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two paragraphs missing forware, hrer they are:
转载出自:Net-Bugs.com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都感觉到高阳这个建议极是有建设性,几人都是很兴奋。又聊了一会儿,看看表已经是快早上五点钟,于是三人各自上床安歇,明日一早,还要前往昭陵寻访。
有了昨晚的谈话,我们心中更多了底数,即便这次寻访不成,也还有办法。没有睡几个小时,第二日一早我们便早早起来,前往北陵公园。
北陵公园所处的皇姑区,在解放前一直属于奉天城的城北的郊区,甚是荒凉。这些年沈阳经济发展很快,城区范围也是在逐渐扩大,随着市政府前途皇姑区,昭陵的四周也渐渐地变成了一处闹市,异常繁华。
我们所住的宾馆离北陵公园的大门并不远,于是我们将车子停在了宾馆,徒步只用了几分钟,就来到了北陵公园的门口。
皇太极的昭陵占地面积甚大,从我们所得到的资料,是三百三十万平方米,大约是一个长度为两公里半,宽度为一点五公里左右的长方形,坐北朝南,背靠隆业山,甚是气派。
我们和一大群游人一起进入陵区,从下马碑到正红门再到宝城,沿途一边观赏一边小心审视。按照我们的计划,我们是要从宝顶开始,测定好东南方位,再徒步测量好七百五十米距离的地点,最后在以这一点为圆心,在周围三百米的范围之内仔细详查。
整个陵区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从下马碑到正红门这一段距离就有将近两公里,而真正的陵寝主体,宝城和周围的一些配合建筑,仅仅有大约半公里见方。相传下马碑是王公大臣到此祭拜下马之处,也就是所谓的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处。一路走去,古木参天,甚是幽静,沿途有建有华表、石牌坊等建筑,只是陵道已经异常的破旧。赵颖带着数码相机,一路走一路拍摄,以便我们回去分析之用。按照我们事先的分析,崔二胯子他们所设下的陵墓第二入口,很可能就位于此处地方。
陵道走到尽头,就是正红门,四周修有红色围墙,走到这里,才算是真正地进入陵区。正红门的四周,设有更衣厅、宰牲厅,是当年专门准备祭祀庆典之用。我们进入正红门,只见里面方砖铺地、遍布松柏,往里走去,一路两旁先是两座华表,其后是一边六座,两边一共是十二座石象生,有石像、石骆驼、石马、麒麟,不一而足,各个雕刻得栩栩如生,甚是庄严威武。
过了碑亭,穿过仪仗房、茶膳房等四处建筑,才算是到了真正的陵寝主体-------方城。整个方程四周修有城墙,墙上设有垛口,大概是一个长五百米,宽三百米的长方形结构。进入方城,两侧东西配殿,正前方尽头,便是隆恩殿。隆恩殿后面,两侧分别是石五供和二柱门,再往后走,便是昭陵地宫上面的地面建筑-----宝城了。
我们沿台阶登上宝城,这里是整个陵寝的最高点,我们站在宝城之上,眺目向南远望,整个沈阳城区尽收眼底,俯视低瞧,整个陵区就在脚下。我们所站之处,身后就是昭陵的宝顶,而宝顶的正下方七八米处,就是皇太极陵寝的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