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集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红色小提琴》影评

1-8.jpg



红色小提琴的剧情简介 ·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太太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下他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在三百多年间辗转易手,从修道院的孤儿开始,到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曾被偷、被抢、被埋葬、被枪击,被弃置,被遗忘,她曾流落于城镇乡野,曾被藏在楼板暗层,曾被高悬在阴暗的阁楼上,她飘洋过海历经人世变迁,被典当,被赎回,被转赠,每一段际遇都是传奇,她的主人们命运叵测悲凉,大多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了人世....最终小提琴被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女儿。


1-7.jpg


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无数人的命运紧紧相关联。要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故事讲得形散神不散是需要非凡的叙述技巧的。这部影片集传奇,悬疑,音乐于一身,其有条不紊的电影叙述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1-13.jpg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将错综复杂的人世变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条是倒叙,通过红色小提琴的拍卖现场,不断闪回,每次都添加新的人物和内涵,让观众对小提琴的最终归宿充满了期待;第二条线是制琴师太太在生产前的五张塔罗牌:每一张牌代表着小提琴的一段经历,琴师太太的魂魄就在红色的提琴中,仿佛拥有某种魔咒,让每个见到这把琴的人都为之痴迷疯狂。无论演奏者是否知道红色提琴的来历与真正价值,都逃不出拥有她的冲动。



1-3.jpg


小提琴就好像一个魔咒,只有真正懂得她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叹息与哭泣。终于,在鉴琴师的手中得以恢复真容,红色小提琴的秘密被现代科技揭开,原来让人惊艳的红色漆迹是300年前制琴师满怀悲恸将太太的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一笔一笔地刷上琴身,红色小提琴本就是血和泪的产物,难怪拉出来的曲子也是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1-1.jpg


从影片获奖的情况来看,《the Red Violin》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

影片音乐的主轴是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太太安娜时常会哼起的曲调,旋律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在油画般静谧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着摇篮曲,由此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凄美故事。


1-6.jpg


每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被应验,都会出现这段Anna’s Theme。如果说红色小提琴是故事的主体,是爱琴人的灵魂,那么Anna’s Theme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灵魂。她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世事无常,人世苍凉,可是负载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悲伤却从未消散。



1-4.jpg


红色小提琴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做工精巧,音色优美,更在于加驻于她之上的时间和命运的力量。她久经辗转,看尽潮起潮落,每一位听懂她的人都在心头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那是人类灵魂中的深深叹息,提起琴弓奏响小提琴的人们,总是在华丽深邃的音色中感受到短暂和永恒的碰撞。短暂的是人的生命,而永恒的是人类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和欣赏,父母对孩子的爱,师长对学生的爱,情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知音者的怜悯和同情....


3-2.jpg


有人评论道:“一部小提琴是用生命铸造的,她的童年体弱多病,少女时代遇到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成年之后接受了世俗的挑剔,最终回到的是一个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不分国界,热爱音乐的人又如此相似,为小提琴而疯狂,为音乐而奉献。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了。或许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默默地讲,不再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了~”


3-1.jpg


我很喜欢那一句“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几百年来,随着塔罗牌一张张地解开谜底,附着血和爱的故事继续着,当红色小提琴的乐音响起,让听者颦眉低首的是那些绵绵不尽的生死离别。可是每一个倾注,每一段不舍,每一次的珍爱,哪怕最终是失望是破碎是遗憾,依旧在短暂中勾勒出永恒的轮廓:那是人类对音乐的爱,对美的爱,对人类自身的爱,生生不息,绵绵无绝,犹如野草繁花般的顽强。



哪怕历经沧桑,她依旧故我,红色代表着不息的生命力和温暖。

红色小提琴带给人不是绝望和悲伤,反而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3-3.jpg
 
最后编辑: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红色小提琴》影评

浏览附件578272


红色小提琴的剧情简介 ·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太太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下他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在三百多年间辗转易手,从修道院的孤儿开始,到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曾被偷、被抢、被埋葬、被枪击,被弃置,被遗忘,她曾流落于城镇乡野,曾被藏在楼板暗层,曾被高悬在阴暗的阁楼上,她飘洋过海历经人世变迁,被典当,被赎回,被转赠,每一段际遇都是传奇,她的主人们命运叵测悲凉,大多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了人世....最终小提琴被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女儿。


浏览附件578273

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无数人的命运紧紧相关联。要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故事讲得形散神不散是需要非凡的叙述技巧的。这部影片集传奇,悬疑,音乐于一身,其有条不紊的电影叙述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浏览附件578274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将错综复杂的人世变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条是倒叙,通过红色小提琴的拍卖现场,不断闪回,每次都添加新的人物和内涵,让观众对小提琴的最终归宿充满了期待;第二条线是制琴师太太在生产前的五张塔罗牌:每一张牌代表着小提琴的一段经历,琴师太太的魂魄就在红色的提琴中,仿佛拥有某种魔咒,让每个见到这把琴的人都为之痴迷疯狂。无论演奏者是否知道红色提琴的来历与真正价值,都逃不出拥有她的冲动。



浏览附件578275

小提琴就好像一个魔咒,只有真正懂得她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叹息与哭泣。终于,在鉴琴师的手中得以恢复真容,红色小提琴的秘密被现代科技揭开,原来让人惊艳的红色漆迹是300年前制琴师满怀悲恸将太太的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一笔一笔地刷上琴身,红色小提琴本就是血和泪的产物,难怪拉出来的曲子也是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浏览附件578276

从影片获奖的情况来看,《the Red Violin》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

影片音乐的主轴是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太太安娜时常会哼起的曲调,旋律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在油画般静谧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着摇篮曲,由此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凄美故事。


浏览附件578277

每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被应验,都会出现这段Anna’s Theme。如果说红色小提琴是故事的主体,是爱琴人的灵魂,那么Anna’s Theme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灵魂。她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世事无常,人世苍凉,可是负载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悲伤却从未消散。



浏览附件578278

红色小提琴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做工精巧,音色优美,更在于加驻于她之上的时间和命运的力量。她久经辗转,看尽潮起潮落,每一位听懂她的人都在心头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那是人类灵魂中的深深叹息,提起琴弓奏响小提琴的人们,总是在华丽深邃的音色中感受到短暂和永恒的碰撞。短暂的是人的生命,而永恒的是人类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和欣赏,父母对孩子的爱,师长对学生的爱,情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知音者的怜悯和同情....


