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石头印红楼之传国玉玺传:新解红楼梦

(二)秦可卿,崇祯也。

  《石头记》中有这么个谜语,谜底是崇祯,但这就能证明《石头记》是"明史"了吗?《红楼梦》中的人物就不能作这么个谜语玩玩吗?

  那么,我们再来解读《石头记》中的一个人物:秦可卿。

  秦可卿,很多人都意识到这是个关键人物,有人还创造了"秦学",说秦可卿是康熙朝废太子的"公主"。

  但秦可卿究竟是谁呢?乃大明末代皇帝崇祯也。

  《石头记》一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但有关秦可卿的章回笔墨并不多。

  《石头记》第五回,秦可卿一出场就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甲戌侧批:借贾母心中定评。】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甲戌侧批:又夹写出秦氏来。】见他去安置宝玉,自是安稳的。

  "贾母素知秦氏……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那时贾母却只有这么一个重孙媳妇,不知跟谁比出的"第一";作者又安排秦可卿作为宝玉进入太虚幻境的引梦出梦之人,并且还让她做宝玉性启蒙教育的实际操刀者,宝玉出梦时居然叫着她从不为外人所知的乳名"可卿"。

  果何人哉,如斯之怪也!

  再看她的卧室:

  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甲戌侧批:此香名"引梦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甲戌侧批:刻骨吸髓之情景,如何想得来,又如何写得来?[进房如梦境。]】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甲戌侧批:妙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甲夹批:艳极,淫极!】

  芳气笼人是酒香。【甲夹批:已入梦境矣。】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甲戌侧批:设譬调侃耳,若真以为然,则又被作者瞒过。】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宝玉含笑连说:"这里好!"【摆设就合着他的意。】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甲戌侧批:一路设譬之文,迥非《石头记》大笔所屑,别有他属,余所不知。】

  除了红娘之鸳枕外,挂的画是杨贵妃之《海棠春睡图》,底下更直接白描,其闺房之用具,不是曾为妃子所有,就是公主曾使用过。

  果何人哉,如斯之奢侈也!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众人之表现更叫人不可思议:

  (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甲戌侧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

  脂砚斋说秦可卿是"定可继家务事者",但书中究竟何处可以看出这一点呢?完全没有。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甲戌眉批: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靖本多署名"棠村"。]庚辰眉批:可从此批。靖眉批:可从此批。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余大发慈悲也。叹叹!壬午季春。 笏叟。】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庚辰眉批:松斋云:好笔力。此方是文字佳处。】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庚辰侧批:八字乃为上人之当铭于五衷。】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庚辰侧批:老健。】

  从书中也找不出秦可卿究竟"好"在何处。
 
还有更不可思议者。

  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甲戌侧批:补天香楼未删之文。】【靖侧批:是亦未删之笔。】此事可罕,合族中人也都称赞。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小丫鬟名宝珠者,因见秦氏身无所出,乃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在灵前哀哀欲绝。【甲戌侧批:非恩惠爱人,那能如是?惜哉可卿,惜哉可卿!】于是,合族人丁并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甲戌侧批:两句写尽大家。】

  第十四回:

  宝珠自行未嫁女之礼外,摔丧驾灵,十分哀苦。

  第十五回:

  宝珠安于里寝室相伴……宝珠执意不肯回家,贾珍只得派妇女相伴。

  果何人哉,如斯之受人爱戴也!

  如果按照《石头记》表面文字意思去理解,书中对秦可卿的描写,就有如"天方夜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们通过挖掘《石头记》字里行间所埋藏的深意,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吧。

  《石头记》第十三回,详细地记述了秦可卿之死,而答案就在其中。

  1.我们首先来看看装殓她的棺材:

  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做什么樯木,【甲戌眉批: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甲戌侧批:所谓迷津易堕,尘网难逃也。】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蒙侧批:"坏了事"等字毒极,写尽势利场中故套。】就不曾拿去。现今还封在店里,也没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罢了。"贾珍听了,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甲戌侧批:的是阿呆兄口气。】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甲戌侧批:夹写贾政。】【甲戌眉批: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蒙侧批:"代秦氏死"等句,总是填实前文。】

  脂砚斋批道:"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

  脂砚斋向来"又当婊子又立牌坊",一边逗漏又一边遮掩,但是,"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

  "樯者,舟具也。"没错,但后一句就不用看了,那是有意转移目标。意思是说:"樯",即桅杆,挂帆用。【此乃"樯"之本意。】"樯木",就是做桅杆的那根木头。

  贾珍为了祭祀秦可卿,更是兴师动众:

  一面吩咐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推准停灵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开丧送讣闻。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超度前亡后化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甲戌侧批:删却,是未删之笔。】【靖眉批:何必定用"西"字?读之令人酸鼻!】

  "西"字在何处?为什么用"西"字就"读之令人酸鼻"呢?

  《石头记》正文之"天香楼",在靖藏本中作"西帆楼"。【所以靖藏本在版本学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不言自明。黄砚堂】何谓"西帆"?"西帆"之"西","栖"也,也是两栖动物之"栖";"西帆"者,"栖帆"也,是说"(船)帆"就像鸟儿一样"栖"(挂)在桅杆之上。而桅杆呢?即上面所说之"樯木"也。

  此"樯木"产自何处呢?出自"潢海铁网山"。"潢"者,"积水池"也,这是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潢海","积水池"而被称作"海",那是什么地方?
 
