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色,戒》专评

《色戒》与“特色”

黎阳

2007.12.4.

“特色”跟“国粹”是一个味儿。鲁迅说:“什么叫‘国粹’?照字面看来,必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了。换一句话,便是特别的东西。”“譬如一个人,脸上长了一个瘤,额上肿出一颗疮,的确是与众不同,显出他特别的样子,可以算他的‘粹’”。

《色.戒》可以说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苏联女英雄卓雅据说是被德国人强奸了的。昔日的苏联也罢,今天的俄罗斯也罢,决不会把这一段拍成个色情教学片,让卓雅陶醉并爱上强奸自己的敌人。纳粹德国治下被强奸的犹太妇女也不在少数。犹太人也决不会把这些故事拍成“动人故事”向以色列和全世界的犹太人津津有味宣扬。这样的影片即便有,也决不会在本国大受欢迎,更不会拿去争什么世界金奖。

世界上民族无数,从来不见哪个民族干得出挖空心思把本民族的女英雄刻画成婊子,送上门去让敌人玩弄还乐在其中,直至认敌为友的“壮举”。

中国则不然。一部《色.戒》淋漓尽致表现了“说英雄是娼妇,举娼妇为英雄”的“中国特色”——历史上的抗日女英雄在电影里成了心甘情愿被敌人玩弄的娼妇,电影里的娼妇则成了现实社会中的“英雄”——“性爱”是“人权”,“抗日”是“主权”,为“性爱”背叛“抗日”,不折不扣的“人权高于主权”——可见影片中的娼妇就是现实中的“人权英雄”。

这种勾当其他民族干得出来吗?而在中国,不但干出来了,而且还获得了“主流社会”狂热的欢迎。——这还不是“一国独有,他国所无的事物”?这难道不是“中国特色”?

当然,《色.戒》只能体现部分“中国特色”,但绝包括不了全部“中国特色”——《色.戒》只能让一个女人心甘情愿被敌人尽情玩弄个够再一枪崩了,“中国特色”则能让整个中国心甘情愿被敌人尽情玩弄个够再一枪崩了——二者是一个档次的吗?

不过《色.戒》有《色.戒》的用处:现身说法,教化众生。搞青年工作起家的即便什么都外行,至少对青年一代搞思想教育不外行。《色.戒》在中国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宣扬“中国特色”之际“横空出世”,而且受到“主流媒体”如此热烈的欢迎,可见是青年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至少证明《色.戒》与“中国特色”绝无矛盾——否则为什么在大肆宣传“中国特色”时大肆宣传《色.戒》?可见谁不承认《色.戒》与“中国特色”是一家子谁没跟上形势。应该说二者是“珠联壁合,相益得彰”,“理论联系实际”:看了《色.戒》,就知道什么叫“中国特色”;想知道什么叫“中国特色”,那就看《色.戒》。想起“中国特色”,就想起《色.戒》;想起《色.戒》,就想起“中国特色”——《色.戒》即“特色”,“特色”即《色.戒》,如此而已。
 
幸亏,还有六克拉的钻戒——我看《色·戒》文/罗四鸰2007年12月05日,星期三一天半夜,电话似凶铃响起,原来是做小白领的女友看完电影《色戒》后,又找来小说《色戒》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读,感动不已,一定要与我分享。为三吊钱、五斗米奔波了一天的我早已疲惫不堪,本想敷衍几句,女友却不依不饶地给我讲了大半个小时,硬是用索隐法把那一万来字的《色戒》解构成一个感天动地的伟大爱情。没几日,又接到女友的男友的午夜凶铃,却是哭诉,原来女友决定戒色,不搭理他。“这不是逼我做汉奸吗?”电话中,男友怒吼道。
放下电话不禁哑然失笑,张爱玲怎么就成了今天的琼瑶?
电影《色戒》我还没看,不过从小说看,沉默、神秘、霸道、有背景有权势有手腕、知道如何陪女人逛街买衣服首饰,易先生的确满足了一个浪漫男主角的所有条件,或许汉奸身份也会淡化成黑社会老大的沧桑身影,再加上一个因为瞬间动情而忘了国、丢了命的女人,于是,《色戒》几乎成了一个让所有渴望有场轰轰烈烈爱情的女人心中的范本,不知张爱玲看到如今张迷们的追捧与迷醉,是否还能做出“苍凉的手势”?
《色戒》里的大是大非姑且不论,但就说爱情,这是爱情吗?我不知我那位女友是否注意到,男主角老易在脱险十分钟后便残忍地下令封锁,逮捕杀害了所有暗杀行动的人,其中包括这个对他动了情、放他逃命了的女人,明知这个女人爱上自己,却让她“活着是他的人,死了是他的鬼”,而原因仅仅是担心上级找茬。或许,令女友感动的是张爱玲的爱情?却不知《色戒》正是张爱玲要与胡兰成撇清的一个辩词。1978年,从日本回到台湾的胡兰成被赶出台湾,正在此时,对到处吹嘘胡张恋情的胡兰成已生厌恶的张爱玲把这篇写了28年的小说拿出来发表,其意味恐怕再明显不过。她那封写于1947年的恩怨分明的绝交信其实早已表明了自己的态度。1950年代,逃居日本的胡兰成多次给张爱玲写信,张爱玲只回复一个短短信笺说,“不想写信” ,“如果使你误会,我是真的觉得抱歉。”对于胡兰成那本一面之词也是一厢情愿的《今生今世》,张爱玲根本置之不理,她在给夏志清的信中说:“胡兰成书中讲我的部分缠夹得奇怪,他也不至于老到这样。不知从哪里来的quote我姑姑的话,幸而她看不到,不然要气死了。后来来过许多信,我要是回信势必‘出恶声’。”而在张爱玲的《对照记》中,压根就不见胡兰成的影子。即便就是在《色戒》中,张爱玲就已在提醒盲目的女人,“权势是一种春药”,它会让一个“因为没恋爱过,不知道怎么样就算是爱上了”的女人,为瞬间的误以为是爱情的东西付出所有。
张爱玲算是把红尘看透,然而不知何时起,张爱玲竟成了滚滚红尘中小资们的偶像和必修课,有关张爱玲的一切都成了小资的符号和象征。今天,张爱玲在张迷心目中的地位,用胡兰成的话来形容再确当不过了,“世上但凡有一句话,一件事,是关于张爱玲的,便皆成为好”,有关张爱玲一切,乃至细枝末节,皆成了张迷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说过的情话、传奇的人生、个人的隐私、住过的公寓、去过的电影院、喝过的咖啡、吃过的西点、穿过的衣服拖鞋、用过的化妆品……然而,张迷们似乎只见到张爱玲的“美丽”,不见她的“苍凉”,正如一位作家所言:“张爱玲故去了,这个城市里张爱玲的追随者却多了起来,她们披着张爱玲的外衣,喝着张爱玲的咖啡,说着张爱玲式的语言,甚至渴望着张爱玲那样的爱情,但是没有一个人愿意像张爱玲那样寂静地生活,寂寞地爱。”
1934年,胡兰成对张爱玲说:“因为相知,所以懂得。”张爱玲回:“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懂得”,便让张爱玲接受了胡兰成的身份和爱情。若是张爱玲看到如今众多的“知己”和“懂得”,已被过度“解读”过度“消费”的她,还会不会“慈悲”呢?会不会感到来自商业和市场而不是人生的“惘惘的威胁”?
据说在韩国,电影《色戒》也被少妇们一遍一遍地观摩,原因是学习里面高难度的床上瑜伽动作,这让我一直犹豫去不去看电影《色戒》。
昨日午夜,女友又来电与我分享感动,这次是真正的浪漫:男友买了一粒六克拉的钻戒向他求婚。“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女友用王佳芝的原话,却是另一种味道地告诉我。我暗自为他的男友感到庆幸,幸亏,没了汉奸,还有六克拉的钻戒。
 