浏览附件578279

有人评论道:“一部小提琴是用生命铸造的,她的童年体弱多病,少女时代遇到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成年之后接受了世俗的挑剔,最终回到的是一个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不分国界,热爱音乐的人又如此相似,为小提琴而疯狂,为音乐而奉献。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了。或许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默默地讲,不再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了~”


浏览附件578280

我很喜欢那一句“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几百年来,随着塔罗牌一张张地解开谜底,附着血和爱的故事继续着,当红色小提琴的乐音响起,让听者颦眉低首的是那些绵绵不尽的生死离别。可是每一个倾注,每一段不舍,每一次的珍爱,哪怕最终是失望是破碎是遗憾,依旧在短暂中勾勒出永恒的轮廓:那是人类对音乐的爱,对美的爱,对人类自身的爱,生生不息,绵绵无绝,犹如野草繁花般的顽强。



哪怕历经沧桑,她依旧故我,红色代表着不息的生命力和温暖。

红色小提琴带给人不是绝望和悲伤,反而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浏览附件578281
这个故事很感人!
 
《富春山居图》,七百年的爱嗔痴怨

前两天看了《the Red Voilin》后很是喜欢,一把红色小提琴三百年间在世间辗转易手,饱经悲欢离合,颇具传奇色彩。但是无独有偶,中国绘画史上巅峰之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着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并论的艺术价值,却有着比红色提琴更传奇,更颠沛,更曲折,更心酸的故事。
7.jpg


《富春山居图》是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浙江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幼年饱读诗书,四十岁之前,一直是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后来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贪腐。五十岁黄公望出狱,灰心失意之下转身当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日日摆摊,以卖卜为生。

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跳出了中国山水画作的框架;近山线条洗练,远山淡墨渲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六百九十公分长的画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用了3年的时间,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无用师弟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明代成化年间,大画家沈周曾短暂收藏此画,后被诈取骗走;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当时的《富春山居图》已脱离高僧尽兴之作的地位,而是人人想取得巨作珍爱之物。凡画坛后学,皆以黄公望为元代山水美学之首;每获此画者,皆不断临摹,甚至对著画高呼「吾师乎!吾师乎!」

大画家董其昌因生活困难,为此图做了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把它典当给富人吴达可;但终生赎不回。《富春山居图》今日所以裂成两段,即因董其昌典当的吴家流传至第三代,碰到了痴画疯子吴问卿。临终前竟遗言,将此画「火殉」。吴问卿生前爱此画,除为其打造一间「富春轩」特别供奉外,据传睡觉抱著它,饮食望着它。枕旁桌边,从此走上爱执癫痴的悲剧命运。根据记载,吴问卿在明代覆亡之际,还曾光著脚带著这张手卷躲入山中避难。清顺治年间吴问卿临死前遗言「火殉」,断气片刻,《富春山居图》大卷被丢入了熊熊火光;山与江从此断离。吴一阖眼,识货的侄子从火中把富春长卷抢救出来。当时文坛已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国之二宝。历史巨作虽未烧成劫灰,却从此分割。图首启承之挺拔大山,从此成了孤独的剩山;后八分之七蜿蜒山陵的江水、松林、趣乐、闲逸、宁静、樵夫、垂钓者,……一一与孤挺的剩山告别。吴问卿火殉《富春山居图》之年,两幅画一起隔年卖入民间,从此竟三百六十年未再聚首。

《富春山居图》最后一个传奇,在清乾隆年间进入高峰。酷爱藏画收画的皇帝,下召臣子,普寻《富春山居图》。公元一七四五年,等了十年的乾隆拿到了一幅伪作,大乐不已,上下盖满了皇上的章及密密麻麻的题跋。第二年,真正的画出现了。这两幅图均是原图的后八分之七,少了剩山之首。爱面子的皇帝不肯承认自己丢人,只好饶了黄公望的真迹,没盖章,没题丑陋又密麻的跋。全图除大臣梁师正以楷书撰写其画虽伪,「但画格秀润可喜」。

“无用、巧取、火殉、离散、豪夺……聚首。流离七百年岁月,然后再次命定分离…”如今的《富春山居图》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台湾。2010年的时候,《富春山居图》前八分之一《剩山图》,与后八分之七《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展期仅维持两个月,七月底,也就是两个月后,这幅完成于七百年前的千年稀有国宝画作,再度分离;《剩山图》回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留存台北故宫库房。 它们上回合璧,竟已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往事!

