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一輯)..........转发自 shanliang18

horton

一尘中有尘数刹
VIP
注册
2012-10-08
消息
5,731
荣誉分数
2,758
声望点数
223
所在地
微尘
佛學問答(第一輯)
本帖由 shanliang18 于 2011-09-20 发布。版块名称:基督教会

(第一页)
1.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何年何月何日誕生人間?地點何處?其父母名字為何?其妻子名字為何?幾歲入涅槃?於世間弘法利生幾年?

2.釋迦牟尼佛主張不殺生的意義何在?

3.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偷盜的意義何在?

4.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邪淫的意義何在?

5.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妄語的意義何在?

6.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飲酒的意義何在?

7.真有輪迴嗎?

8.何謂中陰身?中陰身壽命維持多久?

9.投胎轉世情況是怎麼一回事!

10.「「隔陰之迷」如何解釋?

(第二輯)

11.何謂頓教?何謂漸教?有何差別?

12.釋「「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其意義何在?

(第二页)
13.內心徹底清淨,結果如何?

14.聲聞、緣覺、菩薩、佛應修何因才能得此果報?

16.「心能轉物即同如來」,是何義?

17.釋恒「恒順眾生」,意義何在?

19.「心是眾善之門,也是眾惡之門」,是何道理?

20.心即萬法,萬法即心,是何意義?

佛學問答(第三輯)

21.若欲出家修道前,應注意那些事項?

22.社會上流傳兩句話說:「老子幹掉你,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這論調是否正確,請慈悲開示。

23.出家修行是消極的嗎?

24.歸依三寶有禁忌嗎?

25.請師父慈悲,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一段經文節錄,寄發給我研習參究如何?

26.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或是女呢?

27.布施者,存何等心才能達到布施解脫?

28.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基。意義何在?

29.共業與別業如何解釋?

(第三页)
30.學佛者為什麼對正見那麼重視?原因何在?

佛學問答(第四輯)

31.「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其真義為何?

3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真義為何?

33.自從我學佛以來,四周的人不斷障礙我,我該如何是好?

34.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什麼意思?

35.常聽到涅槃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36.涅槃境界有何層次之說呢?

37.佛門中時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有那十位大弟子呢?

38.真有極樂世界嗎?

39.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諸大菩薩有何意義?

40.何謂「三量」?

佛學問答(第五輯)
41.何謂「阿鞞跋致」?

(第四页)
42.女眾每個月皆有生理期,在生理期期間,常流不淨,是否可上大殿禮佛上香?

43.父親得肝癌,我是三寶弟子,是否可告訴家父?他堪受得了嗎?

44.人剛命終,如何處理才得體?

45.佛菩薩那麼多,到底念那一尊比較好?

46.鬼附身,真有這麼一回事嗎?

47.吃素與吃齋有何不同?

48.朋友與親戚有病苦,當我欲前往探望病人之際,相命的人與老一輩的人,告訴我說,會犯煞!犯沖,會帶來不如意,使我一直不敢任意看護病人,是否真會犯煞!犯沖呢?

49.依大乘佛法而言,佛有三身,何等為三?

50.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象徵著何種意義?

佛學問答(第六輯)
51.從事殺生業者,是否可歸依佛門?

52.佛陀為什麼奉勸我們不要殺生,意義何在?
 
最后编辑:
1.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何年何月何日誕生人間?地點何處?其父母名字為何?其妻子名字為何?幾歲入涅槃?於世間弘法利生幾年?

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八日。出生在北印度迦毘羅衛國(梵語Kapila-vastu),父親乃彼國之國王,名字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釋迦太子在皇宮未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妻名耶輸陀羅,子名羅侯羅。八十歲入涅槃。大聖佛陀世間弘法利生四十九年。
 
2.釋迦牟尼佛主張不殺生的意義何在?


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生命叫殺生(梵語pranatipata)。為何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要為弟子們制定不殺生呢?其意義有五點,何等為五?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佛門解脫正道。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梵語guna)中,放生第一。」


(二)殺害眾生,違背大慈悲心。行菩薩道沒有廣度一切眾生,已經違失菩薩風範了,又何況廣行殺業呢?