看完色戒大部分女人都记住了爱情和鸽子蛋. 大部分男人都记住了权势和回形针... ...
 
请感谢《色.戒》,中国的男人们

ccd2008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男人对女人不感兴趣。这次李安终于利用他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在《色·戒》中以直接的、赤裸裸的方式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男人对女人的兴趣。这足以获得中国的男人们的感谢。

不知道你注意过007电影的海报没有,007身边总站一个漂亮的邦德
女郎,有时候甚至是两个。你再去比较一下成龙好莱坞拍的电影海报,边上站的一定是个男的。你也许认为这只是剧情的不同,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大错特错,真正的原因会吓你一跳!

我在进行“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调查时,几乎所有的西方女人都告诉我,在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中国男人对女人不感兴趣。这个说法在西方流传 之广、影响之深可以说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记得有一次我在法国和一个学者聊到相关的话题,他同样问我,你们中国男人是不是通常对女人不感兴趣?
这件事让我极有挫折感。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人所尽知、清晰简单的事实面前,竟然有如此多的西方人、甚至学者以为中国男人对 女人没有兴趣。我想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承认以下两个事实:第一,电影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第二,这个地球上自负而又无知的家伙实在是太多了。

首先是美国电影,据说好莱坞有一个潜规则, 中国功夫明星哪怕武艺再高强,也不能在美国的电影上“征服”西方女人。更为严重的是,好莱坞至今依然以“无性化”原则来塑造中国男人的形象,所谓无性化, 就是让中国男人不表现出对女性的兴趣、更不让女性表现出对中国男人的兴趣。一部电影的男主角最后和女主角只是成为好朋友,这种好莱坞电影中的天方夜谭可能 只会发生在成龙、李连杰身上。
在美国的电影圈里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李安对此潜规则自然不可能是一无所知,然而,指望外国人的电影来还中国男儿的本“色”无异于与虎谋皮。这次李安终于 利用他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以直接的、赤裸裸的方式向全世界表现了中国男人对女人的兴趣。据介绍,李安在《色·戒》中很显然借鉴了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已 经得到的研究成果,所以才能让那些见多识广的老外看了也大呼过瘾。

下次,再有人问我类似“你们中国男人对女人感兴趣吗”这样愚蠢的问题时,我就可以直接建议他去看《色·戒》。
美国有一个荷兰籍导演叫保罗·维尔霍文,绝大部分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却几乎都知道他拍的一个电影《本能》。《本能》在筹拍阶段先后邀请了米歇尔· 菲弗、金·贝辛格和吉娜·戴维斯等人担任女主角,但她们都因其中的暴露镜头过多而拒演。最终一个默默无闻的、叫莎朗·斯通的三流演员得到了这个角色,尽管 她几乎是一夜之间跃升为所谓的“国际巨星”,但是时至今日,她有影响的电影依然仅仅《本能》这一部。

几年之后,维尔霍文导试图卷土重来,拍了一部比《本能》还本能的电影《舞女》,这部电影在美国被评为NC-17级。一位伊丽莎白·伯克利怀着成为莎朗·斯 通第二的梦想担任这部电影的主角。结果呢?由于这部电影过于暴露,据悉影片上映伊始就遭到了评论家如潮的恶评,伊丽莎白·伯克利更是从此星途暗淡。
《色·戒》同样被评为NC-17级,当然,李安绝对不是保罗·维尔霍文,所以汤唯也不一定百分之百会步伊丽莎白·伯克利的后尘。但是,如果汤唯小姐不幸最终真的因为《色·戒》的太“露”而前途无“路”,那么请现在就接受我——一个普通的中国男人——的感谢和敬意,是你让全世界终于知道了——
我们中国男人原来对女人也是感兴趣的。
总结:前两天看完电影,因是删节版的原因,马上找了小说来看,对比一下,感觉大不一样,还是喜欢张爱玲的小说版原味。个人看法!如若跟我一样有此心态的人,可到下面这个地址下载小说阅读:
 
