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石头印红楼之传国玉玺传:新解红楼梦

(二) 四大家族,清朝入关前后之四大势力也。

  贾 清皇帝势力:孝庄、顺治

  史 蒙古族势力:孝庄及其所代表的蒙古贵族

  王 长子派势力:孝庄、代善、豪格

  薛 摄政王势力:孝庄、多尔衮、顺治

  上文提到刘姥姥女婿家曾与王家连宗,作者写道:

  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甲戌双行夹批:两呼两起,不过欲观者自醒。】

  但是,"观者"应该如何"自醒"呢?

  1.四大家族之王家

  "叶赫老女"当初许配给了努尔哈赤,与努尔哈赤可以说是"认识";又"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那么所谓"王夫人之父",也就是努尔哈赤,而王夫人应是努尔哈赤之后。

  "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随在京中","大兄"应该是褚英,褚英正是努尔哈赤之长子,也正是随在"军"中,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在统一女真族的过程中,其功不可没,后因过失,于1615年被努尔哈赤处死。

  "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

  "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的王夫人,在娘家原是"二小姐",努尔哈赤之次子是代善,所以王夫人应该是代善。

  那么,王夫人之弟、薛姨妈之兄,升任"九省统制"的王子腾又是谁呢?

  "王子腾","王之藤"也,即"王之脉",女真之王的努尔哈赤之血脉。他究竟是谁呢?

  让我们来解读《石头记》第四回的"护官符"。

  《石头记》第四回,贾雨村借着贾府的势力,"补授了应天府"。上任伊始,就碰到了薛蟠打死冯渊的案子。贾雨村听说薛蟠"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大怒,马上要"发签差公人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正要发签时,只见案边立的一个门子,使眼色儿不令他发签。"贾雨村于是停止审案,下来问门子缘故,这门子道:"老爷既荣任到这一省,难道就没抄一张本省'护官符'来不成?"贾雨村看过"护官符"后,就三下五除二,乱判了事,并立即向贾府邀宠。这"护官符"究竟是何物,竟有如此威力?

  "护官符"原文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甲戌侧批: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丰年好大雪,【甲夹批:隐"薛"字。】珍珠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我们先看对王家的介绍: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甲戌侧批: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馀皆在籍。】"
 
"都太尉统制县伯","都",为首之意;"太",与"大"通,"太尉"即大位;"统制","同支"之意。"都太尉统制",意思就是:与居大位者同支,并且为首(最大)。在清朝兴起之初,既是"努尔哈赤之血脉",又符合以上条件者,只有代善和豪格。

  "王子腾"升任的是"九省统制",也就是"九生同支",与"'第九个生的'同支",这个居大位者行九。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顺治是皇太极的第九子,那么这个"第九个生的"应该是顺治。豪格正与第九个生的顺治同支,都是皇太极这个"王"的血脉,又是皇太极之长子。所以王子腾是豪格无疑。【皇太极在世时,豪格沾父亲的光,威风凛凛,所以官职为"京营节度使",即"金"营节度使,那是金军的最高统帅了。】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知道王夫人是代善。这里也有关于代善的说明吗?有。

  "县伯","现在的伯伯"之意。"都太尉统制县伯",与顺治同支的现在的伯伯中,为首(最大)的是谁呢?代善也,正是努尔哈赤的现任长子。

  而"居大位者"是顺治,说明《石头记》的时间背景,至少在第四回,指的是顺治朝。

  所以,王家代表清朝皇家长子派的势力。其中,王夫人是代善,而王子腾是豪格。

  "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那么王熙凤是褚英之后吗?可以这么说,但这个身份不重要。

  2.四大家族之薛家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甲戌侧批: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

  "紫薇舍人","紫薇",位于天的正中央,古时指皇帝,又说皇帝是紫薇星下凡;"舍","摄"也,代理之意。"紫薇舍人","皇帝代理人"也。在顺治时期,谁这么厉害,敢以"皇帝代理人"自居?多尔衮也,多尔衮正是"摄政王",代理皇上行使皇权之人。

  "现领内府帑银行商","领",任职之意;"内府",朝廷也;"帑","堂"也,即大堂;"银","楹"也,即堂屋前面的柱子。"现领内府帑银"之意为:现在的职务相当于朝廷前面的顶梁柱,即顺治朝廷的顶梁柱。"行商","行上"也,"行皇上之事"。此人是多尔衮无疑。多尔衮逐渐挤垮其他势力,大权独揽,从摄政王到"叔父摄政王",后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实已与太上皇无异。

  而薛家的当家人是谁呢?薛蟠也。那么薛蟠,多尔衮也。

  所以,四大家族之薛家,代表以多尔衮为首的摄政王派势力。其代表人物为:多尔衮、孝庄、顺治。【为何将孝庄与顺治也包含在里面呢?半里伏线。黄砚堂】

  3.四大家族之史家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甲戌侧批: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

  "保龄侯尚书令","保龄侯","抱临后"也,抱着皇帝福临的皇太后;"尚书令","尚叔令"也,这个皇太后尊崇叔叔的命令。说的是孝庄皇太后无疑,孝庄皇太后正是按照小叔子多尔衮的指令行事。

  孝庄来自科尔沁蒙古族,所以,书中的"史家"指孝庄及其所代表的蒙古族。而荣国府的实际掌权者贾母史氏,便是孝庄皇太后。【至于史湘云,见后文便知。】

  4.四大家族之贾家

  贾府,皇宫也。清初皇帝势力的代表为:孝庄、顺治。

  第五十四回,脂砚道:"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谁家如此火爆呢?除了皇帝之外,谁敢在都中称老大?【就这么简单?不会,伏线。黄砚堂】

  所以,"四大家族"指的就是清朝初期的这四大势力。而所谓"护官符","胡官赋"也,胡虏官吏之赋,即关于清朝当朝者的一篇赋文。刘姥姥就这样将我们引入了通往明末清初的时间隧道。

  (三) 王熙凤、王夫人,孝庄也。

  上文说到贾母即清朝孝庄皇太后,但《石头记》中真的有孝庄吗?有,不仅有,而且是大大地有。
 
孝庄是皇太极之妃,他历经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侍候辅佐三代皇帝,是个重要人物。我们已经知道《石头记》中的贾母即孝庄,但贾母只是书中配角,作者会这么简单地打发这个重量级的人物吗?不。

  《石头记》第四回中,有一处明显地出现了矛盾。刘姥姥说王夫人是"二小姐",即努尔哈赤的老二,我们因此推断出王夫人是代善。但接着,作者又介绍说:"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既然王夫人是代善,而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现任长子,怎么还会有一个哥哥呢?

  我们且看这个哥哥是谁?