我们知道北京有北海、中南海等。北海、中南海合称"西苑三海",亦称太液池,本是元、明、清帝王的花园,属于禁苑。"西苑三海"其实就是湖泊,那么为什么称之为"海"呢?那得从蒙元说起,对蒙古人来说,水珍贵如生命,美丽如花园,古代蒙语称水为"海","海子"意即花园。在北京(元朝时叫大都),有一长串经人工拓展的湖泊:积水潭、【注意,这就是"潢"之来历。】什刹前海、什刹后海、北海、中海、南海,这些湖泊大都称为"海"。

  "铁网山",那是什么山?"铁网"者,"禁苑"之"禁"也,禁止老百姓靠近或进去,现在不是还有很多这样的铁丝网或围墙吗?这么解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潢海铁网山","铁网山"在本是"积水池"而被称为"海"的地方的边上,而且还属于"禁苑"之山,这能是什么地方呢?"景山"也。【第二十六回,冯紫英道:"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这里也有"铁网山",为红楼四侠伏线。黄砚堂】

  景山,坐落于北京故宫北面,历经金、元、明、清四代皇朝,已有八百多年历史。金朝在开挖琼华岛畔的西华潭(在今北海公园)时,将挖出的泥土堆成土山,就成为最初的景山。明朝时叫万岁山,也称煤山,传说是明宫堆煤堆出来的山;清朝时改称景山。清初,在景山背后的东北方位,有寿皇殿、永思殿、观德殿等一组建筑,是皇家办理丧事及供奉祖先画像的地方。【与宁国府之宗祠对看。】

  天香楼,也就是西帆楼,在什么地方呢?在宁府花园会芳园。所以"会芳园"即"景山","会"者"聚"也,将诸"芳""聚"在一起,可不就成"景"了吗?脂砚斋曾提醒道:"会芳园,字意可思。"而秦可卿就吊死在"会芳园"的天香楼、即"西帆楼"上。

  "潢海"即"西苑三海";"铁网山"即"景山"。"西苑"和"景山"本就是明清时的"禁苑",是"铁网"围着的地方。

  谁像"帆"一样"栖"在西苑三海边上的景山的"樯木"上呢?崇祯也。

  崇祯,名朱由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于3月19日,吊死在景山的槐树上!

  这个"西"字读之不令人鼻酸吗?

  作者还觉得不够充分,因为此樯木"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所以又让贾政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甲戌侧批:政老有深意存焉。】"

  这是在强调:秦可卿,非常人也。而且此木"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赏。"请问政老,崇祯不配享用此物吗?

  所以,秦可卿,崇祯也。有人却在东北寻找"潢海铁网山",晕!这正是:

  光天化日至中地,德雨仁风显神州。

  尧街舜巷或可忘,蛮岭荒山且莫诌。

  2.牵强吗?好,再往下看。第十四回:

  至天明,吉时已到,一般六十四名青衣请灵,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脂砚道:"奇甚妙甚!"这个脂批才"奇甚"。"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就可以了,为何"妙甚"?

  我们来看看妙在何处。"洪建兆年不易之朝","洪建"者,洪武、建文也,明朝最初的两个皇帝;"兆年不易之朝",明万历朝也;"冢孙妇",长孙之媳妇也,崇祯之兄朱由校正是万历帝之长孙,崇祯继其兄而为帝,喻之为"长孙媳妇",也不为过吧?此处也早被一位仁兄看出,此兄高明。

  所以,秦可卿,崇祯也!说得过去吗?

  3.巧合吗?让我们继续。第十三回: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庚辰侧批:又起波澜,却不突然。】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甲戌侧批:善起波澜。】

  "黉门监",这是个什么官?"黉门"者,"黄门"也;"黄门"者,太监也。崇祯十七年(1644)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召百官而无一人上朝,19日以发覆面【无脸见先人也。】吊死煤山之槐树时,只有一个太监王承恩相陪,惨不忍睹。
 
能让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就这么死去吗?

  于是贾珍趁"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甲戌侧批:妙!大权也。】"来吊唁时,在"逗蜂轩【甲戌侧批:轩名可思。】",【"逗蜂","兜封"也,兜售官爵之意,揭露明朝阉党之害,最后连皇帝死了请个侍卫,都还得花钱向他们买。】为贾蓉捐了个"五品龙禁尉",这刚好符合崇祯皇帝的身份。所以贾珍"此时心意满足"。

  皇帝驾崩,只有个"五品龙禁尉"相送,就能"心意满足"了?当然不会。第十四回: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庚辰眉批: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这六家与荣宁二家,当日所称"八公"的便是。

  与荣宁两家一起称为"八公"的其他六家一起前来送殡,而且其名字中还暗寓"十二支",够威风了吧?不,还不够:

  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东南西北四王齐聚,这才符合皇帝之丧礼也。

  4.我们再看看秦可卿所得之病。

  《石头记》第十回,秦可卿得了怪病,恰好冯紫英处来了位医术高明的张太医,贾珍便郑重其事地请张太医前来看病。张太医还挺牛,第二天才来,并断定秦可卿并不是有"喜"。

  (张太医道:)"大奶奶从前的行经的日子问一问,断不是常缩,必是常长的。【蒙侧批:恐不合其方,又加一番议论,一方合为药,一为夭亡症,无一字一句不前后照应者。】是不是?"这婆子答道:"可不是,从没有缩过,或是长两日三日,以至十日都长过。"

