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色,戒》专评

学者透视“张爱玲热”zt

  “病态”?小资?虚荣?
  ●“张爱玲热”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不是光一个“小资”就可以归纳,可以拿来形容她的。
adfshow
adfshow


  温儒敏:“张爱玲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到今持续“高烧”不退,现在电影编导还那么热衷于改编张爱玲,主要还是因为有票房需求。从深一层次看,“张爱玲热”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当人们告别了所谓“宏大叙事”,回归日常与世俗生活,当拜金主义和物欲膨胀日益挤压着人性,张爱玲那种既热衷于世俗人生又对人生惘惘的威胁感到无助的体验,就颇能赢得一些读者的共鸣。不过,不应当忘记,张爱玲的艺术世界本来衍发于她那对社会人生的病态的体验,她是以病态的怀疑的目光发现并表现“时代沉落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
  文坛有张爱玲自然色彩更加斑斓,而且张爱玲作品改编电影也无可厚非,但以读者反应理论来观察,像张爱玲这样带有病态的、“看破红尘”的作家居然能长时间赢得众多读者的迷醉,对我们的社会心理是否也要有所反思?
  林奕华:张爱玲的剧本,是怎么演都会让观众有感觉的。这也是经常提到的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小资情调的问题。
  小资也是很时髦的东西。
  小资是对情感、对生活都有一种自己的执着,都有个人的一种个人主义性的东西。这随着每个人的消费能力而有所增强,从而凸显个人。对有些人来讲,思想不够高层次,但其实也是一种敢于表达对生活的诉求,或者争取自己在感情上的自足。这种东西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被找到,可以借题发挥的空间。张爱玲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她的批判自觉性非常高,不是光一个“小资”就可以归纳,可以拿来形容她的。
  我常常说虚荣的部分,你看张爱玲的作品包括她的人生,她从来不讳言自己是个虚荣的人,也非常爱物质,官能上面的享受。我今天还在猜,虚荣是不是憎恨自己的补偿。虚荣是你要将自己通过各种手段,让自己美好的一面被放大,有优越感,产生愉悦的感觉。首先它反映的是自己的不足。
  陈山:张爱玲的小说非常现代。她的根非常深。既很现代又有传统。她找到了一个中国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衔接点。这是中国走向市场值得研究的个案。她的文化路子走对了,是具有适合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路子,具有未来性。
  张爱玲文化修养很高,却能将通俗小说结合得非常好。
  她找到了一个点。这对我们现在还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我们常常在说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分歧。其实我们不是要找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分,而是结合点。
  海外的“隔”与内地的“隔”
  ●有些汉学家谈论张爱玲显得有点“隔”。
  ●内地尽管80年代以后出现了张爱玲热,但内地有很长时间的隔阂。
  新京报:有人曾说“张爱玲在香港象征纯文学,在台湾成为经典偶像,其作品内涵却在文化生产、商品炒作中层层剥落,以至在内地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该做怎样的理解?
  温儒敏:海外的研究比较看重张爱玲对人性的剖析,这的确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
  不过,在中国社会变革文化转型当中为何会出现张爱玲这种精神现象?汉学家是注意不够的。有些汉学家谈论张爱玲显得有点“隔”。她的《秧歌》写到土改的时候,完全就是凭空想象。
  林奕华:有很多人认为可以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去认识张爱玲的创作。但是张爱玲的创作并不是跟着一个主义走的,而是根据自己的观察,然后把他们进行想象。通过描写,让我们分享到她怎么看男人和女人。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虽然跟她隔了那么多的时代,但还是觉得很亲密。
  温儒敏:至于“张爱玲经过大众传播扩大到公共空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说法,我曾经有一篇文章讨论过,其中也谈到应当注意张爱玲的缺陷。大致过程是这样,在80年代,先是文学史家“发掘”出张爱玲,给张爱玲重新定位并将其经典化。接下来,专家的意见被影视传媒吸收转化,张爱玲为广大读者观众了解。
  再进一步,文化商业通过商业机制选择并包装了张爱玲,张爱玲成为90年代最显目而成功的文化商品和符号。但需要注意,这样被制造出来的张爱玲是一个根据商业原则被过滤了的张爱玲,其结果就是所谓的“张爱玲热”。
  对张爱玲持续“高烧”应当泼点冷水了。张爱玲在新文学里是很复杂的,她自有一套文化批判的眼光,其对人性批评的力度,是她创作最重要的价值。而经过商业化过滤包装的张爱玲,则更多地表现了其世俗化、欲望化、商业化的一面,迎合了世俗的小市民的某些消极颓唐的心理。
  陈山:内地尽管80年代以后出现了张爱玲热,但内地有很长时间的隔阂。经过几十年的空白这隔阂不光来自文化精英部分,包括第五代导演,对张爱玲没有感情上的联系,民众也是如此,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张爱玲喜欢得不得了。张爱玲对中国的影响还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知识阶层中,从民间来说影响并不是太大。一批第五代导演拍的老上海,以我老上海的视角来看,我觉得并不像。(李健亚 张力)


《色·戒》原型人物郑苹如1937年7月登上了影响颇大的《良友画报》封面。​
  民间视角
  吴宏(学生):《色·戒》是不是太情节剧了,适合李安吗?会不会在电影中很类似《茉莉花开》啊?总之,觉得《色·戒》不是张爱玲小说中最典型的一个,觉得这样的本子,也许不适合李安。不知道改为影视作品,心理描写是否还可以这样精彩。也许《色·戒》吸引人的就是这种纸背后的含蓄,我不确认影视是否适合表达。
  90年代之后的“张爱玲热”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莎士比亚也被永远地谈论。很多原因都使得现代的人愿意在张的书中找到一种旧旧的怀念吧,但是其实这样的热似乎也不是很健康的,毕竟很多人忽视了她的学术研究和散文以及戏剧的成就吧。还是希望更多人可以从其他角度来解读张爱玲的作品。
  盛芳(公司职员):大家现在学的张爱玲都是学她的上海情调,其实她的整个调子更像红楼。以前看张爱玲的小说是看故事,觉得她女人的内心曲折和故事发展写得好。现在觉得她的语言特色也很显著,就是写得很狠。
  她不是说自己的文字就是苍凉嘛,确实有那种猩红的苍凉的感觉。这个是很多作家怎么学也学不像的。
  改编的影视剧我看了一点黎明版的。但是一直不喜欢翻拍出来的电影。现在张爱玲剧改成电影后,还是照本宣科,觉得既没了张爱玲的味道更不知道导演的位置,很乏味。
  《色·戒》及史料钩沉
  《色·戒》小说描写了非职业特工王佳芝,暗杀汉奸易先生时因为感情用事,放走易先生后被杀害的过程。
  《色·戒》的故事原型是当时的中统间谍郑苹如。她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结识丁默村后,打算在皮货店下手,丁发现窗外情形不对,便夺门而出。郑心有不甘,再次相约,随即被关进了“76号”囚室。丁默村老婆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郑转移并悄悄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这个怪不得你看不懂李安电影
可怜,看一种思维的电影什么的太多了
日子长了,慢慢就好了,阿弥陀佛[/quote


他的电影我根本不要懂,喜不喜欢是我的事。
只不过写个笑话,你看不懂才可怜,上帝保佑。
谢谢祝福
没有得罪您的意思。这个板块基本是XZ版,不流行拍砖,在下也是入乡随俗,强迫自己迈着碎布学者文雅呢
其实没看你后面的笑话,只看了前面拿GCD高大全电影钱之江来比李安电影王家之,觉得很有创意,如果李安把色借拍成GCD电影,那还是李安吗
喜欢不喜欢是小姐的事,只是在论坛上发的帖子都是可以被别人批滴,这个事先要有心理准备,如果心理花瓶,不发贴是最好滴
 
好久不见, 别 来 无 恙 ?