梵網經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


(三)六道眾生悉具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一切眾生皆具有佛性不可殺,在佛陀證悟境界,看一切眾生將來修行業淨,皆可成佛道。

梵網經云:「當知汝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


(四)眾生皆為過去生中父母。因果(梵語hetuphala)循環,冤冤相報,周而復始,輾轉無盡故。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是殺我父母。」
 
殺生之果報分三等罪,何等為三?分別如下:


(一)五逆罪:

1.殺父(梵語pitr-ghata)2.殺母(梵語matr-ghata)3.殺阿羅漢(梵語arhad-ghata)4.破和合僧(梵語samgha-bheda)5.出佛身血(梵語tathagatasyantike)


(二)殺人為重罪


(三)殺畜生為輕罪

犯殺生得四種惡報:一.墮三惡道。二.若生人間,多病夭折短命。三.心懷恐怖惡夢,命終之際恐怖惡死。四.殺生者來生還殺生,因果絲毫不爽。
 
持不殺生戒果報得五種善法:一.少病,長壽。二.煩惱(梵語klesa)減輕,增長智慧(梵語jnana) 。三.慈悲心增長,相好光明。四.任何時處,人天愛戴。五.早成佛道。



梵網經云:「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梵語bodhisattva)應起常住慈悲心、教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3.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偷盜的意義何在?

不與而取他物,暗中取得,名之為偷盜(梵語adattadana)。物物有主,非分之財,求之不得犯偷盜大喪良知,非義也,不能入佛道。

若偷取、劫取、騙取、脅取、惡性賭博、經濟犯罪、偷稅,走法律漏洞皆犯偷盜之嫌。偷盜(梵語adattadana)之罪報輕重有別,若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盜五錢是屬於重罪。盜三寶物、師長、父母、發菩提心人之物,是屬於重罪。
 
4.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邪淫的意義何在?

染情逸蕩,污穢交媾,名不淨行。正式夫妻可正淫,若非正式夫妻,與外人之男女行淫欲,是名邪淫(梵語kama-mithyaca)。對畜生不可行淫,對鬼神不可行淫。色亂道心,塵不可出,淫心不斷,證果終無是處。

楞嚴經云:「不持戒而修三昧(梵語samadhi)者,塵不可出,縱然禪定智慧現前,亦落邪魔外道。」

學佛者若能遵守聖戒,可得防非止惡,內心可得清涼如飲甘露,可得解脫三界,頓脫六道,成就無上菩提。
 
5.釋迦牟尼佛主張不妄語的意義何在?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除妄語口業外,亦有三種口業:1.兩舌(梵語paisunya):挑撥離間,撥弄是非,張家長、李家短。2.惡口:開口大罵,彼此口業相殺。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口開傷元氣,舌動是非生。3.綺語(梵語sambhinnapralapa):花言巧語,裝飾言辭,隱瞞他人,以達成欺騙為目的,諸如:色情、恐怖、錢財、名利等。


妄語分為四等罪:1.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顛倒如來正法即犯。2.大妄語中的重罪。妄語證羅漢果,證了佛菩薩果位,若犯即成。3.大妄語中的輕罪。妄言見鬼見神,或能精通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能入。4.小妄語。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聽說沒聽,沒聽說聽,知言不知,不知言知,有說沒有,沒有說有等,犯即成。

持不妄語可得六種果報:1.人天愛戴,別人敬仰。2.說話口齒清晰伶俐。3.處眾安泰,說法無畏。4.成佛可得四十顆牙齒。5.得辯才無礙。6.速成佛道。
 
6.釋迦牟尼佛主張不飲酒的意義何在?


俱有酒色、酒香、酒味,飲後暈醉放逸之飲料,名之為酒(梵語sura)。甚至注速賜康、嗎啡、麻煙、海洛因、強力膠,如此之藥物皆有害身心,一律皆不可服飲,犯即構成。受過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不得造酒、賣酒,亦不得為人敬酒、倒酒,不得自飲、教他飲,犯者即構成酒戒。若飲酒則咽咽犯,嚥一口結一次罪,如是嚥嚥結罪。


飲酒有五種過患:1.失禮貌威儀。2.失定慧。3.增疾病。4.破淨戒。5.遠離佛道。犯了飲酒戒(梵語madya-pana-virati),死後墮灌口地獄,造酒賣酒墮酒河酒池地獄。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飲酒,而酒生過失無量,若自身過酒器與人飲酒者,五百世無手,何況自飲,亦不得教一切人飲,及一切眾生飲酒,況自飲,酒一切酒不得飲,若故自飲,教人飲者,犯輕垢罪。」
 
最后编辑:
7.真有輪迴嗎?