  这是什么病?"红尽"也。"红尽"者,"朱尽"也,朱家王朝走到尽头了!所以秦可卿说:"治得了病,治不了命。"

  再看张太医的诊断:

  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张太医名友士,"太医",给皇帝看病之人,点明秦可卿乃皇帝也;又,这个太医来自冯紫英身边,点明冯紫英【此人是谁?皇太极也。伏线。】也是皇帝身份。

  "张友士","张有死"也,"张","看"、"望"也,一看便知"有死无活",已无可救药矣!这就是清朝给当时的明朝下的诊断。故,"张友士",乃清朝判断明朝局势之谋士也。【颇似范文程所干勾当。伏线。黄砚堂】

  张友士道:"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

  "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

  "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这句分明是在说"今年一冬"是死不了的;那么所谓"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其实是在说过了春分就死定了。

  怎么就死定了呢?

  "可望全愈","克亡圈纡"也,"克",严格限定期限,如克日;"纡","系"也;"圈纡",用圈系;"亡圈纡",亡于用圈系,上吊或勒死也。"可望全愈",即"克日上吊"也。崇祯正是在春分后的三月十九日,吊死在煤山的槐树上。明朝也就此灭亡。

  "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这是历史,不用算卦,结局早已一清二楚地在那里摆着呢。

  秦可卿是崇祯无疑。秦可卿之卧室为何如此奢华?已不言自明;李自成迅速攻进北京,崇祯突然吊死煤山,"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这也恰当地道出了当时明朝遗老遗少的心态;至于所谓"瑞珠触柱而亡"、"宝珠摔丧驾灵",崇祯已死,那些忠臣孝子们,有人以死殉国,有人相伴守灵,也十分正常。

  崇祯在处于末世的明朝,还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曾是明朝"中兴"的希望。据《明史》记载:"(崇祯)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所以,"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脂砚斋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又道:"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没错,此话不欺人也,确是史笔。

  我们通过解读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的灯谜诗,已经证明了崇祯皇帝在《石头记》中的存在,现在更证明了秦可卿就是崇祯皇帝。
 
秦可卿是崇祯皇帝,那么作为秦可卿之夫的贾蓉又是谁呢?

  上面说到贾蓉是"黉门监","黉门"即"黄门",也就是太监。但这样就能证明贾蓉是太监了吗?显然证据不够充分。那么我们再来解读另一个谜语,将贾蓉彻底地阉割掉,让他从此死心塌地地做他的太监。

  《石头记》第十回,张太医还为秦可卿开了一副药方:

  (张太医)于是写了方子,递与贾蓉,上写的是: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 白芍二钱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红枣二枚

  这个药方就是个谜语,很多人明白其中奥妙,但都认为此药方写的是秦可卿,所以此谜至今无解。其实此谜写的乃贾蓉也。

  那么究竟怎么解开这个谜语呢?不用着急,作者自有安排。

  第三十七回,"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我们也将此"宾主"之分,用在这里的解谜之上。

  "人参、白术、云苓、归身、白芍、川芎、黄芪……",显然第一个字为宾,第二个字为主。那么我们就取第二个字,便为"参术苓地,身芍芎芪,附柴山阿,胡甘……"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这一句是否也应取"建莲子"和"红枣"的第二个字呢?不!这样太过明显,二傻子都明白了,岂不泄露天机,等着受那凌迟之苦吗?

  那么究竟取哪个字呢?不急,我们还是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吧。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引","应"也;"去","取"也。这一句则变为:"应用'建莲子七粒'取心。""建莲子七粒"之"心",指这五个字中间的那个字,即"子",那么我们"取子"。

  这样就齐了,"药方"便为:"参术苓地,身芍芎芪,附柴山阿,胡甘取子。"

  翻译成非"药方"文便为:"谗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财善讹,安敢取(娶)之?"【当代"太医"写字,均龙飞凤舞,常人如观天书,追本溯源,原来出自此处。一笑。黄砚堂】

  那么"红枣二枚"呢?"红枣二没"也,"'红枣'二字没有"之意。

  我们来解读这个"药方"。

  前三句:"谗主佞帝,身少雄器,浮财善讹。"【"浮财",指金钱、首饰、粮食、衣服、什物等动产。"讹",讹诈。】

  明朝太监的形象,跃然纸上,毋庸多言。

  最后一句:"安敢取(娶)之?"

  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为:"安敢娶之?"秦可卿乃崇祯皇帝也,身边当然得有贾蓉这么一个侍候皇帝的太监。作者在这里点明所谓"贾蓉娶可卿"只是假托而已。二为:"安敢取之?"崇祯登基前后,以熹宗乳母客氏和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后宫、专擅朝政。崇祯登基后不久,一举将其铲除。【后面有详细介绍。】

  据阎崇年先生说:魏忠贤企图垂帘摄政,就是想立一个傀儡小皇帝,他自己来摄政。魏忠贤与大臣秘议由他垂帘摄政之事,内阁辅臣施凤来明确表示反对,说"居摄远不可考,且学他不得"。魏忠贤虽然很不高兴,但是没有办法,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魏忠贤还曾策划政变。天启帝刚断气,停灵在乾清宫。群臣哭哀,气氛悲凉。魏忠贤单独在殿内接见阉党骨干、兵部尚书崔呈秀,说要发动政变。崔呈秀以天时不备谏止,此事遂作罢。