解读王佳芝的一念之差
(xiaoyan.com)
黎柳蝉

发表时间:2007-12-07 09:29:37.0 字节数:1649

  《色·戒》的宣传是非常成功的,一时间成了华人圈子里最热门的话题,互相打听哪里有放,朋友之间的问候语变成了心照不宣的“看了吗?”,中午同事吃饭,也持久不衰地讨论了很多天。
  《色·戒》是张爱玲写了三十年才发表的一部不太出名的短篇小说。一个美人计失败的故事:清纯女学生王佳芝,追随暗恋情人邝裕民,暗杀汉奸易先生时临时变计,放走易先生而连累自己及五个爱国同学被杀。故事情节简单,电影拍得难免沉闷,如果没有三十分钟色情戏,难说能看得下去。
  各方评论如潮,好的坏的都有,不过我认为左派的大帽子如汉奸,色情,变态,包括玷污烈士等罪名过分了点。
  影片得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王佳芝的一念之差,有人说是张爱玲的一念之差。用一个有原型的故事,为她爱上汉奸做个辩解。但小说和电影毕竟是艺术创作。
  细细琢磨,这一念之差是有很多伏笔的。
  广州沦陷前,岭大搬到香港,几个岭大学生演爱国剧,王佳芝暗恋爱国帅哥邝裕民,女同学赖秀金也暗恋邝。话剧演出成功后王邝在电车上亲近,从背景里闪出赖的一丝不满的眼神。
  放假了,学生们不满足于仅仅演戏,想来场真的暗杀汉奸的行动。一切的计划都是背着王佳芝进行的。几个人商量好了暗杀计划,邝裕民叫了一声:“王佳芝,你上来。”从此改变了王佳芝一生。计划进行到一半时大家意识到王佳芝还是个处女,又是背着王佳芝,商量了让她厌恶的嫖过妓的同学梁闰生作她的性伴侣练习性技巧。
  李安在这时适时加了两场王梁之间的被子下小儿科床戏。
  我想起来小说里的一句原话:“也甚至于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具用心了。”
  这个别具用心的人是谁?革命同学商量的时候谁提了建议,小说和电影都没有明说,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可能是赖秀金,可能是梁闰生。而邝裕民没有反对,为了民族大业,爱国青年邝裕民可以牺牲一切。
  一切就绪的时候易先生离开香港,暗杀计划搁浅。
  一个小家碧玉的女孩子,白白牺牲了贞节,连对象自己都不能选择。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
  “她与梁闰生之间早就已经很僵。大家都知道她是懊悔了,也都躲着她,在一起商量的时候都不正眼看她。
  “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对自己说。
  也甚至于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具用心了。
  她不但对梁闰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珍珠港事变后,海路一通,都转学到上海去了。同是沦陷区,上海还有书可念。她没跟他们一块走,在上海也没有来往。
  有很久她都不确定有没有染上什么脏病。”
  到了上海后,邝遇到特工老吴,赖秀金在电影院巧遇王佳芝,老吴决定继续暗杀计划。
  电影看到这里,老外观众有的离场,有的已经开始打呼了,连一些老中观众,如果没有对网上炒作的床戏的期待也差不多要睡着了。终于,传说中的大家盼望已久苦苦等待的王佳芝和老易之间的三场惊心动魄的床戏上演了。
  老易的床上工夫十分了得,没有经验的菜鸟特工王佳芝哪里是老牌特务的对手。一只耀眼的有价无市的6克拉粉红钻戒一亮相,影院全场“哇”了一声,看来爱财的不少,王佳芝更是被晃得头昏脑涨,想想革命帅哥邝裕民牺牲她,革命同学看不起她,职业特工老吴更是冷酷无情,这世界上谁是最爱她的人非常明显。于是,“心下轰然一声”,民族大业,爱国热情在爱情面前黯然无光。一声喃喃的“快走”,送了六位爱国青年的命。
  感觉两位主角表演到位,场景复古逼真。但是,麻将打得太长,床戏还可以提前。
  本来是对三十分钟抱有极大的期望去看电影的,可惜忘记擦眼镜,传说中的梁朝伟的三点全露没看见,由于电影实在是太长太闷,再也鼓不起勇气擦了眼镜再去看一遍。
  《色·戒》没有超越《断背山》。但愿李安不会把《断背山》变得无法超越。
  
  October 16, 2007
 
ZT:李阴核安及龙阴核台上纲,没皮条了吧?


  。。。很深地“浸泡”在那个历史情境里,李安说,拍到后来,几乎有点被“附身”的感觉。“是张爱玲的作品找我,不是我找它。这段历史,就是要被留下来。” “可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距离那个时代,太遥远了。”似乎说得口都干了,他喝了一口茶,继续,“我们这一代还知道一点点,我们这一代不拍这电影,将来,就永远不可能了。”

  我看着李安。这是香港中环的四季酒店,接近晚上11点,我突然发现了《色,戒》是什么。

  它是李安个人的“抢救历史”行动。。。。
 
[FONT=楷体_GB2312]《色戒》之音:活体解剖台上叫床声[/FONT][FONT=楷体_GB2312]及帮闲辩护词[/FONT]

[FONT=楷体_GB2312]春 秋 行 07.12.05[/FONT]

[FONT=宋体]李安要用电影《色戒》来“[/FONT][FONT=楷体_GB2312]抢救历史[/FONT][FONT=宋体]”,办法是将文娼张爱玲的阴水喷溅在抗日英烈郑苹如脸上。十二月4日,李安在东京操办首映式进一步解释说,[/FONT][FONT=楷体_GB2312]「色.戒」在描述「看不见子弹的战争」,透过战争来看人的生存,战争也扭曲了人性。整出戏中,有男女之间的战争,虽提到的是中日抗战,但实际上描述的是中国的内战。[/FONT][FONT=宋体]什么战争,于李安辈而言,这种“阴道战”当然是政治战、意识形态战了,并且是在日本这样表白的。所以,《色戒》之音就是活体解剖台上的叫床声,也是新、老帮闲的辩护词。[/FONT]

[FONT=宋体]七十三年前,鲁迅先生《帮闲法发隐》一文对帮闲们的技俩有透骨之剖:“帮闲,在忙的时候就是帮忙,倘若主子忙于行凶作恶,那自然也就是帮凶。但他们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的。”[/FONT]

[FONT=宋体]我想,倘若李安家亲族妇女如果“有幸”“享受”慰安妇的“快感”,或张爱玲能在“皇军”731细菌战部队于哈尔宾之郊的活体解剖台上叫床,当然,还得在欲死欲仙中想象着台边有一束樱花。不知道这伙狗男女该如何细细地“纯艺术”地品味着、发挥着。他(她)们都是雕琢异性、同性间性交的高手,想必是十分“人性”的。但屏幕化的张爱玲式叫床声大概过份淫秽下流,弄得美国、香港都把它打入青少年不宜的三级淫乐片,慌得李安立马声明“没有口交戏”。至于听说十分叫座,那是自然的,如果海洛因也能公开上市,不用做广告,也是抢手货;至于在大陆叫座,除了以钱为本的商家鼓噪和只盯着脐下三寸者的低级趣味,一般观众并不了解李安、张爱玲向先烈喷瀵的罪行外,官方的纵容及官方、半官方媒体暧昧吹捧也在推波助澜,这种政治堕落反映了新生买办阶级的意识形态需求。婊子想立牌坊,洋奴需要粉脸,奸细必须整容,这是一定的。容忍汉奸文化、卖国理论在媒体间、教室里、论坛上招摇撞骗、耀武扬威,这已不是头一遭,我不知道意识形态主管当局是麻木不仁或者同流合污?然终于在人民日报系统的《环球时报》12月6日登了“《色戒》撕裂了我们的历史记忆”的批评文章,尽管并未击中李安们的要害,总算表了个“争论”之态。[/FONT]

