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杂谈

_small_

新手上路
注册
2011-10-11
消息
266
荣誉分数
36
声望点数
0
二圣六庄严,藏传佛教术语,二圣指精通佛教最胜根本即戒律学的两大论师:释迦光和功德光。六庄严谓其殊胜功德和渊博学识能装饰南瞻部洲的六位佛学大师:精通中观学的龙树和圣天;精通唯识学的无著和世亲;精通因明学的陈那和法称。

1. 开创与奠基中观哲学的:

龙树(Nāgārjuna,西元二世纪),代表性着作为《中论》。
圣天(或作提婆,Āryadeva,西元三世纪),为龙树的弟子。

2. 开创与奠基瑜伽行唯识学派学派的:

无着(Asanga,西元四世纪)
世亲 (Vasubandhu,西元四世纪),无着之弟,有千部论主的称号,亦着有《俱舍论》。

3. 贡献因明学的:

陈那(Dignāga ,约西元五世纪,约440年-520年),世亲弟子。代表性着作为《因明正理门论》与《集量论》。
法称(Dharmakīrti,西元七世纪),相传为陈那的再传弟子,其着作《因明七论》之《释量论》为陈那《集量论》的解释。

4. 贡献戒律论的:

功德光(Gunaprabha)为世亲的弟子,造了一部汇集四部毗奈耶内容精华的《律海藏》,也即人们通常所谓之《律经》
释迦光(Shakyaprabha,西元八世纪),代表着作为《沙弥迦日迦三百颂》。
 
龙树(梵文:नागार्जुन,Nāgārjuna),约西元二世纪,南印度佛教人物。或译作龙勐,以《中论》宣说「缘起性空」的概念奠定大乘佛教的哲学基础,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在汉地享有「八宗共祖」与「千部论主」的称誉。在藏地,与其弟子圣天为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也是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据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 所述,龙树出生于南印度,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精通婆罗门教义,年幼时就能读诵四吠陀及天文等世间学问,曾以过人才华而驰名,天文地理与诸法术无不通晓,曾与友人以隐身术入王宫骚扰,淫乱宫女,令宫女有孕,被婆罗门术士发觉,后来友人惨遭乱刀毙命。龙树因躲在皇帝身后,侥倖逃过,从而认识到贪欲是痛苦祸患之根源,即“欲为苦本”,然后至一切有部出家受两坛大戒 ─ 沙弥戒及比丘戒,九十日就通晓有部的学说。后因大龙菩萨接引而至龙宫学习大乘妙法,“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达到七地菩萨阶位,取回华严经,从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诸多外道。晚年迁居北印度憍萨罗国都西南之黑峰山,被誉为释迦佛第二。

龙树是印度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吸收综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相关理论,对佛教「性空」的观念给以完整的论述,缘起性空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龙树《中论》依缘起而说明即空的中道,继承《阿含经》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时、空、动”四个范畴,建立大乘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播到全印度。龙树的“性空般若学”,是到了鸠摩罗什翻译龙树着作后,才渐为中国人所识。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排斥格义之迂腐,修正六家之偏失,宗主龙树与提婆论典,阐明性空的中道,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八宗共祖。中观系典籍翻译及介绍于中土者,以鸠摩罗什法师为始,以太虚大师的后人施护法师为终。

龙树菩萨论着极为丰富,如: 《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 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为中观派之重要代表作。
 
圣天是大乘佛教中观派创始人龙树的弟子。他的出身不详,中观派的另一位重要学者月称认为,圣天生于斯里兰卡,而且是一位王子;而汉译的《提婆菩萨传》则认为他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圣天从龙树处学习大乘般若之学。汉文资料说,圣天非常精于辩论。

圣天是许多重要的中观派论著的作者。他的著作的梵文原本都没有保存下来,现在研究者能看到的是用汉语和藏语翻译过来的版本。但是对比可知,它们也不是完全翻译(尤其是汉译圣天著作)。圣天最有名的著述是《四百论》,一共有16品,中文翻译了后8品(所谓《广百论本》)。
 
无著(असङ्ग Asanga),音譯為阿僧伽,阿僧佉,北印度犍陀羅人,約生活於公元4世紀,古代印度佛教高僧。他和弟弟世亲(वसुबन्दु Vasubandhu)是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即印度唯识宗)创始人。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藏地,兄弟二人為佛教的二勝六莊嚴之一。
法轮

生平

無著為婆羅門種姓,出身健馱邏國,自小受完整婆羅門經典教育,但受到佛教影響,於小乘化地部出家為僧 ,修行空觀,但一直無法領悟。後得到中印阿踰闍國彌勒的教導,悟入大乘空觀 ,成為龍樹菩薩之後印度佛教史上重要的論師之一。

