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

万户雪

新手上路
注册
2013-01-05
消息
75
荣誉分数
0
声望点数
0
我所读到的最贴近中国现状的文章。 回国的时候,和老同学在一起,大家挂在嘴边的,就是央企,国企,很多外企的往国企里跳,和文中说的一样。

回国随笔(ZT)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0315/

回国随笔17 2013-02-13 08:19:27

回国之前就听到争论,说中国这些年来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回国之后听到类似的质疑声也很多。看过我系列随笔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个不谈国事只爱泡妞的俗人,所以这一类阳春白雪的话题我通常是不发言的。这一次却准备来发点牢骚,主要原因是最近旷日持久弥漫神州的一场灰霾天气把我折腾得够呛。

一月份的中国是跟灰霾搏斗的一个月,据统计北京在这一个月里仅5天不是灰霾天,其余每天都是笼罩在令人窒息的雾霾里,空气质量隔三差五重污染,西直门北的监测点PM2.5最高值居然达到993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的28倍,老天啊,让人怎么活?1月31日,全国有143万平方公里笼罩在灰霾里,多个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严重污染(6级)或重污染(5级),真是恐怖。我每天开车去上班,看着道路两边灰蒙蒙的天,模糊的建筑和道路,呼吸着肮脏的空气,想象着PM2.5的细小粒子沉积在我的肺泡里,心里不寒而栗,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车窗紧紧摇上。除此以外,我还能做什么?周围的同事有的病了,有的坚持上班但咳嗽不停,有的请假回家因为小孩咳嗽要去医院。城市终日不见太阳和蓝天,俨然成了个大毒气室,我们每个人都是人肉吸尘器,那些天的日子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回国这么久,今年一月份是我心情最低落的一段时间。虽然早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也知道各地水土破坏得很厉害,但毕竟没有那么切身地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严重空气污染让我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当我每天看着那灰蒙蒙的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生病,每天紧闭门窗,连走路时都不敢快走以免深呼吸,连续数天下来,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然后便开始想,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中国是有进步的,至少现在公布PM2.5检测数据了,每天新闻里公布空气质量指数。我注意到新闻里谈到空气指数时,每每说首要污染物PM2.5的浓度是多少,说明ZF现在也开始承认我国空气的主要污染是PM2.5这种细小粒子,而不是国标里强调的PM10。不管主动还是被动,尊重事实尊重科学,承认我们国家现行的空气质量标准有重大缺陷,是一个进步。只是回首我们国家公布PM2.5数据的来历,还是让人心里充满酸楚。仅仅是一年多以前,当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在网页上公布PM2.5数据时,招致环保局和外交部的一致谴责,几乎酿成一次外交事件。2011年11月的新闻标题是这样的:"北京环保局驳斥美国使馆:大雾天非污染天“, “北京环保局说:空气质量数据不能看美国大使馆的眼色”。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的名言还有:”PM10还没有达标,公布PM2.5没什么意义“,等等。仅仅时隔一年多,杜局长的讲话在今天看来如此可笑,明明知道北京的首要污染物是PM2.5, 你老是去强调我们PM10检测得多么好有实际意义吗?你用燃煤等大颗粒悬浮物的指标,硬是说北京的空气质量从1998年来一直在改善,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看得多了,就发现国内类似忽悠的事情真是多。连续污染天之后,在媒体的一再追问下,中石油中石化终于承认国内大部分地区销售的汽油的含硫量是欧盟的15倍以上,为PM2.5的主要来源。很多人都说,国内的油价早就超过国外了,可是油品的质量远低于国外,两桶油还整天说亏损,其实过到底就是一个贪字。进入冬天以后,发现家里水电煤的账单直线上升,水费居然要一个月一百百多元,令人咂舌,想想住在美国时,一个月的水费也就十几美元,这不价格也接轨了。可美国的管道里送的是可以饮用的水啊,中国呢?总结多了,发现中国的一个普遍现象,即价格与国际接轨,质量不与国际接轨;外表与国际接轨,内在不与国际接轨;还老是振振有词地说自己有理,真是中国特色阿。

