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問答(第一輯)..........转发自 shanliang18

30.學佛者為什麼對正見那麼重視?原因何在?

正見(梵語samyag-drsti)是學佛者出離生死的一把智慧劍,正見能透視人生與宇宙的真相,使行者內心不迷惑,我們修行的過程,生死能不能解脫,要看修行者對佛法之正見是否肯定,在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中,正見就排行第一。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可見出世與世間,只憑著正見之有無,是故,學佛者要秉持正見之心,來正見佛法,以達成解脫之彼岸。」
shanliang18, 2011-09-20
 
佛學問答(第四輯)

31.「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其真義為何?

一切罪業不離心,心(梵語citta)能起一切罪業,若當下將內心之罪業懇切懺悔,知罪業本空,使其清淨,如此一來就能達到懺悔之真義。罪由心起,心不起妄想雜念,罪之名亦匿跡無蹤,畢竟,罪從心起,必將心懺,若能體解心空罪空之義,與空性相應,這就是理念懺悔,達成究竟懺悔之道。
 
3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真義為何?

六祖慧能大師是站在究竟清淨本性立場而言,菩提與明鏡比喻為本性,本性當體即空不可得,那來的菩提之樹與明鏡之台?

修學佛法者,站在究竟果地而言,菩提本性不可得,如幻如化,無實無虛,既然不可得,任何一物從何處惹塵埃!

大般若經云:「一切法性皆畢竟空,無能宣說,畢竟空故。」
 
33.自從我學佛以來,四周的人不斷障礙我,我該如何是好?


學佛者,菩提道心要堅固,穩如泰山,鍛鍊八風吹不動的意念,外面一切風吹草動在所難免,一心向佛道,向佛道是根本,其它都是枝末。無始劫來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齊了辦,不要對自己的生死客氣,更應鼓起勇氣,為解脫生死而努力。會障礙你的人,乃過去生中你與他彼此互為恩怨,今生相遇,你要出離生死(梵語生死samsara),當然他不肯放你罷休!軟硬兼施的對付你,使你重重障礙,這時候,你應該更理智的感激他給你的逆增上緣,使你更能覺悟人生的無常,生死輪迴的痛苦,發起堅固道心,對四周障礙你的人,心懷感恩之心,度化之心,他們將是我成就佛道之後,我必度的對象,興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懷,明白嗎?
 
34.吃三淨肉,三淨肉是什麼意思?


這是對於一般學佛弟子,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給予他們一種權宜方便之法,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瞭解,而後再改除吃三淨肉的觀念,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

何謂三淨肉?就是限制在三種情況之下,這三種肉不得吃。

第一不自殺: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所殺,若殺所得之肉不可食,若食則犯規,得罪無量。

第二不教他殺:自己想吃肉,知道自己不能親自殺,而教別人殺來給我吃,這也是犯規,得無量罪。

第三不聞殺:沒有自己親自殺,也沒有教他人殺來給我吃,但聽到隔壁有殺雞,雞叫之聲,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

還有一種叫做為我殺,何謂為我殺?譬如我到朋友家,朋友很好客,特意買活雞或自家所養的雞來殺,這雞本來不該死,因為我來的原因,這雞為我而殺,為我而死,這叫做為我殺,此肉亦不得食,食肉則犯規,得無量罪。

吃三淨肉的意思就是這種情況而定,除了這三淨肉之外,去買現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即不構成規範之內。
 
35.常聽到涅槃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涅槃(梵語nirvana),涅槃是佛弟子修學佛法,最終的歸宿,最後的目標與終程,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

涅槃經云:「夫涅槃者,名為解脫。」

涅槃經云:「涅槃義者,即是諸佛之法性也。」

涅槃經云:「遠離一切憒鬧法故,以大寂靜名大涅槃。」

佛法清淨無染就是涅槃。佛性(梵語buddha-dhatu)常恆無有變異,光明自在,當下就是涅槃。凡夫之輩無明覆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涅槃,雖處涅槃性,不見涅槃,始終不得解脫生死。



人人都有個涅槃之心,凡夫不開發,不勤修,不斷煩惱,雖有涅槃之心,有亦等於無一般。



勤修戒定慧的菩薩行者,斷煩惱,便見涅槃,當知涅槃是常住法,非本無今有,是故涅槃是常住的。總而言之,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槃就是清淨佛法的別名,每個人都有一顆清淨之涅槃妙心,只是無明煩惱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見涅槃,是故沉淪生死,流轉六道。若能發起道心,棄除貪樂五欲(梵語panca kamah),心生恭敬三寶,勤修如來正法,息滅貪瞋癡諸煩惱,普見不生不滅之佛性,即見涅槃。
 
36.涅槃境界有何層次之說呢?



