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基础不科学

传教讲究是看你的心是空的, 才可传给你. 如果你的心装满了其他东西, 不传也罢. 否则可能是鸡同鸭讲. 讲不清楚的.
传教授意的和不信教不应该冲突. 对于传教者来说, 他信则是有福之人, 他不信则是无福得道.

同样, 不信教的, 也没必要贬斥信教的人的认知. 信教者自有他们的逻辑和需求. 谁也不比谁傻.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阿弥陀佛的归阿弥陀佛. 谁发展的科学, "劳动人民"=标准答案. 至于劳动人民是谁, 呵呵. 还是那句话, 都歇歇吧.
 
牛顿并非到晚年才信基督,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在牛顿的一中,母亲的这个祷告对於他的个性与信仰他有很深刻的影响。牛顿在成长过程留下的最早记录就是他的祷告,他经常在课堂笔记空白处记下祷告,例如在一六六二年,他大学二年级时写下:

上帝啊! 若我心偏於邪恶,请勿成全我;
不容我单靠自己的信念去生活;
不以爱上帝做为我不爱人的籍口;
不是为得祝福来跟随你;
不是只在教会中渴慕你;
让我做个敬畏你的人,
且因著敬畏你,
而不畏惧人。

牛顿经常思索上帝当年听他母亲的祷告,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有些事是要他去完成的。到牛顿三岁时,因为家里实在太穷,母亲只好再嫁给邻村一位六十三岁的鳏夫----- 巴拿巴.史密斯牧师。史密斯牧师靠著微薄的薪水把牛顿养大,八年后过世,母子俩领了一些辅恤金,牛顿下课后还要替人看牛管马才够生活。
牛顿 Isaac Newton(1642-1727年)
他是发现三大力学定律的科学家。1672年当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03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长, 任职25年。他热心于神学。他曾说:“在没有物质的地方有什么存在呢?太阳与行星的引力从何而来呢?宇宙的万象为什么秩序井然呢?行星的目的是什么?⋯⋯动物的眼睛是根据光学原理所设计的么?⋯⋯岂不是宇宙间有一位造物主么?虽然科学未能使我们立刻明白万物的原始, 但引导我们归向宇宙的主宰。”“圣经的预言有许多可信的凭据”, 他又说:“我愿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来证明神的存在, 以便更好地事奉神。”他晚年写了长达150万字的神学著作, 证明神的存在。他还写了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两卷预言的注释。他认为天体之所以会运动, 是因神先把它们一推, 这样, 就按“动者恒动”的定律一直运动下去。不过有人反对, 他们说牛顿不懂物质内部是运动的, 而把物质的运动说成是“神的第一推动”。
牛顿果真不明白物质里面是运动的吗?他肯定是知道的。但为什么物质里面的原子都在运动呢?谁又把电子推动使它们不停地绕原子核转动呢?按热力学第二定律: 万物若只靠自身运动而进行, 必陷入混乱。没有神的推动是无法解释的。一切都是神创造的; 他叫物质内部运动, 物质就很有规律的运动下去了。
记得看过牛顿的信仰,说到发现牛顿关于信仰的很多私人手稿。简而言之,牛顿不信三位一体,现在被基督教视为异端。
不要看个人信God就以为是基督教,God这个词含义很广,很多科学家信的都不是基督教里的那个Go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ligious_views_of_Isaac_Newton

Although born into an Anglican family, by his thirties Newton held a Christian faith that, had it been made public, would not have been considered orthodox by mainstream Christianity;[8] in recent times he has been described as a heretic.
 
自由党上台了,大家加油,一起使劲骂,做好我们永远的反对党.那些傻X政纲.
当前的进步的西方社会,宗教是个人的事情.
 
专家:科学不能阻挡邪教 要从宗教角度入手
2014年06月16日 07: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宋雅娟

编者按:发生在山东招远街头一家麦当劳餐厅的惨案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但是它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困惑依然存在。如何分辨邪教和宗教?怎么避免被邪教洗脑?就网友提出的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华。


什么人容易被邪教“洗脑”?(图片来源:资料图)

记者:有网友问,如何分辨邪教和宗教?有人说,导人向善的就是宗教,反之就是邪教,是否准确?

