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羽扇纶巾 韩家军灰飞烟灭(ZT)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James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ZT: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70692.shtml

  @祁大夫 2012-01-29 22:45:50
  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大V们的表现吧。

  我是媒体人,也算接触过出版界的人,所以是这样看韩寒这条关系链条,利益链条的。

  中国出版界有三大波,路金波,沈浩波,张小波,他们都算出版大亨了,分别控制万榕书业,磨铁出版和凤凰联动。这是出版链条。其实很多作家都是恨韩寒的,因为写作者都明白这是个草包,肚子里没东西,写出来的东西也垃圾。但是他的书得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个人更是被包装成天才、民主斗士、意见领袖,得到了特等待遇。这是一条很肥的利益链条。图书出版是个暴利,销售3万本就算畅销书,韩寒的书基本在50万以上,一本书卖30块,成本3块钱,抛去版税,算算这收入。

  中国近10年来,火了的书基本是路金波出的,或者和他有关系,我是说小说类,比如慕容雪村、石康、宁财神等大神。他们自然是和路金波站在一起的,指哪打哪。其他的写小说的作家敢怒不敢言,只是远远观望这场恶战,因为他们确实可怜,就靠出书吃饭的,职业作家,职业写手不红是很惨的,出本书就指望着书商作为重点类图书包装,包括媒体宣传,包括在报纸网站上连载,包括铺货渠道,都很有讲究。

  作家们是万万不敢得罪路金波和明确表态支持韩寒的沈浩波的,因为得罪了这二位,以后别指望出书了,都得饿死。

  宁财神和“李寻欢”路金波当年是并列的网络写手,他走了编剧之路,在演员圈里面也是不能得罪的人,比如姚晨就指哪打哪了,所以姚晨明明知道自己智商低,但是也趟这个浑水,就这个道理。

  再说说媒体,包括新浪、网易、腾讯之类的。我先说网络媒体。中国的网络媒体是没有底线和道德可言的,只要吸引眼球就可以,说实话,新浪是最厉害的,别人腾讯搜狐什么的都是花钱请名人,比如于建嵘就是和新浪微博明确要钱,结果没给,高调搬家到搜狐微博,不几天就出消息搜狐给他钱做什么公益平台,其实这是一门生意。

  再说腾讯,和新浪进行微博大战,出钱让韩寒开微博,这是很可能的,因为他们一直这么干。我熟悉的奥运报道经历过,请名人,请明星姚明刘翔黄健翔什么的开专栏,写博客,这都是钱。新浪是培养了名人扎堆的风气,明星们在新浪都不拿钱的,这就很危险了,因为你得罪了韩寒,那么韩寒马上搬博客开微博去腾讯了,反正腾讯又出钱。所以新浪根本不敢挺方舟子,这是高层的意思。

  透露个内部消息,新浪微博发了通知,不许讨论和参与韩寒和方舟子的大战。

  媒体都不敢得罪这些名人,因为名人也是资源。资讯大战就是资源大战,花钱请还请不来,更别说旗帜鲜明地反对了。

  方舟子真的不算名人,他的人气差,人缘差。尽管网站的编辑有些暗地里欣赏方舟子,但是不能得罪韩寒。包括这次倒韩大战,有很多人站在方舟子这一边,不是因为方舟子人怎么样,纯粹是想干掉韩寒而已。等到方舟子打另外一个不相干的人,他们马上就从方舟子的粉丝阵营里离开了。

  我不怕方粉骂,我就是纯粹看不上韩寒,所以现在支持方舟子。等这件事结束后,我不一定就是方舟子的粉丝。

  报纸杂志更是如此,你得罪了明星,都不接受你采访,你还搞个毛啊。

  出版界控制着作者,媒体惧怕明星搬家,不接受采访。这些都导致中国的信息传播不对称,不正常。也就是在天涯,在这种草根为王的平台里,大家都披着马甲说真话,畅快淋漓地揭露丑恶的韩寒集团。