说起两桶油,就想起国内现在外企,国企和民企的状况。在这里很直白地告诉大家,外企现在真的是不行了!现在的外企,无论从薪资待遇,办公环境,对年轻人的吸引力等方面,与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曾几何时,北京建国门外等最好地段的写字楼和酒店里,入驻的大多是外企,那时候在外企白领多么令人羡慕。现在大学生毕业首选是公务员,是央企国企。外企的地位可见一斑。你现在去中国一线城市走一走,基本就能看到,黄金地段的最豪华的办公楼大多是中国工商银行,平安保险等国字号的企业,象北京建外这样的地段,许多写字楼里的外资企业都搬到三环以外去了,而搬进来的很多是房地产公司。去了几家外企办事,发现他们的办公室装潢基本可以用简洁实用来描述,尽管看上去挺整洁庄重的,但仔细一看没有什么奢华的东西,最多就是地毯新一点,办公家具大气一点,仅此而已。而去几家国字号的企业看看,那楼造得叫一个气派,光是reception area那溜光的花岗岩地面,高挑的玻璃墙透着阳光,一排排整齐的皮沙发。半月形的前台也是用花岗岩造的,穿着制服的前台小姐漂漂亮亮地坐在里面。天那,这哪里象是一家公司的入口大厅,那气派根本就是超五星的酒店。想起我们公司的前台还是木制的,尺寸恐怕只有人家1/3大,我心里不禁一阵感慨,现在的国企真是富得冒油!我的一个同事有幸去过一家国企老总的办公室,回来后一再表示人家办公室的气派程度让他震撼。同事比划着说,人家老总办公室的面积顶得上我们公司一间大会议室,里面放的花瓶和墙上挂的画都有来历,绝对价值不菲,我们听了只能吐吐舌头。我上下班时固定走一条线路,总注意到某个地铁交通枢纽旁边的一幢办公楼。这里一大片绿树花草如茵,其间一幢11层楼高的办公楼呈半圆形,玻璃幕墙拉出优雅的弧线,前后无遮挡,采光极佳。每次开过这里我都会看一眼,心想是要是我们公司能搬进这栋楼该多好啊!直到有一天去附近办事,从岔路里开到了楼的另一面,才看清了门牌和建筑上的标志。原来这整栋楼只属于一家公司,那就是中国银联。我先后去了很多城市后,慢慢才总结出来,现在国内城市只要是地段最好的位置,基本上都被ZF,国企,央企的物业给占了,即便这里造的是一栋购物商业广场,它的背景大多是ZF背景,比如某市的开发公司或某区的三产,要不然你哪里拿得到这块地啊?商品房小区也是一样,只要是地段好的物业,开发商的背景大多是ZF的,国企的或央企的。其他开发商,除非你是李嘉诚的背景,最多就拿个二流地块了。外资企业呢,现在在中国根本就别想做弄潮儿。您就踏踏实实地去三环以外租个楼,老老实实地遵守劳动法,乖乖地交税,其他好事就轮不上你了。这可是大实话,你看外资企业在中国可以零售石油吗,可以经营网络通信吗,可以造商品房吗?都不行吧!

手下一个得力的经理最近辞职,我挺舍不得人家走,就去挽留。我问她,你想离职的原因是什么?是工作太忙吗,还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只要我们是管理层能够解决的事,希望你说出来,我们会努力。结果你知道人家说什么吗?她说,其实你们待我都不错,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很好,我也挺舍不得走,可是现在外企总是给人感觉不踏实啊,没有长远的保障,也不知道哪天经营状况不好了,把员工裁了就走了,我们岁数一年年在长,这样下去心里不踏实啊。我要去的公司,其实人家给的工资还没有我们公司高,可我心里踏实。我问,你要去哪家公司?她说,国家现在决心要造大飞机,于是成立了一串公司做制造业研发,她还是托亲戚介绍才得以进其中一家,还说这毕竟是央企背景的,这下总算终身有保障了。我听了叹了口气,知道再作什么挽留也没什么意思。之后发生的一连串有趣的事情,让我对央企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比如我们这位经理其实直到去新公司报到的那一天,都还不知道自己的薪水是多少。人家给她发的不叫offer letter,叫调令,里面根本不提薪水的。据对方人事部说,新员工报到以后,会根据职位定岗,然后拿岗位工资,大家都一样的,呵呵,听上去似曾相识吧?再比如,她尽管在北京工作,但由于某种原因她的人事档案还保留在原籍,没有调到北京人才来。因为这涉及到开退工单之类的人事手续,我们一次在与对方公司沟通的时候说起这件事,你知道人家怎么说?对方公司说,这个你们不用管了,她的档案我们已经调好了。呵呵,不用签什么offer letter, 人还在我们公司上班呢,报到的日子还没到,照理说她跟这家公司还没有正式雇佣关系,人家已经把千里之外的人事档案调好了,哎,还是央企牛呀!