哈,你也来了,好久不见。
我还在借用着你的名言。:blowzy:


小说色戒的主付线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张想给自己的一个解释和交待,尽管不是周全圆满的。里面融进了她自己。
李安的演绎在于他从小说白描勾勒的言语中读到了张所表达的不安矛盾,懵懂的无从选择及心甘情愿却并不心安理得的选择。所加入铺陈的情节与勾画,都和我所理解张的小说如出一辙。因此才会引起这些的共鸣吧。


我 的 名 言 没有 利 息,用 吧 :) 你 现 在 在 Queen st, 倒 是 以 后 中 午 可 以 J 了 , 电 影 就 是 一 个 移 动 的 文 学 作 品 , 作 为 一 个 艺 术 品 , 李 安 ,张爱玲都 做 到 了 他 们 的 艺 术 表 达 , 怎 么 理 解 和 欣 赏 是 观 众 和 读 者 的 自 己个 人 的 感 受 了, 我 认 为 没 什 么 可 一 言 定 论 去 评 价 的 。 如 果 易先 生 真 的 像 丁 默 村一 样 , 估 计 小 说 电 影 都 没 什 么 看 头 了 。
 
《色·戒》: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


作者:xixihaha2008 文章来源:未名空间 更新时间:2007-11-7

自己喜欢看阳光简单的电影,看得禁忌题材的不是很多。自己觉得一个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一个关键就是恰如其分的去表达那种力量和正反的冲撞,这样,喜欢得不喜欢的,支持得不支持的,都会找到思考自己思考别人的空间;既然是禁忌题材,就肯定不会是简简单单,也不是简单的道德伦理可以说得清楚明白的,所以,最不好的就是导演跳进来强烈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你会觉得导演的视角有失公允,也缺乏应有的深度。最近,北美地区正在上映《色戒》,一直没想去看的,未名空间BBS上讨论太激烈,褒李安,贬爱玲。赞小说,议影片。看后,也想加入mitbbs.cn的电影版的讨论,和大家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探讨,

Eastwood的四部电影,是个很好的例子。“百万宝贝”谈到了安乐死,但是作者没有跳进来告诉你他认为安乐死是对还是错,但是你可以看到那种对立力量的挣扎,让她那样一个斗志昂扬的生命这样毫无尊严的活下去是残忍的,但是那个教练对她安乐死之后,他也活在痛苦和挣扎之中。“神秘的河”谈到了儿童性侵犯对人一生的影响,本来会一辈子都是好朋友的波士顿三个少年,因为一个小孩被绑架性侵犯,三个人的命运都彻底的改变,几十年后他们因为其中一个朋友女儿的死又牵涉到一起,剧情充满了各种各样复杂的冲撞,但是都留下了一个合理的空间,正负好坏的对立力量恰如其分,没有作者的评价,作者也评价不了,谁也评价不了,然后,看完电影,你会觉得沉重,但不会觉得恶心,会觉得是一部好的禁忌题材的电影。

相反,Eastwood的另外两部电影,我就不喜欢,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来,你会觉得他在扭曲的诠释人物和情节,你会觉得不舒服。很多人都想拍不一样的二战电影,不是那种脸谱化的正义的盟军邪恶的同盟国,Eastwood的两部电影,“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和Tom Hanks的“兄弟连”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士兵为国家而战,但是只为兄弟而死。但是“兄弟连”里面,你可以看到美军不光彩的一面,枪杀战俘,厌恶恐惧战斗,怀疑战争的价值,哄抢财务,你也会看到德军充满人性的一面,看到他们即使投降也充满军人荣誉的一面,但是他没有脸谱化的刻画美军和德军,它也有大量的描写美军为了解放欧洲殊死战斗,德军在在集中营种族屠杀,最后看完电影,你会感到,那些人物是那样的

真实,战斗是丑恶的,但是不论美军德军,普通士兵是被迫的美好的。但是“琉璜岛家书”,“父辈的旗帜”里面的刻画,就太有作者的主观臆断:里面的美军和美国政府都是那样的萎缩虚伪,日军却一下成了充满人性光辉的爱好和平的不得不为国家战斗的北坡的战士。过了那个度,不是写禁忌题材的方法。

所以,我要说些在未名空间BBS上那些自以为很喜欢《色戒》的XDJM们不爱听的话了。我讨厌李安的电影,色戒,它也是过了那个度。“宝万宝贝”里面,支持安乐死,反对安乐死,双方的力量都是旗鼓相当。“色戒”里面,一边是五千万军民的死伤,亡国灭种的民族危险,一边是投降小日本充当汪精卫汉奸政权的日本汉奸;一边是这么多的同事同学,一起在做这么危险一件事情,一边仅仅是和汉奸几次做爱,就不仅可以把自己命也不要,还要把同学同事的命都要搭上。Come on,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要侮辱我的智商。同样是描写二战女间谍的感情,荷兰电影“黑色笔记本”就好了非常的多,那个犹太女间谍也爱上了德军的司令官,但是看完那个电影,你完全不会有这个感觉。

更何况,那是真实的历史。这个故事这个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的历史。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国民党特工郑如萍冒着危险进入76号刺杀汪精卫政府特务头子丁默村,计划失败后,明知道自己回去就是死路一条,郑如萍还是拿枪回去一个人刺杀丁默村,最后被杀害。这个真实的小说的作者是张爱玲,一个奇女子-----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社会,和平年代出卖国家甘当汉奸已经是没有廉耻,在那样一个亡国灭种的危险时代,汉奸,还是日本汉奸,更应该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张爱玲这个奇女子不仅嫁给了一个日本汉奸,还被那个日本汉奸抛弃,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吧。然后,这个真实的郑如萍故事被这个真实的张爱玲写成小说,却变成了女特工因为成了日本汉奸的胯下之物,不仅自己身死,还连累所有人赔了性命。

不敢想象张爱玲是什么心态在写这样一个故事,如果说她在写女人的心理,为什么郑如萍没有沉迷于汉奸,只有她沉迷于汉奸呢?如果她在写人性,人性是什么?为国家而死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被别人操纵的棋子,为汉奸而死就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很多作品,我们没有看到爱情,我们只看到了欲望;我们没有看到快乐,我们只看到了快感。也许有的导演就认为,欲望就是爱情,快感就是快乐吧。从李安的电影一开始,就开始大力宣传的性爱镜头,我都不怀疑我会看到什么。

不管李安的功底多么的高,基于这样一个故事的电影,也只能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再完美的苍蝇还是苍蝇,有缺憾的斗士还是斗士。希望在未名空间的兄弟们自勉,不爱听我的想法,尽管拍砖。
 
