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2-01-25
- 消息
- 15,999
- 荣誉分数
- 5,523
- 声望点数
- 273
虽然我不能完全认同老闲所具体应用的那些概率的样本及其得出的结果,但是他的大方向是对的。而你用的自己和老闲对话已经发生的事件来反驳他的观点,我觉得是完全没有弄清楚概率论适用的范围。
如果一定要用概率来比较方对韩的质疑和你跟老闲的对话,应该首先确定取样的样本范围。把你今天跟老闲在CFC上对话的这个事情记录下来,问一问一百个人,让他们也到CFC上来看一下事实上有没有老闲这个ID和小篆这个ID发生了对话,再问问他们有多少人认为你们两个ID在CFC上发生了对话。结果应该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说,的确看到你们两个ID发生了对话,除非有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因此,概率是100%。这就是已发生事件的概率。
而你把韩寒的求医文章给一百个人看,再把方舟子对韩寒求医经历造假的质疑给一百个人看,再问问大家有多少人相信韩寒文章中的求医经历是真实的,估计有一大半人不会相信那是真实的,而相信他是造假;再把韩寒所引用毛主席语录、英文原文、拉丁文原文等写出来的文章给一百个人看,再把他的中学语文成绩、中学学习过程等等,以及方舟子对他的质疑给大家看看,问问大家有多少人相信那些文章不是韩寒父亲而是韩寒自己的东西,估计也有一大半人不相信那是韩寒写的东西,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是韩寒写的,而且按照逻辑也不像是韩寒写的;,,,韩寒身上还有很多这样拿不出证据,也经不起推敲的所谓小概率奇迹发生。把这些个别的小概率加总起来集中在韩寒一个人身上发生,概率就更小了,这正是老闲所要说明的韩寒是天才的概率如此之小,几乎为零的意思。
你可能会说,在你看来大多数人都会在看了方舟子的质疑以后依然认为韩寒是真正的作者。我不会跟你争论这个大多数或少数之类的问题。我要说明的关键是,在你的比较中,“韩寒是真正作者”是个不确定的疑问,因而存在并适用于概率讨论,其样本范围就是各种可能的解释;“老闲和小篆这两个ID在CFC上发生了对话”是个确定的事实,不适用于概率讨论,要讨论的话,你的样本只有一个:那就是已经对话了。
先谢谢你的科普。

我承认,我拿概率来反驳老闲,是属于胡搅蛮缠存心气人的。:blowzy:

我说了,我不认同老闲讲的那些是小概率事件,因为当我看到方舟子提出的很多“疑点”时,我自己很快就想到可能的答案,再看韩寒的解释,和我想到的大同小异,所以我不认为那些是小概率事件。举个例子,关于生僻语言的引用,我读书时参加过的一场考试是这样的:在三个小时之内分别就教授出的三个题目写三篇小论文,每篇800到1000单词。考前老师讲过,论文里如果能引经据典是可以加分的,不过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paraphrase都须加括号注明作者和书名,而考试的形式是闭卷。所以我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刻意地、临时地背了一些我认为可能用得上的“语录”,有些甚至是我读的中文材料里面转引的,原书我根本没时间去看,我只是通过材料里的注释记下原书书名和作者名。考试的时候我尽量往自己准备的这些“语录”上引申,对于那些经过转引我才读到的“语录”,我加注时是直接写的原书作者和书名。不要说过十年的时间,就是那次考完试后过十个月,谁要和我提起我那份答卷上曾经引的经据的典,我恐怕都会一脸茫然。但事实是那份考卷的确是我答的。我不是天才,我能够想得到并且应用过的引经据典的办法,韩寒用了,我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类事我自然不赞同是小概率事件。
再一个,我认为拿概率来给一个人定罪是缺乏说服力的。也许我带有偏见,但我认为概率这东西用来研究“群体”时比较有用,用到具体的个人身上,它的参考价值都很有限,更不要说具备“决定性”了。比如说,成功率99.99%的手术,在某个病人身上可能偏偏就失败了,对于大家而言,失败率很低,但对于那个倒霉的病人而言,这个失败就是100%,那个0.001%的失败率数据对他毫无意义。
我想我只能解释这么多了,再深入解释的话太费时间,老大也不会多发CFC刀给我,所以各位喜欢较真的大佬请饶过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