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石头印红楼之传国玉玺传:新解红楼梦

一 "衔玉"之宝玉即"传国玉玺"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红楼梦》这部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鲁迅先生也认为是自叙传。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石头记》……盖叙述皆存本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他们都认为,曹雪芹即贾宝玉,《红楼梦》是曹雪芹家的家事实录。

  《石头记》真的是"自叙传"吗?我们通过解读《石头记》文本,来问答这个问题。
 
(一) "通灵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

  "通灵宝玉",是一块很奇特的玉,第二回介绍贾府时说: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宝玉出生时就口衔"通灵宝玉",脂砚斋批道:"青埂顽石已得下落。"表明"通灵宝玉"来自于僧人用"青埂顽石"变幻而来并"镌上数字"的"宝物"。

  《石头记》的故事,就从"青埂顽石"开始。

  第一回: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甲戌侧批: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于大荒山【甲戌侧批:荒唐也。】无稽崖【甲戌侧批:无稽也。】练成高经十二丈、【甲戌侧批:总应十二钗。】方经二十四丈【甲戌侧批:照应副十二钗。】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甲戌侧批:剩了这一块便生出这许多故事。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话。】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果何石哉,如斯之神也!此乃传国玉玺之前身也。

  关于传国玉玺: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先秦前,玺和印指同一样的东西,到了秦朝,"玺"被皇帝独占,才有了玺和印之分,只有皇帝的印才可以称为"玺",官吏及一般人的则叫作"印"。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传国宝,为秦始皇所作,正面刻着秦丞相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后来的历代中国帝王,都把它当作"皇权神授"的信物,用以证明自己皇权的正统性。得到它就表示自己"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应该做皇帝;失去它就表示"气数已尽"。如果没有得到这个玉玺,即使当上皇帝,也会显得先天不足,被嘲笑为"白版皇帝",乃至统治的正当性也会遭人质疑。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所以,想要做皇帝的人们,为了得到传国玉玺,都大打出手,你争我夺。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争夺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的历史。

  传国玉玺是用什么做的呢?一说是陕西蓝田玉,一说是和氏璧。

  说到和氏璧,《韩非子·和氏》有如下记载: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但玉工鉴别后,说是石头,厉王便以欺君之罪砍了卞和的左脚。后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武王又以相同的罪名砍了卞和的右脚。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文王派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意思是说:我不是因为被砍了脚而悲伤,而是因为他们把宝玉说成石头,把忠诚之人说成骗子,我才这样地悲伤。于是文王让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了一块宝玉,并命名为"和氏璧"。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得到了和氏璧。后来嬴政一统天下,称始皇帝。秦二十六年,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用篆文书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又让咸阳一个叫孙寿的玉工,将和氏璧磨平,雕琢为玺,并刻上这八个字,于是就有了传国玉玺。
 
《石头记》也记述了和氏碧从玉璞到玉玺的这一过程。

  第一回: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甲戌侧批:明点"幻"字。好!】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甲戌侧批:奇诡险怪之文,有如髯苏《石钟》《赤壁》用幻处。】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甲戌侧批:自愧之语。蒙双行夹批:世上人原自据看得见处为凭。】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甲戌侧批:好极!今之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者,见此大不欢喜。】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甲戌侧批:世上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千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甲戌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甲戌侧批: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甲戌侧批:伏紫芸轩。】去安身乐业。"

  我们将《石头记》原文与历史记载对照着看:

  "和氏璞":"一块大石",即"青埂顽石"。

  "和氏碧":"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

  "传国玉玺":"可佩可拿"的"宝物","再镌上数字"。

  《石头记》中说:"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而这一句话,正脱胎于卞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卞和的目的是要将玉献给国王,那么《石头记》中的所谓"补天",意思应该是"为皇家所用"。

  至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补天石,和氏璞也;"宝物",和氏碧也;"镌上数字"的"宝物",传国玉玺也。

  既然"通灵宝玉"来自于"镌上数字"的"宝物",那么,"通灵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
 
(二) "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玉玺。

  我们都知道,《石头记》中的宝玉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

  对"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瑕"字,"甲戌眉批"道:"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以此命名恰极。"

  "脂批"中的"玉小赤也",来源于《说文》:"瑕,玉小赤也。"《说文·瑕·义证》:"玉尚洁白,故谓小赤为瑕。"意思为:玉上的红色的小斑点。

  "又玉有病也",指玉有瑕疵,"病"即瑕疵。《礼·聘义》:"瑕不揜(掩)瑜",郑玄注曰:"瑕,玉之病也。"

  这句批语的意思为:"按'瑕'字本注","瑕"指玉上的红色的斑点,即玉有瑕疵。

  脂砚斋为什么要特意对"瑕"字的本义进行一番解释呢?我们来看原文及其"脂批":

  赤瑕宫【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1."赤瑕宫【甲戌侧批:点"红"字"玉"字二。】"

  脂砚斋道:"点'红'字'玉'字二。""赤"为红色;但"瑕"一为"玉小赤",一为"玉有病",上面已"按'瑕'字本注"作了解释,"瑕"并不是玉。那么"玉"在何处呢?

  2. "神瑛侍者【甲戌侧批:单点"玉"字二。】"

  脂砚斋道:"单点'玉'字二。""瑛",美玉,此一"玉"也,但还有一个"玉"呢?

  按照批语,上下两处都缺少一个"玉",究竟哪里还有一个"玉"呢?

  有!但必须读谐音。"赤瑕宫"之"宫","珙"也,一种玉,此乃二"玉"也。脂砚斋写这几个批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一个字,一个与"宫"字谐音的"珙"字!

  显然,"单点'玉'字二"这句批语,并非针对"神瑛侍者"这四个字,而是针对"赤瑕宫神瑛侍者"这整个名称。所谓"点'红'字'玉'字二",乃指"赤瑕宫"中的"赤"和"宫"也,"宫"即"珙"也;"单点'玉'字二",乃指"赤瑕宫神瑛侍者"中的"宫"和"瑛"也。

  那么所谓"赤瑕宫神瑛侍者"就得重新解读。我们先解读"赤瑕宫神瑛"这几个字。

  "赤瑕宫神瑛","赤",不仅指红色,还指"赤金",即金子,比如成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脂砚斋还特别指出是"小赤",即小小的一块金子。"瑕宫","瑕珙"也,意思是:有瑕疵的玉。"神","生"也,产生之意。那么"赤瑕宫神瑛",用谐音可以解读为"赤瑕珙生瑛",意思是:由一块小小的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美玉。

  果何"玉"哉,如斯之怪也!