王小东就电影《色·戒》答纽约时报记者问


作者:王小东 文章来源:王小东博客

http://vip.bokee.com/20071120425551.html

2007-11-20 09:52:21


这是我凭记忆写下的。因为我没有录音,所以,虽然刚刚过去一个多小时,我也不能保证都是原话,但大致意思是不会错的。

纽约时报记者(女性):前一段时间电影《色戒》在中国大陆热映,一开始的反响都很好,可最近突然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先是有博士要起诉《色戒》的被删节,后来又有一群大学生写信给广电部,要求禁掉《色戒》。我们看到了你在乌有之乡的发言,所以想请你谈谈对于《色戒》的看法。

我:我是参加了乌有之乡的讨论会,但我还没有看到你看到的那份对于我的谈话的记录。

记者:我给你念念。比如说,你说张爱玲之所以诬蔑郑萍如,首先是出于汉奸婆对于抗日英烈的阴暗心理,更主要的是出于一个丑女对于美女的阴暗心理(笑)。

我:我是说这也是一个原因,但并没有说“更”。

记者:你指责当局为什么不禁掉《色戒》。

我:这我就绝对没有说。恰恰相反,我说我认为让《色戒》放映是一件好事,否则我们还没法子批判它呢。

记者:我们也采访了很多观众,大家都认为《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从故事情节说,它讲述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对于这种人性的表达应该宽容。你能谈谈你对于《色戒》的个人感受吗?

我:艺术上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我只能说一说我观察到的现象。比如说,据一些去看了《色戒》的人讲,很多人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中途退了场——倒不是因为什么政治观点的问题,主要是感觉电影非常沉闷,故事情节不知所云(补充说一点,就我自己而言,我原本是抱着一定要认真看一看这部电影的决心去看的,但放映途中还是睡着了)。

至于它的故事情节,我想说,如果它只是一般地讲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我也未必会如此愤怒——我要说,我非常愤怒——但它诬蔑、糟蹋的是郑萍如,一个真实存在的抗日英烈,这位女烈士根本就没有《色戒》中所说的那种情况。我发现,这一点是很多赞赏《色戒》的观众至今不甚了了的要点。

事实是,在皮衣店一击不中之后,郑萍如又携带手枪去76号总部刺杀汉奸头子丁默村,这才被捕。更何况,郑萍如一家满门忠烈。她的未婚夫和哥哥都是中国空军飞行员,为国捐躯;她的父亲,有一种说法是日伪当局开出条件,只要他能够出任汪伪政权的司法部长,就可以饶他女儿不死,但他拒绝了,在女儿就义两年后,郁郁而终;她的母亲,日本名门武士之后,在这样的时刻,站在了她的丈夫和女儿一边,拒绝了日本人要她劝降。

我看到郑萍如这样的满门忠烈,又看到了今天,张爱玲、李安对于她的污蔑,以及主流媒体的一片叫好声和大众的冷漠,心中非常难过。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像郑萍如这样,也许我自己也做不到,但我们最起码应该尊敬郑萍如这样的人,应该感恩——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坐在这里说东道西,是因为有像郑萍如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为我们做出了牺牲,我们至少应该感恩。

如果说《色戒》在客观上做了什么好事的话,那就是它让千千万万的人——包括我自己——知道了郑萍如。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有无数像郑萍如这样的英烈,我们本应对他们感激不尽,引他们为自豪,但由于后来的内战,他们的名字没有得到彰显,这是我们民族的伤痛。

在这里,我想问问美国或英国的读者,如果美国或英国有这样一个女英雄——我知道英国有,但不清楚美国的情况——在和纳粹德国作战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英勇牺牲,而今天,好莱坞拍了一部片子,说这位女英雄被纳粹军官强奸得叫了床,于是便出卖了自己和自己的同志,而主流媒体,比如说你们《纽约时报》,却是一片叫好声,美国或英国的公众会怎么想,怎么反映?他们也只是在那里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中的色情镜头,或冷漠无声,没有一个人出来说话?如果是这样,我会认为美国人或英国人很下贱,因为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懂得什么是忠,什么是奸,不懂得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不知道感恩。所以,我在乌有之乡的发言中曾说到,我今天到这里来,是来尽作为一个人,一个人类中的一员的责任,我尽得很不够,今天来多少尽一点,我也要告诉这个世界,在中国,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下贱,在中国,不那么下贱的人还没有死绝!我也想以此告慰一点英雄在天之灵,安慰一点英雄在地之眷属:在中国还有人认你们,有人感你们的恩。

这一切,都和宽容不宽容,言论自由之类的事情没有关系。我们根本就没有不宽容别人的权力。恰恰是别人不宽容我们,是我们的声音在媒体上得不到表达。

记者:王先生很激动。我知道,好像是郑萍如的妹妹,在美国要起诉《色戒》,认为这部电影诬蔑了她的姐姐。但有人说这部电影说的并不是郑萍如,和郑萍如没有关系。

我:你看看龙应台的文章,他们自己说这部电影的原型就是郑萍如的故事。

记者:可李安在电影中也讲了爱国青年抗日的事迹。

我:李安在电影中又是怎么看这些爱国青年的抗日事迹的?他把这些爱国青年都表达成为傻瓜,而女主角王佳芝因为阴道的快感就叛变了。是的,张爱玲和龙应台都反复提到阴道的话题,有人称之为“阴道主义”,而李安则以色情片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这是在讲爱国青年的抗日事迹吗?恰恰相反,它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什么比阴道的快感更值得为之牺牲的东西。抗日?那是傻瓜们干的事情,而这些傻瓜禁不住更成熟、更风度翩翩的汉奸三、两下fuck。张爱玲、李安、龙应台这些人,他们自己除了下三路什么都不认,他们就非要把其他不这样的人都拉下来,拉到腐臭的阴沟里和他们一起滚,这是最卑劣的心理阴暗。

记者:我很奇怪,中国的主流媒体,如电视啊、报纸啊,都很讲爱国,这次怎么会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你的这个感受不对。在中国的媒体上,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早就荡然无存了。这固然和我们民族所犯的错误有关:有那么一段时间,中国人非常爱国,愿意为国贡献,但却没落着好。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么一段错误就永远在腐臭的阴沟里打滚,自己糟践自己。

记者:王先生,占用了你的宝贵时间,非常感谢。

我:不要客气。
 
同意

全是色迷,果真就要打出张爱玲我爱你的横幅了,床戏的上下位和心理描写都评的丝丝入扣。
诸位有南京人吗,有爷爷辈的被日本人活埋的吗,肯定没有,否则不会看的那么热泪盈眶,评的地那么热血沸腾了。我爷爷当过八路,所以无论如何看完这个电影也不会给与掌声的。
李安一个台湾的外省人,美国呆10几年,他有什么家国情民族恨,他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作为导演他表现了他要表现的。有些同胞也不奇怪,现在什么刘胡兰,林道静,江姐这些人物早都过时了,甚至傻帽了,取而代之的是穿军旗装的赵微演日本艺妓的张子仪,还有这个脱的光光的汤唯了。个个都红的发紫。这是一个偶像混淆的时代,没有对的错的,正义和非正义,不是非此及彼,非黑即白,爱谁谁吧。
 
郭松民:政治的张爱玲


2007年11月11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文革中的这样一句话:思想性有害的东西,艺术性越完美,结果对人的危害就越大。刚才有的老师谈了这部影片的漏洞,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李安把这部电影拍得很美,在艺术上水平很高,这可能是这部影片能够风靡的原因,同时这也跟国内的大气候有关。
 