杨华:如果有人向你传教,说如果你信了他的这个教,你就会得到多少多少好处,他给你承诺得越多,越空幻,越极端,越不需要你付出,等等。可以判断这就是邪教。正规宗教对人们的承诺有两层,一是日常生活的功能满足,诸如治病、求学、生子、平安、健康等,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达成,宗教对这方面的承诺并不极端,二是彼岸世界的,即对死后世界的想象,是让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以及对人生充满希望和价值,而非厌世、决绝等。

还可以从传教方式来区别邪教与宗教。邪教的传教方式具有强迫性,威胁性,恐吓性,有时甚至是暴力性的。而正规宗教的传教一般是说教与规劝,还是将道理,讲规矩的,一般不带有强迫性。

说导人向善的是宗教,反之是邪教,并不一定准确。因为邪教组织宣扬的也是向善的,只是手段和方式不同罢了。因为它们都有个最高的“上帝”的存在,即便是要求教徒做些不善的事情,他们认为也是为了达到向善的目的。邪教区别于宗教,还是在于对教义解释、传教方式和承诺对象上的差异,在这些方面走向极端,才能吸引或拽拉信徒。

记者:什么人容易被邪教“洗脑”?如何避免被“洗脑”?

杨华:根据我们在农村的调查,信教的人一般有几个特点,一是家庭的经济地位在农村较低,是被农村社会性竞争给甩出来的人,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村庄给定的成功的标准,成为被人承认、有面子的人。这类人容易接受另一套价值体系,放弃村庄的评价体系,宗教是最好的归属之所。二是村庄中的边缘人物,如外来户,单门独户的人,他们受到其他村民的排斥与打压,生活很不顺畅,这类人也容易进入宗教的怀抱。三是有些人个性较强,希望获得成功与他人的认可,但是怎么努力也达不到,容易被宗教所吸引。四是生活中遭受了重大挫折,平静的、一贯的生活突然被中断,无所适从,无法解释,无法说服自己,等,这类人也容易向宗教求助。主要是这四种情况。

容易被邪教洗脑的人,也就是容易接受邪教所灌输的理念的人,一般是在上述几个方面都表现比较突出,比较极端的人。

一般人很难被邪教洗脑。保持正常心态,警惕不切实际的承诺,放弃占小便宜的心态,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信仰也是如此。给你承诺越多,就越是不正常的宗教。

记者:哪个宗教的理论更容易被邪教利用?

杨华:一般而言,只要有宗教,就会有宗教异端,就会有邪教。也就是说,任何宗教都会产生邪教。宗教是经过理性化的信仰形式,在稳定的社会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平静,不走极端,因为它要回应的是稳定社会常态问题。邪教组织则是将宗教理念推向极端、推向极致的宗教异端,是宗教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它要回应的常态社会的异常问题。所以,只要有宗教,就会有邪教相伴。

宗教传播越广泛,越快速,由其制造出来的宗教异端也就越多,它对宗教异端的排斥性也就越强,从而压缩了邪教组织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就造成了一对矛盾,一方面,邪教组织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它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少。会造成什么后果?邪教组织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然会走向更极端,只有更极端,才能争取教徒,争取发展空间。所以,当某个宗教在某个时期发展越迅速,这个时候,也是邪教组织越猖獗,越极端的时候。邪教组织制造的极端事件会层出不穷。

这就我们在当前中国农村看到的情况。农村地下教会发展越来越快,分布越来越广,由其制造的邪教组织就越多。邪教组织要有发展空间,就得在教义解释、传教方式和承诺对象上走向极端化,无所不用其极。5 28招远血案即是如此,人家不听你传教,你就打死人家,打死了人还觉得自己有理。这已是极端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了。

那么,哪个宗教的理论更容易被邪教利用?在常态社会,越是主动传教的宗教,越是进攻性的宗教,越容易产生宗教异端;越是迅速扩展信徒的宗教,宗教异端越多;其内部越是没有组织性,内部教派林立、斗争激烈,缺少统一的组织和权威人物的宗教,越容易在教派纷争中产生宗教异端;其内部传教人员知识水平较低,对教义的理解就不到位,就越容易产生宗教异端,等等。

在中国,完全满足以上条件的,非农村基督教的家庭教会莫属。农村家庭教会具有极强的传教欲望,每个信徒都有传教的义务,这是其传播较快的重要原因。至今,家庭教会没有统一的组织,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教会内部教派无数,争权夺利,相互看不起,相互攻击对方,很容易从中产生异端。同时,家庭教会的第一代传道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无法正确理解基督教的教义。这样,各种异端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

记者:怎么看科学、宗教与邪教三者之间的关系?