  所以,要推倒一个偶像,根本不能指望在新浪微博实名制的那些名人。现在方舟子阵营中那几个带V的名人,彭晓芸离开南都系了,不加V已经破罐子破摔了,十年砍柴是专栏作家,和出版业关系不大,王志安是央视的,和这些人没有利益上的纠葛,有个认证是娃娃亲什么的书的作者的王增杰看来也没打算当作家,应该是圈外人,都不忌惮媒体或者出版业,他们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方舟子。

  李承鹏不出声,不代表他支持方舟子,路金波的一条微博说了,大眼忧心忡忡地打电话来,说韩寒有麻烦了。李承鹏和路金波是作者和出版人关系,他是被方舟子打过的,有七寸,不敢出声而已。

  那个所谓草根写段子的作业本最恶心,这次主动献媚,显然是为未来的出书做铺垫,讨好路金波。

  大家看到挺韩派,只要稍微一动脑筋,一打听,就能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钱。方舟子是损人不利己,我们是悲壮的看客,连吐痰带吐血地等猛料,催进度,为正义而战吗?不是,都他妈有点闲得蛋疼。
 
ZT: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370692.shtml

  @祁大夫 2012-01-29 22:45:50
  我给你们解释一下大V们的表现吧。

  我是媒体人,也算接触过出版界的人,所以是这样看韩寒这条关系链条,利益链条的。

  中国出版界有三大波,路金波,沈浩波,张小波,他们都算出版大亨了,


。。。。。

  大家看到挺韩派,只要稍微一动脑筋,一打听,就能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说到底,大家都是为了钱。方舟子是损人不利己,我们是悲壮的看客,连吐痰带吐血地等猛料,催进度,为正义而战吗?不是,都他妈有点闲得蛋疼。



:D:D:D
 
老闲昨天还认为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件, 何以今天因为闲得蛋疼发笑?

是会心一笑?:D


本质上是“闲”。说是“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件”,我就不能忽悠一下?:D:D:D
 
方舟子淡定从容,胸有成竹。看韩寒如何“打滚?”

以下为方舟子回应“韩寒起诉方舟子”报道的答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x64.html?tj=1);

我本来不把韩寒起诉我一事当回事,要正常继续写文章,但不停地有记者来问我对此的看法,反复说同样的话也很烦人,我还是声明一下吧:

一、韩寒起诉我是他的权利,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事件,更多的人了解事实真相,不是坏事。

二、和以前我被起诉的十余起诉讼一样,我本人不会出庭,但是我的律师会去应诉。我愿意在别的合适的场合(比如没有粉丝在场的直播)与韩寒当面对质。
三、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倒是韩寒及其团队对我以及我的家人的攻击、谩骂、造谣根据中国法律涉嫌侵犯名誉权。
四、和以前我被起诉的十余起诉讼一样,法院的判决结果不论是否对我有利,我不认为会影响到我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我的分析结论体现在我的分析文章当中。
五、诉讼不会对我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
这要查查中国法律对侵犯名誉权的界定了。
 
转发——《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大家都知道方舟子先生崇拜的作家是鲁迅,但是今天有网友用方舟子的手段发现,鲁迅也是假的。首先说明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叫“方尺规”网友的手。来自凯迪的猫眼 看人论坛。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一个论坛,虽然因为年前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比较不符合这个论坛里一些网友的观点,导致这个论坛里现在有很多辱骂我和帮方 舟子一起找我各种“疑点”的帖子(方舟子先生的几乎所有对我质疑的文章观点都是从这个论坛的网友发的帖子里拼凑而来的,大家翻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依 然向大家推荐这个论坛。在这个论坛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进步之力量,社会之真相。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改变就像一场汽车比赛,在谈论的时候就好像赛前的试车,总是要有更加的激进和多种的尝试,而操作的时候就要像正赛开始,必须要往回找一些余地,以确保完成比赛不要翻车。因为这场比赛只有一台车参加,所以完成比赛就能 赢。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请看鲁迅有人代笔的证据。


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着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着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l4.html#comment1
 
好心劝您一句,穿着基督门徒的马甲,引用着圣经话语的签名,灌着世俗的混水,至少给我的感觉对基督教的形象没有好处。顺便提,我不反对基督以及基督教。我另外帖子里和您探讨真理的发言您也没回...