傳統上認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從彌勒處得到《瑜伽師地論》並傳述後世。

《大唐西域記》卷五:「無著菩薩,夜升天宮,於慈氏菩薩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經論》、《中邊分別論》等,晝為大眾講宣妙理。」

但也有人認為,彌勒是中印度一名與彌勒菩薩同名的論師。

此外他的作品有《顯揚聖教論頌》、《順中論釋義》、《金剛般若經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等。
 
陳那菩薩(梵名दिन्नाग,Dinnāga 或 Mahādinnāga,巴利文作Dinna,生卒年不詳,約440年-520年),意译為域龙、大域龍,又譯為童授。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世親論師門徒,除宣揚其師觀點,亦改革佛教因明學,創立三支因明,即新因明。與其師世親、再傳弟子法稱共為二勝六莊嚴之一。


佛灭后一千一百年顷,陳那出生於南印度案达罗国,從小乘犢子部出家,後改學大乘,師事世親菩薩,其天資聰敏,能言善辯,曾擊敗很多外道論師,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對佛教邏輯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被看作新因明之祖。

在唯識學方面,陳那首創見分、相分、自證分「三分說」。在因明方面建樹頗多。

主要著述有《集量論》 《掌中论》、《观所缘缘论》,這三本都有漢藏翻譯本。而存汉文译本缺藏譯本的有《因明正理門論》,此外还有、《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 另外《因轮论》、《观三世论》、《普贤行愿义摄》、《入瑜伽》、《阿毗达磨(俱舍论)注紧要义灯》、《圣文殊瞿沙赞》是存藏文译而缺漢本的。
 
龙树(梵文:नागार्जुन,Nāgārjuna),约西元二世纪,南印度佛教人物。或译作龙勐,以《中论》宣说「缘起性空」的概念奠定大乘佛教的哲学基础,在佛教史上具崇高地位。在汉地享有「八宗共祖」与「千部论主」的称誉。在藏地,与其弟子圣天为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也是为八十四大成就者之一。

据鸠摩罗什所译《龙树菩萨传》 所述,龙树出生于南印度,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精通婆罗门教义,年幼时就能读诵四吠陀及天文等世间学问,曾以过人才华而驰名,天文地理与诸法术无不通晓,曾与友人以隐身术入王宫骚扰,淫乱宫女,令宫女有孕,被婆罗门术士发觉,后来友人惨遭乱刀毙命。龙树因躲在皇帝身后,侥倖逃过,从而认识到贪欲是痛苦祸患之根源,即“欲为苦本”,然后至一切有部出家受两坛大戒 ─ 沙弥戒及比丘戒,九十日就通晓有部的学说。后因大龙菩萨接引而至龙宫学习大乘妙法,“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达到七地菩萨阶位,取回华严经,从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诸多外道。晚年迁居北印度憍萨罗国都西南之黑峰山,被誉为释迦佛第二。

龙树是印度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吸收综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经典的相关理论,对佛教「性空」的观念给以完整的论述,缘起性空思想成为大乘佛教的基础。龙树《中论》依缘起而说明即空的中道,继承《阿含经》的「八不缘起」──“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即以一切法的“有、时、空、动”四个范畴,建立大乘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播到全印度。龙树的“性空般若学”,是到了鸠摩罗什翻译龙树着作后,才渐为中国人所识。罗什及其弟子僧肇等人,排斥格义之迂腐,修正六家之偏失,宗主龙树与提婆论典,阐明性空的中道,成为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基础,被誉为中国八宗共祖。中观系典籍翻译及介绍于中土者,以鸠摩罗什法师为始,以太虚大师的后人施护法师为终。

龙树菩萨论着极为丰富,如: 《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 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为中观派之重要代表作。

大海虽然有如意宝,但是极为深邃且有龙王发出的恐怖音声,所以不具福德之人难以得到。同样,空性法门虽是出生三乘解脱果位的如意宝,但因其意义甚深,所以为一般凡夫所怖畏。然而,对于如是甚深的空性法门,龙猛菩萨不但能够堪忍,并且无碍通达,后人以极为显赫的龙头宝冠为其顶饰,这象征着龙猛菩萨如龙王般应化世间,发出缘起空性之轰鸣,遣除一切边执邪见。佛陀的真正密意凡夫人根本无法解释,只有佛陀授记的龙猛、无著等大菩萨才能真正开显,如果不是龙猛师徒,后代的修行人根本无法通达二转法轮的教义。继龙猛菩萨之后,他的心子及后来的历代中观传承上师继续阐演般若深意,弘扬大乘中观教法,利益了无边众生。因此,在了知了龙猛菩萨及其弟子们的功德及恩德以后,我们应该恭敬顶礼。 ---索达吉堪布 中论讲记
 