杨华:科学与宗教不能相互替代。宗教是信仰层次的,每个人都要回答人活着为什么的问题,都要叩问灵魂,这是宗教的事情,也就是信仰的事情。中国农民较少信仰正规宗教,但是不等于他们没有信仰。他们也要回答活着为什么的问题。当然,农民不是哲人,一般时候不会自觉思考这个问题,他们已把这个问题当做了不自觉的存在,即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之。比如传宗接代,就是农民赋予自己人生意义的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生儿子。只要生了儿子,人生就有意义,有奔头,做什么事情都很有劲。而没有生育子嗣,则就觉得天昏地暗,未来没有希望,没有方向,不知做什么为好,干脆不做,就过着萎靡不振的日子。我们在常德农村、荆门农村调查,都看到,很多纯女户的家庭,当女儿长大出嫁后,父母还只有四十几岁,正直壮年,就不劳动了,整天在麻将场度过。因为他们没有儿子,就不知道为谁而做,生活就失去了意义,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而已。

所以,人生意义的问题,不是科学能够解答的。科学可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使生活更好,更便捷。还能够满足宗教所能满足人们的某些功能,如治病。但科学不能满足信徒社会交往的需求,不能解答遭遇变化社会的心理焦虑问题,不能安慰人们在社会性竞争失败后的何去何从的问题,不能解答信徒心理问题,不能解答信徒互助与归属的问题,更不能切近灵魂,解答人们活着为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教会可以做到,中国农村传统信仰形式也能做到。

邪教是宗教的异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科学不能阻挡邪教。在邪教面前,科学也不起作用,而邪教却可以利用科学来达到自己目的。所以,解决邪教的问题,不是科学认识的问题。

邪教问题,撇开其犯罪、涉黑层面不论,还得从宗教本身的逻辑中去解答。尤其是当前中国农村出现的大量邪教组织问题,要从中国农村产生和接应宗教的土壤出发,要从基督教的家庭教会的内部结构、传播途径和手段出发,要从基层宗教管理者的管理逻辑出发,才能得以很好地解释
 
楼宇烈:科学跟宗教并存 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的
2014年02月18日 07:32
来源:显密文库 作者:楼宇烈



rdn_53029b8df3034.jpg


科学时代下佛教定位的问题,首先要开展科学与佛教的对话。(图片来源:资料图)

任何一种文化、一种宗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一种文化、一种宗教要不被时代淘汰,就必须对自己已有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调整、补充或改造,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存在的理由,重新给自己一个定位。当今时代是一个讲科学的时代,是一个科学占据了话语霸权的时代。所以,什么问题都要被问一个科学不科学。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有的文化、思想只有被证明为是合于理性的、合于科学的,才可以被认同,才有存在的资格。否则,则被视为蒙昧、迷信,以至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而其中,宗教常常是首当其冲地被科学批判、否定的对象。

之所以出现这种科学与宗教矛盾、冲突的现象,也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由来已久。首先,在古代来讲,我们的知识是很混同的,任何一个知识体系都是包罗万象的,象今天我们所讲的“科学”、“宗教”等,在那时完全是混而不分的。然而,随着近代知识文化的发展,知识体系不断地分化,学术的分科也越来越细致。这样就引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分野、比较和矛盾,也引来了现在分科知识和传统的混而不分的知识之间关系问题。

其次,西方中世纪是基督宗教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它是一种一神信仰的文化,对至高无上的神意志的信仰,排斥人的理性,也排斥由理性发展出来的科学文化。于是在当时就产生了宗教与理性的对立,与科学的对立。因此,当西方社会从中世纪走出来,在冲破基督宗教原先那种独断论文化状况的时候,人们充分强调理性和科学,并且把理性、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于是,社会开始激烈批判宗教。我们都知道,欧洲17、18世纪,一批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对宗教的批判是非常严厉的。在中国,这个问题的发生是近代以来的事情,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来“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在中国也开始发生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问题。在五四前后,社会上成立了一个反宗教大同盟,当时几乎所有的被称为先进的人士,都参与了这个大同盟,对宗教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一种非理性的东西。

其实,宗教概念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是有发展、变化的,而且不同的宗教,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很大差别的。我国近代接受的宗教观念,是从欧洲中世纪转向近代过程中,当时欧洲启蒙思想家们对中世纪宗教观念所作出的评论。在这种宗教观念里,对于神的信仰,尤其是一神的信仰十分强烈。中国近代就是在这种宗教概念的主导下,来与当时传入中国的科学思潮相互交涉的。