最近几十年,国内美化侵略的风气很盛。比如上海的朱学勤教授就曾经主张要认同文明,而不要认同国家,而在他的话语体系里,西方和日本才是文明的象征,因此被文明蹂躏了是光荣的。去年茅于轼在给大学生讲课时就讲,抵制日货是愚蠢的行为,因为人活着就要追求快乐,抵制日货,自己不快乐,别人也不快乐。照他们逻辑,文天祥、岳飞等人的行为都是无法理解的,而汪精卫的行为反而可以理解的。
 
关于《色戒》的里原著者张爱玲,我在这里补充一点背景,供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参考。许多年青朋友喜欢张爱玲,从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大家都认为张爱玲是一个远离政治的人,前段时间有杂志社约我写了一篇文章,查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张爱玲跟政治是结合得很紧密的。
 
“张爱铃热”的第一把火,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点燃的。1961年,夏志清出版了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张爱铃在其中占了41页,这也是张爱玲第一次被写入文学史。夏志清评价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但他最为推崇的却不是被公认为是文学水平较高的《金锁记》,而是两篇带有明显反共色彩的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他认为,《秧歌》“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已经是本不朽之作”,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还说:“隔百年读《秧歌》、《赤地之恋》,更使我深信张爱玲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来最优秀的作家。”
 
但这两篇小说却是张爱铃1952年到香港之后,在美国驻港总领事馆新闻处处长理查德.麦卡锡“直接指导”写成的。麦氏后来颇为自得告诉他人:是我们提供资料,张爱玲便坐在书房里写出来的。张爱玲自己也在后来坦言,故事大纲预先已经定好,她是在“授权”的情形下写成的。当年曾经发表过《金锁记》的老作家柯灵曾直率地说,《秧歌》、《赤地之恋》是“坏作品”,“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境,全部都是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了作者原有的光彩”。
 
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在从新中国成立到她去香港之前短短的两、三年间,她写了一部中篇《小艾》和一部长篇《十八春》,其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对新政权的拥护和对共产党的热爱,说是热衷于为政治服务也不为过。在《小艾》中,小艾和金槐最后结了婚,苦尽甘来,“那是蒋匪帮在上海的最后一个春天,五月里就解放了”。《十八春》中的主人公则说出了“我也不是个共产党,我还没有那个光荣。我不过想着,像我们这样一个工程师,在这儿待着,无论怎么样努力,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还是上那边去(指解放区)或者可以真正为人民做一点事情”这样有觉悟的话。诸如此类的句子可谓比比皆是,让人感到不解的是,那些口口声声说张爱铃“远离时代与政治”的评论者,却偏偏对这两部小说绝口不提,不知究竟是为什么?
 
更让许多人料想不到的是,张爱铃在沦陷区的有些作品是公开歌颂日本的,比如在《双声》一文中她说:“同西洋同中国现代的文明比起来,我还是情愿日本的文明的”。但当时“日本的文明”正天天在中国的土地上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抗战胜利后,她又努力在作品里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在她1947年发表的《华丽缘》中,主人公意外地看到孙中山的遗像和两边挂着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对联。便感叹“我从来没知道是这样伟大的话。隔着台前的黄龙似的扭着的两个人,我望着那副对联,虽然我是连感慨的资格都没有的,还是一阵心酸,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个情节因为和整个故事没有任何逻辑联系,所以只能看作是一种政治表态。这样频繁地更换立场,也真有点难为她了。
 
谢谢大家!
 
解构中国意识的接力赛跑——张爱玲、李安、龙应台……


作者:夏雨天 更新时间:2007-11-20

张爱玲女士的小说色戒,一般被认为是影射抗战期间郑苹如刺杀汪伪特工组织76号首脑丁默村的往事(虽然作者否认)。小说中的王佳芝(郑苹如)是个涉世不深的女学生,受爱国热情感染,欲色诱汉奸老易(丁默村)而刺杀之,却因老易在首饰店里给她买钻戒而以为老易对自己动了真情,关键时刻一念之差放走老易。老易感于王的爱情,却因要让王“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鬼”而将她和她的同伙都一一捕杀。张爱玲由此感慨,女人再有理想,也还是以男人对自己的付出为一生最大的牵挂,民族国家的大义,原来都顶不上男人给的钻戒,甚至是“到女人的心必须穿过她的阴道“。一切严肃的价值判断,在男人给女人的钻戒和性快乐前,都象阳光下的水雾一样消散,而以抗战为核心的近代中国民族意识,也就这样轻松地被解构了。

当年小说一出,引起许多评论者的愤怒,认为作者对汉奸没有谴责,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个无是非的糊涂人。郑的遗属尤为不满,认为所谓郑放走丁完全是张的信口雌黄。笔者当年是倾向于相信张爱玲的,因为张的前夫胡兰成是丁默村在76号的同僚,或者张有什么内幕信息也未可知。但现在综合各方对郑丁事件的描述,看来情况全不如此,张对郑丁事件的描述完全不靠谱---

小说中女主角生死关头放走男主角,根源是男人带女人逛街,给女人买了一粒钻戒,以至女人被打动,情不能禁。实际生活中的丁没有那么大方,郑谋刺丁的发生地点也没有那么豪华,不过是一个皮衣店,而且直到枪声响起丁还没有真的买下皮衣。生活中的郑苹如抗战前就是著名的美女,追求者如云(其中包括当时日本首相的儿子),而且郑的家世相当显赫,其父担任过南京政府的高级法官和大学教授,日方曾邀其出任伪职被其拒绝。一个有门第有学历的著名美女,又是担任重要任务的特工,会因为一个半老头子汉奸给她买件衣服就意乱情迷甚至忘了生死?实际上郑谋刺丁的事件,事前就因为郑的上司被76号俘获而走漏风声(但是郑不知道),因此进行不顺利也是自然的。丁逃走后,郑又带了手枪去76号欲再次行刺而被捕,如果已经爱上丁,何必多此一举/?张爱玲的所谓内幕,大概是听胡兰成说的,胡的信息来源,自然是丁默村自己。丁杀了人又要吹嘘一下自己的魅力,叙述者的阴毒,令人胆寒。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张的色戒为什么离谱,关键是她完全不能理解美女的心理—张年轻时容貌一般又不会打扮,性格孤僻家庭又不和,几乎从来无人追求,所以有个胡兰成来追她也就不管人是汉奸也好,家里还有疯老婆孩子一堆也罢,她都很珍惜。她想象不来美女的心境。她的珍惜引起国人非议,大约总是她一个心病,所以总要为自己开脱一下,解构一下民族大义等等。按照她的设想,就是爱国特工也和她自己一样看见男人就情不自禁的,自以为最强的女人也不过如此,她又有什么错?张是个把男人当偶像来崇拜的女人,什么民族国家,什么善恶是非,对她都没有男人来得重要。

以性来解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张爱玲大概是第一个,但不是最后一个。继承她衣钵的人很多,比如90年代的王小波,也是试图用性来颠覆中国人所有严肃判断的一位先锋。给他授予联合报文学奖的台湾评委说,“他写那么多的性,是为了反抗!”性可真是武器啊。