  究其实,这就是传国玉玺。上面说道,这个玉玺诞生于秦二十六年,为秦始皇所作。但到了西汉末(公元8年),王莽篡汉,那时皇帝非常年幼,传国玉玺由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保管,王莽命令他的堂弟前去索要,太后大骂说:"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灭也!"然后将玉玺抛掷于地,结果玉玺崩掉了一角,后王莽命令工匠修补,以金镶之。

  这就是所谓的"赤瑕宫神瑛",即"一小块金子和一块有瑕疵的玉共同组成的美玉",乃"金镶玉"之传国玉玺也。

  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一句中的"侍者"呢?"侍","是"也。分开解读:"赤瑕宫神瑛侍","金镶玉之玉是也";"赤瑕宫神瑛侍者","'金镶玉之玉是也'者"之意。所以贾宝玉来自于用金子镶补了一角的传国玉玺。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脂砚斋所作的"眉批":"按'瑕'字本注,'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脂砚斋为什么要这么强调这个"瑕"字呢?并说:"以此命名恰极。"究竟什么地方"恰极"呢?

  所谓"玉小赤","赤"即赤金,"小赤",即"小金",指小小的一块金子;那么,"玉小赤",就是"玉"和"一小块金子"。将"玉"和"一小块金子"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什么呢?"金镶玉"之传国玉玺也。这和"赤瑕宫神瑛侍者"一样,介绍的是同一块玉,说的也是同一个故事。

  所谓"玉有病"则指传国玉玺有"瑕疵",即缺了一角;而"玉小赤"正是指王莽用一小块金子镶补传国玉玺。

  "以此命名,恰极!"恰极的是"玉小赤,玉有病"。脂砚斋只"按'瑕'字本注"了一下,居然注出了一个"金镶玉"之传国玉玺!"以此命名,恰极!"非大话欺人也!

  作者和脂砚斋同时用同样隐晦的手法,同时讲述着同样的故事,即关于传国玉玺的故事。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就是"金镶玉"之传国玉玺。也就是说,贾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玉玺。

  作者和脂砚斋为了说明贾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玉玺,用了"赤瑕宫神瑛侍者"

  和"玉小赤"这两种说法来作为佐证;而为了说明传国玉玺在《石头记》中的存在,作者又用"通灵宝玉"和贾宝玉的来历这两件事情来佐证,这也许是为了防止有人以"孤证不立"为借口,拒绝接受这个传国玉玺之故吧,大有先见之明。正所谓"两呼两起"也!【参考"传国玺考"。下同。】
 
(三) "衔玉"之宝玉的前身,传国玉玺也。

  1.贾宝玉的前身,"有病"之传国玉玺也。

  我们先来解开贾宝玉的生日之谜。

  《石头记》第二十九回中有张道士的一段话。

  张道士道:"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人也来的少,东西也很干

  净,我说请哥儿来逛逛,怎么说不在家?"

  "遮天大王","遮",挡住也;"遮天",挡住"天",补天也。所以"遮天大王",乃补天石也。

  补天石幻化成了"宝物",即传国玉玺;宝玉来自于"金镶玉"之传国玉玺;而这里又将补天石和宝玉扯到了一起,难道宝玉和"宝物"之间也有什么渊源吗?究其实,作者仍然执著地为我们讲述着传国玉玺的故事。

  传国玉玺为秦始皇制作于秦二十六年。而原文中的所谓"四月二十六日","四月","史曰"也;"四月二十六日","史曰:二十六!"也。这正与传国玉玺的制作年份相符,也就是与传国玉玺的"圣诞"完全一致。脂砚斋反复强调:"大有考证!"确实如此。

  张道士所说的"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是指第二十七回的"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在《石头记》原稿中,由于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是合在一起的,即是一个章回,没有分开,所以在庚辰本中,第十七回一开始,脂砚斋便批道:"此回宜分二回方妥。"如果将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当作一个章回,那么现在的第二十七回就是原稿中的第二十六回。【注意,第十七回和第十八回合成一个章回,乃作者有意为之。伏线。】

  也就是说,作者将传国玉玺的"圣诞":"史曰'二十六'",写在了《石头记》的第二十六回,这能是巧合吗?显然不是,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种写法书中还有多处,以后再论。

  而在原稿中的第二十六回的前一回,也是"四月二十六日"的前一天,薛蟠以宝玉父亲的名义,从大观园中诓出了贾宝玉。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庚辰侧批:如见如闻。】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甲戌侧批:呆兄亦有此语,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甲戌侧批:此语令人哭不得笑不得,亦真心语也。】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薛蟠说自己吃"恐怕折福",特意请宝玉吃的是什么呢?"鲜藕、西瓜、鲟鱼、暹猪"。

  倒过来读:"猪暹鱼鲟瓜西藕鲜",用谐音解读则为:"祝仙玉恂挂喜讴仙"。"恂",恭顺也;全句意思为:"祝贺仙玉(生日快乐)、恭顺地挂起'喜'字、讴歌仙玉。"作者一步也不敢落后,就在耳边提醒,"呆兄亦有此语,批书人至此诵《往生咒》至恒河沙数也。"用心之苦,至矣!

  这说明了什么呢?"四月二十六日",不仅是传国玉玺的"诞辰",还是贾宝玉的生日。也就是说,贾宝玉也诞生于"秦二十六年"。那么贾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也。

  书中还写道,就在这一天,冯紫英也从百忙之中抽时间赶了过来,并约下"多则十日,少则八天",再宴请宝玉。第二十八回,宝玉去赴宴时,"带着焙茗、锄药、双瑞、双寿四个小厮。""双瑞、双寿"这两个小厮,在《石头记》中只出现过这么一次。为什么呢?显然是在暗示贾宝玉及其前身的生日。"瑞"和"寿"用于生日恰如其分;而"双"字也不会是随意而写,其寓意十分明显。

  在原稿中,第二十六回交代了传国玉玺的"诞辰",而薛蟠与冯紫英分别在第二十五回和第二十七回两次宴请宝玉,这能说是巧合吗?【至于薛蟠和冯紫英为什么接连宴请宝玉,那是还有另一番牵连。黄砚堂】

  "两呼两起,为观者醒目。"不谬也,作者在这种地方,都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证据来支持我们的判断。所以,贾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

  上面我们已经证明了贾宝玉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这里我们又证明贾宝玉来自于传国玉玺,那么"赤瑕宫神瑛侍者"和传国玉玺的相同部分是什么呢?乃崩掉一角的传国玉玺也。

  也就是说,宝玉虽然最后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但并不等于"赤瑕宫神瑛侍者"。"赤瑕宫神瑛侍者"是"金镶玉"之传国玉玺,而宝玉是"玉",并不含金。

  "传国玉玺"又叫"传国玺",武则天因"玺"与"死"谐音,故改"玺"为"宝",所以"传国玺"又叫"传国宝"。那么"宝玉"的意思即"玺之玉",也就是"玉玺",即"传国玉玺"。

  宝玉就是"玉玺",与"金"无关,也就是说,他并没有将"赤瑕宫神瑛侍者"的"金镶玉"之"金"带来。那么贾宝玉,乃缺了一角的"传国玉玺"也,即"有病"之传国玉玺。
 
2.通灵宝玉的前身,从传国玉玺上崩掉的"汉玉"也。

  我们先归纳一下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来历。

  通灵宝玉来自于由"青埂顽石"变幻而来并"镌上数字"的"宝物",即传国玉玺;宝玉既来自于传国玉玺,又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即"金镶玉"之"传国玉玺"。

  这里十分形象地记录了传国玉玺的传世过程。

  "传国玉玺"从秦朝传到西汉时还是完整的"玉玺",但到了王莽篡汉时,"传国玉玺"被崩掉了一角,后王莽"以金镶之"。

  而到了今世的宝玉时,宝玉已经是缺着一角的传国玉玺了。那么,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即"西汉之玉",又到哪里去了呢?它不投胎转世吗?