  "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是王子腾,即豪格。豪格怎么又成了代善的哥哥了呢?非也。此处的王夫人并非指代善,而是指豪格之弟的顺治,及其身后的孝庄皇太后。其时顺治年幼,实际操纵者是孝庄皇太后,所以这是以孝庄皇太后的口气,站在顺治的角度说话,现在人们仍有站在孩子角度称呼人的习惯。所以,王夫人除了是代善外,还是孝庄皇太后。

  但王夫人也并非书中主角啊?是否还有人代表孝庄呢?有!她就是王熙凤。

  我们先从王熙凤的奇怪称呼说起。王熙凤是贾赦长子贾琏之妻,但在宁荣二府,人人都称呼贾琏为"琏二爷",称呼王熙凤为"琏二奶奶",这是为什么呢?

  贾琏之"琏",拆开是"王连",即"王"连着"王",也可以解释为"连续在位的两个皇帝爷",所以叫"琏二爷",即"连续在位的二位爷"。王熙凤连续辅佐两位皇帝爷,所以叫"琏二奶奶",即"连续辅佐二位爷的奶奶"。是哪两个皇帝爷呢?顺治和康熙。贾琏和王熙凤从荣国府东大院而来,而顺治、康熙以及孝庄,正是从中国东北的清朝之地而来。为什么"东大院"也属于荣国府呢?清朝已一统江山之喻也。因皇太极在清朝统一中国之前业已死去,所以不包括在内。【后文自然明白,不枝蔓。】所以,贾琏是顺治和康熙二人,王熙凤连续侍候二位爷,正是孝庄。

  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每人送两枝,而王熙凤却送四枝,为何"凤哥"【"哥"字妙。黄砚堂】一人独得双份?乃王熙凤双重身份之暗示也。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为何将"送宫花"与"贾琏戏熙凤"并列在一起呢?乃作者用"柳藏鹦鹉语方知"之法,为读者醒目也。

  "王熙凤","琏"之二"王"所"戏"之"凤"也,即侍候顺治康熙之"凤"。称孝庄为清初之"凤",名副其实,孝庄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一直处于清朝的权力中枢,正是清朝之"凤"。
 
(四) 薛姨妈,亦孝庄也。

  我们且看《石头记》第四回,这里对薛家作了详尽的介绍。

  且说那买了英莲打死冯渊的薛公子,【甲戌侧批:本是立意写此,却不肯特起头绪,故意设出"乱判"一段戏文,其中穿插,至此却淡淡写来。】亦系金陵人氏,本是书香继世之家。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甲戌侧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寡母王氏乃现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荣国府贾政的夫人王氏,是一母所生的姊妹,今年方四十上下年纪,只有薛蟠一子。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 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甲戌侧批:写宝钗只如此,更妙!】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甲戌侧批:又只如此写来,更妙!】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甲戌侧批:一段称功颂德,千古小说中所无。】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因此早已打点下行装细软,以及馈送亲友各色土物人情等类,正择日一定起身,不想偏遇见了拐子重卖英莲。薛蟠见英莲生得不俗,【甲戌侧批:阿呆兄亦知不俗,英莲人品可知矣。】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他便将家中事务一一的嘱托了族中人并几个老家人,他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甲戌侧批:是极!人谓薛蟠为呆,余则谓是大彻悟。】

  我们分句解读。

  1. "本是书香继世之家"

  "书香继世","叔想继嗣"也,叔叔想继嗣大统之意。

  1643年,皇太极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死去。于是一场皇位争夺之战打响了。当时最有资格竞争皇位的有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豪格身为皇太极长子,人才出众,多有智略,又久经战阵,屡立战功,受到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大臣的拥戴;多尔衮为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据说努尔哈赤曾留下"九王子(多尔衮)当立"的遗言。多尔衮多次统军出征,也屡立大功,得到了多尔衮兄弟统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拥护,同时还有阿济格和多铎二位胞兄弟的支持。皇位之争异常激烈,剑拔弩张。最后多尔衮在自己继位无望的情况下,借豪格假意谦虚之机,顺水推舟,让福临这个年仅六岁的孩童成为了清朝的第三个皇帝,真是福从天降。孝庄也大喜过望,从不为皇太极宠爱的妃子,一步登天,直接坐上了皇太后的宝座。而多尔衮也通过打击政敌,成了朝纲独揽的摄政王。

  2.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甲戌侧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

  "学名"之"学","谑"也,开玩笑之意,即戏称之为"薛蟠";【王熙凤与秦钟之名也曰"学名"。】"蟠"、"龙",都和皇帝有关,而多尔衮死后被谥为"义皇帝",确实和皇帝有关。但此龙姓"薛",即"雪",又让此龙"蟠"在雪中,乃雪中之龙也,也就是冻僵之蛇。【得遇农夫否?黄砚堂】

  "表字文龙。"

  "表字","婊子"也;谁之婊子?"文龙",多尔衮之兄皇太极谥"文皇帝";所以"表字文龙",文皇帝皇太极之"婊子"也,那是谁呢?孝庄也。孝庄又是谁呢?薛姨妈也。而薛蟠是多尔衮无疑。

  "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

  顺治五岁即位;"上"即皇上。对五岁之皇上"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年龄有虚实之分。】

  "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甲戌侧批:这句加于老兄,却是实写。】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脂砚斋的批语告诉我们,在这一段话中,前面的是"实写",后面的则是虚写。
 
"斗鸡走马","都继妯妈","都",甚至;"继",续娶;"妯",兄之妻;"甚至续娶兄之妻",所谓孝庄皇太后下嫁其小叔子多尔衮之意也。"妈",在此书中,孝庄又成了多尔衮的母亲。"薛姨妈","谑义妈"也,那就戏称孝庄为多尔衮的"干妈"吧。这里把薛姨妈和薛蟠的实际关系、虚拟关系,交代得一清二楚。

  "游山玩水","游","犹"也,犹如;"山","三"也;"玩水",万岁也,即皇帝;犹如第三个皇帝。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顺治,顺治正是清朝第三个皇帝,但多尔衮大权独揽,则更像皇帝。

  3. "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

  "皇商","皇上"也,即顺治帝,乃托祖上洪福之傀儡也。谁是顺治呢?