  而客氏居然还曾效仿吕不韦,企图改变朱明的血统。

  祸国殃民的太监岂敢有如此非分之想?!所以,"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于是太监贾蓉继续做他的太监。
 
既然秦可卿是崇祯,那么贾敬是嘉靖皇帝无疑,这点早有人指出。

  关于贾敬,书中并无正文,只是借众人之口,捎带提及。

  第二回:

  子兴叹道:"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第十回:

  贾珍因后日是贾敬寿日,曾去请安。"我方才到了太爷那里去请安,兼请太爷来家来受一受一家子的礼。太爷因说道:'我是清净惯了的,我不愿意往你们那是非场中去闹去。你们必定说是我的生日,要叫我去受众人些头,莫过你把我从前注的《阴骘文》给我令人好好的写出来刻了,比叫我无故受众人的头还强百倍呢。倘或后日这两日一家子要来,你就在家里好好的款待他们就是了。也不必给我送什么东西来,连你后日也不必来,你要心中不安,你今日就给我磕了头去。倘或后日你要来,又跟随多少人来闹我,我必和你不依。'"

  第十一回:

  寿日当天,王夫人道:"我们来原为给大老爷拜寿,这不竟是我们来过生日来了么?"凤姐儿说道:"大老爷原是好养静的,已经修炼成了,也算得是神仙了。太太们这么一说,这就叫作'心到神知'了。"

  第十三回:

  那贾敬闻得长孙媳妇死了,因自为早晚就要飞升,如何肯又回家染了红尘,将前功尽弃呢,因此并不在意,只凭贾珍料理。

  所以,"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

  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敬因为要主祭,才唯一一次露面。然后:

  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内,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不在话下。

  第六十三回:

  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注意,皇帝死才曰"宾天"。黄砚堂】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天子听了,忙下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令其子孙扶柩由北下之门进都,入彼私第殡殓。任子孙尽丧礼毕扶柩回籍外,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朝中由王公以下准其祭吊。钦此。"

  这就是贾敬,死后才"入彼私第殡殓"。而且贾敬之死叫做"老爷宾天了",所谓"宾天",特指皇帝死去。

  此君究竟系指何人?乃明朝嘉靖帝也。

  嘉靖(1522~1566),名朱厚熜。贾敬可以说是嘉靖的翻版。嘉靖在道士邵元节和陶仲文的蛊惑之下,酷好修道,不住皇宫住"西苑"。在位四十五年,大部分时间不上朝、不理国事,后期二十七年更当起了甩手掌柜。《明史》记载:"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齐醮。督抚大吏上符瑞,礼官则表贺。"最后也死于吞服丹砂,将死时才被移入皇宫,随即一命呜呼。

  嘉靖崇信道教,宠信严嵩,酿成了"壬寅宫变"和"庚戌之变"。时人讥之曰:"嘉靖者,家尽也。"从嘉靖开始,明朝国事衰颓,已经步入了末世,到崇祯时,正好百年左右。正是:"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不谬也。
 
我们再来看看第五回关于秦可卿的判词和红楼曲。

  判词: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红楼曲之"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其中,"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是秦可卿、即崇祯之谶语。但为什么又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呢?这是在为明朝寻找失败的原因。意思是说,不能责怪崇祯皇帝无能,国事荒废(箕裘颓堕),从嘉靖朝就开始了。

  崇祯是明末清初朱明的代表人物,而崇祯在《石头记》中又是"焦首"又是"煎心",最后还"克日上吊",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吧?《石头记》就是"明史",而所谓"红楼梦"就是"朱楼梦",即"朱明之梦",这是《红楼梦》之书名的来历之一。不仅如此,"红楼梦"还是"青楼梦",即"清朝之梦"。要知端的,且看《石头记》的另一把入门钥匙。
 
一 "怀古诗"之谜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大诗人兼文艺批评家,他在《随园诗话》中写道:"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当时红楼中有某校书尤艳,我斋题云:'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

  "明我斋"即富察明义,字我斋,清朝乾隆时人。他有本诗集叫《绿烟琐窗集》,里面有《题红楼梦》诗二十首,是正面提到《石头记》的最早资料,袁枚引用的是其中的第十四首。"校书",妓女之别称。袁枚认为《石头记》中写了很多妓女;而明义看到后非常艳羡,还为其中最"艳"的一个写了这首诗。

  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批道:"明我斋诗所咏者毫无问题是林黛玉,而袁枚却称之为'校书'。这是把'红楼'当成青楼去了。看来袁枚并没有看过《红楼梦》,他只是看到明我斋的诗而加以主观臆断而已。……诚然风物记繁华,非是秦淮旧酒家。词客英灵应落泪,心中有妓奈何他?"

