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集

7. 12岁到47岁,我心依旧此爱不渝

加拿大歌坛天后席琳-迪翁1月22日为喉癌过世丈夫雷恩安杰利(Rene Angelil)举行告别式,昨告别式采近国葬等级。不只有网络媒体在线转播, 更有不少民众涌入致哀,首相也到场送别,而席琳最后对丈夫的灵柩献上深情一吻温柔送别,使参加告别式的人都红了眼眶。

席琳迪翁与雷恩安杰利结婚22年,73岁的雷恩安杰利患癌多年,没想到在今年他74岁生日前两天,也就是1月14日不敌病魔逝世,使席琳与家人悲痛欲绝,告别式涌来约700位民众替雷恩安杰利送别,场面哀戚隆重。

浏览附件572932

浏览附件572935



看到家人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席琳迪翁与雷恩安杰利的故事,毫不夸张地说被震惊到了。

席琳12岁的时候遇到雷尼,19岁开始和雷尼约会,23岁和雷尼订婚,26岁两人结婚,之后是22年的婚姻,直到雷尼在她的怀中死去。为了留下这个大她26岁的男人的骨血,席琳不惜多次做试管婴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有了三个儿子,成为幸福的一家5口。从12岁到47岁,一个女人从青涩走向成熟,席琳却能我心依旧,始终不渝,这该是传说中罕见又罕见的真爱了吧。能让两个年龄相差26 岁的男女超越生活的琐碎,无惧风雨相濡以沫的应该不是简单的宠爱,爱慕,占有和互利,一定有什么更深层的东西联系着彼此,那是一种来自灵魂高度的无可分割的关爱和怜惜,是两个平等又相互尊重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支持。

想起翁帆和杨振宁,想起默克多和邓文迪,同样是年青的女人嫁给了年长的男人,世人议论纷纷,有讥讽的有赞赏的有喝彩有冷眼,谁也说不清年龄相差那么悬殊却结为连理的真正原因,她们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行将朽木的男人,或许爱的是那个人,又或许是爱着他背后的钱财地位,女人们在镜头前温良贤淑,有着我用青春赌明天的决绝,是不是爱,有多爱,在孩子这件事上还是看出了差别,席琳的爱毋庸置疑,她必定是爱极了才肯吃苦受罪为心爱的男人留一份生命的延续。

告别式现场,席琳频频拭泪,眼神中透露着对丈夫的不舍,她特别选了深紫色的马蹄莲放入棺木中、丈夫枕边,让美丽的花束陪丈夫走完最后一程,紫马蹄莲的花语是希望、单纯的爱,也以此寄情两人永恒爱情。

一个男人能得到这样的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想必是极其优秀的。



-------------------------------

下文转自《家人》杂志

家人杂志

不久前刚过完21周年结婚纪念日的席琳迪翁,今天早上在Facebook上宣告了丈夫去世的消息。

“他已经与癌症勇敢地抗争多年,家人希望能够最大程度低调地表示哀悼”。

去年,他曾经对她说过:“我想在你怀里死去”。她答应他:“好的,我会一直在这儿,你会在我的怀里离开。”,没想到今生这一诺,实现得这么快。

我们对席琳·迪翁并不陌生,却很少注意到在他背后成就这一切的男人——雷尼安杰利。更不会想到的是,他和她之间,会是一段大叔与萝莉的恋情。

从12岁起,天后席琳·迪翁就爱上了他,她的经纪人,当时38岁的雷尼。

35年来,雷尼一手将席琳·迪翁推上音乐的金字塔尖。可走下舞台,他没想到,这个需要他保护的小萝莉,竟成了他人生的守护神。

即使被“老牛吃嫩草”“潜规则”“靠老男人上位”等恶毒的字眼攻击,即使苦等10年才走进婚姻,即使刚成婚丈夫就患上癌症,她也无怨无悔。


12岁和38岁
你是我心里那一首歌

1968年,席琳·迪翁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语区小镇。她天生一副好嗓子,5岁起就开始在父母的酒吧里唱歌。12岁那年,怀着试试看的心态,妈妈将席琳在家中录的音乐磁带寄给了著名音乐人雷尼,不想,竟接到了面试通知。

那是席琳第一次见到雷尼。当电梯打开的那一瞬间,她紧张的心开始狂跳:雷尼穿着西装打着领结,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奖杯和明星唱片。

“样带里的《这是一个梦想》真是你唱的?”