  4. "只是如今这薛公子幼年丧父,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遂至老大无成。"

  说的也是顺治。顺治"幼年丧父";"独根孤种",孤家寡人也,最后做了皇帝;"遂至老大无成。"多尔衮摄政,不能自主。

  5.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肤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乳名宝钗","名","抿"也,喝一点之意;"钗",代指妇人,这里指孝庄;"宝"者"抱"也;倒过来读,"钗抱抿乳",孝庄抱着喝奶,那是谁呢?顺治也。所以,薛宝钗,顺治皇帝也。【关于薛宝钗,后文有"金陵十二钗",不枝蔓。】

  "生得肌肤莹润","肌肤","继父"也,继承父亲之意;在南方方言中,"润"与"运"同音,"莹润"乃"应运"也;"生来得以继父应运",指顺治得以幸运地继承父亲皇太极的皇位。

  "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

  "书字","叔侄"也;"针黹家计","争执嫁继",关于"嫁继之争执"。顺治并不在乎叔侄身份,只关心太后下嫁所引起的争执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如今阻拦父或母再婚者来看。一笑。黄砚堂】

  6.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二则自薛蟠父亲死后,各省中所有的买卖承局,总管、伙计人等,见薛蟠年轻不谙世事,便趁时拐骗起来,京都中几处生意,渐亦消耗。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今上崇诗尚礼","今上",当今皇上;"崇诗尚礼","崇死丧李"也,崇祯死,丧命于李自成之手。

  "征采才能","征财猜能"也,"征",收集;"猜",疑忌。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暴力"助饷",聚敛民财,又不能起用贤能,弄得天怒人怨。这是李自成的败因。

  "降不世出之隆恩",千载难逢之机。

  "一为送妹待选","待选"之"选","喧"也,喧宾夺主,俟机取明朝而代之。

  "二为望亲","望亲","旺清"也,为了清朝之兴旺发达。

  "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

  侵占北京,乘机算算和明朝的陈年旧账,然后再……

  孝庄是明末清初满蒙的代表人物,所以《石头记》中的满蒙也用孝庄来代表。因为一人不足以写尽孝庄及其所代表的满蒙,又或因这段历史孝庄无处不在,所以,王熙凤、王夫人、贾母、薛姨妈四人,皆孝庄也。不要惊讶,书中还有人也是孝庄,那就是邢夫人和赵姨娘。【伏线,后面详解。】

  我们来归纳一下《石头记》中的孝庄:

  贾母之孝庄,代表满蒙,孝庄本属于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嫁给皇太极为妃,后成为清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

  邢夫人之孝庄,代表蒙古族,贾赦即皇太极。【伏线。】

  王夫人之孝庄,代表清朝,主要指努尔哈赤的嫡系后裔,即掌握清朝皇权的势力。

  薛姨妈之孝庄,主要指清朝入关前顺治朝的孝庄,宝钗为顺治,薛蟠为多尔衮。

  王熙凤之孝庄,主要指清朝入关后的孝庄,贾琏为顺治和康熙两人。

  赵姨娘之孝庄,一指入关前后的孝庄,贾环为顺治;一指康熙朝的孝庄,贾环为康熙。贾环和康熙都是庶出,排行老三。

  以上是对《石头记》中的孝庄的大致归纳,但孝庄首先代表的是满蒙,而宝钗、薛蟠、贾琏、贾环等首先代表的是清朝,所以在《石头记》中他们有时还会互相代表或代表其他的满蒙人物。【重要。记清。】

  以孝庄为代表的清朝,就这样出现在了《石头记》里,所以所谓《红楼梦》,亦"清朝之梦"也。这也是"红楼"即"青楼"的寓意之所在。

  《石头记》中有两个亲王,一个叫忠顺亲王,一个叫义忠亲王老千岁。在顺治朝敢称老千岁的只有多尔衮,"义忠亲王"即"义皇帝",多尔衮死后被谥为"义皇帝";"忠顺亲王"自然是顺治皇帝(还有其身后的孝庄)。也就是说,义忠亲王老千岁就是薛蟠。那又如何呢?下节分解。
 
三 "红楼梦"与"青楼梦"合而为一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不仅告诉我们《石头记》是"明史",还告诉我们《石头记》是"明末清初"的"明史"。《红楼梦》既是"朱明之梦",又是"清朝之梦",当然,朱明历史与清朝历史的重叠之处就是明末清初。

  (一) "樯木"来历考

  我们再回到秦可卿的棺材板"樯木"。是谁捐献了棺材板"樯木"呢?是薛蟠;而棺材板本来是谁的呢?薛蟠说:"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

  义忠亲王老千岁是谁呢?多尔衮;薛蟠呢?也是多尔衮。也就是说,棺材板"樯木"本来是薛蟠自己的,即多尔衮的。

  这是多尔衮自己给自己下的谶语,后来果不其然,果然"坏了事"。多尔衮做了七年的摄政王,1650年(顺治七年)暴死。【一说被毒死。】第二年顺治刚一亲政,就宣布多尔衮十大罪状,抄没其家产,罢其封爵,撤其庙享,诛其党羽。而且挖其坟,抛其尸于荒野,又用鞭棍抽打其尸,还割其头颅,令其身首异处。所以,"樯木"是再也用不着了!

  薛蟠又说:"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 细思"呆兄"当初慷慨,不禁莞尔。
 
(二) 秦可卿身世考

  《石头记》第八回,对秦可卿的身世作了介绍。

  他父亲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现任营缮郎,【甲戌双行夹批:官职更妙,设云因情孽而缮此一书之意。】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甲戌侧批:一顿。】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因素与贾家有些瓜葛,故结了亲,许与贾蓉为妻。

  我们来解读这段原文。

  "秦业【甲戌双行夹批:妙名。业者,孽也,盖云情因孽而生也。】"

  我们从后句往前读,倒推脂批:"情因孽而生","'清'因孽而生"也;孽者,业也;业者,秦业也;所以"清"由"秦业"而生。

  再看"秦业"的姓名,"秦"者,"清"也,"业者,孽也",也是"清由业生"之意。努尔哈赤是金、清王朝的始祖,是始作孽之人,所以"秦业",努尔哈赤也。

  "现任营缮郎。"

  "营缮郎","应骟郎"也,是应该早点阉割掉的家伙,象骟动物那样。【努尔哈赤之父兄,都是明朝的忠臣良民,受明朝所封,担任女真族建州左卫指挥。所以这个小官职也并非虚言。黄砚堂】

  明朝应该早点解决了努尔哈赤,使其无法坐大。其实,明朝也曾派兵前去剿灭,但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萨尔浒之战"。从此努尔哈赤一发而不可收。

  第七回,"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方知他学名唤秦钟。【甲戌双行夹批: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秦钟,"清种","清之种"也;又名秦鲸卿,"鲸",金也;"卿","清"也;"鲸卿",指后金和清朝。"学名唤秦钟","学"者,"谑"也,开玩笑;就戏称之为"清之种"吧。