  郭沫若讥讽袁枚:你自己是个色鬼,所以才将"红楼"当作了"青楼"。并断定袁枚"主观臆断"。

  但到底是谁在"主观臆断"?我们还是通过解读《石头记》中的谜语,来回答这个问题。

  《石头记》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怀古诗是组诗,共有十首。我们已经解读了其中的第一首,谜底为"明史"和"清朝文字狱",这里我们再来解读其它九首。注意,我们不再讨论"怀古诗"的表面意思。

  交趾怀古 其二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1)铜鼓 (2)黄皆令

  解读:

  (一) "镛",古乐器,奏乐时表示节拍的大钟;"铁笛",铁做的笛子,金属乐器;"铜铸金镛",用铜做的金色的古乐器;"纪纲",法度,从下两句提到"马援"和"子房"来分析,应指军队的法度。与军事有关的铜制古乐器是什么呢?铜鼓和锣等。古时军队用鼓和锣发令,击鼓而进,鸣锣而退或鸣金收兵。"声传海外播戎羌",说明各处大获全胜,不应该是鸣锣而退,而应该是击鼓而进。

  谜面可以解读为:用铜鼓号令全军健全了军队的法度,铜鼓的声音也随着法度严谨的军队的胜利,传播到海外戎羌。马援这样冲锋陷阵的武将功劳当然很大,但别忘了张子房这样制定军队法度(比如用铜鼓号令全军)的运筹帷幄者。

  所以谜底是铜鼓。

  (二) "铜铸金镛",铜和金均为"黄"色;用铜鼓号令全军,众皆听令,正是"皆令"。所以暗含着的另一个谜底是黄皆令。

  黄皆令,明末清初江南名妓。

  钟山怀古 其三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笑他人嘲笑频。

  谜底:(1)傀儡 (2)陈圆圆
 
解读:

  (一) "牵连",可以理解为牵扯,什么会被牵过来、扯过去,并且是无休止的呢?这是一种思路。再联系诗中所表达的意思进行分析,无缘无故被弄出来,而且自己毫无所得,还要遭人嘲笑,自然会想到木偶戏中的木偶人,即傀儡。再反过来验证,只要别把"无端被诏出凡尘"句中的"出凡尘"理解为离开凡尘,而理解为"出到"或"去到"凡尘,就可以肯定谜底只有一个:傀儡。

  (二) 此谜暗含着的另一个谜底:陈圆圆。

  陈圆圆,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擅梨园之胜,即擅长演戏,但只是会演戏的傀儡。陈圆圆被田贵妃之父田畹带进京城,献给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正是所谓"无端被诏出凡尘",此处的"出",应该理解为"离开"。陈圆圆的事迹家喻户晓,她进京后的经历无不与谜面所表达的意思合榫,这里不再赘述。

  淮阴怀古 其四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1)大便 (2)杨云友

  解读:

  (一) 此谜谜底是大便。【难以接受吧?黄砚堂】且看原诗所表述的大解进程:

  "防恶犬欺"之招,蹲下;两条腿及屁股各就各位,所谓"三齐位定";事后盖上马桶盖,即"盖棺";但是"盖棺时",还请听我一言,把屎喂狗吧,那对它来说也是"一饭之恩",不要轻视鄙视它。其中道理,屎("死")也知道。

  (二) 暗含谜底为杨云友。

  杨云友,明末清初江南名妓。

  如果知道《杨云友三嫁董其昌》的故事,此谜就再明显不过了。《杨云友三嫁董其昌》来源于清朝李渔的传奇《意中缘》。"明时钱塘女子杨云友擅丹青,善摹董其昌画,在是空和尚画肆出售,以助家用。董与陈眉公到画肆见杨画,赏其才。是空于是假董之名妄图自娶云友,以阉人黄天监扮董骗杨。云友识破,将是空沉于江。杨父嫁女多日,未见归来,寻至华亭董府,董言无娶亲事,只得回转钱塘。云友回家不见父亲,追到华亭。适董赴京,遇陈眉公。眉公命妾林天素易男装冒董名娶云友,又为云友识破。眉公携云友入京,始获见董其昌,终成婚姻。"陈寅恪先生说:"后来李笠翁渔作'意中缘'剧曲,以杨云友配董玄宰,林天素配陈眉公。游戏之笔,殊有深意。"

  《杨云友三嫁董其昌》,正所谓"三齐位定";"恶犬"指的是"是空和尚";杨云友擅长模仿董其昌的画,曾靠卖模仿之画养家,正是所谓"一饭之恩"。

  广陵怀古 其五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1)柳 (2)柳如是
 
解读:

  (一) "蝉噪鸦栖"在什么地方呢?当然是树上。"隋堤",隋朝大运河两岸;"风景",两岸所种之柳。这里用的是隋炀帝修建京杭大运河的典故,大运河两岸种着两行柳树。此处说的正是"柳树"。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此说也符合柳树的名声,什么"柳眉"、"柳腰",什么"花街柳巷"等等,甚至"花柳病";而这些风流名号,确实容易引起口舌是非。所以此谜谜底非"柳"莫属。

  (二) 此谜还有另外一个暗含着的谜底:柳如是。

  柳如是,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我们已经知道说的是"柳"。"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这一句要表达的是:"柳"正是"像这样"啊,即"柳"正"如是"也!柳如是。

  桃叶渡怀古 其六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1)对联【特指"对子"。黄砚堂】 (2)卞玉京

  解读:

  (一)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春联又叫"对联",俗称"门对子"。

  明白了"桃枝桃叶"之"桃"的意思后,我们再来反推验证:

  "衰草闲花映浅池",春联就像"衰草闲花"一样围绕着门、窗、牌坊等"池"形之物的周围。"桃枝",上联;"桃叶",下联。上联下联分别贴在两边,所以说"桃枝桃叶总分离"。但是作为"横批"的桃花呢?"壁上题","壁",也是与之谐音的"避",逃避、避免的意思;逃避什么呢?"上",上方,这里指春联之横批所在的地方;那么意思就是:逃避被当作横批题写在上方。正是"桃之夭夭",逃之夭夭了。"六朝梁栋多如许","六朝",点出金陵;"梁栋",横梁竖栋,可以题写春联;"小照空悬",即没有横批;没有横批的春联就是对子。"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虽然金陵的梁栋那么多,但并没有被人题满对联。

  (二) 从卞玉京与吴梅村的爱情故事,我们可以知道此谜暗含着的谜底正是卞玉京。

  卞玉京,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卞玉京痴恋才子吴梅村,曾三次与吴梅村相会吐真情。但吴梅村是一个有色无胆、忘明事清的懦夫,就是不敢谈婚论嫁,每次都装疯卖傻,借故推辞,"逃之夭夭"。两人虽然以诗词相和,倾述爱慕思念之情,但正如上面所说的对联,只有"总分离"的桃枝桃叶(相和之诗词,也正如对子),没有横批;既然没有横批,也就不是"春联",没有"春联"之"春",当然开不出美丽的桃花了。

  这也是"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的原因,人们多以诗词相和,并不到处题写对额。

  青冢怀古 其七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1)墨斗 (2)马湘兰
 
解读:

  (一) "黑水","不流","弦拨","樗栎"(表示与木有关),正是木匠所用的墨斗,也是盛墨之器。"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意思为:汉家的墨斗确实值得赞叹啊,那些不成器的臭椿杂木应该感到惭愧,作万古羞!"樗栎",臭椿杂木,指不能成器的东西。

  (二) 马湘兰,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擅丹青,尤擅墨兰,其墨兰图【现存日本东京博物馆,叹!黄砚堂】堪称一绝。兰即篮,和墨斗一样,也是盛物之器。所以,墨斗→墨篮→墨兰→墨兰图→马湘兰。如果将后两句中的"墨斗"替换为画出"墨兰图"的马湘兰,也一点不勉强。

  马嵬怀古 其八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1)扇子 (2)李香君

  解读:

  (一) 且看这把"扇子",能不能"温柔"地让"汗渍""付东洋"呢?

  胭脂都浸在汗水里了("脂痕渍汗光"),热啊!一旦温柔的风吹过来就干了("温柔一旦付东洋")。"温柔"从何而来呢?正是扇子所扇。但是衣衾上已经沾上了随汗流淌的胭脂,所以这一天还留着香味。

  "温柔一旦付东洋","温柔",指风,代指扇子。"旦","掸"也,用掸子轻轻拂打或抽,与扇扇子的"扇",动作一样。

  (二) 提到扇子,能不想到《桃花扇》吗?李香君血溅《桃花扇》,那是怎样的一把扇子!而李香君本人,因为身材小巧玲珑,肤理玉色,慧俊婉转,被时人誉为"香扇坠"。

  李香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孔尚任写有关于她的名著《桃花扇》。

  蒲东寺怀古 其九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1)眉 (2)寇白门

  解读:

  (一) 我们来看看"眉"是怎么"勾引彼同行"的吧:

  "媚骨"(眉骨)当然贱,眉毛当然轻,虽然也有眉开眼笑的时候(虽被夫人时吊起),但现在却开始皱眉了,(私掖偷携,谁能亲眼看见自己皱眉呢?)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皱眉,那是要哭时的皱眉(强撮成),看,已经热泪盈眶了……(已经勾引彼同行)。谜底是眉。

  (二) 皱眉加上泪水,即"眉"加"水",便为"湄",乃寇湄之名,即寇白门。

  寇白门,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

  "小红"乃小朱,小朱乃大明之保国公朱国弼,后来叛明投清,确实是既"贱"又"最身轻"。朱国弼曾花两万聘金,为寇白门赎身,并娶了她。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妓女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所以叫做"私掖偷携"。而所谓"强撮成",是说对方并非心甘情愿。朱国弼不顾国体羞耻,不怕背骂名,即所谓"虽被夫人时吊起",但朱国弼仍然恃势购买名妓为妻,即"已经勾引彼同行"。"勾引"之"勾","购"也。

  梅花观怀古 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1)莲 (2)董小宛
 
解读:

  (一) "在柳边","柳"多依水而种,如上面提到的隋堤之柳,那么"在柳边"表示在水里。"个中谁拾画婵娟",谁知道用它来比对着画"婵娟"呢?"婵娟"即月亮,所以应该是圆形,而且和月亮大小相似,这能是什么呢?荷叶也。"团圆莫忆春香到",中秋的时候不要想起春天的荷叶香。"一别西风又一年",西风一吹荷叶就枯萎了,只有明年再见了。所以谜底是荷叶,即莲。

  (二) 莲即青莲,董小宛号"青莲"。

  董小宛,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秦淮八艳之一,号青莲,早亡。其夫冒僻疆有《影梅庵忆语》忆之。所以作者在这里调侃冒僻疆:你这个傻瓜,怎么会在"影梅庵"怀念董小宛呢?董小宛号"青莲","青莲"当然应该在水里了,你应该去水边才对啊?或者说:你这个伪君子,分明是在装模作样,别再假惺惺的了。所以有"不在梅边在柳边"之说,"梅"即指影梅庵之"梅"。

  解读至此,已经完全明白了吧?袁枚和郭沫若,究竟谁在"主观臆断"?!