看着眼前稚嫩的女童,雷尼难以置信,他给了席琳一支笔:“把它当作麦克风。”

她惴惴不安地接过笔,可一开嗓就镇定下来,音色清亮高亢,比样带中更加震撼,还没唱完,席琳就听到了雷尼的抽泣声,“你把我唱哭了。”

激动的雷尼当即签下这个女孩,亲自当她的经纪人,助她起飞。然而席琳家一贫如洗,雷尼也正遭遇经济困难,可他毅然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贷款给她出唱片。

之后的日子,两人通宵达旦地录音,一年之内出了两张专辑。第一张法语专辑中的歌曲《我对你充满爱》还被选中代表法国参加了1981年的日本东京雅马哈国际艺术节,并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乐队特别奖”。

在雷尼的帮助下,13岁的席琳在歌坛一战成名。签约后的第二年,席琳辍学,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训练中。从此,她的世界里只有雷尼这一个男人。



最好不见,最好不念
也改变不了萝莉对大叔的痴恋

两年过去,两人形影不离。席琳发现,自己对雷尼有了别样的情感,他处事成熟稳重,在音乐界是绝对的权威,这一切都让15岁的席琳沉迷。她确信,这就是爱情。

少女心事瞒不过母亲,席琳妈妈气愤地找到雷尼,冷漠地请求他不要伤害自己的女儿。虽然她感激雷尼为席琳所做的一切,但一个有过两次婚姻,三个孩子,还比女儿大26岁的男人怎能做自己的女婿?雷尼听得一头雾水,此时他才知道那个总喜欢黏着自己的小女孩喜欢自己。

他开始有意疏远席琳,走路不让她牵手,吃饭离她很远。他不知道怎么做是“不伤害”,为了让彼此冷静下来,他以为席琳出英文唱片为由,避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希望时间可以淡化一切。

雷尼反常的举动躲不过席琳的眼睛,她感到很委屈,却也燃起了征服欲。

“我要变成一个真正让雷尼欣赏的女人。”

为了摆脱女孩的稚嫩,她去医院矫正了象征可爱的虎牙,学习能塑形的舞蹈,不再穿青春无敌的白衬衫,而是换上了贴身显曲线的洋装。她不让自己休息,报了满当当的英语课程班,每周5天,每天学习9小时。

而此时,远在大洋彼岸的雷尼挣扎着。每当醉酒后,他脑海里全是同一个身影。不得不承认,有着非凡音乐才华的席琳早已深植他心中。可想到相差26岁的年纪,他望而却步。

“如果是真爱,怎么会是伤害?”

在一次深谈中,好友的一句话点醒了痛苦的雷尼。他终于决定返回加拿大,正视这一切。

时隔半年,当再见到席琳,雷尼在心中惊呼,这个金发披肩、身材婀娜的女人,真的是那个一笑就露虎牙的小女孩?看着对方惊诧和爱慕的眼神,席琳笃定,这一次,是爱情。



给她华光万丈的舞台
不如给她身为妻子的宠爱

1990年,22岁的席琳推出了首张英文专辑《Unison》。此后,她事业的首次波峰到来,演唱的好莱坞电影《美女与野兽》同名主题曲,一举夺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和格莱美最佳流行合唱奖。至此,在北美流行音乐界,席琳·迪翁的名字无人不晓。

1994年,26岁的席琳与52岁的雷尼,在蒙特利尔圣母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婚礼。10年光阴,她从豆蔻年华走向风华正茂,终于能和他并肩而立,纵使祝福者寥寥。

婚后,在雷尼的运作下,席琳交出了更辉煌的成绩单:1997年,《泰坦尼克号》风靡全球,主题曲《我心永恒》被奉为世界经典。从此,席琳进阶全球顶尖歌手行列。

世俗的眼光总在质疑她的婚姻,在席琳如日中天之际,流言的风向逆转了,从“乐坛新人甘愿被经纪人潜规则”,到“光芒四射的巨星总有一天会抛弃老丈夫”。

如外人所料,席琳的婚姻出问题了。可症结却在于,她不愿再做巨星,只想做个妻子。席琳开始讨厌屋角那个准备随时出行的旅行箱,经常和雷尼商量延期演出或缩短宣传时间。这让雷尼有恼火,他认为妻子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应该将精力放在歌唱上。

“那时的我们总是不欢而散。”席琳故意减少排练时间以示抗议,独自一人出席颁奖礼、记者会。“席琳婚姻触礁”、“席琳不再需要老男人协助”,小报标题一个比一个辛辣,可只有席琳清楚,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和雷尼多待一会儿。