  谁从"金"到"清"呢?皇太极也,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金,指在东北时期;清,指在北京时期。【重要。记清。】谁做过这两个时期的皇帝呢?顺治也。所以,秦钟指皇太极、顺治帝福临父子两人。

  早有凤姐的丫鬟媳妇们见凤姐初会秦钟,并未备得表礼来,遂忙过那边去告诉平儿。平儿知道凤姐与秦氏厚密,虽是小后生家,亦不可太俭,遂自作主意,拿了一匹尺头,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交付与来人送过去。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秦氏等谢毕。一时吃过饭,尤氏、凤姐、秦氏等抹骨牌,不在话下。【甲戌双行夹批:一人不落,又带出强将手下无弱兵。】

  "尺头","敕偷","偷敕"也;"敕",皇帝的诏令。平儿"遂自作主意",偷用皇帝的诏令,赐予秦钟"两个'状元及第'",暗示秦钟代表两个人。一个建立清朝,一个北京称帝,可不正是"两个'状元及第'"?【"平儿"是谁?范文程及其所代表的汉奸也。伏线。】

  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宝玉终是不安分之人,【蒙双行夹批:写宝玉总作如此笔。】【靖眉批:安分守己,也不是宝玉了。】竟一味的随心所欲,因此又发了癖性,又特向秦钟悄说道:"咱们俩个人一样的年纪,况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了。"【蒙侧批:悄说之时何时?舍尊就卑何心?随心所欲何癖?相亲爱密何情?】先是秦钟不肯,当不得宝玉不依,只叫他"兄弟",或叫他的表字"鲸卿",秦钟也只得混着乱叫起来。

  秦钟本比宝玉低一辈,也就比薛蟠即多尔衮低一辈。现在,宝玉将秦钟拔高到与多尔衮同辈,也正说明了秦钟的双重身份。

  皇太极与顺治父子俩,到学堂干什么去了?去与多尔衮争夺"香怜"、"玉爱"。书中交代,"香怜"、"玉爱"本属于薛蟠,即属于多尔衮,而且学堂的其他人都知道。这里记述的是清朝入关前的两次皇位之争:一次是努尔哈赤遗命多尔衮继位、代善摄政,但最终皇位被皇太极夺走;一次是皇太极死后,顺治即位之事。【后面有详细介绍。】

  也就是说,"香怜"、"玉爱"代表清朝皇权,皇太极与顺治乃偷"香"窃"玉"之贼也。【伏线,不枝蔓。】。

  既然秦可卿是崇祯,那么书中为什么说她是从"养生堂"抱养的呢?

  其实很简单,其寓意为:崇祯是努尔哈赤兴起之后才登基的皇帝。秦钟即秦鲸卿的寓意也与此相同,皇太极和顺治也是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之后才当上的皇帝。区别只在于一为"亲生",指皇太极和顺治;一为"非亲生",指崇祯。而明朝当然比后金大,所以秦可卿是姐姐。

  "养生堂"之"养生","佯生"也;"养生堂","假装之出生地"也。如此而已。

  我们再回到介绍秦可卿的原文

  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甲戌双行夹批:出明秦氏究竟不知系出何氏,所谓寓褒贬、别善恶是也。秉刀斧之笔、具菩萨之心亦甚难矣,如此写出可儿来历亦甚苦矣。又知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甲戌眉批:写可儿出身自养生堂,是褒中贬。后死封龙禁尉,是贬中褒。灵巧一至于此。】长大时,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甲戌侧批: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

  "形容袅娜,性格风流。"脂砚斋批道:"四字便有隐意。《春秋》字法。"《石头记》中的所谓"美貌"、"风流",实指人物的才能,这与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所谓"武功"完全相同。现在人们都只是大侃"武功",绝少有人提及"武功"背后的历史,不知金大侠作何感想。

  "秦可卿","情克清"也,用才能克制清朝之意。如此而已。
 
(三)"太后下嫁"考

  先请看阎崇年先生的介绍:

  顺治的生母,就是有名的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她13岁嫁给皇太极,后来住在永福宫,被封为庄妃,所以称她为永福宫庄妃。皇太极登极为天聪汗时,她才14岁。夫君死得太早,刚满30周岁就守寡,是她的不幸;但她的大幸却是儿子做了皇帝,自己则做了皇太后。庄妃本身不是皇后,儿子也不是皇长子,却一口吞下两枚幸福之果--儿子做皇帝和自己当太后。在当时,一个30岁的寡妇带一个6岁的儿皇帝实在是不容易……她深知,同摄政王多尔衮搞好关系才是自己最为稳固的靠山。关于孝庄后和多尔衮的关系,历来有种种传闻和猜测,最有名的是"太后下嫁"的公案……

  至今仍有人认为所谓"太后下嫁"确有其事,并提出种种理由,但是还没有一条铁证。提出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几条:第一,庄妃下嫁为保全儿子的皇位。这点前面已经讲过,顺治继位是多种政治势力复杂斗争和相互妥协的结果。第二,兄死弟可娶其嫂是满洲习俗。满洲确实有这样的习俗,但有这样的习俗并不能证明多尔衮就一定娶了他的嫂子。第三,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是尊称,如同光绪称慈禧为"皇阿玛"一样。如果说,称多尔衮"皇父摄政王"就说明太后下嫁的话,那么叫慈禧"皇阿玛",恐怕要得出慈禧变性的结论来了。第四,蒋良骐所辑《东华录》里记载多尔衮"亲到皇宫内院"云云。高阳认为,极有可能是指孝庄与多尔衮相恋的事实。相恋的事可能有,也可能无,但相恋不同于下嫁。第五,孝庄死后埋在清东陵的昭西陵(在皇太极昭陵西面)。孝庄和康熙都做了解释:太皇太后不愿意惊动太宗的亡灵,而愿意同儿孙在一起。第六,有人说见过《太后下嫁诏》。历史不能凭某人一说,这根本没有任何证据。第七,惟一比较直接的证据是明末张煌言(苍水)的一首七言绝句《建夷宫词》:"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我们做一个分析吧。它的标题叫《建夷宫词》,"建"是建州,"夷"就是夷狄,明显地带有民族偏见。这个时候,张苍水在江南,南明势力和清朝是对立的,所以出在敌人之口,记在异国之文,不能成为历史的证据。而且诗词也不能直接作为历史的证据,因为诗可以夸张,可以比附。孟森先生早就指出:"远道之传闻,邻敌之口语,未敢据此孤证为论定也!"可以说,至今还没有见到一条关于"太后下嫁"的史证。特别是当时作为清朝属国朝鲜的《李朝实录》没有"太后下嫁"颁诏告谕的记载,而像这样的大事,如果有,照例是应当诏谕属国的。