  《石头记》中的妓女就这样出现了。马湘兰、柳如是、董小宛、寇白门、李香君、陈圆圆、卞玉京,再加上顾横波,就是明末清初鼎鼎大名的"秦淮八艳"。【"秦淮八艳"之首的顾横波怎么不见?伏线。黄砚堂】

  这十首谜语诗是组诗,不是单个的谜语,我们必须将这十个谜语串起来解读。第一个谜语道出了这个组合谜语的时代背景,即明朝,后面的九首则道出了明末的九个妓女。不是"明末清初"吗?是,不过这是现在的看法,现在的"清初"在《石头记》中也是明末,因为南明和台湾郑氏家族还没有灭亡呢。

  但《石头记》中不是有所谓的"金陵十二钗"吗?既然提到了妓女,也应该有十二个啊?现在只有九个,而且"薛小妹怀古诗"只有十首,并且其中第一首还与妓女无关,那么何处还有与妓女相关的谜语呢?不急,在薛小妹作怀古诗之前的第五十回,史湘云、薛宝钗和林黛玉三人,还作过三首"灯谜诗",这样算起来,正好"十二钗"。

  湘云之谜语诗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谜底:(1)(耍的)猴 (2)杨宛叔

  解读:

  (一) "猴"的谜底宝玉已经猜出。"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猴离开自己的栖息之地,到人间耍猴把戏,这难道真的很有趣吗?"名利犹虚",被耍的猴,当然谈不上什么"名"和"利"了。"后事终难继",湘云亲自对这一句作了解释:"哪一个耍的猴子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二) 暗含的另一个谜底:杨宛叔。

  杨宛叔,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她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记载:杨宛叔,金陵名妓也。杨宛叔先跟了茅止生,"止生重其才,以殊礼遇之",即茅止生对杨宛叔很好。但杨宛叔"多外遇、心叛止生。"后来杨宛叔投奔国戚田弘遇,却被骗光钱财,又因年老色衰,被人当作老婢女使用。杨宛叔还想去攀附其他人,又因为遇到战乱,结果也没有攀成。正所谓"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于是杨宛叔扮成乞丐婆返回金陵,结果在荒野被盗所杀。"宛叔终堕落于泥,为人所讪笑。"正所谓"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一点也没说错吧。

  宝钗之谜语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谜底:(1)稻草人 (2)王修微
 
解读:

  (一) "镂檀锲梓","镂"者,"搂"也;"檀",属木类;"梓","籽"也;"锲梓","去籽"也。什么"去籽"后"一层层"地"搂"着"木头"呢?稻草人的稻草也。"铃",铃铛也;"稻草""搂"着"木头",上面还挂着"铃",这个铃铛只有在"风雨过"时才响。可以肯定是"稻草人"无疑。

  稻草人是用去过籽的稻草一层层地裹着木头,难道这是良工巧匠做成的吗?虽然这半天又是风又是雨,但什么时候听见过你的"铃"声响啊?!

  (二) 王修微,明末清初江南名妓,号草衣道人。草衣道人,就是"衣稻(道)草之人",把稻草作衣服的人,稻草人。又因为王修微之号中有"道人"二字,所以说是"梵铃"。【《石头记》僧道不分。】

  所以谜底为:稻草人和王修微。

  黛玉之谜语诗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谜底:(1)云 (2)林天素

  解读:

  (一) "风雷"的"主人"是谁呢?老天也。"騄駬(念录耳)何劳缚紫绳?""紫",天帝住在紫色的宫殿,【皇帝是天之子,所以住在"紫"禁城。黄砚堂】表示在天上;"紫绳",天上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闪电也;闪电想"缚"住什么呢?云,像宝马"騄駬"一样奔跑着的云;但"缚"得住吗?又有必要"缚"吗?所以说"何劳"。"风雷动",风吹"云"动,电闪雷鸣;此时的云会是什么样子呢?"驰城逐堑势狰狞",像脱缰之野(宝)马。"鳌背三山",云之形。谜底是"云"无疑。

  (二) 林天素,明末清初江南名妓,福建"三山"人,名"云",号"三山才女"。一目了然了吧!"独立名",又指林天素性格孤傲。

  "十二金钗"终于凑齐了!明末清初的"江南明妓"就这样鲜活地出现在了《石头记》里,而且从《石头记》诞生之日起,她们就一直在里面活蹦乱跳。本人也和明义一样,不禁"读而羡之",只是不会写诗,无法表达仰慕之情。

  袁枚和郭沫若究竟谁在"主观臆断"?!所以,所谓"大家"之高见,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如果全信,还不如不信。当然,"大家"们会嗤之以鼻,那么就请"大家"们也"牵强附会"一次给我们瞧瞧吧!作者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谜语诗,如果连这些谜语都猜不出来,能叫读懂《石头记》了吗?逃避是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的,早晚你得猜!