两人各自为对方着想,争得面红耳赤,可当他们人生中最大的考验来临,他们却更加相爱。1999年,雷尼倒下了,他脖子右边的硬块被医生诊断为咽喉癌。那年,席琳31岁。



就算会成为单亲妈妈
我也要留下他的血脉

席琳再没心思工作,她不顾丈夫的劝阻取消了大部分演出,“那段时间我在舞台上僵硬地表演,心却在雷尼的病榻边。”

这一年,蒙特利尔的摩尔森冰球场上空响起了《这是一个梦想》的伴奏声,此时,离席琳为雷尼清唱此歌已过去整整18年。这期间,她从未演唱过这首歌。曲毕,她眼含泪光,宣布暂别歌坛。她用这首歌作为对歌迷的告别,也祈祷着能为雷尼带去好运。

不仅如此,席琳还有一个疯狂的决定,她要为雷尼生子!事实上,结婚六年,席琳一直想拥有自己的孩子。可考虑到她繁忙的工作,加上巨大的年龄差,雷尼并没有同意。席琳的家人也想到了这些:“按照雷尼的状况,你很有可能成为单亲妈妈,你想过独自抚养孩子的艰难吗?”可席琳铁了心,一定要留下属于他们的血脉。

此时,雷尼已58岁。他冷冻在精子银行的精子量很少,而且缺少活力。为此,席琳成了妇科医院的常客,每天接受冰冷的药物注射,忍受着针管扎进皮肤的疼痛,以确保子宫有适宜的生长环境,并刺激她的卵巢分泌卵子。经过5个多月不间断的努力,席琳终于成功怀孕。获知怀的是男婴时,雷尼激动地拥抱她说:“男孩太好了,如果我不在了,他就可以照顾你。”

那段时间,席琳被偷拍到的照片令人唏嘘不已。照片里,她不再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明星,为了方便照顾雷尼,她剪去了一头优雅的金发,留着男生式的短发,穿着最普通的黄色T恤,没有时间上妆的脸略带憔悴。

席琳一边养胎,一边在医院陪伴雷尼,喂饭、清洗,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化疗时,她轻握他的手,低声为他唱歌,两人一起笑着回忆创作时的趣事、尴尬的瞬间、获奖时的激动。或许是因为有了爱情的滋润,雷尼在38轮放化疗后,体内癌细胞被清除,病情趋于稳定。

2001年,他们的儿子查尔斯出生,席琳拥抱着两个最爱的男人喜极而泣,她对记者说:“原来爱真的会让上帝慈悲。”

浏览附件572934


曾经守护她的战神
孱弱得像个婴儿

多次经历人生大起大落的席琳,对于家庭有着超乎常人的依赖和保护。2002年,她和赌城拉斯维加斯的恺撒宫大酒店签下一份长达五年的驻唱合约,宣告正式复出,震惊了无数人。

这意味着连续5年、每周至少有4晚她都要奉上一台个人演唱会。这不仅是对一个歌手体力的极大挑战,更是对一个人的耐力和自律的严格考验。然而,这是席琳的深思熟虑,“我的儿子还很小,我想和他还有雷尼朝夕相处,驻唱秀使我可以安定,而不是让我的儿子今晚在纽约,明晚又跟着我跑到洛杉矶。”

演出首日,恺撒宫灯火辉煌,当席琳出场时,掌声和欢呼声几乎冲破屋顶,告别歌坛3年,歌迷并没有忘记她。此后,713场,场场爆满。

2010年,42岁的席琳无惧当高龄产妇的危险,再度通过人工授精怀孕,为67岁的雷尼追生双胞胎儿子埃迪和尼尔森。

2013年,席琳开启了她的亚洲巡演计划,为此她还受邀参加了2013年央视春晚,和宋祖英合唱了那首著名的中西合璧版《茉莉花》。

本以为人生从此一帆风顺,可不想2014年8月,72岁的雷尼癌症病情复发,为此,席琳不得不取消了原定的下半年亚洲巡演,返回加拿大照顾丈夫和孩子。

雷尼的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急转直下,只能靠饮食流管吃些流食。“我清楚,日子一天天过去,和死神搏斗的日子只会更加艰难。但我们不会放弃。”接受采访时席琳数度哽咽。

她不得不接受现实,以前像战神般为她遮风挡雨的男人已经孱弱得像个婴儿。“当他看着我说‘我需要你’,我心如刀绞。”席琳说,未来,她不敢设想,只是推脱了所有工作,希望能实现雷尼最后的心愿——在她怀中离去。