大家一直在议论“国进民退”这个词,说过去的十年是“国进民退”的十年,我还要加上两个字,不仅是“民退”,过去十年还是“外退”的十年,即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地位急剧下跌,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远远领先的领跑者沦落为尴尬的配角。从这个意义上,我要提醒正在打算海归的朋友,你要有一个长远的眼光。在“国进民退外退”的大趋势下,你要掂量一下你要去的公司在中国还有没有十年的生存空间。如果你看不清这一点,你很冒险。

在中国待久了,你把诸多经济社会众生态一分析,慢慢就会体会到里面的脉络。中国的既得利益阶层,凭借政经人脉和垄断,已经把经济层面最赚钱的行业和机会统统攥在手里,旁人其实是没什么机会的,最多挣点辛苦钱。民企和外企在中国经济领域里的真正角色只是个陪练。你看看唐骏这些年的跳槽史,大致就可以看出些端倪。唐骏从微软到盛大新华都,再到现在去的港澳资讯,基本走的路线是从外企到民企,再到一个有些央企背景的公司,为什么啊?值得我们深思啊!所以我一直劝海归的朋友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谦虚点。你回去后最多就是工资高一点,还有什么?在中国商海潜流涌动的波涛里,你连个小浪花都算不上。

好了,牢骚到此为止,下面还是来说点俗人俗事吧。写微博的90后依然那么可爱,扎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修长的身材透着挡不住的青春。依然是洁白的牙齿甜甜的笑,偶尔手足无措的慌乱让我忍俊不住地乐,可我还是能感觉得到她在迅速地长大。是的,是这个现实得令人无奈的社会逼着这一群90后们不得不迅速长大,去谋生,去适应这个社会。或者,用她的话来说,在眼泪中成长。跟写微博的90后交往,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重新认知中国的过程,我慢慢地学会了去体会她的快乐和无奈,学会从她的视角来看社会,说实在的,我感觉自己现在挺了解90后了。以前在媒体上看到很多对90后的责难,在我现在看来很多是出于不理解。90后并不像媒体说的那样没有责任心,那样不思上进,那样好吃懒做,那样性放纵。而换一个角度,在资讯发达的年代长大的90后跟我们这一代人又有着很多的不同。以同龄相比,他们看得更多,想得更多,有我们同龄时没有的无奈和压力,也有我们同龄时没有的成熟和豁达。90后,是一群挺不容易的人。

上次玫瑰姐姐问我,你跟她交往的时候感觉有代沟吗?怎么说呢,有代沟,但不那么明显。后来我仔细想了想,今天来给一个正式的回答。现在社会观念极其多元化,即便是同龄人,个体之间的观念差异也可能巨大,这跟以前的社会是很大的不同。再者,现在大城市里人可能是从各个省份过来的,文化上的差异也很大,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背景下,代沟的差异反而显得不那么明显了。所以,尽管我跟写微博的90后差着十多岁,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感觉有明显的隔阂,有时候一些观念的差异反而挺有趣的。我觉得人跟人主要还是看感觉和默契程度,有时候默契跟观念没有太多的关系,默契是一种直觉。

你要问我跟写微博的90后在一起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那就是四个字,青春无敌。真的,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在渐渐逝去,90后还年轻,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洒,有时候真的羡慕啊。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她很少用化妆品,一起出去旅游的时候她只带两样东西,一瓶洗面奶,一瓶面霜。可依然是那样唇红齿白,即使是开怀大笑脸上也找不出一丝皱纹。那时候我就会由衷地感触,青春和梦想,才是人生最最宝贵的财富啊!我会一直记着我们在跨江的游轮上,在登高的电视塔里,在老码头的喷水池边度过的快乐时光,真情交融的瞬间,沁人心脾。

2013.2.13


[打印]

由Small_Peach张贴 @ 2013-02-13 08:19:27 (被阅读108 reads次) 共 0 篇评论 发表评论 >>>


回国随笔16 2012-11-02 12:15:51

今天再来谈谈大家讨论颇多的话题,回国发展的利与弊。在国内待了那么多时间,看见了好多海归的事业和生活,也亲身经历了一番,对于海归的利弊,可以说我现在的体会十分真切。中国确实是问题一大堆,绝大多数人也不怎么看好中国的长远前景,但你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依然在快速发展,带来无数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作为华人,我们的机会的确在中国,那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土壤;美国的生活依然是优越,空气食品都干净,人也礼貌,过过寻常日子,这里是好地方;可如果你想再事业上有所发展,想谋求一些社会地位,或者在文化上寻求一些认同或共鸣,说句不中听的话,对于99%的华人来说,在这里,我们就是离开了水的鱼,折腾不到哪里去。