  我认为:孝庄太后同多尔衮的情愫可能有,"太后下嫁"的事确实无,但当时民间是有这传闻的。不管下嫁与否,孝庄太后出于母子命运和大清江山的考虑,尽量笼络多尔衮,倒是不用怀疑的。《石头记》中,有多处涉及"太后下嫁",我们先解读第七回中的"焦大之骂",相当有趣。

  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那焦大又恃贾珍不在家,即在家亦不好怎样他,更可以任意洒落洒落。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甲戌双行夹批:记清,荣府中则是赖大,又故意综错的妙。】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有了好差事就派别人,象这等黑更半夜送人的事,就派我。没良心的王八羔子!瞎充管家!你也不想想,焦大太爷跷跷脚,比你的头还高呢。二十年头里的焦大太爷眼里有谁?别说你们这把子的杂种王八羔子们!"子们!"正骂的兴头上,贾蓉送凤姐的车出去,众人喝他不听,贾蓉忍不得,便骂了他两句,使人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那焦大那里把贾蓉放在眼里,反大叫起来,赶着贾蓉叫:"蓉哥儿,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儿。别说你这样儿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做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你祖宗九死一生挣下这家业,到如今了,不报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来了。【甲戌侧批: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不和我说别的还可,若再说别的,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甲戌双行夹批:是醉人口中文法。一段借醉奴口角闲闲补出宁荣往事近故,特为天下世家一笑。】凤姐在车上说与贾蓉道:"以后还不早打发了这个没王法的东西!留在这里岂不是祸害?倘或亲友知道了,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王法规矩都没有。"贾蓉答应"是"。众小厮见他太撒野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里去。焦大越发连贾珍都说出来,乱嚷乱叫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甲戌眉批:"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以二句批是段,聊慰石兄。】【蒙侧批;放笔痛骂一回,富贵之家,每罹此祸。】众小厮听他说出这些没天日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也不顾别的了,便把他捆起来,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 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蒙侧批: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唬的宝玉忙央告道:"好姐姐,我再不敢了。"凤姐亦忙回色哄道:"这才是呢。等到了家,咱们回了老太太,打发你同秦家侄儿学里念书去要紧。"
 
"焦大之骂"起因于宁府派焦大送秦钟回家,焦大不愿意,"因趁着酒兴,先骂大总管赖二,说他不公道,欺软怕硬。"继而"连贾珍都说出来",说:"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焦大在骂谁呢?书中的表面意思,是在骂秦可卿和贾珍、贾蔷乱伦,脂砚也有意识地把读者往这个方向导引。例如,贾珍要"尽我所有"、为秦可卿大办丧事。脂砚道:"'尽我所有',为媳妇是非礼之谈,父母又将何以待之?故前此有思织(焦大)酒后狂言,及今复见此语,含而不露,吾不能为贾珍隐讳。"但书中并没有丝毫关于秦可卿淫秽的描写,令人疑窦丛生。

  【书中表面意思之"小叔子"指贾蔷。《石头记》第九回交代得清楚明白:"(贾蔷)亦系宁府中之正派玄孙,父母早亡,从小儿跟贾珍过活,如今长了十六岁,比贾蓉生的还风流俊俏。他兄弟二人最相亲厚,常相共处。宁府人多口杂,那些不得志的奴仆们,专能造言诽谤主人,因此不知又有了什么小人诟谇谣诼之辞。贾珍想亦风闻得些口声不大好,自己也要避些嫌疑,如今竟分与房舍,命贾蔷搬出宁府,自去立门户过活去了。脂砚道:"此等嫌疑不敢认真搜查,悄为分计,皆以含而不漏为文,真实灵活至极之笔。"黄砚堂】

  其实,那天秦可卿等并没有送王熙凤出来,只是送到了大厅。也就是说,她并不是"焦大之骂"的主要听众,那么"焦大之骂"究竟指向谁呢?王熙凤也。

  "焦大之骂"的起因是秦钟,秦钟是谁呢?正是皇太极和顺治帝福临。多尔衮是皇太极之弟,顺治之叔。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养小叔子",多尔衮娶豪格之妻为妻,正是"爬灰"。这就是乱伦,不骂你骂谁?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曾和多尔衮争夺皇位。顺治五年(1648),多尔衮以隐瞒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将其下狱,豪格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而豪格的福晋,是多尔衮的众多妻子之一的元妃的亲妹妹。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谁是谁侄子?谁是谁兄弟?晕。

  清朝皇室婚配,近亲或乱伦者众多,不乏其例。(1)皇太极娶孝庄前,已娶孝庄之姑孝端,后又娶孝庄之姐宸妃。(2)顺治娶孝庄的两个侄女,一个封为皇后,另一个封为淑惠妃,这两人都是他的表妹;后来又娶孝庄的一个侄孙女,封为孝惠章皇后,也就是说,顺治又娶了表侄女为妻。(3)"太后下嫁",即孝庄皇太后改嫁给其小叔子多尔衮,也应并非空穴来风。黄砚堂】

  "凤姐和贾蓉等也遥遥的闻得,便都装没听见。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道:'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凤姐听了,连忙立眉嗔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等我回去回了太太,仔细捶你不捶你!'"

  凤姐"装没听见"。孝庄没听见,那不白骂了半天?焦大已被塞了满嘴的马粪,就这么眼睁睁看她溜走?不行!作者让宝玉胳肢她一下,谁让她"装"假正经呢?果然捅了马蜂窝,孝庄老羞成怒,暴跳如雷,"断喝道:'仔细捶你不捶你!'"原形毕露矣。

  "捶",怎么"捶"?且看"焦大"之名:"嚼(舌),打!"脂砚斋道:"因事命名,妙。"只许自己做,不许别人说,正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也。【田登忌讳"灯",于是"放火",清朝忌讳"养小叔子"和"爬灰",于是大兴文字狱,即"喧阗一炬",还不是一般地"放火"。记清。黄砚堂】
 
(四)"红楼""青楼"考

  《红楼梦》是"朱明之梦",又是"清朝之梦",但明朝处于末世之时,清朝正处于上升阶段,正不可一世,怎么能说是"清朝之梦"呢?