  我们来看《石头记》原文:

  ……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甲戌侧批:青埂顽石已得下落。】就取名叫作宝玉。

  我们知道,宝玉所"衔"之玉就是通灵宝玉,而"青埂顽石"是"镌上数字"的"宝物"的前身,通灵宝玉就来自于"镌上数字"的"宝物",即传国玉玺,那么通灵宝玉就是传国玉玺吗?非也。

  宝玉是缺了角的传国玉玺,而宝玉又"衔"着通灵宝玉,如果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那么缺了角的传国玉玺"衔"着传国玉玺吗?显然不对,通灵宝玉显然是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的今生。

  所谓"通灵宝玉","同另宝玉"也,与另外的宝玉相同。宝玉是缺了一角的传国玉玺,那么另外的"宝玉"是什么呢?乃被王莽崩掉的那块"汉玉"也。

  没错,通灵宝玉就是"汉玉"的今生。

  所以,所谓宝玉的缺角,就是他的"嘴"!通灵宝玉就是宝玉缺角处的"玉角"。那么脂砚斋对宝玉"衔玉而生"所写下的批语:"青埂顽石已得下落",显然并非是针对通灵宝玉而批,而是针对"衔玉而生"的宝玉而批,也就是说,所谓"青埂顽石"是"衔玉而生"的宝玉的前身,而并非只是通灵宝玉的前身。

  这就是所谓"宝玉衔玉而生"的来历。

  《石头记》第一回,"青埂顽石"听了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不觉打动凡心",于是"口吐人言",恳求僧道将其携带到红尘之中,"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后来更是"凡心已炽",完全听不进僧道的劝告,"二仙知不可强制",才将它变幻为"宝物",并交割给了警幻仙姑。而通灵宝玉就来自于"宝物"。

  说到"赤瑕宫神瑛侍者"时,作者写道:"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而宝玉就来自于"赤瑕宫神瑛侍者"。

  上下文完全一致,这也是所谓"两呼两起"也。

  通灵宝玉"凡心已炽","赤瑕宫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一起"下凡造历幻缘",于是宝玉及其"缺角"通灵宝玉一起诞生了,也就是传国玉玺又投胎转世了。

  (四) 贾宝玉加上通灵宝玉,乃北京朱明之玉玺也。

  既然贾宝玉和通灵宝玉的前身是"青埂顽石",即传国玉玺,那么,今世的宝玉及其"玉角"通灵宝玉,现在又属于谁呢?

  我们知道,《石头记》是一部"明史",而且是记载明末清初的历史的"明史"。而明朝又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朱元璋建文帝建都南京的时期;朱棣篡位并迁都北京的时期;南明又定都南京的时期。我们姑且按都城的所在地,将明朝分为南京朱明和北京朱明。【《石头记》也正这么划分。后文自然明白。黄砚堂】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石头记》对明清两朝的时间划分,与现在不同。现在一般将崇祯上吊、清朝入关的崇祯十七年(1644),作为两朝的分界线。但《石头记》作者认为,明朝还包括后来的南明和郑成功的郑氏家族,直到1683年台湾郑氏家族的灭亡,才算是明朝的真正灭亡。

  既然《石头记》记载的是明末清初的历史,那么宝玉与其"玉角"通灵宝玉所构成的传国玉玺,是北京朱明的传国玉玺无疑。宝玉是缺角的传国玉玺,通灵宝玉是由"汉玉"转世而来的北京朱明的"玉角",而北京朱明也是汉族政权,也可以称之为"汉玉"。
 
所以,贾宝玉加上通灵宝玉,乃北京朱明之玉玺也。

  "通灵宝玉"上也有八个字。《石头记》第八回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而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二者何其相似!其中的渊源关系,不言自明。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在自己的玉玺上刻了八个字:"皇天景命,有德者昌。"那么"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应是北京朱明刻上去的,代表北京朱明皇权。

  而贾宝玉诞生在"贾家",那么"贾家"即北京朱明,而与"贾家"相对应的"江南甄家",则是南京朱明无疑。

  综上所述,贾宝玉绝不是"红学"所认定的所谓"曹雪芹",《石头记》也绝不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胡虏之奴仆"曹寅也不可能生出"传国玉玺"来。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说:"我们只须根据可靠的版本与可靠的材料,考定这书的著者究竟是谁,著者的事迹家世,著书的时代,这书曾有何种不同的本子,这些本子的来历如何。这些问题乃是《红楼梦》考证的正当范围。"

  本人对此论大不以为然。《石头记》是小说,小说是用来读的,所以《石头记》也是用来读的,【三段论,废话?】读懂比什么都重要。胡适的观点,显然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典型的舍本逐末。难怪其徒子徒孙满世界搜寻孤本,又大刨曹姓人家的祖坟,也没能将其"新红学"的千疮百孔修补好,反而窟窿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成了一张毫无价值的破渔网。

  《石头记》的第一主人公宝玉及其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而"玉玺"本就是"石头",那么《石头记》也就是"传国玉玺传"。

  既然通灵宝玉由"汉玉"转世而来,那么王莽篡汉时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那块小小的金子呢?难道它不转世吗?下节便知。

  二 薛宝钗--镶嵌在传国玉玺上的"后金"

  前面说道,贾宝玉是有病(瑕疵)的传国玉玺,即那块在秦二十六年诞生、后被王莽之姑母抛掷于地崩了一角的玉玺,所谓"病",即指玉玺"缺了一角"。【在《石头记》中,经常提到宝玉天生有一种"痴病"。"痴病"即"疵病",有瑕疵之病。黄砚堂】后来王莽以金镶之。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他的那块金子可以叫作"新金"。那么这块"新金"又转世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石头记》是"明史",记载着明末的历史,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处于末世的明朝。

  在中国东北,女真族兴起,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上汗位,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天启五年(1625),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崇祯八年(1635),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族",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又改"金"为"清",并登基称帝。

  我们再看王莽的那块"新金",王莽篡汉,将"新金"镶补在了传国玉玺之上。而后来清朝征服明朝,也可以称作"篡汉",即"篡夺汉族(皇位)"之意。那么努尔哈赤所建立的"后金",也可以说是清朝准备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金角",而后金也正位于明朝东北一角,这正如王莽为篡汉准备的"新金"。后来清朝一统中国,等于将其前身后金镶补在了神州这块神玉之上,又构成了完整的中国,这与王莽篡汉后将"新金"镶补在了传国玉玺之上,意思完全合榫。