在中国,科学对宗教,包括佛教在内的批判,同时也就引来了宗教和佛教对于科学的响应。在这种响应里面,我觉得可以看到三种情况,大致也可以看作是三个阶段。

第一种情况或第一个阶段,主要是用科学道理来批判宗教信仰,指斥其为迷信、否定理性、违背科学,毒害民众、危害社会等等。宗教的回应则主要是在辩护自身有与科学相通处,或声称在自身的教义、理论中早已包含有科学的内容。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近代中国佛教在响应这方面问题的一些情况。其一,如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先生,他就认为佛教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接纳西方文化的一个桥梁。如他说,佛教(唯识法相学)是从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从分析到排遣,与科学的方法是一致的。所以,他明确表示,佛教是可以来响应当代科学的。其二,近代的一些信仰佛教的科学家,如著名数学家、电工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王小徐(季同)先生先后撰写《佛法与科学之比较》、《佛法省要》等论文,无线电工程学家、浙江大学教授尤智表先生撰写《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佛教科学观》等论文,都是极力论证佛教中有现代科学内容和精神的。

第二种情况或第二个阶段,是想通过科学的传播、普及来消除宗教的影响,甚至最后期望以科学来取代宗教,包括佛教。这在许多科学家,包括后来强调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人们中,都是希望用科学最终来消除宗教。他们认为,宗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它有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最终也必然有它的消亡。怎么会消亡呢?就是靠人类知识的发展,尤其是科学知识的发展。因为从认识的根源来讲,人类在蒙昧时期,还不能掌握自然的发展规律,一旦科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能掌握了自然的发展规律,人类能战胜自然,那么宗教自然就会消亡。一直到现在,在很多人脑子里也还是这样想的。当然,宗教的发展和消亡还有一个社会的原因,这里就不说了。然而,事实宗教问题上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事实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也在同步地发展,甚至比以往发展得更快。

科学的精神是尊重事实,以上的宗教在现代社会旺盛生命力的现实,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于是,开始出现了对话中的第三种情况,或者说第三个阶段。很多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包括佛教的教理和思维方法中,获得许多的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这种启迪,笼统地讲也就是人文知识体系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现代科学知识体系发展的启迪。

整个近代以来的文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是人文学科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读、研究人文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应该说这种科学知识体系方法的引入,在近代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成绩。到后来,发展到现在,我们又看到了人文学科对实证科学的巨大影响。人文学科研究中运用的诸如不确定性、随机性、模糊性、非线性等整体、动态的思维方法,被大量地运用到了科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去。于是,我们的实证科学发展成为了现代科学。我们现在讲的科学与实证科学并不是同一个概念,实证科学强调的是普适性、确定性、可重复性等等,而我们现在科学并不是强调它的普适性、确定性。现在有很多学者提出来一个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而把原来的实证科学称之为简单性科学以示区别。对于复杂性科学这个概念是否准确,恰当不恰当?我不知道。比如,现在有人为了响应否定中医,说中医不科学的一些说法,就说中医不是简单科学,是复杂科学。

同样,我们的宗教文化,现在也有人在把它纳入复杂性科学的概念里面去。这就是把科学性概念扩大了,把科学分成了有简单性科学,有复杂性科学,用复杂性科学解决简单性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从科学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它本身的发展过程,从实证科学发展到现代科学。由于我们现代很多人脑子里还停留在实证科学概念下面,所以对很多随机性的科学思维方式,并没有很关注到。我们一讲科学,人们还是以普适性,可重复性来衡量它。我想这个就是科学概念需要在我们脑子里有一个变化,现在的科学确实是从人文知识体系的方法上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东西。这也正是不少西方科学家讲的,我们从东方传统的文化当中,可以不断获得科学发展的启迪和源泉。

反过来,从佛教方面讲,近代佛教也借用了很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在科学内容中也找到很多可以印证佛法理论的内容。其实,在当今学科已经分化到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不再适宜用一种一统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这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探索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的时代中,每一种文化体系或样式怎么样来自我定位的问题。中国的古圣早就说过,我们以以同求同,万物皆同,以异求异,万物皆异。实际上在知识的领域里,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体系或样式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同点,也可以找到其中的异点,因为都是人类的知识。

因此,就出现了一个我们究竟是要异中求同,还是同中求异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应该这样来提,我们既需要异中求同,也需要同中求异,在这两个方面,我们不可以偏执。我们偏执于异中求同,那么就会把双方尽量地去附会;相反,我们过分偏执于同中求异,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对立。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采取中道。不仅要中道,我们既要求同,还要明异。在我个人看来,如果就佛教现在的发展需要来讲,首先更需要注意的是求异。因为明异其实是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我们只有知道了彼,它的特点在什么地方,它跟我们的异在什么地方?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应该再用一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我常常讲近年来在中国哲学界有不少讨论港台新儒家的问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港台新儒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儒家情节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还是试图用儒家文化体系来一统天下。所以,新儒家提出来要三统并建,即仍然要以儒家文化来整合政统、学统、道统这三方面。这个就是没有认识到现代时代发展学科的多元分化、并存的情况下,我们儒家究竟要定位在什么地方?