语言和文化认同是我们第一代移民终身面临的问题。在美国,语言和文化融合度的问题是我们的硬伤和永远的缺陷,举个例子,我们中间有几个人能津津有味地喝着啤酒吃着hotdog,跟美国人大侃特侃各地棒球队的明星?而我们一旦回到国内,语言和文化认同又成了我们绝对的优势。公司几次有老外从英国来出差,每次开会和应酬,总是把我们几个海归拉过去助阵,土鳖们英文再怎么溜,30分钟以后,他们基本跟老外就没啥话可说了,工作上的事谈完了,还谈什么呢?海归的不同此时就显现出来了,饭桌上的后一个多小时,基本上就是海归在招呼老外,侃着国内国外的各种奇闻趣事,逗得老外哈哈大笑,这时候土鳖们就只有听听的份了。我说这个话,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客观地描述一个现象。我们还是我们,我们人没有变,只是参照系变了,从国外变到了国内,我们就一下从劣势变成了优势,发人省醒啊。我有两个资深的海龟朋友,回国早,现在已经混到上市公司executive level了,很是厉害,他们一再跟我说,海龟回来后,只要你的素质还不错,“You will soon be noticed”. 这是他们的原话,我写出来给大家看看。

如果你过去十年没有赶上中国房地产的盛宴,那平心而论就算你回去的薪水再高,在已经高到天上的房子价格面前也是非常苍白。我身边的同事,很多人前些年由于各种原因买了房子,现在深深地享受着升值的乐趣。一个同事的房子涨了10倍,最不济的也有个7,8倍,说起房子大家都是眉开眼笑的。你想一想10倍是什么概念?人家当年可能东拼西凑地付了头款,买了个80万的房子,今天可就值800万了。就算你回去年薪百万,扣去四金和个税,你到手也就60万不到,平日开销再养台车,不知道一年能不能攒下30万,800万的房子你要攒到什么时候?所以对于新回来的海归,我对他们的劝告是做人要低调。不要以为你的学历高,阅历广,薪水高,没用的。跟房价比比,你才会知道天有多高,自己有多矮,这不是玩笑话。部门的一个同事最近刚生了孩子,几个同事去她家看望她,回来之后大惊失色地告诉说,你知道她家的房子在哪里吗?细细一说,才知道这个同事住在某高档别墅区里,那房子至少价值千万。是的,就是一个平时很不起眼的同事,做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安安静静的毫不张扬,人家家产早就在千万以上了。中国过去这波澜壮阔的十年大发展,或者说十年大泡沫,不知道别人在哪里就发了财。海归们,要学会低调啊!

前后接触了一些女生,80至90年的,很为这一代女生而感慨,接触越多,越觉得所谓85后或者90后,其实跟我们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她们生活在一个浮躁和缺乏信任的社会,造成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社会问题,不是她们个人的问题。比方说一切向钱看,比方说无所适从的感情。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为国内年轻的在婚恋市场上的男男女女感到丝丝悲哀。这年头,男人出轨的事情越来越多,小三们不择手段,弄得女孩子对婚姻的信心大减,还没结婚的年轻女士,甚至还在单身的年轻女孩,就已经知道未来的老公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很有可能会出轨,自己生了孩子后身材走样了,第一需要防的是小三。这样的心态,我不知道她们怎么会寻找自己的感情,或者说,现在还有没有纯的感情。社会的种种压力,逼得女生们越来越现实,男人你先把房子买了,加上我的名字,以后就算你出轨了,至少我还有半套房子,这是现在很多女生心里的想法。男人呢,也是一样,社会生存的压力巨大,坦率说,钱挣起来是越来越累了,而女人的要求越来越实际,弄得男人不知道人家是看中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钱。一个失去了信仰的社会,造就了一个没有信任的婚恋市场,一个价值观混乱的社会,让年轻男女在婚恋中无所适从。身边的一个个故事,让我非常地感慨,这里就不多说了。你别看国内相亲节目那么热闹,什么千人万人活动那么多,透过表面的喧闹,你看到了背后一颗颗无奈的心了吗?

男人是靠不住的,要靠自己,这是我从现在的女孩口里听到最多的话。这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不去评论它对不对了,只想说,在这句话的推动下,现在年轻女生的独立精神有时候让人挺震撼的,我得承认,我碰到一些女生的奋斗故事,让许多大男人汗颜。认识一个80年的女生,单身,算是好朋友吧,最近买了价值300万的房,自己找设计,自己找装修公司,把房子装潢得非常漂亮和现代化,用了很多红色的颜色和黑色的家具,我嘲笑她把家打扮成酒吧了。女生在市中心上班,下班后去健身,然后回家给自己做饭,跟男友分手3年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自己把日子过得好好的,还把她做的菜拍了照片给我看,有模有样。认识一个88年的女生,19岁离家出来奋斗,现在已经是一家酒吧的老板,还拥有几个商铺,感慨啊。认识一个90后的女生,在举目无情的地方托关系,把千里外的弟弟转学过来念书,还要托人给妈妈找工作。她说起教育局的人素质是那么地低,一个收入微薄的女孩,请他们吃饭一顿就是上千,全为了弟弟的事,席间还要忍受他们粗俗的语言,女孩感叹道,没想到素质这样低的人也能当老师!无语。每天要给家人做饭,接送弟弟上学,自己上班,就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从来也没见她抱怨过一句,还苦中作乐地贷款买了一辆便宜的车,每次看到她开车红色的小车满脸的满足,心里不知道该是为她乐还是为她痛。还是前面说的话,她们身上的奋斗精神,那种要靠自己奋斗过好日子的坚强意志,常常让我感受到中国女性身上那极大的韧性。