[FONT=宋体]李安在日本的表白自然会讨日本新老纳粹欢心的,老谋深算的日本智库如何回应不得而知。但美国人对于日本小伙记并不放心,时时会敲打敲打,此前众议院经过年余慢火细烤慰安妇问题,让日本长期掌权的右翼势力鸡飞狗跳地折腾着,接着小锤子一敲,决议案通过了。之后,澳大利亚、挪威等也随棒声讨。这也是政治战,也是意识形态战。当然,以美、日新纳粹为代表的世界反华势力对中国的政治战、意识形态战更是无时不断、无孔不入,花样翻新的。文化影视界历来是热闹非常的大势利场,也是极易物色到鹰犬和猎物的。美国人虽然不肯把奥斯卡牌子赏给《色戒》,但很快让李安们进入“独立思考电影奖”名选。“独立思考奖”!再贴切不过了,哈哈![/FONT]

[FONT=宋体]帮闲们常常指责对手用意识形态、政治立场之类的帽子闷杀“纯艺术的天才”。比如,有个叫古远清的,对于批张爱玲十分恼怒,做了一篇调研式的文章,叫《海峡两岸“看张”的政治性和戏剧化现象》,07[FONT=宋体].[/FONT]12[FONT=宋体].[/FONT]02[FONT=宋体]日陈辽同志【[/FONT]张爱玲的历史真实和作品实际不容遮》——对古远清《[FONT=宋体]看张[/FONT][FONT=宋体]》一文的回应】的附文),[/FONT]就颇值得[/FONT][FONT=宋体]得[/FONT][FONT=宋体]一读[/FONT][FONT=宋体],文章开篇就讲:“[/FONT][FONT=楷体_GB2312]为在最不适宜文艺生长的‘低气压时代’升起的一颗新星,作为中国现代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作品在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接受和传播本应不成问题。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意识形态原因,海峡两岸的‘看张’(1)不同程度上出现了政治色彩和戏剧化场面,其中有两岸忠义文学评论家私设‘文学法庭’,宣判张爱玲为‘文化汉奸’;有两岸的左右翼新文学史家,从政治出发,联手挖坑‘活埋’张爱玲;”[/FONT][FONT=宋体]是的,两岸人民、国共两党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抛头胪、洒热血,成为千古英烈,他们的同胞对侵略者及其走狗的声讨鞭挞,是天经地仪的,也会心灵相通的。至于“文学法庭”,更无需“私设”,它是几千万被日寇残害的亡灵及他们活着的清醒的同胞开设的灵魂拷问台、历史审判庭,是无需帮闲文痞们认同的。[/FONT]

[FONT=宋体]随着黄纪苏同志[/FONT]中国已然站着,李安他们依然跪着[FONT=宋体]。》[/FONT][FONT=宋体]一文在非主流网站发表,一石激起千重浪,众多网站争相转贴,单宋晓军同志的博客转录的点击数就达三万四千多,评论四百余条。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年青一代三十年来自发的第一次对汉奸文化和帮闲文痞的成规模讨伐。让红色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FONT]

[FONT=宋体]我期望着影视界的同志们也为张爱玲立个牌坊,把这个混迹得宠于日寇、汪伪,又能歌颂新中国,继而投怀送抱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纯艺术”汉奸娼妇拉出来示众,那片名就叫《文娼张爱玲》。[/FONT]
 
人性的困惑——电影《色戒》引起的思辨


作者:徐浩渊 更新时间:2007-12-8​
 
    李安的电影《色戒》,引起华人世界强烈的对抗性反应。

    叫好的说[FONT=楷体_GB2312]“《色戒》这部片子艺术上不错。一个抗日志士爱上了一个汉奸,是人性的表达”;“李安做电影的目的就是追求对自己、自己关心的人性的感触[/FONT]。”

    叫骂的说:“[FONT=楷体_GB2312]汉奸家属张爱玲出于阴暗心理写作小说《色戒》…… 李安将《色戒》搬上银幕,在张氏小说基础上变本加厉,前所未有地践踏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和民族尊严[/FONT]。”

    我把这些争论贴到我们网上的心理论坛中,一位中年女性的意见,很是反映了当下白领阶层的感受:“[FONT=楷体_GB2312]在我看来,颓废奢华和纠缠的情感以及模糊的道德界限,是这个影片触动我的地方;对我老公来说,他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删,删了些什么,这个女主角是否性感[/FONT]。”

  最终,我的朋友卫平——专修电影理论、电影评论的教授,发来自己的文章《人性的,太过人性的》,让我不禁拍手叫绝。她最后写到:“[FONT=楷体_GB2312]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李安的这部影片,而在于接受当下这部影片的语境。它在威尼斯获奖时遭遇记者及影评家的嘘声继而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在大陆却获得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将之奉为极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开口闭口将‘人性’放在嘴边,如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表明他们已经失去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正当眼光和尺度,放弃了自己在外部世界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客观评价;一个人故意萎缩他的外部世界,可以看作是其内心坠落与空虚的表现。不妨去想,今天还有什么理由将‘性’看作是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FONT]

[FONT=楷体_GB2312]  如果说是人性,郑苹如那样一种为国捐躯的态度,不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的正义感、忠诚、正直不也是人性的体现?怎么就将这些排除在人性词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复杂性,正可以体现在他作为汉奸挣扎、如何经受内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寻找一个出口,弄得真像那么回事似的。”[/FONT]
 
  近年来,大凡出现津津乐道丑恶人物、事务的文艺作品,便有人出来用“人性”一言以毕之,给屎壳郎披上件光鲜时尚的“人性”外套,碰不得了。然而,问起什么是“人性”,为何只要是反映“人性”的作品就是好的,却无人知晓无人过问了。为此,我想探究一下到底什么是人性,文艺作品反映人性的方式,如何影响社会风尚,以至于影响个体人性发展的倾向。

翻开辞海,发现上面有两条解释:

人性
(1) [FONT=楷体_GB2312]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品性[/FONT]
(2) [FONT=楷体_GB231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智[/FONT]

 
   这两条定义本身和互相之间都存有不少疑点和冲突。首先,在同样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的品性是各不相同的。林妹妹、鲁大、贾政的品性差异就很大。至于什么样的感情和理智是正常的,人们的看法更有天壤之别。同在日伪统治的中国,郑苹如以为铲除汉奸是中国人正常的情感和理智,并以性命为代价实践之;张爱玲则宣称汉奸比爱国学生的阳具更具魅力“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甚至被汉奸枪杀都不要紧,“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这是张氏的正常情感。