  作者正用朱明的末世,预示清朝的末世。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凤姐的"判词"和"红楼曲"之"聪明累",但这两处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弄懂过。

  第五回,凤姐的"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我们来分句解读。

  "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由"凤"字的繁体字分拆而来,点明这首判词写的是凤姐。"末世"指明朝末世。凤姐是清朝孝庄皇太后,孝庄本是皇太极之妃,皇太极死后一步登天做了皇太后,康熙时更成了太皇太后,尊贵之极,正是清朝之"凤"。而其风光之时,正是朱明倒霉之时,孝庄皇太后的幸福正建立在朱明的痛苦之上。

  "都知爱慕此生才。"

  书中的王熙凤大事小事一把抓,是治家的行家里手。而孝庄皇太后以妇人之身,辅佐顺治、康熙两代皇帝,并且两代都遇到"呆霸王",一个为清初摄政王多尔衮,一个为辅政大臣鳌拜,孝庄能保儿孙的皇位不失,确属不易。

  "一从二令三人木。"

  孝庄本为皇太极之妃,孝庄所属的科尔沁蒙古族部落将孝庄姐妹和其姑姑一并嫁给皇太极,是为了表示臣服,这时的孝庄及其蒙古族部落,除了顺从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这就是"一从",指孝庄服从皇太极。后来顺治当上了皇帝,孝庄成了皇太后,这时的孝庄终于抖起来了,还不对顺治小朋友耳提面命?这就是"二令",指孝庄教导顺治小朋友。"三人木",脂砚道:"拆字法。"也就是说"人木"由"休"字分拆而来。那么"三"呢?指孝庄侍候的第三代皇帝康熙。"三休",到了康熙朝时,清朝也就该灭亡了,这也是"王熙凤"之名字的由来,即"亡熙凤","亡康熙朝之凤"。当时有一种说法,少数民族统治中国不会超过百年,比如蒙古族的元朝(1271-1368)统治中国97年,最后被朱元璋赶回了大漠。而从努尔哈赤兴起到台湾郑氏家族投降清朝,也差不多一百年了,所以作者作了这么个预言,其实不如说是"希望"。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孝庄只是一个代名词,指清朝,清朝也不可能"万世不易",早晚得灭亡,所以作者在这里埋下了伏笔。

  "哭向金陵事更哀。"

  《石头记》是"史书",但清朝还没有灭亡,无法用史笔,于是用"明史"代替,明朝灭亡时的惨况,清朝也会经历。"金陵",南京也,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吊死煤山,朱明宗室和文武大臣纷纷南逃,弘光帝朱由崧又在南京建立了南明。这就是所谓"哭向金陵事更哀"。

  而"红楼曲"之"聪明累",是对崇祯的绝好写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甲戌侧批:警拔之句。】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甲戌眉批:过来人睹此,宁不放声一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甲夹批:见得到。】

  崇祯十七岁登基,在位十七年,亡时三十四岁。在位期间,崇祯正如宝钗之谜语诗所说:"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最后确实"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吊死在煤山的槐树上,正所谓"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三更,指夜里十一点至翌日凌晨一点。黄砚堂】

  凤姐的"判词"及"聪明累",先对孝庄的身世做了个介绍,然后用朱明的末世来预示清朝的末世,而崇祯和孝庄分别是明末清初时两朝的代表人物。

  所以,《石头记》本事在"悼明咒清",但这只是最表层的主题,《石头记》还有更深刻的思想主题,后面再论。

  至此,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石头记》是"明史",主要是关于明末的"明史"。因为这部"明史"还包括清初的历史在内,所以《石头记》是明末清初时的"明史"。这也是《红楼梦》之书名中还寓含着"青楼梦"的原因。

  明朝遗民对明清两代的时段划分,与现在不同。现在大都以崇祯上吊、清朝入关的1644年作为明清的分界线。但《石头记》作者则认为,明朝还包括南明,而郑成功的郑氏家族一直扛着南明的旗号,所以要等到1683年台湾郑氏家族灭亡了,才算是明朝的真正灭亡,比现在认定的明朝的灭亡时间要晚近四十年。这也是作者将《石头记》定义为"明史"的原因。
 
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中先说《红楼梦》"不值得猜",然后断然下结论道:

  (1)《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

  (2)曹雪芹是汉军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曹頫的儿子。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寅之孙、曹頫之子的"曹雪芹"吗?我们仍然通过解谜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 曹寅,胡虏之奴仆也。

  《石头记》第五十回,有一个"已解之谜",即作者已经告诉我们谜底的谜语,我们就来猜猜这个"已解之谜"。既然是"已解之谜",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因为这个"已解之谜"也从来没有人弄懂过,胡适及其徒子徒孙又觉得"不值得猜",所以本人只好来试着猜上一猜了。

  这个"已解之谜",共由四个谜语构成。这四个谜语单独各自成谜,串起来后又构成另外一个谜语。就是这个连环谜语,道出了有关《石头记》作者的莫大的秘密。

  1.李纨之谜

  我们先看李纨的两个关于"四书"的谜语。

  (1)谜面:"观音未有世家传" 打"四书"一句

  谜底:虽善无征

  此谜谜面意思是说:观音身世不可考,没有一代一代传下来、传下去的证据。

  作者首先指出谜底不是"在止于至善",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结果谜底是"虽善无征",意思为:观音虽然至善,但却来路不明(没有祖宗),去向也不明(没有后代)。"征",证明,这里指稽考。

  但是作者告诉过我们,不是"止于至'善'"之论,还借宝钗之口劝诫我们:"你也想一想'世家传'三个字的意思再猜。"李纨还笑道:"再想!"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继续看第二个谜语。

  (2)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谜底:蒲芦也

  此谜谜底为"蒲芦也",让人疑窦丛生,万分不解。显然谜底只能是"蒲芦",而绝不会是"蒲芦也",充其量是"'蒲芦'也"。也就是说,我们只能说谜底是"蒲芦",而不能说谜底"是蒲芦",如果引号点错了,意思也就全变了。《石头记》本无标点符号,但既然李纨强调"我就编了两个四书的","打四书一句",并且用上面的第一个谜语为我们做了示范,所以我们可以断定湘云所答谜底为"蒲芦也",而绝非"'蒲芦'也"。因为这个谜底也出自"四书",原文为"……夫政也者,蒲芦也。"如果是"'蒲芦'也",那谜底就不是"四书"当中的一句,而只是"四书"当中的一个词了。

  如果有人还要反驳说:这个谜语只是关于"四书"的,并没有要求"打四书一句"。那么就更不用在"蒲芦"后面加个"也"字了,直接回答"蒲芦"就可以了。

  "蒲芦"是"草名";"蒲芦也",谁知道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借"四书"之名,一定要在"蒲芦"后面加上个"也"字呢?

  "蒲芦也"之"也"究竟为何而来,又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就成为破解此谜的关键。

  谜面:一池青草草何名?

  这个句子当中,只有"池"字带有个"也",若将"也"字拿走会是什么样子呢?"一'清'草草何名"!这是什么样的草呢?是"清"草,"草"与"朝"谐音,"'清'草"者,"清朝"也;"草(第二个草字)何名",也就是"朝何名"。那么谜面就变成了这样:"一清朝朝何名?"一个"清朝"之"朝"叫什么名字呢?