七百年的聚散离合,七百年的爱嗔痴怨,七百年的物是人非.....这么有“料”的故事,不拍成好电影实在是可惜了,可惜2013最后拍出来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惨不忍睹,贻笑大方。这也算是为《富春山居图》又添了一段典故吧。



豆瓣上的对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的部分评论....
8.jpg

9.jpg


我觉得评论都写的很搞笑啊,太有才了:tx: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红色小提琴》影评

浏览附件578272


红色小提琴的剧情简介 ·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太太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下他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在三百多年间辗转易手,从修道院的孤儿开始,到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曾被偷、被抢、被埋葬、被枪击,被弃置,被遗忘,她曾流落于城镇乡野,曾被藏在楼板暗层,曾被高悬在阴暗的阁楼上,她飘洋过海历经人世变迁,被典当,被赎回,被转赠,每一段际遇都是传奇,她的主人们命运叵测悲凉,大多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了人世....最终小提琴被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女儿。


浏览附件578273

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无数人的命运紧紧相关联。要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故事讲得形散神不散是需要非凡的叙述技巧的。这部影片集传奇,悬疑,音乐于一身,其有条不紊的电影叙述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浏览附件578274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将错综复杂的人世变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条是倒叙,通过红色小提琴的拍卖现场,不断闪回,每次都添加新的人物和内涵,让观众对小提琴的最终归宿充满了期待;第二条线是制琴师太太在生产前的五张塔罗牌:每一张牌代表着小提琴的一段经历,琴师太太的魂魄就在红色的提琴中,仿佛拥有某种魔咒,让每个见到这把琴的人都为之痴迷疯狂。无论演奏者是否知道红色提琴的来历与真正价值,都逃不出拥有她的冲动。



浏览附件578275

小提琴就好像一个魔咒,只有真正懂得她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叹息与哭泣。终于,在鉴琴师的手中得以恢复真容,红色小提琴的秘密被现代科技揭开,原来让人惊艳的红色漆迹是300年前制琴师满怀悲恸将太太的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一笔一笔地刷上琴身,红色小提琴本就是血和泪的产物,难怪拉出来的曲子也是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浏览附件578276

从影片获奖的情况来看,《the Red Violin》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

影片音乐的主轴是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太太安娜时常会哼起的曲调,旋律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在油画般静谧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着摇篮曲,由此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凄美故事。


浏览附件578277

每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被应验,都会出现这段Anna’s Theme。如果说红色小提琴是故事的主体,是爱琴人的灵魂,那么Anna’s Theme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灵魂。她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世事无常,人世苍凉,可是负载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悲伤却从未消散。



浏览附件578278

红色小提琴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做工精巧,音色优美,更在于加驻于她之上的时间和命运的力量。她久经辗转,看尽潮起潮落,每一位听懂她的人都在心头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那是人类灵魂中的深深叹息,提起琴弓奏响小提琴的人们,总是在华丽深邃的音色中感受到短暂和永恒的碰撞。短暂的是人的生命,而永恒的是人类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和欣赏,父母对孩子的爱,师长对学生的爱,情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知音者的怜悯和同情....


浏览附件578279

有人评论道:“一部小提琴是用生命铸造的,她的童年体弱多病,少女时代遇到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成年之后接受了世俗的挑剔,最终回到的是一个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不分国界,热爱音乐的人又如此相似,为小提琴而疯狂,为音乐而奉献。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了。或许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默默地讲,不再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了~”


浏览附件578280

我很喜欢那一句“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几百年来,随着塔罗牌一张张地解开谜底,附着血和爱的故事继续着,当红色小提琴的乐音响起,让听者颦眉低首的是那些绵绵不尽的生死离别。可是每一个倾注,每一段不舍,每一次的珍爱,哪怕最终是失望是破碎是遗憾,依旧在短暂中勾勒出永恒的轮廓:那是人类对音乐的爱,对美的爱,对人类自身的爱,生生不息,绵绵无绝,犹如野草繁花般的顽强。



哪怕历经沧桑,她依旧故我,红色代表着不息的生命力和温暖。

红色小提琴带给人不是绝望和悲伤,反而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浏览附件578281
多年以前在图书馆借过这部片子,没有来得及看,又还回了图书馆。原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
 
《富春山居图》,七百年的爱嗔痴怨

前两天看了《the Red Voilin》后很是喜欢,一把红色小提琴三百年间在世间辗转易手,饱经悲欢离合,颇具传奇色彩。但是无独有偶,中国绘画史上巅峰之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着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并论的艺术价值,却有着比红色提琴更传奇,更颠沛,更曲折,更心酸的故事。
浏览附件579113

《富春山居图》是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浙江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幼年饱读诗书,四十岁之前,一直是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后来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贪腐。五十岁黄公望出狱,灰心失意之下转身当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日日摆摊,以卖卜为生。

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跳出了中国山水画作的框架;近山线条洗练,远山淡墨渲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六百九十公分长的画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用了3年的时间,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无用师弟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明代成化年间,大画家沈周曾短暂收藏此画,后被诈取骗走;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当时的《富春山居图》已脱离高僧尽兴之作的地位,而是人人想取得巨作珍爱之物。凡画坛后学,皆以黄公望为元代山水美学之首;每获此画者,皆不断临摹,甚至对著画高呼「吾师乎!吾师乎!」

大画家董其昌因生活困难,为此图做了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把它典当给富人吴达可;但终生赎不回。《富春山居图》今日所以裂成两段,即因董其昌典当的吴家流传至第三代,碰到了痴画疯子吴问卿。临终前竟遗言,将此画「火殉」。吴问卿生前爱此画,除为其打造一间「富春轩」特别供奉外,据传睡觉抱著它,饮食望着它。枕旁桌边,从此走上爱执癫痴的悲剧命运。根据记载,吴问卿在明代覆亡之际,还曾光著脚带著这张手卷躲入山中避难。清顺治年间吴问卿临死前遗言「火殉」,断气片刻,《富春山居图》大卷被丢入了熊熊火光;山与江从此断离。吴一阖眼,识货的侄子从火中把富春长卷抢救出来。当时文坛已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国之二宝。历史巨作虽未烧成劫灰,却从此分割。图首启承之挺拔大山,从此成了孤独的剩山;后八分之七蜿蜒山陵的江水、松林、趣乐、闲逸、宁静、樵夫、垂钓者,……一一与孤挺的剩山告别。吴问卿火殉《富春山居图》之年,两幅画一起隔年卖入民间,从此竟三百六十年未再聚首。