  再看牛津大辞典对于人性的定义:
Humanity   
1, the human race, human beings collectively, the fact of condition of being humane, human nature. (人类,集体即非个体的人,有条件人道的事实,人类天性)
2, humaneness; benevolence.(人道,仁慈)
   
  还是没有说清楚事情。倒是“仁慈”比较“正常”有了一点衡量方向,至少暗示了残忍、屠杀、虐待等等是非人性的。然而,把人类负面的特性排除在人的特性之外,又不符合全部事实和集体特性的说法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美国读研究生时候,上了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动物行为,其中包括了人类行为。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人类也是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共享很多秉性。例如,除了食与性等生理特性,我们与其它动物还共享对于幼仔的哺育行为、情感联系,甚至群体规则等等。同时,我第一次认识到,在我们人类独特具有的品性中,不仅具有因为我们智力发展创造的哲学、艺术、科学等文明产物,人类还具有比其它动物更加残忍、超乎自然生存逻辑的行为,例如战争。

  其它动物的杀戮目的很明确,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维护自身和幼仔的安全,一句话,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而被迫对不同种类的动物实行杀戮。豺狼、恶虎、大白鲨等猛兽的杀戮,均无例外。在同类之间,除了交配时期争夺交配权力,或者为了维护居住领地,同类动物并不互相争斗,更不会彼此屠杀。人类,则是因为信仰和利益,残忍地屠杀、折磨同类的唯一物种。易先生不是刚刚被情人王佳芝救了性命,立即将她枪决了吗?其它动物没有这样的特性,更没有类似纳粹迫害犹太人和南京大屠杀那样的血腥行为。这也是人性的特有部分,残忍、破坏性的另一个侧面。

  中国人“人之初,性本善”的信念是偏颇的。大抵因为婴幼儿对他人没有伤害与威胁所形成的概念,却不知那是因为幼儿还不具备伤害他人的能力。而且,所谓“善”应该有与人为善、给予的意思。幼儿只会往自己嘴里抓吃食,绝不会天生把食物让给他人。谦让的良善举动,也是后天学来的。其实,人的基因里携带了两类不同行为的潜质:友善、利他、建设性等正向品性发展的潜质;同时也具有发展负面品性的潜质,那便是侵略、自私、破坏性的一面。对于每一个个体,他(她)生长发育的环境促使、允许哪个方面的潜质发展,那些品质便成为该个体的成人后的品性。希特勒的残酷,是被他极其残暴的父亲对童年的他鞭笞而培养出来的;莫扎特和门德尔松的音乐比起贝多芬的更加优雅、平和,是因为他们没有贝多芬那样艰难、贫困的童年环境所致。

  既然人性有正、负两面,文艺作品必然会反映两个侧面,关键问题是如何反映、站在什么立场上反映。经过“文革”岁月,我曾经厌恶听到人谈论文艺作品的立场。总觉得带有政治宣传和宗教裁判的色彩。然而影片《色戒》,让我第一次感到“立场”很重要,立场是不能不被关注的。

  我说的不是阶级立场,而是人类对于真善美VS假丑恶的立场,对于正义与非正义的立场。一个国家对另一国家的侵略,对那里的人民的统治、屠杀,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是丑恶和非正义的。为了个人利益,讨好侵略者,成为屠杀自己同胞的帮凶,永远是罪恶行径。歌颂、抑或粉饰这种罪恶的文艺作品,无论它如何高明,对于社会,特别是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都是一种污染、一种伤害。因为它肯定了罪恶,教人学恶,促使人性残忍、自私、卑鄙的潜质生长。宣扬丑恶的作品,越高明,就越容易使得受众不由自主地与作者共享同一立场,小说与电影《色戒》便是这样的作品。

  仔细查看《色戒》的小说与电影是有相当差距的。因为张爱玲与李安的生长背景和创作潜意识动机有着巨大的差异。

  张爱玲,出生1920年,没落清朝官吏的后代,朝思暮想回到社会上层,重享荣华富贵,却不得。日伪时期,张氏拼命攀上了汉奸权贵胡兰成,不久被胡抛弃。抗战胜利后,她在社会上自然抬不起头来。有人说她恬不知耻,我不同意。恰恰因为张爱玲知道傍汉奸是耻辱,知道郑苹如是英雄,所以才写了《色戒》,硬是把自己那点见不得人的事情,和抗日女英雄混为一个人型写出来。短短的两页纸,修来改去27年才敢发表。文章中的时间转换、人物与事件交代变得含混、隐讳,也反映了她嘴上不肯招认,心底却无法摆脱的羞耻感。她的羞耻心还在于汉奸胡兰成不把她当回事,另有新欢。所以她把这股恨意,用书中的汉奸被人追杀来发泄。张爱玲真的想杀胡兰成一刀吗?舍不得。因为他送她大钻戒,让她觉得他爱她。“爱”这个字在张氏笔下变得肮脏且沾满铜臭,因为它是和克拉数成正比的。

  李安拍《色戒》有他自己的心理需求。李安1954年在台湾出生,大学之后留学美国,很少有中华民族曾经被欺辱、被宰割的感受与概念。通过他的多部影片,李安表达出自身两种主要的心理冲突:一,作为长子,他选择的职业不被父亲认可;二,婚姻生活中,性爱的极大不满足。

  李安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意识浓厚的中学校长,一直为自己的长子李安学业成绩欠佳,不能成为一名教授而感到失望。上世纪70年代,从台湾到美国留学的年轻人学工程、医学、法律、商科是正业。可以落脚美国,回台湾也不乏受人尊敬、待遇优厚的职位。学电影?在老人看来是胡闹、是玩票。甚之,李安毕业后长年没有工作,结婚生子后,还靠妻子养活,老人致死都难以了却这桩伤心事。这是为何在父亲去世后不久,李安领取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手握小金人,难过地说希望父亲能看到这一天。李安希望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从而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啊。事实上,岂止李安,我们国内的第5、6代导演,不是也依靠西方影界的承认,在欧美电影节上得了金狮、金熊奖项,才在国内站住脚的吗?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要靠外国人说好坏来评价自身了呢?