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菩薩(梵語bodhisattva)、佛(梵語buddha)聖人所證悟的涅槃境界,高低深淺是有層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種:

一者、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真如理,隨緣變造一切諸法,雖有煩惱垢染,而本性清淨,具足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眾生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無有分別,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者、有餘依涅槃:煩惱之障雖滅,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名有餘依涅槃。

三者、無餘依涅槃:煩惱既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故名無餘依涅槃。

四者、無住處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名無住處涅槃。
 
37.佛門中時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有那十位大弟子呢?


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有數不盡算不完的大弟子,只是歷代弘法者常引用這十位弟子而言,並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何況堂堂大聖佛陀呢?


經典有如是記載:佛一席之法會,聽法證道者無量無邊,證成果位者,可堪稱大弟子,行化一方,多得不勝枚舉。這十位大弟子也只不過是無量無邊中之十位而已!十位大弟子表徵各人所長,十位大弟子合併起來,才是一味的佛法,仁者!明白嗎?現在分別將這十位大弟子敘述如下:
 
舍利佛—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須菩提—解空第一

迦旃延—論議第一

大迦葉—頭陀第一

阿那律—天眼第一

優波離—持戒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羅侯羅—密行第一。
 
38.真有極樂世界嗎?

是的,極樂世界(梵語Sukhavati),一般人往往以感覺器官能直覺的就肯定,以感覺器官不能直覺的就否認,這種觀念是很冒險的,有時候心存這種觀念,在一生中,會因此時常失去一些感覺器官之外的真相與真理。這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不信聖人之言的果報。

學佛就是學覺悟,不是學迷信,不知道實際情況而信,這叫做迷信;因正確認識一切實際真相而信,這叫做正信。佛(梵語Buddha)是覺悟的人,佛將覺悟的人生觀與宇宙觀,一一公開無私,闡揚讓我們明白一切真相,好讓我們不至於迷惑人生與宇宙的窠臼裡。
 
極樂世界就是非感覺器官所能接觸的境界,非物質界所能衡量的,要證成果位者才能親證親歷的,佛是大覺悟者,佛陀慈悲將物質界之外的世界告訴我們。


阿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隬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39.觀音、文殊、普賢、地藏等諸大菩薩有何意義?

觀世音菩薩(梵語Avalookitesvara)表徵大悲心,文殊菩薩表徵大智慧,普賢菩薩表徵大行,地藏菩薩表徵大願,這是以狹義立場而言,每尊菩薩都代表自己本有的風範與特徵;在廣義的立場而言,每尊菩薩也都具足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並不是觀音只有大悲,而無大智、大行、大願,也不是文殊只有大智,而沒有大悲、大行、大願,更不能說地藏只有大願,而無大悲、大智、大行,有關這點,是為佛門弟子與一般社會人士所誤解的。更進一步而言,四大菩薩有的大悲、大智、大行、大願之總集合,才是圓滿的一尊佛。

有些弘法者,闡揚文殊菩薩,卻貶抑觀音、普賢、地藏菩薩,或有人闡揚地藏,卻貶抑文殊、觀音、普賢菩薩,或闡揚普賢菩薩,卻貶抑觀音、文殊、地藏菩薩,如此一來,都是不正確的一端,佛法是完整的,佛法是圓滿的,佛法是一味的,佛法是貫串無礙的,不可以偏概全,斷失佛法大義,諸佛會叫冤枉,菩薩會說還我大意,歷代祖師會大力澄清,不可不慎!
 
40.何謂「三量」?

三量是佛法為了證實一切真相的方法。



1.現量:不用意識思索,能夠直覺親證到的境界,譬如六根觸六塵(梵語sad visayah),能正智契真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如手觸火,當下能肯定了知是也。

2.比量:如遠見煙就知道彼處有火,聽到隔壁有說話的聲音,就知道裡面有人。

3.聖言量:又稱為聖教量,因有聖人的文教才知道的,稱之聖言量。
 
41.何謂「阿鞞跋致」?

這是印度(梵語avinivartaniya),華譯為不退轉,是菩薩的階位名,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到達此位。佛陀告訴我們說:只要我們一心專念佛號,能達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必得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一旦往生淨土,就能永不退轉,直到成就佛道。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不退轉有三種含義:1.位不退。2.行不退。3.念不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