《富春山居图》最后一个传奇,在清乾隆年间进入高峰。酷爱藏画收画的皇帝,下召臣子,普寻《富春山居图》。公元一七四五年,等了十年的乾隆拿到了一幅伪作,大乐不已,上下盖满了皇上的章及密密麻麻的题跋。第二年,真正的画出现了。这两幅图均是原图的后八分之七,少了剩山之首。爱面子的皇帝不肯承认自己丢人,只好饶了黄公望的真迹,没盖章,没题丑陋又密麻的跋。全图除大臣梁师正以楷书撰写其画虽伪,「但画格秀润可喜」。

“无用、巧取、火殉、离散、豪夺……聚首。流离七百年岁月,然后再次命定分离…”如今的《富春山居图》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台湾。2010年的时候,《富春山居图》前八分之一《剩山图》,与后八分之七《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展期仅维持两个月,七月底,也就是两个月后,这幅完成于七百年前的千年稀有国宝画作,再度分离;《剩山图》回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留存台北故宫库房。 它们上回合璧,竟已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往事!

七百年的聚散离合,七百年的爱嗔痴怨,七百年的物是人非.....这么有“料”的故事,不拍成好电影实在是可惜了,可惜2013最后拍出来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惨不忍睹,贻笑大方。这也算是为《富春山居图》又添了一段典故吧。



豆瓣上的对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的部分评论....
浏览附件579114
浏览附件579115

我觉得评论都写的很搞笑啊,太有才了:tx:

要是拍成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剧情真是很精彩啊。
那些评论太搞笑了。
 
《富春山居图》,七百年的爱嗔痴怨

前两天看了《the Red Voilin》后很是喜欢,一把红色小提琴三百年间在世间辗转易手,饱经悲欢离合,颇具传奇色彩。但是无独有偶,中国绘画史上巅峰之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有着和王羲之的《兰亭序》相比并论的艺术价值,却有着比红色提琴更传奇,更颠沛,更曲折,更心酸的故事。
浏览附件579113

《富春山居图》是作者黄公望八十高龄才开始提笔绘写浙江富春江叠峰山峦四季变化的长卷大作。黄公望幼年饱读诗书,四十岁之前,一直是杭州官府专收田粮赋税小官。后来被长官牵连下狱,牢坐了十年,罪名贪腐。五十岁黄公望出狱,灰心失意之下转身当了道士,隐居民间长达三十多年,日日摆摊,以卖卜为生。

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程,使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跳出了中国山水画作的框架;近山线条洗练,远山淡墨渲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六百九十公分长的画卷,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用了3年的时间,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号「无用」,他则自称「大痴」。无用师弟死后他的后代将之变卖。《富春山居图》走入明代,名气愈来愈大;历经多位大画家收藏,也从此开启世界绘画史上少见坎坷传奇的收藏故事。

明代成化年间,大画家沈周曾短暂收藏此画,后被诈取骗走;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当时的《富春山居图》已脱离高僧尽兴之作的地位,而是人人想取得巨作珍爱之物。凡画坛后学,皆以黄公望为元代山水美学之首;每获此画者,皆不断临摹,甚至对著画高呼「吾师乎!吾师乎!」

大画家董其昌因生活困难,为此图做了一件关键性的大事,把它典当给富人吴达可;但终生赎不回。《富春山居图》今日所以裂成两段,即因董其昌典当的吴家流传至第三代,碰到了痴画疯子吴问卿。临终前竟遗言,将此画「火殉」。吴问卿生前爱此画,除为其打造一间「富春轩」特别供奉外,据传睡觉抱著它,饮食望着它。枕旁桌边,从此走上爱执癫痴的悲剧命运。根据记载,吴问卿在明代覆亡之际,还曾光著脚带著这张手卷躲入山中避难。清顺治年间吴问卿临死前遗言「火殉」,断气片刻,《富春山居图》大卷被丢入了熊熊火光;山与江从此断离。吴一阖眼,识货的侄子从火中把富春长卷抢救出来。当时文坛已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与王羲之的《兰亭》相提并论,所谓国之二宝。历史巨作虽未烧成劫灰,却从此分割。图首启承之挺拔大山,从此成了孤独的剩山;后八分之七蜿蜒山陵的江水、松林、趣乐、闲逸、宁静、樵夫、垂钓者,……一一与孤挺的剩山告别。吴问卿火殉《富春山居图》之年,两幅画一起隔年卖入民间,从此竟三百六十年未再聚首。

《富春山居图》最后一个传奇,在清乾隆年间进入高峰。酷爱藏画收画的皇帝,下召臣子,普寻《富春山居图》。公元一七四五年,等了十年的乾隆拿到了一幅伪作,大乐不已,上下盖满了皇上的章及密密麻麻的题跋。第二年,真正的画出现了。这两幅图均是原图的后八分之七,少了剩山之首。爱面子的皇帝不肯承认自己丢人,只好饶了黄公望的真迹,没盖章,没题丑陋又密麻的跋。全图除大臣梁师正以楷书撰写其画虽伪,「但画格秀润可喜」。

“无用、巧取、火殉、离散、豪夺……聚首。流离七百年岁月,然后再次命定分离…”如今的《富春山居图》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台湾。2010年的时候,《富春山居图》前八分之一《剩山图》,与后八分之七《无用师卷》,在台北合璧展出,展期仅维持两个月,七月底,也就是两个月后,这幅完成于七百年前的千年稀有国宝画作,再度分离;《剩山图》回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留存台北故宫库房。 它们上回合璧,竟已是三百五十年前的往事!

