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5-08-24
- 消息
- 4,244
- 荣誉分数
- 1,530
- 声望点数
- 373
看到这个小短文。觉得有些道理(但是不一定完全对)。帖过来,供大家参考。
*********
门三爷:棒棒糖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象是一群四岁的孩子。实验很简单,给每个孩子发棒棒糖。孩子自己也有选择,如果想马上吃到棒棒糖,就只能得到一块。如果想要得到两块棒棒糖,就要等十五分钟。
结果,这一群孩子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孩子不能等十五分钟,马上就要一块棒棒糖吃。另一部分孩子想得到两块棒棒糖,就坚持等十五分钟。
十五分钟看起来时间并不长,可在棒棒糖的诱惑下,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十五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孩子们为了消磨掉那难捱的十五分钟,有的假装睡觉,有的摆弄手指,有的小声唱歌......
二十年后,实验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大部分当年选择一块棒棒糖的孩子,在受教育程度、工资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上,都比选择两块棒棒糖的孩子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孩子的情感塑造实际上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到四岁,孩子的大脑已经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这几年中,在父母、亲人、幼儿园老师等人的培养和教育下,孩子的情感造型已初具规模。这时,孩子大致知道自己怎么样?在父母眼里,我是否可爱,我是否重要?在幼儿园,老师是否喜欢我,小朋友们是否愿意跟我一起玩?等等。
在一个温暖的,亲密的,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关爱、扶持和抚育,孩子在情感上就得到了丰富的营养。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情感发育正常,瑕疵少。结果,孩子的性格基本上是乐观的,阳光的,向上的。他们有自信,对世界充满好奇,与人为善,对将来充满希望。孩子的人生态度就是去得到两块棒棒糖。将来,他们的人生就是“两块棒棒糖”的人生。
在一个淡漠的,松弛的,放任的家庭里,父母没有在孩子身上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意无意的用各种借口对孩子情感的需求不予理睬。由于太忙,或者由于无知,或者听信那些没有任何道理的谬伦:“孩子哭了,不能抱。每次哭了,你不抱他(她),他(她)以后就不哭了。”等等。孩子哭了,是在跟父母交流。他(她)可能害怕了,需要父母来安慰,来爱抚。同样,父母不肯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不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也是在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跟父母没有紧密的情感关系,从父母的行为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不重要。与父母没有很深的情感关系,他们对其他人和世界也都不会产生很深的情感关系。长大后,他们对人冷漠,对世界不感兴趣,对将来也不感兴趣。
有的家长不但不顾孩子的情感需要,也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一切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父母高兴了,无故给孩子奖赏,孩子想要得到什么就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情绪好,孩子做错了事,也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父母不痛快了,就拿孩子撒气,无缘无故的惩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无可适从,不知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在他们内心里,好坏的标准都是模糊混乱的,好坏的标准是随时可变的。有的父母说话不算数,答应孩子的事,到时不兑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慢慢的,孩子内心里明白了一条道理,世上不但没有明确的对与错,连父母都是琢磨不定的,是不可靠的,继而,世上的一切都是琢磨不定的,都是靠不住的。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情感造型就有很多的瑕疵,或者是畸形的。因为连父母都是靠不住的,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能靠得住?在他们的眼里,将来也是靠不住的,他们对将来也不报任何希望。对他们来说,没有将来,只有眼前。所以,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世界观。最终,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块棒棒糖”的人生。
http://www.hxwz.org/
*********
门三爷:棒棒糖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对象是一群四岁的孩子。实验很简单,给每个孩子发棒棒糖。孩子自己也有选择,如果想马上吃到棒棒糖,就只能得到一块。如果想要得到两块棒棒糖,就要等十五分钟。
结果,这一群孩子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孩子不能等十五分钟,马上就要一块棒棒糖吃。另一部分孩子想得到两块棒棒糖,就坚持等十五分钟。
十五分钟看起来时间并不长,可在棒棒糖的诱惑下,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十五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孩子们为了消磨掉那难捱的十五分钟,有的假装睡觉,有的摆弄手指,有的小声唱歌......
二十年后,实验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大部分当年选择一块棒棒糖的孩子,在受教育程度、工资收入、社会地位以及婚姻状况上,都比选择两块棒棒糖的孩子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孩子的情感塑造实际上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了。到四岁,孩子的大脑已经长到成人的三分之二。这几年中,在父母、亲人、幼儿园老师等人的培养和教育下,孩子的情感造型已初具规模。这时,孩子大致知道自己怎么样?在父母眼里,我是否可爱,我是否重要?在幼儿园,老师是否喜欢我,小朋友们是否愿意跟我一起玩?等等。
在一个温暖的,亲密的,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给予孩子极大的关爱、扶持和抚育,孩子在情感上就得到了丰富的营养。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情感发育正常,瑕疵少。结果,孩子的性格基本上是乐观的,阳光的,向上的。他们有自信,对世界充满好奇,与人为善,对将来充满希望。孩子的人生态度就是去得到两块棒棒糖。将来,他们的人生就是“两块棒棒糖”的人生。
在一个淡漠的,松弛的,放任的家庭里,父母没有在孩子身上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意无意的用各种借口对孩子情感的需求不予理睬。由于太忙,或者由于无知,或者听信那些没有任何道理的谬伦:“孩子哭了,不能抱。每次哭了,你不抱他(她),他(她)以后就不哭了。”等等。孩子哭了,是在跟父母交流。他(她)可能害怕了,需要父母来安慰,来爱抚。同样,父母不肯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不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读书,一起做事,也是在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跟父母没有紧密的情感关系,从父母的行为里得到的信息是自己不可爱,没有价值,不重要。与父母没有很深的情感关系,他们对其他人和世界也都不会产生很深的情感关系。长大后,他们对人冷漠,对世界不感兴趣,对将来也不感兴趣。
有的家长不但不顾孩子的情感需要,也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一切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父母高兴了,无故给孩子奖赏,孩子想要得到什么就立刻满足孩子的需求。父母情绪好,孩子做错了事,也视而不见,听之任之。父母不痛快了,就拿孩子撒气,无缘无故的惩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无可适从,不知怎样做是对,怎样做是错。在他们内心里,好坏的标准都是模糊混乱的,好坏的标准是随时可变的。有的父母说话不算数,答应孩子的事,到时不兑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慢慢的,孩子内心里明白了一条道理,世上不但没有明确的对与错,连父母都是琢磨不定的,是不可靠的,继而,世上的一切都是琢磨不定的,都是靠不住的。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情感造型就有很多的瑕疵,或者是畸形的。因为连父母都是靠不住的,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能靠得住?在他们的眼里,将来也是靠不住的,他们对将来也不报任何希望。对他们来说,没有将来,只有眼前。所以,只顾眼前,不管将来,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他们的个性,他们的世界观。最终,他们的人生就是“一块棒棒糖”的人生。
http://www.hxwz.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