  作者巧借汉朝之"汉",代指汉族,而汉族之"汉",本来就来源于汉朝之"汉"。【这就是汉族的来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中原人以"强汉"为荣,自称"汉人",延续至今。黄砚堂】

  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他的那块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金子,可以叫作"新金"。而女真族"篡汉"时的金子叫"后金",也是准备镶补传国玉玺缺角的一块金子,两者意思完全相同。而"新金"与"后金",都可以理解为"后来新补的金子"。

  那么"后金",就是由王莽的"新金"转世而来。"新金"是"后金"的前身,"后金"是"新金"的今世。

  我们通过解读"薛宝钗",来验证这种推论。
 
(一) 薛宝钗,清朝之前身"后金"也。

  《石头记》第四回,薛蟠为了送妹妹宝钗"待选才人、赞善之职",率全家进京,"一窝一拖的奔了去",到了贾府,住进了"梨香院"。

  "梨香院"在什么地方呢?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甲戌侧批:好香色。】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甲戌眉批:用政老一段,不但王夫人得体,且薛母亦免靠亲之嫌。】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甲戌侧批:老太君口气得情。偏不写王夫人留,方不死板。】薛姨妈正要同居一处,方可拘紧些儿子,若另住在外,又恐他纵性惹祸,遂忙道谢应允。又私与王夫人说明:"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甲戌侧批:作者题清,犹恐看官误认今之靠亲投友者一例。】方是处常之法。"王夫人知他家不难于此,遂亦从其愿。从此后,薛家母子就在梨香院住了。

  "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点出"东北",后金就在中国的"东北角上":

  原来这梨香院即当日荣公暮年养静之所,小小巧巧,约有十余间房屋,前厅后舍俱全。另有一门通街,薛蟠家人就走此门出入。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荣公暮年养静","静"者"金"也,指后金。谁暮年在此抚养"金"呢?努尔哈赤也。皇太极暮年时已改国号为"清"。那么"荣公"在这里指努尔哈赤。

  "西南有一角门,通一夹道,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正房",明朝都城北京也;"西南有一角门",又点出"西南",此"角门"指山海关无疑,正位于后金都城沈阳之西南。"东北"、"西南",都据实而言。"夹道",是辽西走廊无疑,确实一出这个"夹道",就是北京的东边了。【细致,形象!黄砚堂】

  那么,梨香院究竟指什么地方呢?

  乃后金首都盛京也,即今沈阳,泛指东北。东北本属于明朝,后努尔哈赤用武力强占了去。"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然后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又于天启五年(1625),继迁沈阳。"努尔哈赤还将女真族主要迁居于沈阳一带,正所谓"一窝一拖"是也。也就是说,中国这块"神玉"被努尔哈赤给"崩"掉了一角。

  那么,这里的薛蟠指努尔哈赤。但薛蟠不是多尔衮吗?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急!薛蟠进京,其实写了两个历史事件。

  第四回: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我们解读过,"崇诗尚礼"是指崇祯丧命于李自成之手。多尔衮正是要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喧宾夺主,以达到兴旺清朝的目的。这里写的是清朝的另一次"进京",而这一次的"京"指北京。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先投降李自成,后又"冲冠一怒为红颜",改而投降清朝多尔衮,引清朝"辫子军"入关,大败李自成。李自成逃回北京,随即又逃往老家陕西。这样多尔衮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北京,并定都北京,顺治与孝庄也随后入主北京。

  作者用"薛蟠进京"这么短短的篇幅,记述了后金、清朝两次入侵明朝的历史:一次为努尔哈赤侵占沈阳,一次为多尔衮入主北京。戚蓼生在《石头记》序中说:"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不欺人也,一样的文字,写出两样的史实,同时写了清朝的两次"进京"。而清朝一次比一次向西,正所谓"得寸进尺"也。而在第四回,《石头记》的故事刚刚开始,虽然代表多尔衮的薛蟠已经扑进了北京,但还得请他先回到东北沈阳,再代表一次努尔哈赤。为什么呢?因为故事还得从努尔哈赤慢慢讲起!
 
我们再往下看:

  《石头记》第七回,说宝钗有一种先天之病,发病时会咳嗽。有一个秃头和尚,专治无名之症,说这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相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然后告诉了一个"海上方",宝钗便按方配药。这个药的名字也很奇怪,叫"冷香丸",说是吃了此药,不仅有效,而且遍体生香。

  提到"冷香丸"的名字,脂砚斋批道:"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诸公且不必问其事之有无,只据此新奇妙文悦我等心目,便当浮一大白。"这是作者在告诉我们,别太计较个别地方,道理通就行了。高明如《石头记》作者,也得这么为自己开脱,何况吾辈哉?!

  "冷香丸",储存在什么地方呢?书中交代,"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又说:"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脂砚斋批道:"'梨香'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也就是说,"冷香丸"埋在"梨香院"的"梨花树底下"。所谓的"有着落",指的就是"梨香院"之"梨香"。

  "梨香",用谐音可以读为"力降",使用武力使之投降之意。而沈阳所代表的东北,正是被努尔哈赤用武力强占了去,也正是努尔哈赤"力降"而得来的地方。

  那么所谓"海上方",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地图上看,包括沈阳在内的东北,即后金,正是在黄海的上方。

  《石头记》第四回,薛蟠率全家进京,"一窝一拖"地住进了"梨香院",指的正是努尔哈赤率领女真族侵占沈阳一带,并定都沈阳之事。所谓"进京"之"京",盛京也。

  既然"梨香"是"力降",那么"冷香丸"之"冷香",是"愣降"无疑,所谓"霸王硬上弓"是也,也就是我们前文所演示的"草化",即李氏三姐妹"草化曹寅"之"草化",指清朝将汉民掳去当包衣奴才之事。【"草化"一词,不仅是《石头记》的入门钥匙,还是解读《石头记》的法宝。记清。黄砚堂】

  怎么"草化"呢?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详细地介绍了"冷香丸"的配制之法:

  宝钗见问,乃笑道:"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甲戌侧批: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周瑞家的忙道:"嗳哟!这么说来,这就得三年的工夫。倘或雨水这日竟不下雨,这却怎处呢?"宝钗笑道:"所以说那里有这样可巧的雨,便没雨也只好再等罢了。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把这四样水调匀,和了药,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丸了龙眼大的丸子,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甲戌双行夹批: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周瑞家的听了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宝钗道:"竟好,自他说了去后,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甲戌侧批:"梨香"二字有着落,并未白白虚设。】周瑞家的又问道:"这药可有名子没有呢?"宝钗道:"有。【甲戌侧批:一字句。】这也是那癞头和尚说下的。叫作'冷香丸'。"【甲戌侧批:新雅奇甚。】周瑞家的听了点头儿,因又说:"这病发了时到底觉怎么着?"宝钗道:"也不觉甚怎么着,只不过喘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甲戌双行夹批:以花为药,可是吃烟火人想得出者?诸公且不必问其事之有无,只据此新奇妙文悦我等心目,便当浮一大白。】

  上面内容记述的是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的过程,即努尔哈赤不断"草化"的过程。

  没错,就是"草化"!你看"冷香丸"之药料:"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

  脂砚道:"凡用'十二'字样,皆照应十二钗。"记清。

  而且这一次还不是一般的"草化",且看这些"花":

  "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蕊,白梅花蕊。"

  为什么一定要"白花蕊"呢?"白"者"败"也;"花"者"草化"也;"蕊","草下众心","草化民心"是也!"白花蕊",先败之,再草化之,一直草化到口服心服。这次草化的目标直指"心","草化"失败者的民心!