七百年的聚散离合,七百年的爱嗔痴怨,七百年的物是人非.....这么有“料”的故事,不拍成好电影实在是可惜了,可惜2013最后拍出来的《天机.富春山居图》惨不忍睹,贻笑大方。这也算是为《富春山居图》又添了一段典故吧。



豆瓣上的对电影《天机.富春山居图》的部分评论....
浏览附件579114
浏览附件579115

我觉得评论都写的很搞笑啊,太有才了:tx:
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 灵夕的介绍很完整。感谢分享,学习了!

蒙娜丽莎被盗 可能是最传奇的故事之一。 《 On a vole la Jaconde》 。
 
《由史学天才林嘉文的遗书想到的》

2015年12月,林嘉文出版了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7.jpg

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郁症有段时间了,一直是靠吃药控制。23日晚8点,他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夜里11点左右给其中一位平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发了封邮件;24日晚上该老师试图联系他时,从林嘉文家长处得到林嘉文跳楼身亡的消息。

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生前,林嘉文已连续出版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遗书全文: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离世前唯一的担忧是我的遗体大概会很难看且任人摆布,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我想我应该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好让你们以对我的狂傲和自以为是的嘲笑,来减少点你们心里的恐惧。

  遗嘱见下:

  1、本人去世后,我所有著述的著作权都转赠给刘亚雯。这是我对刘雅雯的心意,两年多来我一直对她有爱恋。另外,我觉得她是最能确保不让我的任何著述在我去世后被出版、再版的人。

  2、我的藏书,凡是摆在书房书架和卧室书架上的,全都转赠刘雅雯处理。余下书籍,由我父母处理。转赠刘雅雯的藏书中有一些与西夏学、黑水城研究、民族史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古籍,如果刘雅雯觉得用不上,烦劳刘雅雯挑出来转给王荣飞和胡耀飞处理。

  3、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

  4、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志业也可以支撑人。

5、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6、感谢西北大学招生办刘春雷主任邀请我报考西北大学,很抱歉辜负他一片诚意。谢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我评为夏令营的优秀营员。谢谢邓小南老师的关照。

7、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8、谢谢李范文老师一年多来对我的提携,答应给李老师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难报。

9、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10、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于西安

7.jpg


评论:毫无疑问林嘉文是有天赋的,他的悲剧是中国式的揠苗助长所造成的悲剧。中国社会太喜欢少年天才,太喜欢出名需趁早,太喜欢各种光环....从林的遗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畸形的功利的社会,从父母,到学校,到社会,到对自我的怀疑,对未来的无望,对做“学问”的失望。

遗书中唯一的暖色调是写林对老师刘雅雯的爱慕,放在了遗嘱的最前面两段,可是在很多转发的链接中,出于奇怪的原因,这样单纯的普遍的少年歌德似的爱恋竟然被删掉了。看着那些欲盖弥彰的省略号,我感到好笑,中国社会病得太厉害了,扭曲而虚伪。我为那些不得不在其中成长的孩子们感到痛惜,没有一个让人坦然面对内心的成长环境,如何期望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光明磊落,勇于追求自己人生和梦想的人?林嘉文研究的是宋代历史,又不是走的戏说,穿越,民俗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路子,曲高和寡,他的孤独感是必然的,哪怕是如此拼命的做学问,也逃不了被嫉妒,讥讽,排斥的命运吧,看透了自己无路可逃的未来,林的选择再合理不过,他不想当父母的光荣奖牌,不想当学校夸耀的台面,甚至不想为自己的虚荣心忍耐下去。

他没法选择为自己而活,所以选择为自己而死,林嘉文其实是个明白人。
 
最后编辑:
《由史学天才林嘉文的遗书想到的》

2015年12月,林嘉文出版了新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浏览附件581770
林嘉文是2月23日晚上在家里跳楼自尽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郁症有段时间了,一直是靠吃药控制。23日晚8点,他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夜里11点左右给其中一位平常接触较多的老师发了封邮件;24日晚上该老师试图联系他时,从林嘉文家长处得到林嘉文跳楼身亡的消息。

林嘉文出生于1998年5月,就读于西安中学高三26班。生前,林嘉文已连续出版两本史学专著,被誉为“史学研究天才少年”。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李裕民教授,盛赞其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遗书全文: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更何况我精神上生活在别处,现实里就找不到能耐的下脚的地方。活着太苍白了,活着的言行让人感到厌烦,包括我自己的言行,我不屑活着。离世前唯一的担忧是我的遗体大概会很难看且任人摆布,周围的环境决定了人很难有个体面的活法,连小小的中学里也处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举一小小例子,西中教学楼内教师办公室靠走廊的的门窗无不是人为地被用纸贴上或用柜子挡住,或者干脆办公室靠走廊一侧就没建窗户,而学生教室却可随时被人从窗户向里一览无余,这就是种显而易见的对等级氛围和身份权利差异的暗示,套用周振鹤先生的概念,可谓之校园政治地理学。可叹很多老师从没意识到过他们这种不自重,用寡鲜廉耻评价毫不过分,因为他们一面对自己享有的这种特权安之若素,另一方面却大量抱怨着中学老师社会地位、收入、学校里面领导的官僚化作风,却不反思自己),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容不下安乐死这样很个人主义的事的,因为总有人想榨取别人,自然不能放别人自由地生死。