转发——《质疑鲁迅》,作者方尺规。

大家都知道方舟子先生崇拜的作家是鲁迅,但是今天有网友用方舟子的手段发现,鲁迅也是假的。首先说明这篇文章出自一个叫“方尺规”网友的手。来自凯迪的猫眼 看人论坛。这也是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一个论坛,虽然因为年前我发表了三篇文章,比较不符合这个论坛里一些网友的观点,导致这个论坛里现在有很多辱骂我和帮方 舟子一起找我各种“疑点”的帖子(方舟子先生的几乎所有对我质疑的文章观点都是从这个论坛的网友发的帖子里拼凑而来的,大家翻看一下就知道了),但是我依 然向大家推荐这个论坛。在这个论坛里你可以看到很多进步之力量,社会之真相。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改变就像一场汽车比赛,在谈论的时候就好像赛前的试车,总是要有更加的激进和多种的尝试,而操作的时候就要像正赛开始,必须要往回找一些余地,以确保完成比赛不要翻车。因为这场比赛只有一台车参加,所以完成比赛就能 赢。这些都是题外话,下面请看鲁迅有人代笔的证据。


人造鲁迅

睿智的方舟子先生:

看到您在博客里质疑韩寒造假的博文,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万分的崇拜。从您的文章里,我看到了您的敏锐的观察,严密的推理,犀利的言辞和不屈的斗志。

受您的启发,我想到“抄袭”在文坛中是一种普遍现象,造假者绝不止韩寒一个。于是我努力的向您学习,对我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们进行质疑。令我心惊胆颤的是,我也许一不小心揭破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惊天大骗局——人造鲁迅!请原谅我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法向您一样没日没夜的查找别人所有文字记录中的每一处疏漏和不合常理的地方。我 对鲁迅的了解也主要来自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本,但仅从这区区几篇文章中,我就找到了十大疑点。听说您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曾在多个场合表示鲁迅对您 的重大影响。但是,正直如您,一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放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希望您再接再厉,翻遍鲁迅所有的作品,各类鲁迅的传记和研究资料,还我们一 个历史真相。

疑点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于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有一段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但在鲁迅的另一篇《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中“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都是描写的鲁迅童年在故乡的生活,都是冬天,活动的鸟类何以如此不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童年是否生活在一处?

疑点2:
小学课本(人教版某册,请专业打假人员考证)的课文《三味书屋》中记载了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期间在课桌上刻“早”字的故事。应当不是杜撰,有鲁迅纪念馆的书桌为证。文中记载:
“鲁迅自幼聪颖勤奋”,“ 第二天,他(方尺规按:鲁迅)早早来到学校,在书桌右上角用刀刻了一个“早”字,心里暗暗地许下诺言:以后一定要早起,不能再迟到了。 ”“以后的日子里,父亲的病更重了,鲁迅更频繁地到当铺去卖东西,然后到药店去买药,家里很多活都落在了鲁迅的肩上。他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床,料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再到当铺和药店,之后又急急忙忙地跑到私塾去上课。虽然家里的负担很重,可是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可是在鲁迅自己撰写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自己上课的情景: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看到这些我不禁要问,一个在家庭的重担下,仍旧每天坚持读书不迟到的“优秀学生”,却在课堂上“画画”,而且画了不只一大本,符合常理吗?如果我们取信刻“早” 的故事,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谁? 如果我们取信鲁迅自己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么鲁迅么又是凭什进入江南水师学堂的,难道是艺术特招生吗?

疑点3:
作家萧红 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许先生看周先生说话吃力,赶快接着说周先生是怎样气喘的。”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8日,终日喘着。”

而鲁迅的侄女周晔却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写道:
“周先生病得那么厉害,还经常写文章写到深夜。有时候我听着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咳嗽,真替他难受。”

两位作家都是鲁迅亲近的人,但是描述鲁迅临终前生病的症状却相互矛盾,相信凭两位作家的中文水平,绝不至于分不清“气喘”和“咳嗽”。我们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两个鲁迅其实并非同一人?
方舟子先生擅长“读文诊病”,是否可以对两位鲁迅的病情作出诊断?