  "草化"进展得怎么样了呢?分句解读。

  "不用这方儿还好,若用了这方儿,真真把人琐碎死。东西药料一概都有限,只难得'可巧'二字。"
 
斯言是也!努尔哈赤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后金并迁都沈阳,可不正在"可巧"二字之上!【所以凤姐的女儿名"巧儿"。伏线。】

  据阎崇年先生介绍:明末清初,中国历史的"天时"到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当时的世界上,俄国尚未东越乌拉尔山,葡萄牙到了澳门尚未对明朝形成威胁,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兵败。女真的东面朝鲜,外祸内乱,衰落不堪;西面蒙古,四分五裂,林丹汗孤立;北面扈伦,彼此纷争,贝勒落马;南面大明,南倭北虏,内忧外患,极端腐败。总之,努尔哈赤处于300年一遇的大天时。在明朝,蒙古主要分为三大部:一,厄鲁特蒙古,在西部,通常称为西蒙;二,喀尔喀蒙古,主要在北部,通常称外蒙;三,漠南蒙古,就是在大漠以南,通常称内蒙。后蒙古一部势力东移,主要移到辽东地区,经常骚扰辽东地区。万历初年,张居正为相,"用李成梁镇辽,戚继光镇蓟门",明军辽东军事防御比较严密,有力地阻击了蒙古贵族势力骚扰;再加上蒙古各部矛盾纷争,互相倾轧,蒙古逐渐走向衰落。但是,按下葫芦瓢又起。原来蒙古势力到鸭绿江,控制着女真的势力,蒙古势力衰弱之后,女真的势力又抬头了。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四大部分。其中黑龙江女真和东海女真离明朝辽东腹地较远,又居住分散,对辽东构不成威胁。对辽东影响较大的是海西女真。海西女真主要分为四部--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叶赫部和哈达部。所以李成梁用兵的重点就指向了叶赫和哈达。

  努尔哈赤兴起,遇到了特殊的历史条件:第一,李成梁打击蒙古,蒙古逐渐走向衰落;第二,李成梁打击海西,削弱海西女真势力;第三,李成梁打击建州王杲、阿台,使建州群龙无首;第四,明朝辽东主力到朝鲜,进行抗倭援朝战争,辽东出现"军事真空地带",明军对辽东女真势力控制弱化--这一切,在时间上是20年,在空间上是辽东地区,都给努尔哈赤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这里要说明的是,李成梁和努尔哈赤家族可能有某种特殊的关系。相传努尔哈赤青年时曾到李成梁麾下,后跟随李成梁到京师,因而出现"义犬救主"、"乌鸦护驾"和"大青马"的故事。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娶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女为妾,还生了儿子。所以当时流传"奴酋女婿作镇守,未知辽东落谁手"的民谣。以上传说缺乏史料确证,但是可以肯定李成梁同努尔哈赤家族彼此熟悉和了解。

  努尔哈赤起兵后,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大业。首先,整合建州女真,采取"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策略,在十年之间,实现了建州女真的统一。后对海西女真扈伦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四部,展开攻势,软硬兼施,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征抚并用,逐个吞并--万历二十九年(1601)攻灭哈达;万历三十五年(1607)灭亡辉发;万历四十一年(1613)并取乌拉;万历四十四年(1616),努尔哈赤作为一个僻处边境一隅的满洲族首领,以赫图阿拉为中心,参照蒙古政权、特别是中原汉族政权的范式,登上汗位,建立后金。从此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以支持其统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万历四十七年(1619),吞并叶赫。努尔哈赤先后用时36年,统一女真各部,实现了自元末两百多年以来女真空前大一统的局面。对明朝努尔哈赤则采取两面政策--先是只称臣,不称雄;继而明称臣,暗称雄;进而边称臣,边称雄;最后不称臣,只称雄。他统一女真、创建八旗、创立后金、黄衣称朕、羽毛丰满后,公然犯顺,向明挑战,攻打明朝边城--抚顺、清河,与明朝争局辽东。由此引发了"辽事"。尔后,他克沈阳、占辽阳,夺广宁、据义州。都城先迁辽阳,继迁沈阳。

  "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都这样巧的呢。"后金要"草化"成功,就得像凑齐"雨水这日的雨水,白露这日的露水,霜降这日的霜,小雪这日的雪"一样,靠机缘巧合了。

  "竟好,一二年间可巧都得了,好容易配成一料。""草化"竟然已经小有所成,指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

  "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后金还要给被"草化"者一点甜头,即所谓"顺者以德服"。

  "盛在旧磁坛内,埋在花根底下。"掌控并继续"草化"。

  "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黄柏",脂砚斋道:"末用黄柏更妙。可知'甘苦'二字,不独十二钗,世皆同有者。""甘苦","甘"指上面的"蜂蜜"和"白糖";"苦"指这里的"黄柏"。这句话的意思为:若还有人反抗,即"发病",便让其吃尽苦头,甚至送其下地狱。"煎汤","煎"、"烫"也;"送下",让其去见阎王。

  "如今从南带至北,现在就埋在梨花树底下呢。"

  后金的原都城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位于沈阳的东南面,所以说"从南带至北"。这里表明后金已迁都沈阳。

  "从南带至北",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时,也将女真族大部迁居于沈阳一带。这与上面薛蟠进京时的"一窝一拖",意思相同。为何要埋在"梨花树底下"呢?"梨花","力花"也,即武力草化,这是要加倍"草化"了。迁都沈阳后,后金主要的"草化"对象便转为了汉族,并且不断"草化",直到失败者心服口服。曹寅的祖先可不就因此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奴才吗?

  薛家住进"梨香院"后,即后金迁都沈阳之后,应该如何为继续"草化"做准备呢?
 
第四回:

  (薛姨妈和宝钗住进梨香院后)每日或饭后,或晚间,薛姨妈便过来,或与贾母闲谈,或与王夫人相叙。宝钗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甲戌眉批:金玉初见,却如此写,虚虚实实,总不相犯。】或看书下棋,或作针黹,倒也十分乐业。【甲戌侧批:这一句衬出后文黛玉之不能乐业,细甚妙甚!】

  "闲谈","先探"也;"相叙","降媭(念须,姐姐之意)",降服姐姐,王夫人正是薛姨妈之姊。意思为:事先侦察,俟机降服。

  "看书下棋","勘枢吓欺",勘察枢纽之地、吓唬欺诈之意也;"或作针黹","或做争执"也。确实"十分乐业"!