  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像对江绪林一样,那种行为挺卑劣、愚昧的。我实在不想虚伪地以令人作呕的谦虚把自己“留与后人评说”——以我自己的解释为准就好了。更何况我相信那些芸芸大众里的旁观者,只会给出那种为我所不屑的轻薄、庸俗的解释。

  你们知道吗,在这最后的时刻,在我给除刘雅雯外的每个人——包括我的亲人与学友——写下这些话的时候,内心竟然有种施舍般的悲悯。我想我应该坦白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好让你们以对我的狂傲和自以为是的嘲笑,来减少点你们心里的恐惧。

  遗嘱见下:

  1、本人去世后,我所有著述的著作权都转赠给刘亚雯。这是我对刘雅雯的心意,两年多来我一直对她有爱恋。另外,我觉得她是最能确保不让我的任何著述在我去世后被出版、再版的人。

  2、我的藏书,凡是摆在书房书架和卧室书架上的,全都转赠刘雅雯处理。余下书籍,由我父母处理。转赠刘雅雯的藏书中有一些与西夏学、黑水城研究、民族史相关的书籍以及一些古籍,如果刘雅雯觉得用不上,烦劳刘雅雯挑出来转给王荣飞和胡耀飞处理。

  3、希望我的父亲能知足,珍惜我的母亲,同时改掉自己家长制的脾气以及极差的饮食追求,认清自己实际的生活能力和状况。太爱出去跟别人骑自行车,其实是不够挂念妻子和家庭。不要再保持那种单身宅男才会有的饮食习惯了,不健康,且这种饮食习惯是对性格和责任心的投射,说明人活得浑浑噩噩。

  4、希望我的母亲能振起精神来多抓抓工作,多去挣钱。这样若我父亲先离开,至少还可以维持生活。一个志在过小日子的人,精神也会很脆弱,要学会找些东西依靠。金钱是可以依靠的,另外还有志业也可以支撑人。

5、剩下两次心理咨询,建议我父母分别去找郑皓鹏谈一次。我的离开不需要、不应该追责任何人,尤其是郑皓鹏,否则就是在侮辱我。我连我对刘雅雯的爱恋都没对郑皓鹏坦白过,而且我的心理问题太形而上了,郑皓鹏似乎比较适合解决诱因比较具有现实性的心理问题。

6、感谢西北大学招生办刘春雷主任邀请我报考西北大学,很抱歉辜负他一片诚意。谢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将我评为夏令营的优秀营员。谢谢邓小南老师的关照。

7、每次去李裕民老师家都能感受到平日很少能体会到的温馨和安稳感。我对不起李老师夫妇对我的关爱。

8、谢谢李范文老师一年多来对我的提携,答应给李老师整理《同音研究》的事也做不到了。恩情难报。

9、向我的“朋友”们致歉,抱歉我给过你们一些错觉,我曾自私地想让我尝试去适应与世界相处,努力过放下我自以为是的精神洁癖。但我天性敏感,总是善于从在貌似愉快的氛围中的发生的小小分歧里窥探出自己与别人的殊途,让你们为我这么一个于你们活下去无意义的人耽误了些许时光。

10、我要承认我对历史研究的日久生情。之前在媒体上抑或私下里,总冷冰冰地说历史研究只是渐渐随年岁长进而被我习惯的工作而已。但活到最后,对之还是曾有过牵挂。人活在世上,实在不该太把自己当回事,但只要人要赖活着,总得靠某种虚荣来营造出自我存在的价值感,无用的历史研究曾让我底气十足。虽然我的两本著作烂到算作草稿都不配,但我对我的学问有信心。我对古人的历史没什么兴趣,但每当我为活着感到疲惫、无趣时,对比之下,我总会自然地想去缩进历史研究的世界。但是即便是做研究,也并非能让我拥有尽善的生活感觉,因为有太多虚假的“研究”,还因为本质上少有其他人会对研究爱得纯粹。一个人喜欢追索,哪怕是对任意领域的,都会受到现实的阻挠和精神的压迫。问太多、想太多是种折磨,因为这样的情况下人会很难活得简单肤浅起来。好像说远了,其实仅就对做历史研究的想法而言,我只是想明白了心有天游,拘泥在一门学问之中,那样活着也是很庸碌的。

说放下也就放下了。


林嘉文

2016年2月23日 于西安

浏览附件581772

评论:毫无疑问林嘉文是有天赋的,他的悲剧是中国式的揠苗助长所造成的悲剧。中国社会太喜欢少年天才,太喜欢出名需趁早,太喜欢各种光环....从林的遗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畸形的功利的社会,从父母,到学校,到社会,到对自我的怀疑,对未来的无望,对做“学问”的失望。

遗书中唯一的暖色调是写林对老师刘雅雯的爱慕,放在了遗嘱的最前面两段,可是在很多转发的链接中,出于奇怪的原因,这样单纯的普遍的少年歌德似的爱恋竟然被删掉了。看着那些欲盖弥彰的省略号,我感到好笑,中国社会病得太厉害了,扭曲而虚伪。我为那些不得不在其中成长的孩子们感到痛惜,没有一个让人坦然面对内心的成长环境,如何期望孩子们长大后成为光明磊落,勇于追求自己人生和梦想的人?林嘉文研究的是宋代历史,又不是走的戏说,穿越,民俗这种符合大众口味的路子,曲高和寡,他的孤独感是必然的,哪怕是如此拼命的做学问,也逃不了被嫉妒,讥讽,排斥的命运吧,看透了自己无路可逃的未来,林的选择再合理不过,他不想当父母的光荣奖牌,不想当学校夸耀的台面,甚至不想为自己的虚荣心忍耐下去。