直到今天早上,雷尼在她的怀里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享年73岁。

有人羡慕婚姻中还能拥有爱情是多么的完美,有人感叹爱情在婚姻中的脆弱。究竟什么样的爱情,既可以在婚姻中保持住情趣,不埋没在柴米油盐当中,又可以免于沉溺,不过分依赖、索取和占有?从席琳·迪翁和雷尼身上,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不因供求关系而在一起;不因相爱而忘记做更好的自己;因为有你,就是对我一生的恩情。

所以称之为本世纪最伟大的爱情
 
谢谢小麦,采薇是《诗经》里的一篇。讲在外打仗的士兵一边采集野菜一边思念故乡,感慨命运无常,人生的困苦...
被我借用到这里算是偷梁换柱吧:):)
真是好标题, 诗意,含蓄, 涵盖宽广, 借用得好! 我也很喜欢这个标题。 :zhichi::zhichi:
 
《送你一颗星》

送你一颗初心
朝露般纯真
曾经懵懂的少年
绽放在寂寞的青春


送你一颗星星
将深情埋入岩层
带着密码的童话
是我未说出的爱情


送你我的灵魂
死亡不是谜底
放逐我的躯体
寻找暗黑中的光明


送你一片宇宙
与世隔绝的宁静
化作漫天的星光
守望 时光中的你

(为隔壁楼里写了一首歌词,这是留一个备份)
 
最后编辑:
《送你一颗星》

送你一颗初心
朝露般纯真
曾经懵懂的少年
绽放在寂寞的青春


送你一颗星星
将深情埋入岩层
带着密码的童话
是我未说出的爱情


送你我的灵魂
死亡不是谜底
放逐我的躯体
寻找暗黑中的光明


送你一片宇宙
与世隔绝的宁静
化作漫天的星光
守望 时光中的你

(为隔壁楼里写了一首歌词,这是留一个备份)
好美! 字数也非常时候谱曲。 :jiayou:
 
好美! 字数也非常时候谱曲。 :jiayou:
谢谢一尘,这一版我本来想写出诗歌的简练,所以把多余的形容词都删掉了,结果现在看着有点干巴巴的....歌词那个版本,啰嗦一点儿但是感情表达得充分些。
一尘,你比较喜欢哪一个版本?

《送你一颗星》

送你一颗初心
朝露般纯真
曾经懵懂的少年
绽放在夜空沉寂的青春


送你一颗星星
将深情埋入岩层
带着密码的童话
每一个都是我没说出的爱情


送你我的灵魂
死亡不是唯一的谜
我要放逐我的躯体
为你寻找无边暗黑中的光明


送你一片宇宙
与世隔绝的宁静
让我化作漫天的星光
只为静默凝望 时光中的你
 
谢谢一尘,这一版我本来想写出诗歌的简练,所以把多余的形容词都删掉了,结果现在看着有点干巴巴的....歌词那个版本,啰嗦一点儿但是感情表达得充分些。
一尘,你比较喜欢哪一个版本?

《送你一颗星》

送你一颗初心
朝露般纯真
曾经懵懂的少年
绽放在夜空沉寂的青春


送你一颗星星
将深情埋入岩层
带着密码的童话
每一个都是我没说出的爱情


送你我的灵魂
死亡不是唯一的谜
我要放逐我的躯体
为你寻找无边暗黑中的光明


送你一片宇宙
与世隔绝的宁静
让我化作漫天的星光
只为静默凝望 时光中的你
歌词和诗完全是二回事。 诗词要求凝练, 歌词可以根据感情加字, 重复加重感情表达。很多助词象“啊‘和“嗯” 都有特殊的效果。 既然是歌词,就把歌词的版本贴出来呗,读者可以感受拜读学习。 有时候读歌词心中就有旋律。 :p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影评
5.jpg


这年头时间宝贵,看电影要么看获奖的,要么看兴趣相投的人推荐的,否则谁能忍受几个小时被白白消耗掉的失落感。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单单看名字就让人好奇,蓝色是冷色调,看见蓝色,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平静的,深邃的,神秘的,但唯独不会想到“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推荐这部片子的人写道:“在IMDB 上被将近九万名观众评为7.8分,算是相当高的了,因为 "Titanic" 这样的爱情片大制作也不过才7.7分而已。电影很长,有整整三个小时。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如此长的影片,居然可以给人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感觉。”


女主Adele是个极其普通的女孩,15岁的时候有过一个高中男友,他们约会亲吻做爱完成一切恋人应该做的事情,但Adele始终表现得犹豫而迷茫,好像她和男友是被周围的同学们推到一起的,而她从这段关系中完全体会不出爱情。