  与父亲的这番情感纠葛始终深深地压抑、刺激着李安,使他拍完“父亲三部曲”后,在《冰风暴》里再现他的痛苦与情感冲突。到了《色戒》,他干脆让扮演丁默邨的梁朝伟学着自己父亲的步伐走路。在李安心里,丁默邨的主要身份不是汉奸,而是让他又爱又恨的“那个时代的男人”。

  影片《色戒》的另一个争论热点,又是观看热点,即是“性”和“床戏”。在张爱玲的《色戒》中,这部分仅寥寥几笔带过,李安却将此大加发展,借以发泄了自己压抑长久的性能量。一位支持李安的朋友来信说:“李安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情感脆弱的人。但是他勇敢:他一直不懈探究自己,通过电影表达自己,而且不顾别人如何看待他。他说《色戒》是他中年情感危机中的产物。危机的内容是什么我不关心,但我能感触他的脉搏。我觉得,他的性欲一直没有开发,虽然他对性的渴望极其强烈,但他自己为这样那样的道德因素束缚,不敢、不能去追求自己真正想得到满足。他一直没有停止挣扎。《色戒》让他解放了。”

  同意朋友的看法。我看李安的《断背山》,已经感受到李安的性压抑,和他的挣扎。《色戒》则让我确认了自己的想法。

  李安是个坦诚、单纯的人,他对自己居家男人和夫妻关系的诉说(见《南方周末》专访李安),让人觉得他和妻子的关系像是乖儿子与严厉母亲相处。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中,性爱是难以得到舒展的。常年被压抑的情欲容易变得激烈,甚至变得暴力。我看《色戒》是大陆删节版,不知道被删掉的部分如何发展。但就存留的镜头,丁默邨把王佳芝猛然摔到墙上、打翻在床、骑在背上的镜头,已经很暴力了。健康正常的女性不会喜欢如此被人对待,除非她有被虐待的病态性倾向。而李安却由此宣泄了自己:他拍完两段床戏后抱头痛哭,梁朝伟不得不上前安慰。

  我认为表现性关系和裸体的作品可以很美,也可以很丑。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90年代的法国影片《情人》,根据法国女作家的同名小说改编,梁家辉在其中上演全裸的床戏,影片拍得实在凄美动人、品味一流。相反,大多数美国影片的这些部分拍得猥亵、低俗,常常是男演员还打着领带,就把女演员的衣服扒光,两人假模假样地在那里大呼小喊,造作得令人作呕。不少欧洲影片,即便拍摄全裸,还是呈现一种真诚的自然美,让人看得感动、享受。相信16岁以上的青少年观看这样的影片,受到的是美丽的爱情教育,从而对淫秽下流的东西才具有了分辨力。人类的性爱原本是美的、健康的行为。如此的人性部分,假如能够从观念的压抑和利益的驱动下解放出来,是人自我享受与升华的重要内容。

  回到《色戒》,我同情大学生要求“禁演”的呼声,却不同意禁演、删节镜头的作法。假如我们也能把影片按照观众年龄分出级别,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各方面的评论声音在各种媒体出现,难道还怕“真善美”斗不过“假丑恶”吗?假如我们的影视和评论环境更有包容性,营造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我相信人性中美好、仁爱、建设性的潜质,便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那将是多么令人向往的景象啊。

 



人性的,太过人性的
 

                                 崔卫平
 
  龙应台在文章中谈到了《色·戒》中易先生的原型,称自己在德国翻阅文献时发现这位丁默邨并非纯粹的汉奸云云。但是她没有提及自己是否有兴趣翻阅过那位女特工的原型郑苹如的资料,那么至少会发现这位郑苹如并不是家境贫寒、未涉世事的女学生,其父郑钺,早年留学日本法政大学,追随孙中山革命,担任过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首席检察官;而郑本人也的确是特工部门的在册人员,知道自己从事的是十分危险的工作。刺杀行动败露之后,因担心连累家人而投案自首最终遇害。在《色·戒》影片问世之后,郑苹如80岁的姐姐郑静芝在洛杉矶召开记者招待会,指责这部影片将“烈士”变成了“欲女”。

  李安及影片的制作方始终回避郑静芝的批评是有理由的,他们是根据张爱玲的小说改编,小说中的王佳芝与郑苹如已经相去甚远。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凭一时心血来潮,“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就干起特工来了,等于是羊毛玩票。羊毛玩票入了迷,捧角拜师,自组票社彩排,也会倾家荡产。”张爱玲这种玩世不恭的口吻表明,诸如爱国暗杀这类人们在外部世界中的活动,无法令她这个人感动,她对它们提不起兴趣,而相反采取了一种贬抑的态度。影片对此亦步亦趋,那位职业地下工作者对新入伙的王佳芝的蛮横粗暴,提示着“组织”是十分冷酷可怕的。当然更可怕的是王佳芝是通过“开会”决定,由谁夺走她的贞操。

  与此相适应,从小说开始,对于老易所属的部门和工作,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在这方面小说提供的文字记载更少。编剧王惠玲叫苦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除了鼠相外貌和特工工作的习性之外,其他信息几乎是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于是需要改编者往里面添加很多东西。电影中的易先生说他自己“怕黑”,这是在黑暗中行事的人养成的脆弱人性,他自己所从事的勾当都是在缺乏光线的地方进行的,他更像是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一只强食弱肉的残忍动物。

  但是在遇到王佳芝之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小说中淡淡一句:“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奇遇”,表明他是动了真感情的。而当王佳芝接过那枚六克拉的戒指,她的反应也非同寻常:“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一般都说张爱玲下笔如何冷峻老辣,但是从这些描绘来看,笔端却洋溢着一种难以抑止的热情。那是张爱玲的一种能量输出方式:对于外部世界的冷漠转向了对于个人内部世界的热烈;对外部世界的放弃转向仅仅是盘算个人的进帐。

  于是两个人就在这个豺狼虎豹的世界上,关上窗帘,进行一种秘密的拯救。大陆观众看不到被删掉的镜头是有层次有含义的,这位老易从一个“猎手”的角色,渐渐传遍为“猎物”,从主动者变为体验者,他身上的人性渐渐浮现;而王佳芝则“反客为主”——当她将自己人性中最深的那一面释放出来(与她的同学梁润生则不可能),她也拥有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因此,这部影片说到底是一个“自我救赎”的影片,“性”当成了黑暗王国唯一的光明和通道,在与对方的男女关系当中,各自的人性得到了开拓和提升。影片的结束,虽然老易按残忍规则杀掉了王佳芝,但是她仿佛会永远活在他心里。

