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 楼外楼

  • 主题发起人 主题发起人 atla
  • 开始时间 开始时间
3,,

梁宗岱,
对瓦雷里的纯诗理论推崇备至。1924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日内瓦大学、巴黎大学、伯林大学、海德堡大学就读,时长七年之久。留学期间他结识了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并与诗人保罗瓦雷里成为挚友。梁宗岱游学欧洲各大著名学府,却未攻取任何学位,就是受瓦雷里求学要务实、不慕虚名的建议影响。求学期间梁宗岱十分注意吸收西方文学的精华,努力探索诗歌翻译的手法和技巧。他认为翻译就等于两颗心灵“遥隔着世纪和国界的携手合作

梁宗岱翻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部收进由众多译家注入心血的《莎士比亚全集》,被余光中誉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最佳翻译”。梁宗岱1957年译完《浮士德》,可是郭沫若有译本在前,没出版社敢出第二本。在“文革”中,译稿《浮士德》、《蒙田试笔》、《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被焚,一代才子几乎被“坑”。1983年,梁宗岱翻译的歌德《浮士德》,虽然只有半部面世,已被海外学者认为是最优秀的……

**注: 纯诗就考证至此。 纯诗好像只是一种理想,一种愿望,很难达到。有人说,是永远也达不到滴,,俺也就不想列
 
最后编辑:
(转贴一篇)

无眠


横在床前
渐渐叫冷月
斜烙上奇怪的
星点
是风或是钟
占据角落
平时听不见的
这会儿都扯开嗓子
无聊而刻意
寒暄

乖巧地躲出
我的视线

倒是手机
黑着脸
不顾我的等待
串通了桌椅书柜
摆开架式
看来就是不打算有任何
语言

枕头如铁
被子
简直成了锁链
缠绕
更绵延
躺下坐起
没完没了的羊
已经数出几个来回
足以覆盖
南北极之间

一切怎么变得象是上演
昨日重现

该的
谁让你今夜
又无眠
 
(转贴一篇)
无眠


横在床前
渐渐叫冷月
斜烙上奇怪的
星点
是风或是钟
占据角落
平时听不见的
这会儿都扯开嗓子
无聊而刻意
寒暄

乖巧地躲出
我的视线

倒是手机
黑着脸
不顾我的等待
串通了桌椅书柜
摆开架式
看来就是不打算有任何
语言

枕头如铁
被子
简直成了锁链
缠绕
更绵延
躺下坐起
没完没了的羊
已经数出几个来回
足以覆盖
南北极之间

一切怎么变得象是上演
昨日重现

该的
谁让你今夜
又无眠

有意思 ! 这个属于什么流派?
 
你要怎样? 现在心情有点儿不太好,正琢磨去哪儿买个cake

你为什么想吃的东西都是现出去买? 这冰天雪地的。。。
 
你为什么想吃的东西都是现出去买? 这冰天雪地的。。。


因为我买了就会很快吃完的,而我又不常出去买吃的。 再有,常是当时不想吃,回家就想吃了
 
你为什么想吃的东西都是现出去买? 这冰天雪地的。。。


哇~, 刚发现,外面又下雪了,啥时候有完呀。 幸好我没出去
 
**摘抄些诗的分析,只为做个笔记做学习资料用,来源也不定,不写出处了
1,
自由体诗

中国现代新诗的一种形式。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成果,与当时内容的革命性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诗歌的形式从中国旧体诗的僵硬格律中获得解放。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这就是新文学运动中最初出现的自由诗的雏形。自由诗虽称为一种形式,但并无特定的诗形,而是这一类自由体诗的统称。从五四前夕起,胡適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首倡者即对自由诗作了尝试和探索,但相当一部分初期新诗人还是不同程度地残留着传统诗体的束缚。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自由诗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的明显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因艾青等的提倡,自由诗极为繁荣。

** 注: 自由体/旧自由体不很喜欢,不优美,充满火药的气息,但看看无妨
 
最后编辑:
2,
“新自由体”诗

自由体诗,自“五四”时代起走出格律诗,走了80余年,得到结果:是走向了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进入了死胡同,写诗的人多而读诗的人少,诗多而动人的少。诗的变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出现了所谓朦胧诗、后现代诗等等。这些“诗派”可以说全是“新自由体”诗的发源而没有达到其自觉,因此也缺乏走向远方的能力。

而“新自由体”诗观是具体的,它不仅来源于对诗歌理论的阅读、探究和思考,更来源于对当今世界诗歌文本的阅读。
“新自由体”诗是用白话写作同时又冶炼掉白话中“白”的成分的自由体诗,它已接近并触及了现代汉语中那些正在苏醒的词语,充满了“原初第一诗”的感觉,它的技巧已经全新并且已经形成

** 注: 怎么还贬朦胧诗呀,我本是对朦胧诗很有好感的,不管了,,,有时间还是会挖掘一下朦胧诗
 
3,
新自由体具体地说:

第一,“新自由体”诗将自由体诗的写作因素从一个增加到两个。
如果新诗是一只鸟,“旧自由体”诗只是一只有一个翅膀的鸟,“新自由体”诗才是有两个翅膀的鸟。具体地举个例子,比如说写黑夜,“旧自由体”诗一般只写出它的黑就止住了;而“新自由体”则要先写出它的“黑”,尔后写出它的“不黑”,“新自由体”诗是用“黑”和“不黑”总结成一个黑,这个黑的黑夜就比“旧自由体”的黑夜黑了。

第二,“新自由体”诗在走向事物本质的方向上,是与“旧自由体”诗相反的“旧自由体”诗走向事物本质的方法,即由远向近,由表及里,从外面写到里面,慢慢地靠近

第三,“新自由体”诗在句子的锤炼上,是与唐宋诗词完全一致的,好的“新自由体”诗都是有句的。

**注:还是没明白,朦胧诗应该包括在新自由体诗里吧,不是有好多流派吗? 还看见一个什么下半身流派,搞没搞错啊
 
4,
新自由体”诗的具体技巧
在汉语语境中,“新自由体”诗不像“朦胧诗”、“后朦胧诗”和“后现代诗”那样对诗只是轮廓性的指定,“新自由体”诗的指定是具体的,它指出的特征或者说技巧,都是很容易看清晰的

a,新自由体”诗是怎样具体冶炼掉白话中“白”的成分的呢?       

第一,“新自由体”诗不用白话那种主、谓、宾、定、状、补的语言方式,而是用一种诗的不动声色的省略方式
“新自由体”诗虽使用白话,却在白话句子结构的开头、中间或结尾的部分省略,再用这些省略出来的空间加上更洁净、更亮和更远的东西,从而增加张力和想象力
如:艾吕雅《除了爱你我没有别的愿望》,开头几句是这样的:“除了爱你我没有别的愿望\一场风暴占满了谷\一条鱼占满了河”,诗说爱情像风暴之大,大到占满了谷;说爱情像大鱼之大,大到占满了河,这些可能和不可能的事实所以能以质感的文学语言存在而又不与语言逻辑相悖,就在于它省略了白话语句不能省略的成分,同时增加了白话语句不能增加的成分。

第二,用白话的方式到达现实,其视点的准确性是极高的,打个比方,一个现实高有一米,长有十米,白话到达这个现实,用的就是一米的高度和十米的距离,白话表现出来的现实是一个清晰、精确、结实的现实
如:艾吕雅在《敏感》中是这样写的:“阳光掘进蓝天\连鸟儿都无处躲藏”,这是“新自由体”诗,他把诗人感知的现实写得比现实高,站在比现实高一点的地方向高处看,天空的那种蓝不是阳光在那播撒,而是掘了进去;在满是阳光的一尘不染的天空,鸟不是自由地飞,而是躲都没地方躲。由于诗人站到了比现实高一点的地方,因此就有了这种没有阻滞的自由

第三,强调站到生活对岸的前题下,把生活不单一地看成乙,而是看成乙和丙,即,它看到的不是平面上的平面,而是立体中的立体,它不但表现平面之上的光亮部分,也表现平面之下的阴影部分
如:勃莱在《从梦中醒来》是这样写的 :“在血管里军舰起航了\船身四周的水面出现小小的爆炸\海鸥们在盐血的海风里飞翔”。这里写军舰不是在平面的海港里,而是往立体的深处写,甚至不是在海底里而是在血管里,军舰前进不是在海面上前进而是在血液中前进,军舰的前进不是激起浪花而是激起爆炸,在这一军舰起航新浪花爆炸的时刻,海鸥生命般的飞翔几乎是浸在盐的血里,这一切如此浓密、湿润、淋漓,许多不可能的意向在此相遇,奇异清新,纵横四围,

**注: 觉得这些理论还是有必要了解的,,,泰戈尔的诗居然算是旧自由体诗,哇塞,想想也是,都多少年了
 
5,
b, “新自由体”诗怎样把写诗的因素从一个增加到两个,体现“像”和“不像”

如: 勃莱《三诗章》中的一首:
黄杨树的大叶子
     在风里猛摇,呼唤我们
     消失在宇宙的荒野中
     那里我们将坐在一棵树下
     永远活着,像尘埃

在大地青天之间,看见大风劲吹,面前的黄杨叶在风里猛摇,那种摇动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仿佛呼唤着我们从现实中拔地而去,那种摇动和响声有一种激动不安的力量,它召唤我们不必存在,不必在此文明世界显形,要我们消失而去,消失在哪?消失在宇宙的荒野中;从现实中“消失”而在宇宙的荒野中“出现”,我们“出现”在哪?出现在宇宙荒野的一棵大树下面,在那儿坐着:宇宙的荒野、荒野中的大树、大树下的我们——荒凉、寂静、永恒、亘古不变;而这一切只是大风中黄杨树叶摇动呼唤的结果。

** 注: 嗯,说得有道理,如此,便可增大气场,,,,不行了,睡觉,,
 
最后编辑:
后退
顶部