佛陀的三转法轮

索达吉上师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讲记》云:“《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讲了清净摩尼宝珠的比喻。清净摩尼宝珠有几个过程,首先有智慧的人通过探索在宝山中取到如意宝,之后先用严灰洗涤,再用黑头发衣进行擦拭,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用辛味水清洗,再用布缠在木棍上擦拭,这是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先用药水洗涤,然后用非常细柔的布擦拭。

有些智者把这三个过程解释为三转法轮 。就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那样:‘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首先遣除非福德是一转法轮,中间遣除我执是二转法轮,最后遣除一切见是三转法轮的教义。

……不管龙猛菩萨还是无著菩萨,或者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任何一个教派,基础都是修无常、苦、空、无我这四谛,对轮回产生出离心是任何一个佛教宗派都必需的(第一转法轮)。之后,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要将诸法抉择为空性,因为二转法轮的《般若经》主要就是抉择万法空性,最后证悟一切诸法的本体空性。而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第三转法轮)则是在出离心的基础上,抉择出一切万法本体虽然是空性的,但是显现的自性光明与空性是无离无合的,因此每一个众生都存在如来藏,否则就不能成立每个众生最后都能成佛的道理……”
 
对三转法轮的认识与弘扬

--摘自索达吉堪布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佛教的教义,概而言之,可分为小乘和大乘。这二者之间,主要是以发心来区别:倘若你修行全是为了自己快乐、自己解脱,纵然学的是大乘净土宗、密宗,这也叫做小乘法;如果你闻思修行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就叫做大乘佛教。



现如今在世界各国,佛教虽有不同的传承,但其源流均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而这八万四千法门归摄起来,则是第一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第三转法轮。

1、第一转法轮

第一转法轮讲述了四谛法门,内容主要是人无我、因果存在、轮回存在等等。

2、第二转法轮

第二转法轮讲述了般若法门,抉择一切万法皆为空性。



空性实际上有两种:在具执著的众生面前,暂时承许一切万法不存在,这叫做单空,或者相似的胜义谛;而抉择最究竟的法性时,一切万法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二俱、不是二俱非,远离四边八戏,这种境界叫大空性、大离戏,是第二转法轮所抉择的究竟意义。



当然,这些内容,需要经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通达。现在个别人稍微学了几部经论,就自以为掌握了佛教的教理,断章取义地宣讲佛法,这种行为不太合理。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佛法,前提必须要有次第、有系统地进行闻思



刚才所讲的第二转法轮,主要揭示了万法究竟为大空,而这方面的甚深道理,是通过中观来抉择的。中观的创始人龙猛菩萨,于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出世,他通过撰著《中观根本慧论》,剖析了佛陀第二转法轮的究竟密意。之后,对《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又有佛护论师造《佛护论》、清辨论师造《般若灯论》、月称论师造《入中论》和《显句论》进行了不同解释,并由此分别形成了中观自续派、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是针对利根者抉择空性的一种派别,直接指出一切万法为大空,而不是单空,相当于禅宗的顿门派,直指心的本来面目。对利根者来说,因为根基与善根已经成熟,故与中观应成派的教理十分相应,一下子就能契入这种境界。



而中观自续派,是先将一切万法抉择为名言中存在、胜义中是单空,然后再进一步将层次提高,慢慢趋入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与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汇为一体。这相当于禅宗的渐门派。



在汉地,禅宗学修的几部经典,主要是《般若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与第二转法轮的法脉比较相近。而在藏传佛教中,修持第二转法轮教义的,也有断法派、中观派等。



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许多不同观点,藏地各大佛学院、寺院,历来就有十分激烈的辩论,其实这些最早是来自清辨论师和月称菩萨。不过,无论你持哪一种中观理论,实际上都源于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现在不少学者承认,2000多年前有两所最早的佛教大学,一是印度南方的戒香寺,又名布扎玛西拉,这个现已不复存在,但里面曾涌现过不计其数的高僧大德;另一个是那烂陀寺大学,昔日汉地的唐玄奘法师去那里参学过,藏地的阿底峡尊者、静命论师也是出自那里。这些佛教大学流传下来的中观思想,到目前为止不但没有断绝,而且在藏传佛教的传承中非常兴盛。