写微博的90后依然酷酷的,扎着马尾辫穿着牛仔裤,透着遮挡不住的青春和秀气,跟我逛街的时候常常招来一些男人的目光打量我,呵呵。依然常发一些细腻而充满思辨的帖子,有时候挺让人感慨像她这样小的年龄怎么会思考这些。让我们看看她最近写的东西吧:

“爸爸说:女孩子一个人在外闯荡,受了再大的委屈,也不要放弃不要生气,要记在心里,早晚有一天,他们还回来;爸爸说: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要做,就做让别人后悔的事,一辈子不长,不要活在回忆里;爸爸说:不要相信誓言,不要相信承诺,事实能证明一切,真正爱你的人,不会给你太多的誓言和承诺”。

“借人之智,完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2012.11.3


[打印]

由Small_Peach张贴 @ 2012-11-02 12:15:51 (被阅读703 reads次) 共 0 篇评论 发表评论 >>>


回国随笔15 2012-07-11 11:17:55

这几年在中美之间飞了许多次,写了十几篇回国随笔,承蒙各位读者厚爱,虽然有骂人的,但大部分是鼓励的,在此表示感谢。很多人在跟帖中谈民主谈政治什么的,我声明,本人对那些没兴趣,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虽然始终贯穿在生活中,处处透出它的印记,但我等小民实在是无法左右半分,只能是随它去了。倒是挣钱喝酒泡妞之类的事来得更实在,让你觉得自己是在生活,呵呵,所以我一再说了,我是个俗人,你们别指望我去谈什么大道理,分析国家大势什么的,本人低级趣味,千万别对我抱太高的期待,否则,你会失望的。

很多人一再要求我写写国内喝酒泡妞的事,好吧,今天就写点吧,来谈谈国内的女生。首先说明两点,第一,为了让本文顺利发表,某些地方我点到为止,具体的你自己去想,想不出就算了,呵呵;第二,为了防止对号入座,我把自己的事情和身边很紧密的朋友的事情搀和在一起,或许还把人物换个换,这样你们评论的时候,说不清哪件事发生在谁身上,哈哈。不过声明一点,我保证本文说的事情全部真实。

看过其他海龟写的文章,说现在国内的男女关系很随便,尤其是未婚青年那一群人,体会着63年来前所未有的空前自由。这一说法,据我了解,基本是真实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刚回国的时候,周围朋友出于好意给介绍单身女生 (注:本人状态为合法单身), 为给双方留面子,也不说是相亲,只是说认识一下聊聊。朋友真的是贴心啊,不但人是他介绍的,连地方都是他给挑的,于是便有了跟陌生女生在星巴克见面的经历。第一次见面,我还挺紧张的,女孩来了之后,我买了2杯咖啡,一人一杯,其实稍微一聊就发现话题真不多,挺尴尬的,半个小时便匆匆结束了。后来见到朋友,无意说起买咖啡的事,被朋友劈头劈脸骂了一顿,我楞住了。朋友说,现在国内见面的规矩是各买各的咖啡,这种事情男人没必要发扬什么绅士风度,这里面有几层原因。第一,国内男生远远比女生吃香,单身女生的问题往往是找不到有素质的男人见面,像你这样的,去见个面就不错了,还买什么咖啡啊?第二,很多人见面其实连10分钟都聊不到,你都不知道跟她能不能聊上话,破费什么啊?第三,国内现在有很多托,俗称婚托,其实跟某个公司打工的,他/她出来见面,是为了吸引你去某公司挂号登记缴费,成为什么会员。如果碰到这样的,你还买咖啡不是成了冤大头了?听了朋友的话,我无语。这才发现,国内社会没有诚信的问题已经无所不在,人际关系中的严重不信任,居然侵入了单身男女交往的细节。细想起来,现在国内(主要指大城市)男女交往也真是不容易啊,人心比以前复杂了,连这种应该是最纯净的关系都掺入了很多需要你去剔除的因素,难怪剩男剩女成了社会问题。你从这个角度去想,也就能理解所谓国内性开放的问题,是啊,性来得很容易,爱来得太难了!你如果生活在这个氛围里,你能比芸芸众生好多少?

