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之,中庸作何解,又如何翻译

zhangulei

干部。干是一种美德。
注册
2018-01-06
消息
6,866
荣誉分数
1,325
声望点数
223
一直觉得中庸就是middle-road。但又觉得不得其真意。年纪越大越觉得不好翻译。
 
balanced, 也就是weighted middle-road, weighted average
 
中庸就是甩手掌柜,放在西方不好使
 
你说的这叫酱缸文化,已经背离中庸本质了。我叫这个为消极中庸。 middle-road 其实就是消极中庸的英文。

政治正确湿度的时候,好的一面就是消极中庸的一种体现。

政治正确到了极端,则连消极中庸都做不到了。打个比方,酱缸发酵过度,产生了可燃气体,随时爆你一身。


以下为转贴:

消极中庸只关注自己,积极中庸关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要通过自己的中庸实现社会的中庸。
对于个人而言,中庸之难难在如何判断你所要止的“善”是善,而且守住你的善;中庸的更大挑战是普及你的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消极的中庸,易;积极的中庸,难。


英文里什么才是中庸的最好翻译。我说的当然是积极中庸。
 
中庸不是字面上这么解释吧……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我的问题是在西方文化和哲学里,最接近中庸的一个词或者词组。
 
中庸:据朱熹注,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庸,平常。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为常行之礼。

我的问题是在西方文化和哲学里,最接近中庸的一个词或者词组。
one-party system:zhichi:
 
one, 这一个字,就已经极端了,已经反中庸了。
这你就有些狭隘了。听老夫跟你慢慢道来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观念来讲,人或者政府的见解,认知分激进与保守。也就是左与右。
中国古代的思想根本上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修身就有激进和保守需要平衡,齐家治国平天下同理。俗话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就是这个道理。人要自身把握左与右的程度,有了全面的知识和判断力,然后才是家国天下。所以说这个one是包容左右的,是积极寻找左右平衡的。这才是积极的态度。
西方来讲,个人大多数将就自由,而不认同应该根据外部环境来改变自我提高自我。所以,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组成都比较松散,也需要宗教维持。所以从个人,到社会就会出现左与右的差别。也就需要有不同的政党,不同观点的媒体来互相较量,在频繁的左与右的切换中,寻求平衡。个人认为。这是消极得中庸。
很多人认为这个one,是恶的根源。其实就是狭隘的见解。因为这个一是可以包容不同见解另自己成长的,可以另自己作出适应环境的改变的。而西方政治正确下的包容,只能说是容忍。越发展到最后,只能形成更多更多的利益集团。宗教,种族,阶级,工会,都是极端的只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造成社会一盘散沙,效率低下。
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最根本的。首先个人要能包容,再回馈社会,再图发展。毕竟人性是相通的,人类的社会性也算相通的。中国人为本的思想发展了几千年,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理解是比基础建立在神权的西方思想要深刻多。推荐你研究一下曾国藩这个人由内而外的方方面面。感觉他就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集大成者。
个人见解,不喜随便喷
 
最后编辑:
你慢慢说,我听着。
不过你歪楼了,我问的还是西方最接近中庸的词汇,或者说状态。或者说理想。
 
temperance

感觉还是片面。那种节制自己的欲望或者极端倾向。主要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限制。

而节制恐怕只是中庸里很小的一部分。中庸内容包含对内自我限制,去极端,更包含着对外的世界观的认知。
 
感觉还是片面。那种节制自己的欲望或者极端倾向。主要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限制。

而节制恐怕只是中庸里很小的一部分。中庸内容包含对内自我限制,去极端,更包含着对外的世界观的认知。
temperance: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
rightfulness
:发而皆中节,谓之
 
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古代特有的思想体系,西方并没有。为啥非要翻译呢。最直接的翻译就是:zhongyong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