第一次在街头偶遇Emma,她有着一头耀眼的蓝色短发,细长而眯缝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纤弱中带着一点点邪气,Adele的目光久久地追随着Emma,大概那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魔性。再次遇到Emma是在同性恋酒吧,从天而降Emma打开了Adele的心灵大门,电影拍得细腻写实,Emma是艺术系的学生喜欢画油画,而当时的Adele是梦想毕业后当小学老师的高中生,相对于喜欢哲学和艺术的Emma, Adele显得懵懂无知,不过爱情在最初阶段是意识不到这种精神差距的,两人之间瞬间点燃了蓝色的爱火,她们从微微的尴尬到小心的试探,从顾左右而言它到亲密的接触,被彼此强大的磁力吸引最终合二为一。


可以说Adele 和 Emma 的爱情是基于纯粹的欲望。这部电影对欲望的展示和描写,超过了绝大多数爱情片的尺度。影片中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对观众的视觉冲击远远超出了同类型的影片,《断背山》和《色戒》与这部片子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人评论说“很少有一部电影,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自慰,做爱,洗澡,调情,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这种手法的运用给人的感觉极其震撼。”

两人在性爱上无比般配,但是内心的距离却不断增加,她们在阶层,思想和社交圈,家庭背景上的迥然不同都成为了爱情的阻力。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Adele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而这个聚会上,Adele在Emma的艺术家圈子里感到孤独,对于Emma从事的绘画她也感到迷惑不解,或许是为了缓解这种内心的不安全感,Adele背着Emma开始和男同事交往....Adele和Emma从邂逅,熟知,相爱,生活在一起,然后又不可避免的出现隔阂,出轨,分手,失恋。这个过程被如此细致入微的展现在屏幕上。

Emma发现Adele出轨感到愤怒异常,分手的过程很直接,无论Adele如何痛哭乞求都无济于事。Adele在白天的工作中强作欢颜,晚上痛哭流涕,失恋的过程漫长而痛楚,好不容易Adele熬过了一段时间,在咖啡馆里她尝试着与Emma复合,一身灰衣的Emma显得很纠结,面对Adele的欲望,已经有了稳定伴侣的Emma最后非常艰难的拒绝了她....


时隔多年两人再见面的时候是在Emma的画展上,Adele被邀请去了Emma的画展,她们热恋时的画作被挂在墙上,Adele的躯体在画面上依旧无比美艳,但是Adele在这样的场合中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她选择默默的离开,没有告别....影片在Adele孤独远去的背影中结束,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打算制造多愁善感的气氛,相反此时的Adele不再是那个迷茫困惑的青春期女孩,她在失败的爱情中成熟了长大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很贴近生活,过去我常常以为法国人的情爱观是非常随兴的,但是这部影片中表达出来的爱情却相当纯粹而专一。回到影片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我依旧感到费解,Emma专注于绘画情感稳定后,她头发不再染成蓝色,衣着有质感但是很中性,评论家评论她的画作中表现出内心沉静的力量。相反Adele失恋后喜欢穿蓝色的连衣裙,尤其是在白黑色调为主的画展上给人一种忧伤而妖媚的诱惑,这也使她在画展上更加显得格格不入,独来独往。

不过,蓝色毕竟是美丽的颜色,虽然落落寡合却也如此炫目诱人,Adele会再次遇到她的宿命,或许导演想说明的是蓝色是爱情的颜色,带着神秘的吸引力,但要保持爱情的吸引,只有肉体的诱惑还是不够的....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被翻译成为《阿黛尔的生活》,一部讲女同的片子,但是感觉上选择女同的爱情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只是为了更加方便表达爱情中情和欲的纯粹和复杂。
 
最后编辑: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影评
浏览附件597716

这年头时间宝贵,看电影要么看获奖的,要么看兴趣相投的人推荐的,否则谁能忍受几个小时被白白消耗掉的失落感。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单单看名字就让人好奇,蓝色是冷色调,看见蓝色,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平静的,深邃的,神秘的,但唯独不会想到“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推荐这部片子的人写道:“在IMDB 上被将近九万名观众评为7.8分,算是相当高的了,因为 "Titanic" 这样的爱情片大制作也不过才7.7分而已。电影很长,有整整三个小时。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如此长的影片,居然可以给人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感觉。”


女主Adele是个极其普通的女孩,15岁的时候有过一个高中男友,他们约会亲吻做爱完成一切恋人应该做的事情,但Adele始终表现得犹豫而迷茫,好像她和男友是被周围的同学们推到一起的,而她从这段关系中完全体会不出爱情。