你知道什么叫“备胎”吗?在国内,这是指同时谈几个恋爱对象,同时交往,并行处理,相互备份,呵呵。且慢,这要是在以前的年代,男人要是同时交2个女朋友,要承担多大的舆论压力啊,因为这接近于流氓行为。可现在大家似乎都接受这一点,不但男人是这样,女生也这样,哈哈,这就酷了。所以就出现了以前某个海龟描述过的,这个周末睡这个,下个下个周末睡那个,天亮了大家各自回家,很轻松地说一声我们再联系吧。国内很多剩男不结婚跟这个有很大关系,以前结婚是为了有固定的性,现在不结婚能享受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性,何必结婚呢?坦率地说,这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我到现在也无法接受,每每跟朋友谈到此类话题,我都会叹口气,跟朋友说,我在美国待久了,待傻了。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如何来逃避他们的嘲笑。

说起国内的性开放,引用一句话,真叫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一次跟几个好朋友见面,其中2个曾经是一个公司的,聊着聊着说起他们原来公司的男女之事。两人把人物事件地点之类的一碰,连他们自己都吓一跳,原来他们公司的男女之事这么复杂,某某人在跟谁好的时候同时在劈腿,有男有女,有名有姓,我们在旁边都听傻了,真是一群不知消停的男女啊,呵呵。记得以前那个名家说过,性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看来有点道理哦。性开放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观察,个人觉得,现在社会的性开放主要源自女生观念的开放。我一贯的观点,男人嘛,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今天的男人和15年前的男人,从思想到行为完全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外部环境。而女生就不同了,今天国内女生的性观念比起15年前,那种突飞猛进的进化,堪称社会一大奇迹。中国有几千年封建的传统啊,以前还讲女德,讲妇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在15年里被击得粉碎,值得真正的社会学家去研究。

有的读者可能要说,你写点具体事例吧。可以写,可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写,写出来有碍观瞻,而且让一群北美生活久了的同胞听,估计眼镜会掉了一地,呵呵。我就挑级别最低的举个例子吧。城市里某几个区域是有名的酒吧休闲区,晚上很多中国人外国人都去,俨然一个联合国俱乐部,这里面,云集了都市的一大群红男绿女,, 每天晚上上映着无数故事。一次见到7,8个短裙背心的中国女孩在那里玩,相互之间基本说日语,偶尔漏出点国语,也不知道她们是什么身份。朋友常去某个酒吧,一次看到几个男女在一起玩,看样子像是同事party,其中一个女生比较有眼缘,他就上去跟那个女生碰了个杯,调侃了一会。因为女生的同事在,不便久待,就又回到了自己的位子。过了一会,那个女生主动来到他的位子跟他喝酒说话,聊了一会,又回到同事堆里去了。这样一来二去打了几个来回,朋友一看已经后半夜了,人家的同事party也没有要结束的样子,自己也累了,就打算回家了。他走过去跟那个女生说,我们留个电话吧,那个女生答应了,两人留了手机,朋友便跟起身跟她道别,然后往外走了。走到酒吧门口,忽然发现那个女生从身后追来,对他说我送你上车吧,朋友有点惊讶不过还是说好吧。那个女生跟他一起上了朋友在停车场的车,没什么太多的言语,很默契地就把那事办了,然后那个女生自己回酒吧继续跟同事去party了。朋友如梦如醒地开着车回家了。再次声明,此事完全真实,毫无夸张。

也许你会说,你写的是偶然事件,不代表什么。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我只是随便挑了一件来写,这样的事发生的频率之高,你不会想到。也许你又会说,大概这个女生不是什么善类吧。让我告诉你,不是的,据我的观察,这种场所尽管人群比较复杂,但大多数周末去玩的都是平时深受职场压力的都市白领,去哪里派遣压力,或许放纵一下自己。中国的大都市啊,除了钢筋混凝土,还是钢筋混凝土,除了高楼就是停车场,你以为可以像美国一样,随便找片草地散步,看云淡风轻,看松鼠蹦来蹦去逗你开心?把很多事情凑在一起想,慢慢能明白国内性开放是怎么形成的。是社会价值观的严重缺失,大家都有意无意地不再考虑什么善恶;是都市生活压力巨大,空间狭小,大家都需要某个渠道去发泄;是诚信的缺失,人与人很难建立信任关系,于是相对于投入真心实意去换一个踏实的明天,及时行乐来得更实在。人心啊,就是这样变的。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在国内,我知道身边有不少私生活很开放的女生,有名有姓,谈不上什么秘密。也许有人羡慕她们放纵带来的快乐,而我却更可怜她们身为女人的悲哀。我相信绝大多数女人骨子里是愿意从一而终的,是渴望一份完美的爱情,然后为一个家庭而奉献。只是,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梦越来越难圆。