疑点4:
在鲁迅的散文诗《秋夜》(选自散文诗集《野草》)中,有一句话,我的中学老师曾反复称赞:“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私下里告诉我,鲁迅(周树人)在北京的居所外根本没有枣树,只有梧桐树。我有理由质疑,《秋夜》很可能不是鲁迅(周树人)本人所写。

另外在《秋夜》中,还有这样的话:“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
短短的一句话居然就自相矛盾,鲁迅先生家的窗上究竟是玻璃呢,还是窗纸? 最大的可能是团队创作,文章先后经两个不同的人手,却没想到留下了这样的破绽。

疑点5:
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写道: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孔乙己是个小说人物,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的正是鲁迅先生。可是周树人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吗? 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知道鲁迅在私塾中读书并不认真,而私塾也不太可能讲“回”字的四种写法,鲁迅去江南水师学堂后 以西学为主,去日本留学读的是医学,更不可能学习这些,倒是鲁迅的父亲为正牌秀才,极有可能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 鲁迅每日读书,不会长时间泡在咸亨酒店,对酒店中形形色色的人有那样详细全面的认识。 而且,如果没有亲身的体会,很难将孔乙己这样一个落魄文人的行为举止甚至心理状态刻画得那样深刻。 而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秀才出身,家道中落,很有可能整日在咸亨酒店以酒消愁(周伯宜生病并不能证明其没有去过咸亨酒店)。所以,最可能的真相是,鲁迅的父亲,清末秀才周伯宜,自知重病在身,命不久矣,为了照顾儿子今后的生活,决心帮助其成名,早早留下了这篇小说。

疑点6: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时,在东京学了两年日语,却没有留在学术水平相对较高,中国留学生集中的东京,而选择去了仙台。事实上,鲁迅是当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这对一个仅仅学了两年日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相当的不便。那鲁迅为什么要选择仙台呢?
在藤野严九郎(即鲁迅提到过的藤野先生)所写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到:“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我们看过许多鲁迅的画像和照片,鲁迅的脸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圆圆的”。日本二战时期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为1.60米,百度百科记录鲁迅身高1.61米,在日本当时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以上,何以会被评价为“身材不够高”?难道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24、5岁)与后来的相貌身材差别这么大么?还是在仙台读医学的鲁迅并非后来的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的学历造假的问题也值得研究。

疑点7:
鲁迅的文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均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晚期的《故事新编》却是神话故事等浪漫主义题材,语言风格也大有不同。利用统计软件SPSS(我只会用这个)分析三本小说中历史人物名出现的频率(不是次数,我智商过百了),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统计检验的显著度达到6个9(即来自同一样本的概率不超过0.0001%)。(方舟子先生,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我们可以据此质疑:《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并非一人所作。
另一个证据来自百度百科,以下为百度百科截图:


百度百科中,《故事新编》创作出版于1918到1926年间。 而据我所知,《故事新编》初版于1936年。为何百度百科上详细介绍了鲁迅生平,却会连鲁迅作品的出版时间也会记错? 如果我们假设:鲁迅的小说均为一个团队在1918到1926年间所做,因为文风的强烈差别,才故意将《故事新编》拖到1936年出版。百度百科的编辑很可能知道内幕,而在无意中露出了马脚。这样一切就都能解释得通了。

疑点8:
关于“鲁迅”笔名的含义,我们从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中知道鲁迅从小生活在“鲁镇”,有个小名叫“迅哥儿”,鲁迅这个笔名即使还有其他深层含义,但至少应该包括表面上的这一重。但是在鲁迅的密友许寿裳询问他时,他却回答说:“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 这说明鲁迅对他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内容并不了解,不然何以连这么明显的事实都会忘掉?