现在要再试一下这把宝剑锋芒的,轮到李安了。

大约是10年前吧,我和朋友一起去看“喜宴”,从电影院里出来,我非常气愤。我说,“女主角在美国穷困潦倒,一句英文不会只想留美国,和一群白垃圾混也没人肯给她身份,最后只能和男同性恋结婚来混身份。男主角表面富裕文雅,其实非常懦弱,怕父母,怕女人,甚至会被女人强奸……有这样糟蹋中国人,特别是大陆女人的吗?他真恶毒啊!”朋友说,你太敏感了,他大概无心的。现在,我是再不能相信他的无心了-----

美国一般主流院线能接纳的电影至多是R级,性场面就是几分钟一带而过;但李大导演不惜30分钟浓墨重彩,明明知道一上NC-17就是票房自杀,但不得以啊!不用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的性来冲击,怎么能颠覆---杀死中国人经过抗战而凝结成的民族意识?李安重用安女郎汤唯色艺一般,李安这样抬举她,大约就是看中了她的格瓦拉女一号背景,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操你个中国意识,操你个革命激情,只要一性就什么都解构了。

李安这一棒还没完,龙应台又接了过去。龙在“贪看湖上清风“中公然为丁默村鸣冤,称张爱玲的小说里之所以男主角没那么”坏“,是因为丁本人不那么坏的缘故。丁在抗战后期为国民政府作卧底,本来是个功臣,只可惜被蒋所厌恶以至被处死。如此奇谈怪论,实在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张爱玲的小说里的老易是“没那么坏“吗?龙女士明明是读过小说色戒的,依照我的看法,小说里的汉奸甚至比丁默村本人还要坏,丁在郑几次三番试图致其于死地的情况下杀郑,还可以说是不得以,或者至少是公事公办;而小说里的汉奸杀死王佳芝,最深的原因是他认识到王已经爱上他,要王“活着是我的人,死了是我的鬼”,“恨毒了我也还是我的人”,如果这不是坏,我质疑龙女士的价值观念和正常人是相反的!

其次,现实生活里的汉奸丁默村是“没有那么坏“吗?

丁作为特工,一贯毫无操守;经常出卖上司谋杀同事,兼以生性贪婪亏空公款,以至在蒋整顿特工机构时被放冷板凳,于是转投日本人。在76号任首脑期间,杀人无算,酷刑不断。和丁一起因汉奸罪入狱的金某也说,丁杀人太多,仇人如林,以至一旦入狱就逃不出生天。这样一个人,如果仅仅从人性的角度说,除了龙女士还有谁认为他可爱呢?龙为丁做翻案文章的根据是41年后丁开始和国民政府重新建立联系,为抗战作过一些有益的事情。然而,自称阅读了丁案审判案卷的龙女士应该不会不知道,当初国民政府审判丁的时候,允许丁为自己做了辩护,允许丁传唤了己方的证人,对于丁有利的证据公众当时就已经都听过了(这些是在76号中被丁杀死的人们所没有享受过的)。法庭的判决并没有否认丁为抗战作过有益的事情,但是认定“微功不能抵其罪恶之万一”。具体地举例说,龙女士指出的丁曾经和共产党作战因此保护了国民政府的利益,法庭上丁已经这样陈述过,而法官的说法是,丁所谓的和共产党作战发生于抗战期间而非国共内战期间,抗战期间国共是合作关系,丁和共产党作战在法理上无法称之为立功。对此关键事实的认定(和共产党作战发生于抗战期间而非国共内战期间),丁本人当庭承认。丁向国民政府自首情节,法庭认定没有经过正常的自首程序因而在法理上不能认可(按照当时的法律,通缉犯仅仅向某个政府官员表示自首是不算数的,必须经过相应的司法流程才能算自首可以从轻)。所以龙女士的翻案文章,实在都是几十年前就被当时的法庭所审阅过并否定了的。龙女士还要炒冷饭是为何?


也许,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意识形态。都是为了解构中国意识,甚至解构中国。用普遍而模糊的人性,用明月清风颠鸾倒凤,让中国人明白什么国家民族什么是非善恶甚至生死利害都是不存在的,只有性的刺激和湖上清风是真实的。

龙女士的文章,颠倒是非,逻辑混乱,缺乏正常人有的价值观念,要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她这种文章无异于自我爆炸。想想看要在她无比推崇的德国,否认大屠杀的存在可是要坐牢的反人类罪;就连张爱玲写小说,也在读者抨击之下不敢公开承认是写丁郑事件;而如此公然为二战的汉奸召魂,还真只有在龙女士声称“我不想与之有任何关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合理合情合法甚至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进行,甚至获得一部分人的喝彩。我们的社会怎么了?

张爱玲——李安——龙女士——

这接力赛到第几棒了? 革命尚未成功,中国这艘船还没沉,同志仍需努力啊。
 
全是色迷,果真就要打出张爱玲我爱你的横幅了,床戏的上下位和心理描写都评的丝丝入扣。
诸位有南京人吗,有爷爷辈的被日本人活埋的吗,肯定没有,否则不会看的那么热泪盈眶,评的地那么热血沸腾了。我爷爷当过八路,所以无论如何看完这个电影也不会给与掌声的。
李安一个台湾的外省人,美国呆10几年,他有什么家国情民族恨,他拍出这样的电影一点也不奇怪,作为导演他表现了他要表现的。有些同胞也不奇怪,现在什么刘胡兰,林道静,江姐这些人物早都过时了,甚至傻帽了,取而代之的是穿军旗装的赵X,
无语了
小兄弟知道吗?江姐子孙都在美国生活呢
 
无语了
小兄弟知道吗?江姐子孙都在美国生活呢

我爷爷当过八路,我还在加拿大呢。不可以吗?另外,我不是小兄弟,请不要总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人说话,这个世界谁比谁聪明多少。
 
王佳芝、玛柳特卡以及人性和动物性


作者:郭松民 更新时间:2007-11-20

王佳芝,是电影《色戒》里的女主角,这段时间,她在海内外的华人圈里可谓声名鹊起。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她临时客串了性爱教练的角色,在这几天的社会新闻栏里,已经可以看到有青年男女模仿《色戒》中的高难度性爱动作,不慎受伤的报道;二是她成了导演李安手里的一个道具,李安利用她雄辩地证明了“人性”不仅是无所不在的,而且是高于一切的。

应该说李安做的非常之成功,这成功的证明就在于,凡是认为李安不该用肉色混淆了历史的大是大非的人,都会被一些人批为不懂人性。

但人性究竟是什么?批别人不懂人性的人,并没有做过多解释,大概他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吧,我们只好到小说原著和电影当中去找。

在小说《色戒》中,张爱玲是这样描写的:王佳芝把易先生带进伏击圈后,再看易先生,发现“他的侧影迎着台灯,目光下视,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于是她向易先生发出了“快走”的警号,出卖了整个锄奸计划,也搭上了自己和六位同伴的性命。

在电影《色戒》中,由于这样的心理活动不太容易表现,李安就安排了四段性爱戏,场面之火暴令人咋舌,这部电影在美国也因此被定为色情电影。当然,这也是符合张爱玲的原意的,因为有张爱玲的名言在先:“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王佳芝一开始简直就是被易先生强暴的,然后就有了快感,最后竟有了感情,待到易先生把一个六克拉的钻戒戴到她手上时,她也就完全臣服了,而结局则是和小说一模一样的。

这样看来,“人性”就是这么一种东西:情欲是最重要的,最高可以高过民族大义,最低也可以高过自己的职责和对同伴的承诺——凡是符合这一原则,就是人性,不符合这一原则的,就是非人性。

但如果这个逻辑可以成立,那我就想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王佳芝色诱和刺杀的对象不是汉奸易先生,而是一个日本侵略者如小野、龟田什么的,或者干脆就是南京大屠杀的制造者松井石根大将呢?如果王佳芝仍然在最后关头放走了他,而有人仍然要说这是一种值得同情、可以理解的人性,我想大部分中国人恐怕都不会同意,但如果这不能归为人性,那《色戒》的逻辑又如何成立呢?