朋友一直跟我灌输一个所谓事不过三的原则,就是说跟同一个女生约会三次,如果那个女生还不上床,就拜拜。第一次听说这个的时候,我把眼睛瞪得老大,对他说,你不是在跟我开玩笑吧?朋友很认真地对我说,不是,这个道理现在大家都懂,女生都懂,就你这个美国土包子不懂。我听了如在云里雾里,已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个朝代穿越过来的,怎么才离开中国没几年,这世道都变成这样了?直到自己有了亲身经历,才知道朋友没骗我。那是一个外企软件公司的工程师,写ERP软件的,二十七八岁的女生,说实话身材还真不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就有了第一次见面。见面照例是在星巴克,可能因为大家都是外企背景,聊得还不错,算是有个好印象,我没管朋友说的什么惯例,依旧是买了2杯咖啡,呵呵。没过多久,女生发来短信问没有时间一起吃饭,还说某条路上一个艺术餐饮区还不错,忙了一周我也想轻松一下,就答应了,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约会,我又是一贯绅士风度地买了单。说实话,男女一起吃饭让女生买单,我还真做不出来。吃饭的时候聊得最多的是各自公司的情况,什么样的老板难伺候,哪里的房价多少一平米,等等。你可以想象出来的,典型的公司白领之间的话题。吃完饭女生提出想看电影,于是便去了附近一个电影院,看完送她回家。后来她还发了个短信过来,说今天很开心,让你破费了之类的。又过了1,2周,女生又发来短信问周末有没有时间一起吃饭,我说好啊。她在市中心一家叫Simplicity的中西合璧的餐厅定了座位,我清楚地记得我们坐在露台上,周围是市中心的摩天大楼,霓虹灯闪着漂亮的光,欧洲籍的帅帅的waiter送上菜单,我们用英语点的菜,喝着酒,露台上的微风佛过脸颊,说实话,我很不喜欢国内拥挤的都市,但那一瞬间,我感觉到城市夜晚还挺有它的味道。对面的女生显然很喜欢这种情调,她说,她一直觉得这个区域是城市最有味道的地方,她辛苦工作了一天,受了老板一天气,只有来到这个地方,体会一下这个都市小资的气氛,才觉得自己受的气是值得的。我听了,心里暗自叹息,哎,又是一个饱受压力的白领女性。

一顿饭吃完已经是半夜11点了,女生开始委婉地问我住在哪里,是不是还是自己一个人住,我隐隐感觉到今天这个约会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在此之前我曾无意提到自己一个人住的,心里犹豫了一下,便跟她说我今天住到父母那里去,所以路还挺远的,其实是我心里很难接受才见面三次就把一个女生带回家这种事。我对那个女生说,我先送你回家吧。很明显地,能感觉到对方有一点淡淡的失望。到了那个女生住处的楼下,我把她送到门口,女生面对我站着,既不去开门,又不说什么,我能够感觉到空气里的尴尬和她在期待什么,我得承认我心里是挺挣扎的,毕竟一个身材玲珑的女生站在面前啊,最后还是我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占了上风,我对她说,你赶紧休息吧,我就不送你进去了。没想到那个女生一下子眼泪出来,她抱住我带着哭腔说了一句,你真是个好人,我认识你还是很高兴的。我当时有些手足无措,对方突然成了个需要安慰的人,我本能地在她脸上亲了一下,拍了拍她的背说,知道了,你早点休息吧。这是我们认识2个月唯一一次有肌肤接触,之前,连手都没碰过。这一别,这个女生从此再没音信,没有联系了。以后每念及此事,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想,哎,果然事不过三啊,第三次见面,我不跟人家上床,人家女生主动就跟我断了,这算什么事啊?想想就憋屈啊!