  万事具备,可以继续 "草化"了。

  第七回:

  薛姨妈道:"把匣子里的花儿拿来。"香菱答应了,向那边捧了个小锦匣来。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甲戌侧批:妙文!今古小说中可有如此口吻者?】王夫人道:"留着给宝丫头戴罢了,又想着他们。"薛姨妈道:"姨娘不知道,宝丫头古怪【甲戌侧批:"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甲戌双行夹批:可知周瑞一回,正为宝菱二人所有,正《石头记》得力处也。】

  "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

  不仅在"梨香院"实施"草化",摸透情况后,还要进贾府,即进入关内去"草化"!如何"草化"?一字方针:"杀"!"纱"者"杀"也;"纱堆","杀人成堆"是也。

  这里预示后来的清朝对明朝的进一步"草化"。清朝曾无数次闯进关内,烧杀抢掠。举例说明,仅清朝时的皇太极就五入中原,比如:1636年,掳掠北京周围,共克12城,56战皆胜,获人畜17万9千8百。清军撤退时,"俱艳饰乘骑,奏乐凯归",他们还砍下木头,写上"各官免送"字样扔于路旁,戏虐明朝将吏,浩浩荡荡,用了四天,才全部走出关外。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率军入关,横扫山东一带,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余头。

  "宝丫头古怪着呢,他从来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还诡辩遮掩呢!"宝丫头不爱花",后金不做"草化"之事?!既然还在打马虎眼,说明后金还惧怕大明。当然,也不能自己"草化"自己。

  脂砚斋批道:"'古怪'二字,正是宝卿身份。"那么"薛宝钗",后金也,乃清朝的前身。

  第八回: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蒙侧批: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甲戌侧批:不知比"群芳髓"又何如?】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熏的烟燎火气的。"【甲戌侧批:真真骂死一干浓妆艳饰鬼怪。】宝玉道:"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甲戌侧批:点"冷香丸"。】宝玉笑道:"什么丸药这么好闻?好姐姐,给我一丸尝尝。"【甲戌双行夹批:仍是小儿语气。究竟不知别个小儿,只宝玉如此。】宝钗笑道:"又混闹了,一个药也是混吃的?"

  宝钗吃了"冷香丸"之后就遍体生香。"香"即"降"也,降伏,即"草化"。脂砚道:"这方是花香袭人正意。"记清。【为解读"花袭人"伏脉。黄砚堂】
 
(二) 薛宝钗,清朝之"后金"也,即清朝之"金角"。

  我们先看宝钗的丫鬟"黄金莺"。

  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黄金莺","皇金印"也,代表皇权的"金之印",表明皇太极已改"金"为"清"并称帝,只有皇太极即皇帝位之后,清朝才能拥有代表皇权的"印玺"。

  皇太极做了两件大事,影响极大 。一件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因为皇太极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天聪,另一个是崇德,所以清朝出现十二帝十三朝的现象。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呢?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逃难时骑着一匹大青马,慌急赶路,马被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国号就叫大清!"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不必深究。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我们上面得出过结论,宝钗是清朝的前身后金;而"黄金莺"是宝钗的丫鬟,用以表明宝钗的身份,那么薛宝钗也是"皇金印",即"清朝之金印"。

  我们再看原文,"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但实际上"巧结梅花络"的是谁呢?

  宝钗笑道:"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玉络上呢。"一句话提醒了宝玉,便拍手笑道:"倒是姐姐说得是,我就忘了。只是配个什么颜色才好?"宝钗道:"若用杂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又过暗。等我想个法儿:把那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这才好看。"宝玉听说,喜之不尽,一叠声便叫袭人来取金线。

  在这之前,书中细致地描写了"莺儿"的能耐,能打各种"络子",但真正让宝玉"喜之不尽"的却是宝钗。那么"黄金莺巧结梅花络",实际上等于"薛宝钗巧结梅花络",即黄金莺等于薛宝钗。所以薛宝钗就是"清朝之金印"。【里面大有文章,伏线。】

  我们再看宝钗的"金璎珞"。

  《石头记》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宝玉有个"通灵宝玉",宝钗则有个"金璎珞"。此回写宝玉与宝钗互看"通灵宝玉"和"金璎珞":

  宝钗看毕,【甲戌双行夹批:余亦想见其物矣。前回中总用草蛇灰线写法,至此方细细写出,正是大关节处。】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甲戌侧批:可谓真奇之至。】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甲戌侧批:是心中沉吟,神理。甲戌眉批:《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双行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甲戌双行夹批:又引出一个金项圈来,莺儿口中说出方妙。甲戌眉批:恨颦儿不早来听此数语,若使彼闻之,不知又有何等妙论趣语以悦我等心臆。】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甲戌双行夹批:补出素日眼中虽见而实未留心。】我也鉴赏鉴赏!"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甲戌双行夹批:一句骂死天下浓妆艳饰富贵中之脂妖粉怪。】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甲戌侧批:细。】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甲戌双行夹批:按,璎珞者,颈饰也!想近俗即呼为项圈者是矣。】

  我们知道,"黄金莺"即"皇金印",那么所谓"比通灵金莺微露意",其实是"比通灵'金印'微露意"。"金印"又是如何"微露意"的呢?

  宝钗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宝钗带着"金璎珞"只为了"两句吉利话儿"。是哪"两句吉利话儿"呢?"金璎珞"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

  这八个字从何而来呢?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和尚在幻境中作如此勾当,亦属多事。】
 
来历与通灵宝玉的前身完全一致,通灵宝玉的前身"宝物"上的八个字,是一个僧人大展幻术刻上去的,而这个僧人一进入红尘,就变身为"癞头和尚"。脂砚斋也提醒道:"和尚在幻境中作如此勾当,亦属多事。"那么与通灵宝玉对照着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也是八个字。

  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是北京朱明模仿传国玉玺刻上去的,代表北京朱明皇权。而"金璎珞"上的八个字,是"癞头和尚送的",说明也是模仿传国玉玺刻上去的。这也表明后金已进入清朝时期。只有皇太极称帝后的清朝,才拥有代表皇权的八个字。因为传国玉玺上的八个字来源于"始"皇帝,即秦始皇。

  所谓"金璎珞","金印络"也,装"金印"的络子。【"络子",依照所装的物件的形状,用线结成的网状的小袋子。】而"黄金莺"即"金印",那么"金璎珞"是清朝用来装"皇金印"的络子。而这个络子正套在宝钗的脖子上,那么宝钗,清朝之"金印"也。