第一次在街头偶遇Emma,她有着一头耀眼的蓝色短发,细长而眯缝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纤弱中带着一点点邪气,Adele的目光久久地追随着Emma,大概那就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魔性。再次遇到Emma是在同性恋酒吧,从天而降Emma打开了Adele的心灵大门,电影拍得细腻写实,Emma是艺术系的学生喜欢画油画,而当时的Adele是梦想毕业后当小学老师的高中生,相对于喜欢哲学和艺术的Emma, Adele显得懵懂无知,不过爱情在最初阶段是意识不到这种精神差距的,两人之间瞬间点燃了蓝色的爱火,她们从微微的尴尬到小心的试探,从顾左右而言它到亲密的接触,被彼此强大的磁力吸引最终合二为一。


可以说Adele 和 Emma 的爱情是基于纯粹的欲望。这部电影对欲望的展示和描写,超过了绝大多数爱情片的尺度。影片中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对观众的视觉冲击远远超出了同类型的影片,《断背山》和《色戒》与这部片子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有人评论说“很少有一部电影,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自慰,做爱,洗澡,调情,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这种手法的运用给人的感觉极其震撼。”

两人在性爱上无比般配,但是内心的距离却不断增加,她们在阶层,思想和社交圈,家庭背景上的迥然不同都成为了爱情的阻力。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Adele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而这个聚会上,Adele在Emma的艺术家圈子里感到孤独,对于Emma从事的绘画她也感到迷惑不解,或许是为了缓解这种内心的不安全感,Adele背着Emma开始和男同事交往....Adele和Emma从邂逅,熟知,相爱,生活在一起,然后又不可避免的出现隔阂,出轨,分手,失恋。这个过程被如此细致入微的展现在屏幕上。

Emma发现Adele出轨感到愤怒异常,分手的过程很直接,无论Adele如何痛哭乞求都无济于事。Adele在白天的工作中强作欢颜,晚上痛哭流涕,失恋的过程漫长而痛楚,好不容易Adele熬过了一段时间,在咖啡馆里她尝试着与Emma复合,一身灰衣的Emma显得很纠结,面对Adele的欲望,已经有了稳定伴侣的Emma最后非常艰难的拒绝了她....


时隔多年两人再见面的时候是在Emma的画展上,Adele被邀请去了Emma的画展,她们热恋时的画作被挂在墙上,Adele的躯体在画面上依旧无比美艳,但是Adele在这样的场合中依旧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后她选择默默的离开,没有告别....影片在Adele孤独远去的背影中结束,不过导演显然没有打算制造多愁善感的气氛,相反此时的Adele不再是那个迷茫困惑的青春期女孩,她在失败的爱情中成熟了长大了。


总的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很贴近生活,过去我常常以为法国人的情爱观是非常随兴的,但是这部影片中表达出来的爱情却相当纯粹而专一。回到影片的名字“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我依旧感到费解,Emma专注于绘画情感稳定后,她头发不再染成蓝色,衣着有质感但是很中性,评论家评论她的画作中表现出内心沉静的力量。相反Adele失恋后喜欢穿蓝色的连衣裙,尤其是在白黑色调为主的画展上给人一种忧伤而妖媚的诱惑,这也使她在画展上更加显得格格不入,独来独往。

不过,蓝色毕竟是美丽的颜色,虽然落落寡合却也如此炫目诱人,Adele会再次遇到她的宿命,或许导演想说明的是蓝色是爱情的颜色,带着神秘的吸引力,但要保持爱情的吸引,只有肉体的诱惑还是不够的....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被翻译成为《阿黛尔的生活》,一部讲女同的片子,但是感觉上选择女同的爱情并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只是为了更加方便表达爱情中情和欲的纯粹和复杂。
灵夕的赏析透彻而精美。情感体验和思索分享交融, 似乎是美丽的画外旁白。 :zhichi:
 