  然而此二人这厢忙得大汗淋漓,观众还是看得疑疑惑惑,感受不到那种升华的力量。一方面,从性本身来说,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太沉重太压抑;另一方面,那个被他们关上门丢弃在身后的世界,就当真消失了么?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作为汉奸和作为爱国者就如此不算数了么?他们发明了一种看待自身和看待世界的尺度,觉得自己已经单方面获救,但是这在多大程度上是成立的而不是自欺欺人?通过性的途径他们是真的获救了还是一种生拉硬拽的说辞?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贪官也会觉得官场处处不如人意,尽管捞到了许多好处他实际上欲罢不能,而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找一个情妇(对方正好也因为什么事情比如她是一个检举者,因为举报不成备受打击),于是这两人关上门进行“人工深呼吸”,朝向对方枯萎的人性展开一场“抢救运动”,在非同寻常的体验中发现自己人性的另外一面,感觉自己“像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这样便重获新生、万事大吉了?而当他们“提刀四顾,踌躇满志”之际,还有人“提台词”说这是他们人性的空间,是这位官员或检举者人性的复杂性,岂不美哉?

  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李安的这部影片,而在于接受当下这部影片的语境。它在威尼斯获奖时遭遇记者及影评家的嘘声继而被奥斯卡拒之门外,在大陆却获得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将之奉为极品。在很大程度上,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某种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当人们开口闭口将“人性”放在嘴边,如同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表明他们已经失去了如何对待这个世界的正当眼光和尺度,放弃了自己在外部世界应该承担的角色和客观评价;一个人故意萎缩他的外部世界,可以看作是其内心坠落与空虚的表现。不妨去想,今天还有什么理由将“性”看作是至高无上、凌驾一切的?

  如果说是人性,郑苹如那样一种为国捐躯的态度,不也是一种人性的体现?人的正义感、忠诚、正直不也是人性的体现?怎么就将这些排除在人性词典之外呢?再比如,老易的人性及其复杂性,正可以体现在他作为汉奸挣扎、如何经受内心的煎熬,而不是另外寻找一个出口,弄得真像那么回事似的。
 
《色·戒》撕裂了我们的历史记忆


作者:刘建平 文章来源:环球时报 时间:2007-12-10


●由于“《色戒》是否在美化汉奸”引起的价值共识和审美认同的破裂,这部电影也同时像一片试纸,向人们显示了中国社会精神状态的酸碱度

●如果人们适应了这种恶心而不再“上纲上线”,“拉出长红”的票房奇迹是不是会鼓励流行文化制造商,再去虚构一个慰安妇对日本皇军发生爱情或虐恋依赖的所谓“人性”故事呢

●如果虚构的流行文化用夸张的欲望描写引诱人们接受对民族精神和历史正义的蚕食,国民当然有权利提出或个人道德或民族大义立场的批评

一场电视辩论节目引起的思考

  11月上映的影片《色戒》,可能开创了电影史上最多的评论记录。据统计,光在中国就有数百万篇成文的评论文章。各种媒体对此的争论,也一直持续不断。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一个电视辩论节目,辩论的主题之一就是“《色戒》是否在美化汉奸”,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从一个侧面看出,《色戒》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撕开了一道关于民族解放战争历史记忆和道德判断的伤口。

在现场,主张和赞成《色戒》是“美化汉奸”的一方指出:既然故事有历史原型,让抗日志士爱上汉奸就构成了对原型烈士的侮辱和对民族精神的亵渎;让深受追捧的明星偶像出演汉奸,本身就使追星族在心理上倾向于他;关于汉奸的权势威风、豪华奢侈、美女投怀的生活叙事,让人不由自主地羡慕他,而且掩盖了汉奸之为汉奸的血污;与爱国志士幼稚、猥琐、无能和最后被一网打尽的下场相比,汉奸英俊潇洒、足智多谋、对女人温情体贴而且通赢情场、战场,明显暗示观众去认同他或者产生绝望的挫折感。

  而持相反意见的人,有的就讥讽正方只习惯于“脸谱化”、“卡通化”的汉奸描写而艺术欣赏水平太低;有的声讨他们为什么把艺术政治化而搞“上纲上线”和道德说教?有的女学生甚至表示,遇到“易先生”这种对女性温柔的情场高手,自己也会动心;有的则反问:汉奸也是人,难道汉奸没有感情、没有真爱吗?有的还分析说:《色戒》是在刻画“易先生”作为人的私生活而不是评判其作为汉奸的公生活,历史上的汉奸如“张爱玲的爱人胡兰成、陈璧君的爱人汪精卫”都是有名的美男子,他们的私生活是很浪漫的,拍出来会比《色戒》更好看。

  如此等等,一方是“大师”艺术论,一方是民族道德论,或义正词严,或反唇相讥,互相不能说服和接受。很显然,拥抱《色戒》艺术的人,不仅对所谓“艺术”,有的甚至对汉奸“易先生”的认同也到了性情迷恋的程度,并且为了捍卫自己拥抱艺术、迷恋性情的权利,而把反对的人排斥为政治狂热者或艺术低能者。这样,《色戒》以情色描写的欲望煽动性和西方奖章的“艺术”证明掀起的票房飓风,撕裂了中国人建立在民族解放战争的集体记忆和基本历史教育之上的价值共识和审美认同。《色戒》的未了情让人深思。

一部电影显示了中国社会精神状态的酸碱度

  正是由于价值共识和审美认同的破裂,《色戒》也同时像一片试纸,向人们显示了中国社会精神状态的酸碱度。

  对于那些《色戒》“艺术”与“人性”的拥抱者来说,一边咀嚼汉奸描写的美味,一边拒绝影片“美化汉奸”的判断,似乎没有逻辑冲突。他们承认,传统的汉奸描写是“脸谱化”、“卡通化”的,因此让人望而生厌。这就自相矛盾了:如果不是由于《色戒》美化汉奸,那些拥抱《色戒》的人,怎么就对汉奸的“温柔”人性发生向往,对他私生活的“浪漫”之美发生憧憬了呢?即使是从补足了汉奸“人性”一面的刻画来说,相对于已经不满意的“脸谱化”和“卡通化”的汉奸描写,不也是一种美化吗?所以,《色戒》美化汉奸是确实的,只不过对于《色戒》的抗议者来说,这种美化是失败的和不能接受的;而对于《色戒》的拥抱者来说,这种美化是成功的和喜闻乐见的罢了。由此还可以看出,和传统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相比,先前我们民族大义的和道德为人的标准,开始受到某种程度的厌弃;相反,那种用洋房、汽车、钻戒(或者还有性虐待)等等利欲诱惑表达的“温柔”和在民族危亡之秋及时寻欢的“浪漫”,已经成为爱情市场的时尚品牌。