他没法选择为自己而活,所以选择为自己而死,林嘉文其实是个明白人。
这孩子遗书写得很冷静也很有水平,看得出来平时思考问题很多。真可惜。
 
《落花缤纷随我行》




窗外,院子里的早樱开了。小亭独立,暗香浮动,隔着院墙矜持的探出半扇花影,在薄春微寒中星眸点点,恍若云鬓初上的二八佳人,好一番我见尤怜。慵懒的午后,风正轻,花正艳,花枝丰茂,如云似雪,团团密密,华美娇矜得令人屏息。花不醉人,人自醉,驻足花间,时不时,几只淘气的红颈鸟儿跃然其间,叽叽喳喳,如解花语,平添许多生机。

院门紧闭,矮矮的院墙上古褐色的木瓦屋檐犹如岁月紧闭的唇,绕出一个不易破解的弧线,朽木色的屋脊上青苔有日,密密细细中带着恒古不惊的漠然。春来春又去,何须挂怀?世人窥望的眼,犹如碧蓝天外的流云,看过,经过,吟唱过,是盎然春色的副歌,惊艳后是惋惜,惋惜后是沉默,沉默后是绕梁的梵音悠远。

繁花盈盈欲滴,临风摇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命运的风还是要来了,纤细单薄的花瓣儿乘风而上,又被莫测的雨撒落一地,屋顶上,墙角边,灌木后,野溪中....那曾不息的尘缘,如泣如诉,那曾不眠的旧梦,如泪如歌。

究竟最后会怎样呢?纷纷扬扬的繁花,如梦如尘如殇,于暮春归处化作流阳下意犹未尽的残香,又或是老根溪下欲语还休的春泥?

世上的人和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想起那篇读来断肠的《与妻书》当年为了唤醒民众而绝然就义的林觉民,给妻子写下令人柔肠寸断的字句,男人悲壮痛恻慷慨就义死得惊天动地,而留下的那位小娇妻呢?世人皆知她叫陈意映,她后来怎样了?是病死了,是改嫁了,是孤老余生了,还是追随丈夫的遗志加入革命了?查了一下,无语。原来不过一年她就香消玉损了,留下一个没娘的孩子。

“我见过意映,陈意映,她是旧社会出来的新女性,人极漂亮,可是她很沉默,她似乎只用眼神说话,或者说,用眼波说话。”“很动人?”“很动人。哀怨而动人。”李敖在《第73烈士》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好一句“落花缤纷随我行”写的恰恰是陈意映这样生不逢时的美丽女子吧。



附: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转白话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最后编辑:
《落花缤纷随我行》




窗外,院子里的早樱开了。小亭独立,暗香浮动,隔着院墙矜持的探出半扇花影,在薄春微寒中星眸点点,恍若云鬓初上的二八佳人,好一番我见尤怜。慵懒的午后,风正轻,花正艳,花枝丰茂,如云似雪,团团密密,华美娇矜得令人屏息。花不醉人,人自醉,驻足花间,时不时,几只淘气的红颈鸟儿跃然其间,叽叽喳喳,如解花语,平添许多生机。

院门紧闭,矮矮的院墙上古褐色的木瓦屋檐犹如岁月紧闭的唇,绕出一个不易破解的弧线,朽木色的屋脊上青苔有日,密密细细中带着恒古不惊的漠然。春来春又去,何须挂怀?世人窥望的眼,犹如碧蓝天外的流云,看过,经过,吟唱过,是盎然春色的副歌,惊艳后是惋惜,惋惜后是沉默,沉默后是绕梁的梵音悠远。

繁花盈盈欲滴,临风摇曳。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命运的风还是要来了,纤细单薄的花瓣儿乘风而上,又被莫测的雨撒落一地,屋顶上,墙角边,灌木后,野溪中....那曾不息的尘缘,如泣如诉,那曾不眠的旧梦,如泪如歌。

究竟最后会怎样呢?纷纷扬扬的繁花,如梦如尘如殇,于暮春归处化作流阳下意犹未尽的残香,又或是老根溪下欲语还休的春泥?

世上的人和事---不可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想起那篇读来断肠的《与妻书》当年为了唤醒民众而绝然就义的林觉民,给妻子写下令人柔肠寸断的字句,男人悲壮痛恻慷慨就义死得惊天动地,而留下的那位小娇妻呢?世人皆知她叫陈意映,她后来怎样了?是病死了,是改嫁了,是孤老余生了,还是追随丈夫的遗志加入革命了?查了一下,无语。原来不过一年她就香消玉损了,留下一个没娘的孩子。

“我见过意映,陈意映,她是旧社会出来的新女性,人极漂亮,可是她很沉默,她似乎只用眼神说话,或者说,用眼波说话。”“很动人?”“很动人。哀怨而动人。”李敖在《第73烈士》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好一句“落花缤纷随我行”写的恰恰是陈意映这样生不逢时的美丽女子吧。



附:林觉民《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转白话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我想林觉民的太太,读一遍这家书,就会哭一次。
心情抑郁,万念俱灰,恐怕真的无法长寿,遇个灾病,心灰意冷,一撒手也就去了。
 
我想林觉民的太太,读一遍这家书,就会哭一次。
心情抑郁,万念俱灰,恐怕真的无法长寿,遇个灾病,心灰意冷,一撒手也就去了。
谢谢拥抱哥。是啊,特定年代的人和事,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会觉得为革命牺牲小我小家很悲壮很伟大....