我有时候去藏地很多寺院的辩论场,常会生起一种感觉:“要是汉地的高等学府,像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大学,也能开因明的辩论课该多好啊!”通过互相辩论佛理,就可以彻底遣除我们心中的疑团,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甚深奥妙。否则,光是口头上会说一两句佛法,却从来没有以辩论的方式对此产生定解,那这些真理不可能在心相续中坚不可摧、牢不可破。



现在清华、北大等各所大学,都设有一些佛教社团,但这些不能光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系统地去研究佛教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佛教徒能跟得上,佛教真理永远也不会落在历史后面,这一点完全可以证实。如今国外的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设有禅学社及辩论研究中心,并经常邀请藏传佛教的许多法师,进行因明和中观的研讨。所以,我们也不能把佛教只定位在慈善的理念上,或者简简单单的行为上。



当然,对文化不高的善心人士来说,将佛教的教理付诸于实际行动,做些慈善、积些功德也无可厚非。但在座各位身为高级知识分子,一定要对佛教的真理生起定解。我们作为凡夫人,虽然很难生起登地菩萨那样不可思议的超胜境界,但对佛法生起不可退转的信心和智慧,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就我个人而言,1985年到藏地最高的佛教大学——喇荣五明佛学院求学,一边学习一边授课,至今已有25年了。刚才我跟你们的王教授交流时,发现他也是1985年进入复旦大学,一边带宗教系的学生,一边潜心研究宗教的真理,如今也正好25年了。这25年的时间,对我们来讲,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此期间,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佛教的甚深与微妙,并坚信要学习佛法的话,必须经过长期的研究,而且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遇到一两个挫折就退失信心。



现在有些佛教徒,学佛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刚开始时雄心万丈、豪气干云,说一定要有信心、有悲心,务必要看破一切,将家庭、单位统统都舍弃了。结果没过几个月,自己又重新一一捡了起来,学佛的热情也随之销声匿迹,这样的行为不太庄严。其实,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法,对出家人有出家人的要求,对在家人有在家人的要求,并没要求所有在家人都像米拉日巴那样,将自己的一切全部放下。



有人经常问我:“佛教不是出世间法吗,我是不是应该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做?”我告诉他:“米拉日巴那样的境界,是修行人中最高的层次。对普通人而言,佛教没有要求这么高。你们现在处于城市中,可以一边研究佛教、学习佛法,一边承担起作为在家人的责任,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话,生活与修行就不会矛盾。”



在佛教的历史上,其实也有许多大德显现上是在家人。听说复旦正在学《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这都是佛陀给在家人开示的真理,让他们一边过世间生活一边修持佛法,最终也能获得成就。假如你不了知这一点,就会觉得佛教与生活格格不入、时时抵触,进而自己的修行无法增上,最终只能一无所得、一败涂地。

3、第三转法轮

第三转法轮主要宣讲了如来藏。这方面的道理,佛陀在《楞伽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都有叙述。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实际上跟第二转法轮并不相违,若欲了达这一点,必须要学习《宝性论》。学了以后你就会明白,名言中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这也是佛经中所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



佛陀的这三转法轮,其实也可以作为一个众生的成佛历程:第一转法轮破实有的执著;第二转法轮破实有和空的执著;第三转法轮告诉我们,当“有”、“无”的念头都真正消失后,剩下的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言思无法描述的东西,这就是一切万法的本体——如来藏。



这一点,各位若修过密法或禅宗,当内观自心时,就会完全明白。因为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或欢喜心,没有去观察这些分别念时,它会一直此起彼伏;而一旦你真正观察它,它就像波浪融入大海一样,当下消失。但消失以后,是不是变成虚空般空空荡荡、一无所有呢?也不是,它仍存在一种明明清清、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用语言或思维无法表达,就像哑巴吃汤圆一样,只有自己心里有数。这也是禅宗的最高境界。



第三转法轮所揭示的众生与佛陀的关系,达摩祖师曾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众生与菩提,亦如冰之与水。”冰和水完全是一个东西,除了冰以外没有水,除了水以外没有冰,只是在不同温度下,才有了水与冰的各自显现。那么同样,众生与佛陀的本心同为如来藏,因为被无明遮障,就有了具烦恼的众生;一旦远离了无明的垢染,这即称之为佛。



不过在众生位时,无论迷乱显现如何起伏,它的本体也永远如如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根本不存在”这一层面,佛陀着重宣讲了第二转法轮,依《大般若经》等抉择万法皆为空性;到了第三转法轮时,《法界赞》、《如来藏经》中又揭示这种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无离无合的光明。