  "金璎珞"与通灵宝玉是多么的一样啊!宝钗连念了两遍通灵宝玉上的八个字,莺儿居然没有反应,便提醒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果然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可不是"一对儿"?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皇权,"金璎珞"代表清朝皇权。而通灵宝玉是北京朱明镶补在"宝玉"身上的"玉角",那么"金璎珞"就是清朝想要镶补在"宝玉"身上的"金角"。

  《石头记》第二十八回,薛姨妈曾有言道:"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有玉的",指拥有通灵宝玉的宝玉,这是要将宝钗配给宝玉了,即"金玉良姻"。而宝玉是缺了角的传国玉玺,那么宝钗便是清朝想用来镶补宝玉之"缺角"的"金角"。

  但清朝要想统治全中国,就必须把自己并入中国,成为中国的一"角"(部分),即必须将"后金"镶嵌在神州之上。后来的清朝也正是这么做的,清朝一统中国之后,其前身之"后金",正像"金角"一样镶嵌在神州这块神玉的东北一角。那么宝钗之"金印",也相当于清朝的前身"后金",也就是说,宝钗乃清朝之"后金"也,与其前身相同。

  宝钗既是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又是后来的清朝用来镶补"宝玉"的"金角",是与王莽的"新金"一样的"后金",即镶补传国玉玺的那块小小的金子,即"玉小赤"中的"小赤"。而后来的清朝一统中国,也等于是将女真族所建立的"后金",镶补在了中国这块神玉之上。

  《石头记》第五回,"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甲戌侧批:非作者为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甲戌侧批:"愚"字自谦得妙!】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甲戌双行夹批:读此几句,翻厌近之传奇中必用开场副末等套,累赘太甚。甲戌眉批:"怀金悼玉",大有深意。】

  脂砚斋批道:"'怀金悼玉',大有深意。"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现在我们大概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中国有如传国玉玺,由一块神玉和一小块金子构成,即由汉族和少数民族组成。而明末的中国,主要由中原之神州与东北之后金这两大势力所构成。东北女真族兴起,割据东北,就好比王莽篡汉,使中国这块神玉崩掉了一角;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就好比王莽找来的那块金子。后来清朝统一中国,又好比王莽以金镶玉,即清朝将"后金"镶嵌在了中原这块神玉之上,又构成了完整的中国。而清朝征服明朝也是"篡汉",乃"篡夺汉族(政权)"之意。

  传国玉玺在王莽"篡汉"时曾崩掉一角,后王莽以金镶之。《石头记》中的"金""玉"之分,正来自于传国玉玺上的"金角"与"玉角"。作者通过对传国玉玺的介绍,还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分为了"大仁大恶两种","金"代表"大恶","玉"代表"大仁"。

  《石头记》第二回,作者通过贾雨村之口,曾有一大段"正邪"之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甲戌侧批:此亦略举大概几人而言。】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

  但不管谁正谁邪,最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成败,即"成则王侯败则贼",这是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总结,其中寓含着《石头记》深刻的主题思想。

  不仅如此,在《石头记》一书中,作者还用"玉"代表汉族,用"金"代表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指建立后金的女真族(满族)。除贾府严格按辈分取名之外,书中凡名字中带玉字或拥有特殊玉器者,都代表汉族;凡名字中带金字或拥有特殊金器者,则代表北方游牧民族。【后文将一一验证之。】其中寓含着《石头记》的另一主题思想。

  这才是《石头记》所谓"怀金悼玉"的真正来历。【记清。重要。】

  那么清朝"篡汉"时从"传国玉玺"上崩下来的那块"玉角",又会到哪里去了呢?要知端的……
 
三 蒋玉菡--从传国玉玺上崩掉的北京朱明之"玉角"

  我们先看"蒋玉菡"的名字。

  "蒋玉菡","将玉含"也,而贾宝玉出生时"嘴"衔"通灵宝玉",也是"将玉含"。"将玉含",等于贾宝玉"衔玉而生"之"衔玉"。所谓"将玉含"和"衔玉",其实就是一个字,即"琀",《说文》道:"琀,送死口中玉也。"意思为:放在死者嘴里的玉。"蒋玉菡"小名"琪官","琪",美玉也。将"蒋玉菡琪官"一起连着读,"将玉含之玉"也,那么"琪官"就是贾宝玉"嘴"中所衔之玉,即"通灵宝玉",也就是北京朱明镶补在"传国玉玺"上的那块"玉"。因为此玉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缺角,镶补完成后也只占"传国玉玺"的一角,所以可以称之为"玉角",即北京朱明之"玉角"。与清朝用来镶补"传国玉玺"的"金角"相对。

  作者为什么要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呢?

  "官",本指官吏,又代指皇帝,在《石头记》中是对戏子的一种称呼。

  "官",读谐音可为"关",即关隘,这里指山海关。明末清初时,山海关是明朝与清朝之间最重要的关隘,是明清争夺的中心,明清之间的战争,大都在山海关一带展开。

  我们再将"蒋玉菡"和"琪官"连起来。"蒋玉菡琪官","将玉含玉关","将玉含之玉关"也。哪里又是山海关所含之玉呢?东北也。

  《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忠顺亲王府长史官"气势汹汹地来找贾政问罪时,特意提到:"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何止是"相与甚厚",究其实,"蒋玉菡"本就是"宝玉"所衔之玉,等于通灵宝玉,代表北京朱明的"玉角",特指明朝的东北。

  怎么能断定"琪官"就是指明朝的东北呢?

  第三十三回,宝玉道:"大人既知他的底细,如何连他置买房舍这样大事倒不晓得了?听得说他如今在东郊离城二十里有个什么紫檀堡,他在那里置了几亩田地几间房舍。想是在那里也未可知。"

  "东郊离城二十里"之"紫檀堡",这是什么地方呢?宁远城也!

  "紫檀堡","只探堡"也,"只",单独的;"探",向前伸出;"堡",堡垒。"只探堡",单独的向前伸出的堡垒,即"只身探出山海关外的城堡"。宁远城,即今辽宁兴城,位于山海关外二百里,居辽西走廊之中部,扼辽西走廊之咽喉,"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

  天启二年(1622),后金逼近明朝辽东的军事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县),辽东巡抚王化贞弃城逃跑,经略熊廷弼也被迫退入关内,辽东陷入危机。朝廷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主持军事,孙承宗推荐袁崇焕为山东按察使佥事;推荐王在晋为辽东经略,取代熊廷弼。王在晋准备划山海关而守,遭到袁崇焕等人的反对。袁崇焕力主"若保关内,必保关外,若保关外,必保宁远",得到孙承宗支持。天启四年(1624),袁崇焕筑宁远城。经数年艰辛努力,明军布成宁(远)锦(州)防线,成为阻挡后金骑兵的屏障。后来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重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靠的就是这道防线。这道防线不仅确保了山海关免受攻击,而且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间,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战局。崇祯十五年(164),洪承畴在松锦之战中大败,为清朝所俘,宁远城从此孤悬关外。直到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打到北京,吴三桂应诏回京救驾,才毁弃宁远城,东北就此沦陷。