王佳芝就先说到这儿,再说玛柳特卡。

玛柳特卡是一部前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个》(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并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的女主角。她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一位红军女战士,还是一位神枪手,每放一枪,她都要记个数,她的死亡簿上已经有四十个白匪了,但第四十一个却没打死,他一个白军中尉,投降了。

中尉是研究语言学的大学生,文质彬彬,非常英俊。对玛柳特卡来说,最有杀伤力的,是中尉那双迷人的蓝眼睛,玛柳特卡的目光与中尉的目光一相遇,就不禁全身打了个寒噤:“我的妈呀!你的眼睛蓝得跟海水一样……”在押送他到司令部的途中,小船失事了,只剩玛柳特卡与中尉漂流到一座荒岛上,在这种特殊的境遇中,他们相爱了,中尉本应是玛柳特卡死亡簿上的第四十一个,可是他却成了玛柳特卡处女欢乐薄上的第一个了。

浪漫的故事最后有一个严酷的结局:有一条船越驶越近,是白军的船。中尉发狂似地冲向海边,大喊大叫。玛柳特卡蓦然惊醒了,她举枪瞄准,“砰”地一枪,第四十一个还是被打死了。在影片的结尾,是玛柳特卡扑到海边,把中尉的头抱在怀里,喃喃地哭道:“蓝眼睛……我的蓝眼睛……”

王佳芝和玛柳特卡最后都爱上了自己的敌人,很相象,对不对?但还是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在最后关头,王佳芝让大是大非听从了自己的情欲,而玛柳特卡则相反,最低限度,她遵循了自己作为一个战士的职责,因为政委叮嘱过他:“万一遇到白党,不能把活的交给他们。”

谁更人性?

记起来了,康德说过这样的话:在普遍的人性之上还有普遍的道德律!

也许这样的结论更接近事实:能够让情欲遵从了道德律的,则为人性,如玛柳特卡;而听任情欲压倒了道德律的,则为动物性,如王佳芝。
 
引用:
作者: 开喜
色 - 可以. 情 - 要戒, 否则要你的命.



无情之色乃谓兽矣:o
 
《色戒》涌动着的阴道主义中国

作者:何必

历尽海选、改名、被偷拍、出产地争议、金狮、NG-17、被拒于多个大奖评选门外、亲手剪辑 一个“更干净的版本”但仍然一再延期之后,李安的《色,戒》,我们期待已久的《色,戒》,终于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在内地公映。回头看《色,戒》一路走来的艰难曲折,是一件颇可玩味 的事,其意义或许胜过对影片本身的解读——正如李安所说,这一次玩得过瘾就好。(2007年11月23日东北新闻网)

现如今,翻开内地报章,打开内地广电,对于这部片子的好评简直像是发疯似的。

媒体能够如此万众一心地对某个品质交口称赞,也实属难得。

应该说,一直坚持拒绝消费的我,对于看什么新入院线的大片毫无兴趣。当然,两袖清风的我说这些似乎有些酸葡萄心理,朝不保夕的日子距离消费主义好像也太南辕北辙了些。不过,即使在做电视节目时,从拒绝消费层面上说,在维持最基本的底线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消费,本身是避免无处不在的消费陷阱的无奈龟缩,更是对世风日下氛围当中启动或者振作内需身体力行的抵制。我在央视做经济学家演播室访谈节目时,国家信息中心范剑平针对我的消费立场说,如果全中国人都像我这样,政府非得气死不可。

我曾经专门喋喋不休过,题材是米国人能够用平均6.55美元的价格看电影,而仅仅相当于他们人均收入30/1的中国人却要掏上比美国鬼子还要多的价钱(有的达到了人民币80甚至100元)到国内电影院去忍受恶劣的服务,在我看来实在是脑子进水了。

对于什么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类的所谓中国几大导演的作品,光是从他们可以动用行政权力将其他影片挤出其新片首映档期这点上,就很是反感;更不用说张艺谋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女性穿得越来越少的“粉腿肉林”(庄礼伟语)、并且在其所谓大片当中演绎着“满城尽带黄金乳”了;而中国靠着这几个自以为是的导演称霸电影界20年的局面,也真让人感觉中国的艺术家大概都快死光了。

所以,对于什么新片问世,我一向属于非常弱智懵懂的主儿,从来不知道又有什么大片会粉墨登场。即使是在做时效性很强的电视节目之际,对电影的状况也是无言以对。

不过,自从李安指导的这部《色戒》封镜、面世、获奖、经内地宣传部门审核裁减掉了一些床上镜头后准许公映之后,各种媒体也是大肆炒作。我也就对平面媒体上的剧照看了几眼。可了不得,我这等色迷迷的主儿就受不了这个,秀色可餐的女主角儿倾国倾城的花容月貌让我意乱神迷不可自持了大半宿。同时,我也接到了每天能够收到我的这类垃圾邮件(由于通讯录随时发生变化,还要重复的是,如果不愿意继续接收,请通知我,我将不再发送)者给我发来的太多有关该片的评论、背景介绍、原著解读、历史回顾等等内容的邮件。这种情况也是前所未有的。一部新片在内地上映,竟然引来了如此之多的关注,恐怕也是今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

近日,有关该片的事态似乎在升级。友人给我转发了如下的邮件。

2007年11月18日 15:22

Fw: 一群大学生致文化部长的公开信,请大家传阅
----- Original Message -----

呵呵。

气势如虹啊。

今年,这种公开信越来越多。光是在高等院校当中,最为人们记忆犹新的,恐怕就是高校十博士用公开信的方式呼吁抵制西方节日、以及另外十博士指责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节目上对于《论语》的解释了;而这两天,我又收到友人给我发来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就张维迎滥权之事致北大校方的公开信(此事另行讨论)……

自从宪法取消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权利之后,中国公民的权利就一直处于萎缩状态。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开信的方式可以不胫而走,迅速传递到千家万户;而互联网管制方面虽然严酷,但对于如许对最高委府还是很肝脑涂地的内容还不能在短时间判断其毁誉功过,也难于封杀。这也是互联网模糊信息给当局统治带来的巨大挑战。事实上,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事件、孙志刚事件,还是今年的重庆钉子户事件,都是在贪官污吏们还没有醒过梦来的时候冷不丁炸开了锅,使得衙门猝不及防,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时已晚,成为公共事件。

就《色戒》而发出的这封公开信,充满了血脉喷张的情绪,和同仇敌忾的景别。

仅就说《色戒》还要扯上新农村建设来看,这封公开信就有假公济私之嫌。用做媒体的话说,主题分散了些吧。如果删除掉新农村建设部分,对于公开信的力度并不会削弱,相反,还会使得目标更为集中,议题更加鲜明。