《the Endurance》

enduranc3.jpg


前两天看了一部叫做《the Endurance》的记录片,讲1914年到1918年之间的一群欧洲人想穿越南极洲的故事,这只队伍由船长shackleton带领,前两次已经失败,第三次他们还没有来得及登上南极洲突遇坏天气,被冰卡在了南冰洋上长达数月之久。他们做了很多努力依旧无法脱困,27个人连续三天三夜试图用铁镐敲开冰面,但是失败了,只能困守,漫长的冬天中Endurance号被冰冻烂了,大家只能弃船,接着带去的猫被杀了,狗被杀了,不服从命令的水手被隔离,然后和废弃的船一起被遗弃了....开春的时候,剩下的22个人放弃掉Endurance号划着3条救生筏穿越茫茫大海寻找陆地,昼夜不停的划船,等待机会的海鸟和食人鲸一路尾随,每天都是希望和绝望的煎熬,一块饼干早上看一眼,中午舔一口,晚上才小心翼翼地吃进嘴里。就在差不多要弹尽粮绝的时候,他们竟然看到了陆地,一个被叫做大象岛的荒岛,上岸后,水手们精神状态接近疯狂,有一个人甚至用一把斧子一口气杀了10头海豹....不管怎样他们活了下来。但是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善。当冬天又一次降临,荒岛依旧不是目的地,这个故事最具有传奇性的船长shackleton是个意志坚定的家伙,他决定兵分两路,一群人留守在岛上,自己带着几个人又一次出海寻找陆地和救援,他们做好了计划,如果4个星期回不来就没戏了。但是幸运终于降临,shackleton大概用了两个星期就找到South Georgia岛, 可惜登陆地点在岛的背面,shackleton只好徒步三天攀山越岭终于到达了岛上的哨所,获救后他稍事休整就又带着救援船出发,花了10个星期的时间返回大象岛上把荒岛上苦苦等待着的水手们都救了回来。后人常常将the Endurance当做一种伟大的精神来赞美,time杂志也称其为“defined heroism”。

enduranc1.jpg


这部纪录片的色调很灰暗,当时船上有一位摄影师,所以拍到了一些当年的场景,不外乎一群摇摇晃晃的男人和一片破碎又苍茫的冰海。我一开始是想当励志片来看的,可惜看完后不但不觉得振奋人心,反而认为应该给它评级为恐怖片,说实在的,为什么有人要干这种蠢事?一个梦想狂带着一群不要命的人把自己冻在极地的冰海中,这算哪门子的英雄主义?

更有意思的要看看后来发生了什么,8年后,shackleton第四次准备穿越南极,可惜他到达South Georgia后,还没有真正出海,就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小岛上,当时只有48岁。片子里对水手们内心感受完全没有描写,但是想象一下,一群人经历了635天的异常艰苦绝望的挣扎,他们回到家乡后,却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日记锁起来,对探险的事情闭口不提,他们的孙辈甚至都不知道祖父有过这样的传奇经历。那个被遗弃在船上的carpenter,因为他反抗权威结果被隔离,或许是非常残忍的杀害了,留下的是无数人异常恐慌的沉默和噩梦....没有人去评论英雄主义背后的残酷,我们的视角永远都是有选择性的。

enduranc2.jpg


看完片子我就想穿越南极洲的意义是什么呢?人类和动植物一样受到大自然规律的支配,在短暂的一生中并不能主宰什么,改变什么,人生一定就比动物的一生更有意义吗?也未必。穿越了南极洲的人生就一定比不穿越的有意义吗?我看不出来。南极洲一直就在那里,风穿越过,云穿越过,企鹅穿越过,极光,太阳风,流星,彗星,陨石都穿越过,可是人不过是血肉之躯为什么要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去穿越那一片荒凉的冰雪大地?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可惜,人生真的没有多少意义,即便有也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好像在坟头上竖起一块青石头墓碑,上面总该写几个字。如果人生没有意义,那么如何解释人类前赴后继地“奋斗”和“努力”呢?我的感觉就是那个森林里遇到黑熊的故事的翻版,如果人生/命运是那只黑熊,它最终会扑上来吃掉我们所有的人,但是我们的成功就在于比同伴跑得快一点点,人们的优越感和幸福感也由此而生。

所以我宁可这样去想,与其说我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不如说我们渴望在无意义的人生中留下痕迹:这是个美丽而古老的星球,有万亿年后依然存在的宇宙尘埃,有万年不变的高山和海洋,也有一纵即逝的生命和幻象,在如此浩大的空间中,每一个个体的到来和逝去都不是什么太值得在意的事情,任何生命都是繁衍和死亡的过程,没有多么伟大,也不渺小。 但是总有一些人希望自己不单单是繁衍和死亡中的副产品,不能像风一样无声无息的来去,总得给这个世界留下一道抓痕,哪怕这个过程极其痛楚和冷酷。

回到《the Endurance》,船长shackleton或许就是希望穿越一片虚空留下自己的足迹,如此而已。在人类的群体记忆中留下痕迹,make a mark,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就是意义。虽然你的mark不等于我的mark, 但是有些人毕生寻求的就是一个属于自己的mark. 当然很多人根本什么都留不下来,这也是残酷的事实。如果再阿Q一点,也可以说人类终将毁灭,那么任何marks都会消失,所以不能留下mark也只好如此.....关于意义的争论真的有意义吗?不管人生有无意义,好像并不影响我心情愉快地坐在电脑前喝咖啡听音乐,享受一个并不炎热的夏日的早晨,人啊,真的不该想太多。
 