  也就是说,宁远城是明朝拥有东北的象征,所以书中说"如今"琪官住在"紫檀堡"。作者为什么特意加上"如今"二字呢?因为明朝在东北的军事行政中心本是辽阳,但此时早已在后金的控制之下。

  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东面二百里,是书中所说的"紫檀堡"无疑,代表袁崇焕所筑的宁锦防线。"东郊离城二十里",即"山海关外二百里"。

  争夺"琪官"的又是谁呢?书中交代,是"忠顺亲王"和"北静王"。我们知道,"忠顺亲王"指顺治帝,代表清朝。宁远城正沦陷于顺治登基之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将改朝换代比作传国玉玺的缺角之争,还将中国比作传国玉玺。所谓"玉角"与"金角"之争,不仅是正邪之争,还是民族之争,即汉族和游牧民族之争,"玉"指汉族;"金"指游牧民族,明末清初时特指后金之女真族。这就是作者将"通灵宝玉"转换成"琪官"的原因,即将"正邪"转换为了汉族与女真族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看后文自然明白。】

  作者是如何将宝玉与蒋玉菡联系到一起的呢?《石头记》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唯一一次正面描写了蒋玉菡,其中有宝玉与蒋玉菡"私相授受"的情节:
 
宝玉见他妩媚温柔,心中十分留恋,便紧紧的搭着他的手,叫他:"闲了往我们那里去。还有一句话借问,也是你们贵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我独无缘一见。"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听说,不觉欣然跌足笑道:"有幸,有幸!果然名不虚传。今儿初会,便怎么样呢?"想了一想,向袖中取出扇子,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道:"微物不堪,略表今日之谊。"

  (宝玉问)"有一个叫琪官的,他在那里?如今名驰天下。"蒋玉菡笑道:"就是我的小名儿。"

  "琪官","玉关"也,指山海关,与"蒋玉菡"一起便为"含玉之关"。其时山海关所含之"玉",也就指辽西走廊的宁锦防线。

  "琪官"住在哪里呢?上面已解读,住在"紫檀堡","紫檀堡"即宁远城,宁远城因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而"名驰天下"。宁远城这一小小的城堡,一直关系着东北的命运。

  蒋玉菡,小名"琪官","琪"者"美玉"也,与宝玉之"玉"相同,是北京朱明这块"玉"的东北一角!但是从何处可以看出蒋玉菡只是"玉"的一角呢?

  "(宝玉)将一个玉诀扇坠解下来,递与琪官。"

  "玉",代表汉族、明朝。"玉诀",应为"玉玦"之误,"玦",半环形有缺口的佩玉。"玦",也是"珏",《说文》:"二玉相合为一珏。"点明宝玉和琪官的身份;"玦",更是"角",也就是"边角"之"角","玉玦"即"玉角",宝玉将"玉诀"送与琪官,更进一步地点明了琪官的身份,即琪官指明朝的东北,是中国这块神玉的一角。而"扇坠"则表明琪官所在的"紫檀堡",即宁远城所代表的宁锦防线,孤悬关外。宁远城正位于山海关外的辽西走廊之上,十分形象。

  也就是说,只有"蒋玉菡"和"宝玉"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北京朱明。但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使东北独立于明朝之外。那么,是明朝骟掉努尔哈赤,使"琪官"和"宝玉"重新合在一起呢?还是女真族将"后金"镶嵌在"宝玉"之上,进而统治全中国呢?当然历史早已给出了答案。

  第三十四回,书中交代:"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表明山海关外的宁锦防线形势紧迫。这里十分形象地点明了《石头记》第三十三回前后的时间背景,即在顺治登基之后。顺治于崇祯十六年(1643)八月登基,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在此之前吴三桂既已毁弃宁远城,回京勤王。

  宝玉"衔玉而生",但自宝玉出生之后,"通灵宝玉"却一直挂在其胸前,这也表明了《石头记》的时代背景,即处于北京朱明末世,"通灵宝玉"已不是衔在宝玉嘴里,而是像"扇子上的坠儿"一样,一直孤悬关外。

  第二十八回,宝玉与琪官"私相授受"后,回到大观园:

  宝玉回至园中,宽衣吃茶。袭人见扇子上的坠儿没了,便问他:"往那里去了?"宝玉道:"马上丢了。"【庚辰侧批:随口谎言。】

  "马上丢了。"脂砚斋道:"随口谎言。"这可不是谎言,而是历史事实,宁远城确实"马上丢了",代表东北的"琪官"当然也就"马上丢了"。此乃一语双关也。【《石头记》另一大写作手法。记清。】

  自从"琪官""马上丢了"之后,作为宝玉"命根子"的"通灵宝玉",也在《石头记》中基本消失,既没有人稀罕得想再看它一眼,宝玉也再没有将它摔来摔去泄愤。

  "通灵宝玉"即北京朱明玉玺,后转而指东北,即"琪官",但"琪官""马上丢了"。那么"通灵宝玉"是什么时候"丢"的呢?

  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亲嘴。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你想怎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满屋漆黑,将智能抱到炕上,就云雨起来。【庚辰侧批:小风波事,亦在人意外。谁知为小秦伏线,大有根处。】【庚辰眉批:实表奸淫,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庚辰批:又写秦钟智能事,尼庵之事如此。壬午季春。畸笏。】那智能百般的挣挫不起,又不好叫的,【庚辰侧批:还是不肯叫。】少不得依他了。正在得趣,只见一人进来,将他二人按住,也不则声。二人不知是谁,唬的不敢动一动。只听那人嗤的一声,掌不住笑了,【庚辰侧批:请掩卷细思此刻形景,真可喷饭。历来风月文字可有如此趣味者?】二人听声方知是宝玉。秦钟连忙起来,抱怨道:"这算什么?"宝玉笑道:"你倒不依,咱们就喊起来。"羞的智能趁黑地跑了。【庚辰眉批:若历写完,则不是《石头记》文字了,壬午季春。】宝玉拉了秦钟出来道:"你可还和我强?"【蒙侧批:请问此等光景,是强是顺?一片儿女之态,自与凡常不同。细极,妙极!】秦钟笑道:"好人,【庚辰侧批:前以二字称智能,今又称玉兄,看官细思。】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的算帐。"一时宽衣要安歇的时节,凤姐在里间,秦钟宝玉在外间,满地下皆是家下婆子,打铺坐更。凤姐因怕通灵玉失落,便等宝玉睡下,命人拿来塞在自己枕边。宝玉不知与秦钟算何帐目,未见真切,未曾记得,此系疑案,不敢纂创。【甲戌双行夹批:忽又作如此评断,似自相矛盾,却是最妙之文。若不如此隐去,则又有何妙文可写哉?这方是世人意料不到之大奇笔。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惧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故特因此二三件隐事,指石之未见真切,淡淡隐去,越觉得云烟渺茫之中,无限丘壑在焉。】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