国家。

就是孙中山娶了宋庆龄,其他都是袁世凯做的。
 
又冒出来一个种族主义者?

辛亥革命确实没什么可纪念的,原因如下:
1.辛亥革命标志性的武昌起义,和整个革命过程其是跟革命党关系不大。起义过程中没有革命党的直接领导。所以导致革命成功了,革命党却没有实权。(武昌起义成功后,一个革命党领袖都没做官,选了个黎元洪做 湖北都督,搞笑吧?)
2. 辛亥革命成功后实际行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20行省中革命党人说的算的只有4个省。其他省孙大炮根本指挥不动。
3. 辛亥革命成功了,号称结束了千年的封建帝制,却又出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
4. 辛亥革命从成功建立民国那天起,到1949年12月退往台湾,没有一天真正实现过民主共和,只是给人民带来无穷的战火,那又何来“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一说呢?

顺便说一句,没有汉人的支持力挺,满清能入关? 没有汉人支持满清能坐稳江山260多年?
满清创业守业都是靠的汉人:满清能入关靠的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能平三藩靠的是周培公;挽狂澜于即倒靠的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顺便说问一句楼主,你知道满洲人的定义是什么吗?
 
满清创业守业都是靠的汉人:满清能入关靠的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能平三藩靠的是周培公;挽狂澜于即倒靠的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顺便说问一句楼主,你知道满洲人的定义是什么吗?

are you sure about this?
 
are you sure about this?

具体情况 还请查阅《清史列传》之卷78《贰臣传(甲)》,祖大寿,洪承畴。

要是没有为满清建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估计入不了《贰臣传》 吧?:D:D:D

当然里,这里提祖大寿 洪承畴 他们也只是代表。并不表示他们三人的功绩就是最大的。
 
具体情况 还请查阅《清史列传》之卷78《贰臣传(甲)》,祖大寿,洪承畴。

要是没有为满清建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估计入不了《贰臣传》 吧?:D:D:D

当然里,这里提祖大寿 洪承畴 他们也只是代表。并不表示他们三人的功绩就是最大的。


祖大寿属不得以降清,但从此未出一谋未建一功,说他为"满清建国做出过杰出贡献"是不对的,但他人格还是不错的。
对了,祖大寿的墓在多伦多,我去瞻仰过几次。
 
辛亥革命永远结束了家天下的历史. 袁世凯那么大名望,一称帝就身败名裂。之后蒋毛这样的独裁者也不敢直接传下一代。

另外,贰臣传的标准是:只要在下一朝为官的都算。祖大寿只是没有死节而已, 被编入贰臣传体现了统治者的狡猾。
 
口恩

值得纪念的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地点,和人群中,发生了一场不该发生的事情。

:blowzy:
 
辛亥革命永远结束了家天下的历史. 袁世凯那么大名望,一称帝就身败名裂。之后蒋毛这样的独裁者也不敢直接传下一代。

"家天下"只是个形式而已. 形式不如本质重要. 我在主贴里说了. 当今日本, 英国法律上依然是家天下. 而我朝可是"人民共和国". 有时候形式上的"家天下"可以起到加强国民凝聚力的作用.
 
祖大寿属不得以降清,但从此未出一谋未建一功,说他为"满清建国做出过杰出贡献"是不对的,但他人格还是不错的。
对了,祖大寿的墓在多伦多,我去瞻仰过几次。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沾渥泽,而洪(承畴)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幸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如何耳。以愚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 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而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祖大寿。

当然了,这封信并没能劝降吴三桂。但是朝廷鹰犬,他还是做定了的。祖大寿是比 吴三桂,洪承畴这种反戈相向的要好些。 但是说他不为大清出力,恐怕……。 投降满清后没立刻回家种地,反而还做了官,这以后的事,“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说他一清二白,谁信哪?
 

  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祖大寿深感于清太宗的厚待,特上进取之策。他提出:宜先取关外五城(指宁远、沙后所、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诸城,今属辽宁绥中与兴城两县)最为上策。他认为“彼(指明)已虚弱,燕京震动,关外惊惶,况吴(三桂)总兵罪重忧深,文武官属,心皆恐怖。罔知所措。”应乘此时,“或收抚,或征讨”。他特别提到,“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扰乱”。其余各城,“不劳而自动矣”,宁远失去支持,更易攻取。《清太宗实录》,卷64,2~3页。
 
"家天下"只是个形式而已. 形式不如本质重要. 我在主贴里说了. 当今日本, 英国法律上依然是家天下. 而我朝可是"人民共和国". 有时候形式上的"家天下"可以起到加强国民凝聚力的作用.

不必苛求古人。100年后还没做好却埋怨100年前的人没有一步到位?很遗憾中国还有独裁,但是独裁没有世袭了。
 
不必苛求古人。100年后还没做好却埋怨100年前的人没有一步到位?很遗憾中国还有独裁,但是独裁没有世袭了。

可能是我表达得不好, 也可能是是你没看懂我的贴. 我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不过我相当同意独裁没有世袭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是我不认为这是辛亥革命的功劳. 中国权力世袭制度的终结存在一些偶然因素. 对此有很多讨论.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