当然,这种光明(又名大乐),并非像灯光一样,是种光亮的东西;大乐,也不是快乐无限,天天开心得不得了。有些人从字面上理解佛教名词,就像一个不懂企业的人,对企业的专用术语依文解义一样,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其实佛教需要“专业人士”来讲,否则,就算你智慧再高,完全凭自己的分别念、想象力去揣测,也不一定明白佛教所讲的甚深道理。诚如《华严经》所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因此,学习佛法务必要依止善知识。而这位善知识,对佛法要有真实的修行,最好是已经开悟了,即使没有这种境界,理论上也要讲得过去,对佛教的教理多多少少曾串习过。这样的善知识给你开导之后,你自己再去思维、再去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流行的一种宗教。公元7世纪佛教密宗传入西藏。也称为喇嘛教。自称“佛教”或“内道”。有人认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佛教之所以为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与戒律,以及法脉的传承。藏传佛教所依据者是真实的三藏经典,而未经过其他宗教修改;藏传佛教的戒律体系是真实的佛教体系,比丘、比丘尼、居士瑜伽士等戒律一应俱全;在法脉上,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延续到今天,由清净证悟的大德传承代代相传至今。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与精髓,相反地,汉地佛教则依据本地风俗而舍弃了一些内容,例如汉地没有班智达这些概念,没有辩经等,这些都是佛教本身就具有的东西,又如汉地佛教造像方面也偏重于姿态优美的佛与菩萨形象,而对形象可怖的菩萨,则少有造像,而西藏佛教则不如此对待。而苯教本身属于外道,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鬼神皈依这个宗教,也有很多护法神,莲花生大师在应藏王邀请,从印度来到藏地之后,降伏了这些苯教的鬼神,使之皈依佛教。现在一些佛教的大德,也因为一些特殊的用意,学习苯教的教法而成为苯教的上师,虽然如此,佛教仍旧是佛教,并未加入苯教的元素,但苯教却参杂越来越多的佛教元素。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分别带去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和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大量佛经。依据藏地佛教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为十一面千手观音,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分别为绿度母和白度母,后建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本身头上还有一个头,上部的头为阿弥陀佛的头,为避免他人产生邪见,平时用布将上面的头包起来,这在西藏著名的著作《柱间遗教》(印度享有盛誉,被尊为第二佛陀的阿底峡尊者,前往西藏,望见山中光芒而在观世音菩萨的指引下开取此书)中提及。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清王朝通过尊奉藏传佛教,与生活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和东北地区的蒙、藏民族建立了强大有力的共同的精神信仰纽带,进而控制了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入关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后弘期时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云南及今蒙古国,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治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还先后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邻国及邻境。上世纪初,开始传入欧美,分别建有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有学者将印度外道——大自在性力派与西藏佛教中的双修联系。性力派的核心见解,是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欲望,自在纵欲。而双修本质则是双运:显现与空性的双运、智与悲的双运、乐与空的双运等,上个世纪宁玛派大德法王如意宝曾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做过区分,明理之人当能从这些开示中明白所以。双修的修法,本身也是圣者才有资格修习,圣者的所作所为,凡夫无能了解,但其本质仍旧是利益众生,如济公活佛示现喝酒吃肉。这样的修行与性力派提倡的纵欲,相比有不同,如济公活佛喝酒吃肉,岂能说是圣者耽于酒肉之欲?
 
活佛

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地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籁的封号也沿用了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藏传佛教寺院的修学制度