疑点9:
鲁迅的医专同班同学医学博士小林茂雄公布过鲁迅学年成绩,这在周作人所着的《鲁迅的青年时代》和许寿裳所着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两部书中均有引用(我则是引自百度百科):
  解剖学59.3分
  组织学73.7分
  生理学63.3分
  伦理学83分
  德语60分
  物理60分
  化学60分
  平均65.5分,全班第68名(班上同学142人)
“七门功课,一门不及格,四门60多分”,特别是主要依靠死记硬背的解剖学都学不好。我们还知道鲁迅自承童年时上课不认真,“书没有读成”(我们暂时选择性遗忘那个刻“早”的故事),这样的一个没有天赋又不用功的人真的可能成为后来伟大的文学家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生活常识和理性思考能力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

Ps: 在藤野严九郎的《谨忆周树人君》中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 不是健康的血色。”,“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 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但是这不利于我们的质疑,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无视他。

疑点10:
鲁迅的诸多文章中,同样是代指女性的“她”,有些文中用“她”(如《祝福》),有些文中用“伊”(如《纪念刘和珍君》),甚至偶尔有用“他”的。不同的用词习惯,使得我们强烈质疑这些文章的作者并非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我从来没听说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词特点。)

方舟子先生,我和你一样理科出身,清楚的明白理性和逻辑绝对正确,无所不能,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必然能用理性和逻辑得出结论。不能用科学解释的现象,非理性的人类行为,人类的个体差异,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时代的变迁,记忆的模糊,书面资料的错漏,语言的歧义,逻辑的悖论,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通通都如同伪科学一般,是绝对不存在的。
以上的十大疑点的分析资料均出自于我在中小学课本或课外读本上读到的著名篇目,网上有限的几篇关于鲁迅的传记,以及百度百科。大量的鲁迅的文章、传记以及研究资料我都没有阅读。因此,我并未下任何肯定结论,仅仅对鲁迅是否有人代笔的问题提出了质疑。相信通过查阅更多的资料,睿智的方舟子先生一定能找出更多的蛛丝马迹,将鲁迅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彻底打入十八层地域,永不翻身。您必将一举超过福尔摩斯、狄仁杰、柯南和黑猫警长,成为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具睿智、最敏锐的人。

最后,我再为您提供一条线索,在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我强烈的感觉到那个日本干事正是您的打假同行,工作风格极为接近,希望你能早日联系上他,并且与鲁迅先生当面对质。我将坚决捍卫您一切质疑的方式、质疑一切的权力!

您的愚蠢的模仿者,方尺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l4.html#comment1
 
ZT: 韩寒笔迹鉴定,萌芽杂志是受骗方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page=1&boardid=1&id=8071180


有什么人给分析下初试时的情况吗?

D:D:D:D:D:D
真实的情况应当是:

复试时,韩父首先偷看到考题。当时,他带儿子入临时考场时,出题人李其刚是不可能回避韩父的,李其刚根本不可能想到韩父可能会立即代作的。
李其刚出题后,韩父与韩寒同时看到考题,于是韩父借口儿子没有吃饭,出去买食品与水,抓紧在考场外匆匆写好《杯里窥人》,然后再次进入考场,借口是给韩寒送食品、水,当时考场内只有韩寒和一个名叫林青(估计是小姑娘,很好忽悠)的小编辑,林青编辑因为监考一个考生,所以非常麻痹大意。小编辑当然允诺韩父给儿子送食品、水,而最可能的情况是,韩父写好的作文《杯里窥人》就夹带在食品袋中,塞给韩寒……
 
有什么人给分析下初试时的情况吗?

D:D:D:D:D:D

more interesting info from that link...

韩寒怪相:

怪相一,投稿第一届新概念初赛文章得奖,父亲陪同单独一个人考官监督补赛拿了第一。投稿第二届新概念初赛文章得奖(复赛文章名落孙山)。看过一些视频,韩寒带演讲稿演讲,还有点幽默有点深度,当然这些都大可提前做足了功课。





怪相二,参加语文考试作文挺烂,参加统一的二届新概念复赛现场作文名落孙山。参加访谈没带稿子,逻辑不清,言之无物,参加CCAV访谈被问及自己刚出炉周岁不足的《三重门》书名何意,竟以忘记了作答,颇有几分毛少将的味道(韩父在《儿子韩寒》里却解析得条条是道)。参加王朔陈丹青等等实力派多方互动访谈,全然没有一丝灵气,呆若木鸡,只有听的份,彼此互动交流时,听的时候在80%说的约莫只有10%,剩下的10%是让彼此都颇感尴尬的冷场。