  但《石头记》怎么会暗写妓女呢?千万不要急着大惊小怪,作者并不是为了写妓女,只是通过这些明末清初的妓女,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时间之窗,从那里你可以看到《石头记》的时代背景。等我们透过这扇时间之窗,看到明末清初的那段历史之后,再大惊小怪不迟。

  所以,袁枚将"红楼"当作"青楼"完全正确,说明他读懂了《石头记》。所谓"红楼"即"朱楼",指朱明,"红楼梦"即"朱明之梦"。所谓"青楼"即"清楼",指清朝;所谓"青楼梦"即"清朝之梦",下节便见。
 
二 "红楼梦"亦"满清之梦"

  《石头记》一书,有如大观园,规模庞大,结构繁复;人物众多,千头万绪;又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要解读此书,实不知从何下手,正如作者所说:"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

  看来作者也曾为如何下笔,大大地伤过脑筋。《石头记》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写道:"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甲戌侧批:略有些瓜葛,是数十回后之正脉也。真千里伏线。】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本人便效仿作者,也从这一家着手吧。

  (一) 刘姥姥,叶赫老女也。

  "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荣府有甚瓜葛?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

  这是作者原话,本人也借来一用。

  《石头记》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者对刘姥姥的家世做了详尽的介绍。

  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甲戌双行夹批:与贾雨村遥遥相对。】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甲戌双行夹批:两呼两起,不过欲观者自醒。】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甲戌双行夹批:《石头记》中公勋世宦之家以及草莽庸俗之族,无所不有,自能各得其妙。】

  这究竟是什么人家呢?让我们从"叶赫老女"许配"努尔哈赤"说起吧。

  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四大部分。其中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离明朝辽东腹地较远。海西女真主要分为四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叶赫部和哈达部。努尔哈赤起兵后,首先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首先,整合建州女真,然后对海西女真扈伦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四部,展开攻势,软硬兼施,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征抚并用,逐个吞并--万历二十九年(1601)攻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灭亡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取乌拉;万历四十七年(1619),吞并叶赫。努尔哈赤先后用时三十六年,统一女真各部,实现了自元末两百多年以来女真空前大一统的局面。

  "叶赫老女",名布喜娅玛拉,是女真族叶赫部布扬古的妹妹,是清朝始祖努尔哈赤征服女真族各部落时的一朵"奇葩"。据说此女长得亭亭玉立,如出水芙蓉,乃绝色美女。【与电视剧《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对看。一笑。黄砚堂】1597年,即明朝万历二十五年,叶赫部为表示姻亲和好,将年仅十五岁的布喜娅玛拉,许配给建州努尔哈赤为妃,但留于闺阁未嫁。后来叶赫部悔婚,又将布喜娅玛拉许配给哈达部,努尔哈赤大怒,将哈达部灭了。叶赫部后又将此女许配给辉发部、乌拉部,但二部也相继为努尔哈赤所灭。【如此美女,却被当作政治工具!宝玉之外,别无情种乎?黄砚堂】直到1615年,即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叶赫部将布喜娅玛拉许配给蒙古援兔的儿子,才送去蒙古成婚。这时,绝色美人布喜娅玛拉已经三十三岁了,是标准的老女,正所谓"叶赫老女"。这个"叶赫老女",串起了女真族叶赫部、建州部、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以及蒙古族援兔之间的戏剧性关系,实乃古今奇闻。而她所处的这个时期,也正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关键时期。

  作者选择"叶赫老女"作为此书之"头绪",也可说是煞费苦心。而"刘姥姥"之名,也正由此而来。脂砚斋对"姥姥"二字批道:"音老,出《谐声字笺》,称呼毕肖。"怎么毕肖?"刘姥姥","留,老、老!"留之闺阁,老之又老!【妙!黄砚堂】"刘姥姥"正是"叶赫老女"。不然,脂砚斋为什么会多此一举呢?难道清朝时"姥姥"不叫"姥姥"吗?

  下面我们逐句解读:
 
"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

  那时女真各部头领,皆明朝所封,老女之叶赫部也不例外,所以说是"小小的一个京官"。【又,"京"者"金"也,叶赫部后来也是"后金"的一部分。】

  "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

  "王家",女真之王的努尔哈赤也;努尔哈赤统一部分女真之后,于1616年,即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便连了宗认作侄儿",联姻臣服之意也。但并未成为"亲家",所以只是干亲,即"连宗"。

  "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

  "叶赫老女"最后嫁给了蒙古援兔之子,而此时蒙古援兔已臣服于努尔哈赤,所以"名唤王成"。"王成","女真之王"努尔哈赤之臣也;又是"忘成",已经忘记其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之意也。

  "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

  元朝时,蒙古族也曾风光一时,定都北京,也算是在城中住过了。后来呢?被朱元璋撵回了大漠,也就是"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家业萧条"啊!

  "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

  既然前面有蒙古援兔之"兔"儿在跑,后面当然有"狗儿"在追了。

  "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

  "板儿","伴儿"也。谁之"伴儿"呢?

  "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板儿非嫡出?却说嫡妻"又生一女",千奇百怪文字。越是如此越有文章。黄砚堂】

  "嫡"者"敌"也,或"弟"也;"青"者"清"也。"刘氏"本来属于女真族,历史上女真族与蒙古族时是敌人,时是兄弟。所以,是谁之"伴儿"呢?"嫡"出的"青儿"之"伴儿"也;是居于清朝正统地位的满族的伙伴,是清朝征服明朝的伙伴,蒙古族可不正是清朝征服大明的帮凶吗?同时,"板儿"也是刘姥姥两进荣国府之"伴儿";最后,"板儿"还是凤姐之女巧姐儿之"伴儿"。【伏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