热血青年啊,还是嫩了些。色戒与新农村建设,实在靠不上啊。如此行文,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使得没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人被边缘化,在色戒问题上处于另类门第。因此,这种安排可以说是该公开信的的确确的败笔。

可想而知的是,这封公开信会让每个人选择自己的立场。而不管是媒体上,还是网络中,又会有人按照自由主义的论调,认为依靠市场选择而不是行政权力干预,会使得资源配置达到相对均衡。在这里,并不存在所谓的公共文化,更没有什么文化安全的概念。不就是个卖嘛,不就是丧权辱国嘛,不就是断子绝孙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有趣的是,采访王小东者是纽约时报,是被国内自由派们言必称美利坚的媒体。而中国大陆的媒体,却选择了清一色的“集体性失语”,而对所谓人性美而大唱赞歌。

王小东在回答问题时援引了“阴道主义”的词汇。这让我感觉别有洞天。昨天我的文字中,还欲说还休地认为中国正在进入裤裆化的时代,话没说两句,就直奔着裤裆而去。而“阴道主义”的称谓,则可以更为贴切、准备而过瘾地表达现如今中国社会的本质。

如果说汉奸文化,恐怕到现在,是历史上最为登峰造极的了。国外媒体评论,中国现在非常奇怪的是,一方面反日情绪甚嚣尘上,另一方面日本货却得到了格外的垂青。

众所周知,中国花了八年时间用了几千万人的生命和大半个国民经济的代价,才把小日本赶了出去。但改革开放后,日本人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弹,在中国又成为贵宾,并且比抗日战争期间更为安全与舒适。上海女人嫁日本人成风。最近媒体上报道的是上海女人嫁到日本后发现对方是个穷光蛋,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只能回国继续寻觅阔绰的日本人。这恐怕让淞沪会战的将士们九泉之下涕泪横流。

我那篇“一个洋男人一年睡79个上海女人后的感慨”获得了太高的点击率,也是中国现在群体性汉奸文化的写照。

韩国对在日本侵略时的韩奸进行清算,如果中国也对汉奸进行清算,结果会如何?在整个二次大战当中,唯独中国拥有占领军治下的庞大正规军事力量和政权。而战时张家口10万中国守军对着区区百余名日本兵连个面都没看见就弃城而逃,也写下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最为光华的篇章。

里根声称,美国的产品输出附带着美国的价值观。而改革开放到现在,里根的话被证明是真理。“尽中华之物力,结友邦之欢心”,这是清朝的国策;邓实在1904年就说“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而周恩来“外事无小事”这种将不公平当作是国家治理基本方略的举世罕见的说辞,更是让官本位文化中的中国人彻底失去了基本的做人尊严。

中国的总理到美国口口声声“我是来给美国人民消气的”,中国入世条件之苛刻让洋鬼子都不忍下手,但咱自己还认为这是辅佐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成本。普天之下,还能够找到这样的父母官么?

人类历史上,有哪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兴起过全民学习外语活动的?又有那个当局会在新闻发布会上配备英文翻译的?这就是咱们所谓的文化主权?这也配让人们说三道四什么文化自觉、文化安全或者公共文化?

阴道主义与汉奸文化,是何等珠联璧合的结晶!

黑洞洞、湿漉漉、滑腻腻、娇喘嘘嘘、排山倒海、藕断丝连、荒淫无度、声色犬马、卖国求荣、利令智昏、酒色迷离、翻云覆雨、花前月下、粉腿肉林……如果说,这就是现如今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又有什么不对的呢?极而言之,说中华民族弗洛伊德化,整体钻进了阴道当中,恐怕也未尝不可。

卖吧。

一个民族到了如此地步,还有什么不能卖的呢?
 
黄纪苏: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

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匍匐在地,任人践踏欺凌。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于地,辗转于途,左突右冲,上下求索。经历了一百年山重水复的中华民族,如今是一个站着的民族。

趴着和站着之外,还有一个跪着的的状态。但这状态不属于自强不息、勤劳不辍的广大民众,不属于取经求法、蹈火赴汤的志士仁人,而专属于一部分失心丧志、依草附木的政治文化精英。这些人不光双腿跪着,双臂还抱着,抱着一条腿,一条西方的腿。跪抱在这一百年里既是一个事业,也是一个产业。李安执导、取材张爱玲同名小说的《色戒》,就是近代跪抱业的最新作品。

近代的跪抱业源于中国对西方的暂时劣势,兴于清王朝的腐朽没落,至抗战而进入第一个黄金期。面对西方的高徒日本,汪精卫抗着抗着膝关节一松,双臂一张,变为跪着抱着。陈公博、周佛海这些原本就东抱西抱的人物,也纷纷化作藤类植物,盘绕在东洋的军靴上、挺进在中华的大地上。周佛海后来发表的日记中随“汪主席”访问满洲国的两则非常有趣。汪主席青年反满,“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险些侧身中华英烈。中年以儿主席见儿皇帝,想必不胜今昔、夷夏、主奴之慨,日记写汪回旅馆“大哭一场”。而陈本人则感叹当年与溥仪有云泥之隔,如今几把椅子平起平坐,还谈笑风生呢!小人得志之态跃然纸上。对于周,抱日本腿相当于乘电梯,跪就是飞。汪伪其他角色也都因跪得抱,因抱而飞。那个丁默邨一抱共产党没抱出名堂,再抱国民党没抱出起色,三抱日本裤管就抱得青云直上了。还有胡兰成,从妻儿都养不活的落魄穷书生一跃而成了“和平运动”的高干。只是势比人强,日本战败,放下军刀,军靴还没脱,缠绕在上面的植物就竞相化作动物,“起义”的起义,奔窜的奔窜。其下场或绑赴刑场,或庾死狱中。陈公博逃到日本原打算做赖昌星,结果被引渡回来,临刑前向兔死狐悲的狱友们拱手:兄弟先走一步了。忘了是赭民宜还是梁鸿志,大概是悔不当初一念之差没将文人进行到底,在刑场上做起了绝命诗,最末一句没出口子弹就到了。《色戒》中男主人公的原型丁默邨,本来是一头杀人不眨眼的类人兽,过不惯大牢的圈养生涯而想往自然野生环境,保外就医去游玄武湖,蒋介石闻讯大怒,下令给毙了。