怪相三,韩寒在参加凤凰卫视访谈里,信誓旦旦说自己没看过《红楼梦》,但在《三重门》里有几个段落引用了《红楼梦》,

而这些段落明显不可能是编辑润色所加。

被问及《长安乱》是否出续集,竟称不记得《长安乱》写的什么内容了。






只要方便事前准备或者方便代笔的,韩寒均有不错的发挥。可是只能自己独立现场发挥时,天才就断了翅膀。
 
我对于方舟子回应的看法。

第一条,第二条我没有什么评论。

三、我对署名韩寒的文章的分析、质疑、批评,属于言论自由和学术批评,不涉及侵犯名誉权。倒是韩寒及其团队对我以及我的家人的攻击、谩骂、造谣根据中国法律涉嫌侵犯名誉权。
第三条, 估计会引起异议。我不知道韩粉读到会有什么反应, 我读到这里也是心头一惊。方舟子何德何能,到底是诽谤还是学术评论你可以自己定义?这是不是方话说得太满 (从这篇开始,我将陆续分析韩寒的一些作品,证明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先从韩寒投给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文章说起), 现在开始给自己找理由呢, 这个理由成不成立呢?

首先,确实有大量学术文章探讨古代名文的真正作者,随便放狗或百度一下,水浒, 红楼部分, 三国演义的真实作者, 都有很多论文或者杂文, 也都是根据不同文章之间的矛盾来考据,似乎大家都可以接受。或者说如果方质疑三国, 水浒, 大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如何区别学术讨论和诽谤似乎并不在于方是不是可以质疑, 而在于质疑的方式。 我觉得, 有以下几个因素是需要考虑的

A. 是不是会造成被质疑人的损失?
显然, 质疑罗贯中并不会造成古人的损失, 而质疑韩寒必然会带来韩的损失。 不管从法律理论还是法律现实, 我们不仅应该鼓励学术自由的空气, 我们也应该保护被质疑人的合理权力。 当两者有冲突的时候, 规则应该如何协调其中的关系。 因为是当代人, 质疑不能被随便提出,方得逻辑推导能不能做为一种质疑方式, 希望通过这次官司能给大家一个可以认可的解释。

B。 主观上有没有诽谤的目的?
如果方将所有他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整理, 以论文方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这是不是可以证明方是认真地在做一篇学术讨论。如果说, 可以将这种质疑用论文的形式先通过专家讨论, 而不是直接在网络上, 是不是能让读者接触到更多专家论证的观点和手段, 而不是马上激化起双方的矛盾。而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是不是也可以证明方并没有诽谤的主观意图而是出于学术讨论的目的。

当然, 如果韩粉质疑方有诽谤韩而获利的动机, 我也认为是成立的, 因为确实可以带动方的人气,但是我想方应该可以自圆其说。我只是推荐另一种方式来提供一个学术质疑的平台。或者说, 用自己的博克来质疑是不是合适作为学术讨论的平台?

C。 ‘证明这些作品不可能是韩寒写的' 这个结论到底是质疑还是诽谤, 我认为这句话是一个结论, 而不是停留在质疑了, 但是是不是构成诽谤呢? 首先, 如果方的结论是事实, 自然不是诽谤。那么如果很难证明一件事情是不是事实, 应该由谁举证?我想, 这也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事情, 不知道有没有法律大拿可以出来给一些评论参考。 事实上, 方根本不用这么说, 他学术讨论的目的已经达到。 我想, 方这么说应该不是逞一时之勇, 而是逼着韩寒仓促通过法律的手段应战。

如果光从学术讨论质疑的角度来说, 方并不需要下这个结论。 所以, 他这么做, 我很难判断他的动机。如果他有大量的学术证据, 等着在法庭上跟韩过招, 我想这是一种为求真相而逼着韩在有中立第三方的情况下过招。 如果没有, 这确实也有炒作自己的动机。

四、和以前我被起诉的十余起诉讼一样,法院的判决结果不论是否对我有利,我不认为会影响到我的分析结论是否成立。我的分析结论体现在我的分析文章当中。
第四条, 我自己认为方没必要解释, 因为基本上是废话, 很多人会觉得他是在嘴硬。 但是我还是不愿意低估方的智商和情商, 我猜他是回应网友的问题而写出来的。