说起国内的女生,不能不说说90后女生。90后女生是一群非常有意思的人,她们很明显地懂事早熟,对社会,对人情世故的了解远远超出她们姐姐辈在同龄时候的水平,有时候我听到90后女生说出来的话会惊讶得合不拢嘴,天哪,这些我到挺后来才明白的道理,这些20岁出头的黄毛小丫头是怎么懂的?是啊,是这个社会逼着她们在早熟。90后女生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谈恋爱了,所谓早恋,找了一个乳臭未干的小男孩,稀里糊涂地就把第一次搞丢了。年轻的男孩哪里懂得怎么疼女人,除了玩这个玩那个,他们懂什么?所以,90后女生的第一次恋爱大多命中注定是以满身伤痕告终。 等到20岁出头的时候,第一次恋爱已经结束了,90后女生开始接触社会也懂事了,大多进入了不再相信男人,不再相信感情的阶段。这时候的90后女生,既渴望能找到一份长久真实的感情,又对男人十分没信心,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其实你把90后女生和70后女生做个比较,我觉得90后女生在男女关系上的认知,大约比70后的早熟5年。这种早熟对于女生来说,我不知道是喜还是悲。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不是我们坏,是这世界变的快。

90后其实是生不逢时的一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好时候,他们什么都没赶上;中国现在房价高到天上了,他们开始进入社会要独立了。男女关系纯洁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都市里男女关系那么功利那么乱,他们要开始婚恋了。中国低物价高分配的年代,他们没赶上;现在劳动者分配在GDP的比例那么低,大学毕业起薪那么低,物价那么高,心里预期还那么高的年代,他们赶上了。所以我的观察,除了官二代富二代之外,寻常家庭出来的90后,命中注定是负重而行的一代,是承受巨大压力的一代。有时候,看着90后女生一分钟前还是灿烂的笑容,洁白的牙齿闪着光,快乐得像一个小兔子,一分钟后,说起什么社会上什么烦心的事情,脸色唰地就沉下去,说出一些在我看来30岁的人方能发出的感慨,我心里暗自叹息,90后的女生,活得累啊!

下面是我熟悉的一个90后女生放在她的微博上的话,每次读到她写的东西,我的心就如同被敲了一下似的,很疼。通过这些话,我感受到一个面对这个压力大得令人绝望的社会,渴望属于自己的一份小小生活的万分无奈,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心灵:

“请珍惜喜欢乱想的女人,乱想是因为她们缺乏安全感;当她们说没事没事的时候,其实是想你们对她说怎么了,然后紧紧地捉住她的手,让她感到安全”。

“说太多,不如沉默!想太多,我会难过!”

“我把耳朵轻轻地贴在窗户上,用心聆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感觉一切都那么的忧伤………”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0315/
 
加拿大这里的90后呢?
 
我所读到的最贴近中国现状的文章。 回国的时候,和老同学在一起,大家挂在嘴边的,就是央企,国企,很多外企的往国企里跳,和文中说的一样。
这个不假。IBM中国为了这个还大涨过一次工资17趴,人人有份,就是因为一些小咖都跳走,进了银行了。
 
这个不假。IBM中国为了这个还大涨过一次工资17趴,人人有份,就是因为一些小咖都跳走,进了银行了。

他们那里是人才基地、培训中心,人来人往如同走马灯。
 
看过之后,心境平和了很多。庆幸早生了十几年,误打误撞地到了加拿大。
 
我竟然读完了。。。

80后的我娶了个温柔贤惠、干净纯洁的老婆,由衷的庆幸
 
有一点说得特别对,国内混得好不好,就在有没有早买房,买几套房。工资那根本就不是个事。
 
中国那都是空中楼阁。他们或者他们的子女得及时把房产变成钱才行。
 
你这是酸葡萄:D:D:D

你没看明白我想说什么。中国的房地产,你不拥有一寸土地,你只有不到百年的土地使用权。
 
你没看明白我想说什么。中国的房地产,你不拥有一寸土地,你只有不到百年的土地使用权。

嗨,说是那么说,即使不算高层既得利益的那帮人,中产阶级的底数也忒大。这事发展到今天,和早年的小盘算完全是两码事了,俺估计政策得改。
我记得当年俺们单位卖房,有一小太子党死活不买,说是GCD当权者的小把戏大圈套。。。当年的确是打算摸着石头过河,可现在,当年那帮人,人人手里都攥着金砖,往回放?没那么容易。;)
 
嗨,说是那么说,即使不算高层既得利益的那帮人,中产阶级的底数也忒大。这事发展到今天,和早年的小盘算完全是两码事了,俺估计政策得改。
我记得当年俺们单位卖房,有一小太子党死活不买,说是GCD当权者的小把戏大圈套。。。当年的确是打算摸着石头过河,可现在,当年那帮人,人人手里都攥着金砖,往回放?没那么容易。;)

怎么着,最多也就是这里公寓楼的地位吧?
 
你没看明白我想说什么。中国的房地产,你不拥有一寸土地,你只有不到百年的土地使用权。
哎村长,您不是最反对一根筋的么?使用权,所有权,较这个真没用。关键的关键,是市场认,卖出去了就行。

混得好的是那些有几套房的,卖出1套,本就回来了,卖2套,这辈子不愁了,工作完全成解闷儿了。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