藏传佛教寺院分两类,一类是学院式寺院,一类是禅修寺院。
  学院式的寺院是按印度那烂陀寺的模式建立的学修为一体的佛教学院。藏传佛教学院式的建制最初形成于11世纪的噶当派桑普寺,后来在萨迦派中也相继建立,其制度的完善应归功于15世纪建立的甘丹、色拉、哲蚌等格鲁派三大主寺。这三个寺院在鼎盛期学僧数量高达2万人,其中哲蚌寺学僧近万人,被称为"雪域那烂陀"。规模较大的寺院中除了显宗学院外,还设有上部密续学院、下部密续学院、时轮学院、喜金刚学院、藏医学院等。
  显宗学院的学制一般分为13级。其中因明论5(五学年),般若现观庄严论4(四学年),中观论2(二学年),俱舍4(四学年),律学2(二学年)。学完五大论,共需17个学年,每一学年分4大学期(每学期30天)、4小学期(每学期20天)。每年除了夏季和冬季年关放假10多天外,其余时间各班级学僧都要按规定听课和阅读。读完10~12个学年的学僧,成绩优秀者可以申请格西学位预备资格。进入格西预备名单的学僧,等待多年才能获得正式格西答辩的机会。处于格西学位预备期的学僧,还要按规定广泛研读有关经论,参加辩论。
  从显宗学院毕业后,可以进入密续学院,攻读密宗学位。密宗学院的学制一般是3至5年。
  在显宗学院一般设有三级学位:一级然建巴,相当于硕士学位,读完10年就可以申请答辩;二级噶居、多然巴,相当于博士学位,读完五大论后成绩优秀者方可以获得;三级拉然巴,相当于博士后,是最高学位,是在西藏三大寺僧众集会的拉萨祈愿大法会上经过答辩选拔的前10名,由藏传佛教最高权位人士授予学位。
  密宗学院成绩优秀、通过答辩者,可以获得俄然巴(密宗博士)学位。时轮学院有宰然巴(术学博士),藏医学院有曼然巴(医学博士)学位。如甘丹寺金座法王的任职者必须具备显密双学位,即拉然巴和俄然巴。各大寺的堪布、首席法座的任职者必须具备拉然巴或者多然巴、噶居等学位。各学院高级班的教授也由有高级学位的著名的善知识担任。学院各班级的教师由学院组织派遣,学员拜师的礼物只是一条哈达,学院和教师不收学费,教师没有工资,教师、学僧的生活费都靠社会信众的供养和布施。
  禅修寺院一般都是规模较小的寺院,这类寺院没有正规的学制,一般都是以做法事活动和禅修为主。学僧采取单独拜师、分散学习的方式,有时参加经论讲座和传法、灌顶活动。这类寺院在管理上比较松散,来去也比较自由。
 
蓮華生大士

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藏文:པདྨ་འབྱུང་གནས།,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大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赞入藏創立僧團,後人尊稱為蓮師。其生平具有神奇的色彩,被稱為第二佛陀。所帶入的密法稱為前譯派,為今寧瑪派所信奉。首位將藏密傳入漢地的寧瑪派教傳三十二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謂蓮花生大士是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合諸佛菩薩身口意之三密金剛應化身。
生平

蓮花生,乌仗那国(即今之斯瓦特)人,相傳出生於蓮花之上。原為印度的僧人,與寂護大師同於那爛陀寺學習,以神通聞名。

按照其傳寄,蓮師應藏王赤松德贊與寂護邀請,约于750年由印度启程前往西藏弘法,以神通調伏了苯教八部鬼神,創立了最早的藏地寺廟-桑耶寺。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統佛教。并剃度巴·赛囊等七人出家。由于这七人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出家为喇嘛的人,史称預试七人。為了紀念西藏佛教的創立,與寂護、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

相傳他居住在烏金剎土中。他曾经到不丹帕罗传教。建虎穴寺。

傳奇事跡

按照其傳記,蓮師出生於湖中蓮花之上,被國王因陀羅菩提認養成王子,後被國王罷黜進入森林修行,其後獲得許多的神通悉地。蓮師的生平事跡以莲师八变的方式呈現。第五世達賴喇嘛在禪定中挖掘了《具淨相印》的伏藏。 並且制定了蓮師八相的灌頂儀軌,他們分別是

莲花金刚上师(Guru Orgyen Dorje Chang)
释迦狮子上师(Guru Shakya Sengeyi)
莲花王上师(Guru Pema Gyalpo)
莲花生上师(Guru Padmasambhava)
爱慧上师(Guru Loden Chokse)
日光上师(Guru Nyima Oser)
忿怒金刚上师(Guru Dorje Drolo)
狮子吼声上师(Guru Senge Dradog)

藏傳佛教中念誦金剛七句祈請文,和蓮師心咒來紀念蓮花生大士。並在每月的初十舉行薈供法會來紀念蓮師。

蓮師的二十五弟子:

藏王 赤松德贊 (藏文:ཁྲི་སྲོང་ལྡེའུ་བཏཟན)
Denma Tsémang (藏文:ལྡན་མ་རྩེ་མང)
Dorje Dudjom of Nanam (藏文:རྡོ་རྗེ་བདུད་འཇོམ)
Khyechung Lotsawa (藏文:ཁྱེའུ་ཆུང་ལོ་ཙཱ་བ)
Gyalwa Changchub of Lasum (藏文:ལ་སུམ་རྒྱལ་བ་བྱང་ཆུབ)
Gyalwa Choyang (藏文:རྒྱལ་བ་མཆོག་དབྱངས)
Gyalwe Lodro of Dré (藏文:རྒྱལ་བའི་བློ་གྲོས)
Jnanakumara of Nyak (藏文:གཉགས་ཛཉའ་ན་ཀུ་མ་ར)
Kawa Paltsek (藏文:སྐ་བ་དཔལ་བརྩེགས)
空行母 伊喜措嘉, Khandro Yeshe Tsogyal,the princess of Karchen (藏文:མཁར་ཆེན་བཟའ་མཚོ་རྒྱལ)
Konchog Jungné of Langdro (藏文:ལང་གྲོ་དཀོན་མཆོག་འབྱུང་གནས)
Lhapal the Sokpo (藏文:སོག་པོ་ལྷ་དཔལ)
Namkhai Nyingpo (藏文:ནམ་མཁའི་སྙིང་པོ)
Zhang Yeshe De (藏文:ཞང་ཡེ་ཤེས་སྡེ)
Palgyi Dorje of Lhalung (藏文:ལྷ་ལུང་དཔལ་གྱི་རྡོ་རྗེ)
Palgyi Senge (藏文:དཔལ་གྱི་སེང་གེ)
Palgyi Wangchuk (藏文:དཔལ་གྱི་དབང་ཕྱུག)
Palgyi Wangchuk of Odren (藏文:འོ་དྲན་དཔལ་གྱི་དབང་ཕྱུག)
Palgyi Yeshe (藏文:དཔལ་གྱི་ཡེ་ཤེས)
Rinchen Chok of Ma (藏文:རྨ་རིན་ཆེན་མཆོག)
Sangye Yeshe (藏文:སངས་རྒྱས་ཡེ་ཤེས)
Shubu Palgyi Senge (藏文:ཤུད་བུ་དཔལ་གྱི་སེང་གེ)
毘盧渣那大译师 Vairotsana, the great translator (藏文:བཻ་རོ་ཙ་ན)
Yeshe Yang (藏文:ཡེ་ཤེས་དབྱངས)
玉扎宁波 Yudra Nyingpo of Gyalmo (藏文:ག་ཡུ་སྒྲ་སྙིང་པོ)
 
蓮花生(梵文:पद्मसम्भव;藏文:པདྨ་འབྱུང་གནས།,生卒年不詳),或譯蓮華生大士。八世紀印度那爛陀寺僧人,後應寂護論師與藏王赤松德赞入藏創立僧團,後人尊稱為蓮師。其生平具有神奇的色彩,被稱為第二佛陀。所帶入的密法稱為前譯派,為今寧瑪派所信奉。首位將藏密傳入漢地的寧瑪派教傳三十二代祖師諾那呼圖克圖謂蓮花生大士是彌陀身、觀音口、釋迦心,合諸佛菩薩身口意之三密金剛應化身。
生平

蓮花生,乌仗那国(即今之斯瓦特)人,相傳出生於蓮花之上。原為印度的僧人,與寂護大師同於那爛陀寺學習,以神通聞名。

按照其傳寄,蓮師應藏王赤松德贊與寂護邀請,约于750年由印度启程前往西藏弘法,以神通調伏了苯教八部鬼神,創立了最早的藏地寺廟-桑耶寺。使藏民得以改宗正統佛教。并剃度巴·赛囊等七人出家。由于这七人是西藏历史上最早出家为喇嘛的人,史称預试七人。為了紀念西藏佛教的創立,與寂護、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

相傳他居住在烏金剎土中。他曾经到不丹帕罗传教。建虎穴寺。

傳奇事跡

按照其傳記,蓮師出生於湖中蓮花之上,被國王因陀羅菩提認養成王子,後被國王罷黜進入森林修行,其後獲得許多的神通悉地。蓮師的生平事跡以莲师八变的方式呈現。第五世達賴喇嘛在禪定中挖掘了《具淨相印》的伏藏。 並且制定了蓮師八相的灌頂儀軌,他們分別是

莲花金刚上师(Guru Orgyen Dorje Chang)
释迦狮子上师(Guru Shakya Sengeyi)
莲花王上师(Guru Pema Gyalpo)
莲花生上师(Guru Padmasambhava)
爱慧上师(Guru Loden Chokse)
日光上师(Guru Nyima Oser)
忿怒金刚上师(Guru Dorje Drolo)
狮子吼声上师(Guru Senge Dradog)

藏傳佛教中念誦金剛七句祈請文,和蓮師心咒來紀念蓮花生大士。並在每月的初十舉行薈供法會來紀念蓮師。

蓮師的二十五弟子:

藏王 赤松德贊 (藏文:ཁྲི་སྲོང་ལྡེའུ་བཏཟན)
Denma Tsémang (藏文:ལྡན་མ་རྩེ་མང)
Dorje Dudjom of Nanam (藏文:རྡོ་རྗེ་བདུད་འཇོམ)
Khyechung Lotsawa (藏文:ཁྱེའུ་ཆུང་ལོ་ཙཱ་བ)
Gyalwa Changchub of Lasum (藏文:ལ་སུམ་རྒྱལ་བ་བྱང་ཆུབ)
Gyalwa Choyang (藏文:རྒྱལ་བ་མཆོག་དབྱངས)
Gyalwe Lodro of Dré (藏文:རྒྱལ་བའི་བློ་གྲོས)
Jnanakumara of Nyak (藏文:གཉགས་ཛཉའ་ན་ཀུ་མ་ར)
Kawa Paltsek (藏文:སྐ་བ་དཔལ་བརྩེགས)
空行母 伊喜措嘉, Khandro Yeshe Tsogyal,the princess of Karchen (藏文:མཁར་ཆེན་བཟའ་མཚོ་རྒྱལ)
Konchog Jungné of Langdro (藏文:ལང་གྲོ་དཀོན་མཆོག་འབྱུང་གནས)
Lhapal the Sokpo (藏文:སོག་པོ་ལྷ་དཔལ)
Namkhai Nyingpo (藏文:ནམ་མཁའི་སྙིང་པོ)
Zhang Yeshe De (藏文:ཞང་ཡེ་ཤེས་སྡེ)
Palgyi Dorje of Lhalung (藏文:ལྷ་ལུང་དཔལ་གྱི་རྡོ་རྗེ)
Palgyi Senge (藏文:དཔལ་གྱི་སེང་གེ)
Palgyi Wangchuk (藏文:དཔལ་གྱི་དབང་ཕྱུག)
Palgyi Wangchuk of Odren (藏文:འོ་དྲན་དཔལ་གྱི་དབང་ཕྱུག)
Palgyi Yeshe (藏文:དཔལ་གྱི་ཡེ་ཤེས)
Rinchen Chok of Ma (藏文:རྨ་རིན་ཆེན་མཆོག)
Sangye Yeshe (藏文:སངས་རྒྱས་ཡེ་ཤེས)
Shubu Palgyi Senge (藏文:ཤུད་བུ་དཔལ་གྱི་སེང་གེ)
毘盧渣那大译师 Vairotsana, the great translator (藏文:བཻ་རོ་ཙ་ན)
Yeshe Yang (藏文:ཡེ་ཤེས་དབྱངས)
玉扎宁波 Yudra Nyingpo of Gyalmo (藏文:ག་ཡུ་སྒྲ་སྙིང་པོ)

在现代,有很多人喜欢密乘的教法,认为密乘的教法加持力很大,威力很强。但是我们一定要了解,密乘的教法是为了平等普利群生,使之证得究竟佛果而存在的,佛开示密乘的目的不在于让众生去图一己的私利。佛在经里曾提到,要经过多生多劫精进的实修,一方能证得佛果。



但是,殊胜密乘的教法,却可经由快速的方式来证得佛果。依照显教的法门来实修,虽然要经非常遥远的时间,但却是非常安全、稳当的。密乘的教法,如果是上根利智,坚固稳定的来做实修,密乘是非常好的法门。尤其是三根本总集——莲师的实修方式,是下手易而功效高的。于此,将简略地介绍一下莲花生大士。



为了开示密乘与大圆满的教法,于不可说劫以前,十方三世诸佛共同念诵七句祈请文,藉由共同念诵七句祈请文的殊胜因缘,诸佛的加持凝聚在一起,化现成莲花生大士。就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而言,有显乘和密乘两种。



譬如现在是贤劫,共将有一千零二尊佛出现世间。贤劫千佛为了使不同根性的弟子能去除贪、瞋、痴、慢、妒等五毒烦恼,开示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是,除非是针对特殊根性的弟子,他们会以报身佛的形像开示密乘教法外,一般而言化身佛并不讲述密乘教法。



例如,就我们现在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而言,他在巴登偕卡彭派佛塔这个地方,也讲述了时轮金刚的密乘教法,但并没有广大地传扬。所以莲花生大士是三世佛为了弘传密乘教法,而化成的形像。在无量劫中,每一劫里都会有许多的佛示现人间,而每一尊佛示现人间的时候,都有莲花生大士同时示现,对不共的弟子们讲述密乘教法。---摘自贝诺法王<修行要旨>
 
[转载]轮回的主体是佛学体系的死穴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52109901011cef.html

Just as budhha says:" I do not like argue with people but people like to argue with me"

Body is nothing more than emptiness,
emptiness is nothing more than body.
The body is exactly empty,
and emptiness is exactly body. --- from heart sutra

If you can understand this, you will see there is no confliction between samsara and emptyness. I wish you can understand...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