五、诉讼不会对我继续分析署名韩寒的文章产生任何影响
第五条, 我很高兴他这么说, 也希望他这么做。 我本来会觉得因为韩告他, 在开庭前,有可能大家都保持平静, 这样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看方的分析。

代笔仗给我带来的困惑
http://weiwuhui.blog.techweb.com.cn/archives/455.html

起头于麦田,沸腾于方舟子的“韩寒代笔”口水仗,本来我已经打算不再关注了。但最新的发展是,根据路金波的表达,韩寒要起诉方舟子以及李其纲要起诉麦田(这甚至引发了麦田的重新上阵),又引起了我的兴趣。唔,准确的说,不是兴趣,而是疑惑。我这里有一些我想不明白的事,想请教方家。

先说一点我自以为能够确认的事。

如果这个官司开打,肯定是在中国的某地(这个某地也很难讲,韩寒的诉求是上海。但这个事在归属地于北京的新浪博客、新浪微博上展开,麦田方舟子据我所知都住在北京,会不会在北京开打呢?),而不太可能跑美国去。故而,真实的官司是很难去用沙利文案件来做审判依据的。而对于沙利文案件,就我在微博上看到的,是被引用很多次的。

大概主要是因为左侧的那本书——据说这本书卖得极好。沙利文案件的简单描述就是,一个名为沙利文的警察局长,由于《纽约时报》一篇部分失实的报道而起诉后者。一开始沙利文获胜,获赔50万美元。但官司打到联邦高院时,高院判媒体获胜。这个官司被视为“保障新闻自由”的重要案例,被各种论文、评论援引的次数应该是不可胜数。

微博上有论者认为,这个案子仅适用于“官员”(韩寒显然不是官员),道理就是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叫《批评官员的尺度》。但我对此深表怀疑。因为英文原书名是“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不得立法:沙利文案与第一修正案),与官员一点关系没有。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确有“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的表述,英文原名是很恰当的。搞成中文后,这里用了个典,不易表达,译者意译为“批评官员的尺度”,也没啥不妥,毕竟这个案子和官员有关。但要说根据这个意译名字就推断沙利文案的效应仅适用于官员,那是不妥的。

美国联邦高院为何判媒体获胜呢?毕竟媒体的报道的确有失实的地方。理由依据就在这里:真实恶意原则。原告必须证明被告是恶意的。——咳,这个有动机论倾向,大有中国古代“春秋原心定罪”的味道,你怎么证明人家的意图是恶意的呢?用一个人的动机去判官司,和现代法治精神很抵触啊。

美国人其实不是“原心定罪”,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新闻媒体”。媒体有媒体的规范和伦理,比如中立报道、多方采访。和我老爸讨论时,他提及一个案例。某议员候选人状告一个媒体对他诽谤,该候选人说,在媒体报道出现之前,他已经提供了一些证据来证明他并非报道所述,该媒体为何隐匿不报呢?显然是恶意的,官司获胜。换句话说,所谓“真实恶意原则”,是适用于有一定伦理规范的媒体的(你没遵守你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你就有恶意),不见得就适用于“个人”。

方舟子不是媒体组织,他只是一个个人。即便他的微博帐号有数百万粉丝,相当于一个媒体影响力,但他依然不是媒体,换而言之,他没有这个义务去遵循什么媒体伦理规范。于是,我的困惑就来了:所谓自媒体,只是一种比方,或者是根据影响力所做的比方(一个数百万粉丝的微博帐号比有些媒体影响力还大),但它不是媒体。不是媒体,就没法适用“真实恶意原则”(你怎么判断他是恶意的,这不原心定罪,动机论阴谋论嘛),似乎和沙利文案是靠不上边的。

当自媒体产生后,的确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使我非常困惑。比如说,在3Q大战时,双方都动用了自己的网站,极尽攻击对方之能事——即仅刊发有利于己方的言论。但我认为腾讯是不妥的。因为QQ.COM作为门户而言,应该属于“媒体”阵营,需要遵守相应的媒体伦理规范(平衡报道),但360呢?360只是企业官网,不能算是“媒体”(它从来不会去报什么新闻,发布和它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信息),但它的影响力又如此之大(360弹窗),它应该不应该遵守媒体伦理规范?