属胡兰成运气最好,他一面逃死觅生,一面沾花惹草;收下张爱玲送来的扶贫款后便把张从“他的女人们”中做了末位淘汰。张也不怨胡——胡跪日,她抱胡,都是跪抱业中的同事,如今双双下岗,都属弱势群体,该同病相怜才是。到了1950年代初,张准备赴香港而抱美国,胡则二抱已跪了美国的日本。张在这承先启后的日子里抚今思昔,创作了小说《色戒》。在小说中,她将男女流氓的感受和本人附逆的体会做了整合,形成日后闻名遐迩的张氏定律。根据这个定律,女人若被男人经暗道取了芳心,爱情就会升华,升到不论是非、不辨忠奸的恍兮惚兮之境。这个定律实际是要说:跪抱集团的利益大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但小≥大的道理很难说通,厉以宁、吴敬琏他们说到今天也没多少人相信。没人信那就换个说法,说下半身高于上半身的道理。下比高高听着别扭,那就说下比上沉或下比上重。这个道理从管仲到马克思无数先哲都讲过,而且也比较符合人们的日常感受。猪肉价格比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重要的道理,就算猪不承认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家肯定会承认。那么好,中国近代的跪抱集团就从这儿说起:八年浴血抗战,中国并没中断传宗接代也就是性交吧?再说,没抗战也会有性交,可见性交比爱国、民族大义、“心的长城”更长久、更基本、更普适吧?我们这次跟日本方面性交,说到底也不过就是性交,禁止我们性交就是否定人类的基本价值吧?还有,生殖器只是下半身的一部分,对下半身其他“小我”即私心杂念,也应该一视同仁吧?这样的歪理不适于直说,所以跪抱集团的理论家在这方面没什么建树。但该集团的文艺战士就不一样了。通过把一个舍生取义的烈女子改造成一尊以阴道/阴茎为轴心的欢喜佛,小说家张爱玲自己解放了自己,同时也解放了小我挂帅的其他跪日同志——跪抱业的死难烈士如丁默邨虽然没有彻底解放,但也从宽处理了。艺术的力量还不止于“解放”,张从汉奸婆娘的木笼升迁到永恒情爱的祭坛,成了一只洁白的羔羊。当鲜血像诗句一般从羔羊颤抖的身体里汨汨流出时,当张爱玲、胡兰成之流的作品红遍大江南北时,历时八年、陷中华民族于血海的那段痛史惨然失色――中国近代的大是大非在乳房屁股的热烈翻滚或翻腾中化作孤魂野鬼,黯然退席。

张爱玲这篇万把字小说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其龟缩蛰伏的时间与新中国严丝合缝。这也许是巧合,但也许不是。新中国有百端不是,但新中国腿是直的,胸是挺的,头是昂的。她不但让欺我辱我的西方强盗欲近不敢,欲远又不舍,而且一举查抄、取缔了近代跪抱行。新中国以文革失败而落幕,当大幕再启时,中华民族改变了发展路线,但没改变民族复兴的目标,没改变万马奔腾的气势。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辨证过程,无血性、无志气、无眼光的三无一族也乘时而起,松膝而跪,向着正西张臂合抱,顶礼膜拜,使一度倒闭的近代跪抱业再度中兴。张的《色戒》在这节骨眼上问世具有象征意义:近代的跪抱业要继往开来,实现新老交接。

大陆八十年代的跪抱新一辈,因有三十年的断档,缺乏与西腿互动的经验,基本等于白手起家,像袁伟时教授虽已颇有了年纪,论跪龄却不比小余杰大多少。这些人干劲有余而技法不足,毛手毛脚,往往过犹不及。西腿固然肯定其动机,但未必受用其效果,一踢腿扬尘而去、重整裤线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一辈迫切需要老一辈的传帮带。可大陆上的老跪抱,经镇反肃反好多已不在人世,在人世的或改行烧锅炉,或转业收破烂,多年不实践,膝盖都僵了。在这种情况下,四五十年代飘洋过海的华裔跪抱,便以其久磨久练的精湛膝艺,责无旁贷地为大陆的跪抱后学传道授业解惑。如夏志清,膝盖上的老茧足有半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厚,艺高而胆大,竟用一根英制皮尺将张爱玲吊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顶峰;如今又论证唐诗不如英诗,嫌四行八句太短,就好像他是为芝加哥公牛队在中国物色球员。夏志清、余英时这些老先生说来也是饱学之士,怎奈知识为姿势所误,一叶之障,学问到老未近中和之境,一崴一崴倒像中风后的偏瘫。但这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发挥余热,出任大陆跪抱帮的海外亲友团。海外亲友团的助力并不来自学养,而是来自美元跟人民币1:8甚至1:10的比例。这个亲友团里有位龙应台女士值得提及。龙女士嫁了德国男人因此成了最最幸福的中国女人,她明白大陆不幸姐妹不可能人人拷贝她的幸福人生,因此她随身带着U盘,随时准备让中国拷贝她老公的幸福国家。龙处在热力超常的年纪,四海之内只要事关跪抱,她就事事关心。前年袁伟时教授由于跪得太猛将《冰点》跪破,只见龙女一跃而至,杀声震天,就好像李铁牛劫法场。以龙的浅薄造作、好生事又不懂事,本来最适合婆媳相争或妯娌相扑,居然就做了大陆的现代文明教练员和民主政治督查员。原因无他:台湾跪得早、龙女抱得早。

有了海外亲友团的辅导呵护,再加上自身的天分和分外的努力,中国的跪抱新一辈很快实现了从急于跪抱、勇于跪抱向善于跪抱、巧于跪抱的转型,并以此将近代跪抱事业推向第二个高峰。这次冲顶的核心力量是文化知识精英——官僚和资本家还真没他们锲而不舍、丧心病狂。这些人密切配合,此呼彼应,虽然不一定设了组织部,但组织化程度却接近红枪会。历史和影视是他们的两个主要工作坊。在史学工作坊,他们以“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为由,为历史上的侵略者汉奸逐一落实政策,对于民族英烈则不断打各种小报告。他们还以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为名,把历史“还原”为吃喝拉撒的起居注,将涉及历史本质的大是大非排挤出局。历史的大是大非排挤走了,现实的大是大非无依无傍,孤掌难鸣,只好看着他们把跪抱三十六式增订为七十二式而干瞪眼。在影视工作坊,已跪出世界水平的导演们,他们的生产流水线川流不息,把旧家庭乱伦、共产暴政、破坏恶化之类组装成各类东方的奇形怪状,抱往嘎纳、威尼斯和奥斯卡。不断推陈出新的东方美妞更是他们的拳头产品。银幕上,由于中国男人老在吃补药,中国妇人渴了三千年的阴道,盼什么似地盼着“大得出奇”的家伙来解救。可以说,这样的中国电影已成为西方的另类伟哥,想必是刺激了旅游或“春游”产业的发展繁荣。这帮电影人或精神咸水妹为世界杜撰了一个跪着的中国,一个在进化阶段、道德水准、精神风貌各方面全都低三下四的中国。而现实中,中国势不可挡的雄起正在挑战作威作福、高高在上了三百年的西方。我看这些导演不像是在为国分忧,以“新和亲”电影反击“中国威胁论”——闹“中国崩溃论”的时候,他们也是这套东西。两个工作坊还常常联手,推出亡国乱史的影视作品。以前有痛哭中国跪晚了的《河殇》;后来有替中华民族另认始祖的《神舟》;如今我们又看到了《色戒》。《色戒》重复了跪抱集团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它用肉色混淆了中国近代的大是非,用肉色呈上西方主子喜爱的小贡品,如此而已。李安这个我以前觉得或许比张艺谋、陈凯歌境界高些的华人导演,如此而已。

《色戒》从写作到发表到搬上银幕,前后近六十年,整整一部中国现当代史。六十年历史相对于漫长的地质年代只是一瞬,却见证了人类社会一次壮观的造山运动,即中国大地的再次隆起。在隆起的大地上,希望属于站着的事业。跪是没有前途的,跪抱业属于夕阳产业。一些人站不起来了,因为跪抱已经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那就让他们趁着夕阳在山,抱着闪闪金熊闪闪金狮继续跪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