最后编辑:
《瀛台泣血记》之光绪和珍妃

20.JPG


夜蓝似海,高远的天际上只有几颗若隐若现的星。它们仿佛是广袤荒凉的静默中唯一的怜悯,俯头将燃烧后的余温传递。被关押在瀛台的他,傀儡般地又熬过了白日的朝会,被押送回到湖心的小岛上,白天虚伪的礼仪和形同虚设的权利消耗着他的生命,他期待黑夜的降临,此刻他无需伪装,无需恭顺,终于能够坦然地做回自己。他等待着亲信太监将对岸的小船悄悄的划过来,让他在迷离的暗黑中一起再渡到对岸,当船篙划过水面,静寂的夜色中水纹划出犹如撞钟般的击打声,让人心惊胆战,唯恐这声音惊动了湖面两岸值夜的守卫,如果是那样一切的努力就都将前功尽弃了。但他依旧不得不冒险,活着本身就是痛苦的,但是为了对岸幽禁着的爱人,他即便只剩下夜晚这半幅生命,也要不顾一切的去到对岸,在同样黑漆漆的废园中,在高及等身的野草和废枝后,探望那个被关押着的爱人,因为那是他即愧对又无法割舍的伴侣。


她被囚禁在东北隅的废院中,周围百码都是高及檐际的野草和杂木,它们犹如蔽日的水草,高举着臂膀将一切光线遮挡得严严实实,使原本便破败阴暗的石屋更加不见天日。那天,她就象一个麻袋一样被扔进了这个冷宫,阴冷黑暗,她听见太监们重重的将门合上,而后是铁链的铮铮声,一道两道三道,每一记大锁扣合都犹如钉入棺木的钢钉,斩断了她和这世间的一切关联,他们真的将她当做妖孽女鬼一样的活埋了吗?她瑟缩在墙角一动不动,屋子唯一的窗子上钉满了一排一排的木条,只能从木条的缝隙间透过几缕昏黄,让人隐约地看出屋子里残破的木桌,这就是她的全部了么?她忽然想起母亲,大婚那天,她和姐姐跪在母亲面前告别,母亲哪有半分喜色,反而是满脸泪水,恨声说道:“宫里家法森严,我平日纵你痛你,你们此去免不了挨打受气,说不定还会招来灭顶之灾!”,忽然母亲伸手打了两个女儿一人一个嘴巴,悲声又言:“今后见你们要比登天还难,如今去了,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便转身进了里间屋,一天没出来,也没有吃东西.....她想到此处,不由得悲从心起,想必母亲早知会有今日。


她虚弱地发着抖,让她害怕的不是太后声色俱厉的斥责,不是隆玉皇后的轻蔑冷笑,她觉得死也不过如此,她若如此这般的死了,她们还能更加伤害她分毫吗?但她依旧是感到如深渊般的恐惧,她怕自己熬不过漫长的等待,怕自己和光一起消失掉。那样就再也见不到他了,单只这样想想,她便痛彻心扉,自己不过是被幽禁在冷宫,无人问津。而他却分分秒秒都要面对那些用心险恶的人,他周围哪里还有信得过的人?谁能够同他商量,给他宽慰?等待他的命运又会是什么--是废除,是囚禁还是被毒杀.....

在这个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的小石屋中,她生不如死.昏昏愦愦,但是她依旧从昏沉中告诉自己,绝不能就这样死了,她的眼前浮现出他越来越清瘦的面容,如何能将他一人留在这冰冷的世间,一时间她泪如雨下,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他而倍感心痛。

当每夜他带着湖水的潮湿出现在窗边唯一的缝隙边,他就是她的明月和骄阳,他们常常不发一言的凝望良久,心里全是怜惜和痛楚,但更多的是为对方心痛。偶尔天公作美,一轮皎皎明月将他们曝露在对方的目光下,那是两张怎样憔悴而凄恻的面容啊,只有彼此的眼睛,明亮而温情,是晦涩黑暗中夺目的星辰!他们久久地注视着对方,直到夜色退下漆黑的斗篷,天际浮上一线微白,他们才依依不舍地道别,还没有到绝望的时候,天地可鉴,还有未尽的使命和希望,他们可以承受阿爸(慈禧)的责难和惩罚,算是老天对他们的考验吧,让他们终能熬过这些不见天日的岁月,再次双偎双依地行走在阳光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