  其次,我们还可以看出,个人的性感官刺激快乐正在堵塞或淹没对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所谓“汉奸也是人、也有感情、也有真爱”之说,听起来似乎很通人性,其实人不是简单的生物学意义动物,而是生活在特定历史和社会中的。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在于是社会性的动物。汉奸的罪恶,就在于其社会性的一面是出卖民族利益、帮助帝国主义屠杀和奴役同胞,所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国家处决作为民族背叛者的汉奸,其人性因为其罪恶的社会性而被国家否定和掩埋了。

  在历史翻过了这一页的今天,《色戒》创作者表示要“抢救历史”;如果偏偏要用虚构的故事发掘被掩埋的历史污秽,甚至给以某种价值的诱导和人性的同情,相对于历史正义对汉奸污秽的处理,这不是一种美化,又是什么呢?或许你对这种污秽发掘和历史颠覆感到恶心,但创作者把它和女性肉体的暴露捆绑销售,甚至获得了西方颁发的奖章,你还能断然下决心拒绝吗?如果人们适应了这种恶心而不再“上纲上线”,“拉出长红”的票房奇迹是不是会鼓励流行文化制造商,再去虚构一个慰安妇对日本皇军发生爱情或虐恋依赖的所谓“人性”故事呢?

  不能以“艺术”、“人性”之名颠覆民族情感

  还有人用所谓“艺术”、“人性”的理由为影片辩护,那就更加失去逻辑。我们知道,“艺术”中的人物是创造者虚构的符号,虽然电影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人的影像而让受众更容易发生人的故事和人性描述之类的幻觉,但它仍然是受创作者完全支配的符号,不具备人之为人的感情尊严和生理健全的肉体反应,只接受创作者赋予它的意义。正如《色戒》创作者所告白的:角色都是导演的“分身”。这样,创作者虚构了一个名为抗日志士的符号,操纵它忘记初衷、甘受侮辱、背叛组织、见权势威风而发春情、受钱财利诱而起淫心,最后又操纵汉奸符号象征性地把抗日志士全部歼灭了。如果把创作者对符号的这种操纵当作人性来理解,那就应该首先自问历史的真实和人生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的女主角本来就有原型,那么,我们就更不应当去向艺术讨教人性,而应当去向学术追求真相了。因为只有事实和真相,才可能告诉我们历史的逻辑、人生的沧桑和国家的兴衰,而艺术中只有创造者操纵符号演出的双簧。总之,艺术家不是一说“不懂艺术”我们就得闭嘴的神圣权力者,艺术可以影响我们,我们当然可以批评艺术。而我们也不能因为艺术家本身所拥有的“大师”级地位,而制造新的艺术家个人崇拜或者陷入艺术神秘论的色彩中。

  总结起来,根据《色戒》创作者表白的“抢救历史”意识,加上《色戒》拥抱者的“艺术”神秘立场,一个试图双赢的话语策略是清晰的:如果你崇拜艺术,创作者会说《色戒》是历史;如果你抗议创作者的历史观,《色戒》拥抱者就说那是“艺术”。这是一个可以任意变换概念和颠倒逻辑的语言游戏。

  我们知道:战争决定了政治群体和民族国家的认同,这是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人生存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共同体,道德与大义可以讨论但绝不是虚无的。如果虚构的流行文化用夸张的欲望描写引诱人们接受对民族精神和历史正义的蚕食,国民当然有权利提出或个人道德或民族大义立场的批评,也可以拒绝用语言游戏掩饰偷换概念和颠倒逻辑的所谓“艺术”。

  况且《色戒》本来也很简单,从辩论现场看,它只以一个名为“易先生”的角色设计,就足以把人们拖入谈《色戒》便不得不“易先生长易先生短”地把汉奸称为“先生”的陷阱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是圣贤老祖就有的智慧和洞察。所以我们难免不注意到,流行文化固然能够带来巨额GDP,但也考验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和智力;而《色戒》就是这样的考验,《色戒》的未了情就是考验的结果。▲(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学者。)
 
《色戒》被美国评为年度十大耻辱电影


  核心提示:由李安执导的《色,戒》最近被美国女性影评人协会评为07年度十大耻辱影片。女主角汤唯被狠批与梁朝伟的情欲戏等于爱上一名强奸者,有辱女性尊严。

中新网1月8日电 李安执导的《色,戒》中的情欲场面一直备受争议,最近更遭美国女影评人协会选为年度十大耻辱电影,女主角汤唯被狠批与梁朝伟的情欲戏等于爱上一名强奸者,有辱女性尊严。

据香港媒体报道,由梁朝伟、汤唯主演,李安执导的《色,戒》继被美国报章《USAToday》选为07年度最令人失望电影后,最近又被美国女性影评人协会(TheWomen Film CriticsCircle,简称WFCC)评为07年度十大耻辱影片。

该协会由美国40位女影评人和学者组成,成立只有三年,锐意令大众尊重及关注女性地位。协会日前宣布07年度十大耻辱影片(WFCCTopTen HallofShame),评审准则都是这些影片有没有违反女性主义,《色,戒》榜上有名,梁朝伟和汤唯被指犹如亚当与夏娃在旧上海,汤唯演绎的王佳芝更被评是爱上一名施虐者/强奸者。
 
美国的女性电影评论圈给《色,戒》颁了一项大奖: “2007年10大最可耻的电影”

WOMEN FILM CRITIC CIRCLE AWARDS 2007

总评是: Lust, Caution: Adam and Eve in Old Shanghai. Female-assisted destruction of a nation while falling in love with torturer/rapist.

翻译:《色,戒》:旧上海的亚当和夏娃。女人帮助毁灭自己的国家并爱上她的施虐者和强奸者。


WOMEN FILM CRITIC CIRCLE AWARDS 2007
 
呵呵,这句话对色戒的评论太精准了:
Lust, Caution: Adam and Eve in Old Shanghai. Female-assisted destruction of a nation while falling in love with torturer/rapist.
女人帮助毁灭自己的国家并爱上她的施虐者和强奸者.

老美影评界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色戒的故事概括起来就这么回事.

比"女人不可靠"的恶搞更精准.

中国人热捧的人性对美国来说竟是对女性的侮辱.色情比不过XXX. 论三级比不过法国.其余的不知所云.

还是中国人好忽悠啊.谁让中国缺人性来着,变态恋情也是爱情啊.一挂人性啥烂片都是好片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