  谜底:蒲芦也。

  "蒲芦",草科的"蒲芦"就是"葫芦",《辞海》:"葫芦,别称'蒲芦',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木。""葫芦",读谐音就是"胡虏"。所以谜底为:"胡虏也"。

  那么,谜面与谜底实际上是:清朝之朝何名?胡虏也!

  此处才是"'胡虏'也"。你看,"也"字放在这里是多么的恰当!多么的精彩!

  "蒲芦",倒过来读是"芦蒲","芦蒲"者,"奴仆"也。那么这个谜语又可以变为:"清朝"之"草"何名?"奴仆"也。

  这又成了另一个谜语,但这个新谜语是倒过来的,等于告诉了我们谜底,让我们猜谜面,并且限定了谜面的范围,即必须是"清朝"之"草"。谁是清朝的"奴仆"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二者不可去其一)。"草""何名"?这棵"清朝"之"草"又叫什么名字呢?我们继续大胆地往前走,但切记千万别不回头。
 
2.李纹之谜

  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

  谜底:山涛

  此谜谜底为"山涛",实属望文生义、信口开河,无论你多么高明,怎么旁征博引地解释,都只有一个答案:"狗屁不通。"那么作者为什么给出这么个谜底呢?难道作者"狗屁不通"吗?

  其实,脂砚斋早就给我们指出过,此乃"障眼法"。在"胡虏"之清朝,文字狱是头上悬着的一把利剑,行文太过直白,脑袋早就搬家了,还想为"闺阁昭传"吗?那怎么办?作者自喻为砚台,"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不让说真话,难道就此假话连篇不成?难道就此放弃发言权了吗?当然不,"虽不能言,有言必(笔)应",作者早就想好了,那就妙笔生花吧。

  我们来看看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谜面:水向石边流出冷

  此句主语是"水",谓语是"流",既然"水"在"流"动,那么此"水"从何而来呢?"水流出冷",即"水从'冷'流出",但"冷"字只有两点,没有"水"啊?有,底下还有一点。"水从'冷'流出"后,"冷"字便只剩下"今"了。

  "水"又去向何方呢?"向石边",注意"边";"向石边流出",注意"出"。意思是说,水并不是流到石边就停止不动了,而是从石边继续流出。这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水这么冲刷石头,结果会把石头的"边"冲走。"石"去掉"边",就只剩下"口"了。【这就是"鹅卵石"的成因。黄砚堂】

  那么剩下的"口"和"今"放在一起是什么呢?是"吟"。

  所以此谜谜底绝对不是什么"山涛",而是一个"吟"字。但作者为什么一定要"流出"这个"吟"字呢?

  3.李绮之谜

  谜面:萤

  谜底:花

  没错吧?"萤"与"吟"谐音,上一个谜底就是"吟",此谜谜面已经明白无误地为我们打了满分。

  但"萤"的谜底为什么是"花"呢?

  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连环谜语,让我们回过头来,把四个谜语串起来再看一看。

  (1)"观音未有世家传",作者特意提醒我们注意"世家传"三个字,主要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有一种说法:观音是莲"化生"的。观音可不是坐在莲花宝座上吗?注意"化生"之"化"字。

  (2)"一池青草草何名"的谜底是"蒲芦也",而"蒲芦也"之"蒲芦",除了是草木科"葫芦"之别名外,还是另外一种昆虫的名字。

  "蒲芦也",出自《四书》《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谋政,地道谋树,夫政也者,蒲芦也。"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为:"蒲芦,蜾蠃(念果裸),谓土蜂也,诗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桑虫也。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政之于百姓若蒲芦之于桑虫也"。

  意思是说:蒲芦就是俗称的土蜂,土蜂将桑虫的孩子拿去,然后变化它、使它成为自己的孩子。【"螟蛉之子"的来历。黄砚堂】

  原来"四书"上的"蒲芦",实际上指的是土蜂之"蒲芦",而不是"葫芦"之"蒲芦"。作者却巧妙地将二者结合在了一起,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二鸟"也。

  所以,清朝既是葫芦之"蒲芦",也是土蜂之"蒲芦"。注意原文中"变化"之"化"字。

  那么清朝这个土蜂又将谁的孩子抢去,然后"化"之,使之成为自己的"螟蛉之子"呢?当然是明朝,这可怜的螟蛉!

  大家都知道,清朝掳去汉人可不是为了养"螟蛉之子",而是要把他们当作"包衣",包衣即奴才,奴才正是"芦蒲"之"奴仆"。那么,这个奴仆是谁呢?是"清朝"之"草"(第二个"草"字)。"清朝"之"草","草"又"何名"呢?

  (3)"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底告诉我们是"吟","草"名"吟","草吟"!这还能是别人吗?正是曹寅!除了这个著名的包衣奴才还有谁?!竟然敢在江南名妓、秦淮八艳等诸姐妹的故乡--金陵、苏州当织造,不骂你骂谁?【康熙时,曹寅任江宁织造,其妻之兄李煦任苏州织造。黄砚堂】
 
(4)"萤"的谜底是"花"。黛玉解释说:"'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礼记·中庸》:"季夏之月……腐草为萤。"

  注意"草化"之"化"。

  我们来归纳一下:观音是莲"化"的,"螟蛉之子"是"蒲芦"即土蜂"化"的,而"蒲芦"又是"葫芦",即"胡虏",那么"螟蛉之子"是"胡虏""化"的。

  "蒲芦"又是奴仆,"螟蛉之子"也是奴仆,而奴仆名叫"曹寅",那么"曹寅"是"胡虏""化"的。

  黛玉道:"'萤'可不是草化的?"

  "萤"与"寅"谐音;"草"与"曹"谐音,又与"朝"谐音。黛玉的意思有两层,一层为:"寅"可不就是"曹"家生的吗?一层为:"曹寅"可不是清朝之朝"化"出来的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由四个谜语组成的连环谜语的谜底是:曹寅是被"胡虏"掳去而"化"出来的"奴仆",即曹寅乃胡虏之奴仆也!