如果这么说,影响力那么大,就应该遵守媒体伦理。好了,现在请告诉我:什么叫影响力大?在沙利文案件中,“新闻媒体”不是根据影响力大来衡量的,而是组织的性质。小报再小,也是报纸,也是媒体,也得遵守媒体伦理规范。自媒体帐号粉丝到多少就叫影响力大呢?就要比照遵守媒体伦理规范呢?——无解的困惑。

我一直很希望看到一个等同于沙利文案的美国联邦高院判决,但官司不是“人vs媒体”,而是“人vs自媒体(这个自媒体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不是媒体的企业组织)”。我倒是很有兴趣看看,美国人是怎么看待自媒体这个看似媒体其实不是媒体的新事物的。

—— 回到本案的分割线 ——

我看这个官司,即便在美国,和沙利文案怕是靠不上边。从中国宪法文本看,中国也是讲“言论自由”的。但中国法院曾经有一次判决,是值得注意的。在这个判决中,它使用了“公众人物”四个字。

这个官司和周鸿祎有关。法院判令周鸿祎必须向金山道歉的理由是,周鸿祎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要谨言慎行。—— 看到差别了没?美国人沙利文案其实是说:公众人物名誉权不像普通人,不实报道只要不是恶意,是可以接受的。但中国人周鸿祎案是说:公众人物发言权不象普通人,不可以随便乱说的啊。虽然都在说“公众人物”,但其实意思是完全不一样的。

套用周鸿祎这个官司(虽然中国不像美国,不是判例法,但前面的官司被引用和参考,还是很常见的),作为当仁不让的公众人物的方舟子,会不会要求他谨言慎行?这就要看什么“言”了。方舟子如果说韩寒文章写得烂,我看没啥,这是“意见表达”,属于价值判断。全天下都说你文章好,我就认为你写得烂,有何不可?但方舟子这次有点“事实陈述”的味道了:你这文章不是你写的。这得拿出铁证来。

接下来的困惑又来了,那么麦田呢?麦田虽然在IT圈有点名气,但我以为,他算不上什么公众人物(至少在开打之前)。一个普通人对一个公众人物说:“嘿,我怀疑你这文章不是你写的,我的怀疑是:1、2、3、4,现在请你拿出证据来证明是你自己写的。”——这可以么?

UPDATE:经网友提醒,不是韩寒要起诉麦田,是李其纲要起诉麦田。最后一个困惑不成立。看来韩寒一方也明白,韩寒自己起诉麦田,恐怕会弱一点。

—— 再补充一个我的困惑 ——

在这次口水仗中,财经网做为一个蓝色V字认证的媒体组织帐号,发布了一张由变态辣椒所画的漫画组图。最后一帧有非常明显的人身攻击、侮辱的意味。虽然这幅组图没有一个字提及方舟子,但明眼人都能看明白,这就是在攻击方舟子。

我的困惑有二。

其一、“财经网”这个微博帐号,这样做可以否?张志安老师的意见是这样的:

一家报刊的官方微博,该登什么、不该登什么,底线其实很简单,就是:能在纸上登的,就可以在网上发;纸上登太低俗的,网上也不该发或转。就职业伦理而言,纸上与网上无异。不过,也有例外,因某部监管、纸上不敢发却极重要的,网上伺机可斗胆发下,接到该死令再删。

重点在前半段,也就是说,张老师认为,媒体的网络微博帐号所需要遵守的伦理规则等同于媒体本身。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说底线的话),这个底线可以略低一些。比如说这幅漫画组图,我倒是以为,如果没有最后一帧,发微博没什么不妥的,但发纸质媒体还是不妥。

不过,这个“略低一些”,到底怎么来度量呢?

其二、变态辣椒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微博帐号,画这样的明显有人身攻击意味的漫画,如果方舟子要和ta较真打官司,赢面有多大?
 
Hello,

A duck, which opened a new topic, comes to distract focus.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