我认为,佛教也有这个问题,在这个知识多元化结构的时代,我们如果明了了各种和我们不同的文化样式、知识体系的情况,那么我们佛教究竟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也就会清楚了。佛教应该找出这个与其它文化样式、知识系统不同的东西来定位发展。

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化知识体系绝不仅仅只有科学知识体系一种体系,更不应当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最高的一种知识体系。时下科学占据话语霸权地位的状况,并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人类知识体系来讲,细分的话可以有许许多多,而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人文知识体系和科学知识体系。这两大知识体系有相通之处,其思维方法也可互相借鉴,但不能相互取代。

宗教文化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佛教所探讨的根本问题是人文的问题,当然也归属于人文知识体系。中国近代高僧太虚大师曾明确说过:“佛教问题即人文问题”,“故佛教问题,实为全世界人文之所系,应时行化,不容缓矣!”(《佛乘宗要论》)这是非常深刻的见解。佛教是以人文的理念和方法来探求和解决人的生死烦恼的问题,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以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来比附它,也不需要求得科学理念和方法的认同。

当然,人文知识体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文化形态,不同的人文文化形态也都应当找到自己的特点和定位,尽管这种特点和定位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会变化和发展。同时,人文问题也是所有宗教的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来找到佛教的人文特点和定位呢?

在中国,隋唐以来人们常用“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来给儒、佛、道三个主要传统人文文化形态来定位,这对我们今天给佛教文化定位仍然是很有启发的。

此外,在与其它宗教文化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宗教都是借助于神道的精神和理论来关注人文问题的,具有浓厚的神道色彩。唯有佛教则自释迦牟尼创教之时起,即充满了重视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自我解脱的人文精神。即使在大乘佛教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浓厚神道色彩的一面,然其解脱修证的理论、实践,以及以人为主体的根本精神,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根据以上的简单分析,我想应当可以根据佛教(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理,为佛教在今天这个时代找到一个自我定位的参考方向。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和激烈竞争的经济社会,更加速了人类的自我异化,人们因而也更迫切地要找回失落了的自我、了悟自我,社会也需要更多更深切的人文关怀。所以,大乘佛教以人为主、自我解脱的古老人文精神,在今天具有了新的现实意义。

用佛教来治心,来救助人们的心灵,应当给人以当下真实的感受。因此,弘扬大乘佛教,特别是中国禅宗强调的“本性清净”,“是心即佛”,“自性自度”,“不借外求”,以及“不断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证涅槃”的不二法门等根本教理。使人们认识到修行就是要回归本来清净的自心自性,要把出世的修证与入世的生活融通起来,在入世的有为法中,修证出世的无为法,从而在不离日用的“本分事”、“平常心”中,获得当下真实的“自在”“解脱”。

如果今天佛教做了许多其它的工作,而没有在人的心灵感受上让人获得当下的感受,当下的真现实量,这就偏离了佛教。只有我们明了了这种跟科学的不同,跟其它宗教、文化的不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运用的领域。所以互相取代是完全不可能的,科学跟宗教,谁取代谁都是不可能的,同时谁要把谁包括进去,也是不符合时代多元文化精神的。

中国近代其实已经有过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上世纪的20年代,在社会上发生过一场相当大的思想争论,就是科学跟玄学的论争或称科学与人生观的论争。当时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生观的问题科学也可以解决,而一些思想家则认为,科学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是人生观的问题是科学不能解决的。他们人为,一个人价值选择,一个人的心灵感受,科学怎么能够给我解决呢?但是它又说不出一种定量定性的客观标准系,于是科学家就骂他们是玄学鬼。所以,就出现了一场科学与玄学的大争论。这场论争的结果是谁也没有说服谁,谁也不能替代谁,所以现在还是并存的。

在今天,科学知识体系与人文知识体系同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问题是我们每个知识体系要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位置,在各自的特点和位置上解决人类所遇到的不同问题,在各自的特点和位置上去进行发展。

总之,探讨科学时代下佛教定位的问题,首先要开展科学与佛教的对话。在相互尊重的对话交流中,一定会发现许多思想可以并存的,很多思维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启发的。在现代这样一个多知识、多文化、多元结构上面,怎么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定位,再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是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知识体系共同面临的课题。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