是的,輪迴(梵語samsara)之存在是不可思議的,猶如昨天到今天,從中睡了一夜,一夜之間是維繫昨天與今天的線索,這種不可思議的傳遞,輪迴亦復如是。再比喻說,從第一根木材燒起,燒完再接一根,一根一根接下去,火也不斷延續下去,接到第一百根木材之時,請問第一根木材之火與第一百根木材之火是否一樣?如此不可思議的傳遞與啟示,輪迴亦復如是。
 
最后编辑:
8.何謂中陰身?中陰身壽命維持多久?

當人命終之後,神識尚未投胎轉世之際,所維持的生命旅程,每過一星期記憶即減半,過二星期記憶減1/4,過三星期記憶減1/8,到第七個星期之後,整個記憶幾乎忘光,茫茫渺渺,但善惡的業因亦然存在,因緣一旦成熟,就隨著善惡的業識投胎轉世,死亡到投胎轉世這段時間,稱為中陰身。中陰身前後有四十九天的壽命。
 
9.投胎轉世情況是怎麼一回事!


聖者投胎轉世是憑願力自在而來,凡夫投胎轉世是隨業力無奈而來,同樣轉世投胎,境界卻截然不同。

凡夫(梵語prthag-jana)投胎轉世是隨習染、妄識而來,當中陰身處於幽暗世界之際,一片黑漆漆不見人影,乃至不見山河大地,內心恐慌畏懼,孤獨無伴,徘徊惆悵,四處遊蕩,業緣成熟,若突然看見有光芒出現,動個念頭,瞬眼間即刻到了光線之處,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現之光,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際亦必然如是,這位中陰身的行者,若見男女行淫欲,自己欲火燃燒,當下做不了主,也想客串一份,毫不猶豫的衝下去,不衝還好,這麼一衝,就投生於父精母血之中,慢慢六根於母親腹裡成長,任憑九牛之力也無法掉頭回來,投胎轉世就是在這種微妙情況演變而來!可不悲哉!不可不慎!

佛門有句名言:「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10.「「隔陰之迷」如何解釋?

是指凡夫死亡之後,神識投生轉世,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緣,一概無知,懵懵懂懂,故名隔陰之迷。這是站在凡夫未證成果位來說,業障深重所蒙蔽,智慧被覆蓋,佛性(梵語buddha-dhatu)不能彰顯所致;如同一面寶鏡,寶鏡上面有塵埃,寶鏡上一旦有塵埃,此鏡就沒有普照的功能;要有普照功能必須力求拂拭鏡面上的塵埃,令其清淨無染,那麼,寶鏡本有普照之功能,當下即生效。

同樣理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有隔陰之迷,若能廣修戒定慧,即能息滅貪瞋癡,內心所有一切迷惑顛倒,煩惱習氣當下解脫光明,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對過去無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終,隔陰之迷站在證成果位的聖者是不存在的,通常是指未證成果位的凡夫而言。
 
(第二輯)

11.何謂頓教?何謂漸教?有何差別?

如來(梵語tathagata)演說佛法,觀機逗教,眾生跟機深厚者,智慧利器,皆以頓教法門以開導眾生,令機緣成熟的眾生契入甚深法義,乃至證悟無上菩提;若眾生根機淺薄,愚昧無知者,如來有無量權巧方便,因實設權接引眾生,普令眾生成熟善根,逐漸步入菩提(梵語bodhi)。

所謂頓教者,又作大乘頓教,乃不立言句,只辨真性,不設斷惑證理之階位,為頓修頓悟之教。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

法華經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由以上所顯示,即可明白頓教所得,漸教成熟方有頓教可成,離漸教無別頓教可得,畢竟,由漸而頓故。

此外,我國禪宗南北二系於證悟過程之旨趣互異,南方慧能系主張速疾直入突極之悟,世稱「南頓」;北方神秀系則強調依序漸進之悟,世稱「北漸」,此即禪宗之頓漸二教。


法門正確,修行久了,功夫成熟,因果圓滿,說是頓教;剛發心修行,根機尚淺,善根未熟,說是漸教,只是因(梵語hetu)與果(梵語phala)的差距問題,時間長短問題,法門問題,差別何在乎!
 
12.釋「「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其意義何在?

佛教(梵語Buddha-sasana)貴在解行並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廣說層面,學道著應該契悟,不能絲毫含糊,一一洞徹事理真理,使內心無惑,這是由理而頓悟,頓悟並非證悟,頓悟到證悟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實踐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圓滿即是道理的圓滿;若僅是道理的內心通達,而不透過事相的修證,則永無證成菩提可言,頂多成為理悟或頓悟的一環,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門故,因此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