  关于曹寅(1658-1712):

  明朝天启元年(1621),清太祖努尔哈赤统率后金八旗兵攻占沈阳、辽阳一带,曹寅之祖曹世选及其子曹振彦被俘投降,沦为满洲贵族的包衣,也就是家奴。曹世选父子后来被分配到多尔衮属下,充任多尔衮的仪仗亲兵。曹振彦能武能文,受到主子多尔衮的赏识,将他提拔为旗鼓牛录章京,也就是由汉人家奴编立的兵民合一基层组织的军政长官,率领亲兵保护多尔衮行军征战。清朝顺治元年(1646),清朝定都北京,曹家也跟随着大军入了关。此后,曹振彦考中贡士,历任山西吉州知州,大同府知府、两浙盐运使,成为三品高级文官。顺治八年(1651),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这时曹寅之父曹玺也由王府护卫升任内廷二等侍卫。"内廷"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曹玺在这种地方当差,他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皇家的人接触,取得他们的喜欢和信任。在三年以后,康熙皇帝出生。按清朝的制度,凡皇子、皇女出生后,一律在内务府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妇人当中,挑选奶妈和保姆。曹玺的妻子孙氏,被选为康熙的保姆。从此,曹家与皇帝的关系也就更加亲密。康熙二年(1663年),正担任内务府营缮司郎中的曹玺被康熙任命为江宁织造,负责织办宫廷里和朝廷官用的绸缎布匹,以及皇帝临时交给的差使,充任皇帝的耳目。曹寅17岁时就当上康熙的侍卫,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九年,他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从此,曹寅和他的儿子曹颙、继子曹頫连任江宁织造近四十年。

  显然,"曹家"正是典型的"胡虏之奴仆"。于是,"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明白其中奥妙,并且大声喝彩。

  所以,曹寅绝不是《石头记》的作者!虽然他在主子面前自称"奴才",但"奴才"敢骂主人"胡虏"吗?他从康熙那里得到无限好处,盛赞"皇恩浩荡"犹恐不及,怎么会写出辱骂清朝的《石头记》呢?

  但是,别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就急着学韦小宝去亲双儿的嘴。至此,我们还没有挖掘到作者刻意深埋着的真正的宝贝。

  "蒲芦"可没有将螟蛉之子拿去化为自己的孩子这么仁慈,"胡虏"也不是将汉民掳去"化"为"奴仆"这么简单。

  "蒲芦取桑虫之子去而变化之,以成为己子。"

  这只是东汉郑玄们或更早以前的郑玄们的看法。看看现代汉语的解释:蜾蠃(蒲芦、土蜂)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比喻义子。

  作者知道蒲芦"化"螟蛉为子的真相吗?从《石头记》对降清者结局的记述可以看出,他一清二楚!【看后文自然明白。黄砚堂】

  李氏三姐妹居然做了这么个"草化"之谜,不禁大笑,实在"笑得人肠子疼"。如果知道了李氏三姐妹的真实身份,那就不只是"肠子疼"的问题了!

  "草化"一词,是《石头记》最重要的入门钥匙,如果不知道什么是"草化",将永远只能在红楼殿堂之外打转。而"草化"一词,自此可以收入词典矣。【这才是《石头记》真正的敲门金砖。黄砚堂】
 
(二) 曹寅,淫根、荒唐者也。

  看完上面的文章,"大家"们可能会惊讶,《石头记》怎么会大骂"曹寅"呢?惊讶之余,估计会冷冷一笑,不屑地说:"巧合而已!"是巧合吗?我们再来破解另外一个谜语。

  还有关于曹寅的谜语吗?有!

  在《石头记》一书中,宝玉是男主人公,故事围绕着他和他身边的人物展开。作者和脂砚斋对宝玉的评语是"情痴"、"情种"、"情根"。

  那么,书中有没有一个和他相反的人物呢?正如警幻仙姑所说:"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

  《石头记》中会有这么一个蠢物吗?这个蠢物又是谁呢?

  我们来看第二十六回的一段原文: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 薛蟠只觉没意思,【庚辰侧批:实心人。】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薛蟠不认识"唐寅"这两个字吗?非也。如果不认识,他后面怎么会说"谁知他'糖银'、'果银'的"呢?显然薛蟠知道"唐寅"的发音与"糖银"相同。但作者为什么又让薛蟠将"唐寅"误读成"庚黄"了呢?自相矛盾之中,必然大有文章。

  我们且看谜面。没有谜语啊?有。原文主要说的是:"春宫"的作者是"庚黄",但实际上是"唐寅"。所以谜面和谜底如下:

  谜面:春宫 庚黄

  谜底:唐寅

  这个谜语应该如何解读呢?其实很简单,我们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就行了。

  先看谜面:"庚黄","庚",即"更",更换的意思;更换什么呢?更"黄";那么更换"黄"字的什么部位呢?"庚",又属于天干,表示在上面;那就更换"黄"字的草字头。

  而在"春宫"、"庚黄"四字当中,能与"黄"字更换草字头后仍然还是个字的,只有"宫"字。更换后便变为"莒"和"寅"两字,而"莒"字也可以变为"曹"字的上半部分。【将"莒"字的两个"口"压扁穿透。黄砚堂】

  太牵强了吧?又有"寅"字,又有"曹"字的上半部分,看你从何处弄来"曹"字的下半部分?

  这也很简单,还是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吧。"春宫",将"春"施以宫刑,把下面的"日"字割掉拿过来就是了。【粗话。一笑。黄砚堂】

  没问题吧,就是"曹寅"!

  那谜底的"唐寅"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继续按照作者的指示去做,继续"更""黄"。"庚黄"、"唐寅",按照上面的方法更换后,就变为"庚寅"、"唐黄",倒过来读就是"淫根"、"荒唐"!

  没错,"曹寅","淫根"、"荒唐"者也。

  痛快吧?!

  让所谓曹寅之后的"曹雪芹"来大肆"草化"曹寅,然后再"淫根""荒唐"地大骂特骂之,确实是爽之又爽!

  综上所述,《石头记》的作者绝不可能是曹寅及其后人。

  胡适认为曹雪芹是曹寅之孙,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有曹寅一系,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号人物。曹寅号"雪樵",当然胡适会"高明"地将这一点忽略掉,而"雪芹"与"雪樵",怎么看都是兄弟。现在这种无稽之谈已不攻自破,哪有孙子骂祖宗为胡虏之奴仆的?哪有孙子骂祖宗为"淫根"的?一边大骂清朝为胡虏,一边又大大咧咧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奴仆"、"淫根"之祖宗已被清朝抄了家,"奴仆"、"淫根"之孙犹嫌"死之不速"吗?荒唐!

  曹寅之孙的"曹雪芹",如果硬说有这么一个人的话,那他也绝不可能"著书黄叶村",最有可能被锁北京安定医院。

  圣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读不懂就是读不懂,不必用什么"不值得猜"来自高身份、沽名钓誉、欺世盗名!

  其实,不用本人来拆字解谜,能证明"曹雪芹"不是曹寅之孙的证据,已经足够充分了,但胡适的后学们有一个绝招,那就是装聋作哑,外带装瞎。

  至于《石头记》作者究竟是谁,后文再解。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