不过幸亏林觉民写的这封缠绵悱恻的《与妻书》流传了下来,他或许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最后被证明只是一场准备不周的哑炮,倒是这封儿女情长的家书成就了他的精神,让他和意映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谢谢拥抱哥。是啊,特定年代的人和事,二十几岁的热血青年会觉得为革命牺牲小我小家很悲壮很伟大....

不过幸亏林觉民写的这封缠绵悱恻的《与妻书》流传了下来,他或许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为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最后被证明只是一场准备不周的哑炮,倒是这封儿女情长的家书成就了他的精神,让他和意映永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从他太太一年之后也辞世来看,他还真了解他太太。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红色小提琴》影评

浏览附件578272


红色小提琴的剧情简介 ·


弗朗索•吉拉德导演的《红色小提琴》,影片描述意大利克里蒙纳一位制琴大师,太太因难产过世,悲恸之下他造就了一把独一无二,宛若幽灵附体的红色小提琴。这把琴在三百多年间辗转易手,从修道院的孤儿开始,到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曾被偷、被抢、被埋葬、被枪击,被弃置,被遗忘,她曾流落于城镇乡野,曾被藏在楼板暗层,曾被高悬在阴暗的阁楼上,她飘洋过海历经人世变迁,被典当,被赎回,被转赠,每一段际遇都是传奇,她的主人们命运叵测悲凉,大多带着未尽的愿望离开了人世....最终小提琴被作为爱的祝福由一位父亲送给了他的女儿。


浏览附件578273

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无数人的命运紧紧相关联。要将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故事讲得形散神不散是需要非凡的叙述技巧的。这部影片集传奇,悬疑,音乐于一身,其有条不紊的电影叙述技巧让人印象深刻。


浏览附件578274

影片通过两条主线将错综复杂的人世变迁呈现在观众的眼前,一条是倒叙,通过红色小提琴的拍卖现场,不断闪回,每次都添加新的人物和内涵,让观众对小提琴的最终归宿充满了期待;第二条线是制琴师太太在生产前的五张塔罗牌:每一张牌代表着小提琴的一段经历,琴师太太的魂魄就在红色的提琴中,仿佛拥有某种魔咒,让每个见到这把琴的人都为之痴迷疯狂。无论演奏者是否知道红色提琴的来历与真正价值,都逃不出拥有她的冲动。



浏览附件578275

小提琴就好像一个魔咒,只有真正懂得她的人才能听出她的叹息与哭泣。终于,在鉴琴师的手中得以恢复真容,红色小提琴的秘密被现代科技揭开,原来让人惊艳的红色漆迹是300年前制琴师满怀悲恸将太太的鲜血溶入提琴涂料中一笔一笔地刷上琴身,红色小提琴本就是血和泪的产物,难怪拉出来的曲子也是如泣如诉动人心魄。



浏览附件578276

从影片获奖的情况来看,《the Red Violin》获得了第7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配乐。

影片音乐的主轴是被称为“Anna’s Theme”的一段旋律。这段旋律是造琴师太太安娜时常会哼起的曲调,旋律古老而神秘。Anna’s Theme第一次出现是画面从拍卖会现场转到300多年前,小提琴诞生的地方,在油画般静谧的光线下,安娜为腹中孩子吟唱着摇篮曲,由此揭开了红色小提琴的凄美故事。


浏览附件578277

每当小提琴的身世被回忆或者塔罗牌的预言被应验,都会出现这段Anna’s Theme。如果说红色小提琴是故事的主体,是爱琴人的灵魂,那么Anna’s Theme就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音乐灵魂。她直接参与了电影的表演。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延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层的文化内涵。从爱中而来,到爱中而去。世事无常,人世苍凉,可是负载于小提琴中的灵魂和悲伤却从未消散。



浏览附件578278

红色小提琴最大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做工精巧,音色优美,更在于加驻于她之上的时间和命运的力量。她久经辗转,看尽潮起潮落,每一位听懂她的人都在心头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动,那是人类灵魂中的深深叹息,提起琴弓奏响小提琴的人们,总是在华丽深邃的音色中感受到短暂和永恒的碰撞。短暂的是人的生命,而永恒的是人类之间生生不息的爱和欣赏,父母对孩子的爱,师长对学生的爱,情人之间的爱,陌生人之间的信任,知音者的怜悯和同情....


浏览附件578279

有人评论道:“一部小提琴是用生命铸造的,她的童年体弱多病,少女时代遇到的是一位英俊的少年,成年之后接受了世俗的挑剔,最终回到的是一个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音乐不分国界,热爱音乐的人又如此相似,为小提琴而疯狂,为音乐而奉献。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了。或许故事还在继续,只是默默地讲,不再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了~”


浏览附件578280

我很喜欢那一句“没有什么比她回到一个温暖的家更好的结局”。几百年来,随着塔罗牌一张张地解开谜底,附着血和爱的故事继续着,当红色小提琴的乐音响起,让听者颦眉低首的是那些绵绵不尽的生死离别。可是每一个倾注,每一段不舍,每一次的珍爱,哪怕最终是失望是破碎是遗憾,依旧在短暂中勾勒出永恒的轮廓:那是人类对音乐的爱,对美的爱,对人类自身的爱,生生不息,绵绵无绝,犹如野草繁花般的顽强。



哪怕历经沧桑,她依旧故我,红色代表着不息的生命力和温暖。

红色小提琴带给人不是绝望和悲伤,反而是永不熄灭的希望。

浏览附件578281

有空得去看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